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数学必修3教案十四篇
  • 数学必修3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29

    数学必修3教案十四篇。

    我们将为您介绍有关“数学必修3教案”的内容接下来请看,真诚邀请您来对本文参考阅读。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反应是紧密关联的。

    数学必修3教案 篇1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与作用; (2)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 (3)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的各自特点,从而恰当的选择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的作出总体估计。

    二. 学习重点

    三.学习难点

    能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统计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 )随机抽样的几种常用方法有哪些?

    (3)通过抽样方法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二)自学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适合描述什么样的数据?

    2.如何列频率分布表?

    3.如何画频率分布直方图?基本步骤是什么?

    4.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纵坐标是什么?

    5.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什么?

    6.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是多少?

    (三)课前自测

    1.从一堆苹果中任取了20只,并得到了它们的质量(单位:g)数据分布表如下:

    分组 [90,100) [100,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频数 1 2 3 10 1 则这堆苹果中,质量不小于120g的苹果数约占苹果总数的__________%. 2.关于频率分布直方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方图的高表示该组上的个体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 B.直方图的高表示取某数的频率 C.直方图的高表示该组上的样本中出现的频率与组距的比值 D.直方图的高表示该组上的个体在样本中出现的频数与组距的比值 3.已知样本:10,8,6,13,8,10,12,11,7,8,9,11,9,12,9,10,11,11,12,那么频率为0.2的范围是( ) A、5.5-7.5 B、7.5-9.5 C、9.5-11.5 D、11.5-13.5 (四)探究教学 典例:城市缺水问题(自学教材65页~68页)

    问题1.你认为为了较为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 2.如何分析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用水量其他信息吗? 知识整理: 1.频率分布的概念: 频率分布: 频数: 频率:

    2.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求极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组距: 组数: (3).将数据分组 (4).列频率分布表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问题: .

    1.月平均用水量在2.5—3之间的频率是多少?

    2.月均用水量最多的在哪个区间?

    3.月均用水量小于4.5 的频率是多少?

    4.小长方形的面积=?

    5.小长方形的面积总和=?

    6.如果希望85%以上居民不超出标准,如何制定标准?

    7.直方图有那些优点和缺点?

    例题讲解: 例1有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的频数如下: [12.5, 15.5) 3 [15.5, 18.5) 8 [18.5, 21.5) 9 [21.5, 24.5) 11 [24.5, 27.5) 10 [27.5, 30.5) 5 [30.5, 33.5) 4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数据落在[15.5, 24.5)的百分比是多少? (4)数据小于21.5的百分比是多少?

    3.频率分布折线图、总体密度曲线 问题1:如何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 ? 频率分布折线图的概念:

    问题2:在城市缺水问题中将样本容量为100,增至1000,其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假如增至10000呢?

    总体密度曲线的概念:

    注:用样本分布直方图去估计相应的总体分布时,一般样本容量越大,频率分布直方图就会无限接近总体密度曲线,就越精确地反映了总体的分布规律,即越精确地反映了总体在各个范围内1.总体分布指的是总体取值的频率分布规律,由于总体分布不易知道,因此我们往往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分布。

    4. 茎叶图 茎叶图的概念: 茎叶图的特征:

    小结:.总体的分布分两种情况: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很少时,用茎叶图估计总体的分布;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较多时,将样本数据恰当分组,用各组的频率分布描述总体的分布,方法是用频率分布表或频率分布直方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 一个社会调查机构就某地居民的月收入调查了10000人, 并根据所得数据画了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 为了分析居民的收入与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关系, 要从这10000人中再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00人作进一步 调查,则 [2500,3000)(元)月收入段应抽取 人。

    2、为了解某校高三学生的视力情况,随机抽查了该校200名高三学生的视力情况,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  由于不慎将部分数据丢失,但知道前四组的频数成等比数 列,后6组的频数成等差数列,设最多一组学生数为a,视 力在4.6到5.0之间的频率为b,则

    a+b= . 3.在抽查产品的尺寸过程中,将其尺寸分成若干组,[a,b)是其中的一组,抽查出的个体在该组上的频率为m,该组上的直方图的高为h,则ba=______. 4.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高情况,对育才中学同龄的50名男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 175 168 180 176 167 181 162 173 171 177 171 171 174 173 174 175 177 166 163 160 166 166 163 169 174 165 175 165 170 158 174 172 166 172 167 172 175 161 173 167 170 172 165 157 172 173 166 177 169 181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3)画频率分布折线图;

    数学必修3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从本文的题目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找出写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怎样的?二者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体验与反思: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

    a、自由讨论。你最喜欢的语段,并说出原因(从写法上分析)b、重点研读。 朗读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 分析写作技巧

    3、拓展延伸a、品味第二、七自然段,自己写一段话。(或写校园一角,或写某个游戏的过程)b、学生评析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至爱亲情2、研读课文

    △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B、这些对“我”的成长起了怎样的作用? C、怎样理解文章未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学内容: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2、体味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教学设计:

    △ 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丑小鸭遭受到哪些歧视和打击?丑小鸭是如何面对的?这篇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集中讨论: a、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b、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名话? c、为什么说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教学要点: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

    课前准备: 1,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2, 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以利于理解诗歌。

    1、 反复阅读诗歌。2、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B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C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1、 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 朗读背诵 (六)体验与反思: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 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2、四节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1、 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趣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 课后作业 :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或《未选择的路》。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正音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注意断句。

    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探究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教学要点: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学会沟通与理解,能帮人解脱烦恼。

    课前准备:1、提前布置预习,了解活动内容。2、学生自由结合,分为三组,选派组长。3、学生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4、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电视剧《成长

    数学必修3教案 篇3

    一、概述

    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1)

    2)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三、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习需要分析: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复习

    1)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习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数学必修3教案 篇4

    3.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7n-8,

    4.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S100=145,则a1+a3 + a5 + …+a99=

    5.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

    7.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8.在等差数列{an}中,a1=20,前n项和为Sn,且S10= S15,求当n为何值时,Sn有最大值,并求出它的最大值

    0.已知f(x)=x2 -2(n+1)x+ n2+5n-7 (n∈N)

    (1)设f(x)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构成数列{an},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

    (2设f(x)的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构成数列{dn},求数列{dn}的前n项和sn.

    11 .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精确到1元)

    函数关系式是f(t)=

    注:对于分段函数型的应用题,应注意对变量x的取值区间的讨论;求函数的最大值,应分别求出函数在各段中的最大值,通过比较,确定最大值

    棱柱的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棱锥的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是相似的多边形。且其面积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远棱锥高的比的平方

    正棱锥的定义:如果一个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内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正棱锥的性质:

    (1)各侧棱交于一点且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a、相邻两侧棱互相垂直的正三棱锥,由三垂线定理可得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b、四面体中有三对异面直线,若有两对互相垂直,则可得第三对也互相垂直。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应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数学必修3教案 篇5

    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反思

    必修3是高中数学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内容,既增添了新内容——算法,老内容统计和概率的内容和安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就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谈对必修3的体会与反思。

    1、第一章的教学主要还是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围绕程序框图这一核心,以具体案例为载体,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逻辑结构和算法语句的用法,从中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必要搞太难的算法设计,因为在其它章节中,算法思想也是要渗透的,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算法问题.至于高中数学引入算法的理由,我体会还是在于算法思想所体现的很强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而不在于学会多少程序语言或程序设计.所以还是应该关注算法的“数学味”.

    2、在第二章的教学中,感到学生虽然知道各种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回归方程等)的计算方法,但理解其中蕴涵的统计思想却很难,不能自觉的形成统计观念和概率思维.因此,在统计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在“计算”后,让学生对结果的含义作出解释.实际上,课本在这方面是有示范的.例如,在讲完“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后,课本有一个关于某企业职工工资待遇的“探究”栏目,还配了某市公路项目投资数据的利用方面的练习等,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并让他们举一些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企业老总利用数据设置的陷阱在哪里,应当如何理解和使用数据特征等.

    3、概率的教学,离开了具体案例寸步难行,要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率有关问题的情景,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案例情景,以激发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

    2013年10月

    数学必修3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在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的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过程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来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各种数列求和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它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问题的良好载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以及推导方法;会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推导过程,总结数列求和方法,体会数学中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材中的实际引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及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过程和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国王对国际象棋的发明者的奖励”的故事

    Ⅱ、讲授新课

    [分析问题]如果把各格所放的麦粒数看成是一个数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比数列,它的首项是1,公比是2,求第一个格子到第64个格子各格所放的麦粒数总合就是求这个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下面我们先来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数学必修3教案 篇7

    一、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植物的导管细胞是死细胞(主要运输水分、无机盐),筛管主要运输有机物。

    二、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三、细胞核的结构。

    2.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4.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有选择透过性,上面有载体,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mrna)出入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细胞代谢越旺盛,核孔越多,核仁体积越大。

    四、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螺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染色质(分裂间期)和染色体(分裂时)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五、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数学必修3教案 篇8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数学必修3教案 篇9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四)

    冠县一中

    陈以波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2)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授课时数:一课时

    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虚写映衬:黄鹤、猿猱;

    摹写神情、动作:扪星、抚胸;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运用夸张:峰、松、湍、瀑、岩石

    典型勾勒:剑阁峥嵘崔嵬

    2、诗一开篇极言蜀道难有何作用?

    明确: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雄放的基调。

    3、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丛、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蜀君开国是强调古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赞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

    4、这一段的第三层诗人是怎样描写蜀地之“险”的?

    明确:先用“黄鹤飞不过去,”“猿猱攀不上去”来反衬山势的高危惊险。

    接着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5、诗人给这个“畏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句渲染凄凉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但见”四氛。

    6、分析最后一段作者所表达的意图。

    明确:说明四川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有野心的叛乱者与朝廷对抗,朝廷的军队很难攻进蜀中平定叛乱者,因而就会造成战乱局面。表明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7、“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可以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8、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明确:(1)善于把想象、夸张、衬托等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9、课堂小结:

    诗人以飘逸豪放的风格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瑰丽雄奇的山水画卷。想象奇特,纵横古今,千百年后读之,依然热血沸腾,余音绕梁。

    10、作业:

    以“简介李白豪放诗风”为副标题,

    作文一篇,不少于800字

    陈以波

    数学必修3教案 篇10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   豁(huo4)然开朗  屋舍(she4)  俨(yan3)然   阡陌(qian1mo4)

    衣着(zhuo2)  黄发(fa4)垂髫(tiao2)  怡(yi2)然   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

    咸(xian2)   间(jian4)隔   魏(wei4)晋  郡(jun4)下  诣(yi4) 刘子骥(ji4)

    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

    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B、结合注释。注释中往往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的。

    C、结合上下句加以猜测。

    D、增删调补。

    3、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A、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

    B、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

    C、译文要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惊异。穷:走完。

    DD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DD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乃:于是。所从来:从哪儿来。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DD(村中人)见了渔人,于是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

    DD(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原来的路。

    DD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今节课我们主要的任务是疏通文中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今节课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熟悉、理解课文内容为主。

    二、强化朗读,熟读成诵。

    三、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看着课文翻译,要求不看翻译工具书,其他同学认真听,不足处请指出。(一人一段)

    妻子  DD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DD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DD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津  DD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唾液

    舍:舍弃DD 便舍船                  房子DD 屋舍俨然

    寻:寻找DD 寻向所志                不久DD 寻病终

    志: 动词,做标记 DD处处志之       名词,标记 DD寻向所志

    为:作为DD捕鱼为业                对DD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 以前DD 寻向所志               对着DD 眈眈

    缘溪行DD名词作动词,沿着。

    欲穷其林DD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未果,寻病终DD-名词作动词,实现。

    渔人甚异之DD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感到惊奇。

    有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找出来并理解,完成练习册P63第9题第四小题。

    世外桃源DD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DD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DD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DD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无人问津DD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今节课我们的任务有朗读背诵、归纳字词、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语。同学们回去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你质疑之处,下节课我们共同来理解。

    七、作业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DD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DD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D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DD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5、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DD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DD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DD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DD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全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2、当时渔人是顺流划船还是逆流划船?请找出依据?

    3、渔人是第一次来这里吗?请找出依据?

    4、渔人忘路之远近是因为溪流鱼多,渔人忙于捕鱼,迟迟不肯收手,还是渔人一无所获,因而不甘心,仍一路撒网而去?

    5、渔人再探桃花源是否言而无信?为何找不到原先做的标记?

    6、桃花源的社会与渔人所生活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DD村人说来此绝境的原因是“避秦时乱”,说明这里是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地方;

    村人由于长时间与外界断绝来往,因此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以至连桃源外的朝代的更替也不知道,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告诉村人,村人听了都感叹惋惜,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同时又为自己能置身事外而感到庆幸。

    四、教师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数学必修3教案 篇11

    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均不是细胞器。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2.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

    3.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单层膜,动植物都有。分为光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上有核糖体附着)。

    4.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单层膜,动植物都有,植物细胞中参与了细胞壁的形成。

    5.核糖体:无膜,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包括游离的核糖体(合成胞内蛋白)和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

    6.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单层膜。

    溶酶体吞噬过程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

    7.液泡:主要存在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与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有关。

    8.中心体: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无膜。一个中心体有两个中心粒组成。

    二、分类比较:

    1.双层膜: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膜)。

    单层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细胞膜、类囊体薄膜)。

    无膜:中心体、核糖体。

    2.植物特有:叶绿体、液泡动物特有(低等植物):中心体。

    3.含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dna)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rna)。

    4.增大膜面积的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叶绿体。

    5.含色素:叶绿体、液泡。

    6.能产生atp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7.能自主复制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8.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形成细胞壁)、中心体。

    9.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10.与主动运输有关:核糖体、线粒体。

    数学必修3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和两种情况.

    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

    (2)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明结论.

    (3)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况.

    (5)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

    (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电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幻灯片)

    二、新课讲解:

    记,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

    (板书)即,①

    ,②

    ②-①得即.

    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如何化简?

    (板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

    (板书)③两端同乘以,得

    ④,

    ③-④得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的取值)

    当时,由③可得(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时,由⑤得.

    于是

    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板书)例题:求和:.

    设,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两端同乘以,得,

    两式相减得

    于是.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

    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四、作业:略

    数学必修3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性质;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 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情态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设想

    问 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1、你能说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吗?启发并引导学生回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入新课、师: 启发学生回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导入新课、

    生:回顾,说出自己的看法、

    2、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你将采用什么方法?

    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解决办法与数学思想、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回顾所学过的知识,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回顾、思考、讨论、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 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3、阅读并思考教科书上的例4,你将选择什么方 法解决例4的问题

    指导学生从直观认识过渡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选择、师: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形特征,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求解、

    生:自 学例4,并完成练习题1、2、

    师:分析例4并展示解题过程,启发学生利用坐标法求 ,注意给学生留有总结思考的时间、

    4、你能分析一下确定一个圆的方程的要点吗?使学生加深对圆的方程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圆的方程中,若横坐标确定,如何求出纵坐标的值、

    5 、你能利用“坐标法”解决例5吗?巩 固“坐标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 题的能力、师:引导学生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6、完成教科书第140页的练习题2、3、4、使学生熟悉平面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的转化,加深“坐标法”的解题步骤、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解决课本第140页的练习题2、3、4、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相互转化的依据、

    7、你能说出练习题蕴含了什么思想方法吗?反馈学生掌握“坐标法”解决问题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学生独立解决第141页习题4、2A第8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8、小结:

    (1)利用“坐标法”解决问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体会利 师:指导 学生完成练习题、

    生:阅读教科书的例3,并完成第

    问 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题的需要准备什么工作?

    (2)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才能易于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3)你认为学好“坐标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4)建立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解决问题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呢?用“坐标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所学过的知识,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

    数学必修3教案 篇14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通史概要: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国家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需要加强合作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它产生的原因有: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间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集团化的趋势主要出现在欧洲,如欧洲煤炭共同体的出现。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区域集团化成为一种世界经济现象。欧洲区域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如欧共体的建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如东盟的出现。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集团化掀起新的浪潮,进入了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它突出的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的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问题、能源危机、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等,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成了新时期经济发展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从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同东盟的联系的史实中,我们的态度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拥有“双赢”的思维,抱着开放的心态,加强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参与国际竞争,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在国际的竞争和合作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跟随世界发展的潮流。概括而言,就是辩证地看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这一经济现象,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课标要求: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简述欧洲国家从“欧共体”走向欧盟的历程,认识欧洲联盟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概述欧元产生的影响,培养多角度、多层次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经验,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待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分组学习,搜集“欧共体”及“欧盟”成立的资料,了解整个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这段历史的学习,认识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的史实的归纳,得出一个别国家或地区怎样才能快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一步探讨一下我们可以借鉴哪些做法,从而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1、本课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主要讲述: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西欧各国经济在恢复的基础上,进入调整增长期,被称为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主要是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货币王国的世界公民”主要以欧元的流通为例,进一步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趋势。

    2、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第一,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进行社会改革,例如:推行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行政策调整,如:将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并建立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这些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西欧经济的稳定持续高速发展,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第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决了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西欧重工业在短时期内完成了新的装备,并有能力购买足够的工业原料。第三,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3、伴随着欧洲经济合作的成功,欧洲经济不断的恢复,要求在国际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加强在政治领域的合作成为欧洲各国的一致要求。面对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欧洲各国迫切要求组成一个更加强大的团体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在政治领域的合作很快便实施开来。

    4、为进一步加强欧洲共同体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减少共同体内部成员国存在的贸易壁垒,用统一的货币在欧共体各国之间流通,实现经济的联合,从而进一步加强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课标要求: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盟的发展历程,说说中国与东盟的交往情况;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原因和影响,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材料,了解东盟日益扩大及其影响;用列表等方式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历史问题;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中国参加APEC会议的资料,多渠道去了解和认识APEC建立的史实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当今世界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教学建议:

    1、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亚太地区的经济集团化也在不断深入发展。世界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有两个分别在该地区。这一地区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区。课文分别以“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全组织”三个经济区域集团为例,介绍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每个集团内部有着自身的规则的同时也不断与其它区域集团相联系,从而使世界经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2、东南亚国家联盟自1967成立以来,已经历时近三分之一世纪。东盟在维护和促进各成员国相互间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加快成员国经济增长,提高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国际政治方面,极大地增强了东盟的国际地位。东盟在由四大洲国家组成的APEC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又是由亚欧两大洲主要国家参加的亚欧会议的倡议者和发起者,在东亚乃至亚洲政治舞台上成为使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大国瞠乎其后的主角。

    3、日本经济的崛起,特别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实施的外在压力,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发展各自经济的内在动力,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根本原因。美、加、墨3国又是山水相连的邻邦;语言文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又颇相似;经济互补性强;相互贸易基础良好,美、加、墨3国具有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又具有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美国认为要取得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有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经济区域集团,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和经济迅速发展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条件的改善,缓解亚太地区南北之间的矛盾,为亚太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欧共体统一市场和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刺激了亚太向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活动,为各成员提供区域经济,科技,贸易和发展等方面多边合作的机会,交流各成员在这些领域内的经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发展.它从产生、发展及运作模式均区别于欧盟和NAFTA,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适应了APEC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经济运行模式。

    课标要求: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3)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影响;简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和查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历程等,了解“从GATT到WTO”的过程,围绕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必要性并对中国加入WTO的利与弊等问题展开讨论;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何解决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从多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通过了解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合作

    【数学必修3教案十四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