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教学 优秀教案推荐
发表时间:2022-02-04在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在集体备课时,严主任提到了一个很好的点子,我在实际教学时把它用了上去,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课文主要得抓住钱学森说的两段话,尤其是第二自然段他说的话。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表白,表达了钱学森对祖国真挚的爱。可是这段话在说前没有任何提示语的描述,所以在这里动了点脑筋,让学生想象一下,钱学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段话的?通过想象,把钱学森这个人的形象丰满起来,立体起来,通过想象,让大家知道钱学森回到祖国是多么的不易。
学生在通读全文后再读这段话,设想了许多情境,有些是连教师也没预先想到的。
他是对自己的恩师说的。冯卡门很喜欢钱学森这个学生,很希望他能够留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一起搞科学研究,可是钱学森不能只为自己,所以他就对教授说了这段话。
他是对自己在实验室里的同事们说的。因为他的同事们有的一定会劝他永远留在美国,因为美国的条件好,他们都希望钱学森能留在美国发展。可是钱学森却不愿永远待在美国。这是他对自己的同事们说的。
可能是钱学森对他自己的家人说的。因为美国的生活条件好,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待遇又很高,所以他的家人不舍得离开美国,不愿意回到当时还很贫穷的中国。可是钱学森大义凛然,不贪图荣华富贵,劝说他的家人。
也可能是美国政府派人去问钱学森或者威胁他不准离开时,钱学森说的。
是其他的中国留学生有人不想离开美国,听钱学森要回去,就劝他不要回去,可钱学森却一定要回国,所以他说了这番话。jK251.COM
后来不是郭沫若也帮他逃走的吗?我觉得钱学森有可能是对郭沫若说的。郭沫若问他想不想回国,钱学森就表达了他要回国的强烈愿望。
学生似乎魂游到了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中了,连回答时的眼神都是恍惚的,仿佛真的看到了自己所描绘的场景,亲耳听到了钱学森语重心长的话。其实对谁说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想象思维的连接,学生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他们攸关起钱学森的事迹,研究起这个人的了不起,一个小小的突破点,让人物完全鲜活起来,立体起来,走进他们心里了!
最后,我帮学生就他们的回答概括了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Num优秀小学教案ers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推荐
numbers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本课时旨在通过大量的课堂操练,帮助幼儿再次学习,顺利做到能自主地从1数到20;
2.能用英语数出身边数量在1到20之间的物体数量。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帮助幼儿熟练掌握。
教学难点:
避免数字之间的读音混淆。
教学过程:
1.warming-up.
a.let'ssingthesongareyousleeping.
指定一位幼儿做为领唱,全班幼儿拍手唱歌,活跃课堂气氛。
b.let'sreadthenumbers.
带领幼儿根据板书从1读到20。随机抽查2-3位幼儿,检验学习效果。
指定小老师,继续教读。
2.presentationdrills
a.correctthepronunciation.
逐一正音,保证幼儿正确的语言输入。
b.readtogether.
全班齐读。而后男女分别读。保证一定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
c.count
数铅笔,数水彩笔。
3.presentationdrills
a.let'scount
出示图片,图片中包括两种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幼儿数出图片上不同图形的数量。
而后做简单相加,数出图片上所有图形的数量。
b.let'scount
出示图片,图片中包括四种不同颜色的图形。同时给出一些题目,引导幼儿自主解决。
4.conclusion.
a.全体幼儿从1数到20.
b.询问幼儿是否学会,存在哪些困难。
c.总结本课时内容,介绍下一课时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numbers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荷花教学札记 优秀教案推荐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有位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值得效法的。
她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看荷花。
接着,指导学生理解“看荷花”这节课文是怎样写出荷花的美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这荷花开放的姿势各不相同。有的将开,有的半开,有的全开。真美!”有的学生说:“荷花的颜色也很美,那碧绿的叶子,洁白的花,嫩黄的莲蓬,太好看了。”还有的学生说:“荷叶‘挨挨挤挤’的,荷花在叶子间‘冒’出来,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切显得那样生机蓬勃,美极了!”
然后,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到“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时候,那赞美之情就溢于言表,把这一池花读“活”了。
最后,这位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历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有的学生说:“我变成一朵全开的荷花,向四周一看,好像兄弟姐妹都欢聚在这里,我们穿的是雪白的衣裳、碧绿的裙子,好看极了。一阵风吹来,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摆动衣衫,抖动裙子,跳起优美的舞来。”有的学生说:“一只蜻蜓轻快地飞到我身旁,愉快地对我说:‘荷花姐姐,我一清早就闻到你们的清香,看到你们美好的舞蹈。在你们身边飞行,真快乐!’”
听了这一节课,我想:这篇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达到审美的目的。但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在“变荷花”这节课文上花很大功夫,学生为什么都能展开如此丰富的想象呢我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悟出了这么几点:
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这位教师之所以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2.丰富的想象还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鲜明的表象为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只有学生对这事物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给这材料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鲜明的表象在强烈的感情催化下活跃起来,升腾起来。所以,这位教师紧接“看荷花”之后,就尽力引导学生在“赞荷花”上下功夫,用赞美之情把美好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看上去是到了“变荷花”一节才引导学生想象,其实,引导学生想象的教学贯穿在课文教学的全过程。到了“变荷花”这节,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内部感受转化为外部语言,是把学生导入情境,引起感情共鸣,过渡到想象的重要手段。这位教师就是把分析、议论、朗诵交织在一起,逐步向想象推进的。
提供依恋晴
转载自庐阳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