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谈黄河的主人的教与学 优秀教案推荐
  • 谈黄河的主人的教与学 优秀教案推荐

    发表时间:2022-01-26

    【www.jk251.com - 黄河的主人教案】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黄河的主人的教与学 优秀教案推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谈《黄河的主人》的教与学

    武进区漕桥中心小学吴红亚

    一、说教材

    《黄河的主人》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黄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才能,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的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了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接着,文章再写羊皮筏子小,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可它却能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人和物,这更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和驾驭。最后,写艄公的品格时,写了羊皮筏子上乘客谈笑风生,指指点点,从容等,更是为了渲染艄公驾筏的高超才能。

    全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全文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描写,情节生动,扣人心弦。

    二、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意蕴深刻,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富有激情,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浑然一体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把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我避免了一味分析讲解,让朗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让学生揣摩作者表达的感情。

    1.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课文第一段描写了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为让学生从声、形两方面体会黄河的气势,我借助媒体,把黄河这种波浪滔天的场面展示给同学们,同时从声音中体会胆战心惊的感受。学生通过观看录像片断,体会这一小节朗读的要领,从朗读中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2.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自己看到的羊皮筏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感受由疑惑到惊讶到赞叹的变化。这一段内容,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句子,分析句子,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弄清羊皮筏子的特点,以及作者看到羊皮筏子时内心感受的变化等。

    3.赏析词句,揭示中心

    课文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理解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去精读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赏析评点精彩的词句、片断的方式,帮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艄公驾驭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体会艄公劳动环境的险恶,肩负责任的重大,以及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主人的可贵精神。学生通过反反复复、扎扎实实的朗读,细细体会,对艄公肃然起敬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

    4.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我们读者的心,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拓展思维,从这篇课文中领悟到:只要具有沉着、勇敢、机敏的品质,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从领悟中升华本文主题。

    jk251.cOm扩展阅读

    谈母亲的恩情精选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谈母亲的恩情

    打开备课本,准备写教后记,无意中翻到了《母亲的恩情》这一篇,又因昨天刚过完母亲节,回想起当初教学生的情景,仍是记忆犹新,问学生如何报答母亲的恩情,现在我们这么小能为妈妈做些什么?统一出的答案大部分都是要好好学习,也有学生认为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下班回到家,为她倒杯水喝。在课文最后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的母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其中有些学生的举例十分感人,如:“有一次玩耍我一不小心把头脑上弄破了,妈妈紧张地不得了,把我背到医院,一直陪着我,我的伤好了可妈妈却非常累。”我听出了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和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了要尊重和孝敬自己的父母。

    今天,班级一个学生让我看看她写的关于母亲节的内容,由于是真实的事,学生用的语句都很准确,原来她在母亲节这天帮妈妈做了家务,并送上祝福语“妈妈,祝您节日快乐!”而她的妈妈则送了束鲜花给她的奶奶,我读了之后,很受感动,又觉得特别地温馨。

    阅读课上,向班内学生进行统计,大半的学生都在母亲节送上自己的礼物和祝福,其中顾凯的礼物最为特别,因为他的爸爸妈妈离婚,妈妈又在远方,他通过写信的方式为妈妈送上的祝福。

    是啊,儿女们一份小小的礼物会让妈妈高兴不已,也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儿女,为了所有,只要妈妈快乐,我们就快乐!

    黄河象教案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一、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合理想象的文章,要让学生充分感悟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从关键的词语去突破。

    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理清文章思路显得轻而易举。

    我力图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感悟推想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推理。

    其次,通过单独思考、表演、交流、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抓住重点词语,“炙烤、扑踏扑踏、”等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表演升华、推理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文字,体味老象是如何形成化石的

    学习本文合理的想象力和科学的推断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熟悉课文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黄河象骨骼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2、难点: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

    五、教学过程

    (一)开篇点题,复习导入

    1、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学习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你面对这样一具完整的骨骼,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2自然段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

    点拨:大约—用词准确、严谨;碧空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气热(炙烤、蒿草、栎树、羚羊、鸵鸟);小河:弯弯的,缓缓地)

    2、学习3自然段

    教师: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大象”在做什么呢?

    女生读,男生思考

    交流:(表演辅助理解)

    评议:老年公象(权威,首领);动作:扑踏扑踏;神态:疲劳、干渴)

    3、学习4自然段

    男生读,女生思考

    交流

    4、学习5自然段

    默读,思考

    交流

    拓展: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头象,你会怎样做呢?

    5、带着沉重的语气读6、7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学

    提示:默读

    2、交流

    3、点题: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在黄河边上出土,所以这头象,被命名为:黄河象

    (四)讨论

    1、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

    2、点拨、交流

    (五)小结:

    课文可以按不同的顺序来叙述,但都必须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进行。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范例


    作者:佚名转贴自: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点击数:81

    《母亲的恩情》教学谈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小朋友们,什么时候,可以说是“夜深了”?

    生:天很晚了。【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com】

    生:三更半夜。

    生:其他人都已经睡了。

    师:这么晚了,母亲在做什么?

    生: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

    师:请小朋友们读读“一针针,一线线。”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母亲缝得很认真。

    生:母亲缝得很仔细。

    师:那母亲是在什么环境下给自己的儿子缝补衣裳的呢?

    引导学生看插图。

    生:在油灯下缝补衣裳。

    师:小小的火苗,不够照亮屋子,母亲就在这昏暗的烛光下,缝补衣裳。看她的眼睛。

    生:眼睛眯缝起来。

    生:因为年纪大了,老花眼,所以眼睛眯了起来。

    生:她看不清针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年迈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在油灯下眯着眼睛缝补衣裳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疼爱自己的孩子,在深夜缝补衣裳的母亲。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词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师: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小朋友们,清早是什么时候?

    生:早上天还没有完全亮。

    生:太阳还没有出来了。

    师:母亲缝补到深夜,一清早又起床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着一夜没有睡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担心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生:因为昨天太晚睡,就睡不着了。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睡得很少,年纪大了的她会吃不消的。

    师:一夜没有睡好的母亲,一清早又把儿子送到村外,你知道了什么。

    生:母亲把孩子送到了村外,走了很长路。

    生:母亲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送了很长时间。

    师: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母亲在一夜之间,怎么又多了几根白发?

    生:因为担心儿子,昨天没有睡好。

    生:因为昨天晚上太累了。

    生:因为她年纪大了,又熬了夜。

    师:孟郊想到这一切,他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的眼睛湿润了。

    [让学生结合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念母恩的句子。]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com】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小学教案范例


    谈《沙漠中的绿洲》学有所感

    金丽娜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的具有高度人文性的文章。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读这篇文章后,都会被阿联酋人民那种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深深感动了,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阿联酋人民不惜任何代价在沙漠中建成了一片片的绿洲,这的确是个伟大的壮举。

    怎样使学生学有所感呢?这一直是我脑海中思考的问题。其实,我认为问题的答案很简单,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感的教育,其效果胜过任何教育。

    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从中感悟了许多,比如,他们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无法了解,为什么我们的家园不可以比阿联酋更美呢?甚至,他们觉得向社会中不爱护环境的人们发出呼吁是他们心中发泄不平的有效途径。总之,他们畅所欲言,他们甚至有了忧患意识,他们担心也许我们的城市有一天也会被沙漠吞噬,这也不应该是我们所该担心的吗?然而,在担心多余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孩子们也提出了好多有力的措施。在这一课中,语文与环保得到了最好的结合。正因为学了这篇课文,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正因为他们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他们才深深地理解阿联酋的人民,佩服和学习阿联酋的人民,语文与环保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而且我的课堂上,板书大多是随机的。可单单是《沙漠中的绿洲》这个题目,我就用了白、蓝、绿三种颜色。其中“绿洲”两个字是绿色的。孩子一下子就会被吸引过去,善于思考的孩子还会因此而产生遐想:绿洲是什么样子的?一定会充满绿色吧!我的板书布局灵活而不死板。在引导学生思考“盐碱地、不毛之地”如何变成“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时就先打上了一个红色的“?”;在讲解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将红色问号解答出来,适时添上“种植花、草、树,精心侍弄”。板书要恰到好处!多一点儿则嫌多,少一点儿则嫌少,而且又是那么及时。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明白了生活中离不开绿化!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感悟积累迁移云雀的心愿教学谈 小学教案范例


    详细介绍: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该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针对教材的特点,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注重感悟课文以对话形式来说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语言浅显易懂,不需作过多分析、讲解。因此,教学时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依据语气提示读好课文,就可以很清楚地感悟到了。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黄沙漫天”、“乱砍滥伐”,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学生读书时,我使用多媒体出示黄沙漫天的场景,并配上巨大的风声,把学生带人沙漠狂风之中去感受。这样学生就很到位地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悟到了“埋怨”、“心疼”,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二、注重积累课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和空调器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相机板书“树冠、树干、树下、土壤”几个词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同时这几个词清楚地表现了作者的记述顺序,在学生复述后,我就提示学生:“这些词语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这样的复述,既积累了妙词佳句、自然常识,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三得。三、注重迁移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听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你们就会饿死。”有的同学说:“你们要是再乱砍森林,就会被洪水淹死。”还有的同学说:“森林是大水库,是空调器,它给我们人类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感谢它,保护它,不应该破坏它,砍伐它。”透过这些精彩的回答,可见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受到了很深刻的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感悟、积累、迁移”是语文教学的“三步曲”,只有依据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小学语文研究》XX年9期)

    感悟积累迁移——《云雀的心愿》教学谈

    的乘法 优秀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1和0的乘法。

    重点难点:

    掌握1和0的乘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魔术师为大家变出了好多宝葫芦,大家想知道今天魔术师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魔术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3、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

    1+1+1=()(只)()×()=()(只)

    现在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

    0+0+0=()(只)()×()=()(只)

    4、(在此应该先补充一些关于1和0的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成乘法,然后让学生分别观察关于1和0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去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三、试一试

    1、第9页自主练习1

    ()+()+()+()=()(棵)

    ()×()=()(棵)

    ()+()+()+()+()=()(个)

    ()×()=()(个)

    2、自主练习2

    (1)吊椅上现在坐了多少人?

    ()+()+()+()+()+()=()(人)

    ()×()=()(人)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小组交流。

    3、数苹果

    每盘有()个苹果,有()盘,一共有()个。

    ()×()=()(个)

    四、你学会了吗?

    1、课件展示情景图。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解答上述问题。

    五、丰收园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学生善于观察但不善于归纳,总结1和0的乘法规律时有困难。

    沉香救母教后谈范例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内容是《沉香救母(一)》在读过第一小节后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却从来没有见过妈妈?”,于是引出第二小节的学习。

    师:是啊,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自己读一读第二小节找找有关句子把它划下来。

    生:(自读后找句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找到的句子再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

    生:(朗读句子。)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沉香没有见过他的妈妈?

    生:他的妈妈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底下。(朗读没有感情)

    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他妈妈的善良与美丽?

    生:(仅前半句读出了感情。)

    师:没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嘛?谁再来?

    师:你喜欢二郎神吗?为什么?那该怎么读?

    师:读得真棒,把你对课文的理解都读出来了,真了不起啊!

    师:听了爸爸的话,沉香心情怎样?他难过什么?他又气愤什么?

    ……

    师:说得真好。所以,他——

    生:(接读)狠不得马上就去解救妈妈。

    师: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啊!所以他——

    生:(再次接读。)

    师:有点着急了。所以他——

    师:沉香是怎么问他爸爸的呢?谁愿意和我演一演?

    表演前,告诉学生他们是导演,要给我们提意见,给建议,帮助我们把它演好。表演时,教师不时地设置一些障碍请学生自己来解决,比如说,在表演的学生开口问:“爸爸,我怎么没有妈妈呢?”教师便故作迷茫:“我该怎么回答?”学生马上给出建议:“你不用回答,只要叹口气就好了,因为书上说‘爸爸叹了口气没有回答。’”在“小沉香”又一次发问的时候,设问:“我要回答他吗?”学生反映很快:“不要,因为书上说‘沉香再三追问’,意思就是说反复问了好多遍,问到爸爸没办法了才回答的。”在小沉香反复追问了好几次后,有学生给我建议“顾老师,你可以回答了。”“哦,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该怎么回答呢?”

    在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一位导演的时候,他们很乐意去深入了解课文,解读文本,把自己读懂的,用于指导表演者的表演,而此时的老师也起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通过表演学生对文本是理解了,内容是明白了,兴趣是高涨的,但文本中所蕴涵的父爱子,子念母的人间真情,却因为这一热热闹闹的表演而遗失迨尽。由此,不由得我们不反思:我们所提倡的表演,到底适合怎样的课文?怎样的表演才能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两方面“双赢”?

    烟台的海 优秀教案推荐


    一、音汉互写

    如痴如醉()锲而不舍()惬意()湛蓝()

    wèi()蓝过lǜ()tián()静chóng()山峻岭

    二.写出四个描写大海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篇课文按顺序描写了烟台的海上景观。烟台的海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

    (1)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扑让人感到了海的壮观景象。)

    (2)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扑展现了微波泛起的可爱与轻盈。)

    五、为烟台的海设计一句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烟台的海四季各有特点,非常美。请你选择一个季节当回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

    七、填写并背诵有关海的古诗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2、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将进酒》)

    4、,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八.练习写话:

    1.本文在写作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那就是绘景也写人。作者写人映衬了景,通过绘景又展示了人。可以说,景与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种写法值得我们效仿。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①春雨中农民忙着下肥②大雪过后,孩子在雪地里玩耍③人们欣赏钱塘江大潮任选一张图片仿写。

    的乘法口诀 优秀教案推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5的乘法口诀;

    2.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通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师: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决

    板书:5的乘法口诀

    1.教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摆一把小伞要用5根小棒,摆二把呢?

    2.指导学生操作,一起来摆学具。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

    摆一把小伞要用5根小棒,摆两把伞要用多少根小棒?

    板书:5+5=10乘法算式:2×5=10或5×2=10

    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

    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

    一起读口诀“二五一十”

    那么1×5=55×1=5的口诀怎样编?试一试:一五得五

    5.教学其余口诀。

    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5153×5=155×3=15

    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三五十五”

    用同样的方法编出:“四五二十”和“二十五”

    6.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二、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老师说出口诀的半部分,学生补充口诀的后半部分。(先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口诀,再打乱顺序。)

    2.做教材51页《做一做》

    3.教材52页3、4题。

    四、拓展性练习

    1.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一五得五

    ()()()()

    ()()()()

    2.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3+3+3+3=□×□5+5+5+5=□×□

    6×3=□+□+□=□+□+□+□+□+□

    4×5=□+□+□+□+□=□+□+□+□

    3.教师出示。教师任意指圆中的一个数,让学生回答5乘以这个数等于多少。例如,教师指4,要求学生回答“5乘以4等于20”。开始练习时,可以全班学生集体回答,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4.让学生做练习十的第l~3题。

    五、随堂练习

    小数的认识 优秀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并绘制成标价牌。

    2.测量身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学生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了标价牌,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

    (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

    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

    元角分

    4.504元5角

    0.707角

    0.656角5分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___元___角___分。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5.学生类推。

    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补充练习。

    (1)填单位名称

    7.89元=7()8()9()

    4.54米=4()5()4()

    (2)填适当的数

    0.56米=米=()厘米

    0.89元=元=()角()分

    6.18米=()米()厘米=()厘米

    【谈黄河的主人的教与学 优秀教案推荐】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