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物质的量课件实用14篇
  • 物质的量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07

    物质的量课件实用14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现在,我们需要开始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了。教案编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教师范文大全编辑准备了“物质的量课件”这篇文章,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受益于此。

    物质的量课件(篇1)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

    =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3)(6);(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NaCl),再求c(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c(NaOH)·V(NaOH)·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浓)V(浓)=c(稀)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配制250mL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由学生分析、解题。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2、计算类型

    (1)有关概念的计算

    cB=

    nB=m/M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浓)V(浓)=c(稀)V(稀)

    物质的量课件(篇2)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物质的量课件(篇3)

    1.有关溶液的知识网络

    2.溶液体积、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任意溶质B的水溶液,溶液体积V[B(aq)]、溶液密度[B(aq)]和溶质质量分数w(B)之间的关系是:

    m[B(aq)]=V[B(aq)]×[B(aq)]

    m(B)=m[B(aq)]×w(B)=V[B(aq)]×[B(aq)]×w(B)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的规律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设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为m1、溶质质量分数为w1,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m2、溶质质量分数为w2,则:

    m1w1=m2w2本知识导学运用

    本知识诠解重要提示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公式:c(B)n(B)/V

    单位:molLB或molm-3

    (3)含义:在1L溶液中含有1mol的溶质,这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molLB。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常用仪器

    ①配制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有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或量筒。

    ②容量瓶是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的仪器,是细梨形、平底的玻璃瓶,瓶中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颈都有标线。常用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

    (2)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称量前先把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的摆动是否平衡,如未达到平衡,可以调节左、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在托盘天平两个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要称量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③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④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3)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①操作步骤:

    a.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c.溶解或稀释→在小烧杯中溶解固体、稀释溶液,冷却至室温。

    d.移液→将小烧杯中液体(沿玻璃棒小心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进行无损转移。(转移过程将烧杯和玻璃棒用蒸馏水洗涤2~3次,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e.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离刻度线2~3cm,改用胶头滴管加入至刻度线。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过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装瓶→贴标签。

    ②应注意的问题:

    a.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合适规格的容量瓶,因为配制过程中用容量瓶定容,而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

    b.因为溶质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时常有热效应。溶质在烧杯中溶解后需冷至或恢复至室温方能转入容量瓶中,更不能把溶质直接放入容量瓶中加水溶解。

    c.溶解溶质的烧杯及玻璃棒在溶质转移后必须洗涤2~3次,洗涤液全部转入容量瓶,否则,溶质将有损失。

    d.如果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的部分再吸走;若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补加水至刻度,这样都将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只能重新配制。

    e.用胶头滴管定容准确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极少量的溶液湿润磨口处而附着在玻璃壁上。对溶液浓度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f.在用固体NaOH配制NaOH溶液时,要注意易潮解和腐蚀性药品的称量。在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溶液的时候,要注意浓硫酸稀释的操作。

    3.基本计算

    (1)稀释定律: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保持不变:

    1.(1)溶液体积不等于溶剂体积,是溶质和溶剂混合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指离子。

    (3)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论取用体积是多少,虽然在不同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量不同,但浓度是不变的。

    (4)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用带有结晶水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

    2.容量瓶使用应注意

    (1)要考虑容量瓶的规格,每一容量瓶只能使用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

    (2)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3)不能加热,不能久贮溶液、不能在瓶内溶解固体或稀释液体。

    4.思考:(1)在托盘上称量NaOH固体应注意什么问题?

    (2)稀释浓H2SO4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因NaOH极易潮解,应用小烧杯间接量,不能用小纸片;因跟CO2反应,称量要快速。

    (2)把浓H2SO4逐滴滴入水中,不可反加,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1)溶质在烧杯中稀释或溶解过程总有热效应。因容量瓶的使用有一定的温度指数,只标明在一定温度下的正确体积(如20℃、250mL),其含义是,只有当液体的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出的温度相同时,量出的体积才是准确的。这是因为,不管是固体(容量瓶的材料)还是液体(溶液)都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所以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冷却。

    (2)因为当两种性质不同的溶液混合时,混合物的体积有可能小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也有可能大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若等水加到标线时再振荡摇匀,则振荡摇匀后液体的体积就有可能超过标线,这样配制的溶液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在容量瓶中的液体尚未达到标线时,就必须反复振荡摇匀。c1V1=c2V2

    (2)有关溶质B的基本计算公式:

    cB=

    nB=cBV= = =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式:

    cB=

    注意理解上述表达式中各英字符所表达的意义及单位:

    nB——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ω——溶质B的质量分数

    V——溶液体积(L)

    cB——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mB——溶质的质量(g)

    B——溶质B的式量

    B——溶液密度(通常用g/cm3)

    物质的量课件(篇4)

    1.初步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阅读课本第108、109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一切物体由物质组成,一个铁锤比一个小铁钉所含的铁物质要多 ,物理上“质量”是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生活中某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的优劣.

    2.质量通常用字母m 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是 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 t、 g 和 mg .

    3.1kg=1000g,1t=1000kg.

    4.一个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 kg ;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 t ;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g ;

    1.冰块熔化成水,状态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2.泥团捏成泥人,形状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3.飞船飞向月球,位置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4.将一铁块加热,温度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结论: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1.物理上的“质量”含义,与生活中所指的某某产品的“质量”优劣有区别.

    2.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改变,只看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1.质量为1kg的水,全部结冰以后,冰的质量是 1 千克.如果1kg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则水蒸气的质量是 1 千克.

    2.“解放牌”载重汽车本身的质量是3.8t,合3800千克=3.8×106克;一粒人工合成的金刚石的质量一般约为200mg,合 0.2 克=2×10-4千克.

    阅读课本第109、110页,完成下列问题:

    1.买卖食物都要称量食物的质量,通常我们用哪些器材称量质量?

    实验室里我们通常用天平测质量,生活中常用杆秤、台秤测质量.

    2.观察托盘天平构造,认清天平各部分名称和配套砝码的质量及个数.

    3.熟记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被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称量就是指天平一次可以测量的最大质量,底座铭牌上标注有称量);

    ②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怎样利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小铁块)质量:

    二调: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三测: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估计一下物体质量,用镊子按先 大 后 小 向天平右 盘依次试加砝码,若所有合适的砝码都用上后,天平仍不平衡,则需调节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

    五收:测量完毕,将物体取下,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以备下次使用.

    1.调节平衡螺母,当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静态平衡)或指针左右摆幅相等(动态平衡)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测量时要遵循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左物右码)的原则.

    3.加砝码应先加大砝码后加小砝码(先大后小).

    4.调节游码相当于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减小砝码.

    5.读物体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再读小砝码(先大后小),读游码示数应以游码左刻度线为准.

    1.一架托盘天平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标尺的左端,下列措施中可以使横梁平衡的是(A)

    2.用已经调好了的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C)

    3.下图小石块的质量读数为27.2g.

    4.一架天平,测量前左盘低右盘高,未经调节,称得一铁块的质量是50克,那么铁块的实际质量应比50克 小 (填“大”或“小”);若用一个已生锈的砝码去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则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 小 (填“大”或“小”).

    1.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3.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3)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物质的量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简单计算。

    2、通过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通过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间的简单计算,运用和巩固概念,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通过概念的构建和公式推导计算,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物质的量含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

    【教师过渡】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比例定量地进行化学反应,但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测量其质量、体积等,无法一个一个地进行称量。怎样将微观的粒子数目与宏观的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来研究分子、原子或离子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衡量物质的物理量。

    环节二:观察计算,学习新知

    1、物质的量

    【教师展示】水与水的微观构成示意图。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的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教师过渡】建立一个桥梁,把多个微粒当作一个整体来计量,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教师讲解】生活中相对较小的物体常用许多个体的集合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示,比如去超市买米,常用“斤”或“千克”来表示米的多少。对于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用“个”描述物质的粒子的数目非常的不方便。因此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来源于拉丁文moles,原意是大量和堆积。“摩尔”mol描述许多微粒集合的单位,它可以计量所有微观粒子。

    2、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总结】题目中的表示容易产生分歧,需要注意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应该如何问,如何回答呢?

    【学生讨论】1mol氢气分子中有2mol氢原子。

    环节三:回顾新知,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回顾表述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物质的量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 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

    (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 --> 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 + O2 === CO2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X10-23g , 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

    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课件(篇7)

    教学要求:

    1、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JK251.COm

    3、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感受孙悟空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为到西天取经,他们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坎坷。这一日,他们来到了火焰山,却被它给挡住了去路。这山到底有何威力竟能难住孙悟空,你们想知道吗?

    4、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你们想知道孙悟空是如何一借芭蕉扇吗?

    2、自读同桌合作(左边的学生找铁扇公主的话,右边的学生找牛魔王的话)

    3、注意提示语,读好一个角色的话,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6、学了二借,你觉得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从那些词看出来的?

    读《西游记》故事。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塑造了神猴孙悟空光彩照人的'一术形象。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充分表现了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性格特点。

    课文主要围绕“三借”展开,在教学三借前我先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火焰山条件很差,要想通过必需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了解孙悟空所担的重任,非得借到芭蕉扇。再此基础上学习三借,这样学生就能帮助学生体会孙悟空的人物性格。三借的教学主要以朗读、表演的形式来体会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性格特点。一借我用了录像和文中的关键动词结合,通过学生有感情朗读来体会孙悟空的足智多谋。二借通过三步朗读,首先同桌合作分别找出文中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的话自由朗读。其次指导学生抓住提示语再次练习朗读。最后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这段内容,体会孙悟空的足智多谋和有些粗心的性格特点。在三借的教学中由于前面的内容太长导致拖时。

    物质的量课件(篇8)

    师:你们打算怎样配音?组长先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1:我们是男女生分开,男生读前半部分,女生读后半部分。我们读的和片子的长度差不多。

    师:下面的同学看他们的配音是否符合创意,要认真看,认真听,因为你们现在就是评委了。

    师:开始他们想配音乐,可是我这里没有音乐文件夹,这个男同学想让女生配音乐,女生不愿意,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没有合作起来,有我的原因。

    师:请水的自述小组来展示。请组长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3:我们主要以课文原文为主,加了其他文章的句子,使句子更优美,欢迎大家提意见。

    (学生:我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我清澈见底,小鱼在我的怀里游来游去。我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歌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生5:你们应该先把那些句子写在书上,然后一起读,要不效果不好,感觉好像都没有背过,应该背得更熟练一些。

    生3:本来我们的分歧大了一点,现在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师:其实,我们都听出了他们在努力创造,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来。非常感谢你们!

    师:我刚才看了,导演组最终分化了三个组,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面我们就让几位总导演拿着剧本到前面来汇报一下。

    师:请各位同学注意,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节目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你们决定了这几位导演的剧本能不能开拍。

    生8:我们有三个场景:场景一、在大家欢乐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下经过,猴子恶作剧,向他撒起尿来……

    场景二:游人吃饭,一群猴子来和大家闹,有些人吓得大叫,有的忙着赶猴子,小孩和猴子一起玩耍。

    场景三:人们向猴子扔吃的(东西),几只调皮的猴子争抢食物,那可爱的样子逗得人们哈哈大笑,猴子向游人鞠躬。

    生6:我们的就逊色一些了。场景一:人们来到野生动物园,猴子在树上飞腾跳跃,猴子到游人面前,人们和猴子合影,到处充满笑声。场景二:猴子走了,大象竖着鼻子,旋转着走来。游人和大象拍照,有些游人把花生喂给大象吃,大象冲过来,一群大象抢花生吃。

    生7:场景一:一群人来到索溪边,把香蕉给猴子,猴子抓耳挠腮,得到香蕉的猴子很高兴,没得到香蕉的来捣乱,人们只得向猴子道歉。

    场景二:人们给猴子拍照,猴子怕闪光灯的亮光,纷纷逃跑,人们去追,想和猴子和好,猴子拿树上的水果向游人投掷。

    场景三:人们看到树上的果子非常诱人,就摘树上的果子品尝,没想到这里是猴子的圣地,猴子发怒了,人们拿香蕉和猴子交换(水果),人们和猴子和睦相处。

    师:下面请大家评论,决定他们的剧本能不能开拍,下面我来采访一下给为专家。

    生8:我觉得王荣田把大象都拍进去了,很好!王恒的有欠缺,只摘抄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生9:我觉得黄晓玉他们设计好,有连贯性,从始至终围绕猴子,有变化,最后人类和猴子和睦相处。

    生10:我也觉得黄晓玉的好,他们的剧本演起来更滑稽有趣。

    生6:我要谢谢组员,他们帮了我不少忙,我们也要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7:听了王荣田的剧本以后,我觉得我们的(剧本)死板了一些,应该考虑到其他动物。

    师:我希望你们再组织一个导演组,把剧本放在一起,各取所长,肯定能拍得更好!谢谢你们。

    点评: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课文有更深的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当时的场面比较热烈。但是,整理时发现,对学生的某些说法,教师当时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学生的有些话偏离了课文的中心,教师作用发挥不好。再就是,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但是组长说得多,其他组员没有多少机会,从而降低组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时,发现学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汇报时,还是强调了组长的意见,有的组是合作的结果,有的组不是,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语 文 课堂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物质的量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2)发现微粒数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数量不便于计算;

    (3)类比生活中用“堆量”处理较大个数的经验,提出微粒个数的“堆”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如何设计“堆”的个数便于化学计算。

    学生活动:利用国际单位制的定义,尝试计算,在计算中发现这样的“堆量”设计,让每一“堆”微粒的质量刚好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车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的定义。

    学生活动:

    (1)延续之前关于“堆量”讨论的思路,尝试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规定的目的。

    (2)通过实践计算,熟悉相关概念的关系和计算方式。

    (二)环节二 气体摩尔体积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到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1)明确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刚好相等,提出。

    (2)提出“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氢气与氧气,它们的体积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师所给数据,完成对猜想的验证。

    [任务2]教师引导:给出1mol不同固体、不同液体体积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单位物质的量体积的影响因素,及气体物质的特点。

    学生活动:

    (1)通过对比和计算,发现不同固体、不同液体单位物质的量体积不相同,而只有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体积相同。

    (2)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单位物质的量物质体积的因素,找到对于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是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是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摩尔体积的概念,分析专门讨论气体摩尔体积的价值。

    学生活动:建立摩尔体积的概念,明确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宏观上的气体的体积比可以直接反应微观上气体微粒的个数关系。

    (三)环节三 物质的量浓度

    [任务1]教师引导:回顾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讨论对于溶液,如何建立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明确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计算方式。

    (2)根据老师对于溶液问题所提出的计算要求,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以精度为切入点,讨论如何配置0。100mol/L的NaCl溶液。

    学生活动:

    (1)明确教师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2)在明确教师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大肚”“细颈”的容量瓶;

    (3)结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确使用容量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务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设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设计操作流程,并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

    (2)主动设计“烧杯中溶解在转移至容量瓶中”“多次洗涤转移至容量瓶中”等为实现实验精度的“特殊操作”,并理解每步操作的目标以及不进行该操作的造成的误差;

    (3)两人一组完整完成实验操作。

    七、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课件(篇10)

    汉语拼音6 j p x(第二、三课时)

    2.背诵学过的声母。

    二、游戏中学习“j、q、x”与“ü”相拼去点规则。

    1.请3个同学带上“j、q、x”的头饰到前边来,小“ü”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戴上小帽子也到前边来,他只要见到“j、q、x”三个声母,马上就会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站 在“j、q、x”的身旁就成了“ju、qu、xu”。

    2.教儿歌:

    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就摘帽,摘了帽子不是u,还是ü ü ü。

    “小ü碰见j、q、x,去掉两点还读ü。”

    “j、q、x,真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它们和ü来相拼,见了帽子就摘去。”

    q - ü →

    x - ü →

    3.请同学想想箭头后面应写成什么样的音节?教师补写板书:

    2.自己练习试拼,体会和掌握拼音方法。

    3.指名拼读jia qia xia,教师纠正。

    (3)指名拼。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3个声母朋友“j、q、x”,我们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正确书写,而且学会了“j、q、x”与“ü”相拼去点的规则,同学们学得不错,老师奖励每个学生。

    一、复习声母“j、q、x”和“j、q、x”与“ü”相拼去点的规则

    1、 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人在做什么,读读音节,正确回答。

    2、 在读词语中巩固带调拼读的`方法,复习整体认读音节、轻声。

    3、 “喂小鸡”因“喂”“小”的韵母没学过,图中没有出示词语,学生可照着“洗衣服、搭积木”说出结构相同的词语来。

    4、 单独出卡片“鸡”,让学生到儿歌里找到这个字,认读出来。

    5、 多次读词语后要指导学生认字,告诉学生“服”单独念时,念fú。

    1、 让学生带调拼读红色音节,

    2、 找找还有哪几个音节自己也会读,如yì、tǔ、dì等,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3、 老师再指导读儿歌,儿歌的内容画面上有,不必讲解,学生能正确朗读就可。

    1?做游戏“找朋友”。

    五名同学分别戴着j、q、x、u、ü的头饰,让j、q、x分别找ü做朋友,组成音节,并去掉ü上两点,全班同学一齐拼读。2?拼读音节,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连一连,读一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5个字,学习了儿歌,同学们学得不错,老师奖励每个学生。

    汉语拼音6 j p x(第二、三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物质的量课件(篇11)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

    二、基本公式

    七、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课件(篇12)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

    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质量

    千克

    时间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 12 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 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 23 mol-1 。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 12 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 A,近似值6.02×10 23 mol-1 。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 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 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 23 mol-1 。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 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 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 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 -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 2 。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 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 2含有3.01×10 23个氢原子。

    (6)3molNH 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 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 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 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 23 ×1=6.02×10 23个。

    (6)正确。3molNH 3中含有3×1=3 mol 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 2 SO 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 2 SO 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 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 +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答案:(1)6.02×10 23(2)3×6.02×10 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 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 23 。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 48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 12 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 A,近似值6.02×10 23 mol-1 。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 -1),数值是

    NA = (6.0221376±0.0000036)×10 23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 +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 -19 C,则

    NA =

    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

    胶头滴管、量筒(10 mL)、圆形水槽(直径30 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 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 cm 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

    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

    说明:

    一、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5-7)×10 23范围内为成功。

    二、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 23 。

    三、原因分析

    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

    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

    四、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4、在形成单分子膜的过程中,应保持水面平静,防止单分子膜重叠。

    5、水槽的洗涤:每做完一次实验,一定要把水槽洗涤干净。否则,第二次实验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数将明显减少,因为残留在水槽内的硬脂酸分子会占据部分水面。洗涤方法:用自来水充满水槽,让水从水槽边溢出,反复2-3次即可。

    物质的量课件(篇13)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量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引入基本概念]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一、物质的量

    [类比]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二、摩尔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

    [讲述]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

    1摩尔

    氧原子

    约为6.021023个

    1摩尔

    水分子

    约为6.021023个

    1摩尔

    氯离子

    约为6.021023个

    [讲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摩尔这个概念只适用于微观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例:1molH2、2molNa+。

    3、6.02×1023只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约字不能漏掉。

    [计算]n=N/NA

    0.1molH2中,含有molH。

    2molCH4中,含有molC,molH。

    3.01×1023个H2O中,含有molH,molO。

    0.1molNa作还原剂时,失去的电子数是个。

    [过渡]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数目虽然相同,但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呢?

    [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以12C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例:1个12C原子质量是:1.993×10-26kg,1个O原子质量是:2.657×10-26。那么,O的相对原子质量=12×2.657×10-26/1.993×10-26=16。

    [讲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个C的质量与1个O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此1molC与1molO的质量之比是12∶16。又1molC质量为12g,因此1molO质量为16g。

    由此推出,1mol任何粒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这个质量就是摩尔质量,即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板书]三、摩尔质量

    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符号:M

    3、单位:g/mol

    4、计算公式:M=m/n

    [举例]课本上例题。

    [小结]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概念。

    [作业]课本P48习题。

    物质的量课件(篇14)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物质的量课件实用1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