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计算机病毒【推荐】
  • 计算机病毒【推荐】

    发表时间:2022-03-15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你不妨看看计算机病毒【推荐】,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学目的:认识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和防治

    教学重点:病毒的特性,危害形式

    一、病毒的定义•从广义上定义,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直至1994年2月18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条例》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二、病毒的历史•1988年发生在美国的"蠕虫病毒"事件,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罩上了一层阴影。蠕虫病毒是由美国cornell大学研究生莫里斯编写。虽然并无恶意,但在当时,"蠕虫"在internet上大肆传染,使得数千台连网的计算机停止运行,并造成巨额损失,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病毒是80年代末出现的"黑色星期五","米氏病毒","小球病毒"等。因当时软件种类不多,用户之间的软件交流较为频繁且反病毒软件并不普及,造成病毒的广泛流行。后来出现的word宏病毒及win95下的cih病毒,使人们对病毒的认识更加深了一步。•最初对病毒理论的构思可追溯到科幻小说。在70年代美国作家雷恩出版的《p1的青春》一书中构思了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利用通信进行传播的计算机程序,并称之为计算机病毒。三、病毒的产生•1、开个玩笑,一个恶作剧。•2、产生于个别人的报复心理•3、用于版权保护。四、病毒的特征•未经授权而执行。一般正常的程序是由用户调用,再由系统分配资源,完成用户交给的任务。其目的对用户是可见的、透明的。而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它隐藏在正常程序中,当用户调用正常程序时窃取到系统的控制权,先于正常程序执行,病毒的动作、目的对用户时未知的,是未经用户允许的。1.传染性•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它的计算机当你在一台机器上发现了病毒时,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用过的软盘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相联网的其它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侵染上了。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2.隐蔽性•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盘代码分析,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别开来的。病毒一般只有几百或1k字节,而pc机对dos文件的存取速度可达每秒几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转瞬之间便可将这短短的几百字节附着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被察觉3.潜伏性•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表现(破坏)模块。只有这样它才可进行广泛地传播。例如:黑色星期五,“peter-2"在每年2月27日会提三个问题,答错后会将硬盘加密。著名的"黑色星期五"在逢13号的星期五发作。国内的"上海一号"会在每年三、六、九月的13日发作。4.破坏性•良性病毒可能只显示些画面或出点音乐、无聊的语句,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破坏动作,但会占用系统资源。•恶性病毒则有明确得目的,或破坏数据、删除文件或加密磁盘、格式化磁盘,有的对数据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5.不可预见性•从对病毒的检测方面来看,病毒还有不可预见性。不同种类的病毒,它们的代码千差万别,但有些操作是共有的(如驻内存,改中断)。五、病毒的分析•整个病毒代码虽短小但也包含三部分:引导部分,传染部分,表现部分:1、引导部分的作用是将病毒主体加载到内存,为传染部分做准备(如驻留内存,修改中断,修改高端内存,保存原中断向量等操作)。2、传染部分的作用是将病毒代码复制到传染目标上去。不同类型的病毒在传染方式,传染条件上各有不同。3、表现部分是病毒间差异最大的部分,前两个部分也是为这部分服务的。大部分的病毒都是有一定条件才会触发其表现部分的。六、病毒的命名1、按病毒出现的地点2、按病毒中出现的人名或特征字符3、按病毒发作时的症状命名4、按病毒发作的时间

    [1][2]下一页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高中教案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及其作用


    两个计算机间通信时对传输信息内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应答信号都必需进行一个共同的约定,我们称为协议(protocol)。一般来说,协议要由如下三个要素组成:(1)语义(semantics)。涉及用于协调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2)语法(syntax)。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3)定时(timing)。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协议本质上无非是一种网上交流的约定,由于联网的计算机类型可以各不相同,各自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也不尽相同,为了保持彼此之间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它们必须具有共同的语言,交流什么、怎样交流及何时交流,都必须遵行某种互相都能够接受的规则。目前,全球最大的网络是因特网(internet),它所采用的网络协议是tcp/ip协议。它是因特网的核心技术。tcp/ip协议,具体的说就是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即tcp)和网际协议(internetprotocol,即ip)。其中tcp协议用于负责网上信息的正确传输,而ip协议则是负责将信息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tcp/ip协议本质上是一种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协议。其基本思想是把信息分割成一个个不超过一定大小的信息包来传送。目的是:一方面可以避免单个用户长时间地占用网络线路;另一方面,可以在传输出错时不必重新传送全部信息,只需重传出错的信息包就行了。tcp/ip协议组织信息传输的方式是一种4层的协议方式。下图是一种简化了的层次模型:应用层telnet、ftp和e-mail等传输层tcp和udp网络层ip、icmp和igmp链路层设备驱动程序及接口卡图tcp/ip协议层次简化模型模型中,最底层为tcp/ip的实现基础,主要用于访问具体局域网,如以大网等。中间两层为tcp/ip协议,其中的udp为一种建立在ip协议基础上的用户数据协议(userdatagramprotocol,即udp)。最上层为建立在tcp/ip协议基础上的一些服务:telnet(远程登录),允许某个用户登录到网上的其它计算机上(要求用户必须拥有该机帐号),然后像使用自己的计算机一样使用远端计算机:ftp(filetransfer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允许用户在网上计算机之间传送程序或文件;smtp(simplemessagetransferprotocol,简单邮件传送协议),允许网上计算机之间互通信函;dns(domainnameservice,域名服务协议),用于将域名地址转换成ip地址等。

    基因快速诊断冠状病毒技术问世


    卫生部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技人员合作,已成功建立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冠状病毒的新技术。这一技术是卫生部、科技部对“非典型肺炎防治紧急科技行动”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有望为非典型肺炎的早期快速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诊断指标。

    据介绍,运用这项新技术,从采取病人样品到报告结果可在2h内完成,能够实现对病毒基因的准确定量检测,可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pcr是一种体外基因复制技术,可在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把基因扩增到数百万倍以上,使基因便于检测。

    卫生部专家何蕴韶说,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4例患者的培养物和漱口液中,均检测出冠状病毒核酸,而3例确诊不是“非典”病人的样品均未检测出。另外,30例健康人的漱口液全部未检测出冠状病毒核酸,经过对4例冠状病毒阳性样品基因扩增片段测序结果分析,与加拿大和美国公开发表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比较同源性为100%。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由此得出过量,不应以过量的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二、多步反应的计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然后,根据此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例3]。

    [例题4]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小组讨论分析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状况可适当补充针对性习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节内容涉及的题型较多,变化较大,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安排一节习题,复习,巩固提高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在反应物过量的计算中,可增加过量物质还能继续与生成物反应的题型。但应注意不能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典型例题

    例1常温常压下,将盛有和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水面上升至一定位置后不再变化,此时还有3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的的体积是()

    (A)17.8mL(B)14.8mL(C)13.6mL(D)12.4mL

    分析:剩余气体有可能是,也可能是NO,应分别假设再解。关键要抓住,已溶解气体中全消失的是与,其体积比为4:1。若有余则过量部分与水生成与NO,这部分与NO的关系是3:1。

    (1)设余3mL,则有气体按下式反应而消失:

    原为

    (2)设余NO3mL,则发生此NO的设为

    有气体与水恰生成

    原为

    解答:A、C

    点拨:本题为常见的传统基础题型,应讨论余或余NO时的两种情况。本题无需求,为适合其它类似计算而求。

    例2将的混合气13.44L(标准状况,下同),使全部通过足量稀硫酸,充分吸收后使稀硫酸增重22.86g,并有1.12L的无色气体残留,该气体不能使余烬木条复燃。求原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混合气体通入稀硫酸,发生氨被吸收、和以4:1与水生成和过量的与稀酸中的水生成硝酸和NO的反应。即:

    经分析可知原混合气体的质量是被稀硫酸吸收的气体质量与剩余NO的质量之和,据此可解。

    解答:混合气的物质的量为

    未吸收气体只能是NO,其物质的量为

    该NO的质量是

    ∴原混合气的总质量为

    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6。

    点拨:本题可有变式,如去求原混合气中的物质的量分别各多少摩,这则要抓住因余下气体NO,示出有过量,此有一部分按物质的量比4:1与溶入水成硝酸,即的体积是的4倍。另一部分与稀酸中水按生成和NO反应,由余0.05molNO可知这部分应为0.05×3mol。即:

    设为,为,为

    据题意可得:

    解之可知,从略。

    例3在密闭容器中放入和固体共。将其加热至150℃经充分反应后,放出其中气体并冷却至原温度,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求原混合物中、各自的质量。

    分析:在加热时发生的反应如下,在150℃水为气态。

    总反应可视为:

    其后可分析在过量时生成的固体为;在过量时,生成的固体是和的混合物。在计算时分别讨论求解。

    解答:(1)设过量或恰适量则余下固体为,设为,

    因为,。

    (2)设过量,剩余固体为和混合物,设原为

    9670

    解之,

    质量为(答略)

    计算教学应关注什么 万能通用篇


    ——一节美国数学课的思考

    案例片段

    退位减法

    教师出示算式:42-27=?(提示学生借用回形针来思考和寻求这个算式的答案)

    师:同学们,有谁来说说42-27表示什么?怎么去找到答案?

    生1:我还剩多少个?我有42个回形针,用了27个,还剩多少个回形针?

    学生操作:

    (1)摆4链(每链10个)和2个回形针在桌上,把其中一链拆开,成3链与12个;

    (2)取走2链与7个回形针;

    (3)数一数剩下多少个,并且决定剩下的要排成一链加5个或是15个。

    生2:我比别人多几个?我有42个回形针,金吉有27个回形针,我比金吉多几个回形针?

    学生操作:

    (1)摆4链和2个回形针在桌上;

    (2)再摆2链与7个回形针在桌上;

    (3)为了使42个与27能互相配合计算,42里面要有一链被拆散;

    (4)拆散42中的一链,回形针成为3链与12个;

    (5)两组对齐后,各取走7个单独的回形针;

    (6)两组对齐后,各取走2个链的回形针;

    (7)数一数,我比金吉多了一链加5个或单独15个回形针。

    生3:她还需要多少个?克拉蒂有27个回形针,她需要42个回形针,她还需要多少个回形针?

    学生操作:

    (1)摆4链和2个回形针在桌上;

    (2)摆2链和7个回形针在桌上;

    (3)为了使42能与27个配合,42里面的一链必须拆散;

    (4)拆散42中的一链,成3链和12个;

    (5)将两组中的链和单个的回形针配对;

    (6)数一数,克拉蒂还需要一链加5个或单独15个回形针。

    ......

    【案例反思】

    一、计算教学应关注“算式的意义”。

    “问题教学与运算教学紧密结合”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的教学单元。这种变化对传统的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由单纯的计算技巧训练转向算式意义的理解,由低层次的“量的学习”转向高层次的“质的学习”。

    在美国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把理解退位减法的法则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启发学生多视角的思考减法算式的意义,从“还剩多少”到“谁比谁多(少)”再到“还需要多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加深算式意义理解的同时,突出了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英国著名教育家迪恩斯认为,学生掌握数学意义必须从他们的熟悉的环境中实现,要适合儿童的兴趣、能力和个人的亲身经验。案例中的美国教师巧妙的借助回形针来引导学生思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理解算式的意义。利用这种具体化的学具,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计算教学应关注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同时获得发展的时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皮亚杰曾指出,逻辑思维是儿童数学学习中的本质要求,是儿童综合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要理解数学的意义,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逻辑规则。然而,反思美国的教学案例,则忽视了学生思维抽象性的发展,基本停留在具体操作水平上,缺乏对一般计算法则的概括和提炼。因此,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算式的意义,突出计算的应用性,而且还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归纳出一般的计算法则,在归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譬如,在美国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加强三次操作过程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三次操作过程的相同点:即“42里面的一链必须拆散”,为学生理解“借一当十”做好铺垫。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里面想一想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实现“实物操作”向“算法操作”的自然过渡,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计算教学应关注数学思维策略的发展。

    通过计算教学可以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策略的形成。美国教师的教学就关注了学生“比较策略”和“相等策略”的发展。例如,学生在解决“我比别人多几个”时,体验了一种比较的数学思维策略,加深了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渗透了一种“联系”的数学思想,产生“不把相关量联系起来就无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再如,学生在解决“她还需要多少个”时,体验了一种“相等”的数学思维策略,领悟了“通过调整使两个集合相等”的方法,体会到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高中教案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由此得出过量,不应以过量的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二、多步反应的计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然后,根据此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例3]。

    [例题4]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小组讨论分析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状况可适当补充针对性习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节内容涉及的题型较多,变化较大,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安排一节习题,复习,巩固提高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在反应物过量的计算中,可增加过量物质还能继续与生成物反应的题型。但应注意不能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第12页

    【推荐】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上加有电压时,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当这电流达到8~10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这电流达到100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当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大到一定数值时,就发生触电事故.

    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照明用电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绝不能同时接触火线与零线.零线是接地的,所以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与大地连通的情况下接触火线.

    (二)几种触电类型.

    (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

    ①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

    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②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

    ③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

    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

    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2)高压触电.

    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

    ①电弧触电: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

    ②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三)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

    A.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

    B.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

    C.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

    D.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

    通过讨论要学生明确:处理触电事故的原则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而避免在处理事故时,不使其他人再触电,所以A.B两项是绝对错误的.

    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灭火?为什么?

    要学生明确:不能,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

    (四)安全用电原则

    电器设备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

    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不弄湿用电器.

    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

    氨【推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第12页

    对数【推荐】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运算性质.

    (1)了解式的由来和含义,清楚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与指数式之间的关系.能认识到指数与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2)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运算性质和法则,能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描述运算法则,并能利用运算性质完成简单的运算.

    (3)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之间的互化.

    2.通过概念的学习和运算法则的探究及证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维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法则的探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画,表示为当时,.所以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与式中的底数,,真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运算性质,难点是的概念.

    首先作为一种运算,由引出的,在这个式子中已知一个数和它的指数求幂的运算就是指数运算,而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就是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求这个数的运算就是开方运算),所以从方程角度来看待的话,这个式子有三个量,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构成以上三种运算,所以引入运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重要的,也就完成了对的全面认识.此外作为一种运算除了认识运算符号“”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运算法则,以便正确完成各种运算,由于与指数在概念上相通,使得法则的推导应借助指数运算法则来完成,脱到过程又加深了指对关系的认识,自然应成为本节的重点,特别予以关注.

    运算的符号的认识与理解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障碍,其实与+,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不过运算的符号写在前面,学生不习惯,所以在认识上感到有些困难.

    教法建议

    (1)对于概念的学习,一定要紧紧抓住与指数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指数式中理解底数和真数的要求,其次对于的性质及零和负数没有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指数式来证明,验证.同时在关系的指导下完成指数式和式的互化.

    (2)对于运算法则的探究,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具体例子的提出,让形式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法则,再利用指数式与式的关系完成证明,而其他法则的证明应引导学生利用已证结论完成,强化“用数学”的意识.

    (3)对运算法则的认识,首先可以类比指数运算法则对照记忆,其次强化法则使用的条件或者说成立的条件是保证左,右两边同时都有意义,因此要注意每一个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还要让学生认清运算法则可使高一级的运算转化为低一级的运算,这样不仅加快了计算速度,也简化了计算方法,显示了计算的优越性.

    教学设计示例

    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2)(3)(4).

    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运算法则.

    二.的运算法则(板书)

    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看:,,.

    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是否成立?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实例说明其不成立(如可以举而),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

    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把5改写成应为,而32=2,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

    由学生回答应有成立.

    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要保证其对任意都成立,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明,怎么证呢?你学过哪些与之相关的证明依据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

    即.(板书)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由学生指出.注意是每个真数都大于零,每个式都有意义为使用前提条件).

    (2)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等于这两个正数的的和.

    (3)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很容易可得.

    (条件同前)

    (4)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例1:计算

    (1)(2)(3)

    由学生口答答案后,总结法则从左到右使用运算的级别降低了,从右到左运算是升级运算,要求运算从双向把握.然后提出新问题:

    可由学生说出.得到大家认可后,再让学生完成证明.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得

    教师在肯定其证明过程的同时,提出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能否用上刚才的结论?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看成再用法则,但无法解决计算问题,再引导学生如何回避的问题.经思考可以得到如下证法

    .或证明如下

    ,再移项可得证.以上两种证明方法都体现了化归的思想,而且后面的证法中使用的拆分技巧“化减为加”也是会经常用到的.最后板书法则2,并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2.(两个正数的商的等于这两个正数的的差)

    请学生完成下面的计算

    (1)(2).

    计算后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即并将其一般化改为学生在说出结论的同时就可给出证明如下:

    设则,.教师还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可在课下研究.

    将三条法则写在一起,用投影仪打出,并与指数的法则进行对比.然后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法则

    (1)了解法则的由来.(怎么证)

    (2)掌握法则的内容.(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叙述)

    (3)法则使用的条件.(使每一个都有意义)

    (4)法则的功能.(要求能正反使用)

    三.巩固练习

    例2.计算

    (1)(2)(3)

    (4)(5)(6)

    解答略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

    例3.已知,用的式子表示

    (1)(2)(3).

    由学生上黑板写出求解过程.

    四.小结

    1.运算法则的内容

    2.运算法则的推导与证明

    3.运算法则的使用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二.运算法则例1例3

    1.内容

    (1)

    (2)

    (3)例2小结

    2.证明

    3.对法则的认识(1)条件(2)功能探究活动

    试研究如下问题.

    (1)已知求证:或

    (2)若都是正数且至少有一个不为1,且,则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证明略

    (2)或.

    【计算机病毒【推荐】】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