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人造卫星【精】
  • 高中教案人造卫星【精】

    发表时间:2022-01-3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Jk251.cOM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人造卫星【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人造卫星(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高中教案【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的讲述,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内迁的情况,引申出羌族与党项族之间的渊源,以此培养学生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和归纳、整理历史线索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屏幕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结合地图指出),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一、契丹的兴起

    (屏幕显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契丹的起源”的传说,并思考“白马”和“青牛”的含义是什么。然后说明,在契丹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由“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发展而来的。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隋唐时期,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显示契丹人的相关图片,了解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契丹任何汉人长期交往的必然结果,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

    二、阿保机建国(916年、上京)

    1.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课文,归纳出阿保机为契丹族的强大作出了哪些贡献。

    阿保机的贡献主要有:(1)统一契丹各部;(2)提倡农业;(3)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4)916年,称皇帝,建立契丹国;(5)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

    引导学生得出:阿保机是契丹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政治家。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进一步指出,契丹国是当时北方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契丹获取幽云十六州

    随着契丹的强大,契丹贵族经常南下掠夺中原地区。(结合地图说明,辽太宗时,契丹是如何获取幽云十六州的),请同学们思考:契丹获得幽云十六州后,产生了什么重要后果?

    幽云十六州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它使契丹的国力大为增强。同时,幽云十六州的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从此,契丹可以直接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对后来建立的北宋构成严重的威胁,辽宋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战争。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结合电子地图,讲清北宋对辽用兵的目的是夺回幽云十六州),失败后,只好对辽采取防御政策。(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演示相关图片,由于时间所限,不宜补充太多内容)。辽国在挫败了北宋的两次进攻后,于1004年秋,大举进攻北宋,一直达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到北宋的都城东京。

    2.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

    (结合地图,简述澶州之战的经过,明确澶州和东京的位置)

    北宋在获胜的情况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同辽达成和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8页的相关内容,思考: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有据,鼓励创新观点)

    讨论结果归纳:对辽的影响:(1)辽从战争中安然脱险,“不胜而胜”;(2)每年从北宋那里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对北宋的影响:(1)北宋“不败而败”,“岁币”成为人民沉重的负担,这也是导致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2)“澶渊之盟”是北宋屈辱的象征;(3)暂时结束了宋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北宋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

    评价: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的产物。一方面,它暂时满足了契丹贵族掠夺的愿望,增强了辽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北宋而言,它使一个屈辱的合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也是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如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四、夏宋间的战与和

    1.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引导学生回忆“五胡内迁”的有关知识,明确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屏幕显示党项族的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元昊建立大夏国(1038年、兴庆)

    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西夏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古今地名)

    思考:为什么说元昊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与耶律阿保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随着西夏的强大,它与北宋的关系又会怎样呢?

    2.宋夏关系

    对照宋辽关系,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请同学们比较“宋夏和议”与澶渊之盟有什么不同?(学生参照澶渊之盟,讨论回答“宋夏和议”对双方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夏在与北宋的交往中,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还设立太学,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不仅促进了西夏的发展,而且使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更加密切。

    归纳总结:

    本课内容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实际上是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之间既有刀兵相见,更有和平相处。请同学们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课后学生活动提示:

    请同学们收集整理杨家将故事中的精彩片断,写成文章在班级内交流或者进行讲故事比赛。

    推荐:高中教案【精】


    第8章遗传与变异(14,10+3+1)1.本章核心概念:(1)生命延续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传递是有规律地进行的,科学家通过一系列试验推导出遗传规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并将这些规律应用到育种等生产实际中去。(2)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遗传物质变异的来源主要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2.学习过程:(1)通过对孟德尔及其科学研究史的了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2)在学习遗传定律的同时,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假说、演绎、设计、验证、统计、调查、学科交叉、资料分析、图表识别等等。(3)通过各种实验方法学习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如,模拟一对因子的分离实验,观察果蝇的唾液腺细胞的巨染色体,设计实验探究物理、化学因子对植物细胞变异的影响。(4)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人类遗传病的资料,认识遗传病的规律和危害,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关注遗传理论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应用,如育种工作等。3.教育价值:(1)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孟德尔的工作当时并没有被世人所理解,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研究热情,这种对科学事业孜孜不卷的追求精神是值得后人好好学习的。(2)倡导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摩尔根一开始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他既是一位敢于怀疑,又是一位勇于实践的科学家,无论是对自己的假说还是对别人的学说,都一概采取依靠事实和运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科学态度。当大量的果蝇实验结果确证了孟德尔的定律后,他不仅承认,而且还发现了连锁互换的定律。(3)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进化发展的基础,学习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树立生命世界永恒变化与发展的观点。(4)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使学习更贴近生活。关注人类健康,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关注遗传学基本理论对生产实践的指导。4.修改说明(1)根据课程标准及专家意见删除原实验10.2人体一对相对性状——嗅觉生理功能的遗传实验(2)保留“探究物理或化学因子对蚕豆根尖细胞变异的影响”实验,一是考虑这个实验已经纳入国家环境监测标准中,是可行的;二是考虑这个实验在高二开展有其基础,是将高中阶段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综合后的探索试验,可作为高中生命科学课程中的技能与课外探究结合的一个例子。作为选修编入教材,可供需要的学生选择。5修改纲要第1节遗传规律(6,4+2)关键问题:生物遗传有规律吗1.孟德尔及其科学研究的方法2.基因的分离定律实验8.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发现之路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阅读与思考杂交水稻实验8.2果蝇唾液腺装片的观察及果蝇性别的辨别(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临时装片并观察)第2节伴性遗传(2,2+0)关键问题:遗传与性别有关吗1.性别决定2.伴性遗传的特点发现之路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的关系第3节变异(4,3+1)关键问题:变异是怎样产生的1.基因重组的意义2.基因突变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3.染色体畸变实验8.3探究物理或化学因子对蚕豆根尖细胞变异的影响(选做)发现之路染色体遗传理论(外文资料)第4节人类遗传病和遗传病的预防(2,1+0+1)关键问题:怎样预防遗传疾病1.人类遗传病的常见类型活动典型遗传病家族谱系分析2.遗传病的预防禁止近亲结婚、咨询、产前诊断、适龄生育想一想做一做从网上收集人类遗传病的资料,认识遗传病的规律和危害,思考如何才能优生。本章提要

    高中教案排列【精】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

    (2)了解和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

    (3)掌握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数;

    (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的定义、数及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数的公式和解有关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应用问题当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因此,两个相同,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不同,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数.与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后者是这种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数.

    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的推导.

    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

    三、教法建议

    ①在讲解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数”与“一个”这两个概念.一个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

    ab,ac,ba,bc,ca,cb,

    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数,符号表示数.

    ②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都不是同一。叫不同.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的定义中,如果有的书上叫选,如果,此时叫全.

    要特别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本章不研究重复问题.

    ③关于数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再推广到,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公式是在引出全数公式后,将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2)为使这个公式在时也能成立,规定,如同时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④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⑤学生在开始做应用题的作业时,应要求他们写出解法的简要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得出答数,这样有利于学生得更加扎实.随着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这种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

    (2)了解和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的定义、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找一同学谈解答并说明怎样思考的的过程

    第1(1)小题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社会科学书,可以从50本中任取1本,有50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自然科学书,可以从40本中任取1本,有40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90.第(2)小题从书架上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各1本(共取出2本),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社会科学书,第二步取一本自然科学书,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2000.

    第2题说,共有A,B,C三个优良品种,而每个品种在甲类型土地上实验有三个小区,在乙类型的土地上有三个小区……所以共需3×5=15个实验小区.

    二、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根据以上分析由学生(板演)写出所有种飞机票

    再看一个实例.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找学生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事实上,红、黄、绿三面旗子按一定顺序的一个排法表示一种信号,所以不同颜色的同时升起可以表示出来的信号种数,也就是红、黄、绿这三面旗子的所有不同顺序的排法总数.

    首先,先确定最高位置的旗子,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中任取一个,有3种方法;

    其次,确定中间位置的旗子,当最高位置确定之后,中间位置的旗子只能从余下的两面旗中去取,有2种方法.剩下那面旗子,放在最低位置.

    根据乘法原理,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出所有信号种数是:3×2×1=6(种).

    根据学生的分析,由另外的同学(板演)写出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信号的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

    第三个实例,让全体学生都参加设计,把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写出来.

    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写出这些所有的三位数.

    根据乘法原理,从四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三个排成三位数的方法共有4×3×2=24(个).

    请板演的学生谈谈怎样想的?

    第一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在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有4种取法.

    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当百位上的数字确定以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三个数字去取,有3种方法.

    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当百位、十位上的数字都确定以后,个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两个数字中去取,有2种方法.

    根据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种.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我们讨论了三个实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从一些研究的对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对象.

    (2)取出的这些研究对象又做些什么?

    实质上按着顺序排成一排,交换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况.

    (3)请大家看书,第×页、第×行.我们把被取的对象叫做双元素,如上面问题中的民航站、旗子、数字都是元素.

    上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2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后来又写出所有排法.

    第二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排法和写出所有排法.

    第三个问题呢?

    从4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3个,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并写出所有的排法.

    给出定义

    请看课本,第×页,第×行.一般地说,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本章只研究被取出的元素各不相同的情况),按着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按着这个定义,结合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

    从的定义知道,如果两个相同,不仅这两个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的顺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须相同.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

    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上海—广州是两个,第三个问题中,213与423也是两个.

    再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广州—北京;第二个问题中,红黄绿与红绿黄;第三个问题中231和213虽然元素完全相同,但顺序不同,也是两个.

    (2)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是不是一个数?

    生:“一个”不应当是一个数,而应当指一件具体的事.如飞机票“北京—广州”是一个,“红黄绿”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如果问飞机票有多少种?能表示出多少种信号.只问种数,不用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才是一个数.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也是这样的.

    三、课堂练习

    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怎样解?

    有四张卡片,每张分别写着数码1,2,3,4.有四个空箱,分别写着号码1,2,3,4.把卡片放到空箱内,每箱必须并且只能放一张,而且卡片数码与箱子号码必须不一致,问有多少种放法?(用投影仪示出)

    分析:这是从四张卡片中取出4张,分别放在四个位置上,只要交换卡片位置,就是不同的放法,是个附有条件的问题.

    解法是:第一步把数码卡片四张中2,3,4三张任选一个放在第1空箱.

    第二步从余下的三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2空箱.

    第三步从余下的两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3空箱.

    第四步把最后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四空箱.具体排法,用下面图表表示:

    所以,共有9种放法.

    四、作业

    课本:P232练习1,2,3,4,5,6,7.

    高中教案氮磷【精】


    知识目标:

    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磷的性质;

    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跟氢气、氧气的反应)。

    情感目标:

    通过氮族元素有关量变引起质变,以及氮气性质的相对稳定性等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并通过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等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在大纲中与氧族元素、碳族元素简介一样均属于了解层次。但氮族元素简介出在章引言部分,并且以开门见山的形式将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直接给出,而不像氧族元素、碳族元素那样作为一节出现,并进行引导分析其递变规律。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已给学习了氧族元素、碳族元素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对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已经了解,因此,在使学生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的基础上,重点以“思考”方式让学生归纳比较卤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这样,既强化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又巩固了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在介绍的单质时,是以学生熟知的化肥引入的,这样学生便于接受。由于氮气在空气中含量最多,并且在合成氨及硝酸的工业制法中都要用到氮气,因此氮气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重点,大纲中要求为“掌握”层次。教材从氮分子具有牢固的N≡N键而结构稳定入手,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从而说明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又联系化学键的知识,从分子获得的能量使化学键断裂的角度说明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还能与某些非金属反应,从而认识氮气的一些化学性质。关于磷,在大纲中的要求为了解层次,教材在初中介绍过的磷与氧气反应的基础上,又介绍了磷与氧气的反应。此外还介绍了磷的同素异形体白磷和红磷的性质的差异,以及红磷和白磷的相互转化从而复习高一学过的同素异形体的的概念。

    本节教材的编写,注重联系实际,介绍环境污染问题;注重增加学生学习举,配制了较多的图画和照片;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开阔知识,编入了两篇资料和一篇阅读。

    本节的重点: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氮气的化学性质。

    教法建议

    在教学中应突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一、氮族元素

    建议教师预先设计的表格内容(元素符号、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化合的难易程度、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等),采用讨论的方法由学生运用已有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知识以及学习前几族元素的经验,完成表格内容。再通过阅读教材表2—1了解氮族元素单质的一些性质。

    最后将教材中的“思考”由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加深理解所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二、氮气

    1.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空气入手,通过讨论归纳出氮气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氮气的稳定性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分析氮元素的非金属较强,但形成单质后由于分子中存在N≡N的结构致使氮气的化学性比较稳定。常用作保护气。进而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结构性质用途。

    (2)氮气与氢气、氧气的反应。

    教师可通过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提供足够能量时,氮气分子的共价键断裂也能与某些物质反应引出氮气的化学性质。根据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性质,掌握下列变化: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建议补充演示NO和之间相互转化的实验(将预先收集的一试管NO向学生展示,然后打开塞子观察现象,气体变为棕色后,将试管例立在盛水的水槽中观察液面及试管内气体颜色变化。试管内液面上升后;用拇指赌住管口取出试管,将试管正立,向试内滴入紫色石蕊试管观察现象)。根据各实验观察确定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强调不是的酸酐。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补充混合气(、、)与混合的计算:①与混合气体溶于水中,最后得到什么气体?();②与混合气体溶于水最终得到什么气体?(),气体无剩余:,最终得到;最终得到)。③与混合气体溶于水最终得到什么气体:(,无气体剩余;,剩余;,剩余。)

    三、磷

    通过学生已有的磷的性质和阅读教材内容重点落实以下内容:①P的非金属性比N弱,但磷单质的化学性质比活泼。②磷与氯气的反应,并指明是的酸酐,可做气体的干燥剂。③磷的同素异形体—红磷和白磷的性质差异及其相互转化,并做好红磷转化为白磷的演示。

    [实验1—1]。通过白磷的保存联想金属钠的保存方法。

    上述知识内容一般不会构成难点,应尽量让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表达能力。

    对于教材中介绍的“光化学烟雾”、“氮气”、“磷的”的等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播放录像等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氮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引导】NO和对环境危害很大,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对人、动物、植物、建筑物的危害很大。【放录像】NO、造成的日本东京和英语伦敦的化学烟雾事件,我国四川乐山大佛腐蚀变形,酸雨造成美国洛杉矶湖泊已无生物……(1分钟)

    【提问】看过录像有何感受?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追问】你认为防治氮的氧化物污染环境的关键是什么?

    【阅读指导】课本相关内容。

    【放录像】介绍目前防治氮的氧化物污染的科技信息。(1分钟)

    【指导阅读】课本有关氮气用途的内容

    【板书】3.氮气的用途

    【思考、回答】

    【看录像】

    【思考、回答】

    NO、等一旦污染空气,人类将无法逃避,无处可藏。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人类自己,我们应从方方面面注意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阅读、回答】

    氮的氧化物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煤、石油)的燃烧废气和未经处理的硝酸厂的废气,关键处理好废气和尾气。

    【看录像】

    【阅读归纳】

    (1)做化工原料

    (2)做保护气(如保鲜苹果)

    (3)作冷冻剂(如超低温手术)

    【传看、观察】

    【引言】磷和氮一样是构成蛋白质的元素之一。无论动物还是植物体内都含磷,它对维持动物体内正常的生理机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板书】二、磷

    【展示】红磷、白磷

    【讲解】这是两种磷的单质,磷像碳一样,它的单质也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重要的是白磷和红磷。

    【阅读指导】白磷和红磷的物理性质比较表1—2。

    【追问】白磷和红磷在某些性质方面为何不同?

    【提问】你所学过的属于互称同素异形体的物质都有哪些?

    【阅读、思考、记忆、回答】

    白磷和红磷在某些性质方面不同。

    【思考、回答】结构不同。

    【思考、回答】

    金刚石、石墨,氧气和臭氧

    【板书】1.白磷和红磷是磷的同素异形体

    【板书】2.磷的化学性质

    (1)磷与氧气反应

    【录像】白磷、红磷燃烧实验(初中做的实验)

    【追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疑】白磷的着火点在,易燃烧,那如何保存它呢?

    [1][2]下一页

    高中教案电离平衡【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因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②加入:

    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B.C.D.

    2.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的浓度,可加入()

    A.B.C.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发生如下反应:

    和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较弱B.较弱C.两者相同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溶液中,如需生成沉淀,应调整溶液的使之大于。

    (2)要使0.2mol/L溶液中的沉淀较为完全(使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溶液,使溶液为。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电离平衡常数

    (1)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

    (2)一元弱碱电离平衡常数: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

    (4)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本文网址:http://www.jk251.com/jiaoan/8258.html

    【高中教案人造卫星【精】】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