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学设计教案精华8篇
  • 教学设计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22

    教学设计教案精华8篇。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教学设计教案精华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教案 篇1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4、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健康、机灵、纯朴勇敢和见多识广。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课时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板书:闰土(出示课文插图)

    2、打招呼: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过渡:看来同学们都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6、 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课时目标:

    1、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健康、机灵、纯朴勇敢和见多识广。

    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3、过渡: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 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很勇敢。

    3、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A、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B、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C、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D、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少年闰土》阅读原文: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闰土会捕鸟,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教学设计教案 篇2

    让幼儿看图回答问题,让幼儿发挥自已的想像力并尝试编故事。

    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了解老爷爷和猴子的动作变化关系,并选择恰当的语句表达情节的变化。

    2.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育他们遇事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1.猴子头饰4个,帽子5顶,篮子1只,可当作大树的板凳.

    2.课前让5个小朋友排练好情景表演猴子学样>

    一.谈话导入.

    二.观看表演,感知、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1.教师讲述角色:卖帽子的老爷爷,猴子。场景:在森林里的大树下。

    2.观看情景表演,提问:主要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分段看表演:(1)从开始到卖帽子老爷爷休息。(2)卖帽老爷爷醒来到最后。

    4.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完整地回答问题。

    (2)看图二。提问:老爷爷醒来后发现了什么?他对猴子们说了些什么?

    (3)看图三。提问:老爷爷摘下帽子时,发现猴子们在干什么?老爷爷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4)看图四。提问:老爷爷是怎么做的?猴子们又是怎么做的,老爷爷的办法好吗?

    5.让幼儿通过看图回答问题讲述四幅图的内容,并编成一个故事。

    (1)自由讲述。(2)请个别幼儿上台讲述。

    活动延伸:准备一些有画面的小故事,让幼儿看图讲故事。

    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漫画故事,《猴子学样》中老爷爷和猴子之间的动作变化很快就能吸引住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育他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小百科;猴子,是三种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的成员,灵长目是动物界的种群,猴子一般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

    教学设计教案 篇3

    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只略作删改的文章,不用说了,那是“相当精彩”!精彩绝伦!

    文章题目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写得实际上是玉熙凤。所以题目还是用“林黛玉初见王熙凤”较好。

    文章半文半白,先要会读本文,尤其是读第一小节,第1小节中最难读的是描写外貌的一段,很有必要跟读(我先读一下);其次是要理解文中的部分词语,除注解中例出的外,还有:不曾远迎、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来者系谁、放诞无礼、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与“神仙妃子”不同)、因笑道、标致、通身的气派、嫡亲、拭泪、丫头老婆、还有,外貌描写中的诸多词语,学生要理解。

    文章也分三个部分,但不按自然段分,第一部分是从“开头——这样放诞无礼”写后院中的王熙凤,从侧面表现了王熙凤的“放诞”“威严”(具体见课文)。

    第二部分,进门后的王熙凤。通过写进门时的一群人围拥的派头描写,反映王的排场,然后紧抓外貌描写,表现了王的富贵、讲究、美丽、放纵(风骚、轻佻、不稳重),外貌描写分二个部分,一个“佩饰”“衣服”的描写,二是身材容貌的描写。

    第三部分,与黛玉正式见面的王熙凤。文章紧抓语言描写。这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比之外貌描写更加耐人寻味。

    先说第二小节,这是贾母介绍王熙凤,通过侧面介绍凤辣子(外号)来表现王熙凤的性格放纵不拘小节。

    第三小节是重点,是王熙凤讲的第一段话,和“用帕试泪”“转悲为喜”的神情描写。次重点是王熙凤讲得第二段话和“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番”,我们安顺序讲。

    一进门就“携”着黛玉的手,并细细打量一番,可见王的热情,与不拘小节,一般的女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最精彩的是王讲的第一段话,总共四句话,要让学生先分清,然后细细品味每句话的意思(这也是“话中有话”)要读懂话,特别是背后的意思。第一句是赞美黛玉之美丽,这本很平常,见面说“啊!“美女”,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王的赞美,是“王熙凤式”的,别人是学不会的。她说:“天下真有这么标致的人物”把林说成是天底下最漂亮的人,而且是她以前从不相信的,因为用了一个“真有”;她说“我今儿才算见了”,是说她第一次见到如此美丽的人,而且好像极为开心、荣幸。把别人赞美得舒服极了,当然是喜欢听的人。

    第二句话是说给贾母听的,替贾母有这样一个外孙女儿而高兴,其实在赞美贾母。绝的还是王的说法,她不说:老祖宗有这样的外孙女真是三生有幸。这样常话。而是用了一句除非你是王熙凤才能想到的话:先说不是外孙女儿,让人一听云里雾里的,外快话锋一转说“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第三句话主要讲给贾母听,又是讲给黛玉听的,“然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她要通过这句告诉林黛玉老祖宗是多么痛她。最主要的这句话是让贾母听的。就是告诉贾母:我们的老祖宗——您多好啊,您那么牵挂小辈。其实有无整天口头心头,谁也不知道!这样一来就把贾母在黛玉心目中的形象提升起来了,自己也拍了一个很好的马屁,那真叫绝!

    第四句话是想表示对黛玉的同情,想拉近与黛玉之间的关系,但言多必失,居然讲得不合时宜,让老祖宗给制止了,当然老祖字是笑着说的,因为前面一段讲得太好!老祖宗高兴,如果王第一句就讲这个就麻烦了。这一段的语言描写也可以说是话中有话。写作文描写语言是有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的,而不是为写而写!从这些语言描写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一个“极会说话,见什么人讲什么话,让谁听了都舒服”的一个善于与人相处,有高超社交技巧的王熙凤。

    紧接着是“便用帕试泪”和“忙转悲为喜”的神情、动作描写,并且说了一段话,给自己搭了一个下台的台阶,可见王极有心计,能看情况办事。

    最后写了王的一段话,表现了王的极度的热情,关键是最后一句话,两个“只管告诉我”,在说什么呢?这是王在显示自已

    教学设计教案 篇4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视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

    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骨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夺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栖(qī)于会稽/栖(qī)息/栖(qī)身/两栖(qī)类动物/栖栖(xīxī,形容不安定)/栖(xī)惶

    冬则资(chī)/稀(xī)有/晨露未(xī)/欷(xī)/令寡人有郄(xì)

    疾疹(chēn)/疹(zhěn)子/麻疹(zhěn)/轸悼(zhěndào,悲痛地哀掉)/鸡胗(zhēn)子

    沈金玉于江沈--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宝物都沉到江里。

    仇雠敌战之国也雠--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打、交战的国家。

    不可失也已已--同“矣”,语尾助词,句意是,不可以失掉。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率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

    将免者以告--“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要临产时向官府报告。

    公令守之--“医”。句意是,官家就派医生看护她生产。

    e其居e--“洁”。句意是,收拾干净他们的住所。

    吾请达王甬,句东句--“勾”。句意是,我请求把你送到市,旬以东的地方。

    而为弊异宸宇弊--“敝”。句意是,做吴国的庇护者。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古人习惯在整数与零之间加一“有”字,可延长音节,增加韵味。

    敬得闻子大夫之言子,尊称。现常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句意是,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话。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离开。现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句意是,夫差与文种达成和议而离开了越国。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

    寡人请更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句意是,请允许我改正。

    丈夫二十不娶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句意是,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媳妇。

    生丈夫丈夫,男孩。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句意是生男孩。

    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赋税。

    贫病者纳官其子病,贫病,贫困。今用于“得病”等。句意是,贫困的人把他们的儿子送人官府,给以禀食,加以敬养。

    爪牙之士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句意是,勇敢的将士。

    孰是吾君也是,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句意是,谁能象我们国君这样好啊。

    吾将残汝社稷社稷,国家。现今“社”与“稷”是两个词。“社”为“社会”“社交”等,“稷”只有古义。

    越君其次其,代吴国,次,舍,驻。今用于“次第较后”,“次要的地位”等。句意是,请越君到吴国来驻扎吧。

    (1)退--使……撤退(勉强释为打退,则不准确,因为原句是:“谋取而退”即:谋取划使吴退兵)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乏,形容词作动词,缺乏,课文中指人材缺乏。句意是,我们的国君勾践缺乏人材,无人可以派遣。)

    请勾践女女于王(第二个“女”名词作动词,作婢妾。句意是,请允许把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婢妾。)

    惟君左右之(左右,方位名词作动词,处置。句意是,任凭您的处置。)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句意是,现在夫差穿水犀皮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

    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状语,以隆重的礼节。句意是:一定在庙堂上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

    --吴国与越国,是相互仇恨、相互敌对、相互征战的国家。

    --这是我的过错。

    --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哪几个人的过错。

    何后之有?

    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屈己下人。

    振--通“赈”,救济。

    吊--慰问。

    [译文]

    勾践固守在会稽的时候,唱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种进见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以便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它。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议。终于使文种动身出使吴国。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就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也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勾践的地盘,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达百里。勾践就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告诫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百姓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还做不到这样,将率领你们夫妇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他的父母也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哭得像死了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达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体面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切磋磨砺义理。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礼待他们。勾践亲自用船装着大米和肉食巡行各处,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却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勾践答应了,于是招来大家告诫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不担心自己的人力不够用,担心的是自己缺少羞耻之心。现在夫差那边穿着水犀皮制成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不担心自己缺乏羞耻之心,却担心他的士兵数量不够多。现在我将帮助上天消灭他。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进同退。前进就想到将得到赏赐,后退则想到要受到惩罚;像这样,就有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还有谁像我们的国君能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能不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这个地方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于是灭掉了吴国。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左丘明……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迄鲁悼智伯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以为《国语》。

    昔左丘明将传《春秋》,乃先采列国之史,国别为语,旋猎其英华,作《春秋传》。而先采集之语,草稿具存,时人共传习之,号曰《国语》,殆非丘明本志也。故其辞多枝叶,不若内传之简直俊健,甚者驳杂不类,如出他手。盖由当时列国之史,材有厚薄,学有浅深,故不能醇一耳。不然,丘明特为此重复之书。何也?

    左氏《国语》,其文深宏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

    《国语》一书,深厚浑朴,《周(语)》《鲁(语)》尚矣。《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齐语》单记桓公霸业,大略与《管子》同。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

    吾读《国语》之书,盖知此编之中,一话一言皆文、武之道也。而其辞宏深雅奥,读之味犹隽永。然则不独其书不可訾,其文辞亦未易贬也。

    柳州作《非国语》,而文学《国语》。

    此书不专载事,遂称《国语》。先儒太史公变编年为杂体,有作古之材。以余观之,殆仿《国语》而为之也。

    《勾践灭吴》原文较长,选入教材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对原文作了删节。共删去了两段。一段是大夫种的说辞: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彻声闻于天王:声音直达吴王。彻,达。天王,指吴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意思是说,越王的军队,不值得您再来讨伐了。师徒,指军队。辱,谦词。〕,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赂君之辱〕意思是说,奉献给国君,酬谢国君的辱临。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勾践女女于王〕请求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女奴。女于王,在王那里作女奴。〕,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惟君左右之:任凭君的调遣〕。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系妻孥(nú):把妻子和儿女都拘囚起来。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致死:效死〕,乃必有偶〔乃必有偶:意思是说,知道不免于死,拼命战斗,一人必有两人之用。偶,两个。〕,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事君:伺候君王。这是婉辞,意思是说,与夫差作战。〕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这些人,不如得到越国。“与其……宁……”,表示在二者之中有所选择的时候,舍其前者,取其后者。〕,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子胥:即伍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被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三江:说法不一,一说指吴江(吴淞江)、钱塘江和浦阳江。一说指岷江、松江(吴淞江)和钱塘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上党之国:指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虽悔之,亦无及已: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已,同“矣”。〕。”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太宰(pǐ):即伯,太宰为官名,吴国大臣。〕,曰:“子苟〔苟:如果,假如。〕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谏曰:“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成,达成协议,讲和。去,离开。〕。

    另一段是夫差对勾践的请辞:

    (又郊败之)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请达王甬、句东:我要把你送到甬、句以东去。达,遣送。甬,甬江。句,句章(现在浙江省慈溪县西南)。〕吾与君为二君〔吾与君为二君:意思是说,我同你仍然算是两国的国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礼先壹饭:按长幼之礼说,我(夫差)比您(勾践)多吃了几年饭,年岁大一些。这是想以长幼的关系请求饶恕。壹,同“一”。〕也矣。君若不忘周室〔不忘周室:吴国是周朝的同姓,所以夫差这样说。〕而为弊邑宸宇〔为弊邑宸(chén)宇:做吴国的庇覆者。弊,也作“敝”。宸,屋檐下承接流水的东西。宇,屋边,檐下。〕,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其次也:进驻呈历都城吧。次,舍,驻。〕。”(遂灭吴)

    《勾践灭吴》是一篇好文字,它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说别具风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记录,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的著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闻更为丰富。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先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委婉。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情节安排方面和小说不同,它并不追求错综复杂、紧张惊险,而是讲究节奏适度、曲折尽情。《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明明是越兵溃败,退守于会稽山上,国家危在旦夕之间;作者却不紧不慢地叙述勾践的求贤和文种的进见。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果然,继这个精彩的开头之后,文章自然地转入第2段,推出那幕更为精彩的外交斗争场面:文种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胥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奈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从文章的开头起,到第2段结束止,情节曲折而节奏适度,似乎是山穷水尽,转瞬间就柳暗花明,这就是优美散文的艺术魅力。文章的第3段,承接上文,作者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经过:对外“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对内抚恤战后的百姓,率领他们休养生息,这就是全篇的主题,即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有能力洗雪国耻。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两段文字,情节仍有起伏,节奏仍然适度,保持了整篇文章风格的统一。

    再说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在勾勒人物形象方面和小说不同,它无意塑造丰富多彩的典型形象,只不过借助历史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而已。这类历史散文的优秀代表往往能够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勾践灭吴》正是如此。在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漫长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他那番巧妙传神的外交辞令最足以显示他的性格与才华。

    三说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一篇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在锤炼语言方面是讲究字约义丰的。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看外交辞令,确实是巧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使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更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万名兵士伺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最后说说经验教训之深刻。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寓深刻的经验教训于客观的历史事实之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而《左传》《国语》《战国策》就是这一传统的最早的体现者。《国语》这部著名的历史散文著作,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一些片段的史实,内容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它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没有定论。从内容推测,作者是战国初期一位熟悉各国情况、熟悉历史掌故而具有比较进步的思想的散文家。《勾践灭吴》可以称之为《国语》的压卷之作,它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在本书叙述越人贿赂吴国太宰而终于达到求和目的之后,读者自然会慨叹:“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或者当你读完全篇,掩卷思之,也许会想起欧阳修那两句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三部历史散文著作均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们的名篇往往提供这样的历史经验:否定天地鬼神的绝对权威而重视“民”的作用。《勾践灭吴》中有两句画龙点睛之笔:“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这确确实实是一条最深刻的历史经验,也确确实实帮助了那些有政治远见的古代统治者,提醒他们: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选自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上,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教学设计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寻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1、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理解“灵车来了”。

    1、过渡:首都百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在泪雨与哀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开来了。这时人们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二段。(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里哪一部分写人们是怎样做的?请大家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内容。自学之前,先请大家想想第一段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点批画,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谁能谈谈自己重点抓了哪些词句,是怎样理解的?结合理解指导朗读。

    ①理解“不约而同”、“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从中体会到全国人民同样爱戴周总理,同样怀念周总理。)

    体会: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呢?没有,丝毫没有!“眼睁睁”这个词语把人们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③理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一处。[人们望总理的灵车,连擦去腮边泪水的一瞬间都舍不得错过,这充分表达了对总理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4、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5、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三、小结:

    1、尽管同学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但是由于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由于我们在读议中抓住了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用多种方法理解,所以大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你们对总理的怀念是深切的,对总理的爱戴是真挚的。谁从以上的学习中,又悟出新的'学习方法?(展开想象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教学设计教案 篇6

    一、教材简析

    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让我们一起在这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里,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贡勃勃的荷叶,去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吧!

    二、学习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学习重难点

    1、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认识生字“蹲”;书写“我”、“美”。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课题

    1、简笔画画出荷叶。说说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荷叶圆圆)。出示“荷”字的卡片,谁有好办法记住咱们的这位“新朋友”?

    2、简笔画画出小水珠、蜻蜓、青蛙、小鱼。瞧,还有谁来了?学习“珠”字。

    3、喜欢它们吗?那咱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认生字,再同桌互相抽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认得多。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表情朗读;配上动作读;和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读等)

    3、想读给大家听吗?你喜欢读哪段就站起来读哪段。

    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

    2、都有谁喜欢这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以下步骤极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小组里分角色读课文,指名分角色读课文。评选“最佳小水珠”、“最佳小蜻蜓”、“最佳小青蛙”、“最佳小鱼儿”、“最佳旁白”。

    4、师述: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荷叶给它们都带来了快乐。

    那荷叶还是谁的什么?(荷叶是荷花的好伙伴;荷叶是我的故事书……)同桌互相议一议,想说的说给同学听,想画的画下画面。指名展示。

    齐读课文质疑

    说说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说说荷叶是谁的什么。

    指导背诵

    1、学生看画面练习背诵。

    2、教师引背。

    3、小组挑战背。

    学生自学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先自由识记生字,再分小组交流讨论,评选出小组里的“识字能手”。

    反馈识字成果,教师适当点拨

    1、说说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新朋友,是怎么记住的。

    2、教师点拨。出示“摇”字,谁会读?再出示“捕”、“挤”、“推”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膀”、“肚”、“背”、“脑”;“蹲”、“跑”、“跳”、“路”;“坪”、“地”、“墙”、“坡”;“篮”、“笔”、“筷”;你又发现了什么?

    3、做游戏识字。学生起立,教师分别出示“摇”、“蹲”的卡片,学生迅速做出这个字的动作;教师出示“停”的卡片,学生则停下站立不动。

    指导写字

    1、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好写的字,先观察,后学写。

    2、说说你写的是什么字?展示学生作业,自评,他评。

    3、以下几个字的教学步骤相同。

    作业

    把这篇课文背给家长听,让自己的家长评一评你读得好不好。

    教学设计教案 篇7

    课文中采用了总分式的构段方式,按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的特点可以把文章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第二部分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全段总起,同时,也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前后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组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提出了用比较的方法来阅读。本课课后就以“阅读链接”的形式推荐了周而复和夏丏尊写猫的片断,意在引导学生与老舍先生的《猫》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可以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怪、任凭、屏息凝视、变化多端、跌倒、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大猫的性格古怪,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4.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5.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难点: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老舍。

    教师: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一、借助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结合预习了解本课都有哪些作家写的猫(老舍、周而复、夏丏尊),三篇各有特点,先一起来学习老舍笔下的这只猫。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接读课文,划出两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

    2.全班交流,(出示句子)说说各自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和认识,随机引导、总结:

    (1)老舍先生写的两个重点内容(板书:古怪淘气)

    (2)围绕这两句话,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3)通过这两句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阅读方法。

    三、重点研读,理解“古怪”。

    (一)创设情境,理解“古怪”。

    1.初步感知:读第一自然段,发现猫的哪些性格?

    2.理解“贪玩”:通过朗读展现猫的贪玩。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品读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升华情感。

    3.理解“尽职”:理解词语“屏息凝视”。亲身体验“屏息凝视”,体会猫等老鼠的决心,感受猫的尽职。指导朗读,感受猫的尽职。

    4.小结:透过对立、矛盾的性格,体会猫的性格的古怪。

    (二)进一步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1.自主发现:自读第2、3自然段,找出其他矛盾的性格,体会古怪。

    2.汇报交流:重点理解“印”等重点词句,体会其中流露出的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读中感悟,体会“更可爱”。

    1.初步理解“更可爱”,自读感受满月小猫的更可爱。

    2.欣赏满月小猫的图片,激趣感受小猫的更可爱。

    3.创设情境朗读,升华情感。

    五、深入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1.默读“阅读链接”,了解周而复、夏丏尊写的猫的片断。

    2.借助图示,比较老舍的《猫》与周而复的猫片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总结:学习作者描写动物时不同的表达方法,为学生写好动物打下基础。

    六、练习。

    1.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比较老舍的《猫》与夏丏尊的猫片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其他作家笔下的动物。

    王煦,女,1979年出生,从教6年,山东省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教师。曾荣获“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济南市“青年技术创新能手”;济南市“课程改革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济南市“铸师魂、展师表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济南市“心理健康辅导员”;“济南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市中区“首席班主任”;市中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为人教社录制《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并制作成光盘,先后获济南市、山东省语文评优课一等奖。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札记、案例多次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语文教育感言:有语文的地方就有真情,有真情的地方就有语文。

    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武汉会场)教案集

    教学设计教案 篇8

    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说明文,但对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说明方法、写作方法等都不太熟悉,要通过本课学习对这些知识有清晰的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

    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假设、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鲸》。(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来欣赏鲸的图片。(出示课件)

    二、复习回顾

    1、复习生字词。(出示课件)

    2、上节课通过初读课文使我们对陌生的鲸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鲸的哪几方面知识?(板书:形体、进化、种类、生活习性)(出示课件)

    3、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些方面了解鲸的特点,并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得既明白又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体会鲸的特点,领悟说明方法

    (一)学习鲸的外形特点。

    1、同学们,鲸的形体怎样的呢?

    2、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你能用一个字概括鲸的形体特点吗?(板书:大)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鲸的大?

    4、同学们,既然是说明文,总要有一些说明方法的,看一看第一自然段到底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鲸大的特点?(出示课件)

    (1)作比较

    请你把作比较的句子读一读,告诉大家是拿谁和谁作比较?还和谁进行比较?(象、大肥猪)

    为什么和象、大肥猪作比较,不和猫、狗作比较?

    通过和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鲸的大。(板书:作比较)

    (2)列数字(板书:列数字)你能把数字词找出来吗?

    (3)举例子(板书:举例子)

    举什么例子?(我国捕获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举例举例,既然是例子,就应该是真实的事例。如果有一头鲸就在眼前,张开了房间一样大的嘴,你敢不敢坐在里面?大家都不敢,这个例子能举吗?这是真的吗?(这是作假设)

    你怎么知道是假设?从哪个词看出来?(要是)

    好,读书一定要会读,除了要整体把握,还特别要注意抓住关键的词。

    (板书:作假设)

    你们以后要写说明文,凡是都可以假设,不过要大胆、合理的假设才行。

    5、第一段正是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作假设这几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而准确地写出了鲸的大。谁能把它读得非常大?你想读哪一句?

    (二)学习鲸的进化过程

    过渡:你们知道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谜。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一看鲸的进化过程和什么有关?(环境的变化)

    找出表示环境变化的词语做上记号(陆地、浅海、海洋)

    2、鲸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它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它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3、出示鲸进化过程示意图,让学生看图复述鲸的进化过程。鲸的进化过程与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一样需要了很长时间,常常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它的体形和生活习性,这个过程就叫做进化。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作者用哪些词语加以说明?(在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渐渐)

    4、现在知道鲸是如何变化了吗?把你自己当作鲸,和同桌说说你的进化过程。

    5、小结:鲸的进化过程告诉了我们鲸像鱼但又不是鱼的根本原因,告诉我们

    鲸是一种哺乳动物。(板书:哺乳动物)

    6、同学们,想想刚才讲的那个故事,说说你认为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的原因是什么?(鲸不是鱼,是哺乳动物)

    (三)学习鲸的种类

    1、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谁能告诉老师?(板书:须鲸齿鲸)

    2、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3、出示课件

    (四)学习鲸的生活习性

    1、课文又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鲸的生活习性呢?

    (板书:吃食、呼吸、睡觉、生长)

    2、鲸的生活习性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轻声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横线标出须鲸的特点,用波浪线标出齿鲸的特点,用双横线标出它们的共同点。

    过渡:第四自然段的开头用了设问句,吸引读者的兴趣,还用了很多动作词描写鲸是怎样吃食的。请同学们分别找出须鲸和齿鲸吃食的动作词,并画上着重号。说说这些动作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栩栩如生,仿佛亲眼见到,真是太神奇了)

    师:是啊,这些动作描写非常生动,我们一起来朗读朗读,体会体会鲸吃食的情景吧。

    过渡:课文前面提到,鲸不是鱼类,是哺乳动物,哪些习性也可以说明?请认真看书找一找。(①用肺呼吸。看软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②胎生。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讲鲸的呼吸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因为鲸呼吸喷水柱大部分人没见识过,而喷泉却是十分常见。)(课件出示)

    师:这篇课文除了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值得大家学习外,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也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好好学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赞一赞这美丽奇特的“喷泉”吧。

    过渡:鲸睡觉时有什么特点?轻声读读课文,找出鲸睡觉最明显的特点,并画下来。

    3、小结: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不仅了解了鲸,而且还学到了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今后我们在写作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章会写得更富有说服力和想像力,更可贵的是,大家还亲自动手查找了许多课外资料,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用我们聪明的头脑努力去探索自然界那无穷无尽的奥秘吧!

    五、拓展练习(出示课件)

    1、请用上今天学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话,介绍我们的校园或我们的教操场。

    2、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选择某一种鲸,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教学设计教案精华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