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经典初中教案Lesson
  • 经典初中教案Lesson

    发表时间:2022-02-18

    【www.jk251.com - 初中数学试讲经典教案】

    按照惯例,初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高质量的教案对初中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有没有可以参考的初中教案呢?小编为你推荐《经典初中教案Lesson》,希望您喜欢。

    lesson33classopening1.greeting.2.dutyreport.3.sing“findafriend.”4.play“thestorygame”.step1:presentation1).discuss:whereiscanada?(eastofchina.)howfariscanadafromchina?(about8500kilometers.)whatdotheyspeakincanada?wheredojennyanddannylive?2)limingiscomingtocanadatolearnenglish.howdoeshecome?bytrainorbyplane?whowillcomewithhim?wheredoeshelive?step2:practice1.booksclosed!asksomequestions:whyislimingcomingtocanada?whomeetshimattheairport?playtheaudiotape.2.checktheanswer.3.playtheaudiotapeasthestudentsfollowalongintheirstudentbooks.4.studentslistenandrepeat.5.getsomestudentstoactoutthedialogue.6.makeupadialogueaboutmeetingsomeoneatanairport.step3:presentationshowsomepictures.teacher:what’sthis?it’salivingroom.whatdoyouusuallydointhelivingroom?talkaboutthekitchen/bathroom/bedroom.step4:drillteacher:livingroom.students:livingroom.teacher:thisisthelivingroom.students:thisthelivingroom.teacher:kitchen.students:thisisthelivingroomteacher:bathroom.students:thisisthebathroom.step5:practise.1.playtheaudiotapeasthestudentsfollowalongintheirstudentbooks.2.studentslistenandrepeat.3.talkaboutthepictures.classclosing.1.finishofftheactivitybook.2.practicethedialoguesinthislesson.3.previewlesson34.

    jK251.COm精选阅读

    经典初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溶解性以及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4、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寻找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三》徳育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溶液、溶解度、溶质量分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区别联系。

    四、教具:

    投影仪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

    六、课型:

    复习课

    七、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采取边讨论边归纳的方法从溶液的组成、分类、量度、和混合物的分离等方面将本章的知识结构加以总结。

    重要概念的复习:

    1、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1、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2、溶液的特征是________

    3、溶液的定义_________4、溶液的组成部分_______

    2、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

    1、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2、一定不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

    3、可能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4、溶液是饱和溶液必须指明___和___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怎样相互转化?

    6、若不限条件溶液可分为本___和____。

    3、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1)概括溶解度的概念。

    (2)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4、投影

    讨论回答:

    1、试管1、2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不是___

    2、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是什么?

    3、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______

    5、介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和结晶

    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六章的主要概念。下面我们针对这些概念做些练习。

    1、在一个大箩卜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倒出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食盐吗?为什么?

    2、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多20,不发生变化的是___

    A、硝酸钾的溶解度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将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

    D、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4、比较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设计

    第六章溶液

    经典初中教案LessonWhatdoyouknow?


    lesson8whatdoyouknow?1.复习本单元的单词和词组1)两个学生在前面做动作,其他学生看动作,猜单词eat,talk,count,walk,jump,run,sing,stand,sit等。猜词组:goshopping,sitdown,standup.2)英汉互译有关星期名称的单词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3)介词填空练习4)重点句型复习3.读写数词比赛4.能力展示四人小组讨论如下问题,制成表格。1)canyousaysomethingaboutbeijing?2)howcanyougotobeijing?3)whatdoyouusuallydobeforeatrip?5.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单元重点短语和句型。6.随堂测试三.活动教室1.活动活动1、制作数字卡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制作数字卡片,要求正面写阿拉伯数字,背面写英文。小组成员间利用卡片进行英汉互译,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活动2、制订旅游计划小组成员分别谈论自己的旅游计划,出行方式,日程安排。活动3、做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说表示动作的祁使句,另一组做动作。然后交换。比一比哪组指令明确,动作整齐。2.快乐体验1)分组讨论对暑假旅游的畅想,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交流座谈。2)你曾经去过什么旅游景点?将你的旅游照片带到学校或发送到好朋友的邮箱,与他们共享美好的回忆。3)用英语打电话邀请朋友一起出游,设计你们的旅游目的地、商量出行方式和日程安排。

    经典初中教案UnitWheredidyougoonvacation?½Ì°¸


    unit10wheredidyougoonvacation?½Ì°¸

    languagegoal:

    inthisunitstudentslearntotalkaboutrecentpastevents.

    newlanguages:

    1.masterthenewvocabularywords.

    2.masterthepastformsoftheregularandirregularverbs.

    3.newtargetlanguage:

    wheredidyougoonvacation?

    wewenttonewyorkcity.

    didyougotocentralpark?

    yes,idid.

    howwastheweather?itwashumid.

    4.beabletotalkabouttherecentpastevents.

    difficultpoints:

    1.masterthepastformsoftheregularandirregularverbs.

    2.usethenewlanguagetotalkaboutrecentpastevents.

    teachingaids:

    recorder

    somepicturesofactivitiesandplaces

    teachingperiods:

    period1:sectiona1a¡ªgrammarfocus

    period2:sectiona3a¡ª4

    period3:sectionb1a¡ª2c

    period4:sectionb3a¡ªself-check

    period1

    teachingaims:

    1.learnthenewvocabularywords:

    2.targetlanguage:

    wheredidyougoonvacation?wewenttosummercamp.

    wheredidhegoonvacation?hestayedathome.

    wheredidtheygoonvacation?theyvisitedthemuseum.

    didyou/he/she/theygotocentralpark?

    yes,i/he/she/theydid.

    no,i/he/she/theydidn¡¯t.

    3.masterthepastformsoftheregularandirregularverbs.

    4.learntotalkaboutrecentpastevents.

    teachingprocedures:

    step1.warm-up

    2talkaboutthepastactivities:

    a:howwasyourweekend?b:itwasgreat.

    a:whatdidyoudolastweekend?b:i¡­

    a:howwashis/herweekend?b:itwasawful.

    a:whatdidhe/shedolastweekend?b:he/she¡­

    askandanswermoreactivities.

    step2.learnthenewvocabularywords

    1.teacherasksonestudenttoreadthenewwords.andseeifheorshecanreadthenewwordscorrectly.

    2.practicereadingthenewwords:repeataftertheteacher;readtogether/inparts/onebyone.thenreadandrememberthewords.

    3.explainsomewords:gotoasummercamp;acentralpark;haveamathexam

    step3.presentation

    1.showapictureofnewyorkcity.ask¡°wheredidyougoonvacationlastsummer?¡±presentstudentstosay:¡°iwenttonewyorkcity.¡±thenaskmorestudentstoanswerthequestion.theiranswersmaybevaried.(summercamp;wenttothebeach;visitedmuseums.)

    2.asksomestudentstoaskandanswerthequestionsinpairs.

    a:wheredidyougoonvacation?

    b:iwenttothebeach.

    practiceaskingandansweringtheconversation.

    step4.1alookandmatch

    1.theteacherreadstheinstructionstothestudents.

    2.studentsreadtheactivitiesintheboxfirst.teachercangetonestudenttoexplaintheminchinese.thengetstudentstocompletebythemselves.¹²5Ò³£¬µ±Ç°µÚ1Ò³12345

    经典初中教案梯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判定.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判定,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

    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人新课】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前面我们用等腰三角形的定理证明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现在我们也可以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例1已知:如图,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定理就容易证明了.

    (引导学生口述证明方法,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三种证明方法)

    (1)如图,过点作、,交于,得,所以得.

    又由得,因此可得.

    (2)作高、,通过证推出.

    (3)分别延长、交于点,则与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得.

    (证明过程略).

    例3求证: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图,在梯形中,,.

    求证:.

    分析:证明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对角线相等的条件来构造等腰三角形.

    在和中,已有两边对应相等,别人要能证,就可通过证得到.

    (引导学生说出证明思路,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证明:过点作,交延长线于,得,

    ∴.

    ∵,∴

    ∵,∴

    又∵、,∴

    ∴.

    说明:如果、交于点,那么由可得,,即等腰梯形对角线相交,可以得到以交点为顶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结论虽不能直接引用,但可以为以后解题提供思路.

    例4画一等腰梯形,使它上、下底长分别5cm,高为4cm,并计算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分析:如图,先算出长,可画等腰三角形,然后完成的画图.

    画法:①画,使.

    .

    ②延长到使.

    ③分别过、作,,、交于点.

    四边形就是所求的等腰梯形.

    解:梯形周长.

    答:梯形周长为26cm,面积为.

    【总结、扩展】

    小结:(由学生总结)

    (l)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①先判定它是梯形②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2)梯形的画图:一般先画出有关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再画出有关的平行四边形,最后得到所求图形.(三角形奠基法)

    八、布置作业

    l.已知:如图,梯形中,,、分别为、中点,且,求证:梯形为等腰梯形.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77中l;P179中B组2

    经典初中教案新加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解的领土组成和居民特点,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和发展途径。

    2、初步学会读图分析的位置及其重要性,初步学会正确评价发展经济的条件。

    3、通过自学、讨论、讲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树立“发展经济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观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振兴中华的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段对作了简介。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面,是著名的城市岛国。的字面意思是“狮子城”-因为岛的形状像狮子。华侨又称它“星岛”或“星洲”,意思是岛小如星。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国家,居民中约四分之三是华人,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海港是天然良港,可停泊许多艘大型轮船。简介中提出:城市岛国、人口稠密、天然良港是的基本国情。

    “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这一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首先分析了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回顾了的殖民地历史和建国后经济发展的历程。然后,探讨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突破点:(1)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2)在发挥本国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炼油、造船、电子电器等工业;(3)利用本国的自然、交通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

    “花园城市”从合理布局产生和规划绿地两个角度分析了“花园城市”美称的由来。

    教法建议

    1.从观察岛的形状入手,说出它像什么动物的形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指导学生读图,了解的领土的组成,北面靠近什么半岛,南邻什么岛,处于什么海峡东口,从而认识交通位置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查阅的面积、人口数字,得出它面积狭小、人口稠密的特点。

    2.利用前面已学的知识,分析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再用讲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经济特点和发展经济的途径。

    3.通过朗读课文和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何美化和保护环境,从而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最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从的经济发展中可以吸取有益的经验(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提高人民的文化科技水平,注意环境保护)。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的经济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发展的道路

    【教学工具】风光图片、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较全面的了解了东南亚的位置、居民态度、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但是各个国家又有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板书)第三节

    (展示图)的形状像什么?它和什么动物的形态很相象?

    (告诉学生又名“狮子城”)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及有关插图,然后分组讨论,介绍国情。

    的领土组成有什么特点?

    的国名因何而来?华侨为什么称它为“星岛”或“星洲”?

    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人口组成有什么特点?

    有哪些邻国?

    的纬度有什么特点?应属哪种气候类型?

    为什么说地处交通要道上?

    的自然资源条件怎样?

    (领土有及一些小岛组成,因岛小如星,仅相当于我国一个小县的面积,所以,华侨称它为“星岛”或“星洲”)

    计算:面积仅618平方米,人口确有316万,人口密度是多少?(5000人/平方千米)

    (结论)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国家,整个国家都是城市。

    即集国家、首都、城市、岛屿于一体。

    (板书)一、城市岛国

    (读插图)分三步认识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1)从与东南亚诸国相关位置看,地处物产富饶的东南亚中心,可称为“物产集散地,货物转运站”

    (2)从海陆位置看,地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扼守“十字路口”的交通“咽喉”

    (3)从纬度位置看,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风光优美。

    请同学们分成若干组,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发展经济有那些优越条件?

    2、发展经济有哪些不利条件?经济是如何发展的?

    (学生活动)

    (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有:地理位置优越、有天然良港、劳动力众多民族独立。发展的不利条件有:领土狭小、资源贫乏、粮食进口等)

    (提问)那么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讨论)

    (1)发展了哪些经济部门,分别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2)的航运业主要包括哪两种运输方式?规模如何?

    (3)发展工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原料是怎么来的?

    (4)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为什么发展这些工业部门?

    (5)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有利条件?为什么的风光那样美?

    了解的环境保护。

    (板书)二、经济迅速发展

    转口贸易—对外贸易航运业

    工业

    (展示图片)城市风光图片,欣赏“花园城市”的环境美。

    读图,提问

    (1)城市工业区、居民区为什么分开布局?炼油工业为什么布置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

    (板书)三、花园城市

    (讨论)从经济发展中,可以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经验?

    (学生活动)

    (教师归纳)(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2)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3)发展教育,提高文化科学水平;(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城市岛国

    二、经济迅速发展

    转口贸易—对外贸易航运业

    工业

    三、花园城市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的经济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经济发展的道路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东南亚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东南亚各国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工业,同时,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经济发展迅速的一个地区。不过,同学们是否知道,在东南亚各国中工业发展最快、旅游业服务最为完善,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不是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这些国家,而是一个面积仅仅相当于我国一个小县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

    (课件展示)位置图,引导学生明确在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提问)有哪些邻国?

    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在东南亚政区图上我们很难清晰地了解它的国家概况。

    (课件展示)简图简要介绍国名的来历

    (提问)从位置看,属于什么国家?

    岛国,主要由本岛及周边的一些小岛组成。

    (联系前面的导言提问)有不少华侨称为“星岛”或“星洲”,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岛小如星,总面积只有618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小县。

    人口有316万,按照面积计算,平均每平方千米约5000人,它是世界上人口非常稠密的国家。实际上,整个国家都是城市,是一个集国家、首都、城市、岛屿于一体的独特的国家,因此我们才把它称为“城市岛国”。

    (简要介绍)在生活的居民中约3/4是华人,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等,所以,的很多文化传统都留着中国文化的烙印。

    (提问)从的纬度位置看,它应属哪种气候类型?

    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风光优美。(伏笔)这为它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承转)有人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十字路口”,而把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这说明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位置的重要性。

    (课件展示)重要的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演示,教师加以讲解,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东南亚中心、马六甲海峡东口

    (承转)一个国家经济要想腾飞,首先要了解本国的现状,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长处,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发展经济,我们可以帮分析一下它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和不利因素。

    (学生讨论)注意引导学生将刚学过的知识综合起来考虑

    (课件展示)教师进行总结

    (设问)国家狭小,资源匮乏,甚至连淡水都需要从马来西亚引入,这对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如果你是的领导人,你能否能够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发展本国经济呢?

    (组织学生活动,设计经济发展的途径)注意提示学生:1.可以发展哪些部门,分别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2.如何获取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技术、原料

    (设问)的经济到底是如何发展的呢?

    (课件展示)经济发展的历程

    (承转)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其实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课件展示)“花园城市”优美的城市风光。

    (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从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有益的经验?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归纳)

    (新课结束)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城市岛国

    二、经济迅速发展

    要道、中心—转口贸易—对外贸易航运业

    开放、引资、发展科技—工业

    旅游业

    三、花园城市

    经典初中教案菱形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和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概念,知道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的性质.

    3.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概念.

    【讲解新课】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的性质:

    教师强调,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1: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2: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右图,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则的面积是什么?

    生: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面积.

    例2已知:如右图,是△的角平分线,交于,交于.

    求证:四边形是.

    (引导学生用定义来判定.)

    例3已知的边长为,,对角线,相交于点,如右图,求这个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一边上的高,即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标题

    定义……

    性质例2……小结:

    性质定理1:……例3…………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初中教案矩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2.教学难点:矩形的本质属性及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及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具演示、创设情境,观察猜想,推理论证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它的特殊性质,同样对于平行四边形来说,也有特殊情况即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制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堂上进行演示图,使学生注意观察四边形角的变化,当变到一个角是直角时,指出这时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使学生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在于一个角是直角,深刻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矩形的性质:

    既然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就应具有平行四边形性质,同时矩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角是直角的条件,因而它就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继续演示教具,当它变成矩形时,学生容易看到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对角线也相等(写出这两个结论),指出观察出来的结论不能做为定理,需要证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角的性质证明得出.

    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对角线相等.

    由矩形性质定理2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实际上是△的一个重要性质,即△斜边中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它在求线段长或线段部分关系时经常用到)

    例1已知如图1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求矩形对角线的长.(按教材的格式)

    (强调这种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防止学生离开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单纯进行代数计算)

    【总结、扩展】

    1.小结:(用投影打出)

    (1)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从属关系如图.

    (2)矩形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特有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3.思考题:已知如图,是矩形对角线交点,平分,,求的度数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2、5,P195中7.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46中1、2、3、4

    第12页

    经典初中教案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

    (2)学会利用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问题:(投影显示)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强调说明:

    (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定理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ACB=,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有

    ∴∠2=∠C

    ∴CD的长是2.4cm

    例2如图,△ABC中,AB=AC,∠BAC=,D是BC上任一点,

    求证:

    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

    则在Rt△ADE中,

    又∵AB=AC,∠BAC=

    ∴AE=BE=CE

    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DF⊥AC于F

    则DE∥AC,DF∥AB

    又∵AB=AC,∠BAC=

    ∴EB=ED,FD=FC=AE

    在Rt△EBD和Rt△FDC中

    在Rt△AED中,

    例3设

    求证:

    证明:构造一个边长的矩形ABCD,如图

    在Rt△ABE中

    在Rt△BCF中

    在Rt△DEF中

    在△BEF中,BE+EF>BF

    例4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村六组有四个村庄A、B、C、D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解:不妨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图1、图2中的总线路长分别为

    AD+AB+BC=3,AB+BC+CD=3

    图3中,在Rt△DGF中

    同理

    ∴图3中的路线长为

    图4中,延长EF交BC于H,则FH⊥BC,BH=CH

    由∠FBH=及得:

    EA=ED=FB=FC=

    ∴EF=1-2FH=1-

    ∴此图中总线路的长为4EA+EF=

    ∵3>2.828>2.732

    ∴图4的连接线路最短,即图4的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5、课堂小结:

    (1)的内容

    (2)的作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0#1、2、3

    b、上交作业P132#1、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走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交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少?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解:(1)由点A作AD⊥BC于D,

    则AD就为城市A距台风中心的最短距离

    在Rt△ABD中,∠B=,AB=220

    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12-4)20=160(千米)时,将会受到台风影响.

    故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60千米时,

    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则AE=AF=160.当台风中心从E到F处时,

    该城市都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由得

    ∴EF=2DE=

    因为这次台风中心以15千米/时的速度移动

    所以这次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为小时

    (3)当台风中心位于D处时,A城市所受这次台风的风力最大,其最大风力为级.

    经典初中教案频率分布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列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的意义;(2)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

    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

    158158153158164158163158153157

    162162159154165155157151146151

    158161165158163163162161154165

    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表;5.画出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表)

    板书设计

    14.5(一)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出直方图

    (二)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的求法.

    2.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表和作直方图.

    难点:确定组距与组数和决定分点.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们已经了解了已知一组数据即某总体的样本,列出样本的表,作直方图的方法.请叙述此类题目的解法.

    新课

    例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地里抽取了100个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单位:厘米):

    6.56.46.75.85.95.95.24.05.44.6

    5.85.56.06.55.16.55.35.95.55.8

    6.25.45.05.06.86.05.05.76.05.5

    6.86.06.35.55.06.35.26.07.06.4

    6.45.85.95.76.86.66.06.45.77.4

    6.05.46.56.06.85.86.36.06.35.6

    5.36.45.76.76.25.66.06.76.76.0

    5.56.26.15.36.26.86.64.75.75.7

    5.85.37.06.06.05.95.46.05.26.0

    6.35.76.86.14.55.66.36.05.86.3

    列出样本的表,画出直方图.

    教师可采用制作教学挂图(或小黑板或投影片)来讲解此题.

    接下来再补讲例题.

    补充例题

    抽样检查某村小学学龄以上未入学人的年龄,统计出一组数据(共100个)如下(单位:岁):

    67796156206883867527345837

    64216987768060635425158086

    67295489688583524233507660

    51533757558452645767566759

    48728455626875128669182635

    2846404767646546776549721

    58636373497053638033662151

    206258536654684979

    试列出表,绘出直方图.

    解:(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89-7=82(岁);

    (2)决定组距与组数,取组距为10,由于

    故按10岁的组距可分成9组;

    (3)决定分点,把第一组的起点数字定为6.5;

    (4)列表:

    (5)绘制频率直方图.

    小结

    作本课一类题目一定要将: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直方图.

    五个步骤严格作好.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讲例题时,每一步骤都要请1~2名学生先作一下,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印象.练习要在课堂上进行,让学生

    (三)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样本的求法.

    2.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依照五步骤作题.

    难点:教会学生严格按步骤作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频数?什么是频率?

    2.如何估计总体分布规律?

    新课

    本课依照下述题目指导学生复习和学习.

    填空题:

    1.在直方图中,纵半轴表示____与____的比值.

    2.在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_____.

    3.在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____.

    4.反映了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的_________,通常可用样本的来估计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高与____成正比.[]

    A.组距B.组数C.频率D.频数

    2.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与各组频率关系是[]

    A.成正比B.成反比C.相等D.没关系

    解答题:

    1.如何得出一组数据的(列出主要步骤).

    2.两组学生各20人,作引体向上比赛,各人的次数分别如下:

    甲组1061214812101441614841020xx141068

    乙组10812810121012126101281212101010128

    (3)作出甲组表;

    (4)绘出甲组直方图.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练习的结果.

    填空题:

    1.频率,组距;2.频率;3.1;4.比的大小,总体分布规律.

    选择题:

    1.D;2.C.

    解答题:

    1.(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表;(5)画直方图.

    (3)甲组表:

    (4)甲组直方图:

    对解答题第2题要进行讲评.

    小结(同本节第(二)讲)

    作业:选用教材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同本节第(二)讲),布置学生作“读一读”.)

    对改练习.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的意义,了解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列表的方法.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分组组数的法则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不知如何决定分组的组数.

    4.解决办法:(1)了解的意义;(2)的一般步骤;(3)要适当选择组距与数数,原则是100以内的数据一般分5~12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

    它们从某一项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

    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组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

    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做出一组数据的.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

    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

    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市.获得一组数据的频

    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表,画出直方图.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出示引例)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下(单位:厘米):

    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

    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

    158158153158164158163158153157

    162162159154165155157151146151

    158161165158163163162161154165

    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

    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69,最小会值是146,它们的差是:

    169-146=23(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

    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取组距为3厘米,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要将数据分成8组;如果取组距为2厘米,那么由于,要分成12组,因为当数据个数接近100时,组数接近12,而这里的数据个数是60,因此分成8组更合适些,于是取定组距为3厘米,组数为8.

    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8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可以分成以下8组:146~149,149~152,152~155,155~158,158~161,161~164,164~167,167~170.

    这时有些数据(如149、158、167)本身就是分点,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应该属于哪一组,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使分点比数据多一位小数,并且把第1组的起点稍微减小一点.例如,可以将第1组的起点定为145.5,这样,所分的8个小组是:

    145.5~148.5,148.5~151.5,151.5~154.5,154.5~157.5,157.5~160.5,160.5~163.5,

    163.5~166.5,166.5~169.5.

    4.列表

    (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

    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

    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回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在学生列出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

    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的意义,而且能掌握

    做出一组数据的的步骤和要求.

    课堂练习教材P187中1,(只要求列出表)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

    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表;5.画出直方图.

    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2,3(列出表)

    板书设计

    14.5(一)

    整理数据的五个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表

    5.画出直方图

    【经典初中教案Lesson】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