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语文教案热门六篇
  • 高中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3-09-18

    高中语文教案热门六篇。

    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介绍了“高中语文教案”。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师制作教案是教育教学科学之道的具体实践。希望您能将此文加入您的收藏夹中!

    高中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后记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教学目标:疏通文意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作品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高中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

    三、读课文

    听了这篇文章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

    四、默读课文

    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生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两遍。

    2、课下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边听录音,一边观看图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篇文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朗读这篇课文?好吧,那就认真听!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在听朗读时该注意些什么。

    2、播放光盘上的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二、结合录音朗读的内容,对照课文,自主合作完成表格。

    1、师:这录音上的朗读读得这么好,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还等什么!赶快拿起你的书,大声地读吧!不过,老师这里有一个任务,就是用笔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上横线。记住,一定是先读完一遍,再划。

    2、生汇报表示时间的词语,师板书,画出表格。

    3、师:哦,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不完整的表格,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把它填完整呢?

    4、四人小组合作,将表格填完整,师及时板书。

    5、一边轮流派小组代表汇报,一边引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注意“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梦成真”这几个词语的教学。

    ①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

    ②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

    ③千百年来,人们幻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飞机使人好梦成真,人们可以不受高山大海的阻隔,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

    6、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人们还会发明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三、小结并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1、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2、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交通工具发展史,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所以我们人类才会走得越来越远,希望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四、作业(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一堂课的学习多么紧张啊!那我们来做个识字游戏,怎么样?

    播放教学光盘上的课件,玩识字拼图的游戏。

    高中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三、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五、作业: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习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习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2022高中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022高中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读,导入新课:

    (男生):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那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灵,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空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寻你,用我色彩的笔于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聆听录音,感知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感受:忧伤、惆怅、凄婉、寂寥和朦胧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

    明确:诗歌内容,具体说是语言。

    三、走近作者时代

    作者简介: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主要的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早期:个人孤寂、感伤,朦胧含蓄 后期:热爱祖国,明朗真挚

    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四、研读诗歌,把握意象。

    1、我们的忧伤、惆怅等感受来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某些情感。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意象 特征

    油纸伞 古朴

    雨巷 悠长、寂寥

    丁香 高洁、愁怨

    丁香姑娘 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 颓圮

    我 惆怅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5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油纸伞。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对这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塑造了撑一伞风独立消魂的形象。

    第二个是江南雨巷。

    1、江南如梦似幻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在西子湖畔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那些纵横交错的长长的青石石路上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

    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

    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雨巷、篱墙及梦一起构成了诗歌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丁香形状象结,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雨巷》中写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丁香的意蕴有了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这里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人与物天然合一。这种并未在诗歌中实际出现的意象我们一般称为虚笔,这种手法称作象征。

    象征 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未得到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可能是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留恋……

    丁香姑娘 象征 美好的理想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的、容易破灭的理想;美好的、难以实现的人生)。(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美丽、惆怅、寂寥,与“我”相近,又显得虚无缥缈。因此通过她表现了诗人自身孤独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无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恋人、理想(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苦闷之情)、人生(小知识分子青春期的孤独忧郁或多愁善感))。

    求之不得的美(抒情模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 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 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

    第五个是 篱墙:颓圮,残破,凄凉

    第六个是“我”:彷徨,迷惘,追寻

    总结:诗歌表达的意境、情感?

    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理想之美的深深追寻。

    诗人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在当时处境中,戴望舒从原来热情似火的革命青年,一下子堕入了夜的深渊。他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前进的希望,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感伤、凄美、朦胧美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六、再听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再一次走进那深深的雨巷,思考他的音乐美表现在哪里。

    明确: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缠绵、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达成以下共识:

    ①韵脚舒缓悠扬:长,巷,娘,徨,怅……

    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②词语的反复:悠长,哀怨,走近……

    ③句式的复沓:丁香一样的……,像我一样……,像梦一样的……

    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④诗节的复沓

    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七、小结归纳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3、拓展延伸。

    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习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繁华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戴望舒走过的那条雨巷或许早已灰飞湮灭了,找一个悠长的雨巷或许已经不可能了。但“雨巷”的魅力不仅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深巷,更在于那丁香织就的一片美丽而哀伤的心情。

    品读这“雨巷”,我们总有走得进,走不出的哀伤。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我知道心灵的雨巷还要走下去,寂寞的雨巷还要走下去。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想起我们今天这节课,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飘过你身旁。

    课后小结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3、拓展延伸。

    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习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繁华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戴望舒走过的那条雨巷或许早已灰飞湮灭了,找一个悠长的雨巷或许已经不可能了。但“雨巷”的魅力不仅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深巷,更在于那丁香织就的一片美丽而哀伤的心情。

    品读这“雨巷”,我们总有走得进,走不出的哀伤。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我知道心灵的雨巷还要走下去,寂寞的雨巷还要走下去。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想起我们今天这节课,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飘过你身旁。

    课后习题

    1、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并用今天所学的意象分析法学习,领悟诗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树》、《再别康桥》或《雨巷》,仿写一首诗,注意意象的选用。

    2022高中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小说。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根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在环境、情节、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根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共同研究《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此便要开始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充满期待,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回答。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多媒体打出)

    黛玉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会这么谨小慎微呢?

    本文开的这段对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写,十分清晰地呈现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谨慎、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间接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通过直陈的方式表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地表现。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我们称之为“间接的心理描写”。(媒体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直陈、间接(语言、行动)”)

    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后的哪些语言、动作和行为具体表现了她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

    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找到的相关描写。(点一二小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这样一个“细致缜密、聪慧机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请同学们把小说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

    请同学们齐读这些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从这些外貌描写我们能看出林黛玉这个人物到底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体弱多病;眉目含情、聪慧机敏、多愁善感。(多媒体打出)

    同学们,这些有关林黛玉外貌的描写,是作者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吗?

    ——显然不是,这些描写都是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评说来完成的。这种通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人物的手法属于“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除了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之外,还可以借助人物来衬托、借助环境来烘托。(媒体打出“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他人的观察与评说、人物衬托、环境烘托”)

    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赏祥林嫂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那么,《祝福》的作者是怎样来描绘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找出来。(学生齐读)

    请问,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表现出来的吗?

    2、心理变化

    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小组讨论: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

    再讨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不被允许参加祭祀就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3、小结:由此看来,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祥林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她的外貌变化间接表现出来的。这些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这个悲剧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更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多媒体打出)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我们对林黛玉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对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写还是和侧面的外貌描写,无论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是间接的心理描写,都是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小说所要达成的目标。(多媒体打出)

    五、赏析老人的形象(25分钟)

    1、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所学到的赏析人物的方法,自读《老人与海》,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所有的学习任务。1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导学案·合作探究”第1题和第2题的结果。(15-20分钟)(多媒体打出)

    2、(学生汇报后多媒体打出参考答案)

    第1题: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每一个回合中都有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些是有声的,有些是无声的,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讨论:这些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心理?你认为他的哪一句内心独白最能代表他的这种心理?

    ——老人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战胜了绝望,他要和鲨鱼斗到底、斗到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2题: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3、延展:你能根据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绘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吗?(5分钟)(多媒体打出)

    4、小结:通过合作探究,我们发现《老人与海》这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的心理进行大量的描写,来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的。(多媒体打出)

    六、单元教学总结(7分钟)

    其实,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那正面描写的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有通过他人的观察与评说来描写的、有通过人物来衬托的、也有通过环境来烘托的。

    我们这一单元所学习的三小说在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上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希望同学们将我们在这一单元的三小说中所学到的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去。

    2022高中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高中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批判性地阅读课文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孟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为圣人,后者被尊为亚圣,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常常把他们相提并论,说其中的一个,必然会说另一个;他们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吗?让我们阅读《孔孟》,看看黄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二、作者

    阅读文后补白文字。

    三、阅读课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练习一

    四、研究课文

    (一)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论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把握内容

    1、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有哪些?

    2、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个性、书的记载体裁不同的原因,是明显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没有展开论述,而“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点。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观察周边的世界,从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看法、认识中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条分缕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质疑研究

    思考:请你用作者的“此一时,彼一时”,来回答:

    1、为什么孔子“轻松愉快”,而孟子“凡事紧张”?

    2、为什么孔子主张性恶论,而孟子主张性善论?

    3、为什么孔子重视“礼‘,而孟子却”没有这样的耐性“?

    明确:作者的“此一时,彼一时”不能解释差异二,后文也没有这样照应前文的语句,表明作者的论证、论述欠严谨、严密。

    进而推出文章不够严谨的表现二——第3段推断孔子主张性恶论显然主观臆测,牵强得很。

    再指出第8段首句的语病。

    五、布置作业

    高中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母爱的伟大和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习两篇文章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

    3能自行阅读,理清思路,归纳段意

    教学重点:

    学习两篇文章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

    教学难点:

    两位母亲的的性格,品性,两位作者的不同感受和表达,不同的写法

    教具准备:

    教学磁带,录音机

    教学方法:

    讲述,设问阅读,思考回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人人都有母亲,人人都体会过母爱,母爱是伟大的。在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她们用一双勤劳的手,一直呵护着我们,我们长大成人,她们默默的送我们远行,在我们困惑时给我们自信,坚强和勇敢,我们每一个人,对母爱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联系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作家的两篇关于母亲的,歌颂母爱的文章——(板题目)作者介绍

    二,阅读课文提示,点教学要点

    三阅读第一篇课文,听录音,默读或轻声跟读,并有初步印象。

    四,自行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按思路再次阅读课文,理解设问

    (一)(123)母亲家世,(所处位置,姓氏,家境)—生在农家,勤劳诚实,身体好(板书)

    设问:母亲的家世如何?为什么写这些?(强调了母亲在农家,从小劳动,诚实,身体好,这是本质,基础)

    归纳段意,写法(按时间顺序,简洁平实)

    (二)(4—11)嫁为人妇——贤惠勤劳,坚忍顽强,奉献守礼(板书)

    设问:嫁为人妇,母亲经历了什么?(辛苦操劳,好客,忍让,吃亏,乐于助人)#

    从母亲的这些经历中,可以看出母亲的什么品质?(贤惠勤劳,坚忍顽强,奉献守礼)

    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些什么?(平和待人,忍让吃亏,做人有一定宗旨,法则)

    归纳:段意,强调母亲是受封建传统道德影响的中国妇女,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写法,写一件件平凡小事和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东方母亲。

    (三)(12-16)对儿子的培养,期望儿子因事业在外不能尽孝而歉疚和思念(板书)

    设问:母亲怎样支持儿子的学业(默默的筹巨款,含泪送,有行动和宁可孤独)

    儿子为什么说自己使老人伤心?(不成家,远游英国,儿行千里母担忧)

    远游在外的儿子如何远对在家乡的对母亲(思念,怕拆信大段议论深化主题,抒发浓郁的思母情)

    归纳:段意,家人在母去世后一年才告知,结尾感念母亲的给予,表达心中的歉疚。

    【高中语文教案热门六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