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关于温度的变化教案
  • 关于温度的变化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17

    我相信初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初中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初中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本站收集了《关于温度的变化教案》,供您参考。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并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

    教学难点: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给定自变量x与因变量的y的关系式:y=2x2-4x+8.

    填表:

    x0123

    y

    2.假设圆柱的高是5厘米,当圆柱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

    (1)圆柱的体积如何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

    (2)如果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圆柱的体积v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

    (3)当r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v由_______变化到_________

    (二)新课:

    1、某地某天温度变化的情况如下图示: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达到的?最低温度呢?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高温度到最低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2、议一议: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你知道关于骆驼的一些趣事吗?例: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白天,随沙漠温度的骤升,骆驼的体温也升高,当体温达到40℃时,骆驼开始出汗,体温也开始下降.

    夜间,沙漠的温度急剧降低,骆驼的体温也继续降低,大约在凌晨4时,骆驼的体温达到最低点.

    3、如下图,是骆驼的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天中,骆驼体温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

    (2)从16时到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4)你能看出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第一天8时有什么关系吗?其它时刻呢?

    (5)a点表示的是什么?还有几时的温度与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

    (三)完成随堂练习:题见p173

    小结:图象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

    (四)作业:p175

    jk251.cOm扩展阅读

    地形的变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

    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从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讲述了地形变化的原因。这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因此初中教材只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知识,用了大量的景观图和示意图,通过形象和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要求上,主要有五个方面:

    ①促使地形变化的力的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②力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等);

    ③各种表现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为准,不必展开);

    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结果(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最后总结了陆地表面形态是两种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两点说明:第一,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教材在编排时,有意把有关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的知识,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这里并未详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讲述,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中讲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讲述)。第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把褶皱和断层的内容安排为选学。教师可在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议

    “地形为什么变化”仍然结合学生已熟悉的实例,例如: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引出内力作用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里可以以喜马拉雅山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为例,讲述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影响。也可以选学课文“褶皱和断层”,讲解地壳运动对地形的作用。具体步聚如下:

    1.观察书页受挤压变形的实验,让学生讲讲书页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2.利用四幅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讲清褶皱、断层的原因,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3.组织讨论“想一想”:(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所有这部分内容必须用形象直观的图帮助学生理解。

    而这样的运动一直都在发生,但很难被我们感知。世界上有哪些地壳运动我们能够感觉到呢?转入显著的地壳运动表现形式:火山、地震。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可让学生联系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地震、火山知识、来讲述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通过两幅火山、地震的景观图,让学生了解火山、地震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并读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读图了解: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

    观察分析四幅图,了解风、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最后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现形式

    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地形的形成;内力作用的几种表现

    阅读各类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导入):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就我们个人的人生的阶段,是不可能看到东海变成桑田的。但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

    (学生活动)请思考这几个问题: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

    (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海陆变迁

    实例

    证据

    海洋——陆地

    喜马拉雅山

    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陆地——海洋

    台湾海峡

    海底有古森林遗迹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三节

    (提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

    (计算机演示)或(实物演示):书页受挤压变形,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皱和断层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褶皱:岩层受力变形,表现为隆起和凹陷;断层,岩层受力断裂,表现为岩层沿断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讨论)p36“想一想”

    (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

    (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由于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位错动而隆起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这种运动叫地壳运动。

    (学生活动)这样的运动很难被我们感知。但在小学我们却学过地壳变动的剧烈表现形式,是什么?火山、地震,读图片P35图3.25火山爆发和图3.26地震后开裂的景观图。通过两幅图,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这些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都来自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作用。

    (板书):内力作用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计算机演示)

    1)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提示:这种分布和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

    (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因为这些地方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

    2)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

    (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四幅景观图,这些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是从那儿来的?表现为那几种形式?(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称为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风、流水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图1:由于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强。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区最为强烈。

    图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降低,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故称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图3:在干燥地区,因为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

    图4:风沙堆积就形成了沙丘。)

    (组织讨论):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内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这是为什么?

    (内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从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所以,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则通过侵蚀、搬运、堆积等,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大师)

    (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现形式

    来自地球的内部

    来自地球的外部

    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

    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

    流水、风、海浪、冰川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侵蚀高地,堆积低地,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设计思想)

    本节的两个主要部分和“地形为什么变化”,从知识的角度来看,都是难点,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能力还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一下子接受这么多新知识,较困难。但这部分知识的结论(即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以后各章要广泛用到,是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之一,所以,这部分知识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讲的浅显些,可以在学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中,逐步的加深扩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举例,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说明海陆变迁的事实;用大量的示意图、景观图和分布图和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揭示地壳变化的规律规律。

    第一部分,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初一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内容,知识点多且难点集中,只能用大量读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先提出喜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演示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由于岩层受力产生的基本运动,使板块之间的互相挤压,引起地壳巨大的褶皱和断裂,形成雄伟的山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是科学探索、认识规律的过程,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的质问,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也有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

    1.地壳运动:(褶皱、断层)

    2.火山、地震极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探究活动

    寻找地形变化的痕迹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找寻地形变化的痕迹。

    一、内力作用:

    1.判断褶皱山:

    岩层在形成时,通常是水平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因受到来自两侧的力而发生弯曲,单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变形,称之为褶皱。虽然褶皱使原始的岩石发生变形,但岩石并没有失去其连续性和完整性。褶皱的形态差异与规模大小,往往反映当时地壳运动的强度与方式。褶皱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2.判断断层:

    当地壳岩层因受外力达到一定的强度而发生断裂,并且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地表形态称为断层。

    断层是野外经常可以见到的地表形态。它大小不等,规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数百、上千千米。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断层处往往岩石较为破碎,极易发育为沟谷,有时还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们知道地壳在运动中会产生强大的力,但这种力超过了岩层本身的耐受程度,岩层才发生断裂,并发生错位,称之为断层。当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往往形成块状山块,像我国的庐山、泰山等。当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往往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比较著名的有东非大裂谷和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随处可见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特别是风和流水的作用。

    活动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所见到的地形变化的痕迹拍照,回来后组织摄影展览。

    气温分布温度带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热门课件:初二物理温度教案三篇


    初中教师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热门课件:初二物理温度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二物理温度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和测量范围以及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常识性地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摄氏温度.

    教学难点

    体温计的构造及用法.

    教学器材

    常用水银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各26支,热水、温水、冷水各一杯,挂图、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自学,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举例说明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应用;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举例说明温度跟人类的关系;

    3。演示课本第36页图4—1的实验;

    结论:温度的高低可以凭感觉来判断,但往往不可靠.

    4。过渡引入新课 温度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温度的判断和测量就显得十分重要.仅凭感觉来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所以,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专用测量工具——温度计.

    新课教学

    第一节 温度计

    一、实验用温度计

    1。构造

    (让学生认真观察常用温度计,再请一名学生回答其构造、最后由教师概括)温度计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几部分组成.

    2。原理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用投影片说明其原理)

    二、摄氏温度

    要测量温度,就要先确定其单位.温度的单位跟长度单位一样,是人为规定的.

    长度的单位 温度的单位

    常用: 尺、丈、寸、里 摄氏度

    英尺、英寸、英里 华氏度

    国际: 米 开尔文

    提问:

    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要求学生认真看书后再回答)

    规定:

    0(0℃)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100℃)度:沸水的温度:

    1度(1℃)=(100℃—0℃)/100=1摄氏度

    说明:

    (1)摄氏温度用t表示.如:t=25℃;

    (2)摄氏度的符号为℃:。如:34℃;

    (3)读法: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

    零下4。7℃摄氏度.

    三、热力学温度

    1。绝对零度

    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为—273℃.

    2。热力学温度: T

    (1)定义: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

    (2)单位:开尔文,符号:K.

    (3)跟摄氏温度的关系:

    T=t+273K .

    如:体温为t=37℃时,T=(37+273)K=310k.

    四、体温计

    (先要求学生观察体温计,然后回答)

    1。构造特点

    玻璃泡上方有一个做得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水银柱上升通过缩口,但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因此,可以明确地显示人体温度.

    2。刻度范围

    35℃—42℃

    3。最小刻度

    0。。1℃

    五、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比较

    (要求学生通过看书、观察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正确地填写右边表格)

    思考题

    为什么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刻度范围是不相同的?

    作业 课本上第37页—38页的第1—4题.

    (用投影片将下表格投影到屏幕上)

    比较

    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不同点

    构造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测量范围

    —20℃~105℃

    35℃~42℃

    —20℃~50℃

    最小刻度

    1℃

    0。1℃

    1℃

    用途

    实验用

    测体温

    测气温

    相同点

    构造

    都是由玻璃外壳,内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

    原理

    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单位

    都是摄氏度

    初二物理温度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具

    三个烧杯、冷水和热水、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温度计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声音现象后,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进行新课

    1.温度

    教师: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凭感觉。现在请大家看这个实验。这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在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请他说说两个手指有什么感觉。

    (请一位同学操作,并说明感觉)

    教师:对于同一杯温水,两个手指的感觉不同。从热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凉,从冷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热。可见,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向学生出示以上温度计)

    我们现在重点学习实验用温度计。

    教师利用挂图讲解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1)实验用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教师: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图4-3,回答教师的提问。

    (练习正确读温度,同时也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

    水的凝固点和沸点各是多少?

    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和内焰温度各是多少?

    鸽子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多少?

    地球表面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教师: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0K,0℃=273K,100℃=373K。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1)水的沸点=____℃=____K

    (2)沸水的温度=____℃=_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____K

    (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3.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为100℃。

    四、练习

    学生完成本节的练习。

    五、作业

    1.复习课文。知道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掌握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知道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

    2.章后习题1.

    (四)说明

    1.本节内容知识面宽,但是难度不大,又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的重点应放在温度的物理意义,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写法和读法。

    初二物理温度教案(篇三)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两方式,知道蒸发现象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吸热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有序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联系世界水日(3月22日)和我国植树节(3月12日)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爱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蒸发需要吸收热量

    气温分布温度带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气温分布温度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相关教学方案


    霉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活。环境中影响霉菌生活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水、温度、氧气、食物种类等;生长在同一块食物上的霉菌之间的相互影响则属于生物因素。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主要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4~6人。

    【活动目标】

    1.尝试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习设计简单的表格用以记录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

    3.练习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解释温度是否影响霉菌的生活。

    【材料器具】

    馒头2块(或面包)、干净的食品袋2个、冰箱。

    【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

    2.尝试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作出假设。

    你认为影响霉菌生活的是:()。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每个实验通常只研究个可变因素。

    本实验首先探究的可变因素是:温度。

    请将你(组)的实验处理和对结果的预测填写在下表中。

    甲组乙组

    环境条件

    实验材料(食品)

    处理方法

    实验预测

    4.实施实验并记录

    每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两组食品表面的变化,直至最初长出的霉菌变色。要坚持每天做好观察和记录:

    注意:(1)你们可以用文字或绘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也可以配以照片。

    (2)记录应真实,并尽可能详细。

    (3)请设计一个用于记录的表格(可以参照下表的形式)。

    观察次数日期和时间现象

    甲组乙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

    (4)请用绘图或照片的方式展示两组实验的最终结果。

    甲组

    乙组

    5.分析实验现象

    检验预期与实验结果是否完全一致,如果存在差异,你们的解释是:

    你们对最终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实验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克服的?

    6.你们得出的结论是:

    【讨论】

    1.你们认为选用什么样的食品容易长出霉菌?

    2.你们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其他组的一致吗?

    【思考】

    1.如果想要“探究不同食品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你将如何设计实验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呢?

    2.你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其他条件(如湿度、氧气等)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气温分布温度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 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 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 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 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 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 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 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 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 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 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 C

    1000~2000 C

    3000 C

    5000 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 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经典范文:6.4 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进一步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图象表示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能分析出变量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现实中变量的变化关系,判断变化的可能图象.

    准备活动:

    如图是某地区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在这一天中,

    (1)t=_______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t=_______℃;

    (2)t=_______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t=_______℃;

    (3)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中,气温保持不变;

    (4)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中,气温持续下降;

    (5)t=_______时,气温达6℃;

    (6)a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某种作业必须在0℃以下才能进行操作,选择____________时间段比较合适.

    教学过程:

    一、新课: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面的图象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2)汽车在哪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

    (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二、巩固练习:

    1、柿子熟了,从树上落下来.下面的哪一幅图可以大致刻画出柿子下落过程中(即落地前)的速度变化情况?

    (a)(b)(c)(d)

    2、一辆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加速行驶一段后开始匀速行驶.过了一段时间,汽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汽车开始加速,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匀速行驶.下面的哪一幅图可以近似地刻画出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

    (a)(b)(c)(d)

    3、一辆在高速公路上以1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下列哪一张图象能大致刻画汽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a)(b)(c)(d)

    4、某同学从第一中学走回家,在路上他碰到两个同学,于是在文化宫玩了一会儿,然后再回家,图中哪一幅图能较好地刻画出这位同学所剩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_

    (a)(b)(c)(d)

    5、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点a,b分别表示什么?

    (3)说一说速度是怎样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4)你能找到一个实际情境,大致符合上图所刻画的关系吗?

    小结:

    要学会分析图象,用图象解析现实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并要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出来.

    作业:课本p112习题:1,2.

    教学后记:

    大部分同学能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能分析出变量之间关系.但从图象中获得信息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讲物质的变化性质导学案的教学方案


    第12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考查方式1物质的变化选择题102以常见的实验、生活、自然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选择题102以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选择题10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本讲内容在XX年我省中考中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在考查本单元知识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并结合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生活常识对考点进行考查,占试卷分值为2分,预计XX年我省中考仍然会延续以前的形式,且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可能性比较大。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____________的变化本质区别没有________生成有________生成微观变化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____________,变化的是粒子的______构成物质的粒子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的粒子宏观现象通常在______和______方面发生改变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及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举例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木炭燃烧、钢铁生锈等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过程中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______同时发生化学变化【温馨提示】爆炸、变色、发光、放热等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锅炉、气球等因压强过大而发生爆炸,清水中滴入红墨水,电灯泡发光、放热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发生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确定方法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利用化学变化来观察和测定性质内容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氧化性等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温馨提示】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容易(难)”“具有”等词语。如铁生锈为化学变化,而铁容易生锈则为化学性质。描述物质变化时一般表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多用“变成了”“生成了”等词语。命题点1物质的变化(·河北)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水通电分解b.物体热胀冷缩c.手机电池充电d.植物光合作用思路点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手机电池充电过程中消耗了电能,将电能转化为蓄电池的化学能储存在电池中;植物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和氧气,以上变化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邯郸一模)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熔化b.升华c.爆炸d.燃烧2.(·河北)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给轮胎打气b.粮食酿成酒c.铁水铸成锅d.过滤粗盐水3.(·安徽)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命题点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河北)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b.钨用于制作白炽灯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思路点拨: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是利用镁和氧气反应的性质;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性质;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是利用氦气不活泼的性质;利用钨的熔点高这一性质制作白炽灯丝。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4.(·邯郸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气焊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d.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5.(·石家庄裕华区毕业模拟)在我们身边化学无时无处不在,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无水酒精清洗手机屏幕b.含烧碱的洗涤剂去除油烟机上的油脂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白色汗渍d.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6.(·石家庄十八县重点中学联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用于去除油污b.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长期保存c.石墨的导电性比铜差,故可用作半导体d.钨丝的熔点高,可用于制作白炽灯的灯丝第三单元物质的化学变化第12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选择1.(·张家口一模)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如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2.(·广东)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a.水力发电b.煤燃烧发电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3.(·娄底)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干冰能升华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4.(·石家庄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用水作为暖气的传输介质c.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资料d.用氮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5.(·扬州)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表述错误的是()a.铝可用作导线b.医用酒精可用于杀菌消毒c.氢氧化钠可用作调味品d.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6.(·廊坊广阳区二模)下列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b.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7.(·石家庄十八县基础摸底联考)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鸡蛋清凝固铝制品压制铝箔b.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燃放烟花c.铁水铸成锅灯丝熔断d.粉笔写字食醋除水垢8.(·佛山)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用途等说法正确的是()①干冰用于人工降雨②石墨可作电极③氧气可用作燃料④氢氧化钙能改良酸性土壤⑤kno3属于复合化肥⑥生活中可用氢氧化钠来除去炉具上的油污,也可治疗胃酸过多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⑥9.(·佛山)XX年5月16日,山西省阳城县某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二硫化碳(cs2)泄漏事故。二硫化碳是一种易挥发、易燃、有毒、难溶于水的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硫化碳中硫的化合价为-2价,它属于氧化物b.二硫化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反应c.二硫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应该密封保存d.二硫化碳泄漏后,可用水稀释溶解除去10.(·烟台)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错误的是()物质用途性质a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d洗洁精洗涤油污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二、填空及简答题11.(·天津)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①氮气②盐酸③淀粉④熟石灰⑤金刚石⑥氯化钾,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1)可用作钾肥的是________;(2)可用来裁玻璃的是________;(3)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________;(4)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_______;(5)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_;(6)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________。12.(·济宁)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__________。第三单元第12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解读考点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其他物质其他物质没有发生变化间隔发生了变化其他物质状态形状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一定不一定考点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各个击破例1b例2b题组训练1.d2.b3.c4.b5.b6.c整合集训2.a3.c4.b5.c6.b7.d8.c9.c10.a(1)⑥(2)⑤(3)②(4)④(5)①(6)③(1)易升华(2)具有特殊的颜色和金属光泽(3)遇酸碱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4)具有吸水性

    气温分布温度带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12页

    【关于温度的变化教案】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