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发表时间:2022-03-04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课标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等史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掌握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首先让学生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指出发展曲折,设问:为什么中国民资发展曲折缓慢呢?由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的漫画导入新课。

    (2)“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目,教师需要讲述两方面问题: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斗争中求发展”一目,则需要依据教材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具体的一些表现。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可能有充分地发展。

    Jk251.coM编辑推荐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

    (2)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主要企业:

    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

    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2)鸦片战争后,列强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造就中国民族工业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对民族工业起了诱导作用。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4.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又称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背景:

    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短暂春天”时间:一战期间

    (3)概况:

    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纺织业中心:由上海变为上海、天津、武汉三大中心。

    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无锡面粉厂)

    (4)结果: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1937年抗战前夕)

    (1)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概况:1935年以后,工商业发展创历史最高纪录。

    3.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1)抗战时期:(1937~1945年)

    状况: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原因:侵略战争的摧毁、官僚资本压迫,使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被吞并)

    (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概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原因: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使美国商品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

    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苛捐杂税使民族受到沉重打击。

    三、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这是它未能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虽然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但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与近代化进程。{如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的爆发}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小编推荐)


    (一)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概况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投资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原因: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3)代表: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南张北周,荣氏兄弟”)

    (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

    (1)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

    政治环境: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原因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等运动)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

    2.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教案

    一、领土扩张(19世纪上半叶)

    1、背景:①美国独立后,由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经济和社会获得很大发展。②伴随着国家实力和地位的不断提升,

    ③以及世界各地移民纷至沓来,美国领土也迅速扩张。

    2、过程:见地图

    3、方式:美国借助移民拓荒,以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

    4、结果: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自己的地域空间,最终成为一个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的“两洋国家”。

    5、影响:在领土扩张中,美国政府对土著印第安人采取了驱赶和杀戮政策:(表现为)1830年,国会授权总统把所有印第安人赶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后又强迫其迁入荒僻的“保留地”。印第安人为了争取生存权利,同扩张者进行了殊死的抗争。

    美国政府组织上千次的“征伐”,使得印第安人人口剧减。

    美国的工业革命

    1、(美国独立以来经济的发展):美国独立初期,商业资本占据统治地位,制造业不发达,对英国产品依赖严重。

    2、背景:①19世纪初的美英战争刺激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②大量移民涌入以及城市地区人口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国内市场的扩大。③商业活动特别是对外贸易,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④美国劳动力短缺,发明机器以便节省人力,比其他国家更加迫切。这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时间、范围:美国的工业革命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在美国的东北部地区展开。

    4、特点:初期以棉纺织等轻工业为主,主要仿制英国机器,

    不久即开始独立设计和制造新机器。

    南北战争

    1、背景:①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

    ②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2、过程:战争爆发: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战争初期,形势对联邦政府不利。

    战争转折:①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这决定了民心所向,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扭转了战局。

    ②1863年7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胜利,此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战争结束:1865年4月南部联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3、意义:①从维护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南北战争的结果,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②从土地问题的角度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③从人权角度看: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1.目的: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西方国家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巩固、扩展已获取的侵略权益,使其产品真正占有中国市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遂为列强千方百计获取的目标。

    2.过程

    ①《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②趁镇压小刀会起义之机,列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要求将上海海关制度推广到各通商口岸。

    ④《天津条约》规定海关值百抽五的原则。1863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从此中国海关管理权被英国操纵了近一个世纪。

    3.危害: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海关是国家的大门,中国海关被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大大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二、中外贸易中国逆差局面的形成

    1.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倾销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如海关管理权、内河航行权、内地通商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才逐渐实现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3.1865年,中国对外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中国门户已经被打开,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贩卖华工

    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广东,《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后更为猖獗。

    四、早期的资本输出

    主要有四种形式: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一阶段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开始进行资本输出。

    高中教案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精选版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考点一】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1、背景: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社会根源: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欧洲社会上出现“寻金热”。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宗教因素: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精神动力)2、新航路开辟经过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时间

    成就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1487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1492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1497到达印度

    麦哲伦

    葡萄牙

    西班牙

    1519-1522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考点二】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到来,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考点三】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1、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2、英国:“日不落帝国”英国战胜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考点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与掠夺。【考点五】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前提: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考点六】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1、第一次工业革命:汽船、火车;2、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开始)①显著成就: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传统工业的进步。②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③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考点七】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产生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目的:为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

    4、表现: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5、影响: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1、14——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原始阶段)2、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3、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的手段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 精选版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4、影响:激化社会矛盾,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1、内容:

    措施

    目的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⑤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2、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3、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改革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三)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二战后美国形成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②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2、当代资本主义各国(英、法、德、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

    ①政府干预经济,②加强社会福利建设,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精选版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紧密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家

    开辟的新航线

    扶持国家方向1487年

    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葡萄牙向东1492年

    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西班牙向西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从美洲传到世界的作物有:烟叶、玉米、可可、马铃薯(二)了解“海上马车夫”荷兰兴起和在美洲、亚洲的扩张、了解英国的崛起和在北美、印度的扩张;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北美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①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②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大财富③通过发动商业战争夺取殖民优势,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贩卖黑奴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三)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厂制度的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时代到来的史实;了解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的到来的史实;了解垄断组织的产生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影响,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①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出现一系列发明

    (1)进程②工厂制的出现

    ③动力: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④交通运输业:汽船、火车(2)影响: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列强为了寻找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不断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①能源: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

    (2)成就②交通: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汽车,飞机)

    ③石油化工:内燃机的问世,直接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④电信: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电话,电报)(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关于高中教案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要点的高中教案推荐


    (第一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君主立宪,三世说)、梁启超(变法图存)、严复(用民权否定君权)。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康有为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

    梁启超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批判君权论,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的觉醒

    (3)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标志:19xx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

    2、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发展: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作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开始传入、广泛传播到成为主流思潮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1、传入: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传播:(1)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刊登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

    (2)广东杨匏安也发表文章《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姊妹篇)

    (3)各地出现了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3、论战:(1)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2)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击胡适,掀起“问题”与“主义”之称。

    (3)论战实质:在中国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根本解决问题。

    4、扩大;《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提高工人觉悟。

    5、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各地出现《共产党》月刊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荐】


    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一、教学目标:重点:“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难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重点分析:“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是本课重点。学生通过两次政变才能认清:蒋介石和汪精卫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公开反共,成为中心人物;导致国共合作完全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并可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重点突破:引导学生归纳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线索和原因;播放视频资料;学生归纳李大钊为中国革命作了哪些贡献?

    难点分析: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是本课难点。这是对本节和全章教材的一个总结,理论性强。学生要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才能深入理解。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这正是高一学生普遍缺乏的。

    难点突破:学生分五组讨论: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前所未有”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在讨论中运用知识,突破难点。

    二、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1)小品剧《李大钊遇难》

    (2)导入:提问学生: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表现。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1.帝国主义干涉革命: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并回答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及表现。教师总结:①武装威胁②制造惨案③最后通谍④支持蒋汪。

    2.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①“西山会议派”破坏国共合作

    教师介绍:国民党右派的反共、反国共合作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孙中山逝世后更加猖狂。“西山会议派”代表人物;分裂活动的影响:国民党右派公然分裂国共合作、分裂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严重。

    ②蒋介石加紧篡夺革命领导权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蒋介石通过怎样的手段夺取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③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表现。

    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过程

    1.局部失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①条件:由学生讨论并归纳为:蒋介石掌握军权党权;帝国主义的支持;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的支持;汪精卫同意讨论“分共”问题;陈汪“联合声明”。

    ②经过:(略讲)

    2.全面失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学生梳理大革命失败的线索:西山会议派(趋势)——中山舰事件(国共关系的转折)——四一二政变(大革命局部失败)——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全面失败)

    三、国民革命运动的评价

    1.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

    学生讨论: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前所未有”的含义是什么?首先引导学生回答近代以来的革命运动包括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然后将学生分为五组,从五个方面(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群众基础、军队武装、斗争成果和失败原因)与近代以来的革命运动对比分析得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教师总结。

    2.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学生要抓住两个“必须”,那就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教师提示这个教训对以后革命的影响,为下册书的学习作好铺垫。

    小结:

    这场大革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它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为共产党人继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三、板书设计

    四、课后反思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荐】


    (一)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应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⑤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五)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①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海南)

    ②沿海开放城市:福建的福州。

    ③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

    5、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的中共xx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