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 最新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1-14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只要老师教案课件写得好,相信课堂教学情况也不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最新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课本P2—P3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

    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五、总结。

    jk251.cOm扩展阅读

    「热门课件」三年级数学教案基础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热门课件」三年级数学教案基础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盐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知

    1、游戏激趣: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谁想来做?背的同学,你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讲给我们吗?

    2、实践体验:

    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位两个人互相掂一掂,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知:

    通过刚才的"背一背"游戏和掂一掂活动,同学们都感受到物品有轻有重,那么象一个苹果、一杯水、老师的体重等,你们想不想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多重。(板书: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物品有包装,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对,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准确重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秤,请看(实物出示体重秤、天平、台秤)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你们想看一看吗?(大屏幕出示各种秤)

    2、认识天平

    我们了解很多种秤,其实,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常用到天平。(介绍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用到台秤。你们能读出所示的重量吗?(大屏幕出示教材"练一练"),谁想读出一个西瓜的重量?一个鸡蛋呢?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刚才你们在说西瓜和鸡蛋的重量时,分别用了什么单位?(板书:千克、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重量单位。

    ⑴、称一称:分别称出两袋盐和1枚2分硬币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别掂一掂1千克盐和1克硬币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4)、说一说:你认为1克和1千克谁重?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千克做单位吗?

    (5)小结:一般说来,我们称稍重的物体时用千克来做单位,而比较轻的物体却要用克来做单位。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但是为了方便,国际上就统一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书:kg)

    4、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算一算:刚才我们称盐的时候,一袋盐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两袋一共是多少克吗?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5、动手操作

    你们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单位,来表示你们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1)、看一看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2)、一枝铅笔大约有多重?

    (3)、从桌子上选出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计有多重,再称一称。

    6、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0克。()

    (2)、小月重100厘米。()

    (3)、3千克水比3千克的棉花重。()

    2、练一练: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填一填:

    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四、拓展新知

    1、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2、算一算:称我们购买物品的时候,经常发现同类物品有时重量和价格不一样,到底买哪种便宜呢?

    四、总结新知

    1、本节课有收获吗?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20页的实践活动,直接填在书上。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500字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要将准备工作做得尽量充分,写教案是老师的基本工作,教案也便于教师做自我总结,实现专业跃升。你知道教案怎样写才合适吗?你也许需要"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这样的内容,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10、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2、能力目标: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过程,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来了,你们想出去春游吗?明明和亮亮也出发了,他们在春游活动中遇到了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好吗?

    瞧,他们俩带来了一些食物,你能帮他们分分吗?那就从四个苹果开始吧,谁先来?两瓶矿泉水。

    刚才的两位同学特别地善解人意,你们瞧,每人分得一样多,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可是问题来了,蛋糕只有几个?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

    怎么分?陈老师试试看。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一半)这是蛋糕的一半吗?这个呢?

    小结:看来只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个蛋糕的一半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课件:闪)

    你真聪明,像这样,当每人分得的东西不是整数个的时候,我们就用新的数分数来表示,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一起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1/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刚才几位同学说用1/2表示也是可以的,像1/2这样的数叫分数,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一起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探索分数。

    1、认识1/2。

    我们刚才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人得到了这2份中的几份?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谁会读?同学们想一想,这1/2中的1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1份是一个蛋糕的1/2,你还想到了什么?

    小结:看来只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它指的是什么?

    现在你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同桌轻声地说说。(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操作1/2。

    同学们,这是蛋糕的1/2,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长方形纸,它的1/2又该怎么表示呢?请看要求。组长发第一个图形,折一折,再用斜线涂一涂,开始。

    学生操作。先涂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它的1/2的。

    同学们,你到底是怎么折的?想不想把你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涂色部分是长方形的1/2吗?那空白部分呢?还有其他的折法吗?

    请大家把手中的作品轻轻地放在小筐中,我们一起来看,同样一个长方形,可以这样折,可以这样折,还可以这样折。哎,这明明折法不同,那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呢?

    小结:折法虽然不同,但都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我们刚才把一个蛋糕,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你还可以得到谁的1/2?

    3、判断1/2。

    陈老师还带来了几个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觉得涂色部分都能用1/2来表示吗?哪个可以?第1个和第4个不都是分成了2份吗?

    小结:不管是一个蛋糕,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正六边形、一个正方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4、认识1/n。

    我们已经认识了1/2,像这样几分之一的分数还有吗?请你试着说一说。

    怎么样,想不想用一个图形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请看要求。组长发第二个图形,开始。

    同学们,这次你又把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呢?

    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请大家把作品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同桌之间说一说。

    交流完了吗?用涂色部分表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容易吗?其实这里面的学问还有很多。刚才陈老师收集了一些同学的作品,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有圆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涂色部分是?形状一样吗?这一次形状不一样了,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呢?

    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6、比较大小。

    如果用一样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哪个小组是用圆形的?

    几分之一?1/2,1/4,你认为哪个分数大?那中间应该填什么符号?

    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圆片,我想用涂色部分表示出它的1/8,你觉得这1/8比它们俩怎么样?看看与你想的是不是完全一样?观察这3张圆片,你能发现什么?

    这是同样大小的圆形,那要是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或者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涂色部分表示出的不同的分数,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陈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图形,每个小组都是一样的。现在请大家把作品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小组内比一比。

    比较好了吗?请大家把作品轻轻的放在小筐中,下面陈老师来考考大家的眼力。

    这是一个长方形,如果我把它都涂上颜色,可以用1表示。

    下面这个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注意观察,现在大约是几分之一呢?大胆地估计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几分之一。眼力真不错,加大难度,现在涂色部分大约是几分之一呢?我们来看,几分之一?第一次就猜对的同学请举手,你是怎么一眼就刊出是1/6的?

    你还能继续往下平均分吗?再往下平均分可能会出现几分之一?请大家来看,当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每1份就越来越少。

    7、写分数。

    认识了那么多的分数,你会写分数吗?请大家注意看陈老师是怎么写1/2。

    我们会写分数了,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课本98页,自己找一找。谁来说说?举例说明。

    我们写分数时,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会写了吗?没问题!你能用分数表示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请大家完成课本99页想想做做的第一题。

    谁愿意大声的说说你写了哪4个分数?同意吗?跟他写的一样的请举手,真不错。

    三、拓展应用。

    1、联想。

    下面陈老师再带领大家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好吗?

    下面这些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你能从你的身边找到分数吗?

    2、广告。

    最后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熟悉的广告,想看吗?

    这个广告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呢?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说看。

    这节课陈老师和大家学得很开心,你想了解更多的分数知识吗?这是陈老师从网上搜集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到网上去看一看,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会根据已有图形画出对称图形;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中分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有四幅图,其中第1,4图是一个简单图形(花瓣或剪纸图案)经过旋转得到的,其余两幅图则是一个简单图形(圆形或风筝)经过平移得到的。这四幅图的呈现不仅要求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特点,即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案是对称的,还要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图案中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了解复杂的图案是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等方法得到的,会从复杂的图案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

    第二部分是画一画,有两个要求:第一,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图形;第二,根据未画完的图形的特征继续画下去。这一部分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会欣赏和设计复杂美丽的对称图案,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设计对称图案的活动,感受对称图案的美,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中等发展学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三年级的学生会上网查询资料,会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或网页。通过三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初步学会调查、探究、质疑。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如图案二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等。)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

    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下节课一起来研究。

    〖教学反思〗

    1.学生收集到的图案大多是平面图形,联系生活较少,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2.部分学生对于根据较复杂的图案找出一个简单图形,运用平移、对称现象画出对称图形有一定的困难。

    〖案例点评〗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以欣赏为主线,特别突出情意因素,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欣赏与需要结伴而行

    教学伊始,在学生眼前呈现四幅充满生气而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心灵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们的外在对称之美,而且感受到它们的深刻内含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就形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对目标的强烈追求。

    2.欣赏与探究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这些复杂、对称图案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去探究、去发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而得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称图案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习。

    3.欣赏与设计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在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设计复杂、美丽对称图案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而且提高设计能力,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2.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在本节课中,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实践活动课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全员参与的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应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决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演示,或部分学生操作,其他学生看热闹、只动口不动手的活动。

    (3)知识的应用性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探索创新性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实践活动,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教师不必多加限定,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大胆地进行尝试,完成任务。

    2.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双语实验学校,是一所现代化有特色的名校。学校由专家治校、名师执教,小班化智能教学,提供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的优质教育服务。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吸引了省内大中小城市的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去的?

    生1:我到过济南,是坐火车去的。

    生2:我到过北京,是坐大客车去的,我看到了天安门。

    生3:我到过桂林,是先坐公共汽车,又坐飞机飞去的。我看到桂林的山水,真美呀!(生3发出赞叹,陶醉在美丽的山水画中。)

    师:同学们这么喜欢出去旅游,今天淘气和笑笑要邀请你们出去游玩,愿意吗

    生:(迫不及待)愿意,愿意,淘气、笑笑快带我们去玩吧!

    (二)活动二:提出问题

    1.师:(闪动图画)同学们,淘气和笑笑要邀请大家到哪里旅游?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智慧老人和机灵狗也跟我们一起旅游。

    生2:我知道了我们要到大连去玩,我们坐的是晚上10:30的车。

    生3:我知道了我们要在早晨6:00到大连。

    生4:我知道我们要做火车去,火车每时行驶103千米。

    生5:我还知道我们已经走了5时。

    2.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1)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把较典型的两道题板书。(A.博兴到大连还需要多长时间?B.博兴到大连约有多少千米?)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为一组,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同桌两人很快就想出结果。

    组1:从我们这里到大连还需要2时30分,我们是先算出5时之后是3:30,再用6:00减去3:30,就是2时30分了。

    组2:我们的算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先算出从10:30到第二天6:00一共要经过几时,再减去已经走了的5时。

    (教师对他们的算法都给予肯定。)

    组3:老师,算出了博兴到大连一共要走几小时后,我们就可以直接用乘法算出博兴到大连的距离。

    (师不失时机地表扬反应灵敏的学生。)

    (三)活动三:租房

    1.师:火车继续向前行驶,现在我们趁坐车时间看一下我们的住房问题吧!(闪动画面)在这个画面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有关租房的信息?

    生1:房子4人住一间的80元钱。

    生2:房子3人住一间的66元钱。

    2.师:我们班男生有13人,怎样租房?女生有11人,怎样租房?你能试着算一下吗?现在,我们临时组成4个学习小组来解决我们的男、女生租房问题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走到了一起,开始小组讨论活动。)

    3.租房活动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选的是男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一种租房方案,就是男生3间4人间和1间3人间。

    组2:我们组也是选的男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2间4人间和2间3人间;另外一种是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

    组3:我们组选的是女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另外一种是2间4人间和1间3人间。

    组4:我们组选的也是女生租房问题。我们也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租3间4人间,另外一种是4间3人间。

    组1受到了组4的启发,迫不及待地说:我们男生也可以这样租房,租4间4人间或者是租5间3人间。

    (这名学生说完后暗暗得意。)

    师:我们听了大家这么多的方法,真为同学们感到高兴。那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租房最合算呢?

    学生陷入沉思,突然,生1说:我们把所有的租房方案一一罗列出来,然后进行计算、比较,哪种用的钱少哪种就最合算。

    生2:这样做太麻烦了,我们把所有的租房方案都罗列出来,然后进行比较,我想,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一定是最合算的方案。

    (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这名学生也满心喜悦地坐回座位。)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最合算的方案。

    生3:男生13人租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恰好住满,最合算。

    生4:女生11人租2间4人间、1间3人间也恰好住满,也最合算。

    (四)活动四:游览

    师:我们终于到达了大连动物园,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动物园,与可爱的小动物们一起分享快乐吧!(闪动画面:大连动物园)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动物园,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你看到的提出问题,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多!

    (学生跃跃欲试。要求学生自己想出要解决的问题后,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小组内交流。)

    (教师到各个小组内巡视,参与交流。)

    (五)活动五:课后学习

    旅游结束了,学生意犹未尽,下课后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旅游真有意思,你带我们去旅游好吗?听到这里,我也很高兴,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教学反思〗

    通过执教这一次的实践活动课,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实验教材更加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活动中,密切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验。在课堂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发展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良好氛围。同时,在教学中,我觉得还应该多加培养学生的一些习惯,例如,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乐于与别人合作的习惯等。

    〖案例点评〗

    《标准》指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要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本节课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识发展的同时,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案例的设计,环节分明、结构巧妙,适时、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素质,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激发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整节课学生在活动中愉悦地学习,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很好。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加强学生对四个方位的认识和辨认能力,并能灵活根据方位确定物体的位置。

    (2)将丰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教具:校园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位置和方向》是在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关于东、南、西、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教学时,我考虑到学生刚刚经历了闲适的假期生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贴近学生的假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将生活素材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2、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后,开展了用手势表示方位、快速转向辨认方位、游乐场里的小导游、学校方位我知道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3、走进生活,活学活用。

    让学生用所学方位知识介绍自己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并把学生从教室里带到操场上,用东、南、西、北描述校园里各个方向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指南针

    学生准备:指南针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们去过北京吗?(学生自由发言,介绍北京)

    师:下面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去游览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及周围都有哪些建筑。(课件出示教材2页主题图)

    师: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的哪面吗?(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方位知识描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来仅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上、下、前、后、左、右来表示方向还不够清楚,我们还要学习新的有关方向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学生自由汇报,有的学生知道东、南、西、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辨认东、南、西、北。(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自然引入,尝试描述,感受方位词在描述物体所在位置时的方便,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师: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小明站在操场上锻炼身体。(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1的情境图)你们知道他面向的是什么方向吗?(小明面向的是东)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因为他面向太阳,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课件出示:小明面向的方向是东,他背对的方向是()。

    (强调:东和西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东与西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向东,背对的是西,反过来,当你面向西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东)

    课件出示:小明的右边是南,左边是()。

    (强调:南和北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南与北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向南,背对的是北,反过来,当你面向北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南)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忆方向呢?老师这儿有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师:通过读这首儿歌,你感受到了什么?(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是相对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例1的情境图,把下面的四句话填写完整。

    图书馆在校园的____面,体育馆在校园的____面。

    教学楼在校园的____面,大门在校园的____面。

    2.感知教室里的东、南、西、北。

    师:指一指太阳升起的方向,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哪一面是东吗?(学生用手指一指,并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面向东面,一起说儿歌,并指出方向。(学生边说儿歌,边指出方向)

    师:我们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请大家用手指一指,说一说。(学生先自由说,再指名说,其余学生根据他说的用手指出东、南、西、北)

    3.体验顺时针转动。

    (1)游戏:听口令。(老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请全体同学起立,面向东面,向右转,面向南面,再向右转,面向西面,继续向右转,面向北面,接着向右转,又回到了东面。(正好转了一圈)

    (2)再次感知:按照刚才的顺序让学生再转一转,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东、南、西、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顺时针、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在学生心中建立方向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节目呢?

    2、有没有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啊?什么时候有?对,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妈妈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想不想再回顾一下那时的情景?

    ①多媒体播放新年即将来临,全场倒计时的场面。

    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敲响,猴年第一天开始了!)

    ③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板书:半夜12时0时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到现在还记得的?跟大家讲讲,好吗?

    4、过渡:可能有些同学那天过得不是特别有意义,或者已经忘记了,想在明年春节的时候给自己计划一下吗?你可以把最想干的两三件事情写下来。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学生填写时间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学想来介绍?

    ①一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讲边拨钟,师口述:从0时起一天开始了。

    ②师:一整天结束了吗?(把时针拨到0时)旧的一天结束的同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③从这位同学拨钟的过程中,你发现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一共有几小时?(板书:两圈24个小时)

    (2)谁也想来介绍一下?

    请学生把安排表放到实物投影上说一说。

    3、两位同学写的时间怎么不一样呢?

    随机揭题: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像上午7时,下午3时(板书)等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板贴:普通计时法),另外一种叫24时计时法(板贴:24时计时法),它们都是记录一整天中某个时刻的方法。

    4、改写:

    这是普通计时法,你能用24时计时法把它改写一下吗?

    这24时计时法,谁会改写成普通计时法?

    5、让我们从屏幕上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计时的?

    多媒体演示,师讲述:

    半夜12时中午12时半夜12时

    0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

    6、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现在你能从图上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师板书:

    ①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时间词;

    ②从普通计时法换到24时计时法,第一圈,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第二圈,时针所指的时刻还要分别加上12小时;从24时计时法换到普通计时法,第二圈时时针所指时刻减去12小时。

    板书成:第二圈

    +12

    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

    有时间词-12没有时间词

    半夜12时0时(24时)

    (二)师生对口令

    过渡:下面我们来个对口令,我说一个时刻,你能判断它用的是哪种计时法并把它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凌晨3时晚上9时14时7时半夜12时下午5时22时

    三、运用拓展

    1、我们的手表上都有时针和分针,可是这些钟面上却少了时针,你能根据下面这些时刻给钟面画上时针吗?

    7:00下午1:0021:0024:00

    2、在我们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24时计时法?

    师:对,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瞧多媒体随机出示

    A、电子表

    B、图书馆借书时间表、肯德基营业时间、节目预告

    3、看来,生活中我们离不开24时计时法,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吗?(可以用24时计时法,也可以用普通计时法。)

    4、现在的人们离不开钟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没有钟表,那时的人们又是怎样计时的呢?让我们跟随电脑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体出示)

    师介绍: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利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这是日晷,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刻有24个等分的刻度,晷针垂直在晷盘中央。当太阳照着晷针,针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指示出刻度来,便知道了时间,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应用,阴雨天和夜间就不行了。因此,人们又发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这就是铜壶滴漏,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而且应用也很普遍。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计时就越来越准确了,也就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想知道其它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到网上或书上去查一查。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问题吗?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学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重、难点的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通过向家长询问、翻阅课外读物、上网等手段,基本了解和掌握了一部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因此在抓住重点的同时,以突破月大与月小这一难点作为教学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展开。

    2、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练习、结合有关时间事件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中,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既能独立、又能相互合作获取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到多功能室给大家上课,下面还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心情很激动也很高兴,不知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吧!

    (板书:20xx年3月31日下午2时30分2秒)

    2、导入。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下午)。

    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时、分、秒。

    师:对!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年、月、日。

    (板书:年月日)

    二、讲授新知

    观察书上四幅图看一看这些的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

    自由发言。

    师:到现在为止。你已经知道了那些有意义的日子?

    生:略

    师:这些有意义的日子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

    师: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年历,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

    观察年历,还能发现什么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师根据学生以上两项回答情况完成以下板书

    (三)识记大、小月。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好方法去记住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引导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生1:用左拳记忆法。(让学生自己来示范)

    生2:七前单大,八后双大。(板书:七前单大、八后双大)

    生3。只要记住大月或小月一种就行了。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歌记忆法。(出示儿歌)

    儿歌: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十一,三十天,

    闰年二月二十九,

    平年二月二十八。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3.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找到了吗?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xx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课件显示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指正。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三、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简要写出读书收获,把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读书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向他人请教。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总结收获,如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4.课件播放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请你们也来称赞称赞我们的国际救援队,把你的赞誉之词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后诵读。

    四、朗读复述,积累语言

    1.带着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敬佩、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课文。

    2.同桌练习讲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救援行动。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教学内容:淅教版数学第五册

    教材说明:

    教材先出示有各种小动物的实际场景图,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分类整理。通过分类整理成象形统计图,让学生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常用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习统计时,要引导他们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经历把整理出的数据用图表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经历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从中理解并掌握一些有关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己动手统计,在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是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2、感受数据的整理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初步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大象奇奇也要过生日了,他还想跟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一起过生日呢,你们愿意吗?看,奇奇来了。(大象: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过生日。待会儿还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小动物们戴着头饰唱生日歌边依次入场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现在容易数得清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二、展开新课:

    1、初步认识统计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怎样排队比较整齐又容易看出每种动物有几只?

    学生上台操作。引导学生排不同的队形。

    师:小动物们还带来了他们的照片,你们也能像刚才一样给他们分组排列吗?

    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手动手理一理,贴一贴。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可能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整齐、漂亮作为评价标准,恰当地评价同学的作品。适时引出课本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

    2、尝试统计鲜花

    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带来了好多客人的情况。我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还给大象准备了生日礼物呢!你们准备了什么呢?生答。原来是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你能告诉大象有哪些颜色的鲜花吗?生出示鲜花图片并介绍。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整理,粘贴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并统计出鲜花的数量,然后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哪种贴法最清楚,最容易看出花的多少。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书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举书本向老师、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表意见)

    三、巩固拓展:

    1、统计水果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看,大象奇奇跑来感谢你们了

    大象:谢谢你们的帮助。我想买些水果给你们吃,你们爱吃什么水果呀?学生交流。

    师:水果店里只有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大象不知道哪些水果多买一些?哪些少买一些?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用小组统计的方法。

    师提出活动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选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交流,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一起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师:小朋友,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大象,你现在知道买哪些水果了吗?

    师:小朋友还为大象准备了一首动听的歌,现在就表演给大象听好吗?

    生表演唱:假如幸福的话你就拍拍手

    师:大象,你下次还愿意来我们一(3)班过生日吗?

    2、统计各小组得的智慧星的数量。

    谈话: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很多同学得到了老师颁发的智慧星,为自己的小组争得了荣誉,那么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小组是冠军呢?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生:统计每组有几颗智慧星。)

    教师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两名学生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星情况。评出冠军小组。

    3、课堂小结: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生自由交流。

    你们想得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统计的情况,好吗?

    教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需要的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创设情境,从有趣的生活场景中引出问题,使学生自己产生要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学习探索,经历分一分、理一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逐步理解统计的含义,再将统计的方法应用于探究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课始,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设计学生熟悉的过生日的生活场景引入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通过向大象赠送生日礼物五颜六色的鲜花,使学生又一次充满激情,从而自觉地投入统计鲜花的自主活动中;课末,设计大象买水果感谢小朋友的内容,使学生产生了帮大象统计水果种类和愿望的需要,使课堂比较自然流畅。教学中,我还注重了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动手分一分、理一理、排一排啊、贴一贴、数一数的操作活动到动脑筋思考怎样帮大象统计客人、水果及自己准备的鲜花的思维活动,都让学生有意识地经历和体验了学习统计的过程。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环节还不能面向全体,如展示小动物、鲜花整理统计的过程,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进行交流。还有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巧妙地点拨,语言的简洁精练这些方面都要不断的努力。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于镇级小学,与本镇其他小学相比,教学设施较为先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比较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课改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三年的课改实验,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同学们看过电影吗?喜欢看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

    (课件出示电影院)

    (一)创设情境

    师: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有500人去看电影;还知道笑笑说,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

    师:同学们想一想,笑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影院有21排,每排有26个座位。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500人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棒!请大家解决第一个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二)引导探究

    1.估一估

    师:电影院的座位够吗?你们是怎样估算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学生组内讨论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各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1:2025=500。假如是20排,每排25个座位,能坐500人;那么有21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的人数大于500,所以够。

    生2:2026=520。假如20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520人,520大于500,所以够。

    生3:2125=525。因为20排,每排25个座位,就能坐500人,再加上一排25人是525人,525大于500,所以够。

    师:通过交流,我们又学到了许多估算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2.算一算

    师: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请同学们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

    (2)组内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交流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掌握其中一种算法就可以了。)

    (3)小组长汇报,教师讲评。

    师小结:请大家观察以上几种算法,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特别是用竖式计算时,同学们要注意进位的算法。

    3.趣味练习

    师: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几道题,想看一看大家的计算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又有新的提高。

    (1)试一试

    2428536354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教师重点指出:536除了用口算方法以外,还可以交换乘数的位置后用竖式计算。)

    (2)抢算(教师读算式,学生抢答。)

    63016703012790

    607256035205012

    (3)教材32页第3,4题(渗透思想教育)

    师:第3题,你能独立完成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时,注意学生对问题的语言表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最近北京市用水管理部门明确指出规范市民的用水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节约用水。那么,大家想一想,要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生1:洗完手立即把水龙头关掉。

    生2:看到有浪费水的现象及时劝阻,并讲明原因。

    (4)算一算

    3812321661343825

    5624371842281823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A.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长组织在组内核对,并作好记录。

    B.小组长汇报组员的完成情况。

    C.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针对共性问题,组织集体讲评。

    〖教学反思〗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2.重视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算一算趣味练习等系列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在学生交流算法的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探索估算与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产生交流的渴望;在交流各自估算策略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提倡算法多样化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的教学既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贯穿整堂课的始终,特别是对个别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应该及时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品尝成功的快乐。

    〖案例点评〗

    本节课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的。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教师将教材中枯燥、单一的计算教学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的、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搜集图中有价值的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即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2.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节课中,探索估算的策略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也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步得到的,而是教师放手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趣味练习等系列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去感悟估算策略以及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在合作探索中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等的交流空间

    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策略时,教师扩大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去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进位的方法,去感悟数学的真谛。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动的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 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二、单元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小数之后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和平均分的经验密不可分。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安排了“分一分(一)”、“分一分(二)”、“比大小”“吃西瓜”四课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方法。

    由于“分数”的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对抽象的分数意义的理解无疑是学习的难点,当然也是学习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又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地说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的“数”的系统概念的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分数知识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建议: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且具有较大的理解层面上的难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使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折一折”、“试一试”、“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3、 学习分数 加减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借助图形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的算法原理。

    四、教学案例:

    案例1

    《分一分(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涂色、折纸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1、猴头、桃子的图片。

    2、正方形纸、水彩笔、直尺。

    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分桃子

    师:今天,课堂上来了两位小客人。瞧,他们是谁?

    生异口同声:猴子(师出示猴头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咱们都知道他们最爱吃——

    生异口同声:桃子。(师出示4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如果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

    (学生思考,汇报)

    生1:一只猴子2个桃子,另一只猴子也2个桃子。

    生2:一只猴子3个桃子,另一只猴子1个桃子。

    生3: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

    师;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生1:我认为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最公平,因为他们分的桃子一样多。

    生2: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公平,因为是平均分的。

    师:对,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2 个,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如果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 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师拿去黑板上的2个桃子图片)

    生:每只猴子分1个。

    师:如果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应该怎么分?(师拿去黑板上的1个桃子图片)

    生:1只猴子一半。(师把预先平均切开的1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2、表示“一半”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

    (学生独立思考)

    师;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和同伴交流一下吧!

    (小组交流)

    师:谁愿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展示给大家?

    生1:我把一块橡皮分成2块,每块是一半。

    师:想一想,怎么分成2块,每块是谁的一半。

    生2:把一块橡皮平均分成2块,每块是橡皮的一半。

    生3:我用1/2表示一半。

    师:你在哪里见过?

    生:在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你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生1、生2、生3、生4分别画了 表示一半。

    师:刚才,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一半,真不错。下面,咱们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大屏幕播放: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是1/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刚才我们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一半,也就是分了这个桃子的1/2,请小朋友们说老师是怎么分的?

    生: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桃子的1/2。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

    (师生边做动作边说:“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

    师: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1/2怎么写呢?

    (师指导写1/2)

    师:桃子的一半可以用1/2表示,物体或图形的一半也能用1/2表示吗?听了淘气的话,你们就知道了。

    (大屏幕播放淘气说:“分别涂出它们的1/2。”以及课本56页涂一涂的内容)

    (学生动手涂)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图形说一说它的1/2。

    生1: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一片树叶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树叶的1/2。

    ……

    师: 小朋友们不仅涂得好,说得也不错。

    2、认识1/4、2/4、3/4、4/4

    师:看见小朋友们津津有味地学习,笑笑也来了。听,她约我们干什么?

    (大屏幕播放笑笑说:“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

    (学生独立折纸)

    师:谁把你折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拿着作品到前边介绍所折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种折法一样吗?如果笑笑看见了会高兴吗?为什么?

    生:三种折法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所以笑笑会很高兴。

    师:笑笑想约我们做涂色游戏,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大屏幕显示课本57页折一折:①、②、③、④的内容。)

    师:这是做涂色游戏的方法和步骤,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读一读、涂一涂、说一说、填一填,小组合作完成好吗?

    (学生动口说、动手涂、动笔填,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到前面来把你们的作品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1/4。

    生2:我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2/4。

    生3:我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3/4。

    生4:我把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4/4。

    师: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呢?

    生4:就是涂了这张纸的全部。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张纸的4/4是什么意思?

    生5:这张纸的4/4也就是这张纸。

    (一组四名学生介绍作品后贴到黑板上并写上相应的分数。)

    师:好,还有不同的涂法吗?请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

    (生把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3、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像1/2、1/4、2/4……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道的请举手。

    (一生说“分数”并板书课题)

    师:你写的“分数”2字真漂亮,请领读一遍。

    (生领读课题)

    师:每个分数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3/4,中间的短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字叫分母,表示平均分了几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字叫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师板书: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读作四分之三

    3

    4

    师:谁说说3/4的意思。

    (生说略)

    4、联系生活

    师:你能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分数吗?

    生1:我经常吃一个苹果的1/2。

    生2:有一次,妈妈把一张油饼平均分成4份,爸爸吃了2/4,我和妈妈分别吃了1/4。

    生3:我能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2份,用彩笔涂出它的5/32。

    生4: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占世界的11/1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在报纸上看到的。

    师:小朋友们从生活中发现了这么多分数,看来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啊!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用今天学过的分数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交流略)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学生独立作题,然后交流略)

    3、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

    (①、②、③小题略)

    师:用4/6表示阴影,对吗?

    生异口同声: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应该用8/12表示。

    生:因为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2份,有8份涂了颜色,所以用8/12表示是对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阴影部分到底能不能用4/6表示?

    (学生思考)

    师 :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师:谁再来发表意见。

    生:可以用4/6表示,假设中间的横线没有才能看出来。

    生:在这个长方形中,竖着的几条线段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6份,这6份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是对的。

    师: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来解释一下。

    生(指着图形):中间竖着的5条线段确实把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可以。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个图形中的阴影,用4/6表示是对的,用8/12表示也可以,难道4/6和8/12相等吗?

    师:对这个问题,谁有看法?

    生:既然用4/6和8/12都可以表示阴影部分,那4/6和8/12肯定是相等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创新发现和精彩解释,4/6确实和8/12是相等的。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略)

    师:老师相信,通过你们以后的学习,会有更大的收获。

    案例2

    《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2个,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吃过苹果吗?淘气和笑笑也经常分吃苹果。他们在分苹果时遇到了新的数学问题,你们想知道吗?

    1、出示情境图。

    这是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两幅淘气和笑笑分苹果的情境图,请大家带着下面的问题读图:

    (1) 这两幅图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2) 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苹果的?

    (3) 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板书:平均分——一半)

    3、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错,这就是一种发明,一种创造,但各种表示方式标准不统一,让我们请教一下智慧老人吧。

    (放录音)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岁月。现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或“半个”的数学符号是1/2。

    你们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板书: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涂一涂,感受1/2(见课本56页)。

    a 要分别涂出他们的1/2,你认为首先应该怎样做?

    b 其中六边形、圆、和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c 利用投影进行交流,每一个1/2分别表示什么?

    (2)折一折,做出1/2。

    a 独立操作。

    b 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认识1/4、2/4、3/4、4/4。

    (1) 折一折,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 涂一涂。

    a 将其中的一份涂.......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其余部分是这张纸的( )。

    b 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

    c 将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了这张纸的( ),还有这张纸的( )没涂颜色

    d 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纸片的( )。

    分法与涂法展示交流。

    通过以上操作与实践,你能说出1/4、2/4、3/4、4/4表示的具体意义吗?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这几个分数和1相比,你认为有什么关系?

    3、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1) 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 你知道各部分分别叫什么吗?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

    3… …分子

    板书: …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4…… 分母

    (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为什么?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个运算符号?

    (4)由3/4读作四分之三,你认为3/4表示什么意思1/4、2/4、4/4呢?

    (5)想一想,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

    4、尝试运用

    (1) 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图见57页下方)

    a 读出每一个分数。

    b 写出每一个分数(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c 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如:1/3表示把一段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3。

    (2) 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身边。

    我们已经知道,1/2、1/3、3/4、5/6等这些数都是分数,你能否联系自己的见闻说一个你曾经见过的或听到的分数吗?如:

    a 用这块地的2/5种大蒜

    b 有1/2的大棚被大风刮坏了

    c 今年的人平均收入比去年增长14/100。

    (三)巩固与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图见58页第1题)

    (1)独立写出各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巡示指导分数的写法。

    (2)指名读出各分数

    (3)组内说一说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图见58页第2题)

    (1)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你为什么这样涂?

    3、判断: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各图的阴影部分对吗?(图见58页第3题)

    (1)独立判断。

    (2)交流判断的理由。

    (3)分数的产生和哪一种分法有关系?

    4、左图中有 ,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见图58页第4题)

    (1)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等于它的1/2?

    (2)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大于它的1/2?

    (3)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小于它的1/2?

    a 由这些及以上的各个图形,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

    b 你是如何进行判断的?你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

    5、判断正误。

    (1)把一根铁丝分成8份,其中的3段就是这根铁丝的3/8。( )

    (2)把一个苹果分给小红和小冬,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1/2。( )

    (3)一块不规则的地块是无法把它平均分成2份、3份或几份的。( )

    (4)一个苹果的1/2和一个橘子的1/2不相等。( )

    a 组内讨论。

    b 全班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读分数和写分数的顺序有什么区别?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数?请你说一说。

    案例3

    《分一分(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剪刀、正方形纸片、投影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说你们动手操作的能力特别强,是这样吗?那来展示一下的动手能力,好不好?

    请同学们剪下附页2中的图7的正方形纸片,给它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

    1、生动手操作,剪一剪、涂一涂。

    2、小组讨论。

    3、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师:看来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可真棒!不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接下来让我们来证明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棒的,好不好?

    (1) 说一说:

    ①红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②蓝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③黄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2)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3) 集体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动手能力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棒的。如果老师把这道题变一下,你还能不能完成的同样出色呢?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分一分

    师:请同学们把你涂好色的9个小正方形用剪刀分开。想一想,每种颜色的正方形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1)生动手分一分。

    (2)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②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③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

    (4)全班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能运用分数来表示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继续加油,努力!

    2、试一试

    师: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公园里我们就会遇到用分数来表示的一些事物。(投影出示59页的试一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小题。

    (1)出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2)学生独立做题。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结:通过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我们知道了一个整体可以由若干个体组成,分数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

    3、找分数:你还能从图中找到一些分数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

    师小结:5个孩子,花坛里的10朵花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再从中找到分数。你能说一说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时,要注意什么吗?当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把谁看作整体,这个整体也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找到分数。

    (三)、解释与应用

    1、尝试练习(投影出示课本60页练一练1、2两题)。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2、巩固提高

    (1)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3题:他们拿到的铅笔一样多吗?

    先理解题意、独立思考;然后同桌合作,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最后得出结论:他们拿到的铅笔不一样多。

    (2)我们对分数又有了新的认识,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略)。相信你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

    案例4

    《分一分(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剪刀、正方形纸片、投影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我看哪颗“智慧星”能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鼓励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知识“分一分(二)。”

    板书课题:分一分(二)

    (二)、游戏体验,主动探索

    1、涂色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涂色游戏,好吗?

    我们先把这张正方形纸剪开,分成9个小正方形,再给它们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

    (生动手操作,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 。)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一会儿就做好了。你们有没有信心根据涂好色的正方形完成下面的几道小题呢?

    2、分一分

    (1)、学生根据涂好色的小正方形完成下面各题: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师小结:我们知道小正方形共9个,红色的有2个,黄色的有3个,蓝色的有4个(红、黄、蓝颜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唯一),所以红色、黄色、蓝色分别占所有正方形的2/9、3/9、4/9。

    3、试一试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运用分数表示事物间的关系,真了不起!我这里还有一幅图,同学们能不能也把这幅图中的事物用分数给表示出来呢?

    (1)、投影出示课本59页的试一试。

    ①一共有几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细心观察主题图,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以上各题。

    4、 找分数

    你在用分数表示事物时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从图中找出一些分数吗?

    (1)、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数。

    (2) 鼓励学生讲是如何发现分数的

    (3)师小结:在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和解决一些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把谁看作一个整体,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发现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练一练第1题。

    ①让生弄懂题意,独立思考完成。

    ②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2)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2题。

    ①学生独立做题。

    ②小组交流。

    ③组长汇报。

    师:同学们解释得非常精彩,下面的题同学们能不能做得同样精彩呢?

    2、拓展应用

    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3题:它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

    (1)同桌合作,实物演示。

    (2)交流结论:因为笑笑拿了6枝铅笔的1/2,淘气拿了4枝铅笔的1/2,“1/2”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他们拿到的铅笔不一样多。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并且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

    案例5

    《比较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帐、水彩笔

    3、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生:喜欢)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动画。

    电脑出示:(动画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

    生:能(不能)

    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比较一下1/2和1/4谁大谁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 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 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同时板书)你们是怎么想的,用比较1/2和1/4的方法,四人一组分一分,比一比。

    (2) 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 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左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发言说出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3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个1/4,所以3/4>1/4。

    3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

    (1),填分数,比大小。(见课本61页中间图)。

    (2)、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独立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分类整理寻找规律。

    (1)分类。

    把上述六组分数比大小进行分类。

    一类: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二类: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

    (2)小组交流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等。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多,分数就大。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的分数少,其中的一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实践应用

    1、按分数涂料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电脑出示)

    (1)学生独立,看 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2、在下面的图形中,涂出它们的1/4,(电脑出示)

    (1)学生独立,画一画,涂一涂。

    (2)小组比一比。

    (3)全班交流并个别展示。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平均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对于下面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四)拓展延伸

    准备10根小棒,拿出全部的3/10,再拿出剩余的1/7,再拿出剩下的1/2,最后还剩多少根?

    (1)明白题意后,同桌互做。

    (2)找两生到前面表演

    (3)全班交流每一次要求的含义及最后的结论。

    (4)拓展提问:对于分数,你有了那些更深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案例6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 ,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 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案例7

    《吃西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用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每生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板书课题)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

    2、观察图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汇报

    生交流得出结果 :

    生1: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3:还剩几分之几?

    师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见,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看谁最有办法。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出算式:2/8+3/8=

    (2)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的加法。那分数的加法该怎样做呢?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对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讨论:画图或利用手中的学具(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生操作,师巡视)

    (5)小组汇报

    a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b组:借用材料

    C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师总结讲解:这个西瓜的2/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爸爸吃了三份,是3个1/8,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所以2/8+3/8=5/8。

    (5)回到原图验证:

    出示情境图。(笨笨吃了2份,爸爸吃了3份,一共吃了5份,就是5/8)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很棒,不仅动手、动脑想出了很多办法,而且计算得也很准确,真不错,那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个问题。

    2、问题二: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1)生列算式。(指生说,师板书)

    (2)比较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个算式应该叫什么名字吗?(分数的减法)

    对呀,非常好。师板书(分数减法)

    (2)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那怎样求出分数的减法呢?我知道同学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解答了,好,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同桌一起来试试。(学生动手画、涂、拼、说。)

    (3) 汇报:

    ① 出示图讲解。

    ② 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3/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的3份,是3个1/8,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3个1/8比2个1/8多了1个1/8。所以 3/8-2/8=1/8

    师小结:同学们确实很棒,自己就能够解决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信心解决呢?(有)

    3、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习方法:

    指生板演,并当小老师讲解。

    ①有学生会说,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

    ②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

    ③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说,“1”是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4)师小结

    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三)巩固应用。

    1、课本P64第一题。

    (1)指生说说图意。

    (2)列式解答。(独立完成)

    (3)说明算理,同桌交流。

    (4)指生汇报检查。

    2、课本P64第二题。

    (1)指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

    (2)生当小老师讲解算法。

    (3)总结算法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

    (4)师小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指生交流)。

    案例8

    《吃西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每生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2、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5/7、4/8、2/3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情景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指生交流,师相机板书课题)

    (2)汇报: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交流得出结果 :

    ①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②大熊比小熊多吃了几分之几?

    ③还剩几分之几?

    2、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解决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① 列出算式:2/8+3/8

    ② 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③ 学生独立思考。

    ④ 小组交流讨论(可借助准备的材料或借图来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

    ⑤ 全班交流。

    甲小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乙小组:借用材料

    丙小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⑥ 回到原图验证:

    出示情景图(小熊吃了2快,大熊吃了3快)

    师小结:看来,不论用哪种方法,同学们都能准确地算出来。下面的问题,也一定难不倒你们。

    (2)独立解决问题二:大熊比小熊多吃了几分之几?

    ① 生独立解决,列出算式。

    ②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

    ③ 全班交流。

    (生有的画图、有的折纸、有的涂,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3)集体讨论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①生独立列出算式。

    ②思考:1—5/8=?

    (师可以提示怎样把“1”变成可以与5/8相减的分数。)

    a生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有学生会发现,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有部分学生可能知道,“1”是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师小结: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三)巩固应用。新课 标第一 网

    师:妈妈又有了难题要请教我们了,请看:(投影出示)

    1、一根绳子,第一次用了5/9,第二次用去了2/9,一共用去了几分之几?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5

    9

    2

    9

    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

    出示线段图:

    2、课本P64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3、总结算法。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出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指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指生交流)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到数学实验的意义与作用。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学会和同伴交换意见,发展合作交流意识。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并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

    〖教材分析〗

    猜一猜是在学生了解事件可能发生或一定发生,及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知道事件发生有几种可能的结果,体会可能性结果是有大小的。教材中提供了转转盘、抛纸杯、摸球3个实验活动,其中猜测转转盘的结果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抛纸杯实验进一步研究简单事件发生的几种可能的结果,以及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摸球实验是由摸出一个球来罗列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进一步探讨复杂的、摸出2个球的所有可能结果,以及不同结果的可能性大小。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猜测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活动来体验随机事件中所蕴涵的规律,突出实验在研究随机现象中的作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作为省内名校,参加新课程实验已有6个年头。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研究过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与确定性问题,进行过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摸球实验、转转盘实验,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研究可能性问题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性问题,罗列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摸出2个球的试验,确定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比较有难度,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验过程来体验。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不好?

    (依次出示教材中提供的转盘图片。)

    1.猜一猜:如果转动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

    2.说一说:猜测的理由是什么?

    (利用猜一猜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挖掘已有的可能性的知识储备的条件。)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

    (二)新课

    1.活动一:抛纸杯

    (1)猜一猜

    师:1个纸杯扔到空中,落地后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

    (杯口着地、杯底着地、杯身着地。)

    师:哪一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大呢?

    (随意猜测。)

    (2)试一试

    每人抛10次,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杯口着地杯底着地杯身着地

    (小组4人把抛的结果统计在一起,算一算每一种结果分别是多少次,全班汇报每个小组的试验结果,并说一说根据试验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1个杯子抛到空中落地后有三种可能,杯身着地的可能性大。)

    2.活动二:摸球

    (1)猜一猜

    2个白球1个黄球,任意摸一个球,有几种结果?(2种:白、黄)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小?理由是什么?

    2个白球1个黄球3个红球,任意摸一个球,有几种结果?(3种:白、黄、红)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小?理由呢?

    2个白球2个黄球,任意摸2个球,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3种:黄黄、白白、黄白)摸到哪一种结果的可能性大?

    (学生随意猜测,意见不统一,发生分歧。)

    师:我们一起来实际摸一摸,看看谁猜得对。

    (2)试一试

    4人一组进行摸球试验,每人摸5次,每次摸2个,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黄黄白白黄白

    全班汇报,把所有数据加在一起,看一看哪种结果出现的次数多。

    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摸到黄白的可能性大。)

    (三)作业

    猜测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的结果,在家长监督下试验。

    〖教学反思〗

    学生在研究可能性的问题时,对猜测与试验十分感兴趣。教学时,充分抓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对一些事件发生的结果以及可能性的大小进行猜测,在试验中进行体验与判断。在对抛纸杯试验的结果进行记录与统计时,学生遇到一些问题:怎样记录使每次试验的结果更清晰明了?怎样统计全班数据更简单迅速?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最后达成共识的是小组汇总、大组汇总、全班汇总的办法,试验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这样学生共同参与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丰富试验的活动经验。

    比较复杂的摸球试验――从装有2个白球和2个黄球的盒子里,摸出2个球。学生对试验结果的罗列比较轻松,但对于哪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无法根据已有经验来判断,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判断,突出试验对于研究可能性问题的必要性。而每小组一套试验工具,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合作,合作过程中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为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保证。

    〖案例点评〗

    1.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试验的过程也是进行数学游戏的过程,游戏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紧紧地抓住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猜测与试验的机会,突出试验数据作为猜测的依据,将学生对可能性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2.让学生经历大胆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交流的过程

    在研究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问题时,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就能得出正确结论,而对于复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缺乏依据的大胆猜测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只有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到试验数据,并将数据作为推理的依据,通过对推理的结论进行分析,才能得出产生这样结论的原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丰富研究数学问题的经验,培养探究意识,也让学生经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感受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六册56-61页内容

    教学资源分析:

    本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

    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想想做做2所要求的字母一套,小剪刀,彩纸,水彩画颜料,钉子板等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物体,不过只有一部分,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枫叶、蜻蜓、天平等物体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猜中就出示物体的全幅图)

    师:是啊,这些物体可真有趣,你知道它们有趣在哪里吗?

    (让学生自由说)

    小结:是的,它们可以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

    设计意图:有趣的猜一猜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些物体可以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同时也为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1、观察,初步感知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物体的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三个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共同特征的吗?

    (多媒体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小结)是的,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特征吗?

    (自由说,全班交流)

    2、操作,体会特征

    师:如果把上面的物体画下来,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图形。

    (多媒体出示按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我们小朋友手中也有一些这样的图形,请小朋友选一个,对折,然后跟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选三人在实物投影上交流)

    师:这三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指名说)

    小结:是啊,它们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能跟同桌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自由说后,多媒体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齐读)

    3、识别,加深体验

    师:我们认识的一些图形娃娃今天也来到这里,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找一找,它们中哪些也是轴对称图形呢?

    (请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图形,组织大家讨论,不确定的可以动手折一折,然后全班交流。)

    师:请小组长把轴对称图形图形整理出来,分工让每一个小朋友动手折一折,这些轴对称图形有几种对折的方法?

    (指名一组在实物投影上交流)

    小结:要使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只有一种对折的方法。长方形有两种对折的方法,正方形有4种对折的方法,这个特殊的五边形有五种对折的方法,而圆有无数种对折的方法呢!不管是一种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教者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第一层次,让学生在丰富的实例中进行感知,第二层次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中感知,第三层次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选择和判断。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4、训练,巩固特征

    (1)完成想想做做1,实物投影出示图形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判断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先独立判断,如果你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在下面打勾,并且用尺子画出一条虚线来表示你准备怎样对折,全部完成了,由小组长组织大家讨论,全班交流)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指导思想

    在学校数学教研组的领导下,以学校数学教学的要点为主线,通过课堂教学为媒介,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增强教研组在战斗和教学研究中的合作能力,认真上好教研课,通过教研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努力在教学中取得实效,真正做到40分钟内要求质量的效果。

    工作目标

    1.本学期教研组将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其他学习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标准》在寻找策略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理解和把握。

    2.加强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备考组的功能,以教研组为依托,脚踏实地开展互动教研活动,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积极形成“积极参与、密切合作、乐于探索”的备考组文化和工作特色。应加强课堂教学策略、方法、手段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将学生听力习惯的培养纳入日常教学,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3.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践行“生活化教育”的理念,坚持“备课是基础,上课是核心,反思是促进”的工作理念,努力打造真实高效的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努力实现教学进度的统一、数据的统一使用、单位调查的统一。

    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20xx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精神,在基础教育改革新理念指导下,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2.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具体做法:

    (1)教研组活动期间,组织谈论学校的集体业务学习资料,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传到学校网站。

    (2)教师自学“有效教学”理论,做笔记,集体讨论。

    (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收集和阅读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2.加强日常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的核心主要是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和作业的有效性。具体做法:

    (1)学期初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平时要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配合教导处每月对教师业务常规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2)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备课、上课。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规范教师的业务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充分发挥数学教研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注重活动过程的实效性。

    (3)组织好间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

    (4)大胆进行教改实践,积极撰写教改论文。鼓励教师在理论学习、教改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撰写有关“以学定教”的论文。本学期要求年轻教师每人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数学组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论文案例评比活动争取在本学期中有多篇数学论文在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3、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采用集中学习、教师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扩展教师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2)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使教学研讨进课堂。

    (3)开展听课、评课的研讨活动,教师本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

    (4)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教师博客、论坛,开展网上教研。

    4、学生方面

    (1)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提高随堂课质量,课堂教学,教师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力求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提倡教师利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报,发挥数学报的功能。

    (3)要求学生每周或隔周搜集一个数学故事,(可以是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味故事等),或者提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班内交流,或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实际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实际生活,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尝试解释估算的过程。

    4、第六单元“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演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红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第七单元“年、月、日”。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从三个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能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图形 形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进一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是不确定的;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语言文字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交流和使用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一)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二)内容的呈现注重了层次性和思考性;(三)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努力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专题化;(五)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主要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评价措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适时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的学生往往需要联系已有的生活实际或具体事物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学生评价时,应重点考察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时对所学内容实际意义的理解。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祥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可以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尝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直观图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今天我们和丁丁、冬冬一起去郊游,好吗?先来看他们都带了哪些食品?(两瓶水、四个苹果、一个蛋糕)

    2、师: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呢

    4个苹果怎样来分?(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

    2瓶矿泉水呢?(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1瓶。)

    1个蛋糕呢?(把1个蛋糕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张圆形纸代替这块蛋糕,师随手拿出一张圆形纸,任意撕开,让学生体会这样不公平,必须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师演示分蛋糕,(让学生明确,用把一张圆形纸对折,也就把一个蛋糕平均分展开来数一数,分成了2份,给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表示取其中的1份)每人分得半个,板书半个。半个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吗?(不能)半个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在半个旁边板书?生随意猜,最后得出半个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板书: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王国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在黑板上板书1/2。

    2、师:同学们,怎样来读写这个分数呢?谁能试着读一下?全班齐读

    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讲解,出示:

    1┄┄分子

    ┄┄分数线

    2┄┄分母

    师:这根线叫做分数线,表示这个蛋糕被平均分开了。2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叫做分母。1表示其中的?(1份),叫做分子。同学们,1/2该怎样写呢?书空。(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全班学生齐说1/2是怎样得出的?

    (把一个圆对折)对折还可以说成(平均分)分成几份(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圆的1/2。其中的1份可以说成每份是它的1/2。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帮丁丁分得了这个蛋糕的1/2,冬冬也分得了这个蛋糕的1/2。

    3、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涂上颜色,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得出1/2的,你的1/2表示什么意思。

    展示不同形状的1/2,说说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

    4、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自己折出其他的分数。

    同学们已经折出了一张长方形的1/2,老师有一项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张(圆形和正方形),选出一张你喜欢的图形,创造出一个其它的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把其中的几分之一涂上阴影部分,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把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展示不同的分数。选择部分分数进行交流。全班齐读创造出的分数。

    5、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2题。

    师:刚才同学们创造了这么多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

    a.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同桌之间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

    b.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里画。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用手势表示出来,选择哪个答案就出示几。

    师:为什么其他的三个图形也都分成了4份,它们的涂色部分不能用1/4表示?(因为他们都不是平均分)

    看来要用1/4来表示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必须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6、老师也创造了几个分数,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用三个同样大小的圆折出的1/2、1/4、1/8,同学们已经与分数交上了朋友,那你们能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吗?从这三个分数中选择两个你喜欢的分数比一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各组的比较方法。

    7、想想做做5,说说怎样比的?

    五、课堂总结、延伸: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王国中几分之一;找一找身边能用分数表示的例子,与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回家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分数,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进一步来认识分数。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题目:小麦斯家有一些苹果和桔子,苹果的个数是桔子的3倍,爷爷和奶奶每天各吃一个苹果,小麦斯每天吃一个桔子,若干天后苹果还剩下8个而桔子刚好吃完,原来苹果有多少个?

    这题初看无从下手,但我们可以用假设法依照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算:因为苹果的个数是桔子的3倍,所以我们可以假设每天各吃3个苹果、1个桔子,在若干天后两种水果正好吃完。而现在爷爷和奶奶每天各吃一个苹果,也就是每天吃2个,比假设时少吃32=1(个),结果若干天后苹果还剩下8个而桔子刚好吃完。所以用81=8(天)可以求到吃的天数,用82+8=24(个)就能求到原来苹果的个数。

    自我探索:

    1、三(5)班的白粉笔是彩色粉笔的6倍,每天用去3盒白粉笔和1盒彩色粉笔,当彩色粉笔刚好用完时白粉笔还剩下12盒,原来白粉笔有多少盒?

    2、小亮家苹果的个数是桔子的5倍,每天吃3个苹果和1个桔子,当苹果还剩下8个时桔子全部吃完时,原来苹果有多少个?

    奇怪的年龄【六年制三年级】

    [张老师出示题目:祖孙三代的年龄加在一起正好是100岁,祖父过的年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月数,儿子过的星期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天数,问祖父、儿子、孙子各多少岁?]

    小马虎:这道题中的已知条件连数字都没有,怎么做呀?

    张老师:假如你不知道如何求解,可以看看能不能从已知条件中知道祖父、儿子、孙子他们各有多少份呢?

    小麦斯:已知条件中知道祖父过的年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月数,所以不管祖父是多少岁,孙子的年龄要乘12(一年12个月)才能和爷爷一样大。也就是说祖父的年龄是孙子的12倍,祖父相当于12份,孙子是1份。再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可以知道,儿子的星期数=儿子的年龄3657,孙子的天数=孙子的年龄365。而因为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所以儿子的年龄就是孙子的7倍,儿子是7份,孙子是1份。既然他们各自的份数已经求出来了,年龄也就非常好求了。

    张老师:小麦斯能够抓住条件、找准解题的突破口,从而巧妙求解,可真了不起!

    小朋友们,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试试看!

    动手剪一剪

    【六年制三年级】

    [题目:将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方法一: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剪一刀,这时分成的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就比原来大正方形的周长增加2个边长;再沿竖直方向剪一刀,又增加2个边长,一共增加22=4(个)边长,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

    方法二: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大正方形就变成了4个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8(个)小边长,这8个小边长相当于4个大边,所以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

    方法三:还是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分成的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8个小边长,每个小边长为242=12(厘米),所以一共增加了128=96(厘米)。

    小朋友们,你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巧妙求解

    题目:将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方法一: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剪一刀,这时分成的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就比原来大正方形的周长增加2个边长;再沿竖直方向剪一刀,又增加2个边长,一共增加22=4(个)边长,所以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

    方法二: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大正方形就变成了4个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8(个)小边长,这8个小边长相当于4个大边,所以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

    方法三:还是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分成的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8个小边长,每个小边长为242=12(厘米),所以一共增加了128=96(厘米)。

    自我探索:把一个边长40厘米的正方形剪成6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这6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与原来的正方形相比增加了多少厘米

    换种做法更容易【六年制三年级】

    题目:三(5)班数学、英语考试,英语得100分的有10人,数学得100分的有12人,两门都得100分的有3人,两门都没得100分的有26人,三(5)班有多少人?

    我们可以用表示人,用表示左手,用表示右手。英语得100分的伸出左手,数学得100分的伸出右手(如图1)。

    根据条件两门都得100分的有3人,因为这3个人已经包含在一门得100分的人里面,所以我们可以让人两手齐伸,把图1变成这样(如图2)。

    这样,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一门得100分的和双门得100分的一共有19人,再加上两门都没得100分的26人,三(5)班一共有19+26=45(人)。

    小朋友们,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巧制抽屉解难题

    森林学校要招聘图书管理员,应聘者一个个纷纷落马,最后出场的小松鼠心里七上八下。这时妈妈走过来,鼓励他说:孩子,要有信心,我相信经过你的努力,一定会成功。

    听了这话,小松鼠深吸一口气,稳了稳神,蹦蹦跳跳进了考场。一眼望过去三位考官山羊伯伯、猫头鹰大叔、狮子大王正表情严肃地坐在那儿,在考场的中央摆满了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格子,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

    小松鼠纳闷了,放这么多格子干嘛?这时,耳边忽然响起了山羊伯伯慈祥的声音:小松鼠,你是最后一个选手了,不要紧张,慢慢考。首先,让你来熟悉一下我们森林图书馆的情况:我们森林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是按图形的形状来分类的,现在每本书的书脊都有应放的图形的形状,现在请你在五分钟之内将这些图书分别装在相应的格子里。准备好了吗,好!计时开始。

    小松鼠来不及多想,就急急忙忙地按要求将图书一一分好。分得真是又快又准确,真棒!山羊伯伯竖起了大拇指。擦了擦满头的汗,小松鼠吁了一口气,可转念一想,刚刚第一关就这样紧张,不知道下面是什么样的难题?

    这时,猫头鹰大叔用鼠标在大屏幕上点击出了一道题:森林学校图书馆有许多故事书、历险记和连环画,每个小动物任意选两本,那么,至少应有几个小动物才能保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动物所选的书相同?

    小松鼠傻眼了,这该怎么做呀?它越想越急,越急越做不出来,刚要泄气,忽然,它发现这实际上不就是抽屉原理的题目吗?于是,它找到抽屉数,很快地就求出了是:3+2+1+1=7(位)。它高兴地大声说出答案,猫头鹰大叔欣慰地点了点头。

    小松鼠,你已经顺利过关,即将成为我们森林学校图书馆中的一员了,恭喜你!狮子大王一改严肃的面容,笑眯眯地说道。成功了!小松鼠高兴地跑出考场,它要告诉妈妈,是信心和智慧使它战胜了难题,获得了成功。

    新龟兔比赛

    经历了第一次比赛失利的耻辱之后,兔子下定决心血耻,它发誓要和乌龟再比一次,可怎样才能比赢呢?兔子冥思苦想:我的长处是蹦和跳,特别适合爬楼梯,所以就和它比赛爬五十层的森林大厦。乌龟本来爬得就慢,让它去爬一层一层的楼梯,就更慢了。这回,我一定要抓住机会,向大家证明我们兔子家族是最棒的!兔子在打好了小算盘之后,抱着必胜的决心向乌龟挑战,乌龟爽快的接受了。

    比赛的日子就快到了,兔子憋足了劲进行起跑、蹦跳、拐弯等强化训练。可乌龟并没有训练,只是在楼梯旁边的一扇门里进进出出。

    终于,比赛的日子到了,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到森林大厦观看比赛。大家都为乌龟捏了一把汗,可乌龟呢,神情泰然,甚至还微笑着朝大家点头致意。

    随着发令枪一响,兔子撒开了腿一溜烟地窜了上去。而乌龟依然不紧不慢,它登上楼梯旁边的一个门口,轻轻地按了一下按钮,噌地一声就如同离弦之箭似的冲了上去。大家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乌龟用的是电梯,动物们议论纷纷,聪明的小松鼠说:把它们上升的路线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501=49(个)三角形。乌龟的路线呈一条直线是三角形的底边,兔子的路线呈八字形上升是三角形的两个腰,相比之下乌龟的路线显然比兔子短多了

    话正说着,电梯中乌龟一瞬间已经升到半空了。而兔子因为走的路曲折迂回,早已累得气喘吁吁,腿都快挪不动了。不一会儿,乌龟到达了五十楼,早就等在那儿的山羊伯伯将冠军的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动物们一片沸腾,而兔子被乌龟远远地甩在后面,离终点还远着呢!

    这一次乌龟不再以恒心取胜,而是运用数学智慧获得了成功。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6页上的例6、例7.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计算、验证,使学生明确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理解除法验算的算理,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利用乘法进行除法验算的道理,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1.列三组题.

    426=728=724=

    76=89=18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问: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

    板书:

    2.设疑引出课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

    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做什么?(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师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正好等于被除数呢?(小组讨论)

    用等分除说明:因为4417=63,是把441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63.每份是63,7份就是637,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用包含除说明:4417=63是441里面有63个7,63个7就是763正好等于441,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2.教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在把所得的积相加。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主题图(实物投影仪)

    他们都在干什么?

    (他们都在画画)

    看图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老师给他们准备了三盒彩笔,一盒彩笔是12枝,三盒一共有多少枝?

    你会算吗?

    怎样列算式?

    123=

    等于几?试着算一算。

    你会算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算。

    12+12+12=36(枝)

    123=36(枝)

    2、学生汇报: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学生的算法。

    123=36,你是怎样算得?

    1、103=30(枝)

    23=6(枝)

    30+6=36(枝)

    2、

    12

    3

    36

    学生说过程。

    3、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笔算乘法。

    5、

    12

    3

    36

    先算3乘2的6,在个位上写6,再算3乘1的3在十位上写3。

    用小棒演示计算过程。

    指名说计算过程。

    6、在乘法算式中,12和3都叫做因数,36叫做积。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

    你是怎样算得?

    2、练习十六/2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练习十六/1、3、4

    独立做。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

    (3)教师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继续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6页上的例6、例7.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计算、验证,使学生明确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理解除法验算的算理,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利用乘法进行除法验算的道理,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1.列三组题.

    426=728=724=

    76=89=18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问: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

    板书:

    2.设疑引出课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

    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做什么?(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师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正好等于被除数呢?(小组讨论)

    用等分除说明:因为4417=63,是把441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63.每份是63,7份就是637,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用包含除说明:4417=63是441里面有63个7,63个7就是763正好等于441,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2.教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3.初步练习:

    1482656422326

    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例7.

    出示例7:24635=

    (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3)问: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问:第二种验算方法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结果不等于被除数,能说明计算正确吗?要想使结果等于被除数,应该怎样办?(小组讨论)

    (5)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小组讨论)

    明确:因为例7中2469里面不是正好有493个5,而是比493个5多4,所以493个5多4就是5493+4,结果就是2469,等于被除数.

    (6)问: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7)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教案模板」三年级数学教学思考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教案模板」三年级数学教学思考》,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在估算中,除法的估算是最难把握的,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因为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到除数,考虑到能不能整除,因此对学生而言加大了一定的难度,张晓随 教学反思。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习中进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四个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在估算时让学生体验到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让学生掌握并熟练除法估算的方法。

    1、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但是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有它的的特殊性。教学开始,我让学生练习了几道加、减法和乘法估算题,并让学生归纳它们的估算方法。紧接着我提出能不能用加、减乘法的估算方法来进行除法估算呢?这样通过复习,抛砖引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深入,学生很快发现346÷9≈?如果按照以前学习的估算方法,把346估成350,350÷9除不尽,有余数。也就是说,在除法算式346÷9中346不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那么把346估成多少合适呢?通过小组讨论有的认为把346估成360,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估成270。怎样估最合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讨论起来。很快讨论结果出来了,把346估成360最合适。没想到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能产生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智慧得以升华,自然而然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3、注重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学中,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导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案范本]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教案范本]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主要是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在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为题材引入,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首先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只要能够算出结果都给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优化。在多种算法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你认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抢答、等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第三,通过以大象兄弟帮助小猴兄弟造房子题材巧妙地将两个例题串起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竖式计算:“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通过说算理板书书上的分布计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简化计算的中间环节,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一般写法。重点让学生说说,竖式一般写法。

    另在随后的“试一试”中让学生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在竖式中一般我们是先写两位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提示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用手挡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学生一起在算一遍,这样的形式进行验算,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做练习时,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学写出来再算一遍,心里验算也是可以的。

    在练习投影反馈时,选择什么样的作业反馈,缺乏一定的机智。随手拿的几本发现一个学生把题目抄错了,在选择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可找写的好的作为范例,也可找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比较。这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细心观摩有经验的老师上课。

    【最新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