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数学教案热门
  • 初中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12-02

    初中数学教案热门。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初中数学教案热门,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教案 篇1

    最新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教材分析5篇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你是否有着一定的教学经验?快来写一篇数学教案把,教案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提供积极的帮助。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教材分析”,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教材分析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

    (1)x2=4 (2)(x-2)2=7

    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3=7x

    (老师点评)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

    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x2-7x+3=0 (2)ax2+bx+3=0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b+b2-4ac2a,x2=-b-b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ax=-ca

    配方,得:x2+bax+(b2a)2=-ca+(b2a)2

    即(x+b2a)2=b2-4ac4a2

    ∵4a2>0,当b2-4ac≥0时,b2-4ac4a2≥0

    ∴(x+b2a)2=(b2-4ac2a)2

    直接开平方,得:x+b2a=±b2-4ac2a

    即x=-b±b2-4ac2a

    ∴x1=-b+b2-4ac2a,x2=-b-b2-4ac2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x-1=0 (2)x2+1.5=-3x

    (3)x2-2x+12=0 (4)4x2-3x+2=0

    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5)(x-2)(3x-5)=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4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教材分析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 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根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难 点 “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养。

    由“说点儿理”到“用符号表示推理”的逐层加深。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二个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构建模式;解释新知,落实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①师生欣赏三幅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几何图形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②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比较两张奖状粘贴的好坏,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留心实际生活,欣赏木工画平行线的方法。

    ③落实到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本环节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了解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2、实验操作,探索新知1

    ①由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导入,用小学学过的方法过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②学生思考三角尺起什么作用(教师点拨)?

    ③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塑料条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并探讨图中角的关系(同位角)。

    ④教师把学生画平行线的过程和塑料条模型抽象成几何图形,指明同位角的位置关系是截线,被截线的同旁,

    归纳:两直线平行条件1

    教师展示一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关注:

    ①学生能否画平行线,动手操作是否准确

    ②学生能否独立探究、参与、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考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质量,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及时练习巩固,,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3、大胆猜想,探究新知

    ⑴学生分组讨论:

    ①∠2和∠3是什么位置关系?

    ∠3和∠4是什么位置关系?

    ②直线CD绕O旋转是否还保持上述位置关系?

    ③∠2与∠3,∠2与∠4一定相等吗?猜想,展示讨论成果。

    ⑵学生探究:

    问题:①∠2=∠3能得到AB∥CD吗?

    ②∠2+∠4=180可以判定AB∥CD吗?

    学生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教师深入学生中并点拨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并规范推理过程。和学生一起归纳直线平行的条件2,3。

    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本环节教师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②小组团结协作程度,创新意识。

    ③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习及时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4、解释运用,巩固新知

    本环节共有五个练习,第一题落实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位置特征。第二、三题落实三种判定方法的应用。第四、五题是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本环节教师应关注:

    ①深入学生当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鼓励,帮助。

    ②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5、总结新知,布置作业

    通过设问回答补充的方式小结,学生自主回答三个问题,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程度,学生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业分层要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五、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教材分析3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教材分析4

    课题名称:完全平方公式(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P34随堂练习P36习题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教材分析5

    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WWw.Jk251.coM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 讨论归纳: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 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初中数学教育方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初中数学教案 篇3

    一、课题

    27.3 过三点的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2.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难点: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探索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授

    1.过已知一个点A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2.过已知两个点A、B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3.过已知三个点A、B、C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

    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这些圆的圆心都在连结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这样的圆只有一个.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给出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例:画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圆.

    让学生探索课本第15页习题1.

    一起探究

    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为老区的小朋友捐款500元,准备为他们购买甲、乙 两种图书共12套.已知甲种图书每套45元,乙种图书每套40元.这些钱最多能买甲种图书多少套?

    分析: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的表格,并完成2、3 问题,使学生清楚通过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题目,对于情景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景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解题.另外通过此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应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当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还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

    (二)、小结

    七、练习设计

    P15习题2、3

    八、教学后记

    初中数学教案 篇4

    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例1 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 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初中数学教案 篇5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难 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1)102×98 (2)(y+2)(y-2)-(y-1)(y+5)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

    二、重点难点:

    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塘,…

    (1)第一天有a个男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2)第二天有b个女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3)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

    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2=(p+1)(p+1)=_______;(2)(m+2)2=_______;

    (3)(p-1)2=(p-1)(p-1)=________;(4)(m-2)2=________;

    (5)(a+b)2=________;(6)(a-b)2=________.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个数的积的二倍的2倍.

    (a+b)2=a2+2ab+b2 (a-b)2=a2-2ab+b2

    例1、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4m+n)2 (2)(y- )2 (3)(-a-b)2 (4)(b-a)2

    例2、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难 点: 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中适当添括号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运算并回忆去括号法则.

    (1)4+(5+2) (2)4-(5+2) (3)a+(b+c) (4)a-(b-c)

    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每一项都不变号;

    如果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1)2a-b- =2a-(b- ) (2)m-3n+2a-b=m+(3n+2a-b)

    (3)2x-3y+2=-(2x+3y-2) (4)a-2b-4c+5=(a-2b)-(4c+5)

    添括号法则:添上一个正括号,扩到括号里的不变号,添上一个负括号,扩到括号里的要变号。

    (3)(x+3)2-x2 (4)(x+5)2-(x-2)(x-3)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三、合作学习:

    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通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约数是4.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___________的.

    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ma+mb 2)4kx-8ky (3)5y3+20y2 (4)a2b-2ab2+ab

    (5)(p-q)2+(q-p)3 (6)3m(x-y)-2(y-x)2

    五、小结: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小的.

    2、已知2x-y=1/3 ,xy=2,求2x4y3-x3y4 3、(-2)+(-2)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难 点: 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 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初中数学教案 篇6

    初中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引言: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而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评估和改进的过程。本文将通过对初中数学教案教学的反思,来探讨教师在教学中的得失与改进方法。

    一、教案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设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个好的教案设计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的教案设计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于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我发现自己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时过于笼统,没有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够明确,容易迷失在学习过程中。

    其次,教案中的教学内容不够有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中,我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然而,我发现自己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示例和趣味性。

    最后,教案中的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在教学中,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讲解和练习,很少使用探究、实验和游戏等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中的得失与改进方法

    在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存在一些得失。首先,得失之一是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能力上存在欠缺。在课堂上,我太过于注重自己的解题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改进方法是要多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逻辑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得失之二是我在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上存在欠缺。在一些教学组织上,我没有合理地安排时间和任务,导致课堂进度不够紧凑。改进方法是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内容和学习进度,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和教学任务,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高效性。

    最后,得失之三是我在教学反馈和评价上存在欠缺。反馈和评价是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动力源泉。我应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的进步,并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同时,我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观察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总结:

    初中数学教案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全面、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教案设计的目标明确性、内容的趣味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我也将加强自己的思考引导能力、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以及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教案 篇7

    1.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重点: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难点: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1.过已知一个点A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2.过已知两个点A、B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3.过已知三个点A、B、C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

    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这些圆的圆心都在连结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这样的圆只有一个.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给出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为老区的小朋友捐款500元,准备为他们购买甲、乙 两种图书共12套.已知甲种图书每套45元,乙种图书每套40元.这些钱最多能买甲种图书多少套?

    分析: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的表格,并完成2、3 问题,使学生清楚通过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题目,对于情景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景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解题.另外通过此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应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当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还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

    后备练习:

    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面积等于 .

    2. 如图,有A, ,C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

    初中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自己身上的左右位置。

    2、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知道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3、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辨析,实践活动,能说出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4、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从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

    师: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小朋友们放松一下,请大家听一段音乐。

    师:刚才我们跳舞的时候,出现了两个方位词,小朋友听出来了么?(左和右)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这个小朋友在吃饭,你们能告诉老师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拿调羹的是右手,拿碗的是左手)。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和你们一样习惯用这只手拿调羹,我们就称这只手为右手(贴上粘纸“右”)。所以和右手同方向的这一边就叫做右边,这只脚就是右脚。

    师:这只手是右手,那另一只手就是左手(贴上粘纸“左”)。所以和左手同方向的这一边就叫做左边,这只脚就是左脚。

    师:我们现在能分清楚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左与右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师: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会区分左右了,接着老师请小朋友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是:听口令做动作。

    左拍拍、又拍拍,

    向左看、向右看,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双手举起来,耶。

    师:小朋友真聪明,现在老师这里有些图片。图片上面是我们小朋友身上的某些部分,你知道它们是左边还是右边吗?

    小结:将自身的位置调整到与照片中的位置相同,再判断。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以自我为参照中心左与右的位置关系。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来了很多老师,他们对你们不是很熟悉,你们能帮陈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同学吗?不过在介绍之前老师也对小朋友们提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要告诉我: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学生介绍)

    师:小朋友们介绍得真不错,你们已经认识了左与右,我们现在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师:小丁丁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师: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独立完成后核对。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与右”,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左与右。比如上课时,我们举右手;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走。如今世博会就要在上海举行了,我们要遵守世博礼仪,其中有一条就规定,乘坐自动扶梯时,要左行右立。只有遵守世博礼仪,我们才是讲文明的小公民。

    1、说一说。

    师:小丁丁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文具柜台。呵!那么多玩具,挑选什么呢?妈妈规定只能买一样,并且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的左、右邻居各是谁。小朋友,如果你是小丁丁胖,你会怎么说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据他的说法,猜出他想买的是什么吗?

    2、摆一摆。

    (1)师: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的左边。

    (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几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出示:《分清左右》: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左手跳舞,右手跳舞,左手、右手分得清楚。

    过马路,要安全,

    教学目标:

    1、从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认识百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2、会数、会读百以内的数,还能根据一定的规律数数。

    3、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1、小朋友刚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大家都到长辈那儿拜年,你在春节里有什么收获吗?

    2、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家,看……(出示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

    1、我们来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活动:

    (1)一支一支地数、两支两支地数、五支五支地数。

    (2)把10支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

    明确10个十是100。

    3、圈一圈,数一数。(第2页)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4、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5、读数、拨数。

    师写出一个数,生读,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说说是怎么拨的,表示什么。如43,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各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主要让学生明白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数一数自己小组同学的铅笔一共有几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豆子”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在“数豆子”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会写百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活动理解位值意义。

    教学难点:

    1、出示一杯豆子(内装28粒)。

    2、请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粒。

    3、师生共同先数10粒放入另一杯子中,再估计一下。

    4、谁估计得比较正确呢?为什么?我们来数一数吧。

    1、指名几生来数,其他学生跟着数。

    2、学生试一试,说说怎么拨,怎么写。(每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在纸上写,再指名拨、写)

    4、汇报交流。

    5、小结: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6、摆一摆。摆出26根小棒,说说是怎么摆的。

    5、游戏:抓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初中数学教案热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