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模板语文精选
  • 高中教案模板语文

    发表时间:2024-04-05

    高中教案模板语文精选。

    教师范文大全将带你一起探索“高中教案模板语文”的奥秘。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是推动学校有机更新的有效手段。所有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最终决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高中教案模板语文【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五、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高中教案模板语文【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 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习课文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舆( yú )马 生( xìng )非异 跬( kuǐ )步

    骐骥( qí )( jì) 驽马( nú ) 锲(qiè )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é ) 镂 ( lòu ) 螯( áo ) 蛇鳝( shàn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5、研习第一、二段:展开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二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重要字词

    取之于蓝:提取/蓝草

    木直中绳:合乎 其曲中规:合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察,反省 对于,

    知明而行无过:明达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但是/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于,

    2,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zhì),智慧。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其曲中规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4,古今异义(古/今)

    1、劝学: 勉励/规劝、劝戒

    2、輮以为轮: 把…做成/认为

    3、金就砺则利: 金属做成的刀剑/金子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

    5,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式

    青,取之于蓝 介词结构后置

    课堂练习: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 然后由学生评议 教师再点拨翻译要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一)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二)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设问引出本段结构:这一段作者是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进行劝学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这一段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四、布置作业

    整理知识点 疏通全文 背诵前两节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三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三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重要字词

    须臾之所学:片刻 博见:广

    闻者彰:清楚 假舆马者:借助,凭借

    致千里:到达 绝江河:横渡

    (2)词类活用

    1、非利足也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

    2、非能水也:名词做动词,游泳

    3、登高而招:形作名 高处

    (3)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4)练: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3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二、研习第四段: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第四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四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实词

    神明自得:人的智慧 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 用心躁也 浮躁,不专心

    (2)虚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3)词类活用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 善行

    (4)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3、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5)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式

    练:翻译句子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 是因为它心专一。

    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第四课时

    四、简析文章写作特色。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一点也不枯燥,很有趣味性,文 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为什么?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文言知识归结

    1.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 今义: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 今义:疾病

    (3)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实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 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5)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2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二、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四、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五、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善假于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五百字。

    板书设计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高中教案模板语文【篇3】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1、 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

    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二)第2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 ?

    1、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2、、作者又以“直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3、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4、这一段作者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正面设喻论证,把道理隐含在比喻中需要推论出来。

    (三)第3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1、(1)第1句话的前半部分通过“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对比,强调了什么?

    (2)接着,后半部分又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论证,说明了什么?

    2、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3、第3段作者又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

    (四)第4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第4段作者运用了10个比喻,这些比喻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学习的哪些方面?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梳理文章结构、论证方法。

    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君子( eq o(sup 5(有学问),sdo 2(修养的)) eq o(sup 5(有 ),sdo 2(人)) )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 eq o(sup 5(靛青,),sdo 2(一种染)) eq o(sup 5( ),sdo 2(料)) ),取之(代词,青)于(介词,从)

    蓝( eq o(sup 5(蓼蓝,),sdo 2(可制染)) eq o(sup 5(叶子),sdo 2(料)) ),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转折)) )青于(介词,比)蓝;冰,水为( eq o(sup 5(动词),sdo 2(凝结)) )之(代词,冰),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转折)) )

    寒于(介词,比)水。木直中(符合)绳,輮( eq o(sup 5(通“煣),sdo 2(火熨木)) eq o(sup 5(”,用),sdo 2(使弯曲)) )以( eq o(sup 5(介词),sdo 2(,把)) )( eq o(sup 5(省 ),sdo 2(“之”)) )为(动词,制)轮,

    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

    其( eq o(sup 5(代木,),sdo 2(作定语)) )曲中规( eq o(sup 5(测圆的),sdo 2(工具))) 。虽( eq o(sup 5(连词),sdo 2(即使)) )有(通“又”)槁(枯)暴(晒),不复挺(直)者,輮使

    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 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

    之(代词,它(木))然( eq o(sup 5(代词),sdo 2(这样)) )也。故( eq o(sup 5(连词),sdo 2(所以)) )木受绳则( eq o(sup 5(连词,),sdo 2(承接,)) eq o(sup 5(表 ),sdo 2(就)) )直,金(金属)就( eq o(sup 5(动词,),sdo 2(近,靠)) eq o(sup 5(接 ),sdo 2(近)) )

    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

    砺(磨刀石)则( eq o(sup 5(连词,),sdo 2(承接,)) eq o(sup 5(表 ),sdo 2(就)) )利,君子博学( eq o(sup 5(广泛),sdo 2(学习)) )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递进)) )日( eq o(sup 5(名作状),sdo 2(,每天)) )参(验,检查)省(省察)

    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乎(介词,于(对))己,则( eq o(sup 5(连词,),sdo 2(假设结)) eq o(sup 5(表 ),sdo 2(果)) )知明( eq o(sup 5(通“智),sdo 2(,智慧)) eq o(sup 5(” ),sdo 2( )) )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并列)) )行无过矣。

    就智慧明达, 行动不犯错误了。

    吾尝(曾经)终日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修饰)) )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 eq o(sup 5(助词),sdo 2(不译)) )所学( eq o(sup 5(所字结),sdo 2(学习的)) eq o(sup 5(构,),sdo 2(收获)) )也;

    我曾经整日思索, 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

    吾尝(曾经)跂( eq o(sup 5(提起),sdo 2(脚后跟)) )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修饰)) )望矣,不如登高之( eq o(sup 5(助词),sdo 2(不译)) )博见(见得广)也。登高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修饰)) )

    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 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

    招,臂非加长也,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转折)) )见者远;顺风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修饰)) )呼,声非加疾( eq o(sup 5(强,这),sdo 2(声音宏)) eq o(sup 5(里指),sdo 2(大)) )也,

    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

    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转折)) )闻者彰(明显)。假( eq o(sup 5(借助),sdo 2(利用)) )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转折)) )致(达到)

    千里;假( eq o(sup 5(借助),sdo 2(利用)) )舟楫者,非能水( eq o(sup 5(名作动),sdo 2(,游水)) )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 eq o(sup 5(通“性),sdo 2(资质,)) eq o(sup 5(”,),sdo 2(禀赋)) )

    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

    非异也,善假(借助,利用)于(介词,向)物( eq o(sup 5(外物,),sdo 2(种客观)) eq o(sup 5(指各),sdo 2(条件)) )也。

    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 eq o(sup 5(兼词,),sdo 2(从那里)) );积水成渊(深水),蛟龙生焉( eq o(sup 5(兼词,),sdo 2(从那里)) );积善成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

    德,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承接)) )神明自得(获得),圣心备焉(助词不译)。故( eq o(sup 5(连词),sdo 2(所以)) )不积跬( eq o(sup 5(古代),sdo 2(的半步)) )步,

    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

    无以( eq o(sup 5(没有用),sdo 2(…的办)) eq o(sup 5(来…),sdo 2(法))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

    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

    驽马(劣马)十驾( eq o(sup 5(马拉车),sdo 2(所走的)) eq o(sup 5(一天),sdo 2(路程)) ),功在不舍( eq o(sup 5(放弃),sdo 2(中止)) )。锲而( eq o(sup 5(连词,),sdo 2(、假设)) eq o(sup 5(有如果),sdo 2( 之意)) )舍之( eq o(sup 5(代词,),sdo 2(“锲”)) ),朽木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

    不折;锲而( eq o(sup 5(连词,),sdo 2(、假设)) eq o(sup 5(有如果),sdo 2( 之意)) )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 eq o(sup 5(助词,),sdo 2(后置的)) eq o(sup 5(定语),sdo 2(标志)) )利( eq o(sup 5(定语),sdo 2(后置)) ),

    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筋骨之( eq o(sup 5(助词,),sdo 2(后置的)) eq o(sup 5(定语),sdo 2(标志)) )强( eq o(sup 5(定语),sdo 2(后置)) ),上( eq o(sup 5(名作状),sdo 2(,向上)) )食埃土,下( eq o(sup 5(名作状),sdo 2(,向下)) )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也。

    坚强的筋骨, 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蟹六跪(蟹脚)而( eq o(sup 5(连词,),sdo 2(表并列)) )二螯(蟹钳),非蛇鳝之( eq o(sup 5(助词),sdo 2(,的)) )穴无可寄托者,用(因为)心躁( eq o(sup 5(浮躁,),sdo 2(不专心)) )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一、注释词语:

    君子( eq o(sup 5(有学问),sdo 2(修养的)) eq o(sup 5(有 ),sdo 2(人)) )曰:学不可以已。

    青( eq o(sup 5(靛青,),sdo 2(一种染)) eq o(sup 5( ),sdo 2(料)) ),取之于蓝( eq o(sup 5(蓼蓝,),sdo 2(可制染)) eq o(sup 5(叶子),sdo 2(料)) ),而青于蓝;

    高中教案模板语文【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文意,学习议论文文章的写作方法。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升学生论辩说理能力。

    3、明确学习对一个人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学习必须通过“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提升的道理。

    (一)知识导入

    关于人性的善恶,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各有见解,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荀子的思想见解有逻辑分析,有论证过程,自成思想体系,相对成熟。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正因为“人性恶”,所以荀子主张通过学习教化,抑制恶,使人性的恶向善不断地转化。所以荀子提倡学习,强调学习的必要性,提出“学无止境”。

    (二)用心听读

    教师示范朗读,请学生请准字音,节奏,语调和情感。

    (三)用情朗读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整齐句式的气势,读出作者对所有学习者的劝谏之情。

    (四)用智赏读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文章流畅的文脉,一边读,一边领悟,交流分享《劝学》的论证手法。

    1、文章内容讲述“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学习的重要意义,努力学习必须靠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

    2。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短小精悍,情韵悠长。

    高中教案模板语文【篇5】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思想,培养谦虚好学风气。

    (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文层次结构是怎样?

    (二)有关疑难词句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一种。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职能、从师必要、择师原则等方面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

    (七)怎样认识本文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论语》中孔子说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唐宋实用散文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优秀散文。他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老师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重要性和从师应持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见解突破孔子学说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学生李蟠,其目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读音。

    句读dou或不焉fou经传zhuan从师cong

    读书du不能bu传道chuan从容cong

    聃dan蟠pan苌弘chang近谀贻

    冉ran潘pan无长无少zhang须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人今:有专门学问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方法论证中心

    论点?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要论及内容、范围,成为本文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句中“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儒家之道,即儒家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师存在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不耻下问、能者为师进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

    第1段正面阐明从师重要性,提出从师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观点,说明从师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对比中,对不从师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言和行两方面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事例。孔子言论中“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结论.

    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排偶句和灵活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结尾词语做下一句起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许多从师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作者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师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道”,是维护封建统治儒家之道,所说“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道”和“业”内涵是根本不同。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轻视劳动人民封建统治阶级偏见。

    高中教案模板语文【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寡人之于国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板书: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

    明确:(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2)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板书:比喻论证:战喻)

    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板书:王道)

    明确:

    (1)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2)进行思想教化,兴办教育,敬老爱幼,文明之花盛放。

    (3)严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观条件。现代生活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维持生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问题。

    3.本文论辩艺术的技巧有什么?(板书:论证技巧)

    明确:

    (1)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对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3)口语化,生动多趣。辩论说理讲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争取主动,易于接受。(板书:修辞:排、偶)

    (四)拓展延伸

    补充说明有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策略。

    明确:

    (1)“民贵君轻”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论”;

    (3)延续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于庄子的浪漫主义,孟子风格是阐论明理的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回顾文章的条理和思路,并结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个问题,巩固知识要点。

    作业:请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谋臣,将会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国策略的欠妥之处呢?(要求:字数不限,要有条理,符合实际情况。)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内容后,剖析深层思想和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以读为主线,安排朗读和诵读,带领学生翻译文本并理解文意。本文凝结了孟子的论辩技术和治国安邦之策,因此,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进行教学。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记叙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崐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崐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

    教学重点: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2、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学生讲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从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1、生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词穷;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崐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回合,讨论:

    ⑴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⑵而墨子分析公输造云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终结论又是什么?

    ⑶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

    ⑷公输真的“服”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回合,讨论:

    ⑴墨子给楚王讲故事,有什么目的?

    ⑵楚王是如何评价故事中人的?

    ⑶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来作类比的?

    ⑷楚王真的决定不攻打宋国了吗?揣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

    5、生自读第三回合,讨论:

    ⑴在模拟攻守前,楚王怎样看待楚攻宋的结果?

    ⑵而模拟攻守的结果又是什么?

    ⑶公输真的就此罢休了吗?

    ⑷墨子又是怎样让楚王彻底折服的呢?

    6、教师总结: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由此而具有曲折有致的情节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够在辩论中取胜,他运用了什么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评述此种技巧。

    3、这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辩才。

    4、在辩论过程中,墨子面对公输,面对强国君主,甚至有崐杀身之险时,他有什么反应?

    ——“沉静”、“从从容容”、“镇静”。(以上几词出自鲁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写的小说《非攻》)

    5、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胆识。

    6、教师总结:

    墨子是一位具有过人辩才与过人胆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崐章由此而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美。

    四、课堂小结:

    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仅要从道义上战胜他们,还要用实力来震慑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过人的辩才与胆识。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收录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

    2、积累几种文言句式:

    ⑴排比句式:……不可谓……不可谓……

    舍其……而欲窃之

    犹……之与……也

    ⑵判断句式:以……为……

    板书设计: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

    道义胜(辩才过人)

    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

    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5

    【学习内容】

    教材:综合性学习

    【学习目标】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展示读书成果。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读书,尤其是那些名著,就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先贤智者相交!这些先贤智者著书或是为了寻求别人理解,或是为了探寻人生的途径与处世的真理。不论他们的箴言沟通于你的人生经验,他们聪慧的感受触发你的悟性,还是他们天才的思想把你蒙昧混沌的头颅透彻照亮——你的脑袋仿佛忽然变成一只通电发亮的灯——他们不是你最宝贵的精神朋友吗?”原来读书可以让我们享受和吸取人类文化的成果,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变得广阔,变得丰富多彩,同学们,少年正是读书时,让我们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

    活动一:填写读书问卷

    你的阅读状况怎样呢?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确作答,填写课本“少年正是读书时”资料二(个人阅读状况调查问卷)。

    活动二:名家读书轶事

    1.请阅读图书“人生之点”之“书伴我行”板块,找出其中一例讲述作者的读书经历。

    答案示例:图书:

    叶文玲《我的“长生果”》:读书读得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胡玥《读书的经历》:偷着看书的美妙。

    冯骥才《无书的日子》:把读书认定是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真正伙伴。

    李丹崖《一窗明月半床书》:没有功利性,心无杂念的读书。

    尤今《寻找书籍的味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香味。

    2.除图书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名家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故事吗?

    答案示例:

    白居易: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王安石:囚首丧面而谈读书。

    3.古人曾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图书“书伴我行”,许多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他们自己读书与写作的联系,并从中悟得一点道理,你能找出来吗?

    答案示例:

    叶文玲《我的“长生果”》:作文,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要写的真情实感;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冯骥才《无书的日子》: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书是挖掘自己;读书是接受别人的沐浴,写作是一种自我净化。

    活动三:践行读书计划

    1.了解名家读书轶事,让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你有没有想要改变自己之前的读书方法,请设计一张读书卡片,制定自己今后的读书计划。

    活动四:积累读书名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九渊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

    【高中教案模板语文精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