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模板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08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模板。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供您参考。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也许本文能为您提供一定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

    课题:三种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目标:1.从已学习的求几个几的应用题中,分类概括出三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掌握三种常见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头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泥娃娃每个8元,买5个要多少元?

    (2)钢笔每支6元,买3支要多少元?

    (3)汽车每小时行使80千米,3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4)冬冬每分步行70千米,4分步行多少千米?

    (5)一台印刷机每小时能印报纸4400张,2小时能印报纸多少张?

    (6)一个建筑队每天平整地基80平方米,3天能平整多少平方米?

    2.比较上面6题,

    相同点: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关系式是每份数*份数=总数

    根据事件的不同,给6道题分三类: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问题。

    3.课题:三种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二、学习新知

    1.找出上面6题每题的每份数、份数、总数

    2.问:你知道在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问题中每份数、份数、总数又分别叫什么名称?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先说说,再看书自学)

    3.讨论交流:(1)购物问题,什么叫单价、数量、总价,举例说明;

    单价、数量、总价三者的关系怎样,举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符合上面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行程问题,(讨论过程同上,重点理解速度)

    (3)工作问题,(讨论过程同上,重点理解工作效率)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3题

    2.练一练第4、5、6题

    四、变式深化

    根据每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出另外两个关系式并把4、5、6题进行相应的改编。

    课题:正归一应用题

    目标:1.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掌握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

    2.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

    过程:

    一.情景导入,理解"照这样计算"

    买3瓶可乐要6元,你能知道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吗?

    1.讨论重点:3瓶同样的可乐,可以求出1瓶可乐的单价;要买的9瓶可乐与那3瓶是一样的可乐,才可以求出9瓶可乐的总价.

    得出:在数学上,用了一个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叫"照这样计算".

    2.学生说说对"照这样计算"的理解.

    二.展开新课

    1.出示完整的例题:买3瓶可乐要6元,照这样计算,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

    2.学生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

    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瓶6元

    9瓶?元

    方法一:6/3*9方法二:6*(9/3)

    (要求说出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5,6题(体会两种解题方法的目前适用条件)

    2.练一练第1题,找出3道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3.练一练第8题,进一步掌握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四.小结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在了解小数产生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小数和整数一样,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情分析:

    三年级时学生已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认识小数以及读写法,知道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会进行两位以内小数大小的比较,以及一位小数的简单加减法。在生活中,小数的应用也普遍,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小数认识的基础。

    教学方法:

    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尝试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华东超市大家熟悉不熟悉啊?去过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去哪儿逛逛,好不好?(课件出示)请大家在逛超市的同时,找找看,你在哪儿发现了数?是哪些数?

    2.认识他们吗?读一读,生活中,这样的数多不多?还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数?

    3.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小数,小数的用处可大了,所以,我们今后还要反复学习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去数学王国探究小数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一位小数

    出示一米长的纸条

    1.估一下,大概有多长?

    2.确定是一米长的纸条。

    出示长方形的纸片,老师想知道这个表的长和宽,怎么办?(量)

    3.用一米的纸条做尺子,来量数位表的长。

    4.发现:不够一米。不能得到一个整米数,怎么办?(用更小的单位,把一米分成10个一分米)

    (板书)1分米

    1/10米

    0.1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

    也就是说1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10份里面的1份,也就是1/10米

    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

    【设计意图】

    用一米的单位来量,得不到一个整米数,然后用分的方法引出小数0.1,让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及其作用。

    5.通过测量,得到:长是3分米。

    3分米

    3/10米

    0.3米

    6.学生活动

    (1)把“1”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五份用分数表示是(?),用小数表示是(??)。

    (2)在方格纸上涂出0.6,你打算把方格纸平均分成多少份?

    涂其中的几份?

    【设计意图】

    即时练习,举一反三,通过想、说、做,使学生明白以为小数与分母是10的分数的关系,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二)认识两位小数

    1.量出长方形的宽

    比2分米长点,但不够三分米,没法用整分米数表示怎么办?(用更小的单位厘米,把一米分成100个一厘米)

    (板书)

    1厘米

    1/100米

    0.01米

    2.得到21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21厘米

    21/100米

    0.21米

    3.学生活动

    (1)在方格纸上涂出0.06,你打算把方格纸平均分成多少份?涂其中的几份?

    (2)如果要在方格纸上涂出0.65呢?

    (三)认识三位小数

    如果仔细看,这个数位表的宽比21厘米还多一点点,但又比22厘米少,如果要得到更精确的宽度,可不可以再分?(用更小的单位:毫米,把一米分成1000个1毫米)

    1毫米

    1/1000米

    0.001米

    (四)如果我们需要更加精确的数,可不可以再分呢?分的完吗?

    【设计意图】

    在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有层次,有规律地认识两位小数,学习三位小数,降低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难度。

    (五)小数的计数单位

    课件演示:用一个正方体的分解来演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分别写作:

    0.1、

    0.01、

    0.001……

    (六)教学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10个0.1是1,10个0.01是0.1,10个0.001是0.01,也就是说,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进率是10。

    师:同整数一样,小数里面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进率都是10。

    【设计意图】

    直观演示,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深学生对用“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意义的过程的理解,二是通过观察,能更容易的理解小数计数单位之间进率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勇闯智慧岛”

    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

    2.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

    1.观察,思考,小数跟哪种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2.评价学生活动,下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52÷4=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18+20+19+19)÷4=85÷5

    =76÷4=17(个)=19(个)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练习本、自制统计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准备了8个练习本,想奖给4个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指名学生上台)

    引导问:老师有8个练习本,奖给4个都很听话的同学,应该怎么奖呢?

    8个本子,奖给了4个同学,每人得到了2个,谁能帮老师把这个算式列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4=2)

    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活动“数小棒,求平均数”

    早自习,老师分了不同数量的小棒给每位同学,现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组。

    (1)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算一算,然后求出你们这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活动:求平均身高

    在小组内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6】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前我对曾对班内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发现已经有部分学生会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许多学生已知结论的课该如何去上?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采用了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导入,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以下步骤:

    (1)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编一步计算题,在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习。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试做另一道加法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4)“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接触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情况,使学生知道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础知识练习:练一练(口算),判断改错,练习二1-3

    2、应用性练习:练习二4-5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新华书店吗?其实在书店里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小明在书店里看到了他喜欢的三本书,价格如下:

    《哈里波特》《快乐数学》《蜡笔小新》

    2.58元3.15元5.7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一些一不步计算的问题吗?

    2、对比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两类(加法和减法)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蜡笔小新》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本《蜡笔小新》比一本《哈里波特》贵多少元?

    一本《哈里波特》比《快乐数学》便宜多少元?

    3、教学小数加法计算法则

    ①出示: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用加法算?

    ②讨论计算方法: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可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大堂交流)

    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板书计算过程,并说出最后结果)

    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后再把结果转化为元,对于这样的算法你有何想法?(麻烦)

    你能不能直接用小数计算?怎样摆竖式?为什么这样摆?这和那种方法是一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里的什么对齐?(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第二题你会做吗?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③讨论:通过上面两题的练习你觉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④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4、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法则

    ①第三、四题怎样列式?5.79-3.15你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②谁来提醒大家小数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③3.15-2.58可以自己试一试

    这一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退位)小数退位应遵循什么规则?

    ④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⑤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你觉得小数加减法应遵循什么方法?(整数加减法)不同的是特别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6、今天我们学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书上8、9页的内容,回去后大家在仔细看一看。

    7、完成“试一试”

    学生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比较在结果上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数末尾的0可以怎样处理,为什么?

    8、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二第1、2、3题。

    3、判断改错:(数位不对齐的,小数末尾0没去的,减法做成加法的三种类型)

    4、做练习二第4、5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6.03十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l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的十位退一,到个位当10的道理。

    2、掌握计算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正确计算。

    教具、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2-416-9

    15-718-9

    13-917-8

    14-611-6

    19-912-6

    从2、4、6、8、9数字中挑出三个数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看谁写得多。

    (1)49-726-464-6

    64-292-476-9

    (2)把算式分成二类

    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

    26-464-6

    49-742-9

    (3)试一试,计算下面各题

    30+(15-8)40+(11-7)

    学习例1

    1、出图。问:图上一共有几个小木块?32减5呢?

    2、想一想,怎么办?说一说怎么算。

    3、用算式说明退位过程:

    32-5=口32-5

    20+(12-5)

    =20+7

    =27

    4、提问:2减5不够减怎么办?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差的十位的数比被减数少1?

    5、比较13-8与43-8

    1)13-8竖式怎样写?得数写在什么位置十位上的1还要写吗?为什么?

    2)43-8这道题会算吗?

    提问:十位上为什么是3?

    3)明确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上的数拿出一个作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所以十位上的数就比原来少1。

    4)填一填:

    43=30+口95=口+15

    43-7=口+(13-7)95-8=口+(15-8)

    三、学习例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10-3=712-7=5

    40-3=3732-7=25

    70-3=口62-7=口

    90-3=口82-7=口

    1)观察讨论:相同点和不同点?

    2)按照第一组题的特点,计算第二组题。

    3)总结;观察差的十位和被减数的十位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因为被个位数不够减减数,再从十位退一,所以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

    四、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2、填空:

    34-5=20+(14-口)

    65-5=50+(口-口)

    73-7=口+(口-口)

    3、判断差的十位数字是几?

    4、口算

    5、对比计算

    43-943+9

    6、笔算:

    13-812-514-715-8

    43-872-554-765-8

    五、总结:退位减法计算法则,个位不够十位找,十位退一当作十。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均数

    (5+4+7+5+9)÷5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