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夜晚的实验时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 夜晚的实验时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发表时间:2022-02-08

    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实验的过程和意义。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辨析重点字词、句等方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积累语汇。3、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夜晚的实验》(齐读课题)2、通过上一课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谁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一下?可用上谁通过终于揭开了这样的句式。(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3、课文的题目是夜晚的实验,那么围绕一次实验,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实验起因、实验经过、实验结果、实验产生的影响)二、精读第一部分,探究实验原由。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这次实验的起因吧。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斯帕拉捷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呢?2、生回答,出示句子: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讨论:(1)这个现象,是指什么现象呢?读课文有关句子。板书:现象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从来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2)句中哪一个词写出了蝙蝠飞行的特点?(灵活)为了说明蝙蝠飞行的灵活,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进行描述,从中你读出了什么?(飞来飞去,夜里虽然黑,却飞得很自在;从来不会,一次也不会撞;很多许多蝙蝠都这样;常常不是偶然,是经常看到。蝙蝠在夜空中飞来飞去,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看到。可唯独斯帕拉捷留意到了它们在夜间飞行时的这些细节,而且不是一次两次看到,是常常看到,从中你读出了什么?(3)再读这一句,把刚才读懂的几层意思读出来。2、看到这个现象,斯帕拉捷怎么想的?出示句子: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1)指名读,斯帕拉捷在习以为常的现象面前,善于观察,产生好奇。这就是他在夜晚做实验的原因。板书:好奇(2)齐读课文第一小节。3、过渡:为了揭开蝙蝠夜间自由飞行的秘密,斯帕拉捷在1793年的夏天,一个晴朗的夜晚开始了实验。板书:实验三、精读第二部分,了解实验过程。1、默读2-6自然段,思考:斯帕拉捷一共做了几次实验?并在有关语段旁标注上序号。(4次)那几小节写了第一次实验?(2、3小节)(1)自己读2-3小节,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第一次实验的?(2)交流:作者先写了实验的什么?(实验结果)指名读句子你能否有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实验的结果?(轻盈敏捷来回飞翔)(3)还写了什么?(实验的方法)哪一句话?指名读。方法是什么?(眼睛蒙上)对呀,被蒙上眼睛的蝙蝠这下就成了瞎子了。什么是瞎子?(双眼失明的人)加上引号后这个瞎子特指什么?(特指被蒙上眼睛的蝙蝠)看,引号使这个词语有了特殊的含义。谁再来读这句话。(4)接着作者写了什么?(实验的原因、作者是怎么想的。)指名读。(总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假如它们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地捕捉飞蛾了。)(5)这也就是斯帕拉捷为什么要将蝙蝠的眼睛蒙上来做实验的原因呀。齐读(6)这一小节还写了实验的什么?(第一次实验后斯帕拉捷的思考。)指名读: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7)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所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8)一个又一个现象,引起了斯帕拉捷一次又一次地思考,从中看出斯帕拉捷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断思考,认真思考的人。)(9)对照课件小结:第一次实验,作者先写了(实验结果),再写了(实验方法),最后写(实验原因),以及实验以后的(思考)。让我们对第一次实验的过程一目了然,仿佛亲临现场,亲眼见证。(15)齐读课文的2、3小节,在朗读中加深印象。2、那么后面的第二、第三、第四次实验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呢?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又是如何?自己学习课文的4-6小节?读书上有关语句,再对照表格,找到关键词语概括后填表。合作探究,填写表格:(1)交流完成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原因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第一次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蒙上眼睛轻盈敏捷来回飞翔第二次难道能用鼻子来辨别方向吗?堵住鼻子敏捷、轻松第三次翅膀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涂满油漆没有影响飞行第四次难道是用耳朵辨别方向吗?堵住耳朵东碰西撞跌落地上

    (2)第二次实验,作者是怎么写的?(先写实验方法,再写实验结果,省略了实验的原因)实验的方法是什么?(堵住鼻子)结果呢?(敏捷、轻松地飞行)第三次呢?(先写实验原因,再写实验方法,最后写实验结果)方法是?(涂满油漆)结果如何?(还是没有影响飞行)第四次?(先写实验方法,再写实验结果,省略了实验的原因)方法?(堵住耳朵)结果?(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地上)(4)在文中作者省略了第二和第四次实验的原因,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斯帕拉捷先生。师创设情境:来,斯帕拉捷先生,请问,你为什么要把蝙蝠的鼻子堵住呢?(不是靠眼睛辨别方向,难道是靠鼻子来辨别的吗?)斯帕拉捷先生,你又是怎么想到要用油漆涂满蝙蝠的全身的呢?(不是眼睛,也不是鼻子,难道它那薄膜似的翅膀,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先生,你能告诉我们,你为何要堵住蝙蝠的耳朵呢?(不是眼睛,也不是鼻子或翅膀,莫非它是靠耳朵来辨别方向的吗?)(5)填写表格中的原因一栏。看,这一个又一个实验的原因,其实就是斯帕拉捷在看到这一现象后的思考呀,看来,实验的成功,除了离不开仔细的观察之外,也离不开认真的思考呀。(6)师引读表格:当斯帕拉捷常常看到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时,他想: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于是他给蝙蝠(蒙上眼睛),结果蝙蝠依然(轻盈敏捷,来回飞翔)。难道蝙蝠能用鼻子来辨别方向吗?于是他给蝙蝠(堵住鼻子),结果蝙蝠在夜空中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难道蝙蝠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于是他给蝙蝠全身(涂满油漆),结果还是(没有影响飞行)。难道蝙蝠是用耳朵来辨别方向吗?于是他给蝙蝠(堵住耳朵),结果它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地上。)(7)第5自然段写最后一次实验的方法和结果,谁来为我们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一共三句话,实验方法只用了一句,而实验结果却用了两句。)提问:为什么做法一带而过,而结果较细地加以描写呢?(因为结果与先前截然不同)小结:四次实验,作者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写法。(9)请你任意选择后三次实验中的其中一次,来仿照第一次实验的写法进行改写。(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还是飞得那么轻快敏捷时,不由得惊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鼻子都被堵住了呀。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鼻子堵住呢?原来,当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轻巧自如地飞翔时,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只特别敏感的鼻子。假如它们的鼻子被堵住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地捕捉飞蛾了。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斯帕拉捷很奇怪:不是眼睛,也不是鼻子,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10)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能否每一次实验都如此详细地进行描写?为什么?(这样一来重点就不够突出了。也无法体现文章的详与略)是的,一次实验,要让人觉得清晰简洁,不重复,就必须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11)四次实验,终于解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此时斯帕拉捷的心情怎样?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喜出望外,喜上眉梢、喜不自禁、欢天喜地)(12)斯帕拉捷的这种欣喜若狂,你又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读第6自然段。(两个感叹号!一个啊字!)(13)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实验的结论,而且通过两个感叹号表达了实验成功的喜悦之情。齐读3、小结:课文第二部分,生动地记叙了斯帕拉捷反复实验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4、有人说,前三次的实验是不成功的,你同意吗?①每次实验都推出什么结论?用一句话归纳实验的结论蝙蝠夜间飞行,捕捉食物,不是靠眼睛(视觉);蝙蝠夜间飞行,捕捉食物,不是靠鼻子(嗅觉);蝙蝠夜间飞行,捕捉食物,不是靠薄膜似的翅膀(触觉);蝙蝠夜间飞行,捕捉食物,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用合适的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蝙蝠夜间飞行,捕捉食物,不是靠视觉,也不是靠嗅觉或触觉,而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而这,就是斯帕拉捷在四次夜晚的实验以后得到的结论。板书:结论②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确实,在观察现象、产生好奇、进行实验以后,斯帕拉捷成功揭开蝙蝠夜间灵活飞行的秘密,从他这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你读出了他身上的什么品质?(执著、不放弃、不断探究)过渡:结合板书,课文写到这里为止,作者把实验的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写好一次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做到简洁明了,详略得当。同时对斯帕拉捷这个人我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文可以戛然而止,不必再写下去。但是作者却没有停笔。他接着又写了什么?(实验产生的影响)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斯帕拉捷的这个夜晚的实验不是个普通的实验,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板书:贡献人类四、精读第三部分,了解实验的意义。1、自由朗读7-9自然段,想想它对科学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2、读后交流:(1)出示句子,指名读: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双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斯帕拉捷的实验引发了人们怎样的思考?(蝙蝠的耳朵双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过渡:在深入思考,继续研究过后,人们发现了什么?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八小节,试着完成填空:(2)出示句子: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收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作出判断,灵巧地自由飞翔,捕捉食物。蝙蝠靠耳朵接收从喉咙发出的超声波,从而帮助自己迅速作出判断,灵巧地自由飞翔,捕捉食物。(3)这超声波的作用可不小,读最后一段。讨论:为什么说超声波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呢?我们先看几幅图片。(4)交流:你还知道超声波应用于哪些方面?(超声洗衣机超声波驱蚊器:它采用放射超声波和音频的手段,模仿最能捕杀蚊子的蜻蜓所发出的声音和频率,达到驱蚊效果。超声气象站:采用高频超声波来测量风速和风向,解决了传统机械式测风仪机械磨损的难题,没有移动部件,测量精度更高,性能更加可靠。)3、是呀,超声波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等领域,它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便利,超声波能够为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是斯帕拉捷一开始怎么也不会想到的。六、作业1.写一次实验。2.查阅资料,了解仿生学相关知识。

    jk251.coM小编推荐

    时线的认识教案 小学教案范例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

    让学生通过下图,从现实中的铁轨、斑马线、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

    直线线段射线

    活动二:“认一认”

    a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

    b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新课标第一网

    c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活动三:“说一说”

    注意: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活动四:画一画,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练一练

    a第一题注意提醒学生有规律,按顺序的数:ab-bc-cd-da

    b第2、3题,学生自己先估计,再测量,找出估计错误的原因:视觉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用测量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估计的正确性。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纳税的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一、激趣引入

    板书课题:纳税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指出: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了解纳税的作用.

    (1)自主探索.

    教师:观察分析下面几组信息,讨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纳税?②为什么要纳税?

    屏幕显示:

    ①某汽车制造厂2001年12月生产小轿车销售额865万元,向国家缴税金70万元.

    ②某教师去年3月对外讲学收入900元,向国家缴纳税金20元.

    ③2001年全国财政收入16371亿元,其中税收占15175亿元.

    ④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养老保险基金补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补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等社会保障投入达982亿元.

    ⑤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支持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资金42亿元.

    ⑥2001年,中央财政的教育支出达213亿元.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

    (2)合作交流.

    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最后教师小结: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你如果是一个应该纳税的人,应怎么办?(主动纳税.)

    2.理解税种.

    教师:结合课前的调查,在小组上讨论,哪些行业要缴纳哪些种类的税?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情况,教师板书: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

    教师:你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理解吗?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运用实例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作适当的解释.

    提问:什么叫应缴纳税额?请结合你的理解举例说明.

    教师:根据下面一组信息,请说一说应缴纳税额各是多少?

    屏幕显示:

    ①顶天水泥厂2002年7月向国家缴纳增值税81.7万元.

    ②华胜宾馆2002年8月的营业额是940万元,应向国家缴纳营业税47万元.

    ③某卷烟厂2002年2月卷烟销售额达3000万元,应纳消费税是1200万元.

    ④张老师的月工资收入是1400元,超出某标准800元,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20元.

    教师:什么叫税率?你能写出计算税率的公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税率=×100%

    教师:各种收入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教师:税率的高低由国家统一规定,例如国家规定下面一些税种的税率一般是:

    ①增值税17%(或13%).

    ②消费税根据消费品种不同从3%到50%不等.

    ③营业税分行业从3%至20%不等.如交通行业5%,娱乐行业20%.

    ④个人所得税按收入的高低从5%到45%不等.

    3.教学例6.

    教师:根据你对税率的理解,如何计算应纳税款?

    出示例6,学生读题.

    教师:如何理解按营业额的5%纳税这句话?如何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00×5%=150(万元)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页中“做一做”的题目,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订正.

    2.做练习三十二的第1~4题.

    第1~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第4题学生读题后提问:应纳所得税额420元是什么意思?应按什么的5%纳个人所得税?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5题叫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做后交流他们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

    四、实践活动

    拟定一个与税收有关的题目,在课外开展一项实践调查活动.并对调查情况作简单分析,写一篇调查报告.(可小组合作完成.)

    五、反思体验

    教师:请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今后在生活、工作中怎样去尽纳税的义务?

    下雪啦时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雪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雪”的形成。

    2.能正确表达歌曲情绪。

    3.了解顿音的唱法,并能按照顿音记号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1.复习欣赏乐曲《雪花飞舞》。

    2.请几位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动作随音乐表演。

    3.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雪”是怎样形成的?

    4.播放录音带或cd,听歌曲《雪花》的录音(也可由教师范唱)。

    5.教师分句教唱。

    6.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教师示范):

    ①注意顿音的唱法。注意第一、三乐句第一、二小节中顿音的唱法,应唱得有跳跃感。

    ②注意歌曲情绪的变化。

    虽然歌曲是多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但是,歌曲仍然在情绪上有一定变化:从大的方面看,前4个乐句可以为一部分,为一种情绪,后4个乐句为一部分,是另一种情绪。从小的方面看,第一、三乐句应唱得跳跃,而第二、四乐句则应抒情等。

    ③注意力度的变化。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注意歌曲强弱力度的走势及顿音记号的作用。第一乐句中第一、二小节,应唱得富有弹性,第三、四小节唱得连贯一些,力度也应由弱渐强;后四小节再由强渐弱;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相仿;第四乐句,力度从强到渐弱;第七乐句力度渐强,表达一种迫切的心情;第八乐句可唱得稍强。

    7.最后,全班同学按照以上要求,完整地演唱歌曲《雪花》。

    教学评价

    1.学生设计歌表演动作的广泛性。

    2.学生参与歌表演的投入程度和和谐程度。

    3.学生听赏音乐时的专注程度。

    4.学生听赏音乐的联想能力及表达能力。

    5.随音乐做动作的和谐程度。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课型:阅读课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读题

    2、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说说自学要求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再读全文

    3、讨论交流

    四、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

    2、讨论争论情形

    (1)、起因

    (2)、经过

    (3)、结果

    3、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4、评议

    (1)有没有读出感情

    (2)评这一结果是怎么造成的,兄弟俩错在哪里

    五、小结这一部分内容

    六、布置作业

    运用自己知道的事例、知识自主探究兄弟俩失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知识

    1、说说这个故事

    2、兄弟俩错在哪

    二、扮演角色,组织读议

    1、合作探究:读得怎么样,怎样才能读出味儿来?

    2、合作探究:兄弟俩错在哪?

    三、对比“感想”,合理归纳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

    2、补充省略号中的内容

    3、联系全篇,进行归纳

    五、教学生字词

    1、学生指出字音的注意点

    2、写字指导

    3、学生描红

    六、布置作业

    实践活动:小组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

    群雁飞过——很想射雁——争论吃雁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情朗读,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不要乱砍树木,爱护树木。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片与树木有关的故事。(板题读题)

    3、你见过橡树吗?它全身上写都是宝,木材可以做家具,树皮可以作染料,叶子可以喂蚕,蚕宝宝长大突出的丝可以做衣服。听了老师的讲解,你觉得橡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生:珍贵的树。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对橡树的喜爱,自由的读课文,把句子读顺,生字连词画下,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2、请小老师领大家读读生字宝宝。(正音)

    3、把生字宝宝读给同桌听听。开火车读生字。(检查读音)

    4、这些词语中,你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解释“楔子”与“沥青”。

    “楔子”:建筑用作标示的工具,类似木桩的小木棍,一头削尖。

    “沥青”:又称柏油,是铺路的材料,具有柔软性。

    三、悟读课文

    1、带着生字宝宝读课文。指名读。(检查朗读)

    2、看图,你觉得公路是怎样的?橡树是怎样的?谁能读出它们的特点?

    3、从二句中,你发现了什么?生:二句都是比喻句。

    4、把什么比做什么?如果没有比喻部分好不好?为什么?

    5、小组交流: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他们的高尚?用笔画一画,又脑想一想,有嘴读一读,评一评哪个小组找得既准确读得又有感情?

    6、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筑路工人的矛盾、担心、发愁,及决定后的轻松。

    7、你从筑路人的行动中感受到了什么?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8、是啊!如此珍爱树木,怎能不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一说,我们该怎样做一个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环保小卫士呢?

    四、赏读课文

    带着你的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根据学校情况,为学校的绿化、美化提一提建议。

    【板书设计】

    橡树:珍贵、像哨兵

    高尚的心(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公路:笔直、马蹄形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9611.html

    【夜晚的实验时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相关推荐
    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天气逐渐炎热,防溺水安全教育又成为学校安全教...

    [参考]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

    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小学教案该怎么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这个少年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