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参考」 比例的意义教学思考通用
  • 「教案参考」 比例的意义教学思考通用

    发表时间:2023-01-03

    比例的意义教案。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案参考」 比例的意义教学思考通用”,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星期五上了一课《正比例的意义》,上完课听了老师们的点评,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对于备课时遇到的许多矛盾也豁然明朗了。

    这是一堂概念课,全新的概念传授,在这之前学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基础,得出概念必定要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原先的备课就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通过填表,再通过一个个的小问题的问答逐步发现。如果在一堂公开课上直接就这样上,是不是不太能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于是,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本周一我校第三届读书节拉开了帷幕。“六(4)班有一位李明同学,今年13岁,身高1.5米。上星期天,他专门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到市图书馆去购买图书,行了3小时,买了4本单价为12元的《青铜葵花》,用掉60元,还剩40元。”

    师:同学们,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量? 围绕这几组数量关系师出示了四张统计表

    表一:李明骑自行车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表二:《青铜葵花》总价和单价统计如下表

    表三:李明买书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统计如下表

    表四:李明的身高和年龄情况如下表

    (让生逐一填写完整。其中表四的空格要求学生通过预测完成)

    师问:从这四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根据你的发现给这四张表分分类?

    设计意图:将多种数量整体融合在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将表格填写完整的过程是为了学生初步意识到每张表格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给这几张表格分类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开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什么是“比值一定”,在比较区别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判断两个量能否成正比例的两个必备条件。

    陈老师点评:老师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将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生活情境中,这样的设计是不错,但有些细节应注意,如作为15岁的李明骑了3小时去买书,有点不符合实际,如果改成乘车去买书,同样达到设计意图,又符合实际;学生在预测李明40、60岁的年龄时不一定就一个答案,在一定的范围内左右应该也认同,不能全盘否定。

    罗主任点评:一开始就抛出这四张表让学生去比较,这样的安排顺序混乱。学生对于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是怎样一种模式、具体概念还没有形成之前,后面两张表的出现会影响学生对新知掌握,应让学生在掌握好概念后,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再出现后两张表让学生去判断。如果我上的话,就直接出示书中的表格(例1、2),填完整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反思:怎样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效果。按照我这样的设计,中上等学生应该是掌握的不错,那后进生呢?与主任的上课设计两相比较,可能后者的设计使后进生更容易掌握,掌握的更扎实。不管是平时的随堂课还是领导来听的公开课,“真实有效”才是我们的课堂追求,不能因为追求某种形式,而忽略学生的掌握过程。

    jk251.cOm扩展阅读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教案精选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56—58成反比例的量,练习十一4—7。【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成反比例的量、反比例的意义。2、能正确应用反比例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2、判断下列各句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说明理由。⑴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⑵《小学生数学报》的总价和份数。⑶余下的苹果重量一定,总重量与吃去的重量。二、新授。1、教学例4。⑴出示例4,观察表格。⑵根据问题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⑶总结概括: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每天运的数量和时间,时间随着每天运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规律是它们的积一定。⑷数量关系式。2、教学例5。根据书上问题自己回答总结,注意表述完整。3、揭示反比例关系。⑴揭示意义并分析。⑵运用意义分析例4、例5。⑶用字母表示:y=k(一定)4、教学例6。三、总结。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四、练习。1、完成练一练1、2。2、完成练习十一4。3、练习十一5(1—3)五、作业。练习十一5(4—10)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61页例7,练习十二1—3。【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成正比例与成反比例量的特征。2、能正确应用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教学重点】理解成正、反比例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2、说说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二、新授。1、教学例7。⑴出示例7两表。⑵回答问题:①表中各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变化规律各有什么特征?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哪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⑶总结:路程、速度和时间三种量存在着相依关系。写出三道关系式。对照定义确定,某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2、教学用图像表示正、反比例关系。⑴出示两张坐标图,引导学生理解图像的含义。⑵在图上分别描出例7两张表中的数据所对应的点,说明各点所表示的含义。⑶用线将靠近的两点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成正比例关系的各点连线是一条上升的直线,成反比例关系的各点连成一条曲线。3、比较正、反比例异同。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相同点两种量是相关联的,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而变化。不同点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同—=k(一定)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反y=k(一定)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1、2。2、练习十二1。3、练习十二2(1—5)。四、总结。说说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五、作业。练习十二2(6—10)

    [教案参考] 分数的意义教学思考最新模板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怎样才能写好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案参考] 分数的意义教学思考最新模板》。

    五年级的同学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章内容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同学们理解单位“1”的含义,并能简单应用。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这个抽象的单位“1”。在教学中我发现通过具体实例和切身体会使同学们有初步的感受,感性的体验是形成数学概念的基础与前提,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是学习的好方法。

    在一开始我利用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举出带有数字的成语,比如“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再让同学们思考这些成语与1/2、1/100之间的联系,再让同学们自己找出“七上八下、十拿九稳”对应的分数,通过举例合作的游戏,学生感受了生活中分数的存在,再从一个物体到一个整体的概念上逐渐深入,让同学理解单位“1”的含义,利用学校同学们作为一个整体,五年级小朋友作为整体的部分这一实例强化同学们的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程顺利,重点也突出,难点也得到克服,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但问题也十分明显,对于五年级的同学,过于低估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在讲解上分配的时间过长,给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太少,以至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完全掌握并自如表达的情况下仍然继续讨论基础的概念。在学生自己举例表达时因为时间后面偏紧,不能让同学们充分自己讨论发现错误,教师给予的指导过多。

    本章教学发现五年级同学已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及理解能力,结合其兴趣爱好使用身边的实例加小组讨论形式使授课事半功倍值得继续发扬,但应进一步改进授课时间分配,更多相信学生,多放手,对已掌握知识点到即可,多培养同学的积极性,避免教师干预过多,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1500字合集8篇


    教育贵在一个“及”字,重在一个“小”字,即使天天从小事抓起。为即将开始的课堂准备教案是非常重要的。教案可以为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供素材,你知道教案的写作模板吗?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精心整理的"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篇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近段时间,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比,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请每个同学在草稿本上任写三个比,并算出比值。

    请一个同学读读他写的几个比。问:老师也写了一个比(大屏幕出示6:3),说说你的三个比中有没有可以和老师这个比做好朋友的?(说说理由)

    每个同学找一找,你们有和老师比值相等的比吗?(教师板书)

    同桌找一找,看哪一桌也找到了这样的一对好朋友?(教师板书)

    二、学习探究比例的意义

    1、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比值相等)

    因为它们比值相等,我们可以用等号对他们加以连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师:像这样的等式,我们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比例。谁能说说什么叫比例?

    3、数学的语言是非常精练的,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中是如何定义的?(学生读,教师板书),教师阐述: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4、大屏幕出示教师写的另一个比,6:4,谁能为它配上一个好朋友,并写成比例。

    5、练习:出示例1(大屏幕)提问,这列火车两次行驶的时间不同,行驶的路程也不相同,但这两次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我们能不能这个根据速度相同,写出一个比例。(交流)

    6、大屏幕出示课本中的试一试:下面哪一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手指表示)

    7、师生小结:如果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三、学习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和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觉得它们有区别吗?

    教师小结: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比例中有两个比,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两个比值相等的比能组成比例。

    2、比有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那么比例的四个数也各有名字,叫什么呢?快速浏览课本67页,找到并读一读,然后把书合拢,看谁最先合拢课本?

    教师检查学生对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如果写成分数形式,还能说说各自的名称吗?

    6:4=3:2=

    3、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1)填数。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2)猜测。学生回答,教师在方框下面板书,如1和24,2和12,追问: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悄悄地说给同桌听一听。

    (3)验证。大家猜测说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还需要我们验证。

    教师组织学生用黑板上的比例和各自写的比例进行验证。

    (4)小结。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

    (6)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大屏幕出示)

    (7)小结: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既可以通过计算比值来判断,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

    大屏幕出示: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四、巩固提升

    1、猜猜我是谁?(大屏幕出示)

    2、选择题:(大屏幕出示)学生用手指表示正确选项的序号

    3、(1)小游戏:下面我们轻松一下,由你出题考老师,规则是:请你说出10以内4个不同的自然数,看老师能为能马上告诉你,它们是否能组成比例?(学生报数,老师回答)

    谁能说出老师的秘诀?

    (2)现在轮到我考你:3、4、6、84、6、7、9

    (学生回答后让他说出判断理由)

    (3)请你独立用3、4、6、8写比例,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把最好的办法推荐给大家。

    4、同学们知道,在一天的同一时间内,物体越高它在太阳下的影子也就越长,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比例知识,想办法算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

    五、全课小结。

    谁能整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3、经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形成的过程,体会分析比较、归纳概括、验证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1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 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80:2=200:5或 = )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 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 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限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1: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 ,35:42= ,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 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 :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10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四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

    80 :2=:200 :5

    内项

    外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 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 = 80×5=2×200

    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1)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6=24)。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

    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

    (2)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2题。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前进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王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尺的意义》,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此课的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

    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导入激趣、意义建构,实际应用。

    1、猜谜激趣,创境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条谜语,猜一猜,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什么物品?(示谜语:千里之遥现于咫尺;方寸之间妙绘神州)

    生1:地图。

    生2:中国地图。

    师:恭喜你!答对了。(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在这个谜面中有一个词“妙绘”,你们知道它所指的妙方、妙法是什么吗?

    2、意义建构

    安排了探、议、说三个小的环节:

    (1)探:首先让学生将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一张纸上。学生不能按原来大小画,只有想办法缩小。当学生画好时,教师找一大一小两幅图,展示给学生看,问:“哪一张画错了?”“没有错,他们缩小的程度不一样。”“那你能在图上标注出你缩小的标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标注。学生在标注时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当千”,“以一当五百”;“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8厘米相当实际80米”;“1:1000”,“1:500”等等贴在黑板上,并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议:议什么呢?先议标注的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和同伴的标注,及黑板上的板书,讨论交流:形式有多样,但表示的内容会不会一样呢?然后师生共同根据表示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板书。再议意义相同哪种最优。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比例尺的意义,强调注意点。这一认知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构建比例尺意义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3)说:说具体比例尺的意思。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刚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师提供的比例尺意义。这样安排有利于突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这一难点。

    总之,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完成了意义建构,接着就是实际应用

    3、实际应用:(课件出示)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a、一幅图的()和()的()叫比例尺。

    b、比例尺=():(),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c、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d、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00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判断

    a、数值比例尺1:20000,可以写成。()

    b、比例尺是一个比。()

    c、实际距离一定比图上距离长。()

    d、把20厘米100千米化成最简整数比是1:5。()

    e、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厘米。()

    (3)求比例尺

    (4)新知运用

    一块正方形的面积是400平方米,把它画在图纸上面积是64平方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二)操作练习

    请你设计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

    (教室实际长是8米、宽6米)

    4、总结全课:

    开始老师拿的是比例尺吗?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疑团,也概括了主要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

    两张照片。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

    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3、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完成后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篇5)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习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习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比?比有几项?比有什么性质?并给我们举出实例。

    二、比较分析,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第一幅:xx前的升国旗仪式

    第二幅: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第三幅:教室前面的红旗

    第四幅:谈判桌上的红旗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1:你能说一说这四幅图中国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你们想知道这些长和宽是多少吗?

    出示国旗的长宽数据。

    3:请同学们观察、计算一下,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3板书:2.4:1.6=2360:40=2

    4、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比较一下,你什么发现?

    师:那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生: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板书:式子)谁来说一说这个式子就表示了什么?

    生:表示相等的两个比。

    生: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师板书:比相等)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

    这个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比例。

    1、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2.4∶1.6=15∶10 60∶40=5∶ )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4、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小组交流)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四、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新的式子比例,那要是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1、完成“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见书上做一做)

    2、试一试,5:8 与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3、反馈:(1)你给5:8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4、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5、处理做一做第二题。

    6、处理练习六第一题。

    四、目标检测

    1、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 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 )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 )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 )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 整数比

    ( )

    2、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3、练习六第二题。

    4、拓展练习: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

    五、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操场上的国旗:2.4∶1.6=1.5

    教室里的国旗:60∶40=1.5

    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由此出现一张平湖秋月的风景照。【诱发审美注意】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 教学比例的意义

    1、 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 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 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8 : 6 = 4 : 3

    内 项

    外 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

    12

    2

    (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 出示 【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 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 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 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 8 : 12 = X : 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 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 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5

    2

    2、根据18 x 2 = 9 x 4 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 、8、0.6、3、7五个数中

    (1) 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 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 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四、 实际应用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执教者 方 艳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叫比?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小黑板)

    12:16 1/4:1/3 和9:12 4.5:2.7 10:6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同学们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观察这些比,哪此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这些式子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2)归纳比例的意义

    (3)2:5和80:200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4)完成第45页“做一做”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

    (2)请同们分别找出80:2=200:5和2分之80=5分之200的内项和外项。

    (3)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双可以发现什么?

    (4)指导学生归纳后,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指导学生完成第一46页“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创意作业:

    有一房间,窗子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门的长和宽分别是21分米和14分米,你能用已知的四个数组成多少个比例?比一比哪个同学组成的多。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厘米。

    240:=3:2

    3=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厘米,建立比例240:=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0。4:=1。2:2=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分数的意义教案通用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教案的选择要适合教材和学生特点和教学方法。教案是设备上的创新。学生自制设备利用率高。规范的教案都有哪些优点?下面的内容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的意义教案,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1】

    一、 说教材

    (一) 内容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分数的除法、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从而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由此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2根小棒

    二、 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合作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开发与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分数的产生

    课件展示P60的情景图,从图中你能读到什么?

    可能回答:“在进行测量时,有不足整数的线段。”或者“两个学生在分食物,每人只能得到1/2。”此时,我会指出:像这样的测量、计算、分物时不能正好用正数表示的情形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人们就引出了新的计数方法——分数。关于分数,我们在三年级就已经初步接触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意义”。

    (这样的设计采取简洁谈话、自然引入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分数的产生的必要性,更让学生体会出数学就在身边,随时应用于生活之中。)

    2.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课件展示“一块饼平均切成2份”,并说明这是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产生的,并让同学举例说说生活中各种存在1/2的情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一个苹果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1/2……之后对比任意切成两份的情形,让同学们意识到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课件展示“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一条线段平均截成5段”,由此深化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学生的回顾已经知道的“分数“知识,使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3.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P61主题图,结合图中的5幅图分别说说1/4各代表的含义,并让同学们说说将这五幅图归类(注重引导学生说出前三幅图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后两幅图是将多个物体平均分)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把平均分一个物体和平均分一些物体联系起来,从而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二)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

    1.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整体”和构建单位“1”,因此展示了下面的例题:

    “6只熊猫能否平均分成若干份,要平均分,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首先,课件展示6只熊猫,问学生:有几种分法,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稍后请每组派出代表进行回答,这时候,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我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1只,其中一份就是这6只熊猫的1/6。也有可能说:我把我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只,其中一份就是这6只熊猫的1/3。还有的同学说:我把我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3只,其中一份就是这6只熊猫的1/2。在同学们回答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三种分法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三种分法是把6只熊猫看成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2.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根相同大小的小棒,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能把这12根小棒平均分成若干份吗?怎样用分数表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时候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多媒体演示每种情形。

    小结:通过上面例题的讲解,我会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以前我们把一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现在我们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也可以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像这样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积分都可以用分数表示,而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后称为单位“1”。)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单位“1”的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强化训练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和理解分数单位,我通过多媒体可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刚才同学们在平分12根小棒的时候得出了多种分法,将他们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总体的1/3,其中的2份是总体的2/3,其中的3份是总体的3/3。同样等分成4份或6份,也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分数。

    (课件展示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各部分的名称)除此之外,像这样的1/2,1/3,1/4,1/6,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称为分数单位)

    (三) 巩固练习,加深应用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课件展示几组练习:

    练习一:看图形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的阴影部分:1/4,3/,8,5/9,5/6,并说明每组分数表示的意义。

    练习二:用分数表示绿色部分,并说明把什么看做单位“1”。

    (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现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吸收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

    接下来出示课本P62做一做。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请同学回答,在学生回答完后,请同学分别说出1/2,2/3,3/4,4/5,5/6的分数单位,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四) 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知识?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单位“1”的概念,分数的意义。

    反思:与学生共同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知识?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作业:课后练习P63-64。

    (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 板书设计

    (一)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后称为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称为分数单位。

    (二) 设计说明:

    本节课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平均分一个物体过渡到平均分多个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单位“1”与分数单位的概念;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促成知识的形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希望上述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优秀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师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新东方小学网还有更多优秀的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和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供你参考。另外,我们还有三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和六年级数学教案等资料供你参考。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

    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

    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性质相似。

    教师:如果的分子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学生:分母应该加16,因为分子加6之后扩大到原来的3倍,分母也要相应地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应该加16。

    (4)复习约分和通分。

    教师: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便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也便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教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学生: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复习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

    教师:分数如何化成小数?小数如何化成分数?

    学生:分数化小数,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按要求取近似数;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二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

    教师:怎样的最简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可以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乘若干个2或5,使分母变成整十或整百、整千等,一定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6)复习分数的加减法。

    教师: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能简算的要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概念的回顾与复习,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例如,约分与通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保持分数的大小不变;它们的区别在于,约分只对一个分数进行,而通分至少要对两个分数进行。再比如,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可以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也可以解决分数化小数的问题(分数化小数既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应用拓展,发展技能

    1、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练习。

    (1)分数单位是的最简真分数有();分子是3的假分数有(),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2)把一条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3)()÷()=0.6=()÷35。

    (4)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估计一下哪个更接近2。

    (5)先填空,再把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下面哪些数是最简分数,哪些数不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第(1)小题至第(6)小题是关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综合练习,其中第(4)小题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并通过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第(5)小题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还涉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其中与的大小比较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

    2、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设计意图】同时出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旨在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适当增加简便运算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

    3、拓展练习。

    (1)为帮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小红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的钱一定比小红多吗?请说明理由。

    (2)在等式=+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第(1)小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单位“1”的掌握情况,为六年级学习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做铺垫。第(2)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括号里填相同的数,那么=+;如果括号里填不同的数,则有多种选择,=+=+=+=+。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需写出所有答案,只要能有意识地先将分子、分母乘以相同的数,再分成两部分,最后化简为最简分数即可。

    (三)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错误?

    2、回忆今天复习的方法,对今后的复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对于复习课,教师要关注两点:一是查漏补缺,发现问题是改进教学的起点,也是帮助学生进步的方向;二是关注反思,培养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教学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分数的组成及分数单位,这部分知识,是学好分数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有关概念,如分数的单位、分数的组成等,对进一步学习分数、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其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学生受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1、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活动,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整体感知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概念。

    2、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解决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注重对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为了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学具,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观察、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得出分数的意义及认识单位“1”。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变化?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一位老朋友,你们想不想见见他

    板书:1/4

    师:你们认识它吗?它是谁?这是一个什么数?对于分数,你有那些认识?

    2、感悟分数的产生.

    二、操作探究

    1、学习分数的意义

    (1)、通过操作体会1/4的意义.

    取出材料袋中的材料表示出1/4。

    提出要求:先自己独立操作,尽量想出不同的方法,再用阴影部分表示出1/4。 学生操作,小组交流。

    展示汇报: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操作成果?

    学生展示、汇报。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就是1/4。

    (2)、出示练习纸:看图填上适当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明分数的意义。

    (3)、认识一个整体.

    出示一个橙子,师:我如果要把一个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这个橙子的多少?

    出示5个橙子,问:现在我这儿有多少橙子?如果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怎么说?如果放在一个袋子里,又可以怎么说?放在一个盒子里呢?

    小结:我们可以把这5个橙子看作一个整体。

    师:现在我要把这盒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几个?吃了这盒橙子的几分之几?再出示一盒水彩笔,提问:现在我手里拿了什么?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什么?现在我把这盒水彩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盒水彩笔的几分之几?

    举例:我们还能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4)、操作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取出8跟小棒和12面小旗,用其中的一种,把它平均分一分,再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5)、认识单位“1”.

    自学课本74页第一小节。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

    出示单位“1”的概念,齐读。

    (6)、小结分数的意义

    小组讨论、交流: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

    小结分数的概念,学生齐读。

    2、练习应用.

    (1)、说出下列分数的意义,并找出单位“1”。

    黑兔是白兔的2/3;

    女生是全班学生的4/7;

    已经修了全长的3/8;

    西红柿是黄瓜的1/2。

    (2)、完成课本“练一练”。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我们在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中坚持这样的一个理念:概念教学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整节课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在原有对分数的生活基础与运用价值的感知基础上,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围绕这一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感知分数的产生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前题,历年来教者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时基本上是采取查找资料,口头传授,学生看书等形式,实际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真切的感受到分数的产生,更无法理解分数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创设了一个做贺卡的情境,让同学们用手中的一张纸去做贺卡,并用分数介绍贺卡每部分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数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际,而且为认识单位“1”埋下伏笔。

    2、动手操作,解决难点。

    概念作为一个数学知识,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建立数学知识时也必然有一个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就本节课而言,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用学具代替任意的多个物体小组合作来解决。

    3、设计具有开放度的习题。

    一节课好的习题设计,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理解并巩固新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中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基础练习题和开放题。开放题分别是:面对九宫格提问题;设计周末一天的生活,用分数来描述。通过这样的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并感受单位“1”。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69——72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演变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从而自然而然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

    (4)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 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

    三、 说学法指导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方法,使其养成自学习惯,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总结归纳,多层次练习形成技能。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出示分数演变过程图,引出分数。

    2、说说关于分数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还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

    “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

    (二)自学课本,了解新知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些什么?

    2、说说自学课本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

    (设计意图: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自学课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这跟单纯的讲理论完全不同,自学课本后,学生很愿意把自己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和大家交流、分享。)

    (三)多层次题目,深化新知。

    1、猜一猜

    (1) 出示一个1/3的长方形的阴影部分,问:阴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2) 出示一个3/8的圆的阴影部分,学生猜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3) 露出的部分是整体的1/4,学生画这个整体。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这只是表面的知识,设计猜一猜这个环节不再是分数意义的定义的简单模仿与套用,而需要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理解分数意义,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题目将抽象的分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象模型,这个构建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2、快速抢答

    (1)将6支、8支、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几支?

    (2)将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可以用3支表示吗?

    (4)再加2支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6支铅笔拿出它的2/3

    4、拿粉笔,三盒分别拿出1支、2支、3支都占这几盒粉笔的1/5,每盒有几支粉笔,每份有几支?比较三个1/5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设计了这些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让他们明白不同物体所表示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反过来,同样是1/5,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上表示的铅笔的枝数却不同。整堂课由于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教学环节,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5、分一分:按老师的要求拿出12根小棒的(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样,在分与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当中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6、概括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前面的自学、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自然得出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七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学生理解了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也为以后学习分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说课过程 :

    新课标指出: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在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创造分数,不仅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

    1、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虽然书上没有学过,但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个空白,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应有所认知。因此,我打算在课上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课前提供给每一小组的材料(1分米的线段,4枚棋子,8支铅笔,6块橡皮,一根绳子??)。学生四人为一组,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合作交流,尽可能多的创造一些分数,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我们汇报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交流结束以后,组织讨论:大家在得到这些分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想法?重点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指出:必须是平均分成的。

    接着讨论:平均分的对象相同吗?你能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进行分类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随机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最后教师指出: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为了加强理解单位“1”的含义,紧接着要求学生举例说说: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在大量举例的同时,充分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突破单位“1”的含义这个难点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共8面)以老师首创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1/4、2/8等)。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老师引导说“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 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们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们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们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们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们学法指导。

    (1) 通过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们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 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们: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们,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 ,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 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们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们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们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们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 学生们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 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 结合学生们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们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四、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根据学生们认知规律,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点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们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建立明确分数意义概念。教学重点放在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上,让学生们通过大量实例感知分数意义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们归纳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们对分数意义有较深刻认识。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5】

    1. 回顾整数除法的含义。

    (1)幼儿园的马老师把6块小点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多少块?

    (2)提问:你是怎么得到的?

    预设:6÷3=2(块)

    2. 回顾分数的意义

    (一)借助问题解决完成分数意义的深化

    1. 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2. 要求:请你用手中的学具剪一剪、摆一摆,也可以在本上写一写、画一画。表示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

    3. 汇报:一边摆一边说自己是怎么得到每人分的块数的。

    (二)巩固用分数表示商

    请小组内交流想法

    ① 把这桶饼干平均放在5个保鲜盒中,平均每个保鲜盒放多少kg?

    ② 马腾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他平均每分钟走多少km?

    1. 提问:观察这几个除法算式,你认为除法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3. 提问: a、b可以是任何数,对吗?

    4.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做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1. 教材第50页,“做一做”。

    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 教材第51页练习十二,第1题。

    这些葡萄干平均装在2个袋子里,每袋重多少千克?

    平均装在3个袋子中呢?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6】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意义》。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资料。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又学习了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单位。为进一步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1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涂色部分,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感受被平均分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从而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以及概括分数的意义并认识分数的单位。“试一试”和“练一练”要求学生说明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该分数包含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使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同时,不断巩固对分数单位的认识。练习六的1-5题主要是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根据上述教材资料与结构的分析,研究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让学生在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本事;

    3、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的进取情感。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

    难点:认识分数单位以及对单位1的理解

    之后我将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以及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在小组交流中,抽象出单位1的含义以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进而认识分数的单位,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进取自主地,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

    为了掌握这部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过动手写一写,动脑想一想,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最终我将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部分我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回顾,激活记忆

    首先,经过谈话问学生“把一个蛋糕分成2半,每半表示多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能很快回答是12,然后经过媒体呈现例1的几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并引导学生小组间相互说一说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且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预设学生在填写最终一幅图的分数时,出现“23、26、13”,这时肯定13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二、自主探究,概括新知

    这一环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合作交流,理解单位“1”

    先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几个分数,小组间交流这些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后得到的?再全班交流,预设学生能认识到那里分别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的,这时向学生明确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能够用自然数1表示,把它叫做“单位1”,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对单位1的理解,同桌间相互说说这几个分数分别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再指生回答。

    (二)概括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什么看作单位1,再交流这几个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对于第一个物体预设学生能说出把这个饼看作单位1,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中间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学生能仿照第一个物体较容易的说出,对于最终一个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向学生明确是把这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然后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根据上述对4个分数的讨论,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再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适时总结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并板书——分数的意义。全班齐读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练习六的第3题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并仿照第(1)中的格式相互间说一说,第(3)小题,经过画直观的钟面图,让学生认识到一节课的时间与1小时的关系。在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分数单位,之后让学生结合例1完成试一试中的问题,小组里相互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再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期间要帮忙那些对分数单位不是很理解的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中,体会对单位1的理解以及认识分数的单位,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内化知识,解决问题

    为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安排了如下的练习:

    练一练是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且说出每个分数单位是什么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使学生在例1基础上巩固了对分数单位的认识。

    练习六的第1题要求学生先读一读各个分数,再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体会并明白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第2题让学生根据23涂一涂,由于被看作1的桃的数量不一样,每次需要涂的桃的个数也不一样,有利于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异常是对单位1的理解。

    练习六的4-5题作为课堂作业。第4题要告诉学生0到1这一段表示单位1,经过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把握分数与整数的关系,第5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透彻地理解分数。

    经过不一样形式的练习,不仅仅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内化了分数的意义且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单位,也为后面学习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准备。

    四、课堂总结,全面升华

    课结束前,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经过总结,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本事。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说课资料。多谢各位评委!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7】

    一、今天老师有幸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我吗?欢迎的话举手表示,感到很高兴,既然欢迎,你在上课时怎样表现?

    二、引入

    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绿树芳草,将我们的家乡装点得秀丽多姿,近几年市政府投入更多资金,要把常州建设为美丽的园林城市。消息一传出,许多植树公司纷纷表示愿意承担此项工程。

    提问:你觉得市政府在选择公司时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学生回答:如实力、服务质量、完成工期、诚信度、公司规模等。

    三、自主探究

    1、初读信息,形成认知矛盾

    经过调查,市政府发现有三家公司在资金、工期、诚信度等方面的条件旗鼓相当,所以派人去他们以前的工程现场进行了实施调查,采集回了以下信息:

    (课件呈现)

    甲公司负责的1号路段中,现在成活树苗有24棵。

    乙公司负责的2号路段中,现在成活树苗有19棵。

    丙公司负责的3号路段中,现在成活树苗有47棵。

    看着这组信息,你会选择哪个植树公司呢?让学生展开讨论。

    引出:只了解成活的棵树这一个数量还不行,还需要知道树苗的总棵树是多少。(板书:成活棵树 总棵树)

    2、查阅资料,同学们需要的数据找到了。

    甲公司负责的1号路段中,共种树苗25棵,现在成活树苗有24棵。

    乙公司负责的2号路段中,共种树苗20棵,现在成活树苗有19棵。

    丙公司负责的3号路段中,共种树苗50棵,现在成活树苗有47棵。

    提问:现在,你会建议市政府选择哪个公司呢?(小组讨论,并请一个代言人作好发言准备)交流发布。

    板书:成活棵树是总棵数的几分之几?怎样比较可以快一些?(通分)

    现在同学们很快可以做出判段选哪个公司比较好。黑板上改一下,成活棵树是总棵数的百分之几?引出:百分数

    %→这个符号叫百分号。

    甲:24÷25=24/25=96/100=96%

    乙:19÷20=19/20=95/100=95%

    丙:47÷50=47/50=94/100=94%

    我们还可以写成这样:96%让学生上黑板写下面两个,其余同学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96%95%94%表示什么意思?

    交流信息,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小组交流一下收集到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3、小结归纳

    了解这么多的百分数,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百分数?

    ①阅读课本: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

    (形式、意义、作用、书写方法都存在不同的地方)

    四、应用提高

    1、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哪几个不能?

    (1)一堆煤97/100吨,运走它的75/100

    (2)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小结:数量不能写成百分数,分率可以写成百分数。

    2、(课件呈现)

    出示肯得基图片,你爱吃吗?猜一猜我们班爱吃人占全班的百分之几,看一段小资料,说说你的想法。引出洋快餐营业额比中式快餐多了百分之几?

    (课件呈现)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健儿取得了32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夺

    得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人们纷纷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中国体育健儿再创辉煌的时刻。中国奥委会在北京投入了1800亿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进行快速交通网络、环境整治、生活设施改造与信息化建设。各项投资比例如图:

    游戏:石头、剪刀、布让学生收集信息,计算百分数。

    五、小结收获,自我反思

    这节课快结束了,老师对同学们的表现是100%的满意,老师想了解一下你的学习情绪如何?特别是愉快、紧张和遗憾这三种情绪。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大家这节课的各部分学习情绪所占的比率吗?

    愉快()%

    紧张()%

    遗憾()%

    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想用百分数干些什么?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 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

    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 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9】

    说教材: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阶段重要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对百分数的学习,十分关注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努力揭示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突出百分数作为模型的作用。

    说学情 :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家庭情况都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衣服标签、饮料瓶等生活物品中存在着许多的百分数,报刊、电视中也经常出现百分数,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百分数的生活基础。

    小数、分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通分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

    说教学目标 :

    1、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会解释百分数的实际含义。

    3、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培养学生抽象、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说重难点 :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说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情境

    (1)出示张杰、周杰伦、曲婉婷的照片

    (2)出示相关信息

    曲婉婷是一位创作型才女,她的歌90%以上都是自己写的。

    20xx年以来,在张杰开的8场演唱会中,上座率都达到了100%。

    有65%的青少年喜欢周杰伦的《七里香》,有73%的青少年喜欢他的《青花瓷》。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掌握分数单位。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在经历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自己发现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师: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能用整数表示吗?)

    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叫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2、明确目标:

    (1)明确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2)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3、预期效果

    出示1/2,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分数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1、任务呈现

    利用手中的学具表示分数1/4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1/4.

    (2)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1/4表示什么意思。

    2、自主学习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把一张圆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4.

    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1/4.

    把4个三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个三角的1/4.

    把8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8个圆的1/4.

    (2)像一张圆形纸、一张正方形纸等都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4个三角、8个圆等是一些物体(板书:一些物体)。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3)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

    任务二:

    1、任务呈现

    出示2/3,它表示什么呢?要求每两人一组选择学具,表示2/3.

    2、自主学习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把3条金鱼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1/3,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2)把6把牙刷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3)把9朵花看成单位“1” ,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单位“1”的2/3.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分数?

    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任务三:

    1、任务呈现:

    (1)出示1/(),这是分数吗?请你把它填一个分母变成几分之一。

    (2)每个同学都有12朵花,请你们涂上颜色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1)把12朵花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2.

    (2)把12朵花平均分成3份,涂色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3.

    (3)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部分是单位“1”的1/4.

    (4)把12朵花平均分成6份,涂色的部分是单位“1”的1/6.

    观察这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2/3的分数单位是1/3.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

    板书设计: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些物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11】

    1.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真分数与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5.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 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 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教案参考」 比例的意义教学思考通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