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沁园春雪教案
  • 沁园春雪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08

    沁园春雪教案。

    今天栏目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沁园春雪教案”,请将本网页加入书签以免遗忘。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是为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的有效支持。

    沁园春雪教案【篇1】

    1.散背5分钟,齐背两遍。检测背诵。

    2.书面听写带生字的句子,交作业。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

    预设:这一时期,在长沙,他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活动。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年秋天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4.分析过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写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朗读下片,找出描写了什么人物。(预设:少年时代的同学。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词人在内。)“同学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为过渡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携百侣”“游”是对下文描写对象和内容的巧妙概括;“曾”“忆”说明以下内容是作者面对壮丽的湘江秋色浮想联翩的结果,是回忆,所以一个“忆”字领起下文具体描写。)下片为什么想起了少年时代的同学?(预设:认为他们能主宰国家命运。)为什么?(预设:带领学生阅读具体描写,看写出了这些少年同学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大致可分三层,写出了少年同学“风采才华正盛,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有爱国热情,轻视军阀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这样写是在回答什么问题?(预设:谁主沉浮?)提问:1925年的毛泽东含蓄地告诉我们,谁能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预设:他和他的战友们。)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预设:抒发了一代伟人青年时代的自信和抱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础吗?(预设:有。是湖南农民-运动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离开长沙时,面对湘江秋色写下了这首词。)教师小结:上下片虽然内容不同,却因过渡自然巧妙而浑然一体,成为“写壮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诗词大都“写壮景,抒豪情”。(5分钟左右)

    (课外作业2:结合课后第三题,课外欣赏毛主席诗词,进一步认识毛主席诗词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每人在读书笔记上搜集10首,并按历史时期分类和熟读成诵。)

    5.语言鉴赏导入: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5分钟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词。

    预设: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击”和“翔”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它们写出了一种战斗的豪情,竞争中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描写,就为下文总括性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了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势。可见毛主席对诗词的语言修养很高,用字用词凝练,诗意鲜明,脍炙人口。(5分钟左右)

    沁园春雪教案【篇2】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关于课文《沁园春 长沙》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沁园春雪教案【篇3】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 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实———————虚。

    总———————分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动)|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学生说出导语 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沁园春雪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教学前奏】

    欣赏歌曲《沁园春•雪》,了解作者(做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介绍词的知识。

    2、介绍“诗言志”的观点。

    范读。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初步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二、分析上阕

    1、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这首词传达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虽然上阕侧重写景,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景与作者的豪迈之情是相匹配的。清初的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末的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写景是抒情的基础。在此,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所以,我们应该来探究一下,上阕所写景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朗读上阕,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里的“北方雪景”会留给我们如此壮美的印象呢?

    (选景视野开阔: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意象雄伟:长城、黄河、山峦;注入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

    (教学难点)

    3、理解“意象”与“传情”的关系。

    补充一:

    “表情达意的惟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某种特别情意的方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某种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艾略特

    补充二: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或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意象为例,分析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目的:说明诗是意象的组合,不同的意象用以抒发不同的情感。

    提示:我们在前面也已经提过选景与传情相匹配的原则,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作者在这里选取的与豪迈之情匹配的意象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提示:请学生解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教师讲解:“山舞”起三句,看似写景,实写斗志。毛泽东自注本词: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饱受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但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我们读毛泽东写于长征途中的《十六字令》,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共产党人不屈服于自然艰险和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要读出共产党人的这种斗志与气魄。

    4、现在,让我们再来想像一下当时的现实情况。站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坡上,北风凛冽,严寒扑面,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讲解:我们会感觉到大自然的威压,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很传神地写出了这一点。那么毛泽东笔下的雪景为何如此壮丽?为什么北风凛冽、严寒霜雪反而使他豪情勃发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难点)

    讲解: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个普通的诗人吗?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因此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古人云,诗的高下在意境,而意境的高下,又取决于人的品格的高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还告诉我们,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面对这漫天风雪,他想到的是雪后初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迷人景致。

    提问:老师为什么说是“想”?写雪后美景象征了毛泽东对什么的预见?

    是对中国革命光明前景的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和乐观精神。(难点)

    三、分析下阕

    1、但伟人的遐想并未由此止步,而是飞越时空,思接千载。请同学们朗读下阕,思考:他还想到了什么?下阕的联想是怎样和上阕的写景衔接的?

    2、这些诗句中,有哪些是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对历史英雄的评价。

    (难点:对“文采”“风骚”的理解,见注解。)

    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用武力征服了天下,正所谓“马上得天下”;但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成就,就让人扼腕叹息了。

    3、为什么作者要列举这些英雄人物并作评价?(与“今朝”的“风流人物”对比。)联系上文,应该如何理解“风流人物”?(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再联系写作背景,对“风流人物”的理解还可以更具体吗?(学生可能回答:注解中提到的“人民大众”,毛泽东,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他们领导的人民军队。)

    4、讲解:长征……(略)

    四、朗读、背诵

    1、让我们再次朗读整首词,要求读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对人民军队、对革命者的赞美之情。一边朗读一边欣赏毛泽东《沁园春•雪》手迹。

    2、全体起立,背诵。

    沁园春雪教案【篇5】

    1.老师用长沙话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毛的纯正地道的湖南口音。

    2.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情感基调,并理清思路:

    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①上片主要写景;

    ②下片追忆往事,抒发作者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

    3.老师明确诵读要领,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忆”字都是领字,这两个字后要稍微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语速稍快,“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慨叹之情。下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语调要低沉一点,语速也要稍慢一些。“忆”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激情,语速稍快。

    四、 再读课文,品味鉴赏

    (一)品读上片:写景为主,借景抒情

    1.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上片。

    2.问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给我们透露了哪些信息?

    明确:点明了作者“独立”的时间和地点。

    这几句句式倒装。正常语序为“寒秋(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3.问题:在词的上片,“看”是一个“领字”,统领以下哪几句?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教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板书:

    山——红

    林——染 绚丽多彩

    江——碧 虽为寒秋

    看 舸——争 却无寒意

    鹰——击 生机勃勃

    鱼——翔

    ①请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齐读这几句景物描写的句子。

    ②问题:在这几句景物描写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

    “万”写出山之多;

    “遍”描写了红枫满山的景色;

    “漫”写出了湘江水的溢满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染”这个动词化动态为静态,写出“万山”好像被红枫染过一样;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用“翔”而不用“游”,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一样,自由自在,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诗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秋水共长天一色”。

    4.一提到秋,人们常常自然而然地就把它与“悲凉”、“愁”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万里悲秋常作客”、“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却道天凉好个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悲秋诗句更是给人增添了凄冷的感觉。但在这首词里,虽然是深秋,我们却感觉不到一丝凉意,在作者身上感受到一种大气、乐观,而不是像古代文人士子的多愁善感。

    5.问题:面对这生机勃勃的秋景,作者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这一“怅”一“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借生机勃勃的秋景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寄寓了自己乐观、热烈、积极奋斗的革命激情。一个“怅”字,写出作者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他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谁来主宰祖国命运和民族未来的问题。这里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板书: 怅、问: 谁主沉浮? 博大胸怀

    (二)品读下片:抒情为主,情中显志

    1.作者在词的上片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片。

    2.“橘子洲”、“岳麓山”是青年毛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这次旧地重游,他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下片中,“忆”是一个领字,那么作者回忆了什么样的峥嵘岁月?

    板书:

    忆: 峥嵘岁月 革命盛景

    补充材料(幻灯片展示):

    ①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②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③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④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3.“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远大抱负,他们在革命浪潮中乘风破浪,充满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小结: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下片通过叙事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进一步含蓄地回答了只有像我们这样的知识青年、仁人志士才能“主沉浮”,才能担当天下大任。

    板书: 记: 中流击水 壮志豪情

    4.学生再次大声齐读全词。

    沁园春雪教案【篇6】

    2.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沁园春雪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