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水的变化教案热门
  • 水的变化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23

    水的变化教案热门。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那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或许你需要"水的变化教案热门"这样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水的变化教案 篇1

    【课前透视】

    本课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还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

    课文内容中介绍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形式,一定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信息资料】

    挂图或录像资料。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一参见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切入举偶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吧!(板题)

    (录像的播放,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师生评议。

    (初读课文就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读时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上。)

    二、识字

    2、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三、精读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农业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在尝试读书中提高了读书能力。

    3、配图读:图文结合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阅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实践

    1、教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评为最佳讲解员。

    2、出示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并试试说出类似的词语来,也可以课下收集,把他们记在积累笔记上。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地练习,增强学生积累感悟。)

    五、拓展

    如果你是农业科学家,你会怎样呢?充分想象,大胆交流。

    水的变化教案 篇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略读课文,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分析、重组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从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中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多媒体课件c

    1、出图,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几”字形的河吗?对,这就是黄河,这是从百度文库上找到的资料,上互联网也是学习的方法之一。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那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黄河吧(看视频)

    2、看完刚才的视频,你们有什么说的?(黄河变了,他是怎样变化的?)

    3、是啊,他是怎样变化的呢,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略读课文。(板书课题)带着深深的思考读

    4、略读课文可以围绕导读提示来学习,谁来读读导读提示,看看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出示导读提示)

    5、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对,这是问题1,问题2是?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课我们要解决的,现在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轻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做到: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两遍。2、思考黄河的变化及原因,可以用笔在课文里划出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学生自由读文)

    1、老师先考查你们自读课文的情况,屏幕上有两组词语,我先请女生读左边的词语,再请男生读右边的词语。

    2、读完这些词语,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左边的词语描绘的是——,右边的词语述说的是——)

    3、谁能用这一组词语来回答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黄河变化前————适合————,课件: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变化后山地——————让老百姓————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再读这一句: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板书、摇篮、祸河)这就是黄河发生的变化,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1、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这在课文第几自然段(6)

    2、谁来说说第一个原因。对,这是自然原因造成水土流失,板书:贺岁土流失

    3、第二个原因呢?这是人为原因。这一大串的'解说用一幅悬环图来表示就更明了了,现在谁能根据这图来说原因。(课件)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了,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结果黄河流域的生态越来越差。

    4、这一日日、一年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泥沙沉积,河床增高,————使他成了一条悬河。(课件)这悬河该怎么理解,这里的悬应该选择哪个解释条?我们来看图片,了解一下悬河是什么样的,以及它是怎么形成的(课件)

    5、悬河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句子

    6、大家发现了吗,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许多的数字,你觉得,那个数字最让你触目惊心?虫这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7、在这里还有其他的说明方法吗?

    正是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使句子变得更准确、更严谨、更生动了,让我们与黄河走得更近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1、黄河的水患使两岸老百姓叫苦不迭,为了拯救黄河,我们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这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同桌交流,并概括出科学家提出的治理方案。1是2是————那是你提出的建议,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保护黄河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2、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我们研究的目的是黄河今后将变成怎样。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我们的身边,从关心身边的让我们那些内河开始,来欣赏福州内河的风景。(课件)曾经它们是这样————,现在它们变成了这样————,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

    3、同学们,我们的福州变美了,课我们的黄河还在叹息、呻吟,让我们也为母亲河尽一份义务吧,为黄河画一幅公益宣传画,配上文字、标题,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黄河、保护黄河。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治理

    摇篮——————祸河

    水土流失

    1、课前轻松轻松,进行地理知识竞赛,顺势导入黄河的相关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了解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3、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她的过去、现在、共同设计她的未来。学生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过渡:要了解黄河,有什么好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

    阅读课文时先学习生字词:祸河、乃至、侵蚀、开垦、亩、经营、不折不扣。

    1、齐读。

    2、开火车读。

    1、请同学们通过默读,了解黄河的过去。

    2、学生汇报。

    3、体会“摇篮”的含义,通过联想、与现实生活联系来理解。

    4、出示20xx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朗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这样的摇篮多么让人向往啊!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黄河边变了,她变成什么样子呢?

    1、学习1、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黄河变成了什么样子?

    2、学生纷纷汇报。(注意引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回答)

    3、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摇篮”变成这样的呢?(请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4、同学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

    5、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从无奈到愤怒)

    过渡:正因自然与人为的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愤怒了她咆哮了。你们希望我们的黄河继续这样狂躁不安吗? 你想她以后……

    1、要治理好黄河,关键是什么?

    2、为了治理好黄河,科学家们事怎样做的?

    3、我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

    1、 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留意我们的周边环境,你们发现有什么环境问题,你平时是怎样保护环境?

    2、 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指导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3、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4、检查个别呼吁词。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水的变化教案 篇3

    1、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知道大家喜欢小露珠的原因。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瞧,她来了——(出示露珠图片)

    2、大家喜欢这位小客人吗?课文中还有谁也喜欢她?

    过渡: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5、小露珠

    1、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2、天亮了,早起的小动物都亲热地来和小露珠打招呼。看看是哪些小动物和小露珠打招呼的,它们都说了些什么。

    3、全班讨论交流,相机投影出示图片、句子。

    勤劳的小青蛙,你是怎么来的?(蹦)来,站出来,像小青蛙一样蹦一下。你准备怎么对小露珠说?

    A“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1)哪个词最能体现出小露珠的美?

    (2)可爱的小青蛙,你为什么说露珠像钻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若学生答

    (3)指导读。大家一起来学小青蛙赞美小露珠?看哪一只小青蛙夸得最棒! B“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1)谁愿意当小蟋蟀吗?你是怎么来的?爬,真准,请你爬到草坪上,跟小露珠打个招呼吧!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2)这个词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3)有没有哪个扮演小蟋蟀的小朋友愿意邀请老师和你一起表演?

    师:活泼的小蟋蟀,我非常喜欢你,因为你的歌声十分动听,你喜欢我吗? 生:??

    师:谢谢你把我说得那么美,我都被你说得难为情了。你为什么说我像水晶呀?

    (4)所有愿意给小蟋蟀配音的小朋友都站起来,我们一起读好它。

    C、“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1)如果你是小露珠,喜欢小蝴蝶的赞美吗?为什么?圆润是什么样的?

    (2)有没有哪只小蝴蝶想再赞美一下小露珠?

    (3)齐读。

    小结:从刚才3种动物的赞美中,我们感受到小露珠是那么美丽,那么惹人喜欢。那仅仅只有这3种动物赞美小露珠吗?其它小动物会说些什么?(幻灯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演一演。

    (1)小朋友想象真丰富,说得真好。由此可见,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接着我们分组带着喜爱之情把这部分内容美美地读一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有滋味。

    (2)呀,读得真棒,简直难分胜负,从小朋友的朗读中,老师充分感受到了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谁来说一说,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原因。

    (出示:)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因为它————。(闪亮 透明圆润) 过渡:是啊,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还有谁也喜欢她呢?

    D、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幻灯出示句子)

    (1))是啊!霞光中,小露珠更是晶莹闪亮,光彩照人,课文中用了一个很美的词语,谁找到了?(光彩熠熠)齐读。

    (2)不过,小露珠光彩熠熠,却不是忙着炫耀自己的美丽,而是——(引读,并相机出示)

    E、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

    (1)美丽的珠宝指什么?

    (2)从这里,你感觉到小露珠怎么样?师总结:不但自己美,还要把美奉献给万物。

    (3)听师读,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指名学生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不会描绘的读出来。

    (4)全班齐读。

    小结:小露珠真了不起,它一出现就给所有的植物带来了美丽,带来了生机。它将大地装扮得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所有的动物、植物都由衷地赞美它。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1、如果你是小露珠,看到花草树木在你的滋润下显得格外精神,你的心里会怎样?(出示第一句话)你们看,小露珠和你们一样,爬着,滚着,笑着,多开心啊!从这里你感觉小露珠怎么样?(小露珠把自己的美奉献给了别人,给了别人快乐,自己也很快乐。)一起快乐地读读这段话。

    2、可是,不一会儿,她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引读)看到小露珠渐渐地消失,(出示课文)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此时此刻,他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小露珠说,小露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他们说。

    (1)小露珠要走了,想象一下:大家和小露珠告别时,会说些什么?如果你在场,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2)小露珠还会来吗?它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1自然段。

    (3)指导朗读读出小露珠变化的过程。指名读,练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小朋友你们想赞美一下小露珠吗?指名说说。

    (2)师小结:

    小露珠是那么美丽,它给大地万物-带来了蓬勃的朝气和无尽的快乐,但就在太阳升起时,它却蒸发了自己,它为的是别人,牺牲的却是自己。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小露珠一样乐于奉献,懂得回报,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融洽,越来越美好。

    水的变化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又规律性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画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形成,仅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促进学生开展课后观察活动,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后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了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在课堂中留下争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事实去确定。

    二、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二、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三、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应的农历时间。

    四、教学准备

    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

    五、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入,引出月相话题。(圆缺变化)

    2、出示月相的若干个照片,使学生了解圆缺变化中看到的亮的部分是月球

    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学生画一个印象中的月相。

    4、提问:所画的这些月相都真实出现过吗?

    (二)月相的规律。

    1、提问:这些月相的出现是否存在一定的先后持续?

    2、每生画一组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图。

    3、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所画的月相规律是否都一样?有哪些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达成对月相规律的初步共识。

    (由缺到圆,亮面的方向、位置,初七八后明暗交界处是凸还是凹)

    5、讨论:农历下半月的月相规律。

    6、小结:指出学生对月相规律还存在的不同意见,并指明这些月相是大家凭平时的印象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学生带着以下三组问题自学书本“模拟月相变化”P49大标题开始到P50第一自然段。

    ⑴用什么模拟月球、地球上观察月相的人?还要模拟什么?

    ⑵月球是如何运动的?

    ⑶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2、讨论交流上述三组问题,重点强调“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进行‘运行’时要注意什么”。

    3、分小组内进行月相模拟活动,观察者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4、根据模拟实验的记录结果,重新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纠正前面所画月

    相规律图中存在的问题。

    5、小结:月相模拟实验不能等同真实的月相。

    (四)课后观察月相。

    1、在课堂内我们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只有记录下真实的月相才最具有说服力。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

    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或困难。

    六、板书设计

    月相变化

    亮面在右侧

    上半月

    圆缺

    下半月

    亮面在左侧

    水的变化教案 篇5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读”教学模式,重在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小抄写员》这篇课文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人文素养,反映浓浓的家庭亲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深刻的思想、正确的道理、感人的形象、优美的语言等人文素养来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最终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构建的主动者,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由于小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较浓,乐于动手实践、乐于探索、乐于展示自我。但这篇课文的社会背景距离孩子们较远,他们不容易理解,所以搜集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的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经过调查,班上的孩子们有90%以上都能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对于少数几个不会的孩子,我组织班上能熟练使用电脑的的孩子对他们进行了数次培训,达到会搜索、打开网页,保存文件等基本条件)。针对孩子们的具体情况,特设计了本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切之爱。了解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亲情教育。

    即:质疑择题——读研反馈——交流解疑——总结提高。

    一、复习,质疑择题:

    1、谈话: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长达4个月默默忍受父亲误解责怪,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挣钱养家,你知道他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抄写员》。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初读到位的基础上,通过质疑谈话,直入开放性的研读专题:“爱:”最具研究价值,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纽结点,以辅射全文,收到“牵一发动全身”、“以一当十”的效果,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究。]

    学生小组内或就近选择学习伙伴,自行补充开放性研读专题,再充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读课文(找、议、画),研究、解疑,体现个性化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统一答案,而在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展开。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各抒己见,思维互助,主动发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进行学情汇报。在充分交流父爱子、子爱父的研究体验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喜欢的语段,读中感悟,读中抒情。

    其中穿插体现学生见解的问题谈话:

    ①叙利奥陷于矛盾、痛苦之中,他该怎么办呢?

    ②“父亲夜里就这样把头贴近了儿子的胸口,这时睡得正熟哩。”你怎样理解:

    同时通过图片、创造性表演、课件演示等引导学生升华情感,与作者、教材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读研的课堂交流,体现开放性、多样化和较大的自由度,教师表现为引导、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充满人文情怀。]

    (一)研读教材中的“爱”

    (二)“研读”生活中的“爱”

    1、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在生活中你还感受到哪些爱?我们应该怎样做?(课件演示)

    2、推荐课外阅读: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心》(中文名为《爱的教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学会课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进行拓展延伸,学生由研究学习到研究生活,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观,更加深化了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水的变化教案集合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案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步。“水的变化教案”是由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我希望我的经验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恢复性建议!

    水的变化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 :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1)师:如果这组算式从下往上观察,分别把上面的两个式子与底下的一个式子作比较,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师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你能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吗?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积也除以几。

    师 :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 :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西藏。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 )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生 :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 :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 :第二个问题呢?

    生 :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 :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 :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 :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 :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 :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 :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2:我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方便。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 18×15= 18×5= 54×5=

    师:比较18×15= 270和 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水的变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你们知道孙悟空有一项特别厉害的本领是什么呢?(生:七十二变)不管孙悟空怎么变,它还是谁?(生:孙悟空)

    2、师揭示新课:

    数学知识也有这些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变化规律。

    二、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一)探究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课件出示情境-:星期天,谭老师到体育用品商店去买球,乒乓球每个2元,足球每个20元,篮球每个40元,用200元买其中一种球,可以分别买多少个?

    情境二:在学校举行的冬季趣味运动会“定点投篮”项目中,每8人一组,16人可以分成多少组?160人呢?320人呢?

    (实物投影)展示:A200÷2=100B16÷8=2

    200÷20=10160÷8=20

    200÷40=5320÷8=40

    2、组织小组讨论:在刚才两组算式中,藏着很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小组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算式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

    (1)仔细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你发现了什么?

    (2)从上到下任选两个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

    (3)从下往上看,任选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

    3、汇报交流,总结归纳商随被除数(或除数)娈化的规律。

    研究A组题的学生汇报:

    研究B组算式的学生汇报:

    4、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发现与交流,我们看到在被除数不变时,商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在除数不变时,商又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假如要使商不变,同学们猜一猜被除数、除数该怎样变化?

    (二)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1、情境三:故事“猴王分桃”引入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吧。”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给你4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4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师: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2、学生交流,口述算式:

    4÷2=240÷20=2400÷200=2

    3、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当商不变时,你发现被除数是怎么变化的,除数又是怎么变化的?验证一下你刚才的猜想。

    4、引导学生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1)生结合算式说出商不变的规律

    (2)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这一规律

    (三)对比观察小结商的三个变化规律

    1、引导观察三组算式,商有在什么情况下变,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

    2、生边汇报,师边将表补充完整。

    出示表:

    被除数除数商

    不变变变

    变不变变

    变变不变

    师:他们的变与不变是有规律的。正如我们刚才总结的那样。在今后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在商不变时还应注意“0”除外。

    三、应用练习,拓展提升。

    1、口算(根据每组第1题的商,口算出下面各题的商)

    100÷515÷372÷9

    100÷1060÷3720÷90

    100÷50120÷37200÷900

    2、填空。

    120÷30=(120×3)÷(30×□)

    60÷12=(60÷2)÷(12○2)

    200÷40=(200×□)÷(40○5)

    150÷50=(150○□)÷(50○□)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00÷700=□8100÷300=□200÷25=□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拓展:你能把今天所学的商的变化规律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

    水的变化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创设情景: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乘法的计算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下面同学们算一算下面各题。

    8×3= 60×4=

    16×3= 180×4=

    32×3= 240×4=

    学生计算后。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2、师引入:是的,在乘法运算中,积会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3、提出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目标:

    (1)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学这些规律有何用?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探索规律的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上面这两个题蕴涵了函数思想,通过这两组练习,使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1)提出自学要求:自学课本58页的例4、完成做一做后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生自学,师巡视指导,收集学习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

    (1)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2)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3、师生共同讨论把两个规律合并。

    (1)合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质疑讨论,引发冲突。生先质疑,师再补充质疑:

    扩大(或缩小)什么意思?

    为什么是相同的倍数?

    对“一个因数不变”中的“因数”是否适用于任何整数。

    (3)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规律补充完整。学生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4、运用规律,完成练习。

    让学生展示“做一做”的完成情况,并说一说是如何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完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根据25×2=50,利用规律,直接写答案。

    25×20= 25×( )=1500

    25×200= 25×( )=200

    25×XX= 25×( )=50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九第1题。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5题。(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的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进而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知道积的变化规律还没研究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和探索欲望。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学生谈收获。

    2、作业:

    (1)练习九的第2、3、4题。

    (2)两因数的积是345,把其中一个因数乘40,另一个因数除以5,则新的积是多少?(提高题)

    水的变化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色彩美认识同一种颜色的特点。

    2、用深浅不同的颜色作一幅画。

    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明度变化。

    教学难点

    作画时明度对比的利用。

    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颜料、毛笔、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单色画

    二、新授

    1、复习学生的色彩知识。

    让学生辨别不同颜色。再出示新课内容。

    出示较普通的.蓝色、示较淡的蓝色、较深的蓝色请学生辨别。

    2、指导:得出结论是不同深浅的同种颜色。

    3、问学生如何使同种颜色变深或变浅。

    加白加黑还可以加水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解释色彩明度概念)

    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色彩的明度。得出结论,变淡可以涂上本来就淡的颜 色。

    4、教学生调色,提出要求。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胆练习,先用原色、间色来进行调配,再尝试用复色等进行练习。

    四、讲评学生作品。

    课后反思:

    水的变化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重难点:

    重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

    难点:自主思考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上课前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师出:1只青蛙,( )条腿。(并拍手)

    生对:1只表蛙, 4条腿。

    … …

    师:你们的脑子转得真快,其实在这个游戏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刚才同学们说2只青蛙8条腿,谁能列式?6只呢?18只呢?

    2×4=8

    6×4=24

    18×4=72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师:观察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其中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另一个因数没变。

    师: 把第一个算式的因数同第二个算式的因数比较,扩大了多少倍?积有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3倍,积也扩大3倍。

    师:第二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

    师: 第一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

    师: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20倍,100倍呢?积会怎么样?

    生:也会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这里你发现什么规律?

    总结:(板书)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运用这个规律练习

    24× 5=120 14×5=70

    24×10=( ) 14×( )=210

    24×20=( ) ( )×30=420

    学生填写,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科学家都善于猜想,今天咱们也来一次大胆的猜想,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80×5=400

    40×5=200

    20×5=100

    小结:两个因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4、运用规律练习

    45×20=900 16×30=480

    45×10=( ) 16×15=( )

    45×2 =( ) ( )×15=120

    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整体概括规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将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让语言更简洁。

    板书: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三、验证规律

    师:大家发现的这条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再举一例子,看是否一致,如果不同就不能下结论。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根据15×6=90,那么15×24=?,先根据规律来填写,再算一下。你会接着写吗?

    四、运用规律练习

    12345679× 9=111111111

    12345679×18=( )

    12345679×27=( )

    12345679×( )=999999999

    五、拓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0)=( )

    (18×2)×(24÷20)=( )

    小结:只要大家勤于思考,你还会发现积更多的变化规律。

    水的变化教案(篇6)

    学情分析:

    本课以我参观农业科技成就展为线索,记叙了我在展览馆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先进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文采用了连环画的编排形式,语言浅显,内容生动,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本课词语较多,大部分能结合课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意思,但也有许多专业术语,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应采取冷处理,不特意提出,如有学生问起,只做简单回答。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向长辈了解农业的变化 ;

    2、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介、农、科、技、纺、织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 揭题,激发兴趣

    1、 师板书课题后生读题。(板书农时,边板书边说笔顺,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2、 谈谈课前了解到的农业的变化。

    3、 师述: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农业的变化呢?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或老师;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3)读课文,结合图,想想课文的意思。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学生试读,指名读,及时正音。(重点知道读好产的前鼻音,棚的后鼻音)开火车认读生字。

    (2)学生说说自己已认识或刚认识的生字,怎么认识的?提出比较难识记的字共同讨论。

    (3)选出自己认为最难读的句子,请大家读读。(随机指导读好2个长句子的停顿)

    a、我们用/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一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b、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4)分节抽读课文,及时正音。

    (5)谈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农业的变化。(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三、 写字指导

    1、师范写6个生字(农的第3笔撇和绞丝旁重点指导)

    2、生仿写,师要求第2个字比第1个写得好。

    3、组织评议。

    四、课后实践

    搜集农业的新科技成果

    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良种

    大棚种植

    农业的变化真大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会写厂、产2个生字。

    2、积累四字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

    1、教师逐一出示生字,学生读并组词,看谁反应最快。(对于难识记的字要多出现几次)

    2、看教师嘴形,从自己的生字卡片中寻找并读出来。

    二、图文对照,精读课文

    师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文具体介绍了(杂交水稻良种、大棚种植、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看到农业的这些变化,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兴奋、激动、好奇)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1、 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变化,对照图,练习朗读。

    2、 交流朗读

    (1) 第2自然段结合朗读,理解引人注目。

    (2) 第3自然段让学生闭目想象,朗读好百花盛开瓜果飘香。

    (3) 第4自然段重点读好好奇感。

    (4) 第5自然段看图理解十分茁壮。

    3、 师述:了解了这么多,你最想说什么?(随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句子: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的变化真大!

    4、小结: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其实,农业的变化远不只这些。。

    三、争当小讲解员活动

    1、把自己课前搜集的农业科技成果拿出来,试着在小组内当讲解员介绍。

    2、推荐优秀者上台介绍(教师把学生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

    3、小结。

    四、积累词语

    1、请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2、出示读读记记中四字词,选其中的词语说话,并说说类似的词语。

    五、写字指导

    1、教师逐字范写,边写边讲解注意要点。

    2、学生纺写,师要求学生第2个超过第1个。

    3、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良种

    大棚种植

    农业的变化真大 彩色棉花

    (先进的科学技术) 无土栽培

    水的变化教案(篇7)

    片断

    “角色”学习,自读自悟

    一、范读(或听录音),感知课文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2、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3、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书自己明白了什么。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学生给它们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四、小组互助,自学生字

    五、积累词语

    请学生在每段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子造句。然后重点读读记记课后列出的四字词语。

    水的变化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巧导新课。

    1.口答题:

    (1)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

    (2)把7扩大9倍是()

    (3)把56缩小8倍是()

    2.找规律写一写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

    ——————————————

    为什么这样写呢?(第一个因数不变,第2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就是111111111的几倍?)从这个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里积的变化是和谁有关系?(因数)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规律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组题,算一算,再观察这组题里面的三个算式里面的因数和积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1)出示题目

    6×2=

    6×20=

    6×200=

    (2)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3)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不同的学生汇报)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4)出示题目

    20×4=

    10×4=

    5×4=

    算一算,比一比,这组题目又是怎么变化的?

    (5)小组内交流,汇报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除以0可以不?(板: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就除以几)

    (孩子们我们数学追求的是准确,简练。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呢?)先独立想,再汇报。

    2.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4)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适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要求: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写一个算式,右边的同学运用规律写一个算式。比一比谁做的快。

    (5)汇报

    三、巩固拓展,巧用规律。

    1.根据8×50=400填空

    16×50=()8×25=()

    ()×50=12004×()=200

    2.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倍。积扩大8倍。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4)两数相乘的积是20,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也扩大a倍,积就是20×a。()

    3.填空

    (1)一个长方形的宽不变,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2)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3)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4.51页2题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了什么?

    4×6=245×10=50

    (4÷2)×(6×2)=24(5÷5)×(10×5)=50

    (4×2)×(6÷2)=24(5×5)×(10÷5)=50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短暂的40分钟过得很愉快,你们开心吗?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五.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在乘法算式里,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2倍,积会()。如果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会()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积______________因数

    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2000字


    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优秀的教师会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撰写教案是教师们每堂课所必须的准备工作。教案活动可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水蒸气变水的现象。

    2、观察实验,讲解自己的发现并提问。

    3、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

    2、幼儿收集关于雨、雪、露、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有关常识。

    3、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昨天,我们在活动室内放置了一杯水,并且记录了水的高度,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观察一下,水有什么变化。

    二、实际操作部分

    (一)、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1、幼儿讨论:水到哪去了?

    (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孩子要敢于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去操作,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达到沸腾,请幼儿观察正气上升的现象

    3、提问:发现水有了什么变化?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到哪去?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烧开水、煮饭等)

    (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小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

    (二)、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为了让孩子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材料的提供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1、出示玻璃片,请幼儿摸一摸玻璃片,再摸一摸热水杯,说出哪一个凉。

    2、把玻璃片盖到热水杯上。

    3、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现象?(对着冷玻璃哈气)

    小结: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

    三、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理解水的奇妙变化

    (增加科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通过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使幼儿进一步利了解水遇冷时的循环变化过程(水水蒸气-水冰水)

    四、活动延伸

    (一)、请幼儿继续探究水遇冷又会变成什么?

    (相互交流展示收集的资料。)

    (二)、了解雨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说说与水的好处和危害

    (通过扩展部分,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也使孩子平时注意收集各类资料,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知道了水的本领很大,它能够不断变化,又有那么多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活动反思:

    1、本次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正好解决了抽象和填鸭式教学这一难题,它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

    2、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各主题页之间可以灵活转换,便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意调整教学顺序,当幼儿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或感到困难时,可灵活演示,拓宽了教学途径。这样我们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孩子们仿佛被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地吸引着,一把新奇的钥匙正在开启着孩子的心。

    3、在这次活动中,小朋友观看了课件,通过观察,使幼儿进一步利了解水遇冷时的循环变化过程(水水蒸气-水冰水)这样让幼儿能够真切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2)

    一、设计意图:

    在观看班上张一超小朋友的成长相片后,小朋友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有了很大的关注,很想了解变化的秘密。而我们周围的事物又时时在变,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用心去观察,你都会发现周围许多东西都在变,只不过有的时间快,有的时间慢。大班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幼儿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既然班上的幼儿对变化这么的好奇而且有探索的欲望,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操作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一切物体都在变,通过比较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2,技能目标:帮助幼儿掌握实验的正确方法。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向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2,材料准备:各种杯子、各种纸、橡皮泥、酒精灯、试管、夹子、吸管、打气筒、各色颜料、电筒、电池、电线、蜡烛、等等。

    3,环境准备:布置一个照片展板和幼儿个人像册。

    四、活动过程:

    (一)实践探索,观察变化。

    1,请小朋友看气球的变化过程。拿出一只气球做由小变大的试验。教.案来自:教案网提示语: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它怎样就会变大了呢?

    2,幼儿想办法并实践(提醒幼儿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试)

    3,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的东西,大家可以去试一试,看看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起变化?

    4,幼儿自由去操作,材料分为四组:第一组大变小,第二组干变湿,第三组不动变动,第四组冷变热。

    5,幼儿个别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6,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感知物体的不同变化。

    (这个环节我用了实验法和发现法,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全面调动起来,并且满足了每个小朋友的不同探索需求。)

    (二)出示照片,交流讨论。

    1,教师出示一组人的成长照片,提问:小朋友,这些照片拍的是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幼儿猜测后,教师告诉幼儿是老师自己。

    2,人与照片对比,提问:现在的我与小时候的我有什么不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3,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同伴相互介绍、讨论,说说自己的变化。

    4,提问:猜一猜,我们小朋友再长长会有什么变化呢?(请个别小朋友表演大人上班、看报、做事的样子,也可以表演老奶奶、老爷爷走路的样子。)

    总结: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讨论都知道人是在不断变化的,由小变大,由年青再变老,最后死亡。

    (这一环节我用了讨论、表演法,幼儿不仅能感受到活动的乐趣,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三)引导观察,扩散思维。

    带领幼儿来到幼儿园的大操场,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景物。

    然后围坐在一起提问:你发现幼儿园的什么东西在变化?

    那,除了这些东西在变,你还看到生活中哪些东西会变化呢?(天气、大树、太阳等)

    (这一环节,我用了谈话法,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力和观察力。)

    (四)提出疑问,生成子课题。小朋友,在你们说的各种变化中,你最想了解什么的变化过程?

    教师记录幼儿的话语,生成下面的探索活动。

    (这一环节我用了提问法,有利于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环境的好习惯,从而能促进幼儿继续探索秘密。)

    反思:

    在设计和组织该活动时,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一个重点,培养辨证科学的态度

    在科学活动中,以下几个要素彼此作用、互为关联:

    (1)幼儿探索的态度。

    (2)幼儿探索的对象。

    (3)幼儿探索所需要的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描述、比较等)。

    (4)幼儿探索的结果(所得到的经验、事实或者所形成的概念)。其中探索态度的养成是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于是,我把这个活动的重点目标定为:

    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虽说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在该活动中,活动一开始,当我拿起幼儿放在不变一栏里的生活物品时,只有一半幼儿认为这些物品会变化,到活动最后,每当我拿起一样物品,几乎每个幼儿都说会变化,并且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表明幼儿会以辩证科学的态度去观察一样物品了。而且,从讨论自然界的变化到生活中物品的变化,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幼儿对变这个概念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深度。

    二、多重互动,呈现不同变化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幼儿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敏于发现自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幼儿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幼儿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该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了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有个幼儿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觉得别人不对的表现,说:对于你来说,今天的最大变化就是学会了倾听。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比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的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那么的不同。我觉得可以用线来形容。有的幼儿像一根直线,就如那位认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会变化的男孩;有的幼儿是一条曲线,或许经过谷底与波峰的反复挣扎。会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如那些原先把一些物品放在不变一栏中,最后都主动放在变一栏里的孩子;有的幼儿就像一条省略号般的虚线,通过一点一点的理解,串成自己的想法无论如何,孩子们的变化是最可贵、最令人回味的。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3)

    活动来源:

    了解、回顾四季的变化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之一。在设计“我发现的变化”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考虑得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除了验证一些变化现象外,我们还尝试把科学启蒙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这个活动的脉络有两条: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其中。“自然界的变化”包括两个小环节:(1)回忆秋季的变化。(2)回顾四季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两个小环节:(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2)欣赏其他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2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课件《四季的变化》。

    2一些会变化的东西:记号笔、固体胶、铅笔、未充气的气球、袋装速溶咖啡、积木、回形针、米、饮料瓶(内有少许水)、石头、纸张、书本、纸质小盒子、橡皮泥、蜡烛、毛巾、肥皂。

    3有关变化的ppt,包括:人类的进化、文字的演变、通讯工具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四季的变化1发现秋季来临时的变化。

    师:当秋季来临时,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

    师(小结):大家发现秋季来临时有许多变化:树叶变黄,纷纷飘落;草儿变黄;气温降低……2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师:大家还能回忆起春暖花开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雪花飘飘的冬季是怎样的吗?各个季节有什么特征?是怎么变化的?(教师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1)分别点击课件画面上方的文字“春”“夏”“秋”“冬”,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春夏秋冬”,整体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连贯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变化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

    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请你分类——选择你认为会变化的物品,放在“变”这个汉字前;选择你认为不会变化的物品,放在“不变”的汉字前。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变”字前的物品):它会变吗?会怎么变?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物品):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师:有人说它会变。那它会变成什么?怎么变?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分析归纳变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时间、外力等:一种物品会有多种变化等。)[例如,教师举起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袋装速溶咖啡与幼儿互动。

    师: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喝的咖啡,香香的……师:哦!会从粉末状变成浓浓的可以喝的咖啡,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热水这个条件,变化是需要条件的。

    幼:时间长,这袋东西会变质。

    师:是吗?这上面确实写着保质期到×年×月×日呢!除了咖啡,还有些什么东西也会过期变质呢?]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从来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揭示生活中的物品都会发生变化的规律。)例如:

    幼:电视机不会变化。

    活动反思:

    1、我觉得设计和组织的这个活动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和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和探索的对象。我通过帮助和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敢于发现知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和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和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我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2、有个别幼儿参与不积极,原因是这名幼儿很聪明,从来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对别人的表现不屑一顾,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就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的表现,说:“是的,XX宝贝你也有变化,今天的变化就是你比以前学会了倾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

    本次活动我主要想培养幼儿辨证科学的态度,虽然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我仍然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4)

    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教育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由于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便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此活动《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周围一切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小草、树木都变绿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趁热出来了。瞧,池塘里的小蝌蚪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它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妈妈。它和妈妈长得一样吗?在这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讨论和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初步萌发爱护青蛙的意识。

    3、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小蝌蚪生长的过程

    难点:小蝌蚪生长的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

    1、资源的选择:在自然区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媒体的应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小蝌蚪生长变化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1、猜谜语导入:圆脑袋,长尾巴,变成蝌蚪小娃娃,游来游去找妈妈。它的妈妈是谁?它和妈妈长得一样吗?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二、观看动画课件,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1、播放蝌蚪的生长变化课件并提问:

    (1)从小蝌蚪变青蛙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2)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3)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4)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

    2、教师让幼儿讲述蝌蚪的生长过程。

    (青蛙妈妈生下卵蝌蚪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

    1、请幼儿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1)青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2)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3)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四、幼儿操作练习

    按蝌蚪的生长变化将这些图片进行排序(引导幼儿说出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五、讨论交流

    小青蛙有哪些本领?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如果没有青蛙,庄稼会怎样?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

    教师小结:告诉幼儿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每天要消灭许多的害虫,大家一定要保护它。

    六、音乐律动《小青蛙》

    活动延伸:今天我们了解了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他的本领,你们喜欢他吗?你还喜欢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生长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幼儿对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有直观的影响,而且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进行了反复练习。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及引导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小朋友爱护小青蛙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不足之处表现在:

    通过这节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在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幼儿的操作时间较短,虽然有动手操作可是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协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果让我在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在活动中幼儿操作的环节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有步骤的操作,加强幼儿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完成后和幼儿进行怎样保护青蛙的讨论,并让幼儿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受、了解风速的不同。

    2、愿意积极交流自己对风的印象,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活动准备:

    风车、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师:看,今天朱老师带来了什么?(风车)

    师:风车可以转吗?风车为什么能够转起来呢?

    师小结:原来是因为有风吹着,所以风车就转起来了!

    二、尝试用不同的风力转动风车,感受风力的不同对风车的影响。

    1、引导幼儿用身体制造出风。

    师:怎样用我们的身体制造出风呢?

    2、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制造出风。

    如:用手扇出风。

    3、引导幼儿用嘴吹气制造出不同大小的风带动风车转动,观察风力不同对风车转动的影响。

    师:你每次用嘴制造的风力大小一样吗?

    师:风车转动的情况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屈,老师.教,案,网风力大小和风车转的速度有关吗?

    师小结:当我们风吹得大,风车就转得快,风吹得小,风车就转得慢些。

    三、通过故事,了解风力大小对事物产生不同变化。

    1、教师讲述故事。

    师:风力大小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风娃娃的故事》。

    师:故事中风娃娃到了哪些地方?它都做了些什么?你喜欢风娃娃的哪些事呢?不喜欢它做的哪些事?(教师根据孩子们对故事中的风进行小结)

    2、迁移幼儿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自己对风的印象。

    师:你还见过哪些风?他们怎样?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四、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1、幼儿翻看幼儿用书,观察哪些是有好处的风,哪些是没有好处的风。

    师:你喜欢图片上的哪些风?不喜欢哪些风?为什么?

    师:我们怎样可以减少不好的风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加强天气监测并及时预报,提醒大家在不好的风来之前做好防范措施,还可以在我们多植树,树能够挡住一些风,这样带来的危害就更小。

    2、教育引导小朋友从现在开始要学好本领,想出更多的好办法让风比现在更加听话、更有用、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师小结:生活中有一些会对我们生活带来危害的风,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知识,防止不好的风破坏我们的生活。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寒冷冬季,教室玻璃窗上时常会出现一些水雾,幼儿用嘴吹一下,那些水雾变得更明显,用手指摸会清楚的出现一些印记。于是早上入园孩子们总围到窗子边很好奇地对着玻璃吹气,接着用小手画画,玩得非常开心。我想:孩子们对这现象很感兴趣,设计一堂科学活动《水的变化》,他们会有更大的积极性。于是,我设计了这堂科学活动《水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2、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平时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感知水的三态及三态的变化条件

    活动准备

    冰、水、酒精灯、烧杯、酒精炉架、夹子、火柴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

    根据幼儿平时发现的生活现象,即是:玻璃窗上在冬季的早晨是雾蒙蒙的,在雾蒙蒙的玻璃上可以画画。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是什么季节才会有这种现象?

    2、基本环节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结:我们吹出的热气遇到玻璃上的冷空气,就会凝结在玻璃上,形成一层水汽。[.来源教案网]然后出示实验需要的器材,引导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猜猜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教师用实验验证,引导幼儿探索。实验过程:用夹子取一块冰放在烧杯中,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把装了冰的烧杯用酒精炉架固定,请幼儿观察冰慢慢变成水,然后蒸发的过程。

    3、结束环节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烧杯里面的冰慢慢变成水,然后水慢慢蒸发,烧杯里面有水蒸气冒出来,用一个烧杯收集起来,水蒸气又变成了水,然后把水放到冰箱里面,又变成了冰地这个循环的过程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由于这个现象是幼儿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的,幼儿比较熟悉,在教师的讲解和实验过程中,幼儿对这个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的三态可以转换有了一定的了解,互动也比较好,能够根据老师的提醒积极思考。但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由于酒精灯,烧杯,火柴,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都比较危险,幼儿不能动手自己操作,需要有家长或者老师的陪同或者帮忙,所以缺乏自己对该活动的实际的操作,实际感受,也许幼儿的世界中,对水的三态变化还不是完全懂,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请家长参加,帮助幼儿完成,相信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理解,能够使幼儿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积极探索,在平时生活中能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想象,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并接受,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水的特殊性质,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学会用记录表格形式,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

    3、幼儿通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做到节约用水。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活动前一天让幼儿观察水的特性,即常温下水是透明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以流动的液体。教师与幼儿一起,把装满水的冰格放进冰箱里,并感受冰箱里的温度。

    2、电热锅一个、每人一个盛有热水纸杯、冰块每人一块

    3、记录表格每人一张、彩笔每人一支

    4、教学课件:水的三态变化动画 ——《小水滴变变变》

    5、若干个节约用水标志。

    活动过程:

    一、感知、讨论 老师将活动前一天放在冰箱里的冰格取出来,发给每组的小朋友。让孩子们观察和触摸,说一说水的变化,冰的特点,以及水在什么情况下能变成冰。

    师:小朋友看一看,放在冰格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幼:水变成了冰。

    师:水为什么会变成冰?

    幼:因为放到冰箱里,冰箱里很冷,水被冻住,就变成冰了。

    师:你们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冰,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

    幼:冰是凉凉的,硬硬的,不能像水一样流出来。

    教师总结:水遇冷变成冰。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冰不能流动。

    二、实验、观察:

    1、教师与幼儿一起操作实验:将水放在电热锅里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师:水遇冷变成冰,那水遇热会变成什么?

    幼:能变成烟;能变成气儿。

    师:那我们就一起做个实验,看一看水遇热到底会变成什么?

    师:现在电热锅正在给水加热,小朋友观察水有什么变化?

    水沸腾时,幼:冒气儿了;冒烟了。

    师:老师告诉小朋友,你们看到白色上升的气体,那是水蒸气。也就是说,当水遇热时会变成水蒸气。

    2、教师拿出凉的锅盖,让幼儿触摸,说说有什么感受。

    师:小朋友,老师手里有个锅盖,你们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幼:锅盖好凉啊。

    师:老师想问问小朋友,如果老师把凉的锅盖拿到水蒸气上方,水蒸气会有什么变化呢?

    幼:不知道;水蒸气不见了。 师: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3、教师将凉的锅盖放到水蒸气的上方,幼儿观察水蒸气的变化。

    幼:水蒸气变成水滴流下来了。

    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告诉我们,水遇热变成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冷后又变回了水。

    三、分组实验操作:

    师:小朋友知道,水遇冷能变成冰,那老师要问问小朋友,当冰遇热会变成什么?

    幼:冰能融化。

    师:那小朋友一起做个实验,看一看冰遇热会变成什么?幼儿将冰块放入盛有热水的杯子里,通过实验,观察冰的变化,并利用记录表格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束后,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让幼儿用语言叙述出来。

    四、活动总结:

    师:实验做完了,小朋友表现的很棒。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动画片,名字是《小水滴变变变》。小朋友要认真看,看看谁能回答出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 教师播放课件——动画片《小水滴变变变》。引导幼儿认真观看,结合实验,回答出问题,从而巩固幼儿的知识点。

    幼:小水滴变成水蒸气,飞到天上去了。

    五、活动延伸:

    师:刚才我们一起在实验中发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秘密:水遇冷变成冰,水遇热变成水蒸气。关于水的其他奥秘你们还知道吗?老师要问问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水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

    幼:我们可以用水洗手、洗衣服;口渴的时候要喝水;用水来浇花;小鱼生活在水里……

    师:如果有一天没有水了会怎样?

    幼:没有水,我们的衣服脏了也不能洗;我们会口渴;小花也会干死的;小鱼也会死的…… 师:水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离不开水,那我们就应该去珍惜水。(教师出示节约用水的标志)我们一起将节约用水标志粘贴在盥洗室内,提示幼儿要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 幼: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并能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操作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用记录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通过与大自然界水的直接接触,让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逐步产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环保意识。本活动使幼儿在科学探索智能、艺术智能、语言智能、情感智能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幼儿能够多元化的发展。个别幼儿虽然能很好的将自己观察到过程和结果,用记录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进行表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多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8)

    活动设计背景

    了解、回顾四季的变化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之一。在设计“我发现的变化”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考虑得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除了验证一些变化现象外,我们还尝试把科学启蒙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这个活动的脉络有两条: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其中。“自然界的变化”包括两个小环节:(1)回忆冬季的变化。(2)回顾四季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两个小环节:(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2)欣赏其他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2.感受身边的变化,大胆地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3.在生活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感知周围生活中的变化。

    难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及观察、比较、想象、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四季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

    2.一些会变化的东西:粉笔、固体胶水、速溶奶茶、大米、未充气的气球、铁丝、香蕉、苹果、饮料瓶(内有少许水)、纸张、橡皮泥、肥皂等。

    3.文字的变化动画、通讯工具演变PPT。

    活动过程

    一、四季的变化

    1.发现冬季来临时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每当冬姑娘来到我们身边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周围有哪些变化?

    幼:天气会变冷、会下雪、会穿厚衣服。

    师小结:当冬姑娘到来时,我们的周围会发生许多变化(树叶变的枯黄,纷纷掉落、气温降低、会下雪、花儿凋谢、人们会换上冬装御寒。)

    2.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师:大家还能回忆起春暖花开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桂花飘香的秋季是怎样的吗?各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变化的?

    幼:自由回答。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四季的变化吧。

    (教师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1)播放幻灯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完整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变化

    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

    师:除了季节会变化,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变化,你们都知道哪些变化?

    幼:讨论后自由回答。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东西,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

    幼儿:幼儿观看。

    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2、出示教具,引导幼儿观察。

    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分析归纳变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时间、外力等。

    (粉笔用过后会变短、铁丝用力掰会变弯、固体胶放久了会变硬、大米煮好后会变软、书本用久了会变旧、苹果放久了会变坏、饮料喝完瓶子会变空、肥皂用久了会变小等等。)

    3、师提问:出示袋装奶茶提问,小朋友们,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啊?

    幼:奶茶。

    师:我的杯子里有奶茶的粉末,它会有什么变化呢?(师倒出奶茶粉末到透明杯子里。)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好喝的奶茶,香香的,甜甜的。(师用准备好的水冲泡奶茶,幼儿观看。)

    师:原来,奶茶粉会从粉末状态变成液体状态,变化成了可以喝的奶茶,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用水冲泡这个条件。

    师提问:出示“变质”的香蕉提问,小朋友们,这个香蕉变得怎么啦?

    幼:变坏了,变得不能吃了。

    师:是的,我们看到香蕉的身体上出现了很多黑色斑点,说明这个香蕉摆放的时间太长了,它霉变了,这样的变的香蕉我们吃了会拉肚子的。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在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变了,有的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神奇变化的世界。

    4、师提问:生活中有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幼:自由回答。

    师:大家的意见呢?(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幼儿的回答做出纠正。如:电视机的画面会变化;时间长了电视机旧。小朋友会变高,会长大。幼儿园会变得越来越漂亮。)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它们的变化。

    三、了解、欣赏其他的变化。

    师:现在我也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的变化。(播放文字变化、通讯工具变化)

    (1)播放文字的变化动画。

    师:看了这一组变化的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幼:自由回答。

    师小结:文字的变化过程漫长,从古至今,历史悠久。

    (2)播放通讯工具幻灯片。

    师:看了这组幻灯片,你有什么感受?

    幼:自由回答。

    师小结: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四、幼儿操作。

    1、老师这里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东西。(铁丝、纸、橡皮泥、气球、雪花片。)

    请每组幼儿拿出小椅子下面的物品进行操作,感受物品的变化。

    2、请幼儿说说看,你是怎样使你手里的物品变化了。

    (铁丝用力掰会变弯、纸可以变成折纸的动物,还可以揉搓后变成纸球或变皱、橡皮泥捏一下会变形、气球吹气会变大、雪花片接在一起会变成不同的形状。)

    五、总结归纳变化的意义。

    师:请幼儿展示操作后物品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变化,真棒。大自然和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会变化的,季节会交替变化,人会长大变老,我们的生活化境会越变越美好···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马上就能看到或感觉到的比如天气的变化,还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的,比如文字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等等。前不久,我们大三班的小朋友就迎来了一个大的变化,那就我们从中班的小朋友变成大班的小朋友了。大家都长高了,大一岁了,变懂事了。老师祝愿你们有更多令人高兴的变化!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目标为让幼儿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了解各种事物都是出于变化之中的科学探索活动。一堂课下来不足的地方有很多,刚开始多数幼儿认为很多东西都是不会变化的,有的地方我没能及时纠正,而是选择用实际来证明幼儿发的错误,让幼儿未能充分理解到什么是变化。

    本堂课我准备了很多教具,自我总结不足之处有:

    1、展示给幼儿观看的东西缺乏新意,幼儿观看后感觉不明显。

    2、在播放有关变化的东华时,特别是《文字变化》的动画时,我的讲解不够白话,有些用词较深奥,幼儿难以理解,感觉比较困难。

    3、最后一个环节,幼儿操作时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较少,应给幼儿准备更多集多种变化的物品让幼儿探索和发现,也许是考虑到安全的因素而忽略了培养幼儿的发现探索的能力。其次,应把操作材料放于桌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物品来操作。而不是让每个幼儿只拿一样,没能达到预想的实现幼儿自由探索这一目标。

    4、和幼儿交流不够,没能应到幼儿进入探索发现的氛围中来。

    经过课后的反思和其他老师的建议,我想以后类似的科学探索活动就不会显得这么生硬,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2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活动准备:

    1课件《四季的变化》。

    2一些会变化的东西:记号笔、固体胶、铅笔、未充气的气球、袋装速溶咖啡、积木、回形针、米、饮料瓶(内有少许水)、石头、纸张、书本、纸质小盒子、橡皮泥、蜡烛、毛巾、肥皂。

    3有关变化的ppt,包括:人类的进化、文字的演变、通讯工具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四季的变化

    1发现秋季来临时的变化。

    师:当秋季来临时,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

    师(小结):大家发现秋季来临时有许多变化:树叶变黄,纷纷飘落;草儿变黄;气温降低

    2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师:大家还能回忆起春暖花开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雪花飘飘的冬季是怎样的吗?各个季节有什么特征?。来.源教.案网,是怎么变化的?(教师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1)分别点击课件画面上方的文字春夏秋冬,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春夏秋冬,整体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连贯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变化

    交流:我发现的变化。

    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请你分类选择你认为会变化的物品,放在变这个汉字前;选择你认为不会变化的物品,放在不变的汉字前。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变字前的物品):它会变吗?会怎么变?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物品):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师:有人说它会变。那它会变成什么?怎么变?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分析归纳变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时间、外力等:一种物品会有多种变化等。)[例如,教师举起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袋装速溶咖啡与幼儿互动。

    师: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喝的咖啡,香香的

    师:哦!会从粉末状变成浓浓的可以喝的咖啡,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热水这个条件,变化是需要条件的。

    幼:时间长,这袋东西会变质。

    师:是吗?这上面确实写着保质期到年月日呢!除了咖啡,还有些什么东西也会过期变质呢?]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从来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揭示生活中的物品都会发生变化的规律。)例如:

    幼:电视机不会变化。

    活动反思:

    1、我觉得设计和组织的这个活动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和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和探索的对象。我通过帮助和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敢于发现知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和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教案网出处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和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我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2、有个别幼儿参与不积极,原因是这名幼儿很聪明,从来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对别人的表现不屑一顾,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就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的表现,说:是的,XX宝贝你也有变化,今天的变化就是你比以前学会了倾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

    本次活动我主要想培养幼儿辨证科学的态度,虽然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我仍然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冰块若干 干湿毛巾两块 脸盆4个 镜子每人一个 灯笼一个 电水壶一把 热水许多 多媒体课件《小水滴的旅行》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水在自然界存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灯笼请幼儿猜灯谜:不洗不脏,越洗越脏,洗它不能吃,不洗反能尝.(水) 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提问问题1、水能变成什么?

    2、天上为什么下雨?

    3、出示干湿毛巾请幼儿讨论湿毛巾怎样变干,毛巾上的水哪去了?

    小结:小朋友说了那么多水的变化到底水是怎么变得呢?小朋友做实验后就明白了。

    二、做实验

    实验一把冰块放到热水中观察冰块的变化,幼儿自由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师小结:冰受热变成了水

    实验二教师在电壶中加少量的水并加热,请幼儿讨论水加热变成什么?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师小结: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实验三首先让幼儿摸一下镜子的感觉,照一照自己在镜子里的样子,然后把镜子放到热水盆上面一会儿,观察镜子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讨论并把结果记录纸上。

    教师小结:水蒸汽遇冷变成水。

    请几名幼儿把画好的统计表讲解一下并对做的比较好的幼儿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冰受热变成水,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三、观看媒体课件

    观看多媒体课件《小水滴的旅行》边看边提问:

    小水滴的家是什么地方?太阳公公放出万道金光小水滴发生了什么变化?冷风一吹水蒸气变什么什么?冷风继续吹云彩里的小水滴有什么变化?使幼儿加深对水的三太变化的了解。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并能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操作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用记录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通过与大自然界水的直接接触,让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逐步产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环保意识。本活动使幼儿在科学探索智能、艺术智能、语言智能、情感智能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幼儿能够多元化的发展。

    [荐]水的变化教案反思(集锦8篇)


    小编特意为您整理了《水的变化教案反思》,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重要内容被忽略。

    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1)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原先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的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是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学重点

    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明白为什么要保护大自然。

    教学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教学准备

    《黄河颂》录音带和抗洪资料。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黄河颂》录音带导入

    黄河是母亲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二、初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变化

    1、学会本课生字词:

    ⑴读字,读准音,记住形。

    ⑵读读词,明其义。

    2、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有哪些变化?想象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

    三、汇报学习成果,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汇报形式:

    1、资料展示(抗洪)。

    2、绘画演示。

    四、设计治理方案,增强环保意识

    1、说说科学家为治理黄河所设计的方案。

    2、小组合作,为治理黄河提建议。

    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来现在

    气候温暖自人含沙量大

    森林茂密然为河床抬高

    土地肥沃因原经常决口

    素因

    (摇篮)原因(祸河)

    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2)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业技术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2、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

    3、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积累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感受农业的变化。

    2、进一步加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导入。(出示西红柿、黄瓜、茄子等蔬菜。)

    同学们,现在是冬季,外面是冰天雪地,田野失去了生机,我们吃的蔬菜来自哪里呢?(来自大棚)

    2、揭示课题。

    对,这就是农业产生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农业产生的巨大变化。(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3、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同桌互相认一认,交流识字方法,再考一考。

    2、标出自然段序号,分自然段读课文。

    3、生拿出字卡片,小组游戏检查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4、采用范读、领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多种形式读课文,在读中巩固生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全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农业都有哪些变化呢?小组学习二至五自然段。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在组内学习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4、的确,袁隆平爷爷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他用自己研制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养活了大半个中国人乃至世界人。谁能带着敬佩和自豪的语气读读二自然段呢?

    5、谁再继续说说农业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学习方法同上)

    6、了解了这些农业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7、是啊,小作者也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赞叹不已呢。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8、刚才学习时我看到了你们惊喜、急切的样子,看看小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来的?找到后读一读。

    9、仿照这个句子,用“兴致勃勃”说句话。

    10、文章结构分析。

    四、总结、拓展:

    今天我对大家真是刮目相看。农业只是在这几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吗?请大家课下继续关注并搜集有关农业方面的资料,然后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看谁了解最多。

    《农业的变化真大》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农业的变化真大》,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农业的变化真大》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孩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农”“致”“勃”“技”等14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科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了解,感受农业技术的发达,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图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识字读文借助课文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内容,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通过读文,借助拼音让学生独立识字,灵活多样的应用识字方法。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学生通过听读和自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有了收获,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图文结合感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直发达,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图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识字读文借助课文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内容,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通过读文,借助拼音让学生独立识字,灵活多样的应用识字方法。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学生通过听读和自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有了收获,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图文结合感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接参与的角色意识。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这一读书过程的安排,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这节课的板书主要针对课文的线索设计,高度概括、简单明了,使二年级的小学生易于接受。34农业的变化真大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先进的科学技术彩色棉花无土栽培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谢谢!

    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3)

    设计思路:

    大树就在孩子身边,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给孩子一个体验创新思维乐趣的良好载体——树,通过层层引导、提升,激活孩子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多感官参与的情况下,充分体验和感受到创新思维活动的乐趣。具体设计思路是:经验交流——观察想象“树”——添画想象“大树的眼睛”——换位想象“马路上的热闹”。

    活动目标:

    1、根据树的形态、颜色进行想象,初步学习从一点向多点发散的思维方法。

    2、通过创造性地表现大树的眼睛,想象和感知马路上的热闹。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水粉颜料,水粉笔、围裙、套袖、与孩子相当的图片

    2、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调查了解哪里有树

    3、课件的准备:有关大树的PPT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经验回顾

    1、经验交流。

    师:“在来幼儿园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PPT出示“树”,“今天我们来讨论树,哪里有树?”引导孩子交流对树的位置的经验影像,促进孩子对新经验的建构。

    2、大胆说出树好在哪里?并通过教师的回应提升,了解树木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功能,引发孩子的情感同时引出孩子们对树的热爱。

    (二)欣赏课件,引发想象

    1、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欣赏PPT中“树的美景”。并通过欣赏,引导孩子大胆说出自己心中所想,从而为孩子广阔的想象做铺垫。

    2、使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PPT的操作(用我们的小手依次“点开”PPT中的色块),通过PPT出示不同形态的树,引发孩子从树的颜色、形态进行想象。

    (1)绿色色块——绿色树叶的形态奇异的树。“这棵树像什么?”根据树的形态来想想象。

    (2)黄色色块——黄色树叶的形态奇异的树。“这是哪个季节的树?这棵树像什么?”同样根据树的形态来想想象。

    (3)红色色块——红色树叶的树。“红颜色的树让你想到了什么?”根据颜色进行发散性的想象。

    (4)蓝色色块。“猜猜蓝色色块后,藏着什么样的树?”通过老师的质疑“你见过蓝色的树吗”,来引发对“灯树”的了解和想象。

    (三)动手玩乐,换位想象

    1、添画想象:“如果树有眼睛会是怎么样的呢?”通过美术活动创造性地表现大树的眼睛。

    2、换位想象:“如果大树站在马路边上它会看见什么?”想象和表述马路上的热闹。

    3、自由操作,引导孩子们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

    “你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创作,表现心中“树”;并通过添画不同的色段来换位想象“我看到了(马路上的)……”

    (四)展示分享,活动结束

    与同伴互相说一说“你的大树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也可以与听课老师来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想象。) 教师小结:让我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把各自的教室装扮起来吧!

    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依据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而且多是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所以本次活动借助中班孩子比较熟悉的树,在游戏、观察、制作中多角度地引领发现并产生突发奇想,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4)

    课题:深浅变化

    教学目标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初步培养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光影下物体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物体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发明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光影现象的认识及其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深浅皴线方法

    教学难点 :用铅笔皴线,尝试通过用笔的轻重变化与线条的组织变化来表示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课件、范例、2b3b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课件观赏:

    1)学生讲讲生活中见到的光影变幻的情景。了解光线的变化使物体发生不同的明暗。引导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小结:明暗的产生: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2)欣赏画家作品,引导:我们可以把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看成一个由各种微妙影调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单色体,让学生自主发现——在平面上存在着的明显的明暗变化。

    师:画家作品《沙漠之鸽》正是通过不同明暗的交替反衬表示出了物体强烈、清晰的立体感,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下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1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明暗线条表现法”——主要是通过铅笔线条的力度、方向和层次的变化来表现物体黑、白、灰调子

    3、书上作品分析:通过在建筑物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进行涂画,能够使物体变得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三、小组探究:

    1、自学教材,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自由探究皴线的方法以和轻重变化。

    2、学生个体自主创作表现立体感或层次感。

    3、教师随堂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用笔的轻重、疏密会影响到物体的明暗变化。

    4、 看一看石膏立方体的光影变化,师生交流。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课件播放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三大面、五调子:亮面(直接受光面),灰面(侧面受光面),暗面(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课件演示)

    四、课堂实践.

    1、作业布置: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作业:

    一:表现层次感作业

    二:表现立体感

        1) 用遮挡法画一组几何图形 1)画形:注意透视近大远小

        2) 逐层沿边缘皴出阴影,表现出层次感2)皴出一个面的明暗过渡

        3)依次皴出第2个面第3个面的明暗

    2、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督促学生按要求、方法进行练习,发现典型问题时再作补充讲解。注意把握以下问题:灰调过少;明暗过渡太突然;

    五、反馈交流

    排线问题——“明暗线条表现法”主要是通过铅笔线条的力度、方向和层次的变化来表现物体黑、白、灰调子的变化。其规律是:用力越轻,颜色越浅;用力越重,颜色越深。排线形成的层数越少,颜色越浅;层数越多,颜色越深。(投影显示)

    六、板书设计:

    绘画方法:

    1、整体观察分析。

    2、画形起稿。

    3、画出一个面的明暗

    4、依次画出第2、3个面的明暗。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虽然多数学生是初次学习此类绘画课业,但学生学习兴趣很浓,绘画很认真,但毕竟是初次涉及这类内容,有些学生的画面还是显得过于简单,学生排线还要加强训练。

    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5)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变化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容器测量液体的多少,感知容积不会因其形状及液体的颜色变化而改变,初步建立守恒概念。

    2、认真观察进行多角度比较,判断物体容积的大小。

    活动准备:

    1、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每人两个(大小不同)、小盘子每人一个、量杯、颜色深浅不同的水每组两大杯。

    2、与幼儿互动的判断物体容积的课件;幼儿用书第1册第39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容积的守恒。

    (1)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盘水,请幼儿判断里边的水多;再在两个同样的杯子里分别倒入清水河深色的水,请幼儿判断哪里边的液体多。

    (2)教师不说出答案,分别引导幼儿自己探索:用大杯子和小杯子盛一样多的水,用杯子和盘子盛一样多的水,用同样大的杯子盛颜色深浅不同的水。发现水在不同的容器中的水位不同,互相交流探索结果。

    (3)教师与幼儿一起用量杯验证前面遗留的问题,得出结论:容积不会因容器的变化而变化,不会因液体的颜色的变化而变化。

    2、请幼儿观看课件,采用智力闯关的形式做判断容积守恒的题目,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多方位比较的`能力。

    3、组织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守恒方面的现象,引导幼儿了解长度、面积、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活动延伸:

    请幼儿完成幼儿用书上的活动《合起来是哪杯》,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量的守恒概念。

    活动反思:

    1、我觉得设计和组织的这个活动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和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和探索的对象。我通过帮助和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敢于发现知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和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和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我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2、有个别幼儿参与不积极,原因是这名幼儿很聪明,从来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对别人的表现不屑一顾,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就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的表现,说:“是的,XX宝贝你也有变化,今天的变化就是你比以前学会了倾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

    本次活动我主要想培养幼儿辨证科学的态度,虽然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我仍然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冰块若干 干湿毛巾两块 脸盆4个 镜子每人一个 灯笼一个 电水壶一把 热水许多 多媒体课件《小水滴的旅行》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水在自然界存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灯笼请幼儿猜灯谜:不洗不脏,越洗越脏,洗它不能吃,不洗反能尝.(水) 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提问问题1、水能变成什么?

    2、天上为什么下雨?

    3、出示干湿毛巾请幼儿讨论湿毛巾怎样变干,毛巾上的水哪去了?

    小结:小朋友说了那么多水的变化到底水是怎么变得呢?小朋友做实验后就明白了。

    二、做实验

    实验一把冰块放到热水中观察冰块的变化,幼儿自由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师小结:冰受热变成了水

    实验二教师在电壶中加少量的水并加热,请幼儿讨论水加热变成什么?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师小结: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实验三首先让幼儿摸一下镜子的感觉,照一照自己在镜子里的样子,然后把镜子放到热水盆上面一会儿,观察镜子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讨论并把结果记录纸上。

    教师小结:水蒸汽遇冷变成水。

    请几名幼儿把画好的统计表讲解一下并对做的比较好的幼儿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冰受热变成水,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三、观看媒体课件

    观看多媒体课件《小水滴的旅行》边看边提问:

    小水滴的家是什么地方?太阳公公放出万道金光小水滴发生了什么变化?冷风一吹水蒸气变什么什么?冷风继续吹云彩里的小水滴有什么变化?使幼儿加深对水的三太变化的了解。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并能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操作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用记录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通过与大自然界水的直接接触,让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逐步产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环保意识。本活动使幼儿在科学探索智能、艺术智能、语言智能、情感智能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幼儿能够多元化的发展。

    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7)

    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发现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准备:

    小容器、蜡烛、颜料等若干份,图书《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萤火虫”画丛)。

    过程:

    活动(一)冻冰花

    1.带领幼儿在院子里或幼儿园附近寻找结冰的地方。师生一起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泼一些水,建造一个小小滑冰场。

    让幼儿在自己建的小冰场上滑冰、拉冰车,充分地感知冰的特性(凉、滑、硬、脆),享受冰上游戏的快乐。

    2.请幼儿用一个小容器盛上水,在水中放些颜料或彩纸屑。将盛满水的小容器放到室外。

    第二天早晨,让幼儿看看自己的小容器中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取出自己冻的冰,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水为什么会冻成冰。

    活动(二)小实验

    1.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2.当冰化成水后,再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水还能变成什么?怎样才能让水发生变化?鼓励幼儿继续进行实验,用各种办法将水加热,观察水变成蒸气的过程。

    以上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继续向幼儿提出问题:水蒸气还会变成什么呢?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思考。

    建议:

    此活动适合在冬季进行。如果在其它季节进行,可以重点放在“小实验”上。或利用冰箱来制冰。

    平时可指导幼儿阅读图书《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丰富关于水在自然界中循环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受、了解风速的不同。

    2、愿意积极交流自己对风的印象,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活动准备:

    风车、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师:看,今天朱老师带来了什么?(风车)

    师:风车可以转吗?风车为什么能够转起来呢?

    师小结:原来是因为有风吹着,所以风车就转起来了!

    二、尝试用不同的风力转动风车,感受风力的不同对风车的影响。

    1、引导幼儿用身体制造出风。

    师:怎样用我们的身体制造出风呢?

    2、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制造出风。

    如:用手扇出风。

    3、引导幼儿用嘴吹气制造出不同大小的风带动风车转动,观察风力不同对风车转动的影响。

    师:你每次用嘴制造的风力大小一样吗?

    师:风车转动的情况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屈,老师.教,案,网风力大小和风车转的速度有关吗?

    师小结:当我们风吹得大,风车就转得快,风吹得小,风车就转得慢些。

    三、通过故事,了解风力大小对事物产生不同变化。

    1、教师讲述故事。

    师:风力大小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风娃娃的故事》。

    师:故事中风娃娃到了哪些地方?它都做了些什么?你喜欢风娃娃的哪些事呢?不喜欢它做的哪些事?(教师根据孩子们对故事中的风进行小结)

    2、迁移幼儿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自己对风的印象。

    师:你还见过哪些风?他们怎样?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四、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1、幼儿翻看幼儿用书,观察哪些是有好处的风,哪些是没有好处的风。

    师:你喜欢图片上的哪些风?不喜欢哪些风?为什么?

    师:我们怎样可以减少不好的风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加强天气监测并及时预报,提醒大家在不好的风来之前做好防范措施,还可以在我们多植树,树能够挡住一些风,这样带来的危害就更小。

    2、教育引导小朋友从现在开始要学好本领,想出更多的好办法让风比现在更加听话、更有用、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师小结:生活中有一些会对我们生活带来危害的风,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知识,防止不好的风破坏我们的生活。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2000字系列


    一个好老师会在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教师每天上课前,都应该确认一下教案是否准备完成。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经过收集并整理,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你呈上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冰块若干 干湿毛巾两块 脸盆4个 镜子每人一个 灯笼一个 电水壶一把 热水许多 多媒体课件《小水滴的旅行》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水在自然界存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灯笼请幼儿猜灯谜:不洗不脏,越洗越脏,洗它不能吃,不洗反能尝.(水) 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提问问题1、水能变成什么?

    2、天上为什么下雨?

    3、出示干湿毛巾请幼儿讨论湿毛巾怎样变干,毛巾上的水哪去了?

    小结:小朋友说了那么多水的变化到底水是怎么变得呢?小朋友做实验后就明白了。

    二、做实验

    实验一把冰块放到热水中观察冰块的变化,幼儿自由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师小结:冰受热变成了水

    实验二教师在电壶中加少量的水并加热,请幼儿讨论水加热变成什么?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师小结: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实验三首先让幼儿摸一下镜子的感觉,照一照自己在镜子里的样子,然后把镜子放到热水盆上面一会儿,观察镜子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讨论并把结果记录纸上。

    教师小结:水蒸汽遇冷变成水。

    请几名幼儿把画好的统计表讲解一下并对做的比较好的幼儿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冰受热变成水,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三、观看媒体课件

    观看多媒体课件《小水滴的旅行》边看边提问:

    小水滴的家是什么地方?太阳公公放出万道金光小水滴发生了什么变化?冷风一吹水蒸气变什么什么?冷风继续吹云彩里的小水滴有什么变化?使幼儿加深对水的三太变化的了解。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并能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操作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用记录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通过与大自然界水的直接接触,让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逐步产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环保意识。本活动使幼儿在科学探索智能、艺术智能、语言智能、情感智能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幼儿能够多元化的发展。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2)

    活动设计背景

    了解、回顾四季的变化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之一。在设计“我发现的变化”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考虑得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除了验证一些变化现象外,我们还尝试把科学启蒙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这个活动的脉络有两条: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其中。“自然界的变化”包括两个小环节:(1)回忆冬季的变化。(2)回顾四季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两个小环节:(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2)欣赏其他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2.感受身边的变化,大胆地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3.在生活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感知周围生活中的变化。

    难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及观察、比较、想象、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四季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

    2.一些会变化的东西:粉笔、固体胶水、速溶奶茶、大米、未充气的气球、铁丝、香蕉、苹果、饮料瓶(内有少许水)、纸张、橡皮泥、肥皂等。

    3.文字的变化动画、通讯工具演变PPT。

    活动过程

    一、四季的变化

    1.发现冬季来临时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每当冬姑娘来到我们身边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周围有哪些变化?

    幼:天气会变冷、会下雪、会穿厚衣服。

    师小结:当冬姑娘到来时,我们的周围会发生许多变化(树叶变的枯黄,纷纷掉落、气温降低、会下雪、花儿凋谢、人们会换上冬装御寒。)

    2.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师:大家还能回忆起春暖花开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桂花飘香的秋季是怎样的吗?各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变化的?

    幼:自由回答。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四季的变化吧。

    (教师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1)播放幻灯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完整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变化

    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

    师:除了季节会变化,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变化,你们都知道哪些变化?

    幼:讨论后自由回答。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东西,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

    幼儿:幼儿观看。

    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2、出示教具,引导幼儿观察。

    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分析归纳变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时间、外力等。

    (粉笔用过后会变短、铁丝用力掰会变弯、固体胶放久了会变硬、大米煮好后会变软、书本用久了会变旧、苹果放久了会变坏、饮料喝完瓶子会变空、肥皂用久了会变小等等。)

    3、师提问:出示袋装奶茶提问,小朋友们,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啊?

    幼:奶茶。

    师:我的杯子里有奶茶的粉末,它会有什么变化呢?(师倒出奶茶粉末到透明杯子里。)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好喝的奶茶,香香的,甜甜的。(师用准备好的水冲泡奶茶,幼儿观看。)

    师:原来,奶茶粉会从粉末状态变成液体状态,变化成了可以喝的奶茶,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用水冲泡这个条件。

    师提问:出示“变质”的香蕉提问,小朋友们,这个香蕉变得怎么啦?

    幼:变坏了,变得不能吃了。

    师:是的,我们看到香蕉的身体上出现了很多黑色斑点,说明这个香蕉摆放的时间太长了,它霉变了,这样的变的香蕉我们吃了会拉肚子的。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在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变了,有的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神奇变化的世界。

    4、师提问:生活中有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幼:自由回答。

    师:大家的意见呢?(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幼儿的回答做出纠正。如:电视机的画面会变化;时间长了电视机旧。小朋友会变高,会长大。幼儿园会变得越来越漂亮。)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它们的变化。

    三、了解、欣赏其他的变化。

    师:现在我也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的变化。(播放文字变化、通讯工具变化)

    (1)播放文字的变化动画。

    师:看了这一组变化的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幼:自由回答。

    师小结:文字的变化过程漫长,从古至今,历史悠久。

    (2)播放通讯工具幻灯片。

    师:看了这组幻灯片,你有什么感受?

    幼:自由回答。

    师小结: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四、幼儿操作。

    1、老师这里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东西。(铁丝、纸、橡皮泥、气球、雪花片。)

    请每组幼儿拿出小椅子下面的物品进行操作,感受物品的变化。

    2、请幼儿说说看,你是怎样使你手里的物品变化了。

    (铁丝用力掰会变弯、纸可以变成折纸的动物,还可以揉搓后变成纸球或变皱、橡皮泥捏一下会变形、气球吹气会变大、雪花片接在一起会变成不同的形状。)

    五、总结归纳变化的意义。

    师:请幼儿展示操作后物品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变化,真棒。大自然和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会变化的,季节会交替变化,人会长大变老,我们的生活化境会越变越美好···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马上就能看到或感觉到的比如天气的变化,还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的,比如文字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等等。前不久,我们大三班的小朋友就迎来了一个大的变化,那就我们从中班的小朋友变成大班的小朋友了。大家都长高了,大一岁了,变懂事了。老师祝愿你们有更多令人高兴的变化!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目标为让幼儿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了解各种事物都是出于变化之中的科学探索活动。一堂课下来不足的地方有很多,刚开始多数幼儿认为很多东西都是不会变化的,有的地方我没能及时纠正,而是选择用实际来证明幼儿发的错误,让幼儿未能充分理解到什么是变化。

    本堂课我准备了很多教具,自我总结不足之处有:

    1、展示给幼儿观看的东西缺乏新意,幼儿观看后感觉不明显。

    2、在播放有关变化的东华时,特别是《文字变化》的动画时,我的讲解不够白话,有些用词较深奥,幼儿难以理解,感觉比较困难。

    3、最后一个环节,幼儿操作时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较少,应给幼儿准备更多集多种变化的物品让幼儿探索和发现,也许是考虑到安全的因素而忽略了培养幼儿的发现探索的能力。其次,应把操作材料放于桌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物品来操作。而不是让每个幼儿只拿一样,没能达到预想的实现幼儿自由探索这一目标。

    4、和幼儿交流不够,没能应到幼儿进入探索发现的氛围中来。

    经过课后的反思和其他老师的建议,我想以后类似的科学探索活动就不会显得这么生硬,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3)

    活动来源:

    了解、回顾四季的变化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之一。在设计“我发现的变化”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考虑得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除了验证一些变化现象外,我们还尝试把科学启蒙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这个活动的脉络有两条: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其中。“自然界的变化”包括两个小环节:(1)回忆秋季的变化。(2)回顾四季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两个小环节:(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2)欣赏其他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2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课件《四季的变化》。

    2一些会变化的东西:记号笔、固体胶、铅笔、未充气的气球、袋装速溶咖啡、积木、回形针、米、饮料瓶(内有少许水)、石头、纸张、书本、纸质小盒子、橡皮泥、蜡烛、毛巾、肥皂。

    3有关变化的ppt,包括:人类的进化、文字的演变、通讯工具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四季的变化1发现秋季来临时的变化。

    师:当秋季来临时,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

    师(小结):大家发现秋季来临时有许多变化:树叶变黄,纷纷飘落;草儿变黄;气温降低……2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师:大家还能回忆起春暖花开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雪花飘飘的冬季是怎样的吗?各个季节有什么特征?是怎么变化的?(教师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1)分别点击课件画面上方的文字“春”“夏”“秋”“冬”,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春夏秋冬”,整体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连贯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变化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

    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请你分类——选择你认为会变化的物品,放在“变”这个汉字前;选择你认为不会变化的物品,放在“不变”的汉字前。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变”字前的物品):它会变吗?会怎么变?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物品):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师:有人说它会变。那它会变成什么?怎么变?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分析归纳变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时间、外力等:一种物品会有多种变化等。)[例如,教师举起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袋装速溶咖啡与幼儿互动。

    师: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喝的咖啡,香香的……师:哦!会从粉末状变成浓浓的可以喝的咖啡,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热水这个条件,变化是需要条件的。

    幼:时间长,这袋东西会变质。

    师:是吗?这上面确实写着保质期到×年×月×日呢!除了咖啡,还有些什么东西也会过期变质呢?]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从来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揭示生活中的物品都会发生变化的规律。)例如:

    幼:电视机不会变化。

    活动反思:

    1、我觉得设计和组织的这个活动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和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和探索的对象。我通过帮助和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敢于发现知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和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和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我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2、有个别幼儿参与不积极,原因是这名幼儿很聪明,从来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对别人的表现不屑一顾,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就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的表现,说:“是的,XX宝贝你也有变化,今天的变化就是你比以前学会了倾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

    本次活动我主要想培养幼儿辨证科学的态度,虽然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我仍然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4)

    一、设计意图:

    在观看班上张一超小朋友的成长相片后,小朋友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有了很大的关注,很想了解变化的秘密。而我们周围的事物又时时在变,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用心去观察,你都会发现周围许多东西都在变,只不过有的时间快,有的时间慢。大班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幼儿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既然班上的幼儿对变化这么的好奇而且有探索的欲望,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操作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一切物体都在变,通过比较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2,技能目标:帮助幼儿掌握实验的正确方法。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向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2,材料准备:各种杯子、各种纸、橡皮泥、酒精灯、试管、夹子、吸管、打气筒、各色颜料、电筒、电池、电线、蜡烛、等等。

    3,环境准备:布置一个照片展板和幼儿个人像册。

    四、活动过程:

    (一)实践探索,观察变化。

    1,请小朋友看气球的变化过程。拿出一只气球做由小变大的试验。教.案来自:教案网提示语: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它怎样就会变大了呢?

    2,幼儿想办法并实践(提醒幼儿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试)

    3,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的东西,大家可以去试一试,看看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起变化?

    4,幼儿自由去操作,材料分为四组:第一组大变小,第二组干变湿,第三组不动变动,第四组冷变热。

    5,幼儿个别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6,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感知物体的不同变化。

    (这个环节我用了实验法和发现法,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全面调动起来,并且满足了每个小朋友的不同探索需求。)

    (二)出示照片,交流讨论。

    1,教师出示一组人的成长照片,提问:小朋友,这些照片拍的是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幼儿猜测后,教师告诉幼儿是老师自己。

    2,人与照片对比,提问:现在的我与小时候的我有什么不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3,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同伴相互介绍、讨论,说说自己的变化。

    4,提问:猜一猜,我们小朋友再长长会有什么变化呢?(请个别小朋友表演大人上班、看报、做事的样子,也可以表演老奶奶、老爷爷走路的样子。)

    总结: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讨论都知道人是在不断变化的,由小变大,由年青再变老,最后死亡。

    (这一环节我用了讨论、表演法,幼儿不仅能感受到活动的乐趣,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三)引导观察,扩散思维。

    带领幼儿来到幼儿园的大操场,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景物。

    然后围坐在一起提问:你发现幼儿园的什么东西在变化?

    那,除了这些东西在变,你还看到生活中哪些东西会变化呢?(天气、大树、太阳等)

    (这一环节,我用了谈话法,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力和观察力。)

    (四)提出疑问,生成子课题。小朋友,在你们说的各种变化中,你最想了解什么的变化过程?

    教师记录幼儿的话语,生成下面的探索活动。

    (这一环节我用了提问法,有利于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环境的好习惯,从而能促进幼儿继续探索秘密。)

    反思:

    在设计和组织该活动时,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一个重点,培养辨证科学的态度

    在科学活动中,以下几个要素彼此作用、互为关联:

    (1)幼儿探索的态度。

    (2)幼儿探索的对象。

    (3)幼儿探索所需要的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描述、比较等)。

    (4)幼儿探索的结果(所得到的经验、事实或者所形成的概念)。其中探索态度的养成是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于是,我把这个活动的重点目标定为:

    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虽说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在该活动中,活动一开始,当我拿起幼儿放在不变一栏里的生活物品时,只有一半幼儿认为这些物品会变化,到活动最后,每当我拿起一样物品,几乎每个幼儿都说会变化,并且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表明幼儿会以辩证科学的态度去观察一样物品了。而且,从讨论自然界的变化到生活中物品的变化,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幼儿对变这个概念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深度。

    二、多重互动,呈现不同变化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幼儿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敏于发现自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幼儿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幼儿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该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了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有个幼儿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觉得别人不对的表现,说:对于你来说,今天的最大变化就是学会了倾听。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比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的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那么的不同。我觉得可以用线来形容。有的幼儿像一根直线,就如那位认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会变化的男孩;有的幼儿是一条曲线,或许经过谷底与波峰的反复挣扎。会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如那些原先把一些物品放在不变一栏中,最后都主动放在变一栏里的孩子;有的幼儿就像一条省略号般的虚线,通过一点一点的理解,串成自己的想法无论如何,孩子们的变化是最可贵、最令人回味的。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寒冷冬季,教室玻璃窗上时常会出现一些水雾,幼儿用嘴吹一下,那些水雾变得更明显,用手指摸会清楚的出现一些印记。于是早上入园孩子们总围到窗子边很好奇地对着玻璃吹气,接着用小手画画,玩得非常开心。我想:孩子们对这现象很感兴趣,设计一堂科学活动《水的变化》,他们会有更大的积极性。于是,我设计了这堂科学活动《水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2、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平时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感知水的三态及三态的变化条件

    活动准备

    冰、水、酒精灯、烧杯、酒精炉架、夹子、火柴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

    根据幼儿平时发现的生活现象,即是:玻璃窗上在冬季的早晨是雾蒙蒙的,在雾蒙蒙的玻璃上可以画画。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是什么季节才会有这种现象?

    2、基本环节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结:我们吹出的热气遇到玻璃上的冷空气,就会凝结在玻璃上,形成一层水汽。[.来源教案网]然后出示实验需要的器材,引导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猜猜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教师用实验验证,引导幼儿探索。实验过程:用夹子取一块冰放在烧杯中,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把装了冰的烧杯用酒精炉架固定,请幼儿观察冰慢慢变成水,然后蒸发的过程。

    3、结束环节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烧杯里面的冰慢慢变成水,然后水慢慢蒸发,烧杯里面有水蒸气冒出来,用一个烧杯收集起来,水蒸气又变成了水,然后把水放到冰箱里面,又变成了冰地这个循环的过程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由于这个现象是幼儿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的,幼儿比较熟悉,在教师的讲解和实验过程中,幼儿对这个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的三态可以转换有了一定的了解,互动也比较好,能够根据老师的提醒积极思考。但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由于酒精灯,烧杯,火柴,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都比较危险,幼儿不能动手自己操作,需要有家长或者老师的陪同或者帮忙,所以缺乏自己对该活动的实际的操作,实际感受,也许幼儿的世界中,对水的三态变化还不是完全懂,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请家长参加,帮助幼儿完成,相信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理解,能够使幼儿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积极探索,在平时生活中能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想象,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并接受,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班水的变化教案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水的特殊性质,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学会用记录表格形式,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

    3、幼儿通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做到节约用水。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活动前一天让幼儿观察水的特性,即常温下水是透明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以流动的液体。教师与幼儿一起,把装满水的冰格放进冰箱里,并感受冰箱里的温度。

    2、电热锅一个、每人一个盛有热水纸杯、冰块每人一块

    3、记录表格每人一张、彩笔每人一支

    4、教学课件:水的三态变化动画 ——《小水滴变变变》

    5、若干个节约用水标志。

    活动过程:

    一、感知、讨论 老师将活动前一天放在冰箱里的冰格取出来,发给每组的小朋友。让孩子们观察和触摸,说一说水的变化,冰的特点,以及水在什么情况下能变成冰。

    师:小朋友看一看,放在冰格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幼:水变成了冰。

    师:水为什么会变成冰?

    幼:因为放到冰箱里,冰箱里很冷,水被冻住,就变成冰了。

    师:你们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冰,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

    幼:冰是凉凉的,硬硬的,不能像水一样流出来。

    教师总结:水遇冷变成冰。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冰不能流动。

    二、实验、观察:

    1、教师与幼儿一起操作实验:将水放在电热锅里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师:水遇冷变成冰,那水遇热会变成什么?

    幼:能变成烟;能变成气儿。

    师:那我们就一起做个实验,看一看水遇热到底会变成什么?

    师:现在电热锅正在给水加热,小朋友观察水有什么变化?

    水沸腾时,幼:冒气儿了;冒烟了。

    师:老师告诉小朋友,你们看到白色上升的气体,那是水蒸气。也就是说,当水遇热时会变成水蒸气。

    2、教师拿出凉的锅盖,让幼儿触摸,说说有什么感受。

    师:小朋友,老师手里有个锅盖,你们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幼:锅盖好凉啊。

    师:老师想问问小朋友,如果老师把凉的锅盖拿到水蒸气上方,水蒸气会有什么变化呢?

    幼:不知道;水蒸气不见了。 师: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3、教师将凉的锅盖放到水蒸气的上方,幼儿观察水蒸气的变化。

    幼:水蒸气变成水滴流下来了。

    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告诉我们,水遇热变成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冷后又变回了水。

    三、分组实验操作:

    师:小朋友知道,水遇冷能变成冰,那老师要问问小朋友,当冰遇热会变成什么?

    幼:冰能融化。

    师:那小朋友一起做个实验,看一看冰遇热会变成什么?幼儿将冰块放入盛有热水的杯子里,通过实验,观察冰的变化,并利用记录表格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束后,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让幼儿用语言叙述出来。

    四、活动总结:

    师:实验做完了,小朋友表现的很棒。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动画片,名字是《小水滴变变变》。小朋友要认真看,看看谁能回答出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 教师播放课件——动画片《小水滴变变变》。引导幼儿认真观看,结合实验,回答出问题,从而巩固幼儿的知识点。

    幼:小水滴变成水蒸气,飞到天上去了。

    五、活动延伸:

    师:刚才我们一起在实验中发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秘密:水遇冷变成冰,水遇热变成水蒸气。关于水的其他奥秘你们还知道吗?老师要问问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水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

    幼:我们可以用水洗手、洗衣服;口渴的时候要喝水;用水来浇花;小鱼生活在水里……

    师:如果有一天没有水了会怎样?

    幼:没有水,我们的衣服脏了也不能洗;我们会口渴;小花也会干死的;小鱼也会死的…… 师:水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离不开水,那我们就应该去珍惜水。(教师出示节约用水的标志)我们一起将节约用水标志粘贴在盥洗室内,提示幼儿要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 幼: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并能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操作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用记录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通过与大自然界水的直接接触,让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逐步产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环保意识。本活动使幼儿在科学探索智能、艺术智能、语言智能、情感智能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幼儿能够多元化的发展。个别幼儿虽然能很好的将自己观察到过程和结果,用记录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进行表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多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热门课件: 水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热门课件: 水教案,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经过收集并整理,的编辑为你呈上热门课件: 水教案,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读懂全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破折号、问号、叹号所表达的语气,读出诗的节奏美、音乐美、意蕴美。

    3、体会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破折号、问号、叹号所表达的语气,读出诗的节奏美、音乐美、意蕴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这是一首英雄的赞诗!这位英雄曾说:“我的名字叫“解放军”,我的家在“中国!”当代诗人魏钢焰在1963年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这位英雄的怀念与敬仰。诗文反复咏叹这位英雄,咏叹他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

    这位英雄的名字就是——雷锋!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情来学习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

    1、课件出示全诗。

    2、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整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

    4、指名逐节读诗。读后评价,并作朗读指导。

    三、品读诗歌

    1、指名朗读第一节。(提示:读得深情一些)

    2、全班齐读第二节。我要唱的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重点品味“他是如此的平凡,如此的年轻”)

    3、接下来诗人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呵为什么......?”

    4、作者分别从三方面作了回答:(1)、光辉的足迹:(学生交流收集的雷锋的故事,联系故事谈理解,课件出示几个片段):

    一滴水——

    刚展翅的鸟——

    才点亮的灯——

    刚敲响的鼓——

    (2)、崇高的精神:

    四个“不为”——公而忘私

    (3)、名字的分量:

    一个音符

    一根纤维 平凡而伟大

    红花一瓣

    最清的一滴

    5、最后一节反复的咏叹,雷锋精神永远放光芒!

    四、课程资源利用

    1、雷锋的牺牲经过;

    2、雷锋语录(雷锋精神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3、毛主席的题词;

    4、欣赏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推荐阅读:《雷锋故事》、《雷锋日记》

    月度教案精选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精选五篇


    现在,很多教师需要用到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月度教案精选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一】

    教育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汽,遇冷会结冰。

    2、能用语言表达已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幼儿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电吹风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水变成冰的过程。

    1. 小朋友,你们昨天把水放进冰箱里里吗?那你们今天看到放进去的水有什么变化吗?(结冰了)你们知道放进去的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吗?(幼儿说:放进冰箱里了)

    冰箱里的温度很低,当水在温度降到0度的时候就会结成冰。

    小结:原来水就是这样变成冰的。

    2、你们说说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说、讨论)谁能来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水的流动的,冰是一块一块的。

    3、水能变成冰,冰能变成水吗?(能)那你有什么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呢?(好朋友说一说)并请幼儿说

    小结:小朋友都很聪明,想了很多方法使冰变成水,有的说可以用太阳晒、有的说可以用,原来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使冰变成水。

    老师也想了很多跟你们不一样的方法,也能使冰变成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教师操作各种方法使冰变成水。

    小结: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其实太阳晒、开始泡、吹风机吹,用火烧这些方法都是在给冰块加热,原来冰块加热就能变成水。

    二、水变气。

    1、我们给冰块加热变成水,要是给水加热,水又会变成什么呢?(幼儿思考、交流)

    小朋友都说了给水加热会变成什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操作将水加热(幼儿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了什么?(水壶上面冒气了)水壶上面冒出来的气就是水蒸气。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呢?(水经过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小结:原来给水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三、气变水。

    1、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那水蒸气还会变吗?那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镜子: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镜子摸起来怎样?(很光滑)但是摸起来还感觉是冷冷的。老师把水壶放在冒气的水壶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老师操作镜子放在冒气的水壶上面,引导幼儿观察。

    2、小朋友,看看现在镜子上面有什么变化吗?(有水)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水?(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小结: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今天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实验,知道水遇冷后能变成冰,冰加热后后变成水,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后又会变成水,原来水是这样循环变化的。

    四、游戏:我是变化的小水滴。

    1、介绍游戏规则。

    小水滴能变来变去,我们也来想小水滴一样变冰、变水、变蒸气,等下游戏开始的时候老师说“结冰”的时候小朋友就站起来不动,当听到“融化”,小朋友可以像流水一样在活动室里东流西窜,自由地做各种动作。到老师又发出“结冰”的信号时,互相靠近的孩子可以在一起立定不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表示结冰在一起。当老师发出“水蒸气”的时候,你们就轻飘飘地飞舞起来,飞出教室。

    2、幼儿游戏。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一部分,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凝结,解释第5课“小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蒸发和凝结,本人安排两课时学习《水和水蒸气》,第一课时学习关于蒸发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关于凝结的内容。本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习“水到哪里去了”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现在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进入小学的,关于“水和水蒸气”,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中有了解过相关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有关于“蒸发”的生活经验。但三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学生上科学课,往往玩兴较大,科学探究意识、能力比较弱。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重点: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四、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谈话: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3、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4、学生实验观察

    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5、提问: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6、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7、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讨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3、小组讨论一下(参考P55)。

    4、学生讨论后汇报

    5、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6、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提问: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演示: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4、提问:有什么发现吗?你能解释吗?

    5、学生交流、教师讲解。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三】

    导读: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心中有目标,严重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实验法、讨论法。

    一、说设计意图

    自然界充满着神气有趣的自然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式从身边的食物开示的,本活动恰恰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且当他们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找到答案,得出结论时,那种喜悦时不可替代的,从而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而且大班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很强,他们渴望获得新颖有趣的知识,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孩子问:老师,天上的云彩是什么做的啊?老师,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因此我选择了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

    二、说教材

    《水的变化》这次活动选自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科学探究大班的活动,它是通过几组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三、说活动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师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发现得乐趣,因此我的目标是: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幼儿能感知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四、说活动的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感知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活动难点: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实验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水的三态变化,而不是教师直接口述给幼儿这个概念。

    五、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心中有目标,严重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说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热水壶一个、凉玻璃片、装有热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块冰、图表

    七、说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数1.2.3把它请出来好吗?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得积极性。

    2、出示冰块,感知,讨论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感知,教师启发式的提问。(1)小朋友这是什么啊?(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2)讨论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满足幼儿得求知欲,也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朋友,那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敢说敢想,教师并充分给予肯定,做到以幼儿为主)

    3、观察和实验

    实验一

    教师将电热水壶中的水烧开,幼儿仔细的观察,之后教师再出示相应的图表一。

    提问:(1)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什么了?(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2)那水和水蒸气一样吗?(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答案,那样就忽视了幼儿的发展)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啊?(幼儿之间讨论,知道谁经过加热就会比那成水蒸气)

    实验二

    在热水杯上放块凉玻璃片,幼儿再观察,并出示图表二。提问:(1)小朋友,老师在热水杯上放了一块凉玻璃片,你们仔细地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2)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小水滴呢?(知道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滴。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实验三

    幼儿分组实验,自己操作

    教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块冰,幼儿自己操作,感知观察,动手体验探究的乐趣。小朋友想一想刚才小朋友说了,水在很冷的地方就会变成冰,放冰箱里,在冬天放到外面等等。那拟制到究竟多冷吗?老师告诉你叫0摄氏度以下,很低的温度。出示图表三。4、听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提问:(1)小水滴被太阳公公晒着变成了什么?(水蒸气)

    (2)水蒸气在天空遇到冷变成了什么?(小水滴)

    (3)小水滴遇冷变成了什么?(雪)

    (4)最后小水滴又回到了哪?(大海)八、说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能以最直观的实验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而且符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大大激发了幼儿得探究欲望,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科学探究能力等等。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四】

    导读: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说活动来源:停水的日子真的很难过!这是在一次城市停水后我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近日,又和孩子们聊起那日的停水事件,一个孩子说:老师,爸爸说我们人类要保护水资源,地球上的水用光了就没有了。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讨论:不是的,水是从大海里来的,大海很大,不会没有水的。不是,大海的水是苦的,不能吃的,我们用的水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水哪里来的?用过的水到哪里去了?谁会用完吗?怎样让水用不完?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嘴里问出来,也预示着孩子对生活中的水资源有了一定的兴趣。抓住这个孩子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教育点,故预设了本次活动。

    说活动价值:

    我们常常在有水的日子里一点都不觉得用水的方便,没水的日子里才发现一点一滴水的珍贵。环境在我们身边一点点恶化,但我们每个人却常常视而不见。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就是想通过现场的实验活动使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目标定位:

    目标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明确细致的目标将帮助教师精确地描绘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

    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说课稿

    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是本次活动力争阐述清楚的主要问题。这个目标是整个活动展开和幼儿能力提升的载体平台,在教学活动的两个对比实验环节中能够非常显性地达到,也是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

    目标2价值目标: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更是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在两大环节中,不论是第一环节水变脏了能帮助孩子感受到水无处不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懂得珍惜水;还是第二环节把水变干净使孩子们懂得水处理的困难和复杂,知道要爱惜水资源,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的,这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更是本次教育活动最具价值的教育点。

    目标3情感能力目标: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的幼儿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学活动能够完成的。在本次活动的特定情景中,我预想我的孩子们在获得知识意识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和能力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此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放大并着力进行养成教育,以期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经验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只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其会忆和再现。

    材料准备:生活中用水的图片,生活废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过滤物若干(纱布、滤纸、活性炭、网兜等)选用的材料不脱离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学物废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废水。这些不同的废水为孩子进入下一环节把水变干净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结果。也预示了我的预设价值。二过滤物的选择也是基于不同的过滤要求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说课稿

    其次在活动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强化了幼儿对水的变化的认知。因为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为干净水变脏和脏水变干净的互逆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干净水变脏是极其方便快速的过程,而脏水变干净则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因此在这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幼儿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有价值的知识。探究实验法是本次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当幼儿针对问题情境如何把水变干净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后,提供多种探究实验的机会就成了帮助幼儿解决实际困难的良好平台。在多途径(实验、看视频、现场采访等)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的是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知识的多种方法,这比单纯习得知识要有意义得多。

    说说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刺激幼儿思考。

    活动开始,开门见山,提出第一个疑问:哪里有水?(海、河、水管、身体、植物、地下、瓶子里)帮助幼儿建立水资源存在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概念,为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埋下伏笔。紧接着出示一盆清水后提出第二个疑问: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经验,了解水是循环利用的。提出第三个疑问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后及时通过洗毛巾、洗蔬菜的生活情境再现,让幼儿感知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同时,亲自体验清水很快变脏的过程。最后提出本次活动的重要设疑点: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循环利用的,那么我们用下来的脏水怎样才能再用呢?

    2、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本环节提供三个可选情境开展分组活动:1是电脑观看水处理视屏,了解脏水变干净的过程;2是询问现场教师了解脏水变干净的大概过程;3是现场实验水过滤的过程。要求三个小组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将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提供交流材料。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其主要目的1是帮助幼儿知道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2、感知脏水变干净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3、学会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需求,及时进行点拨,如:幼儿遇到记录困难时的点拨,幼儿遇到操作困难时的点拨等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3、交流互动,呈现探究结果

    本环节让各个研究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单,交流自己的答案,进行经验分享和迁移。顺序依次是:第一组现场采访达到知道处理脏水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步骤,而且有的含有化学物质的脏水很难再利用,会污染环境。第二组过滤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过滤能吸掉脏水里的脏东西,要让水变得更干净需要许多次的过滤,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过滤材料过滤,代价很高。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五】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水一直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变,水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学生通过回忆和观察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讨论他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本课既是小结课,又是对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变过程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水的三态和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无法建立联系。如问卷中问道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形态时, 100%的孩子都回答----液态、固态、气态。但我再接着问自然界中是如何具体阐述的?比如说云,孩子们一下就会说到雾、雪、霜等现象。而对于雾、雪、霜这些现象具体该对应水三态中的哪一种,学生错误百出。

    2、学生还有有较多错误的前概念,并且根深蒂固。如三年级的学生水蒸气的理解是有误的,都认为烧水的白气是水蒸气,只有23%的孩子认为冬天呼出来的气不是水蒸气,第四题大部分的同学只能正确的回答出冰是怎么形成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想起我正在执教的四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学过了这个内容,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都分不清白气或水蒸气,还有部分孩子认为雪和霜是由水遇冷凝结而成的冰。这些问题都说明错误的前概念已经深深的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了解了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通过具体形象的、直观的实验去克服他们深入脑海的前概念。

    3、三年级的孩子大概1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对于故事、图片,直观的实物更乐于接受,因此,模拟常见的霜、雪以及简单直观的呈现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霜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冰 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板书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

    水(液体):蒸发(吸热)变为水蒸气;凝固(放热)变为冰

    水蒸气(气体):凝结(放热)变为水;凝华(放热)变为冰

    冰(固体):熔化(吸热)变为水;升华(吸热)变为水蒸气

    教学反思

    1、在判断云和雾的是水的哪种形态时,很多学生都回答是水蒸气,虽然前面一课有讲过,但是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搞清楚水蒸气其实是看不见的,云和露其实是由许多的小水滴构成的。(可能由于在这一单元的内容是没有连续上的,都是和一二单元交叉着上,导致学生虽然在当堂课理解了但是课后没有进行巩固,又忘记了。可见知识是需要不断巩固的。)

    2、学生在讨论时,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因为觉得冰是水凝固而成的,所以几乎都认为霜和雪是由水变成小冰晶的,刚开始我只是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过程与条件,后来发现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后来仔细翻阅教参发现其实可以用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学生一下就记住了。

    关于温度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并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

    教学难点: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给定自变量x与因变量的y的关系式:y=2x2-4x+8.

    填表:

    x0123

    y

    2.假设圆柱的高是5厘米,当圆柱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

    (1)圆柱的体积如何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

    (2)如果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圆柱的体积v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

    (3)当r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v由_______变化到_________

    (二)新课:

    1、某地某天温度变化的情况如下图示: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达到的?最低温度呢?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高温度到最低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2、议一议: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你知道关于骆驼的一些趣事吗?例: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白天,随沙漠温度的骤升,骆驼的体温也升高,当体温达到40℃时,骆驼开始出汗,体温也开始下降.

    夜间,沙漠的温度急剧降低,骆驼的体温也继续降低,大约在凌晨4时,骆驼的体温达到最低点.

    3、如下图,是骆驼的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天中,骆驼体温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

    (2)从16时到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4)你能看出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第一天8时有什么关系吗?其它时刻呢?

    (5)a点表示的是什么?还有几时的温度与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

    (三)完成随堂练习:题见p173

    小结:图象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

    (四)作业:p175

    地形的变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

    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从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讲述了地形变化的原因。这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因此初中教材只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知识,用了大量的景观图和示意图,通过形象和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要求上,主要有五个方面:

    ①促使地形变化的力的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②力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等);

    ③各种表现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为准,不必展开);

    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结果(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最后总结了陆地表面形态是两种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两点说明:第一,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教材在编排时,有意把有关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的知识,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这里并未详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讲述,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中讲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讲述)。第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把褶皱和断层的内容安排为选学。教师可在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议

    “地形为什么变化”仍然结合学生已熟悉的实例,例如: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引出内力作用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里可以以喜马拉雅山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为例,讲述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影响。也可以选学课文“褶皱和断层”,讲解地壳运动对地形的作用。具体步聚如下:

    1.观察书页受挤压变形的实验,让学生讲讲书页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2.利用四幅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讲清褶皱、断层的原因,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3.组织讨论“想一想”:(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所有这部分内容必须用形象直观的图帮助学生理解。

    而这样的运动一直都在发生,但很难被我们感知。世界上有哪些地壳运动我们能够感觉到呢?转入显著的地壳运动表现形式:火山、地震。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可让学生联系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地震、火山知识、来讲述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通过两幅火山、地震的景观图,让学生了解火山、地震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并读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读图了解: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

    观察分析四幅图,了解风、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最后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现形式

    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地形的形成;内力作用的几种表现

    阅读各类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导入):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就我们个人的人生的阶段,是不可能看到东海变成桑田的。但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

    (学生活动)请思考这几个问题: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

    (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海陆变迁

    实例

    证据

    海洋——陆地

    喜马拉雅山

    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陆地——海洋

    台湾海峡

    海底有古森林遗迹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三节

    (提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

    (计算机演示)或(实物演示):书页受挤压变形,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皱和断层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褶皱:岩层受力变形,表现为隆起和凹陷;断层,岩层受力断裂,表现为岩层沿断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讨论)p36“想一想”

    (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

    (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由于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位错动而隆起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这种运动叫地壳运动。

    (学生活动)这样的运动很难被我们感知。但在小学我们却学过地壳变动的剧烈表现形式,是什么?火山、地震,读图片P35图3.25火山爆发和图3.26地震后开裂的景观图。通过两幅图,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这些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都来自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作用。

    (板书):内力作用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计算机演示)

    1)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提示:这种分布和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

    (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因为这些地方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

    2)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

    (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四幅景观图,这些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是从那儿来的?表现为那几种形式?(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称为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风、流水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图1:由于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强。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区最为强烈。

    图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降低,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故称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图3:在干燥地区,因为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

    图4:风沙堆积就形成了沙丘。)

    (组织讨论):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内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这是为什么?

    (内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从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所以,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则通过侵蚀、搬运、堆积等,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大师)

    (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现形式

    来自地球的内部

    来自地球的外部

    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

    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

    流水、风、海浪、冰川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侵蚀高地,堆积低地,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设计思想)

    本节的两个主要部分和“地形为什么变化”,从知识的角度来看,都是难点,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能力还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一下子接受这么多新知识,较困难。但这部分知识的结论(即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以后各章要广泛用到,是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之一,所以,这部分知识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讲的浅显些,可以在学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中,逐步的加深扩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举例,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说明海陆变迁的事实;用大量的示意图、景观图和分布图和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揭示地壳变化的规律规律。

    第一部分,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初一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内容,知识点多且难点集中,只能用大量读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先提出喜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演示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由于岩层受力产生的基本运动,使板块之间的互相挤压,引起地壳巨大的褶皱和断裂,形成雄伟的山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是科学探索、认识规律的过程,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的质问,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也有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

    1.地壳运动:(褶皱、断层)

    2.火山、地震极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探究活动

    寻找地形变化的痕迹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找寻地形变化的痕迹。

    一、内力作用:

    1.判断褶皱山:

    岩层在形成时,通常是水平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因受到来自两侧的力而发生弯曲,单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变形,称之为褶皱。虽然褶皱使原始的岩石发生变形,但岩石并没有失去其连续性和完整性。褶皱的形态差异与规模大小,往往反映当时地壳运动的强度与方式。褶皱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2.判断断层:

    当地壳岩层因受外力达到一定的强度而发生断裂,并且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地表形态称为断层。

    断层是野外经常可以见到的地表形态。它大小不等,规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数百、上千千米。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断层处往往岩石较为破碎,极易发育为沟谷,有时还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们知道地壳在运动中会产生强大的力,但这种力超过了岩层本身的耐受程度,岩层才发生断裂,并发生错位,称之为断层。当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往往形成块状山块,像我国的庐山、泰山等。当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往往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比较著名的有东非大裂谷和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随处可见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特别是风和流水的作用。

    活动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所见到的地形变化的痕迹拍照,回来后组织摄影展览。

    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地形的变化”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

    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从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讲述了地形变化的原因。这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因此初中教材只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知识,用了大量的景观图和示意图,通过形象和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要求上,主要有五个方面:

    ①促使地形变化的力的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

    ②力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等);

    ③各种表现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为准,不必展开);

    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结果(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最后总结了陆地表面形态是两种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两点说明:第一,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教材在编排时,有意把有关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的知识,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这里并未详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讲述,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中讲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讲述)。第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把褶皱和断层的内容安排为选学。教师可在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议

    “地形为什么变化”仍然结合学生已熟悉的实例,例如: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引出内力作用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里可以以喜马拉雅山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为例,讲述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影响。也可以选学课文“褶皱和断层”,讲解地壳运动对地形的作用。具体步聚如下:

    1.观察书页受挤压变形的实验,让学生讲讲书页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2.利用四幅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讲清褶皱、断层的原因,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3.组织讨论“想一想”:(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所有这部分内容必须用形象直观的图帮助学生理解。

    而这样的运动一直都在发生,但很难被我们感知。世界上有哪些地壳运动我们能够感觉到呢?转入显著的地壳运动表现形式:火山、地震。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可让学生联系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地震、火山知识、来讲述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通过两幅火山、地震的景观图,让学生了解火山、地震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并读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读图了解: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

    观察分析四幅图,了解风、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最后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现形式

    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

    关于“地形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地形的形成;内力作用的几种表现

    阅读各类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地形的变化

    (导入):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就我们个人的人生的阶段,是不可能看到东海变成桑田的。但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

    (学生活动)请思考这几个问题: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

    (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海陆变迁

    实例

    证据

    海洋——陆地

    喜马拉雅山

    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陆地——海洋

    台湾海峡

    海底有古森林遗迹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三节地形的变化

    (提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

    (计算机演示)或(实物演示):书页受挤压变形,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皱和断层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褶皱:岩层受力变形,表现为隆起和凹陷;断层,岩层受力断裂,表现为岩层沿断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讨论)p36“想一想”

    (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

    (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由于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位错动而隆起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这种运动叫地壳运动。

    (学生活动)这样的运动很难被我们感知。但在小学我们却学过地壳变动的剧烈表现形式,是什么?火山、地震,读图片P35图3.25火山爆发和图3.26地震后开裂的景观图。通过两幅图,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这些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都来自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作用。

    (板书):内力作用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计算机演示)

    1)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示意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提示:这种分布和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

    (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因为这些地方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

    2)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

    (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四幅景观图,这些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是从那儿来的?表现为那几种形式?(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称为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风、流水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图1:由于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强。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区最为强烈。

    图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降低,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故称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图3:在干燥地区,因为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

    图4:风沙堆积就形成了沙丘。)

    (组织讨论):P37“想一想”有人把地球的内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这是为什么?

    (内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从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所以,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则通过侵蚀、搬运、堆积等,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大师)

    (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现形式

    来自地球的内部

    来自地球的外部

    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

    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

    流水、风、海浪、冰川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侵蚀高地,堆积低地,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设计思想)

    本节的两个主要部分“地形的变化”和“地形为什么变化”,从知识的角度来看,都是难点,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能力还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一下子接受这么多新知识,较困难。但这部分知识的结论(即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以后各章要广泛用到,是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之一,所以,这部分知识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讲的浅显些,可以在学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中,逐步的加深扩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举例,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说明海陆变迁的事实;用大量的示意图、景观图和分布图和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揭示地壳变化的规律规律。

    第一部分地形的变化,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初一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内容,知识点多且难点集中,只能用大量读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先提出喜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演示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由于岩层受力产生的基本运动,使板块之间的互相挤压,引起地壳巨大的褶皱和断裂,形成雄伟的山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是科学探索、认识规律的过程,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的质问,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也有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形的变化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

    1.地壳运动:(褶皱、断层)

    2.火山、地震极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探究活动

    寻找地形变化的痕迹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找寻地形变化的痕迹。

    一、内力作用:

    1.判断褶皱山:

    岩层在形成时,通常是水平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因受到来自两侧的力而发生弯曲,单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变形,称之为褶皱。虽然褶皱使原始的岩石发生变形,但岩石并没有失去其连续性和完整性。褶皱的形态差异与规模大小,往往反映当时地壳运动的强度与方式。褶皱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2.判断断层:

    当地壳岩层因受外力达到一定的强度而发生断裂,并且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地表形态称为断层。

    断层是野外经常可以见到的地表形态。它大小不等,规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数百、上千千米。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断层处往往岩石较为破碎,极易发育为沟谷,有时还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们知道地壳在运动中会产生强大的力,但这种力超过了岩层本身的耐受程度,岩层才发生断裂,并发生错位,称之为断层。当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往往形成块状山块,像我国的庐山、泰山等。当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往往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比较著名的有东非大裂谷和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随处可见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特别是风和流水的作用。

    活动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所见到的地形变化的痕迹拍照,回来后组织摄影展览。

    《月亮的变化》教案写作范例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的变化》教案写作范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活动目标

    1.对事物有好奇心,愿意积极参与探索,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2.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会发生变化。

    3.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月亮”组图;“变化的月亮”图片。

    纸面教具:《月亮的变化》记录单。

    材料准备:操作材料“变化的月亮”;颜料、水粉刷、颜料盘、白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组图联系幼儿已有经验讨论月亮的形状

    ——天黑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月亮挂在天上,月亮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

    ——你看到过什么形状的月亮?它像什么?

    二,发放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月亮变化的规律

    ——慢慢地拉动细绳,看看月亮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它有什么规律呢?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

    ——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左边的小月牙和右边的小月牙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四,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呈现月亮形状变化规律

    1.教师介绍绘画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上一篇:祖国作文

    下一篇:赤壁赋教案汇总

    【水的变化教案热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