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认识花教案通用
  • 认识花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27

    认识花教案通用。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 新老师要让课堂更加有趣,就要在教案课件上下功夫。经过收集并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认识花教案”,可以借鉴一下互相学习吸收!

    认识花教案【篇1】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看一个森林运动会,好吗?瞧,小羊、小兔、小熊正在比赛立定跳远呢?请你们来做小裁判,看谁跳得最远,谁跳得最近?(课件显示3个动物跳远的图片)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动画:小羊跳起落地,逐渐留下一条线段,接着小兔、小熊跳,分别留下2条线段。

    2、课件显示:从起点开始,每个小动物跳一下,就出现一条线(依次闪动3条线段)

    3、揭题:这些线可大有学问了,在数学上有个专用的名字叫“线段”,大家愿意去研究它吗?(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动画情境来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激起他们对新知学习的向往,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声有色的课件演示也为下面学生对线段特征的感知埋下伏笔。】

    二、合作研究,探索新知

    小朋友们,今天毛线宝宝也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了呢,你们开不开心?

    (一)感受线段的“直”

    1、引导学生想办法把一根弯曲的毛线变直。

    毛线宝宝给大家带来了一根线,看一看,它是线段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将它变成一条线段吗?动手试一试。

    2、观察思考:线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呢?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3、课件演示:一段毛线上一点到另一点从弯曲到直的变化过程。

    4、明确两手之间的这部分形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5、组织比较:这样拉出来的线和原来的那个线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的直观操作与概括交流,引导学生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看、猜、拉、比”,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验到了新知。】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只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得出:必须两只手捏住,暗示两个端点)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3、板书:端点

    4、交流展示学生自创的端点画法。

    【设计意图:两个端点对学生建立线段的表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因此这个设计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端点的表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表象,而且学生在“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能够成功的乐趣。】

    (三)介绍图形

    1、课件演示:隐去两只手,出现两个小竖线(或小圆点),让学生记住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2、建立表象:请大家用眼睛为线段拍张照片,把它们的样子记在心里。(教师同时描述线段的'特征

    提问:以后如果碰到这样的图形,你能一眼认出是线段吗?毛线宝宝带来了一些图形,请你认一认。

    3、图形判断(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四)实物感知,强化特征

    1、介绍:生活中,在很多物体的身上都隐藏着线段。如老师手中的这把尺,它的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除了这条边还有吗?直尺的一个面上有多少条线段?

    2、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数学书,它的身上也有线段,你会找吗?

    3、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4、小结: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线段。

    【设计意图: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数学知识需要及时的回归生活,这以环节的设计不但再次巩固了新知而且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五)图形感知,抽象特征

    1、学习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⑴ 课件出示一条线段。你们猜,用线段可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呢?

    ⑵ 毛线宝宝也围成了一些图形,想请大家数一数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⑶ 集体交流:每个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⑷ 想一想:六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八边形呢?十边形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发现: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从变式图形中找线段。

    过渡:从一些物体或图形身上,我们能找出许多线段。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些线段?

    三、动手创作线段

    1、折一折,引导学生在长方形纸片上创造出线段。

    (1)出示一张长方形纸,问:这张长方形身上藏着几条线段?下面老师用一张长方形纸来给大家再变出一条线段,想不想看?(教师将纸对折后讲述: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2)你们想折吗?请你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

    (3)还想折吗?请你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

    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过度:这些线段,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画呢?

    2、画一画,用尺子画线段。

    (1)学生试画线段。

    ① 选择一份作业展示,提问:他画得对吗?说出你的理由。

    ② 对照要求检查一下自己所画的线段。

    ③ 介绍3种顺序不同的画法:点线点法、线点点法、点点线法。

    ④ 想一想: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给大家提个醒。

    (2)毛线宝宝也想画条线段,可是忘记带直尺了,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工具能画出线段呢?为什么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画?

    小结:借助物体直直的边都可以画出线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再次注重了学生对线段的操作体验,以促进学生对线段表象的进一步形成。通过线段的画法来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连一连

    ① “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尝试以给出的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提问: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②“想想做做”第4题。引导学生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画成的是什么图形。

    ③“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尝试画线段。及时渗透:像这样有序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④拓展:若给你5个点、6个点呢?你会连吗?其中是不是还存在一定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

    四、总结线段特征

    1、线段的。

    2、欣赏“生活中的线段”。

    认识花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96页中的例1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估算的价值。

    2.经历探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知识,学习“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经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亲身体会到在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加、减法的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算一算。(口算下面各题。)

    300+900= 1000+5000= 800+200= 8000—5000=

    700—400= 160—90= 1500—800= 1000—300=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并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估一估。

    1.红星小学有学生1203人,约有()人。

    2.一部电话机的价格是358元,约有()元。

    3.一辆摩托车的价格是5015元,约有()元。

    4.一台冰箱的价格是2495元,约有()元。

    指生进行估计,并让学生说说估计的方法。

    (三)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加减法、求近似数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估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既巩固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知识,又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的情境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该怎样解答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想法。

    2.学生汇报、交流算法。

    预设算法如下:

    (1)笔算。

    ①想法:把358和218加起来,看有没有超过500。

    ②质疑:358+218会计算吗?(不会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2)估算。

    方法一:因为电话机的钱超过了300元,电吹风的钱超过了200元,300+200=500(元),所以带500元钱肯定不够。

    方法二: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不够买电吹风。

    方法三:500元买了200多元的电吹风,剩下不到300元,肯定不够买电话机。

    ……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呢?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方法。

    (三)尝试练习,巩固算法。

    问题:带700元够吗?

    1.学生独立解答,组内交流想法。

    2.学生汇报,交流算法。

    方法一:因为电话机不到400元,电吹风不到300元。400+300=700(元),所以带700元肯定够。

    方法二:700元买了不到400元的电话机,剩下的钱超过300元,肯定够买218元的电吹风。

    方法三:700元买了不到300元的电吹风,剩下的钱超过400元,肯定够买218元的电话机。

    ……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呢?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经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的过程,亲身体会到应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来进行估算,在算法交流中体会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和数感。】

    三、实际运用,深化算法

    (一)连一连。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5题。

    (1)学生仔细读题后,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重点说明:第2问是求几千人?

    (三)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重点:估算的方法。

    (四)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第7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提示学生:“要包装3盒礼物”是多余的条件。

    (五)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遗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认识花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P60—61面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时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教具准备:

    课件、秒表、各种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9。25日神七载入飞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吧!(出示课件),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民的骄傲。

    师:谁能说说向这样倒计时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呢?

    生:(秒)

    师:说得不错,要想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用“秒”做单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秒的认识”(板书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秒。如:火箭发射,奥运会快要开幕得倒计时,新年快要到来的时候和田径比赛跑计时等等。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老师现在带你们一起走进钟表店看一看,各式各样的钟表真多呀!(出示挂图)(有电子表、手表、挂钟、机械钟、闹钟,还有秒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用来计时的工具。

    1)认识电子钟,认识秒表

    2)认识挂钟面上的秒针:

    师:有的钟面上有三根针,以前我们认识了时针、分针,哪一根是秒针呢?把你们带来的钟表指给同桌看一看。谁来告诉我有什么特点?

    生: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

    3)认识1秒

    师:你们真聪明,那么你们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请仔细看(出示课件),秒钟走一小格是几秒?

    生: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师:说得真棒!齐读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师:那么1秒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吧。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师:1秒钟你们能做什么?小组讨论。(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睛,跺一下脚等等)。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好象觉得太快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那么发达,有很多现代工具1秒钟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出示课件)不信我们大家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1秒的课件:

    1) 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2) 火车每秒行55米。

    3) 小汽车每秒行20米。

    4) 神舟七号入轨每秒飞行约7820米。

    5) 装配一台海信电视节约1分钟,整个公司一年可节约成本500万元。

    6) 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师: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惊讶。(生:是)所以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秒。

    4)认识几秒

    师:我们的秒针开始走动了,从12到1走了一大格?几秒?

    生:走了5小格,每一小格是1秒,5小格就是5秒。

    师:认识10秒、20秒,从12到6经过几秒呢?我们平常说得“半分钟”就是30秒。

    师:同桌互相考考。

    5)认识1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安静下来,继续观察秒针,秒针从12走到12走了一圈是几秒?分针有什么变化?

    生:从12到12走了一圈是60秒,分针刚好走1小格,就是1分。

    师:那么你们知道分和秒的关系吗?(出示课件)我们再一起来数一数。师生同数60秒,齐读2遍,板书。结论:1分=60秒 60秒=1分

    6)体验1分钟

    师:1分钟又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当你认为1分钟到了,就请站立起来,你是怎么道是1分钟呢?

    生:我在心里从1~60数。

    师:你真聪明已经把时间记在心里了。

    师:老师这里有一根跳绳,请一位运动健将上来,看看他1分钟能跳多少下,其他小朋友帮他数好吗?(好)奖励他。

    师:现在我们也来看看别的小朋友1分钟可以做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教科书P61面

    师:今天我们学的内容就在数学书60—61面,请同学们默看书,想一想你们了解秒的哪些知识?看完后把手轻轻举起,做端正。(老师悄悄计时)表扬学生。

    师: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

    师:时间很珍贵,充分利用起来就能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小结。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师:看看同学们学得怎么样,下面我来考考你们(出示课件)

    1、教科书练习十四①题;

    2、一片短文,综合应用。(出示课件)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时间是一分一秒积累起来的,相信通过今天40分钟的学习,大家会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时间的格言、警句,我们大家读一读。

    今天的课就上在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本人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自主、开放、富有生机的数学课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应用中发展数学。

    本节课主要是《秒的认识》,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存入提高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入时间单位“秒”,本课在认识秒针和1秒及认识1分=60秒时,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去观察、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知道秒及分与秒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人人参与,人人发展。

    认识花教案【篇4】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

    (3)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认识花教案【篇5】

    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直接基础。但是学生对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还未完全上升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个层次,认知结构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完善,容易混淆“生活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本作品由Authorwear软件制作,通过视频、文字、表格、动画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知识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中国最美丽的桥”——扬州五亭桥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设计意图: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介绍: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说明注意点。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设计意图: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三、自学课本,完善比

    1、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名称

    相互联系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多样练习,练习比

    1、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辩一辩:选择其中你认为最感兴趣或是最有把握的一题来和大家说说,行吗?

    (1)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174厘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的1∶174

    (2)既可以读作“七分之五”,又可以读作“七比五”。

    (3)把1克糖溶解在20克水中,糖和糖水的比的1∶20。

    3、猜一猜:其实人体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比,想知道吗?

    (1)出示一个脚印,这是个脚印是24厘米,你能根据这个脚印估计出这个人的身高吗?

    (2)一个人伸直双臂的距离和身高的比大致是()∶()。

    五、了解欣赏,拓展比

    1、了解黄金比。

    2、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3、欣赏黄金分割的照片。

    认识花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57页

    2、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或者在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师:刚才同学们朗诵的传统文化的片断,非常精彩,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呢?(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提供有关圆的传统图文资源,使学生置身于鲜活的文化背景之上,浸润在数学知识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那你不想把这美丽的圆画下来吗?

    请同学们拿出画圆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圆。

    师:很多同学都画出了自己漂亮的圆,但少数同学画得不够理想,你们猜猜他是什么原因没能成功的画出圆来?

    其实,同学们刚才说的就是画圆时应注意的地方。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圆规画一个标准的圆。

    [设计意图:“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看似简单的画圆问题,实则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表述、概括等步骤,循序渐进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体验出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奠定好基础。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画出了这么美丽的圆,那在这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汇报,师出示相应课件)

    这些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对,它们都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这样弯弯的线我们称它为曲线。(课件出示曲线)圆就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课件演示圆)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与已学平面图形的比较,从而揭示圆的概念,这样设计不但能够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确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而且将要学的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上,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使学生顺利成章的获取知识。]

    俗话说圆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呢?

    无论是求圆的面积还是求圆的周长,我们都必须先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请学生拿出刚才的圆片来,然后象老师一样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反复从不同方位对折几次,这些折痕用铅笔画下来你发现了什么?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边总结边在黑板上标出圆心)

    其实,在圆里还有半径和直径两个重要的概念,科学家是如何定义它们的呢?这个秘密就藏在数学书56页的例2中,请同学们自学相关的内容并用笔画出相关的概念和重要的词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吗?

    请你帮老师找出黑板上这个圆的半径,其他同学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半径。

    通过自学你们认识了半径,那你能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径来吗?(出示课件)

    AB为什么不是直径,它是什么?

    生:它虽然通过了圆心,但它只有一端在圆上,所以它不是直径,它是圆的半径。

    GH为什么不是直径?

    简单的说,圆的直径必须满足哪几点要求?

    生:一要通过圆心,二要两端都在圆上,三要是线段。

    [设计意图:运用课本并不是死读课本,而是要把教材内容吃透、用活。学生经过上面的学习,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完整的概念。]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认识花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的方法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2、巩固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百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

    百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完成第10题

    (1)组成的数中素数和合数各有哪些?什么叫素数和合数?

    (2)组成的数中哪些有公因数2、3或5?什么样的数能被2、3、5整除?

    (3)什么叫做公倍数?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什么叫分数单位?

    3、完成86页的第11题。

    结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并适当总结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4、完成86页12题

    让学生找出数的排列的规律

    5、完成86页第13题。

    先让学生估计每个图形中涂色部分所占的百分比的大小,在让学生写出百分比

    6、复习最简分数

    (1)提问:怎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谁来举几个最简分数的例子?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个分数都是最简分数。

    ①4米是6米的。

    ②9千克是12千克的。

    ③5厘米是1O厘米的。

    7、完成86页第14题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判断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认识花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等计数单位,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能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经历数的过程,感知大数。通过知识的迁移,感悟大数的意义,掌握读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现实情景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重视课堂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使学生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读数,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 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情景引入

    (意图: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感受大灾面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

    1、默读下面一段话。

    在为四川灾区捐款活动中,我们班有40名同学,共捐款200元;全校有300名同学,大约捐款1500元;全镇共有20xx名学生,大约捐款10000元;我们区有113230名在师生,共捐款约1249434元。唐山市各界为灾区捐款约340000000元。

    2、发现问题。

    ⑴小调查。会读的同学请举手,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统计、分类)

    ⑵小汇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指着340000000说,这个数我不会读。)

    ⑶小交流。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340000000应该怎样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认识更大的数(一亿)(齐读课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会读这些信息,而且还应明白这些大数所表示的意义。

    二、启发诱导,感受大数

    1、数一数,认识“亿”

    (1)过渡:接下来,我们还是利用计数器来认识大数吧。出示计数器,回忆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一千万一千万地数,认识计数单位“亿”(师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先来看,老师在这拨下一个珠子,表示多少?(一千万)你是怎么知道的?拨下九个珠子是多少?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亿”

    2、感受“一亿”

    师:我们已经数到了“亿”,“一亿”究竟有多大呢?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看信息,让大家来感受一下“一亿”。

    (1)课件出示“小朋友数数,如果每秒钟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那么从一数到一亿需用三年零两个多月!

    (2)如果一亿人手拉手(人与人间隔1米),那么可以为地球绕两圈半。

    (3)一亿张打印纸的厚度达到1万米,比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师:大家感觉一亿怎么样?说一说。

    3、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师: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往往要遇到更大的数,例如:截止到20xx年,我国人口大约有13亿,全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同学们还会接着一一下数吗?

    (1)一亿一亿地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亿”(师生共同操作计数器)

    (2)十亿十亿地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亿”(生独立操作)

    (3)按照这样的数法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继续边拨边数,从一百亿一直数到一千亿,再互相说一说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汇报: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认识计数单位“百亿”“千亿”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计数单位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边说边板书,并在千亿后面写上省略号),你们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课件出示“计数单位”的概念,学生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为什么在千亿的后面写上了省略号?

    2、游戏:数数。(开火车)

    一个一个地数,从96数到103;

    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一亿一亿地数,从六亿数到十亿;

    十亿十亿地数,从三十亿数到一百亿;

    一百亿一百亿地数,从五百亿数到九百亿;

    一千亿一千亿地数,从五千亿数到九千亿。

    过渡:通过数数的游戏,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些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3、认识数位

    课件出示: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按顺序读一读)这些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数位。(课件出示:“数位”的概念,学生读)。“个”这个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个位,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读)

    师:刚才我们说的这些计数单位和数位合起来就可以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课件出示有空缺的数位顺序表)。现在你能把这个数为顺序表天完整吗?(每人一张有空缺的数位顺序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统一核对。)

    找学生上台汇报,统一意见后,学生读数位顺序表。

    4、独立分级

    师:这么多的数位,中国的数学家读写方便给他们分了级,我们能不能也试着给它们分级,并取上名字?

    小级活动后进行汇报。

    教师小结: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也是分了三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一级,表示多少个或多少个一,所以叫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一级,表示多少万,所以叫万级;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一级,表示多少亿,所以叫亿级。(上述分级的过程利用课件展示出来)

    5、十进制计数法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数位顺序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出“十进制计数法”,并用课件出示“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师:谁能举例说说哪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6、再次出示引入新课时阅读资料提问:谁能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1、自己写出一个超过1亿的数,并试着读出来。(学生写出数后,小组同学互相读)

    2、把下面横线上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近似数。(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1)截至20xx年7月,我国的电话用户已突破600000000户。

    (2)20xx年,我国的钢材产量约为240000000吨。

    3、把太阳系中把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近似数。(先读一读,再改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五评价总结延伸课外

    1、师:这节课要结束了,你最想说什么?

    2、大数在我们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能利有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搜集一下世界上有哪些国家人口超过了1亿人,并把收集的数据正确的读写出来。

    认识花教案【篇9】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从平面几何想象到立体几何,沟通面与体的关系。

    1、请看屏幕,看到两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2、猜一猜,

    (1)号长方形如果向后移产生一定的厚度,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2)号长方形如果围绕宽这条边旋转一周,猜想一下,又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二)、引入课题

    猜对了吗?想象力不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整体感知,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从直观几何抽象到经验几何

    1、现在举起你们昨天做的圆柱,互相欣赏一下。手巧的同学做得比较精致,有的同学作品不够完美,看来动手能力还得提高。

    2、那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你们观察很仔细)

    3、请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体图片,罐头盒、茶叶筒、木桩。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呢?想看看吗?

    (二)、研究圆柱的特征

    1、提问:那圆柱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拿一个圆柱,用手摸一摸,互相交流,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哪一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发现圆柱有哪些特征?

    ①、随着学生回答质疑: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预设:观察、画剪、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是否重合)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请看屏幕演示。

    ③、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随着学生回答后板书。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3、高的认识

    ①、出示两个高低不同圆柱。请看,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那么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圆柱的高低和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②、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③、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你能画一条你自己制作的圆柱的高吗?长度是多少?还能不能再画一条高,长度又是多少?你能总结出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吗?

    同意吗?还有补充吗?说得很完整,我们把它写下来。(板书: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④、高的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

    硬币的高叫什么?(厚)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长)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深)

    4、小结圆柱特征

    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同桌互相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

    谁来指指老师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横放)

    (三)、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

    ①、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为什么?(开火车游戏)

    ②、看来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出示两个小圆和一个大侧面,它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2、实践操作,探究关系

    ①、提问:那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学具进行研究。

    ②、抽读探究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在1—5号之中,给圆柱选择合适的侧面包装。

    ③、质疑:这么多侧面,你为什么选择4号和5号呢?5号为什么也能围成圆柱的侧面呢?(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④、提问:观察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同意吗?回答很准确。(板书: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⑤、猜猜看,老师手中这个圆柱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想一想在什么条件下,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圆柱底面周长=高)

    3、小结:这样看来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有哪些图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

    三、练习与质疑,组装圆柱的拓展题(从计算几何演绎到推理几何)

    想一想:哪几号材料能组成圆柱(接口不计),为什么?

    1、2、4号不能。(梯形上底长度小于圆的周长)

    1、2、3号和1、2、6号可以组成圆柱。(圆的周长等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底边长度)

    四、课堂小结,提升理念

    同学们表现很积极,通过大家的研究探索,我们认识了圆柱,你能谈谈有哪些收获吗?

    祝贺你们能有这么多的收获。

    五、课堂延伸

    圆柱体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欣赏在建筑、市政设施、食品等方面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今天我们讲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其实在生活中还存在斜圆柱和弯圆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物体,你会发现更多有关圆柱的有趣的知识。

    板书设书

    圆柱的认识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认识花教案【篇10】

    一、导入新课

    钟表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只有认识它,才能更好的利用它。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认识钟面。

    1.观察比较初步认识钟面。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钟面。

    三、认识整时。

    1.认识指针指示的整时。

    (1)播放录像。提问学生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

    教师根据学生口答,贴出相应的钟表。

    (2)学生观察这三个时刻,分针,时针分别指在哪里?教师板书

    (3)比较三个时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得出结论并板书:

    (5)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2.认识电子钟上的整时。

    3.动手拨钟表。

    四、认识大约几时。

    1.借助上一环节拨7时,出示两钟表:一个是7时不到一点,另一个是7时刚过一点。问学生是不是7时?教师指导学生接近7时,可以说大约7时。

    2.说说书上85页第3题的钟面大约是几时。

    3.小结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哪位好朋友啊?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自制钟表,升华知识。

    伴随《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谈话:认识了钟表,我们再回到钟表店,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每人做一个钟表,就让时间停留在你最喜欢的一个时间上。(学生做好后交流)

    认识花教案【篇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袋子(剪刀、闹钟、五角星、习字册)纸、扇子、大三角板、四个钟面图等。

    2、学具准备:三角板、纸、小棒、橡皮筋、活动角、扇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孙悟空图。

    引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孙悟空也来到了我们的教

    室,喜欢他吗?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的小朋友还能得到孙悟空图片。瞧,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袋,里面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请4个小朋友来摸一摸

    2、指名摸东西并介绍(剪刀、闹钟、五角星、习字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就藏在这里面,这个新朋

    友的名字是――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通过摸一摸更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进入新知的探究。〗

    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角

    1、找一找:谁来找一找我们的新朋友藏在哪儿?(学生指师用尺画出角)

    2、移一移:看把这些东西移走,留下的图形就是角。

    3、戳一戳:拿出三角板像老师这样戳一戳自己的手背感觉怎么样?为什么疼?对,这个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师边说边演示)再看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线就是角的边(板书:边)

    4、摸一摸:用手摸一摸(三角板)这两条边怎样?

    5、指一指:谁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把角的概念放到实践操作中感知,让学生摸摸角的各部分,说说触摸后的感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角有顶点和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6、小结: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吗?

    7、找生活中的角:请小朋友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角?(同桌交流)

    8、判断:火眼金睛辨真假

    (1)实物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2)集体判断,并说明第二个图形为什么不是角?

    (3)出示用小棒摆的角(两根小棒分开):这是角吗?谁能把它变成角?

    (4)出示用毛线摆的角(弯弯曲曲):这个图形呢?谁来教教我把它变成角?

    9、数一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2)学生独立做

    (3)集体评讲(第一个图形指一指角在哪儿)

    10、填一填:

    (1)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自己完成

    (3)集体评讲:大声的说出你的答案老师来填。问:接下去想?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设计意图:通过辨真假、摆小棒、拉毛线、数一数、填一填,多种练习形式,巩固前面建立起来的角的概念,使学生对角的特点,角的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通过眼、手等感官直接感觉到了顶点与边的特征,思维得到了升华,头脑中已深刻地留下了角的形象。〗

    (二)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1、引入:孙悟空还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做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材料,四人小组想想办法,方法最多的小组会得到孙悟空送的合作星。

    2、四人小组交流做角

    3、汇报:请组长汇报你们小组做了几种?

    4、展示:请方法最多的小组到前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1)用两根小棒做成的角;(2)用纸折出的角;(3)在钉子

    板上拉出的角;(4)用塑料棒做成的活动角(学生介绍时师标出角);(5)用扇子做的角;(6)用两本数学书做成的角……。

    5、表扬:很好,送你们小组一颗合作星。

    〖设计意图:做角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交流过程中,生生互补,集思广益,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发展了数学思维。〗

    6、初步感受角有大小:请小朋友认真看,在拉开纸扇的过程中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合拢扇子的过程中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请大家拿出你的扇子做一做

    7、小结:随着角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叉开得越小角越小。(边说边再演示)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入:在生活中也有大小不同的角,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分别可以看成是角的两条边,转动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角,(再转)看一看这个角有什么变化?(转过180度的角)再看,这边的角有什么变化?

    2、出示四个钟面图:这有四个钟面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3、指名说

    4、拿走第1个和第3个钟面:现在这两个钟面上的`两个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你认为第1个角大就伸“1”,认为第二个角大就伸“2”,想好了,伸(可能有的说第一个钟面上的角大,有的说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有的说一样大)

    5、质疑:谁说得对呢?我们桌上有这两个钟面上的角,请小组里合作,想想怎样来比较?(两个钟面上的角事先用习题纸印好发给学生)

    6、小组讨论交流(师了解情况)

    7、汇报:哪个角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8、比一比谁的手巧:

    (1)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角

    (2)同桌比一比角的大小

    (3)指名演示

    9、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请看最后一道抢答题(出示第5题)

    〖设计意图:比较角的大小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先从拉开扇子、合拢扇子引入,再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同桌折角比较,看图抢答比较,还有下面的游戏中比较,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彼,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知识。〗

    三、拓展延伸,游戏猜猜猜:

    (1)引入:孙悟空会72变,老师也向他学了一招,看,(出示第一组,在信封里装有用纸折的两种颜色的角,一眼就能看出一个角大,一个角小,但边露出一样多)问,猜一猜哪种颜色的角大?我们来比一下。

    (2)出示第二组:再看,(出示,两种颜色一样大小的角,一个角的边露出多点,一个角的边露出少点)哪种颜色的角大?(比较)

    (3)出示第三组:还想猜吗?(出示,两种颜色大小不同的角,但大点的角的边露出少点,小点的角的边露出多点)哪种颜色的角大?(让学生认为哪边角大就站在哪边)

    四、课堂结语:这节课开心吗?热情的孙悟空还邀请小朋友课后到他的数学王国里去玩!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时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角,再认识角。通过找角、做角、比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从而得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根据知识由浅入深,尾尾道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教者把学生喜爱的孙悟空引进课堂,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扩大了视野。

    【认识花教案通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