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人教下~页例
发表时间:2022-03-16教学内容: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4~9题。
教学目的:
1.知识:巩固真假分数的知识,并使学生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带分数;能够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能力。
3.教育:教育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待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带分数的认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读出下面的分数,再指出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二、新课
(一)教学例3带分数的概念
1.(课件或挂图)生活情境——分橙子。小明说:“我吃了一个半。”引出问题:“一个半”怎么用分数表示?
2.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可以用32来表示一个半,还可以看成是22(就是1)和12合成的数,写成112。我们把这样的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3.教师介绍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4.举一反三:用分数表示出其他学生吃的橙子。
(二)教学例4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把44、84化成整数。
(1)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教师总结化的不同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
2.把73、65化成带分数。
(1)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提问:用哪种方法改写更好?怎样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改写呢?
(2)汇报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73=7÷3=213
师:如果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中间的“7÷3”可以省略,直接写出“213”。
(3)让学生自己把65化成带分数。教师巡视时,注意检查学生的思考过程。做完后,指名回答。
3.教师指明:“从例4可以看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所以说,带分数只是一部分假分数(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4.总结:“谁能说一说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让几个学生叙述后,教师归纳:“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
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讲评。
2.练习十三的第4、5题。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讲评。
四、小结
教师:让我们一起回忆这两节课学习的内容。(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什么是带分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再次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五、作业Jk251.COM
练习十三的第7、9题。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苏教下册时
第一课时1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2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知道人民币的简单换算
教具准备:
准备1元以内各种面值人民币,并准备10个1分硬币,10张一角纸币、硬币。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要买东西,小朋友上学要买文具,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买来?(钱)对了,买东西离不开钱,我们国家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知识——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二、新授。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1)出示书60页第一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a.图中画些什么?b.三名孩子在做什么?c.30元、1元、6角5分、8角等又是什么?老师小结:三名孩子要买东西,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认识下面饿人民币吗?(2)出示1元、1角、1分的硬币。a.先让学生自己辨认,在指名回答。b.教育学生人民币是我们国家印制的,人人都要爱护,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不能乱折或损坏。(3)出示教材第60页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a.图中的学生说了什么?营业员阿姨说了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中拿出1元来。(1元=10角)(有的学生拿一张1元,有的学生拿10张1角,都可以,进一步建立元与角的进率关系。)b.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拿出1角来。(1角=10分)(有的学生拿一张1角,有的学生拿10个1分。都可以,进一步建立角与分的进率关系。)c.完成书第60页填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学生齐读。(4)除了1元,1角,1分以外,1元以下还有这样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出示教材第61页第一幅图)(5)刚才我们学习了1元以下的人民币,谁来说说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哪些?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5角、2角、1角的纸币还有5角、1角、5分、2分、1分的硬币。1.教学试一试。1)1张1元纸币可以换成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成1张1元吗?同桌两人换一换。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活动情况。2)指名说说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这样换?三.算一算:1.1枝铅笔5角钱,1元钱可以买()枝铅笔。2.一块橡皮2角钱,一把尺子3块钱,一共()角钱。3.用1元钱买一枝7角钱的练习本,应找回()角钱。4.用1元钱买2块3角钱的橡皮,应找回()角钱。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四、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1元=10角1角=10分五、教学反思
季新人教下音乐教案)
第四课四季(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陕西民歌《秋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陕西民歌《秋收》旋律和所表现的内容。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感受一年四季中秋天的大自然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
3、能力发展目标:聆听陕西民歌《秋收》,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器乐曲《秋收》
《秋收》原是首陕西民歌,歌曲表现了农家在秋日的丰收季节中勤快劳作的情景和无限欢悦的心情。歌曲仅两个乐句,一段体结构。旋律高旋低回,流畅明快。乐曲以歌曲的旋律作为a段的主题,分别用板胡和阮等弹拨乐器演奏,情绪欢快活跃。b段则将歌曲旋律加音装饰及节奏拉宽,使音乐舒展明朗,展示了人们喜获丰收的幸福欢乐的心情。这段旋律先后用竹笛,弦乐和双簧管演奏,多次出现。a段与b段虽然都取材于同一旋律,但在音乐表现的情绪上却有着鲜明的对比。
现将这首乐曲主题的出现及其主奏乐器记述如下:
a(板胡)→a(阮)→b(竹笛)→b(弦乐)→a(板胡)→a(阮)→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阮)
教学重点
熟悉陕西民歌《秋收》旋律和所表现的内容。
教学难点
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欣赏歌曲,一般从歌曲和旋律两个方面入手,对于经过改编的器乐曲,如果在熟悉改编前的歌曲的基础聆听,会使学生更快的熟悉曲调。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先学唱民歌《秋收》。希望在进一步聆听器乐曲的时候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秋收》
1.以学唱陕西民歌《秋收》为导入。
(1)板书《秋收》歌曲。(曲谱见《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分析部分。有条件的能做成幻灯片或投影片放映更好)。
(2)教师范唱。
(3)学生跟琴唱好第一段歌词。
(4)师生简单讨论歌曲的情绪与内容。
2.初听器乐曲《秋收》。
(1)设问:在器乐曲《秋收》中,民歌的原型旋律出现几次?还有什么旋律与民歌原型旋律有关系?
(2)指导学生唱教材中的图形谱。(这是民歌的主题a)
(3)听主题b,并画出其图形谱,进行比较。
3.复听乐曲。
我们把民歌原型的曲调称作a主题,把与a有关的另一主题称作b,请仔细听辨,做好以下两项记录。
(1)乐曲演奏的a、b主题顺序图表。
(2)a与b的每次各用什么乐器演奏,也同时标出来。
4.讨论:
根据你自己的乐曲发展的记录图表,说说你聆听后的想像。请围绕乐曲的标题,根据a与b及其乐器音色的变化展开你的想像与联想,进行创作构思,说出其情绪的发展与变化。
5.小结:四季的大自然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了无究的生机。
三、下课
教后记:有了歌曲的主旋律做基础,学生在聆听器乐曲的时候很快就把握住了主旋律出现的次数,并且对照图形谱,很快就听出了两段主题的变化。这对于学生从感性的欣赏上升到理性的欣赏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人教新标下册统计 小学教案范例
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找规律”。
教学目标:
1、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方法。
教具准备:调查表、统计图、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小朋友们,你们会唱生日歌吗?我们一起来唱一遍,好吗?
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知道你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请你拿出1号纸来在你出生的季节下面打个√告诉老师。
现在所有的表格都在老师手里,你最想知道什么?
下面我把表格的内容一张张的念出来,请你在2号纸上把它记录下来。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记录?
2、老师介绍记“正”字的方法。
刚才老师听到有的同学用了画“正”字的方法,我们来看看一个正字有几笔组成的呀?(五笔)每一笔就表示一个人,一个正字有五笔就表示有五个人。小朋友你们也来试一试。
3、请小朋友用上节课学的涂格子的方法表示出来,该怎么涂呢?在黑板上贴出来
4、如果没有这些小格,你能知道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出生的人数吗?(师揭开挡住数据的纸条)那这样行不行?你是怎么知道的?
5、请生比较统计图和刚才他们填的调查表,说一说哪个更能清楚地出春夏秋冬各有几个人过生日?
6、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一个有条理的表格和图形的过程就叫做统计,这个图就叫做统计图。你能给这个表起个名字吗?(统计表)
小结: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种数量的多少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统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三、练习应用:
1、黄老师想在季节选一天来给小朋友开个生日会,你们知道要准备些什么吗?
2、小朋友说了那么多,可班会费有限,不能什么都买呀?谁来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3、小组活动:你们想统计什么就统计什么?统计完后完成统计图或统计表。
(小组活动)
4、哪一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你们统计的结果?如果你是老师,你应该给你们小组准备些什么?
四、总结:
上了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可以统计小朋友的生日,喜欢喝的饮料和吃的水果之外,你还知道可以统计些什么?
人教新标下册认识时间优秀模板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81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用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
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钟面:
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表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相互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小组观察汇报: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几?为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后各是几分?
也就是说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
3、认识1时=60分:
下面请同学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走一圈,时针就走了一个大格。
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板书:1时=60分
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
4、学习读时间:
现在你知道小红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样看出来的?
5、介绍方法:
我们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就是12时10分,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6、小结: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教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三、练习: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多少吗?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就来做练习,看谁学得最棒?
1、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4、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试一试我是早上7时45分上第一节课,11时5分下班。下午2时40分上课,5时30分下班。
5、同桌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五、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样学的?
人教新标下册整理复习 教案精选篇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
教学目标:1、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会分类总结,归纳整理和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分类整理:
出示一组口算卡片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小朋友们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加法)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一分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25+821+636+759+242+3
50+1639+4037+40
2、21+642+3
25+836+759+2
50+1639+4047+30
告诉小朋友你为什么会这么分呀?(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不进位加),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算出来吗?比一比谁算得快?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突出进位加法。(请学生说算法)
三、练习:
这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样的题?(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小组活动)
四、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评(重点讲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教学反思:
人教新标下册几减 优秀教案推荐
十几减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1,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7的题目,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复习用的口算卡片(参考十几减9和十几减8的制做),12个黄圆片和虚线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题):
1.教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每个学生举卡片给出得数。然后变换一下题目的顺序再做一遍”。
7+47+67+5
7+77+97+8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先让全班学生举卡片回答,然后改变顺序再练一次,要求速度快一些。
7+()=117+()=137+()=12
7+()=157+()=167+()=14
二、新课:
1.教学教科书第11页例1。
教师出示绒板或黑板上贴好12个图片的图,接着提问:“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图片?”(12个图片)
提问:“现在拿走7个(同时用虚线用起7个圆片),还剩几个圆片?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2-7=
提问:“想一想,在计算十几减9和十几减8时是怎样计算的?那么12减7应该怎样算?要怎样想?”(要先想7加几得12,因为7加5得12,所以12减7等于5。)教师对照黑板上的图,再说一遍。
教师再问:“谁能再说一说怎样算12减7等于几?”再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叫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
然后让学生把书上例1中的两个空填好。
出示例2左边的题目:11-7=
提问:“要算11减7得多少,应该想什么?得几?”(要想7加几得11,因为7加4得11,所以11减7等于4。)
再点名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出示例2右边的题目:15-7=
提问:“这道题怎样想?”(学生答:因为7加8得15或者8加7得15都可以)学生回答后,再叫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让学生翻开教科书,把例2填完全。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3。
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看着例3,教师提醒学生;“下面的3道题大家自己算,算的时候先要想一想,每道题减7,应该怎样想。然后把得数直接填在□里。
学生做题时,教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可以记下来。集体订正时,让有错误的学生说得数,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别的同学发表意见,共同帮助出错的学生改正。
三、巩固练习:
1.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做第1题。做之前教师说明,要先做左边的两题,再做中间的两题,最后做右边的两题。订正每一组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做这些减法题是怎样想的,它的得数能不能利用上面的加法题来得到。
再让学生做第2题。做的要求同第1题。然后集体订正。也要注意让学生把上下两道题对应起来看。
课间活动。
2.小结。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几个减法算式,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十几减7)板书:十几减7。然后指着具体的题目(如12-7和15-7),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最后教师总结说:做十几减7的减法题,要想7加几得被减数。
3.做练习三的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订正时,可以再选一、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简便计算例优秀模板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乘除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乘除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课前我先学
列式:12×25(你能想到几种简便算法?)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2×2512×2512×25
===
===
一、课堂合作学习
1、组内交流课前学习结果,初步沟通学习收获。
2、组间汇报,互动质疑。
教师引导的核心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有许多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这时,我们要加以整理,然后进行比较,找到适合于我们自己的解题方法以及简便方法,最后,运用恰当的算法进行计算,做到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6页第4题。
2.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50÷25+224×5×236×99
【提高练习】
3.红星小学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的图书角有42本书。这个学校的图书角一共有多少本书?
4.商店卖出8箱苹果,每箱25千克,每千克3元,商店收入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