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集锦
  •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13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集锦。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有效方式,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必看的“高中教资语文教案”相关文章让你更了解,相信在本文中您会有深刻的收获和收获!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 篇1

    《小狗包弟》

    一、学习目标

    1、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目标叫作“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学习的互动过程,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因此,我们把目标表述定位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课外搜集关于“_”的资料,课上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合作研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共同研读文本。)

    三、学时安排

    1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交流导入

    采用交流感染的方法导入新课学习。先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搜集,介绍自己所知道的“_”,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有感情地补充介绍,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_”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_。”“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可见,这是一个多么_的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被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狗包弟》,共同感受那段历史,感受作者巴金对往事的反思与追忆。

    (出示“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对“_”这段历史普遍不甚了解,更缺乏切身的感受,这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一定影响,因此,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这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小组合作讨论。

    (1)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

    (2)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交流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明确:

    包弟的经历“我”的感情

    被转送给“我”高兴

    ||

    与“我们”亲密相处快乐

    ||

    被追杀忧虑

    ||

    被解剖歉疚

    (三)主体研读

    1、教师导学。

    对于一篇文章,在整体感知后,重要的是对其精彩部分进行研读,这样才能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请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2、自主研读。

    3、探讨交流。

    【鼓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文段,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精神。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做好朗读评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深入研读文本而把握思想。】

    示例:

    (1)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流泪。

    (一“笑”一“流泪”,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加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朗读时,要体现出无助、痛苦的情感。)

    (2)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

    ……

    (四)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研讨,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抒真情的精神,理解文章主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参与讨论。

    1、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_”的现实?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_”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_”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一来是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第二,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_”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另外,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五)随机拓展

    1、学生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班讨论。

    【让学生自主质疑,再提出来全班讨论,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布置课外阅读巴金《随想录》。

    【扩大阅读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巴金的思想。】

    (六)及时反思

    1、请同学们谈谈学了这节课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通过反思,使学生巩固对本节课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反思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的精神;

    2.学习巩固时事评论的写法;

    3. 学习巩固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酽酽 yàn (味浓) 阖hé家(全家) 眼花缭乱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夷:平常)奢shē华(花费大量钱财摆门面) 令人咋zé舌(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 不敢问津(不敢探询渡口,比喻不敢探询价格和情况) 流风(正在流行的思潮、流行方式等) 竞豪赛奢(比阔比有钱)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即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二)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②分层归纳法)

    第二部分: 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结论。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及其意义。(②分层归纳法)

    (三)课文的逻辑思路是什么?(练习一)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指出怎样去作)

    (四)第一部分中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五)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六)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练习三)

    1、围绕一个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2、集中在第一部分分类使用,更显得问题严重。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按第2页的《活动指引》开展活动,写大作文。

    【教学总结】

    1、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行原发性的生活思考,敏锐地捕捉话题;

    2、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要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如摆事实(要准备典型、新颖、有说服力的论据),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3、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让读者读的时候能够理出一个明确的框架。

    五.作业:

    针对学生当中的考试作弊现象,参照课文写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时评。

    提示: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反对作弊”,

    然后具体分析:“作弊的表现、危害、实质”,

    最后解决问题:“怎样克服作弊现象”。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 篇4

    ※ 教学目的:

    1.学习调查报告的写法;

    2.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

    3.形成正确的青少年消费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调查报告的写法。

    2.难点: 调查问卷的设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实惠(实际的好处) 认同度(对某一问题认识相同的比率) 攒zǎn钱(积聚钱) 弘hóng扬(发扬光大)

    二、课文研讨:

    (一)分组集体朗读课文。

    (二)自学第20页《调查的开始和报告的写作》,结合本课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与报告之间有何关系?

    ——《调查报告》是“七分调查,三分报告”。“调查”是基础,没 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报告”是反映“调查”成果的“发言形式”。

    2、本课的调查背景如何?

    ——见第15页注释①

    3、调查有哪些方式?各有何特点?本课采取了哪种方式?

    ——调查有表格调查、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电话调查、文案调查、实地调查等。表格调查和问卷调查较为便捷,访问调查真实可信,电话调查省时省力,文案调查易于操作,实地调查现场感强。

    本课是问卷调查。

    4、对调查的选题有何要求?本课是否符合这一要求?

    ——应以对当前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的某些问题作为选题。本课选题既有社会意义,又有时代气氛,符合要求。

    5、设计调查对象有何要求?本课设计是否合理?(参阅《调查问卷的设计》一文第4自然段)

    ——见该文第4自然段。

    6、本课是如何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

    ——见第21页第5自然段。

    7、调查报告的双行标题中的正标题和副标题各点明什么:①内容;②对象;③主题;④人物。

    ——正标题点明了③主题;副标题点明了①内容。

    8、调查报告的结构形式有哪些?本课采用了什么形式?

    ——见第22页表格。本课的结构形式是:

    背景材料(注释①)——结论——调查结果及分析——总结。

    三、运用:

    本课调查结果及分析有四部分内容,全班分四组各根据一个部分的内容绘成图表。然后派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来。(结合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一文)

    四、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大作文:对过去所做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调查报告,进行整理,写成一份调查报告。

    【教学总结】

    诗人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里的少男少女,其实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为此,诗的第一节就连用四个“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于“少男少女”含义的注脚。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少男少女”就是“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这首诗以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表达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语言精炼生动、刚健清新;节奏感强,押韵讲究,既有第一节一气贯注的排比,也有第二、三节的整散兼顾的诗行。这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好诗。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_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二、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_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_。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三、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四、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五、教师总结

    六、课后训练: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本教案以介绍沈从文和《边城》情节导入,抓住翠翠的心理活动,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感受边城的人性美。教学中应以学生品读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拔。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精神;

    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3. 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摆谱 (摆门面或摆架子) 习以为常(常常作某件事,成了习惯) 烙lào印 鸣锣开道(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 肃静回避(严肃寂静,闲人避开) 渊源 (比喻事情的本原) 一视同仁(同一看待)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回答:本课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练习一)

    ——“两会”车队以前可以一路绿灯,现在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三)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练习一。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

    ①摘录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作为段意。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句。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 摆出新现象: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③归纳中心句)

    第二部分: 逐层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的正确性。(②分层归纳法)

    1、“两会”车队以前一路绿灯,让市民生活受到干扰,是搞特殊化。(④缩句法)

    2、开好“两会”并不是非得以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①摘录归纳法)

    3、让“两会”车队一路绿灯的惯例,带上了特权、特殊化的烙印。(④缩句法)

    4、在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必须遵守。(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结论。强调中心论点,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③归纳中心句)

    ——3、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新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逐层论证它的正确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

    (四)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新现象作出评论,指出它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重大意义。

    (五)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练习三)

    1、来源广泛,4个论据来自古今中外,支撑论点更有力。

    2、穿插使用,有简(大家熟悉的)有繁(大家不熟悉的)。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16页知识短文《评事论理表见解》。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的精神;

    2.学习巩固时事评论的写法;

    3. 学习巩固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酽酽 yàn (味浓) 阖hé家(全家) 眼花缭乱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夷:平常)奢shē华(花费大量钱财摆门面) 令人咋zé舌(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 不敢问津(不敢探询渡口,比喻不敢探询价格和情况) 流风(正在流行的思潮、流行方式等) 竞豪赛奢(比阔比有钱)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即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二)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②分层归纳法)

    第二部分: 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结论。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及其意义。(②分层归纳法)

    (三)课文的逻辑思路是什么?(练习一)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指出怎样去作)

    (四)第一部分中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五)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六)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练习三)

    1、围绕一个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2、集中在第一部分分类使用,更显得问题严重。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按第2页的《活动指引》开展活动,写大作文。

    【教学总结】

    1、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行原发性的生活思考,敏锐地捕捉话题;

    2、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要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如摆事实(要准备典型、新颖、有说服力的论据),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3、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让读者读的时候能够理出一个明确的框架。

    五.作业:

    针对学生当中的考试作弊现象,参照课文写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时评。

    提示: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反对作弊”,

    然后具体分析:“作弊的表现、危害、实质”,

    最后解决问题:“怎样克服作弊现象”。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主旨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本诗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的结合是教学中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纪的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7月在职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在1846年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优美的爱情诗。1847年裴多裴与心爱的人结成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出爱情的表达。

    《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二、内容大意

    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是“激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长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鉴赏要点

    1、多样解读

    首先将其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深挚的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出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指革命战士们;“爱人”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

    2、意象的独特性排列:

    本诗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层层递进,使诗人情感富于变化,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

    我愿是我的爱人是

    急流(崎岖)小鱼(鱼水之情,是你的生命之源)

    荒林(狂风)小鸟(是你的可爱家园)

    废墟(荒凉)常春藤(是你的一生依靠)

    草屋(打击)火焰(是你的抒情小屋)

    云朵(破旗)夕阳(是你的,相依伙伴)

    在我的怀抱中接受我的关爱与呵护,我们相依相伴,我愿为你奉献一切。

    注意修饰词语的暗色调,可体现:

    1、生活的艰难

    2、男人的勇敢

    3、也可能是革命斗争的艰难

    《篱笆那边》

    自读导言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解说:这是一首蕴涵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惟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存在。

    可分三小层: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②分提一:“小学而大遗”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2.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教学难点

    1.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提问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讲授重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诵读法。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

    3.讨论法。学生课前、课上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4.学习拓展。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

    六、课时安排3课时七、预习提纲

    目的:让学生熟悉课文,作好积累。

    具体步骤: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__注释,

    2.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3.初步揣摩关键词语,尝试完成课后练习,列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 篇10

    《短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想

    一、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_)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三、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2.筛选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

    二、整体感知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第1段是导语部分。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下面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共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别是: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彭定秉离开港督府,英国告别仪式,降旗仪式,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比如:

    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历史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圣而执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待的是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_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来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里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但是到这里访问,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里指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_,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还有,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绐读者提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一些很精辟的议论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三、总结两篇短新闻的结构特点。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2.学习两篇短新闻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的特点;

    3.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提问】《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提问】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5.【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总结、扩展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英国撤离香巷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叙述自己的感受。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中的新闻报道《奥斯维辛,历史不会忘记》,比较一下和两篇课文的写法的不同。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四”。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集锦】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