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系列11篇
  •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28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系列11篇。

    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的一些实用知识供大家参考。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是优秀的教案编写。我们提供以下建议以供对此感兴趣的人参考!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1】

    一、彻底搞清定义、定理、公理的真正含义

    要想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的书写过程。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彻底分清定义、定理、公理的题设和结论,真正理解其真实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正确地利用它来证明相关结论。反之,如果你对定理的内容都没有真正理解,而是含糊其词,是是而非,或者本身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定理,那么你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就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个定理或者就不知道应用这个定理,整个证明过程就会陷入僵局。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把握清楚定理的内涵,不能对定理的理解有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之感。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定理时,有些同学就理解不清,没有真正掌握其含义,甚至自己都感到有些困惑,致使在应用时出现一些小错误。我们都知道这个定理的正确用法是,在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大前提下,

    其中“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知道一个,就可以得到另外两个结论。而有些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同学就这样写道:(如图)

    在△ABC中

    ∵AB=AC,AD⊥BC,BD=CD∴AD平分∠BAC

    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定理的内涵,应该去掉“的任一个。

    二、加强三种几何语言的教学,特别是符号语言

    几何语言包括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对定理、公理的教学,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定理对应的三种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

    由于三种语言

    AD⊥BC”和“BD=CD”中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在三种语言中,符号语言是几何初学者最难掌握的一种,也是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因为考试中的证明题要用符号语言来体现。

    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符号语言呢?在教学某一定理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再引导学生如何用符号语言进行“翻译”。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定理时。

    (即文字语言),然后

    例如在教学“角平分线上首先,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这一定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一性质,最后训练学生如何用符号来描述这一定理。这一定理的题设中,关键的两点即“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如何用符号表示呢呢?(如图),

    ?结论中的“相等”,又如何用符号表示

    题设中的“两点”可以这样用符号表示:∠1=∠2,CD⊥AO,CE⊥BO,结论中的“相等”可表示为:CD=CE

    如果我们以后用到这一性质时,就可以这样写了:∵∠1=∠2,CD⊥AO,CE⊥BO∴CD=CE

    三、理清思路,做到层次分明

    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证明题时,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为了证明某一结论,假设需要通过两步“同等身份”的推理,

    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个别学生在证明时,往往两步的推理互相穿插,第一步证明的推理在第二步中有出现,第二步的推理在第一步中也有体现。也就是说,思路不清,条理不清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书写过程之前,思路不清、层次不分明。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细细分析清楚后,再让学生书写过程。例如有这样一道证明题:(如图)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E‖AC,CE‖BD。

    求证:四边形OBEC是菱形。

    针对这一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个题目只要证明“两大块”就行了,即证“OB=OC”和“四边形

    OBEC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这“两大块”又分别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就可以了。当然,这“两大块”的证明不分先后。通过这样的分析后,学生在书写时就不会出现证明“OB=OC”时出现“BE‖AC”这样的“不速之客”了。

    四、掌握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

    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使用。那么我们在证明某一结论时,到底用上述三种方法的哪一种呢?这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况进行决定。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分析法也可以,综合法也可以,都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这两种方法都不奏效,都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不妨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许能找到“突破点”。因此,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解决证明题的过程中,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反思,灵活掌握上述的三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五、多鼓励学生

    刚刚学习几何证明题书写的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肯定要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老师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不要急躁,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多鼓励、多表扬他们。不理想的推理步骤要不断改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多领悟多反思一下。这样,学生就不会失去这方面的信心,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总之,对学生几何证明题书写的教学,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采取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书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书写过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2】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几何画板成为数学课堂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几何画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几何画板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在传统几何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几何图形,然后通过推理、验证、在黑板上画线等方式,来验证边、角、线段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直观、生动的印象,只能提高几何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对几何敬而远之,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其中对于旋转性质的探究,有些教师先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动手操作:先在硬纸片上挖出一个三角形的小洞,再挖一个小洞作为旋转的中心,然后在硬纸板下放一张白纸。第一次挖出的三角形为△ABC,围绕中心挖掉的三角形为△A′B′C′,之后再移开硬纸板,此时要求学生探究线段OA与OA′之间的`关系?∠AOA′与∠BOB′之间的关系?△ABC与△A′B′C′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关系?由于学生是在自主动手之后再进行度量探究的,所以中间可能会存在一定误差,很多学生会对探究结论产生怀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与几何画板软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先是用三角形工具构造一个三角形△ABC,再画出一个点O,将△ABC围绕点O旋转任意角度得出另外一个三角形△A′B′C′,之后借助度量工具将线段长度和角的度数度量出来,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对旋转的性质进行总结归纳,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由于几何画板所做出的图形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并且能够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几何各个要素之间的精确关系,并且对数学知识和本质内涵进行精确的表达,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顶点、开口方向、对称轴等要素的变化,需要黑板上画出抛物线的图像,并进行理论方面的讲解,还要画出各种不同的交叉图形。但是由于图形的抽象性和静态化,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与消化。此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则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用动态图形将抛物线形状随着系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清晰呈现出来,从而降低知识的难度。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思想,在众多数学思想方法中,数形结合为重中之重,无论在函数部分还是几何部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体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黑板作图法实施数形结合思想的导入,但是黑板作图呆板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数形结合思想的平台,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运用几何画板,可以测量各种数值,展示各种函数运算。当图形发生变化时,可以将与之相对应的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借助几何画板可以为数形结合思想提供便捷通道,不但能够绘制图形,还能提供动画模型,为图形的变化增加动感因素,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找到解决方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解决“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向学生说明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顺利解决疑惑与问题。

    几何画板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操作软件,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教会学生使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发现、感受、验证,促使学生在“做中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要积极打造适合进行实验的环境,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现行数学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都设置了数学实验,而数学实验则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例如,先用几何画板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再画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并说出其中的规律,之后再拖动三角形其中一个顶点随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看看这个规律是否发生改变。通过自主动手探究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找到乐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总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几何画板的优势和作用,并熟练掌握几何画板的操作应用,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应用几何画板,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孙云飞.浅谈几何画板在函数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8).

    胡广斌.巧借几何画板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改革与开放,2012(14).

    吴红军.“几何画板”在初中代数教学中应用例析.理科考试研究,(6).

    王洁.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实例.新课程学习:中,(12).

    徐东.“平移”的教学分析与教学策略——用几何画板优化教学.数学教学通讯,2014(1).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3、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的证明,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4、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的初步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上节我们曾经学到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它反映了圆中两弦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圆的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准确叙述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针对具体图形学生很容易得到数量关系,但把它用语言表达,学生感到困难.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来研究圆的另外的比例线段.

    二、新课讲解:

    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O,在O外一点P引O的切线PT,切点为T,割线PBA,以点P、B、A、T为顶点作三角形,可以作几个三角形呢?它们中是否存在着相似三角形?如果存在,你得到了怎样的比例线段?可转化成怎样的积式?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按要求作O的切线PT和割线PBA,后研究讨论一下.

    学生动手画图,完成证明,教师巡视,当所有学生都得到数量关系式时,教师打开计算机或幻灯机用动画演示.

    最终教师指导学生把数量关系转成语言叙述,完成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1.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2关系式:PT=PA·PB

    2.切割线定理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数量关系式:PA·PB=PC·PB.

    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也是圆中的比例线段,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务必使学生清楚,真正弄懂切割线定理的数量关系后,再把握定理叙述中的“从”、“引”、“切线长”、“两条线段长”等关键字样,定理叙述并不困难.

    练习一,P.128中

    1、选择题:如图7-86,O的两条弦AB、CD相交于点E,AC和DB的延长线交于点P,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PC·CA=PB·BDB.CE·AE=BE·EDC.CE·CD=BE·BAD.PB·PD=PC·PA答案:(D),直接运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进行选择.

    练习二,P.128中

    2、如图7-87,已知:Rt△ABC的两条直角边AC、BC的长分别为3cm、4cm,以AC为直径作圆与斜边AB交于点D,求BD的长.

    此题已知Rt△ABC中的边AC、BC,则AB可知.容易证出BC切O于C,于是产生切割线定理,BD可求.

    练习三,P.128中3.如图7-88,线段AB和O交于C、D,AC=BD,AE、BF分别切O于E、F.

    求证:AE=BF.

    本题可直接运用切割线定理.

    例3P.127,如图7-89,已知: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cm,AB=8cm,PO=.

    求O的半径.

    此题要通过计算得到O的半径,必须使半径进入一个数量关系式,观察图形,可知只要延长PO与圆交于另一点,则可产生切割线定理的推论,而其中一条割线恰好经过圆心,在线段中自然可以参与进半径,从而由等式中求出半径.必须使学生清楚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图形,正确使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则关系式中必有两条线段是半径的代数式构成,只要解关于半径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解:设O的半径为r,PO和它的长延长线交O于C、D.

    (+r)=6×14r=(取正数解)答:O的半径为.

    三、课堂小结:

    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让学生看教材P.127—P.128.总结出本课主要内容:

    1.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圆的重要比例线段,它反映的是圆的切线和割线所产生的数量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只有从圆外一点,才可能产生切割线定理或推论.切割线定理是指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推论是指两条割线,只有使学生弄清前提,才能正确运用定理.

    2.通过对例3的分析,我们应该掌握这类问题的思想方法,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2中10;2.P.132中11.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4】

    教学难点:能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分成四等份,并用几何画板验证。 教学过程:

    几何画板是专门为数学学习与教学需要而设计的软件。有人说它是电子圆规,有人说它是绘图仪,有人说它是数学实验室。它号称二十一世纪的动态几何。它可帮助我们理解数学,动态地表达数量关系,并可设计出许多有用或有趣的作品。

    开始|程序|几何画板|几何画板。启动几何画板后将出现 菜单、工具、 画板。工具(从上到下) 选择 、画点、画圆 、画线、 文本 、对象信息、 脚本工具目录。

    新画板 打开一个新的空白画板。

    新脚本 打开一个新的空白脚本窗口。用于录制画板的画图过程。 打开 打开一个已存在的画板文件(.gsp)或脚本文件(.gss)。

    保存 ,路径+文件名,确认。

    2、 选择 几何画板的操作都是先选定,后操作。

    选工具(选择 画点 画圆 画线 文本 对象信息 脚本工具目录) 单击:工具选项。

    选选择方式 移到选择按左键不放→平移/旋转/缩放;拖曳到平移/旋转/缩放;放→选定。

    功能:移动选定的目标按平移/旋转/缩放 方式移动。

    选一个目标 鼠标对准画板中的`目标(点、线、圆等),指针变为横向箭头,单击。

    选两个以上目标 法一 第二个及以后,Shift+单击。

    选两个以上目标 法二 空白处拖曳→虚框;虚框中的目标被选。 选角 选三点:第一、第三点:角两边上的点;第二点:顶点。 不选 单击:空白处。

    从多个选中的目标中不选一个 Shift+单击。

    选目标的父母和子女 选定,编辑|选择父母/或选择子女。

    选所有 编辑|选择所有。

    选画点/画圆...,编辑|选择所有点/圆...。

    复原一步 Ctrl+Z = 编辑|复原。

    画板变成空白画板 Shift+Ctrl+Z = Shift+编辑|复原。

    线类型 设置选定的线/轨迹 为 粗线/细线/虚线。应用 使对象更突出。 颜色 设置选定的图形的颜色。应用 使对象更突出。

    字号/字型 设置选定的标注、符号、测算等文字的字号和字型。

    字体 设置选定的标注、符号、测算等文字的字体。

    显示/隐藏 显示/隐藏 选定的目标(Ctrl+H)。

    显示所有隐藏 显示所有的隐藏目标。

    显示符号 显示/隐藏 选定目标的符号。

    符号选项 更改 符号/符号序列。

    轨迹跟踪 设置/消除 选定目标为轨迹跟踪状态。

    动画 根据选定的目标条件进行动画运动。

    参数设置 角度、弧度、精确度等的设置。

    5、对象信息 单击对象信息→?;单击对象→简单信息;双击对象→目标信息对话框。

    6、快捷键 隐藏Ctrl+H显示符号Ctrl+K轨迹跟踪Ctrl+T当前目标可操作的内容右键。

    四、熟悉几何画板的界面,了解常用工具的用法,

    2)标注:选文本工具,单击画好的点,用文本工具双击显示的标签,可进行修改。

    3)选择“构造”,---“画中点”

    六、验证面积相等:

    1)按住shift键,选取点。

    2)“构造”---“多边形内部”。

    3)“测算”---“面积”

    2)选取一段做标记向量。

    3)“变换”---“平移”。

    4)“作图”---“平行线”。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出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能识别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得到相应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 法:通过观察能画出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三视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视图是描述几何体的重要工具,使学生明白看待事物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方向看实物的方法,画出三视图。

    教学难点:画出三视图,由三 视图判断几何体。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研究立体图形的又一重要手 段,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大,学好本课的关键是尊重视觉效果,把立体图形映射成平面图形,其间要进行三维到二维这一实质性的变化。在由三视图还原立体图形时,更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所以本节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何体来降低难度。

    教学方法:情境引入 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多组简单实物、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境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 并说说诗中意境。

    并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赏美景

    思考“岭”与“峰”的区别。 跨越学科界限,营造一个崭新的教学学习氛围,并从中挖掘蕴含的数学道理。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物组合体,请三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右侧和正前方观察,并让他们画出草图,其他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对应三个同学,也分别画出 所见图形的草图。

    2、看课本13页“观察与思考”。

    图:

    你能说出情景的先后顺序吗?你是通过哪些特征得出这个结论的?

    总结:通过以前经验,我们可知,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图形。

    3、从实际生活中举例。

    观察,动手画图。

    学生观察图片,把图片按时间先后排序。

    利用身边的事物,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潜能,感受新知。

    让学生感知文本提高自学能力。

    利于拓宽学生思维。

    二 1、感知文本。学生阅读13页“观察与思考2”,

    图:

    2、上升到理性知识:

    (1)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俯视图;

    (2)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叫左视图;

    (3)右正面看到的图形叫主视图;

    3、练一练:分别画出14页三种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并回答课本上 三个问题。(强调上下左右的方位不要出错) 学生阅读,想象。

    学生分组练习,合作交流。 把已有经验重新建构。

    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

    体会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 悦。

    新课探究三 1、连线,把左面的三视图与右边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主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立体图形

    2、归纳:多媒体课件演示

    先由其中的两个图为依据,进行组合,用第三个图进行检验。

    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后,小组之间合作交流,互相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问题的方法。

    把由空间到平面的转化过程逆转回去,充分利用本课前阶段的感知,可以降低难度。

    课堂反馈

    1、考查学生的基础题。

    2、用小立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 搭建这样的几何体,最多需要几个小立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

    主视图 俯视图 学生独立自检

    学生总结出以俯视图为基础 ,在方格上标出数字。

    简单知识,基本方法的综合

    课堂总结

    1、学习到什么知识?

    2、学习到什么方法?

    3、哪些知识是自己发现的?

    4、哪些知识是讨论得出的?

    学生反思

    归纳 让学生有成功喜悦,重视与他人合作。

    附:板书设计

    1.4 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教学反思:

    从 苏东坡的诗词《题西林壁》引,配以多彩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生动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辅以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让学生完全处于一种高参与状态。最终实现 了素材与实际相结合,经验与挑战相作用,立体与平面相转换。本课中引入了课本中没有而学生也能接受的三个概念: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教者很难把握学生的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6】

    初二数学竞赛基本几何题

    1、如图1,在△ABC中,AD⊥BC 于D,AB+BD=CD。证明∠B=2∠C。

    AC

    DB

    2、如图2,在△ABC中,AB=AC。D,E分别是BC,AC 上的点。问∠BAD与∠CDE满足什么条件时,AD=AE。

    ABDEC

    3、如图3,六边形ABCDEF 中,∠A=∠B=∠C=∠D=∠E=∠F,且AB+BC=11,FA-CD=3。求BC+DE 的值。

    FAEDB

    4.如图4,在凸四边形ABCD中,∠ABC=300,∠ADC=600 ,AD=DC。证明BD2 =AB2 +BC

    2AC

    DCB

    5、如图5,P是△ABC边BC上一点,PC=2PB。已知∠ABC=450,∠APC=600。求∠ACB 的度数。

    AB

    PC

    6、如图6中,在△ABC中,BC=a,AC=b,以AB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ABD。问∠ACB为多少度时,点C与点D的距离最大?

    CABD

    7、如图7,在等腰△ABC中,AB=AC,延长AB到D,延长CA到E,连DE,有AD=BC=CE=DE。证明:∠BAC=100°。

    EABD第七题C

    8、如图8,在△ABC中,AD是边BC上的中线,AB=√2,AD=√6,AC=√26。求∠ABC的度数。

    AC

    B

    D

    9、如图9,在△ABC的外面作正方形ABEF和ACGH,AD⊥BC于D。延长DA 交FH于M。证明:FM=HM。

    10、如图10,P,Q,R分别是等边△ABC三条边的中点。M是BC上一点。以MP为一边在BC同侧作等边△PMS。连SQ。证明 RM=

    RMC

    11、如图11,在四边形ABCD 中,AB=a,AD=b,BC=CD.对角线AC平分∠BAD。问a与b符合什么条件时,有∠D+∠B=180°

    DCAB

    12、如图12,在等腰△ABC中,AD是边BC 上的中线,E是△ADB内任一点,连 AE,BE,CE。证明:∠AEB>∠AEC。

    AEB

    13、如图,在凸四边形ABCD中,AB=AD,∠BAD=60°,DC

    ∠BCD=120°证明:BC+CD=AC。

    ABCD

    14、如图14,在△ABC中,AD是边BC上的中线,点M在AB上,点N在AC上。已知∠MDN=90°,BM2+CN2=DM2+DN2。证明:AD2= 1/4(AB2+AC2)

    ANMBDC

    15、如图,在△ABC中,∠A=90°AD垂直BC交于D,∠BCA的平分线交AD于F,交AB于E,FG∥BC,交AB于G,AE=4,AB=14,求BG的长。

    CDFA

    16.如图Rt△ABC中,∠A=90°,AB=AC,BD平分∠ABC交AC于D,作CE垂直BD交BD延长线于E,过A作AH⊥BC交BD于M,试猜想BM与CE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EGB

    CEHDMAB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7】

    经过指导教师与该组学生近一学期来的共同努力研究,我们的最大体会与收获是“三个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多种多样,其中适合与数学进行整合的有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mathcad,powerpoint,Excel,Internet等。

    图形计算器的出现,对数学教与学的改革起了革命性的作用。Ti-92 plus图形计算器小巧玲珑,功能丰富,用于课堂教学不仅灵活机动,也为构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工具。图形计算器是专门为学生学习数学设计的,它集符号代数功能、几何作图功能、数据处理及编辑功能于一体,它可以直观形象地绘制各种图形,并进行动态演示、跟踪轨迹,这正是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关于数形结合的共识,还可以与有关设备结合,进行各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很多过去用传统教法费时费力的问题,今天普通学生借助Ti-92 plus图形计算器能够弄明白,而且十分有兴趣。

    在近三年的课题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与学习共同利用图形计算器上了多堂实验课。

    《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工具软件平台,既可用于平面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代数、三角、立体几何等学科的教学或学习中,也可用于物理、化学、机电等课程的教学中。《几何画板》操作简单,只要用鼠标点取工具栏和菜单就可以开发课件,它无需编制任何程序,一切都要借助于几何关系来表现,用来进行开发速度非常快。

    《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几何画板》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学科的内在实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发展思维能力。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教师教学的理念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主要弊端,就在于“教师主导作用越位”,“学生主体地位失位”。课堂教学的创新,正应从此突破。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善于给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学习。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对教师的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利于教师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象、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能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目的是教好学生,但怎样才算教好学生,如何教好学生,主要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有关。素质教育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教师角色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

    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通过“做数学”来体验数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属于“主导”地位,由于学生很容易通过电脑从外部数据资源中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师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其主要职能,他的职责从“教”转变为“导”,表现为引导、指导、诱导。

    总之,信息技术进入中学数学课堂,对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快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直以来,教师主教,学生主学,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下面三种模式:

    在教师、知识和学生三者关系中,尤其以“教师与学生”这一对关系最为重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本质区别不是看是否使用了多媒体教育手段,而是看是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实现教育全球化、现代化、素质化的重要举措。

    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上)第二章《函数》第2.6节的例2,它是对指数函数及其图象平移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为一般函数图象的平移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同时可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这节课内容多,也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很好地掌握,用以往的教法,学生大多数只能死记硬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教师决定这一节课让学生去进行探讨,一方面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想由“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去扮演“教师”的角色。

    2、平移变换。

    3、伸缩变换 。

    4、翻转变换。

    四种主要变换包括12种不同的变换。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这节课的教学实验具如下功能:首先,是为了引导出更积极的教学活动;其次,极要求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自挑战意识,从而减少学习的恐惧心理。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由于实验教师经常需外出听课学习,有时一周的课程不得不通过调课提前上,但有时因特殊原因不能调课,因此,实验教师通常由数学科代表或其它学生“代课”。

    下面是高一(3)班学生张俊宏在上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了这节课以后的感想:

    ①代数学老师上完课以后,我对数学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②数学课应该讲究互动性。只有大家一起学习,教学才会变得更容易。这样,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大大提高。

    ③数学课不能太过于侧重于概念,应该要和例题配合,才能使别人更加容易明白。

    ④上数学课应该尽量与实际结合,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⑤数学课的内容应该要比较新奇,这样,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⑥由学生来代替老师上课,这的确是比较新奇,希望以后更多的同学能够有这样的机会。

    ②数学实验的“创造体验”模式。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数学的一个必要且重要的部分。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 高斯曾提到,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和归纳发现的。欧拉也认为,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前苏联数学界更是明确提出,“实验是现代科学和实践的产物”。所以,数学和发现往往离不开数学实验,需要经过猜想和证明两个过程。

    数学的猜想与数学的实验是分不开的,在数学实验中,往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处理数据、发现规律。“数学实验”很多学生还是第一次听到,更不用说去做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本没有“做数学实验”做个概念,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听、抄笔记的状态,并没有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能够突出数学教与学“互动”,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习者在数学学习中必须进行充分、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必然失败的。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学生就由原来的“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

    例如在《函数》这节课时,学生之前已掌握了“带参数的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研究方法,在多媒体实验室上课时,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课件,通过控制三个参数,观察图象的变化,摸索A、ω、和φ对图象的影响,在电脑图形的不断变化、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等反馈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自我知识的重新建构。

    又如在“椭圆的定义”一节课中,由于知识联系多,为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好定义,因此实验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TI-92plus图形计算器的进行操作。

    画椭圆的过程是研究椭圆的性质的重要过程,让学生根据椭圆的定义画出图形,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在作图的过程中,学生在屏幕中间画线段FG,并比较FG的长度与线段CE的长度大小关系,学生思维灵活,动手操作能力强,很快就发现问题所在:FGCE时,轨迹是双曲线。(如下两图)

    许多数学发现都源于实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正如弗赖登塔尔说“从事创造性数学的人都知道,在与数学相关的任何问题中,直觉比严密的逻辑过程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了体现,事实也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课外学习与假期研究中,学生通过选择自已所研究的内容,选择几个同学作为学习伙伴,组成数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相互帮助,直到问题解决。

    例如在研究“正方体的截面是什么图形?”此课题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课本的提示,总结得到了以下的几种解决方案:

    1) 用橡皮泥为模型捏出各种截面;

    2) 用红萝卜切出各种截面;

    3) 用玻璃与玻璃胶做了一个中空的正方体,灌进清水,由水面的形状得到各种截面;

    4) 参考有关资料,用几何画板做出课件,演示各种截面。

    又如学生黄泽添在学习完数列一章后,写出了《数列的实际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了银行存款或贷款(分期付款)中“单利计息”、“复利生息”、“整存整取定期储蓄”、“活期储蓄”、“分期付款中规定每期所付款额相同”等概念与结论,并且指出数列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有掌握了基础的知识点后,熟练运用,并能灵活利用各种数列的特点,先把复杂的问题找出其内在规律,用通项公式表示这个规律,如果不是单纯的等差或等比数列则要利用一些技巧把其转化为等比或等差数列,另外还要注意无穷递归等比数列、线性递归数列和周期数列的基本运用,这样,不仅能够对于一些关于数列的复杂的问题得心应手的解答,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还可以运用到这些数学方法来解决一些有关金融、彩票等实际问题了。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8】

    四个顶点都在圆上的的四边形叫圆内接四边形。

    (1)打开几何画板,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

    (2)度量可测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对角线,周长,面积,这些值的度量几何画板软件可以自动完成),并观察这些值之间的关系(大小、和差、倍分)。

    (3)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由(2)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4)移动四边形的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由(2)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⑹用文字语言表述刚才实验得出来的结论。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通过使用几何画板,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几何画板所特有的,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示,对数学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

    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于这个问题,也可以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用几何画板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而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也让这个抽象的几何问题变得更直观,更易于理解和学习。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9】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而冷冷而谈,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几何很难,而对几何有厌学的状态。因此,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将预先准备好的柱体和锥体进行展开和拼合,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围成的,进而让学生通过展开的平面图进行探讨,总结出柱体和锥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特点。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想像的印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一道思考题和互问互检自编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看法,创设情景,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编一些生动有趣的题,这是本节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知道一个立体图形展开的方式不同,得到的平面图形也不相同,以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与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要多动手进行实物操作,多观察分析,体验由立体图形到展开图和由展开图到立体图形的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体:电脑、投影仪、纸片、圆规、量角器。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新课

    1.演示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参看课件圆柱、圆锥)

    [教学说明]:复习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为平面图形。

    2.刚才演示的只是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情况,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了解整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形状,例如要制作一个常见的粉笔盒(手举粉笔盒),只知道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有上下两个底,那么,将粉笔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呢?

    Ⅱ.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感知

    活动1:

    某外包装盒的形状是棱柱,它的两底面都是水平的,侧棱都是竖直的(这样的棱柱叫做直棱柱)。沿它的棱剪开、铺平,就得到了它的平面展开图。

    教师课前可以准备一个六棱柱的模型,现在给学生演示由几何体展开得到他的平面图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每个侧面是什么形状?

    问题2: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问题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5: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分别与棱柱地面的周长和侧棱长有什么关系?

    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学生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可以挑选中下等的学生回答)。

    [教法]:上面所给的五个问题的结论,实际上是直棱柱的性质与特点,建议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进行直观感受。

    活动2:

    1.制作圆锥并计算其相关的量。

    (1)在纸上画一个半径为6cm,圆心角为216的扇形。

    (2)将这个扇形剪下来,按下图所示围成一个圆锥。

    (3)指出这个圆锥的母线的长,并求圆锥的高和底面的半径(粘合部分忽略不计)。

    第一问与第二问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时引导学生。

    第三问再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圆锥的母线长恰是扇形的半径长,圆锥的底面周长是扇形的弧长。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在Rt△SOD中,

    2.下图是四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用纸分别复制下来,按虚线折叠,围成几何体,并指出围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学生动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通过折叠,都能围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学生回答:分别是四棱柱、四棱锥、三棱锥、三棱锥。

    [教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Ⅲ.练习

    1.下列各图是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按图中虚线进行折叠,并说出折叠后形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下列图形分别是两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分别将它们围成几何体,并说出这个几何体的形状。

    答案:1.(1)正方体;(2)正方体;(3)三棱柱;(4)五棱柱。

    2.圆锥和圆柱。

    Ⅳ.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棱柱的主要特点,了解棱锥、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各个量的关系。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三、练习

    二、新授 四、总结

    活动1:

    活动2:

    第二课时:

    Ⅰ.师: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实践的方法了解了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现在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如何应用几何体的展开图。

    活动1:

    参看下面这个例题:

    1.图37-38和图37-39分别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mm)

    (1)请分别说出它们所对应的几何体的名称。

    (2)分别计算这两个几何体的表面积。

    (3)小明认为,图37-39所示三视图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就是图37-39中的两个主视图、两个左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的面积的和。你认为小明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

    (1)分别为圆柱和底面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柱。

    (2)圆柱的表面积是 。

    首先,计算柱体三个侧面的面积。其中一个侧面面积为 20xx=800(mm2)。

    另两个侧面面积是相同的,每个侧面的长为44mm,宽为 。

    这个侧面的面积为 。

    其次,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和:

    所以,三棱柱的表面积是

    (3)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三视图是一种正投影,受摆放位置的影响,各视图的形状与其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形状可能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视图的面积去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

    [教法]:目的是体会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一个外形为长方形的纸箱的大小如下图所示(单位:cm),一只昆虫要从纸箱的顶点A沿表面爬到另一个顶点B,它沿哪条路线爬行的距离最短?请说明理由,并求出这个最短距离。

    观察下面小亮解答问题的过程,想一想他的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小亮是这样回答的:

    将纸箱看成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连结AB,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可知线段AB就是昆虫爬行距离最短的路线。

    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B=

    教师分析:从最后结论看,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但他分析问题的过程还不全面。

    因为从A处沿纸箱表明到B处有无数条路线可走。而供选择的最短路线只有3条。即

    (1)昆虫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处到B处,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最短距离是小亮所求的值。

    (2)昆虫沿左侧面和上面EDBG从点A到点B,展开图1所示。最短距离为

    (3)昆虫沿面EDCA和面DBFC从点A到点B,展开图2所示。最短距离为

    比较上面(1)(2)(3)的距离知,最短路线是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到B的折线。

    教师给同学们演示蚂蚁在几何体上爬行路线(参看视频:蚂蚁)

    活动2:

    师:通过上面例题的分析,我们思考这道题如何解答:

    一个直六棱柱的上、下底面分别是边长为1cm的正六边形,侧棱长为10cm,请计算它的表面积。

    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画图来观察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计算。

    Ⅱ.练习

    1.用胶滚子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涂到墙上,在下面给出的四个图案中,用图示的胶滚子涂出的图案是哪个?

    2.一个棱柱的展开图如图所示,AB=3cm,AC=5cm,

    (1)请指出它是几棱柱。

    (2)请计算它的.侧面积。

    Ⅲ.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所学的基础上,即通过几何体的展开图确定和制作立体模型,再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板书设计:

    课题(2)

    一、活动1: 活动2:

    1.

    二、练习

    2. 三、小结: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10】

    “变换”是几何画板中的重要命令,这里的技巧是非常多的,要变换,就要有所依据,所以在实施变换之前,一定要先“标记”,可以标记中心,可以标记向量,可以标记比等等,选定要变换的图形,按照标记,进行相应的变换。其他软件的变换很多都不符合数学的要求,有时我们需要复制一个图形,并且要求复制的图形会随着原始图形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点绝对不是CTRL+C和CTRL+V所能实现。如下图就是利用变换命令制作的等于已知角的另一个角。

    在很多的绘图软件中都提供了颜色填充的工具,在几何画板中却没有在工具栏中提供这一工具,其实这是它的特点,因为几何画板中的图形是要变动的,填充颜色的部分也要随之而变化。

    首先,要选定添加颜色的图形,如图形是一个圆,则选择菜单“构造”中的“圆内部”;如图形是一个多边形,则选择菜单“构造”中的“多边形内部”;如图形是一段弧,选择菜单“构造”中的'“扇形内部或弓形内部”。这里要说明一点,为多边形添加颜色,一定要选择多边形的顶点,选择边是没有用的。

    前面提到的画点工具,可以画出两种点,一种是自由点,即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到处移动的点,还有一种是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的点,例如,画好一个圆后,在圆上画上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只能在这个圆上移动,不能离开此圆。

    下面是另外一种点的画法,选择“绘图”中的“绘制点”,在出现的窗口中可以输入要画的点的坐标,在上方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角坐标系”,选择它就表示该点是在直角坐标系里面;第二种是“极坐标系”,选择它就表示该点是在极坐标系里面。

    在数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图形,像圆、圆弧、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等,在几何画板中如果想使用某些图形,需要我们结合画板的基本功能和数学的有关知识来制作,下图是一个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椭圆。

    利用“轨迹”命令可以得到下图中的椭圆,其他无用的对象最后可以隐藏起来。其中的数学原理是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一个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具体教程可参考:怎样利用椭圆定义构造椭圆。

    几何画板启动之后左边是默认的工具栏,从上至下依次是:选择工具、点工具、圆工具、画线工具、多边形工具、文本标签工具、标记工具、信息工具、自定义工具。要使用工具,只要用鼠标的左键选中相应的工具即可。

    当在工作区画出某个图形时,图形都有系统默认的名称,如果看不到,可以用“文本工具”在图形上单击一下即可,再单击,名称消失;如果想修改名称,则双击名称,在出现的窗口中输入新的名称就可以了。另外,在工具栏中有一些隐藏的工具,选择工具有“平移、旋转、缩放”,画线工具有“画线段、画射线、画直线”,调出隐藏工具的方法是左键单击对应按钮,按住左键不放,在右侧出现其他工具,再将鼠标箭头移到想选择的工具上,松开左键即可。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篇11】

    平移、旋转、翻折是几何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本章研究这三种运动的基本特征及简单的运用问题,采取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操作到表象到概念(性质)再到简单应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获得知识。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体会运用运动的观点看待静止的几何图形,感知初步的几何变换思想,为今后研究图形的全等和相似奠定基础。

    根据我们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于刚学习了中心对称图形,在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的意义上,会与前者概念混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一要加强直观性和现实性,合理使用多媒体;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三要提倡学生体验,注重操作实践;四要热情鼓励、耐心指导。

    1、知识与技能:经历两个图形关于某点形成中心对称的过程,初步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并能建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意义,能找到两个成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找到两个成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设计操作2:直观感受两个三角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便于找对称中心、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

    设计操作4:找对称中心时隐去部分线段,能小结出 “寻找对称中心,只需分别联结两对对应点”。

    给出上图。

    提问:如果把这张图形看作一个整体,它可以绕着点O整体旋转。它是我们近期学过的哪种图形?(你能说说什么叫中心对称图形吗?) 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180°后,与初始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几何画板教学设计案例――中心对称图形              几何画板教学设计案例――中心对称图形

    操作:现在将这个图形看作两个图形,红色图形绕着点O旋转,能与绿色图形完全重合。

    引出概念:

    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和另一个图形重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提问:请对照概念,说说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如果把中心对称图形的两部分分别看作两个图形,那么它们成中心对称;如果把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它成为中心对称图形。

    1、观察:这两个三角形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请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对称中心。

    强调: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那么其中一个图形中任何一点关于某点的对称点都在另一个图形上。

    性质:

    对称中心平分每一组对应点的连线段。

    适时小结:

    画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对称图形的画法是先画出图形中的几个特殊点(如多边形的顶点、圆的圆心等)关于某点的对称点,然后再顺次联结有关对称点即可。

    例题2:

    1、画出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关于点O的中心对称的图形。

    2、隐去对应点的连线段后,你能找到它们的对称中心吗?

    适时小结:

    寻找对称中心,只需分别联结两对对应点,所得两条线段的交点就是对称中心。(两条直线相交,且只有一个交点。)

    1、画出下列成中心对称的图形中的对称中心:

    几何画板教学设计案例――中心对称图形几何画板教学设计案例――中心对称图形

    2、把△ABC绕着边AB的中点O旋转18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把△ABC绕着边AB的中点O旋转180°旋转后的图形是小学学过的什么图形?

    3、画出如图所示的旗子关于点O对称的图形。

    知识小结:

    1、两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概念。

    2、会用性质画已知图形关于某一点对称的图形。

    3、会找对称中心。

    4、认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初中数学几何教案系列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