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
  •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22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一份精心制作的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正确方法的反映,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提供了大量关于“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的相关信息,愿您在浏览本网页的过程中能够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加深理解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容等重点概念.

    2.在熟练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物理问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进一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概念的综合性运用.

    三、教具

    投影片(或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提问:

    静电场一章中的概念有哪些?它们如何表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归纳上述内容.如下表(见投影片).

    适当讲述后,应着重讲清每个概念的物理含义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1.静电场特性的研究.

    研究方法(一).用电场强度E(矢量).

    从力的角度研究电场,电场强度E是电场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检验电荷存在与否无关.E是矢量.要区别公式E=F/q(定义式)、E=kQ/r2(点电荷电场)、E=U/d(匀强电场)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E既然是矢量,那么如何比较电场中任两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呢?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然后将学生回答内容归纳.可能方法有:

    (1)判断电场强度大小的方法.

    根据定义式E=F/q;

    点电荷电场,E=kQ/r2;

    匀强电场,场强处处相等,且满足E=U/d;

    电场线密(疏)处场强大(小).

    (2)判断电场强度方向的方法.

    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即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即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就是场强的方向.是非题(投影片)(由学生口答并简要说明理由):

    (A)若将放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q改为-q,则该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原来相反.(×)

    (B)若取走放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则该点的电场强度变为零.(×)

    (C)无论什么电场,场强的方向总是由高电势面指向低电势面.(√)

    (D)已知A、B为某一电场线(直线)上的两点,由此可知,A、B两点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但EA和EB的大小无法比较.(√)

    (E)沿电场线方向,场强一定越来越小.(×)

    (F)若电荷q在A处受到的电场力比在B点时大,则A点电场强度比B点的大.(√)

    (G)电场中某点电场线的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研究方法(二):用电势U(标量).

    从能的角度研究电场,电势U是电场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检验电荷存在与否无关.U是标量.规定:无限远处的电势为零.电势的正负和大小是相对的,电势差的值是绝对的.实例:在+Q(-Q)的电场中,U>0(<0).

    电势能是电荷和电场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规定:无限远处的电势能为零.电势能的正负和大小是相对的,电势能的差值是绝对的.实例:+q在+Q(-Q)的电场中,εP>0(<0);-q在+Q(-Q)的电场中,εP<0(>0).

    提出的问题:

    (1)如何判断电势的高低?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然后将学生回答内容归纳可能方法有:

    根据电势的定义式U=W/q,将+q从无穷远处移至+Q电场中的某点,外力克服电场力做功越多,则该点的电势越高;

    将q、εP带符号代入U=εP/q计算,若U>0(<0),则电势变高(低);

    根据电场线方向,顺(逆)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高);

    根据电势差,若UAB>0(<O),则UA>UB(UA<UB);

    根据场强方向,场强方向即为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2)怎样比较电势能的多少?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将学生回答归纳,可能方法有:

    可根据电场力做功的正负判断,若电场力对移动电荷做正(负)功,则电势能减少(增加);

    将q、U带符号代入εP=qU计算,若εP>0(<0),则电势能增加(减少).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

    一、 预习目标

    1、知道交变电流产生的原理

    2、知道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物理量间的关系

    二、预习内容

    1、交变电流

    ________和________随时间做_________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简称交流( )

    ________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直流( )

    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叫做_________电流

    2、交变电流的产生

    (1)过程分析

    特殊位置 甲 乙 丙 丁 戊

    B与S的关系

    磁通量Φ的大小

    4个过程中 Φ的变化

    电流方向

    磁通量Φ的变化率

    (2)中性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磁通量___________

    磁通量的变化率____________

    感应电动势e=________,_______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方向________,线圈转动一周,感应电流方向改变______次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及变化规律;

    2、理解描述交变电流几个物理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变化规律及物理量间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1、为什么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线框里能产生交变电流?

    2、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中的两个特殊位置及特点是什么?

    (1)中性面:与匀强磁场磁感线垂直的平面叫中性面。线圈平面处于跟中性面重合的位置时;

    (a)线圈各边都不切割磁感线,即感应电流等于零;

    (b)磁感线垂直于该时刻的线圈平面,所以磁通量最大,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

    (c)交变电流的方向在中性面的两侧是相反的。

    (感应电流均最大,电流方向不变。

    3、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如图5-1-1所示为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的四个过程:

    当以线圈通过中性面对为计时起点时,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e=Em sinωt,其中Em=2NBLv=NBωS;i=Im sinωt,其中Im=Em/R。

    当以线圈通过中性面对为计时起点时,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e=Em sinωt,其中Em=2NBLv=NBωS;i=Im sinωt,其中Im=Em/R。

    图5-1-2所示为以线圈通过中性面时为计时起点的交变电流的e-t和i-t图象:

    三、反思总结

    1.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绕与磁场垂直的轴)时,线圈中产生正弦交变电流,从中性面开始计时,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为:

    e=NBSωsinωt= Emsinωt

    e—ωt图线是一条正弦曲线。

    2.中性面特点:Φ最大,而e=0。

    四、当堂检测

    1、交流发电机在工作时电动势为e= Emsinωt ,若将发电机的转速提高一倍,同时将电枢所围面积减少一半,其它条件不变,则电动势为( )

    A、e= Emsin(ωt/e= 2Emsin(ωt/2)

    C、e= Emsine= Em/2sin2ωt

    答案:C

    2、一个正弦交变电流的i—t图象,根据这一图象,该交流电的瞬时值表达式为-----------A

    答案:i=5sin(5πt)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3)

    1.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电场强度之后,静电现象之前,起到衔接作用。教科书从电场对电荷所做的功出发,推断出电场力在均匀电场中所做的功与电荷运动的路径无关。用定义方法给出势的定义,用势描述等势面,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转移与灵活运用提供了思维指导作用。

    (2)、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了电荷、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等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教学内容

    本课为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概念的介绍和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

    2.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要求和概念(探索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本节教材的特点(思想整合、探究、逻辑、方法和哲学)和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能量性质的物理量,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择无关,并熟练应用它的概念和定义公式UAB-WAB进行相关计算。

    明确电势差、电势、静电功之间的关系ce 和电势能。 2.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UAB??A??B的关系,电势与选择零电位面有关,知道电势的变化电场中电场线方向的电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类比概括,讲述新知识,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结合前面的知识,了解势能与静电力所做的功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尝试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3、难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电位差、电位、等电位面的概念和含义。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其他力做功,例如分子力做功改变分子势能,弹簧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变化。因此,本节的难点在于将电位和电位面与以前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区分开来。 ,联系,可以用这个解决相关问题。

    4.教与学方法分析

    (1)、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学习是中心,学习是目的,所以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习

    。现代教育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启发思维和教学方法。为丰富对简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收集一些简谐运动实例,巧妙运用提问,评价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独立、讨论的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环境 。最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引用生活中一些简单和谐的动作,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2)、教学方法分析

    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被视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学生应该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相关联。在实际情况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以经验同化,对当前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索引,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易于维护,而且易于转移到不熟悉的问题情境中。

    本课采用“试探法”的教学方法。投影仪用于直观、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简谐运动的规律和描述方法,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机会。

    5、教学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综合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个性化教学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是学生解决问题探索的过程,从学习到学习,从被动回答到主动探究。

    1.知识复习。先上图,电场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有很强的作用,而导体内部的电荷也有力的作用,而这个力可以做功,所以电场也有性质的能量。

    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比较抽象。在讲解中,可以引入重力场的相关概念进行类比,以增强知识的可感知性,帮助学生理解。那么接下来,复习一下你对功的知识,以及引力功和引力势能之间的关系。工作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与位置有关,与经过的路径无关;重力功与势能的关系:WG??Ep;引力势能是相对的,存在一个零势能面。

    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复习所学,对新知识产生兴趣。比如我们也研究过其他力做的功,比如分子力做功引起分子势能变化,弹簧的弹力引起弹性势能变化,那么做功呢?由电场力完成。

    2. 介绍新课程。

    指出上图:在某一点电荷+Q所形成的电场中,相同的电荷被放入电场不同位置的两点A和B,电场力不同,这是因为 A 点 B 和 B 处的电场强度不同。为方便研究问题,以均匀电场为例。在均匀电场中,当电荷从 A 点移动到 B 点时,电场力的大小为 F?

    Eq 是一个恒定的力,那么电场做功的大小为场力是:W?EqScos?。这里,W

    类似于引力功 W

    因此,W?EScos?是一个独立于电荷本身的量,而 ?hcos?也是一个独立于物体本身的物理量,只与引力场本身的性质有关。

    这个比值称为 A 点和 B 点之间的电位差,用 UAB 表示。

    继续问关于引力势能的问题:物体在引力作用下运动的高度差越大,引力势能的变化越大,高度差就是高度差,势能差也是电位差,那么如何定义电场中各点的电位呢?给学生一分钟思考后,引导他们阅读课本的定义,UAB?WAB,如果将 B 点的电位定义为零电位 q

    点,则 A 的电位一个点等于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从 A 点移动到 B 点(即零电位点)所做的功。因此,老师强调电势通常用?表示。电场中某一点的电位等于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动到参考点(零电位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3.加强和扩展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指出电位差与零点电位的选取无关,而电位是相对于零点电位的,与零点电位的选取有关。零点电位。然后给全班几分钟时间,学生独立完成一道例题:设电场U中两点AB

    2的电位差? 2.0? 10V,带电粒子的电量q? 1.2? q 从 A 点移动到 B 点,

    电场力做了多少功?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让UA?UB。

    4.知识总结。 (1) 电场中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类似于引力场中两点之间的高度差。电位差 UAB?WAB,q

    U 与 W 和 q 无关。 (2) 电场中某点的电位等于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动到参考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注意电位的大小与做参考点的选择。 (3)、UB?B??、A?A

    沿着电场线方向,电位越来越低。

    5.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知道人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次声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音调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2、3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 赫 ,符号为Hz.

    2.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 ,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 .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 20 到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小组讨论】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可以发现: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 慢 ,音调越 低 .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大致相同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 高 .

    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

    【教师点拨】

    1.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即音调高低)的含义.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行对比,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高低、大小”是有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高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免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频率低于20Hz.

    学习指导二:响度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4、35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3.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4.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小组讨论】

    1.做教材34页的演示实验,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保持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再以更大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 大 .

    3.让你的同桌站在操场中央,大声的说话,你从距离他较远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发现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响度的演示实验中,要注意使乒乓球慢慢地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否则快速碰撞音叉就会影响实验结果了.

    2.在响度的演示实验中,除了每一次都要敲击同一个音叉(运用控制变量法)之外,还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摆动幅度来了解音叉的振幅).

    【跟踪训练】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C)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学习指导三:音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5页,完成下列填空: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小组讨论】

    1.让一个同学用手帕蒙住眼睛,找几个同学喊蒙住眼睛的同学的名字,让他“听音辨人”,每个同学蒙眼一次,看谁辨得又快又准.听音辨人依据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这是因为发声体不同.

    2.拿一根筷子轻轻地敲击一个结构完整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再拿这根筷子轻轻地敲击同样的但已经破了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师点拨】

    在音色这一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白:发声体不同,所产生的声音音调、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振动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5)

    一、 预习目标

    1、 知道描述交变电流的相关物理量

    2、 知道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二、 预习内容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瞬时值:正弦交流电瞬时值的表达式为:

    电压瞬时值:( ) 电流瞬时值:( )

    瞬时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是:(-Em≤e≤Em)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是:

    (E=Em/ U=Um/ I=Im/ )

    各种交流电电气设备上所标的、交流电表上所测得的以及在叙述中没有特别加以说明的交流电的最大值,都是指( )

    计算

    5、表征交变电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①周期T:电流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用的时间。单位:s .

    ②频率f:一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HZ.

    ③角频率ω:就是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的角速度。单位:rad/s.

    ④角速度、频率、周期的关系(ω=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l、掌握表征交变电流大小物理量。

    2、理解有效值的定义并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3、掌握表征交变电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学习重难点:表征物理量及物理量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二、学习过程

    瞬时值、有效值以及平均值表达式?

    有效值和平均值有什么区别?

    3、对于正弦式交变电流其有效值与最大值得关系是: ,是不是对一切交变电流都是如此?

    3、在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中,那些地方应用有效值?那些地方应用最大值?那些地方应用平均值?

    三、反思总结

    本节课学习的是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如:周期和频率表示交变电流周期性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最大值表明交变电流在变化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大数值,反映了交变电流的变化范围;而有效值反映的是交流电的热效应在时间上的平均效果。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当堂检测

    R2与交流电源按照图1方式连接,R1=10Ω,R2 =20Ω。合上开关S后,通过电阻R1的正弦交变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则 ( )

    A.通过R1的电流有效值是1.2A

    B.R1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是6V

    C.通过R2的电流最大值是1.2 A

    D.R2两端的电压最大值是6 V

    答案:BD

    2、如图2所示,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其中电流正值为正弦曲线的正半周,则该交流电的有效值为多少?

    答案:

    课后练习与提高

    A.5 安 B.5安 C.3.5 安 D. 3.5安

    答案:B

    DF长均为10cm,转速为50r/s,若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

    (1)写出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

    (2)若线框电阻r=3,再将AB两端接“6V,12W”灯泡,小灯泡能否正常发光?若不能,小灯泡实际功率多大?

    解析:(1)注意到图示位置磁感线与线圈平面平行,瞬时值表达式应为余弦函数,先出最大值和角频率:

    ω=2πn=100πrad/s

    Em=BSω=5 /π×0.2×0.1×100π=10 (V)

    所以电动势瞬时表达式应为:e=10 cos100πt(V)。

    (2)小灯泡的电阻为R=U额2/P额=62/12=3Ω,

    先求出交变电流电动势有效值 E=Em/ =10(V)

    此后电路可看成恒定电流电路,由于R=r, U=Em/2=5V,小于额定电压,故小灯泡不能正常发光。其实际功率是p=U2/R=52/3=25/3=8.3(W)

    d间接电阻R和电流表A,且以a、d端连线为轴,以角速度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如图5-2-3所示,求:

    (1)交流电流表A的示数;

    (2)从图示位置转过90°角的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

    (3)写出弯曲导线转动过程中,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的电动势的表达式。

    解析:(1)弯曲导线转到图示位置时有感应电动势的峰值为Em=BL2ωL1= BωL1L2

    产生电流的峰值为Im=Em/(R+r)= BωL1L2/(R+r)

    电流表A的示数I=Im/ = BωL1L2/2(R+r)

    (2)由图示位置转过90°角所用时间t=T/4=π/2ω

    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QR=I2Rt=πωR B2L12L22/4(R+r)2

    (3)电动势为e=Emcosωt= BωL1L2cosωt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6)

    1. 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最先学习的曲线运动。它是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的扩展。关系知识的进一步扩展,也是学习其他更复杂的曲线运动(平面运动、单摆简谐运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

    从观察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入手,让学生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认识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验科学研究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学生可以感受圆周运动速度的不同,并意识到需要引入物理量来描述圆周运动的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索、相互交流等方式,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本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情绪,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素质。

    通过生活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了解匀速圆周运动。

    (3)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在实际问题中,会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了解类比法的应用。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中了解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了解合作与沟通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愿意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尊重同学的意见,为人处事在与他人交流时。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2) 用线速度和角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速度。

    难点:理解线速度的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4.教学资源

    1.设备:壁挂钟、回力玩具车、边缘带孔的转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桌子网球,斜面,秤,用绳子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

    演示同一时间段内两个运动经过不同弧长的匀速圆周运动; - 演示在同一时间段内以两个运动半径旋转不同角度的匀速圆周运动。

    3.视频:三环过山车的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物体做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条件。

    本次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视频和实验,通过分析得到物体沿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均匀圆的特点;运动速度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讨论、疑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次设计要强调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针和过山车两种圆周运动的观察和比较,总结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设定地月对话场景,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类推匀速直线运动,得到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这个设计要克服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球沿切线飞出的圆周运动和从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色墨水在纸上的轨迹分布的两个演示实验,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来。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和动画为线索,注重激发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进行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造型”、“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索为主。所涉及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相关,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知。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大约需要 2 个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场景一视频、演示、提问 1

    播放视频: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直线和曲线运动。

    示范:让学生对一个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在什么条件下球会做曲线运动。

    假设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做曲线运动?

    情况二观察,比较,问题2

    观察和比较钟针和 过山车是两种圆周运动。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7)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同时也需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

    1. 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力学实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光的反射和折射、电磁感应等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

    4. 以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整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整合,让学生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学科综合实验、物理学科综合探究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

    以上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8)

    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具、学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刻度尺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或相对运动时,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图甲 图乙 图丙

    2.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可用公式:f=uF f表示摩擦力(N) u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 F表示压力(N) 利的方面:例如,鞋与地面间的摩擦

    3.摩擦的利与弊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4.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增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

    注意: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

    (三)小结

    (四)练习

    (五)作业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