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正反比例 教案精选篇
  • 正反比例 教案精选篇

    发表时间:2022-03-22

    【www.jk251.com -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小学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正反比例 教案精选篇》,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p70页复习4—10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各自意义,提高辨析能力,掌握辨析方法。2、能解答稍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过程】一、揭题。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1、做复习第4题。自由读题,思考成什么比例。指名口答,说明理由。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⑴正、反比例的意义各是什么?⑵正、反比例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⑶判断正、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板:比值一定正比例乘积一定反比例3、复习第5题。⑴自由读题,分析关系,找一定量。⑵指名口答,并说明理由。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1、整理思路。⑴复习第6题。①自由读题。②判别应用题的类型。③指名板演,其余座练。④集体订正,讲明列式根据。⑵提问:解答正、反比例要怎样想?板:判断正、反比例找出对应数值列出等式解答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板:正比例列出比值相等的式子。反比例列出乘积相等的式子。2、综合练习。⑴做复习第8题。①自由读题。②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这两道题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③练习在作业本上。④指名口答算式,教师板书。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⑤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⑵复习第10题。①独立思考:你会做吗?②讨论:有不同的方法吗?③汇报。④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四、课堂小结。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第7、9题。

    jk251.coM小编推荐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优秀教案推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6~8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谁来说说,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生说,教师结合板书:相关联----是否会变化-----两个量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一个变化,另一个随着同向变化)------变化时比值不变。

    y

    x=k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3表格

    追问:那么表格中的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交流,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这两个量也是相关联的,这两个量也会变化,变化也有联系,但变化时,不是同向变化,而是相反变化,变化时,不是比值相等,而是两个量的积相等。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数量和单价的乘积。

    3、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乘积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总价(一定)

    4、引导学生,像这样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你也能起个名称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变化的方向或者从变化的结果来想到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5、回顾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1)提问:谁能来说说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

    (2)让学生阅读书本65页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的量的那段话。

    (3)请同学们用字母x、y、z来表示反比例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2、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判断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8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

    (2)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四、成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的对比

    1、请同学观察黑板上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的字母式子,引导学生发现:

    在有意义的前提下,如果已知的两个量的商一定,则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果已知的两个量的积一定,则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比例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p40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一、练习回顾谈话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2、化简比:12:48:183、求下面比的比值:12:48:185.4:0.94.4:4二、主动探索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4)尝试练习: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6)明晰方法: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三、巩固练习,明晰概念1、做练一练读题分析、说明理由2、做练习九第3题。3、做练习九第4题4、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四、全课小结,提高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五、课堂作业练习九第5、6题。板书设计自我满意度:a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d特别不满意()教学反思

    比比例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1~3题,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五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人,女生有()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70页的第2题。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正比例反比例

    共同点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

    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

    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

    值(商)是一定的。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

    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

    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

    一定的

    四.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除第(2)、(7)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创意作业:同桌二人说说比、比例、和比例尺之间的区别。

    比比例的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13题、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或正、反比例的量。3、通过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构结知识结构。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的量。教学难点:掌握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比的这个内容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意义、比例基本性质、正反比例两个量。二、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什么叫做比值?(提问)生: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2、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列表比较)(略)3、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生: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同乘以或者同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①什么是比例?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议一议,然后回答。②比的基本性和比例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三、下面解决实际问题。1、12:x=8:22、4.8/1.5=2.4/x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1、想一想,说一说。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或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成反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式子表示。y/x=k(一定)xy=k(一定)2、练习: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1)每天看书页数一定,天数和看的总页数(成正比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成(反比例)。(3)差一定,被差数与减数(不成比例)。五、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1)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2)当数量一定时,单价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3)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归纳概括。六、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七、课后延伸(作业)p42第13题、第14题。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整理复习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4~5题,练习十九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有些应用题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用小黑板出示第70页第4题

    教师解释:运行一周就是绕地球一圈,人造卫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提问“这道题有几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转的周数/时间=速度,而速度是一定的,所以转的周数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解:设运行14周要x小时

    6:10.6=14:x

    6x=10.×14

    x=148.46

    x≈24.7

    答:运行14周要用24.7小时。

    2.用小黑板出示27页第5题

    一个农业专业组平整土地,原来打算每天平整0.4公顷,15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2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平整多少公顷?

    指名学生读题,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4~6题。90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就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创意作业:回家搜集有关资料,编写有关正反比例应用题。然后小组交流。进行解答。

    比例的意义性质


    【教学内容】p69页复习1—3题。【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概念,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理清知识脉络和联系,能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二、梳理知识,整理列表。1、谈话:这个单无我们学习了些什么?2、板书列表:

    比例

    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

    3:5=—

    前后比项项值

    3:5=12:20

    内项

    外项

    基本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例:3:5=6:10=9:15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例:3:5=9:153×15=5×9三、组织练习。1、求比值。6:1.5—:30.2:——:—2、下面每组能不能组成比例?怎样判断?1:2和2.5:51.2:0.3和6:1.53:—和2:—3、根据5×a=6×b写出8道不同的比例式。4、完成p69页第1题。5、判断:⑴解比例就是解方程。()⑵表示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⑶因为a×b=c×d,所以a:c=b:d。()6、解下列比例。2.5:1—=x:2—=—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了什么?五、课堂作业。p69页2、3。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类问题的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白球的只数与黄球的比是1:3。

    师问: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白球占总数的1/4,黄球占总数的3/4

    生答:白球占黄球的÷,黄球是白球的3倍。

    。。。。。。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弄清题意,让学生说一说3:2所表示的含义。

    提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2)学生尝试练习,用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大组交流。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30÷5×2=12(格)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说红色方格有3份,黄色方格有2份,一共5份。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总格数×3/5=红色方格数;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总格数×2/5=黄色方格数。

    师小结:这种方法我们是用分数来解答的,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数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答案的对错呢?

    生答:可以把两种颜色的格子数相加,和是30。

    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涂色来验证。

    生答:计算的两个结果组成的比是3:2,就对了。

    (5)比较两种算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6)说说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教学“试—试”。

    师问:如果把上图的30个方格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

    (1)指名说说1:2:3所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练习。

    (3)汇报交流。

    提问: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小结:观察以上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4)怎样解答?

    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答,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部分量。

    3.完成“练—练”。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你想到了什么?

    (2)“练—练”第2题。

    问: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班,就是把180按什么来进行分配。

    学生相互解答,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四第2题。

    (1)先估计比赛已用去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2)再计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少分?

    3.练习十四第3题。

    (1)提问: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核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模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5、例6,练习九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2.88=χ10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12.8×10

    χ=128÷8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4)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正反比例 教案精选篇】相关推荐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模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5、例6,练习九3、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

    求个数比另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这节课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