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造卫星(小编推荐)
  • 人造卫星(小编推荐)

    发表时间:2022-01-30

    【www.jk251.com - 人造卫星童话故事】

    一名认真的高中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教案能够详细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如何才能写好高中教案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人造卫星(小编推荐),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人造卫星【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高中教案人造卫星【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小编推荐)


    课题:1.1集合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

    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

    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

    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

    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新课讲解: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例题见课本):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意:(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

    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

    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

    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

    方法。

    例如,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

    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

    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

    (2)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注:集合与集合是同一个集合

    吗?

    答:不是。

    集合是点集,集合=是数集。

    (三)有限集与无限集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

    练习题:

    1、P6练习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4,7,10,13}

    ②{-2,-4,-6,-8,-10}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x∈N|x是15的约数}{1,3,5,15}

    ②{(x,y)|x∈{1,2},y∈{1,2}}{(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④{-1,1}

    ⑤{(0,8)(2,5),(4,2)}

    {(1,1),(1,2),(1,4)(2,1),(2,2),(2,4),(4,1),(4,2),(4,4)}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

    (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共3种)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四、课后作业:教材P7习题1.1

    【人造卫星(小编推荐)】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