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
  •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3-08-15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那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的几大因素?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

    1、风华少年的奋斗之歌:

    自古逢秋多寂寥,毛泽东的这首秋词,却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用高昂的笔调抒写了一首秋的赞歌,风华少年的奋斗之歌。在诗人的眼里,眼前的秋景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奋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不禁发出了像屈原一样的天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在天问时,是在徒劳的等待天的回答。然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早就是了然于胸:真正能将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的,就是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秋天的万物因竞自由而充满生机,风华少年因竞自由,为自由奋斗而英气勃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际上是一曲自由的颂歌。

    2、挫折人生的砺志之歌:

    解读此诗,还应从写作背景着手。本诗写作于1925年。这一年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一职也被选掉。从事革命活动,将人民大众从黑暗中解救出来,是诗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然而,诗人却被无情的排挤出了党中央,面对事业上的沉重的打击,他该会保持怎样的精神面貌呢?透过词作中的独来我们可以来解读。独立寒秋中的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沉着、镇静,是险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诗人笔下的秋景也是五彩缤纷、生机勃勃,这灰色际遇中的亮色不仅仅诗人是逆境中的奋勇拼搏,更是诗人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质上是诗人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给我们吟唱的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

    3、王者风范的豪迈之歌:

    在这首词中,处处还透露出诗人的王者风范。首先来看诗人笔下的景物: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潜游水底,上下都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若没有王者风范的过人气魄,笔下的景物又怎能冠绝古今。其次来看诗人的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这里凝结着作者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着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从中表达出诗人改造中国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和气度。最后再看诗人的实际行动:与同学少年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相比!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际上又是一首王者风范的豪迈之歌。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

    【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

    (知识目标)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

    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

    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

    写作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抗日斗争。在陕北青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数千米的塬,眺望茫茫白雪,一口气写成了这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①指名朗读前检查学生对“分外、妖娆、莽莽、竞折腰、成吉思汗”字的读音掌握情

    ②听读时提示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等;

    (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结合注解理解记忆,三分钟后合上书解释,然后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解释语义明确。)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以下思考题,指名回答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的感受及答案,给学生以明确。)

    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诗人满腔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满怀雄心报复和坚定信心……)

    ②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内容上有何不同?将上下两片衔接在一起的是哪句?主旨句是哪句?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雄心抱负。

    1、出示“活动设计”

    联系诗句,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谈论交流。

    3、指名“展示”学习成果,老师评价,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

    4、老师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既供学生参考,又给学生以明确)

    ①读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感受到了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②读了“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景象,感受到了景象壮阔。

    ③读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未冰封时大河波涛滚滚的景象,感受到了雄壮的气势。

    ④读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感受到了山原活泼,奔放。

    ⑤读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雪后晴日当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感受到了雄伟壮丽,娇艳美好。

    思考小结: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和景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老师一边引导学生归结一边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结构示意图”)

    下节课我们再“咬文嚼字”地来品味一些词语的妙处,并来学习这首词的下片,看毛泽东是如何来评论古今英雄人物的。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

    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4.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抒情主人公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点

    1.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2.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教学难点

    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一个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那些绽放着生命华彩的壮美诗篇就使得这种精神能够穿越历史的风云,不断照耀着我们,引领着我们不断去追寻人生的最高境界,文学使生命超越了生命的短暂历史而最终获得了永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初读感知

    (一)多媒体配乐朗诵,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画面,对比把握基调,快速感知画境。

    (二)学生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三)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

    (二)品析上阕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5.作者是什么感觉?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

    (此间相机落实一些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第二课时

    (三)品析下阕

    1.下阕所抒何情?用什么方法抒情?

    2.与意趣相投之人结伴同游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当年与作者同游的是怎样的一群青年?他们是不是跟我们平常旅游一样是游山戏水去了?

    交待诗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来到韶山来到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

    (1)讨论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①“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②“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③“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④“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⑤“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四)内容小结

    1.上下两阕的写景抒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词来概括全词的行文思路。

    四、深读解味

    (一)我们都是有自然生活常识的,当时的橘子洲头有红叶、有苍鹰可能不假,但肯定还会有枯草落木一类秋天特有的景象的,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二)形容词、动词是描形绘色的必要工具,有人说这首词对这两类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请找出你认为用得极妙的形容词或动词来,说说你的理由。

    (三)除了形容词和动词,你认为还有那些词语在这里运用得特别巧妙?说说你的理由。

    (四)如果我们来作一个置换:“立”改成“站”,“击”改成“飞”,“翔”改成“游”你觉得好不好?或者干脆把写景部分全部改成“看万山衰遍,枯林尽灰;湘江浊透,朽木横流。鹰哀长空,鱼藏水底,万类霜天尽忧愁”,这样改后意象色彩也还是统一的,你认为好不好?

    (五)总结本词中心、特点以及鉴赏诗词的方法。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总结提升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年轻的的毛泽东,泰山一般沉着独立于深秋的辽阔江天,不作感伤文人的悲吟哀鸣,不学孤傲文人的高蹈自适,而是表现出了主宰天地的青春豪情,充满了高度自觉的社会使命感。在当时革命不利的背景下,毛泽东依然积极乐观,逆境中勇拼搏,灰色际遇里寻亮色,只因他胸襟宽阔有天地,性格里烙着绚烂的底色。

    “英雄自古出少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不是生下来就命比帝王的,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也都是青春年少时就表现出了崇高的壮怀:

    (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终不还。

    埋骨何必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毛泽东《呈父亲》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壁十年图破壁”

    ——周恩来

    (三)“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四)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妙的全部奥秘不在于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希望做出一切。

    ——屠格涅夫

    (五)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

    ——歌德

    (六)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七)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鲁迅

    结语:这就是青春!青春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年轻人身上赋予的意义都是一样的,相同的年龄,必有相同的激情,只是时代不同,任务不同而已。承前启后靠我们,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的身上,大家能不能充满自信地来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六、再次放声朗读全文,结束课程

    七、作业布置

    (一)比较鉴赏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并写成三百字的鉴赏小短文。

    (二)背诵《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三)课外阅读任先青诗《诗人领袖》

    以上是网网小编精心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4篇,仅供参考。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莽莽(mǎng)妖娆(ráo)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稍逊风骚(xùn)

    分外(fèn)数风流人物(shǔ)今朝(zhāo)

    分别(fēn)数目(shù)朝代(cháo)

    (2)词语释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与重音指导]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

    答案示例: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情感是高昂的、豪迈的。

    2、词的上阙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

    答案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其中“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

    3、作者以哪个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都写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用“望”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写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答案示例: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其中“望长城内外”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示例:“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和比喻、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师点拨:化静为动是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的上阕先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再由“望”字总领,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和伟大祖国形象的雄伟景观,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展现了祖国江山的广阔博大。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将词的上阕分为三个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层(第1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第二层(第2、3句)具体描写北国风光。第三层(最后一句)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二、新课导入

    本首词是一首咏雪词,通过对上阕的学习,我们从作者对雪后北国风光的描绘中,看到了祖国的广阔博大、奇伟雄浑,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在下阕中,作者便由壮丽江山转入到对历代英雄的纵论,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示例:有区别,“稍逊”“略输”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的一种近乎嘲讽了。

    (2)试品味“惜秦皇汉武”中“惜”字的丰富含义。

    答案示例:“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答案示例:“风流人物”指英俊的、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2、品味赏析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答案示例:“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自信豪迈的情怀,请从上、下两阕中分别找出依据说明词人是如何展示这份情怀的(可以从修辞、写作手法、用词、内容意象等任意角度去分析)。

    答案示例:①修辞:夸张(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②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比(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欲抑先扬(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想象(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③用词:千里、万里、望(写出了视野的广阔,体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气魄);舞、驰(化静为动,写出了雪景的壮美);竞(意为竞相争胜,写出了历代英雄对祖国河山的倾倒,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多娇);惜、只。④内容意象:冰封、雪飘、长城、大河、山、天公、红妆素裹(通过大气、壮观的景象来抒发豪情,表达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与“今朝”人物相比较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表现了无产阶级一定会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写法探究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答案示例: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拓展延伸

    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思考: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描绘的是一幅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饯别时更是”愁云惨淡”“风掣红旗冻不翻”令人惆怅的景色。《沁园春·雪》描写的北国风景,生机勃勃,境界壮阔,气势雄伟。既描绘眼前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又通过想象,描写雪停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绚丽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岑参对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满眼“愁云惨淡”,流露出怨怅之情,全诗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戍守边疆,希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因友人归京牵动他的乡土之思。其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沁园春·雪》,词人毛泽东登高望远,欣赏北国风光,浮想联翩。抒发了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之情;诗人又联想起祖国几千年历史,评点历代英雄人物,气雄万古,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诗人岑参,他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但是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达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示例:①表现手法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雪为线索,记叙了戍边将士的苦寒和送友返京的情景,写景和叙事中隐含着深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沁园春·雪》先写景,后抒情、议论,写景是抒情和议论和墓础,做到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用的是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②语言表达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面对边塞的冰天雪地,展开想象,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手法,描绘出壮美的意境;用“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映衬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边将士不堪忍受的怨怅之情;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夸张手法。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沁园春·雪》,而对塞外的冰天雪地,诗人从眼前景写起。然后展开想象,纵横千万里: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比喻、夸张手法,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祖国河山壮观瑰丽的景象;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拟人、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须晴日”一句,语意双关。更耐人寻味。

    教师点拨: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主旨情感、风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突破。

    四、课堂小结

    《沁园春雪》是一篇咏雪名篇,作者在词中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将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概写北国风光

    上阕描写具体写北国风光

    想象雪后北国风光

    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惜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颂今日风流人物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5】

    1.学习词的一般特点。

    2.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1.整体感知。

    播放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大家边听录音边跟着高声诵读。

    (2)上下阕内容、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2.小组讨论。

    (1)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之间要停顿?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2)试介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主要业绩,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3)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怎样的情绪?

    下面这首毛泽东的七言律诗是与《沁园春·雪》在同一时期写的,请结合课文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长征》与课文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2)诗中对偶句有哪些?

    (3)诗中作者把“五岭”、“乌蒙”分别比做什么?突出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1.本词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介绍。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结合抒情,融情于景,描绘出瑰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北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和无限热爱之情;下阕议论结合抒情,寓情于议,在谈古论今之中,感情逐渐升华,最后推向高潮,突出中心。全词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以形象而精确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争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2.有关这首词公开发展的背景。

    这首词作于抗日战争前夜,公开发表于1945年8月。当时日本刚投降,抗日战争已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而蒋介石却在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代表人民意愿,于1945年8月25日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毛泽东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在重庆遇到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第二天便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

    3.词的一般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沁园春》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的`下面。如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4.赏评摘要。

    此词的上阕虚实结合,其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虚写,把读者带到了另一个境界中去。作者想像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情景,那意境才更加娇艳动人。这里,表面上是在写想像中的雪后美景,实际上是作者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精神。

    5.有关“对偶”。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表现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古诗词中,律诗要求二三两联用对偶,有些词牌也规定某些句子要用对偶。《沁园春》要求上片第四、五句和第八、九句分别用四字对,下片与上片对应之处同样要用四字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有新突破,除上联第八、九旬用了四字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外,在上下片分别运用了“八字对”:“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些对偶句,气势磅礴,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

    6.有关诗词的的诵读与学习。

    诗词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读,在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达到成诵。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熟读而成诵,有利于记忆和积累古代词汇和千万年来久为人们传诵的名诗名句,也有利于培养语感。诵读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一步消化与理解的过程,在诵读中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

    自主学习诗词时,可采用“认读——研读——赏读”的方法。认读是自学的基础和前提,要借助工具书,参看课文注解,做到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学习;赏读是阅读的高层次消化和享受,其操作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获得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怎样理解古诗词,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阅读的方法。吟咏诵读,品味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情画意,联系写作背景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古诗词中,往往有不少名句。这些名句,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它们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是作者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学这些名句,要善于涵咏品味,体悟其文内诗内之意及其言外之意,更须铭记在心,因为它们还会成为你以后的人生财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词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苏幕遮,词牌名。

    上片描绘秋色。

    “碧云天,黄叶地”勾出秋季景色的特点: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为读者勾出了一个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接着又以天水相接,斜阳映山来描绘秋色。“天接水”写眼前景的浩渺无际;“斜阳”点明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彩霞万里,映得满山红遍,水天一色。就在这千里秋色、满日斜晖之外却是那远接天涯的芳草。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见,而故乡不能见,因此备觉伤怀,无怪乎要“芳草无情”了。

    词的上片从山引出斜阳,从斜阳引出芳草,从芳草的远在斜阳之上,转而直抒胸臆。目光越来越远,感触越来越深,最后才逼出“芳草无情”四个字,这不正是在一片萧瑟秋景的映衬下,伫望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愈见其深邃沉挚了吗?

    下片直抒胸臆。

    “黯乡魂,追旅思”是总写乡愁。这个“追”字是紧紧追随、缠扰不休的意思,它突出了思念家乡之情无尽无休。下面分写这个“追”字。“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是说除非夜里,才能摆脱“愁思”,才能得到慰藉,此外,不管何时,都是愁苦不宁的。“明月楼高休独倚”就是说,即使明月照高楼,清景无限,你也不要去倚楼远望,因为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亲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这就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

    那么,“何以解忧”呢?“唯有杜康(酒)”了。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便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同义语,而含蕴更深,愁情更重,终于掉下眼泪。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抓住秋天的特色,着意渲染,色彩绚丽,而又意境开阔;情,是思念故乡之情,围绕着愁思的“追”字,总写分述,层层展开,深沉缠绵,酣畅淋漓。因此,前人评这首词“前段多人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8.歌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所写景物雄浑壮丽,所抒胸襟博大宽广。在这首词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人,一位壮志满怀、豪情万丈的英雄。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3、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我们眼中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就来领略其中的一篇《沁园春•雪》。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放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以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课下注释一)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 数(shǔ)风流人物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上阕写北方雪景,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下阕评历代帝王,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2、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3、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描述一下。

    4、下阕评论了哪几位帝王?这些帝王在统治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5、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七、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2、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1、前三句有什么作用?

    2、哪一个字领起了写景?领起的句子有哪些?

    3、写景的句子你喜欢哪一句?赏析一下。

    4、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哪一个字领起了对历代帝王的评论?领起的句子有哪些?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4、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要建功立业的自信和报负,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赞美。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风流人物有哪些?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呢?

    四、比较阅读: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7】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上片中的写景句,由哪一个字总领?

    2、“独立寒秋”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词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的句子是什么?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现了往昔怎样的斗争情景?

    五、小结:从两首词中,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领略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采。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板书设计: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8】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

    (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

    (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

    “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堂交流流程建议:

    导入→课前热身→介绍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揣摩关键词句→小结练兵

    可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词各部分的内容;再细读课文,分上下两阙进行讲解分析;最后三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也可以把揣摩关键语句放到细读课文时进行交流。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2、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