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观察操作【荐】
  • 观察操作【荐】

    发表时间:2022-01-18

    【www.jk251.com - 键盘操作与练习】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进行,高质量的教案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高中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这篇《观察操作【荐】》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轴对称图形》是六年《数学》中继“认识圆的特征”,“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放在圆的后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对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中轴对称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分析:学生已学过简单平面图形,对平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初步了解研究平面图形的方式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鼓励学生在具体、直观操作中发现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事物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体会对称美。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理解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1、(屏幕出示相关图片)观察下面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指出:像前三个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轴对称图形。

    3、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知和感受。

    【实施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方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经历和体验检验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1、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思考:现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一下这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a、学生试说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b、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完全重合重点强调)

    c、让学生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图形举例说明)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从操作中得出结论,从而更牢固的掌握了新知,尤其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自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d、教师结合图形说明对称轴的概念。

    2、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来汇报,同时电脑演示。)

    3、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平面图形,现在你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各有几条,请你画出来。(汇报从杂乱----有规律)

    【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并能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学生在教师自然而巧妙的引导下,运用多种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发展了学生的辨析概括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向发展。】

    4、完成做一做1(口答,屏幕演示)

    5、完成做一做2(口答,屏幕演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知道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我们还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各有几条对称轴。

    【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与学生共同探索、剖析、整理,层次分明,思维清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质疑。

    巩固练习:1、数书P1021(口答)(屏幕)

    2、数书P1024(口答)(屏幕)

    3、画出每组图形的对称轴。

    【让学生不仅能做出正确判断,且能准确画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4、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5、欣赏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

    【突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6、判断:

    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称图形()

    【在运用中练习,在练习中提高,练习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Jk251.coM编辑推荐

    连乘【荐】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2)30×7+85(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2)295(3)800

    教师说明: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

    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2)3.25×4.76-7.8

    (3)18.1×0.92+3.93(4)5.67×0.21-0.62

    (5)7.2×0.18×28.5(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2)3.76×0.25+25.8

    =50.4×0.05=0.9776+25.8

    =25.2=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2)7.67(3)20.582

    (4)0.5707(5)36.936(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3.76×0.25+25.8

    =98.28-1.9=0.94+25.8

    =96.38=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压强【荐】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的概念,知道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人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液体的第一节压力和)。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讲评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的概念。

    (l)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破码和放上两个破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的概念(板书:)。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板书这一定义)。

    (4)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教师板书:=)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户表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P=

    (5)讲述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的单位是“牛/米‘”(板书: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和大象对地面的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出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写出计算的公式和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一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年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关嘴变钩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6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教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的办法,并各举1~2例。

    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l~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观察操作【荐】】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