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推荐: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范文
  • 推荐: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范文

    发表时间:2022-05-12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本站收集了《推荐: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范文》,供您参考。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难点:

    上下阙的景、情、志如何和谐地统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沁园春雪》的内容,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朗读。师问:你今天重读这首词感受如何,以一句话表述。

    二 整体感知

    1.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

    板书:诵读、领会;品味、鉴赏

    1. 诵读

    生自读、生齐读,大家对某生的朗读作评析,看该如何准确把握节奏和感情。

    老师范读或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

    2.视教师和学生情况,可采用就本词的内容、写法或理解有困难之处质疑,根据质疑,迅速梳理,组织学生讨论作答。或直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直接组织学生学习。

    ①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就更顺畅一些,请具体表述出来。(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

    ② 看这一领字,一直控制到哪里?这几句视角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特色何在?(远眺,近观,仰视,俯察;先勾勒出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然后染色尽染碧透色彩鲜艳丰富美丽,最后赋予动态击翔竞)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作者笔下的秋景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③ 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笔下秋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益,同时也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气度、经历关系密切。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④ 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宇宙万物给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写出了词人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⑤ 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怎样回答的?(小组讨论明确)

    (携来两句,写出就在这橘子洲头,词人曾与许多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自然从上阙的旧地独自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统领中间7句,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形象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蕴含着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壮志。)

    ⑥ 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突破难点,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齐声诵读全词。

    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诗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

    jK251.COm精选阅读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通用8篇


    下面由教师范文大全给大家来分享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网址。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只有教案课件老师写越充分,课堂氛围当然也会更好。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1】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基本诵读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读准节奏;再读,体会情感节奏;反复读,感受节奏美感。

    2.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通过重点词语的品味,体会词中描绘的鲜明意象。

    3.通过学生反复吟诵,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从而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4.通过本首词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学习并体验运用现当代诗歌鉴赏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

    二、教学建议

    《沁园春·长沙》解读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秋天。当时,毛泽东同志去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大好秋色,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下了这首著名词作。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写景,描绘了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抒情,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关于“意象”

    这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内容。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诗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词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作者选取的“象”就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诗人在写这些景物时又为其“灌注”了许多生气。例如“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红绿两色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联系初中课本里选入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立意在于表现作者心境的凄凉和“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怀,所选之“象”也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首词语言,就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细细品味语言的精妙。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自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层层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壮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动词“争”的使用,则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使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于读者眼前。

    诗词很讲究炼字、炼句。“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这是古汉语学家王力老先生的一句话,他特别强调了诗句中动词使用的重要。这一点在《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也很突出。“鹰击长空”中用“击”而不用“飞”,就准确的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拍打的矫健勇猛地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伏”,精当的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形象生动。“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用“粪土”而不用“唾弃”,形象地写出了蔑视与痛恨的程度。

    赏析诗词诵读

    引导学生在自我诵读的基础上,评论他人的诵读,以增进对本词内涵的理解。进行这一活动时要求要明确。例如可以从声音、节奏、感情等方面提出要求。读是形式,它可已表现出一个学生对于本首词的感情基调的把握。通过同学评议,可以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重视对词的感情把握逐步明朗化,自然也便加深了对词内涵的理解。

    课堂讨论

    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看,是否可以大致理清本词的思路,请作具体分析?

    答题思路:[内]

    上阙先围绕“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看”字总领以下六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面对这一片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怅”),和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的命运的真正主人的发“问”呢?下阙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轻一代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做的努力。最后以设问句的形式,借“忆”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既手维护应,又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总之,这六个动词连成一线,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课型及方法】

    1、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二、题解:

    (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联系《沁园春雪》)。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

    注意读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róng)

    寥廓(liáo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

    五、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上片:

    (一)起三句:注意“独”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3】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中的一位;

    他是世界十大著名军事家之一;

    巴基斯坦总理本布托说:他是巨人中的巨人;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只能产生一位;

    白求恩说:他是一个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当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

    同学们说:他是谁?

    再过8天,12月26日,我们将迎来毛泽东115周年的诞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词《沁园春长沙》,感怀伟人壮年的激情吧!

    二、朗读。

    1、指名朗读。点评。

    2、指导朗读,然后范读:注意节奏、轻重、快慢、领字。

    注意动词:诗人巧妙地用几个动词将内容和感情连接起来:立、看、问、忆、记。读得连贯。

    3、齐读。

    三、鉴赏景物意象,理解思想感情

    1、这是一首登临词。

    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独怆然而涕下”,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

    (板书:诗言志)

    一九二五年,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习、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

    找出写景的词句,齐读一遍。

    2、小组讨论:找景物——析特点——识心胸。

    引导各小组代表按问题发言——

    山:“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林:“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江:“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充满活力,生气。

    鹰:“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奋进勇猛。

    鱼:“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自由灵动。

    总之:景物特点是——宏伟阔大、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有气势、雄壮、充满活力……),表现广阔心胸。

    (边点评边板书:壮美秋景)

    3、引导理解诗人具体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语句,是把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这首词提出一个问题,是整首词要解决的中心,是“词眼”,同学们说,是哪一句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啊,原来,他面对大好的河山,想到的是这片河山,这个国家,应该由谁来主宰命运!

    穿插时代背景:1925年,国共合作,革命领导权到底归谁的问题,成为党内外争论的焦点。这首词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②对这个问题,本词有没有作出回答呢?

    下阕巧妙地作了回答:

    才华横溢、忧国忧民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4】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们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课堂练习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5】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6】

    一、教学背景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的教学对策是:通过合作探究问题,动用视听感官渲染氛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伟人诗词的磅磅气势,更好体会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的方法,为高中语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经典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词的情感脉络,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会朗诵方法,能正确把握朗诵。

    四、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开门见山,介绍诗词的奇妙,简洁导入。

    【讲授新课】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写作背景:

    默读文章,用简洁语言概况初读感受。

    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配乐朗读、入境体情(小组展示朗读,教师范读)比较并评价。

    ②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二)【我问故我在】

    (1)学生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重点)

    ①上片选取了哪些意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2)课堂小结:教师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小组成果。

    有的小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诗化的语言再现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组注重炼字,对“看”“击”“翔”“尽”等字有独到的解读

    有的小组读到了词的上片,是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山河沉沦的忧思;

    有的小组分析了同学少年形象,体会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有的小组探究到了词构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对上片谁主沉浮的艺术回答;

    (3)方法总结、能力提升

    写景抒情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抓意象,入境体情;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品析语言的精当,构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同学背诵展示。

    (三)【我践故我行】

    提炼升华、拓展延伸

    引入卢新宁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进行本节课的升华拓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是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那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

    在集体朗诵励志诗歌《少年强则国强》中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七、教学总结、反思: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一、可取之处:

    (1)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维、思想,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从教师的角度看,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调度适当,多媒体运用熟练。

    (4)整体上看,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学成果。

    二、不足之处:

    (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

    (2)在多媒体操作上有个别不恰当之处。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7】

    [教学目的]

    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

    [教学重点]

    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本课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诗词鉴赏上。

    [教学设想]

    先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引入,让学生总体感知概括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然后再学习本词,重点突破字词、写作思路、由写作意象所展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人用词的妙处。然后进行拓展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诗词

    给出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问:读了以上诗句,你感觉毛泽东诗词有什么样的风格?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宏伟,可以说亘古未有。齐背《沁园春•雪》。

    二、学习《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诗词壮美的风格体现于他的绝大多数诗词中。他不但在《沁园春•雪》中体现了这种壮美,而且在同词牌的《沁园春•长沙》中也体现了壮美之情。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充分感受一下这种壮美,这种气魄。

    1.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成立。1925年秋,毛泽东自韶山到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游岳麓山。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毛泽东曾于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

    2.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感情的抒发,并跟录音朗读。(三遍——听、跟、读)

    3.讲解与理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多说。)

    首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字典初步阅读理解这首词,对于不明白的字词意思提问。接下来进行理解提问:

    (1)问:作者在词中都写到了什么?(总体感知)(让学生说,说不完整不要紧)

    ——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深入分析:

    上阕:

    问:上阕写了什么?

    ——描绘湘江秋景。

    (2)开头三句解说:

    寒秋:深秋。深秋天凉,所以叫“寒秋”。

    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橘子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古时洲上多产美橘,因此得名。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水陆洲”。

    问:这三句,按照正常语序,应是:寒秋时节,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滔滔北去。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

    ——突出诗人爱秋而不惧严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一人在这里独自游览,能更好地赏景并回忆从前在这里的革命活动。置“独立”于句首,加以强调,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

    (3)问:词中哪几句是描绘秋景的?这秋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从“看万山……竞自由”。

    给人一种绚烂多彩、生机勃勃的感觉。

    问:这几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

    ——“看”字。一个“看”字领起以下七句,这些景色都是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

    (4)问:诗人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词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万:言山之多。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万,言多,非确数。诗词中凡言 “万”“千”“百”,义多同此。

    遍:言红之广。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故云。

    层:言林之厚。层林: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

    尽:言染之深。全、都之意。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染: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染”也写出了秋色之深。

    以上四句,让我们想起了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色彩之浓烈令人心中充满热情。

    漫:言江水满溢之状。

    碧透:言江水碧绿透明至极。

    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破流争相行驶。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争:言千帆竞发之势。

    鹰击: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皆谓鹰搏杀凡鸟。这里借用“矫健有力”之意。

    长空:广阔的天空。

    翔:言鱼游得轻快自如。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万类:万物,指一切生物。

    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

    竞:竞争,竞赛。此句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像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在这幅绚丽的秋景图里,诗人的目光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5)问: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指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能泰然处之;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问: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

    ——由眼前的景,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谁主宰大地的问题。这里,主要就是指谁掌握国家的领导权问题。

    (7)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了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 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下阕:

    解说:回忆往昔生活,曾经的同学战友,曾经的革命活动,曾经的战斗激情,都融会于诗句中。学生朗读下阕。

    (8)峥嵘:(7)“携来”两句,概写往事,回忆从前不平凡的战斗岁月。毛泽东从1911年到1925年,一直在长沙学习和开展革命工作,并经常到岳麓山上锻炼身体,同战友们谈论国家大事。现在旧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携来:携手而来。

    百侣:许多伙伴、战友。

    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9)问:诗人都回忆了什么?从哪里到哪里?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战友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说明:1915年,毛泽东组织长沙第一师范进步同学开展驱逐反动校长张干的斗争,张干被迫离校;

    同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

    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此间又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

    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大造革命舆论。在它的宣言中曾说:“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这些就是以上三句的具体内容。]

    (10)问: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

    ——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回答,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概。

    4.小结: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上阕:绘秋景,问苍茫大地;

    下阕:忆往事,抒壮志豪情。

    5.齐背《沁园春•长沙》

    三、拓展、比较阅读

    目的:充分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

    (一)《咏蛙》

    咏蛙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解说:毛泽东这种阔大的胸怀并非是参加革命后才有。早在……(背景)

    写作背景: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凡是来东山高小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当时学校规定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尊孔,“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内容,而毛泽东则写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校长李元甫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这首诗体现出一种王者之气,一种霸气。“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流露出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

    (二)《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的诗词为什么有如此宏大的气魄,如此壮阔的境界?

    ——这与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分不开,与他伟大的胸襟,英雄的胆略和气概分不开。

    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心胸的人那里,感受是不同的。比如重阳登高,杜甫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一种激愤与悲愁。而毛泽东,则写下

    采桑子

    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写作背景:红四军内部意见不一(1929年7月,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不同意实质上是军事冒险的中央的指示意见),毛泽东暂时离开了领导岗位(被调离),做地方政府工作。当时他身体有病,便带病深入基层到地方搞土地革命斗争。10月,在乘担架赴上杭的途中,时值秋天,面对闽西绚丽夺目的秋色,毛泽东顿发诗兴,创作了这首词。

    (古代抒写人生的诗词,尤其是借秋抒写人生的诗词,许多都有感伤的色彩。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这首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乐观豪迈的情绪——词中的秋色比春光还要美好,战地上的野菊简直令人陶醉,强劲的秋风使人无比爽快。词中充满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超的审美情趣。

    ※蕴含深邃的哲理——充满辨证思想:

    1、人生有限(“人生易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宇宙无限(“天难老”,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并不慨叹人生短暂,而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境界,形象地告诉人们:新陈代谢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每个革命者都应该正确对待生命的价值,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提起战争,人们往往会想到流血牺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等,但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我们反对非正义战争。而正义战争,革命战争,目的是推翻腐朽的统治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给更多的人带来和平,带来幸福。所以,毛泽东在词中才盛赞“战地黄花分外香”。

    (三)比较阅读《卜算子•咏梅》(与陆游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解说:中国历来不缺乏爱国者。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陆游、辛弃疾,他们的许多诗篇都抒写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陆游)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 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 已是黄昏独自愁,

    犹有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 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 一任群芳妒。

    待到山花烂漫时, 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 只有香如故。

    注解:1、在毛泽东《咏梅》词题目之下,有一说明:“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2、烂漫:色彩绚丽夺目,兼有盛开的意思。

    3、驿:驿站,古代官办的交通站。

    4、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欣赏的意思。

    5、著:同“着”,遭受到。

    6、无意:不想,没有心思。

    7、苦争:力争,苦苦地争。

    8、一任:完全听凭。

    9、群芳:百花。喻在朝廷里的投降派。

    10、妒:妒忌。实际上就是说排挤、打击。

    11、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飘零落地,与泥土混在一起,又被驿站外过往的车马压碎变作了灰尘。

    12、香如故:香气还和过去一样。喻政治上操守不变。

    写作背景:1961年12月,毛泽东去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作准备。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深有感触。又联系到国内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对中国大肆攻击,苏联也因与中国共产党有原则上的分歧而对中国施加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更是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咏梅词。

    陆游写作这首词是在48(49)岁,报国之志无法实现。

    比较:

    环境:陆游词:萧索、凄苦、寂寞;

    毛泽东词:险恶。

    对环境的态度:陆游词:“愁”,对凄苦环境的无奈;

    毛泽东词:“俏”,写出梅不畏严寒,不畏险恶的精神。

    行为:陆游词:遭受嫉妒、打击,遭受摧残,但保持高洁的品质;

    毛泽东词:不为己,只为人;不居功,不自傲;乐观。

    写作心态:毛泽东的这首词在内部传阅时,曾有几句话:“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此作此词。”而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却与陆游相反。

    陆游用梅花自喻,把自己不得志而又孤芳自赏的感情寄托在梅花身上,造成了幽独冷落之感。

    主题:毛泽东咏梅词:突出梅花在险恶的环境中傲然开放,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展示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陆游咏梅词:上阕写梅的艰难处境,下阕托梅言志。通过描写在黄昏凄雨苦风中孤苦、冷寞的梅花形象,表现梅花与群芳对立,孤芳自赏,自傲的品质,慨叹自己空有报国志,终无施展时的落寞。

    形象:毛泽东咏梅词:塑造了战斗的,乐观的,胜利者的形象。

    陆游咏梅词:封建时代一个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坚决不同流合污的爱国者形象。

    (四)延伸阅读——课外自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可与苏轼的《江城子》(悼念妻子王弗)进行比较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1.骄杨:矫健、坚强的杨开慧。杨开慧(1901——1930年),毛泽东妻子。因叛徒告密被捕,英勇就义。

    2.柳:柳直荀烈士(1898——1932年),毛泽东战友,李淑一丈夫,被敌人杀害。

    3.轻飏:轻轻飘扬。

    4.重霄九:即九重霄,指天的最高处。古代以为天有九重。

    5.问讯:试问,借问。

    6.吴刚:汉朝西河人。传说他学仙,犯了错误,罚他到月宫砍桂树。

    7.何所有:有什么。意思是如何款待忠魂。

    8.舒广袖:舒展宽而长的袖子,指舞蹈的姿态。

    9.且:姑且。

    10.忠魂:忠诚的英灵,指杨、柳二烈士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英灵。

    11.曾:已经。

    12.伏虎:降伏恶虎。指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13.顿作:一下子变成,顿时变成。

    背景情况:李淑一是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的同窗好友。其夫柳直荀参加革命活动被杀害。她1957年2月写信给毛泽东,并附上她1933年因怀念丈夫而填的一首《菩萨蛮》。5月11日,毛泽东复信并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苏轼的《江城子》写于他40岁时,当时他正在密州任太守,距离家乡有千里之遥。苏轼19岁与16岁的王弗结婚,夫妻恩爱。但王弗活到27岁就去世了。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王弗去世正好十年。在这十年中,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到压制。到密州后,又逢凶年,生活也十分困苦。

    比较:

    主题:苏轼:借悼念爱妻王弗,抒发他十年中,虽怀“奋励有当世志”,但却宦海沉浮,仕途失意,坎坷不得自由,生活颠沛艰辛和无限郁闷悲观之情。

    毛泽东:借奉和李淑一词,怀念爱妻杨开慧,战友柳直荀两位革命战士,颂扬革命,颂扬先烈为革命生死以之的献身精神,以激励还活着的人们。

    意境:苏轼:悲凉。格调抑郁、愁苦。

    毛泽东:境界寥廓而高远,静穆而庄严。格调高昂,是革命浪漫主义。是一种赞美与激情。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8】

    【学习目的】

    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

    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 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 “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说明:因时间比较仓促,杂事繁多,教案有些地方不够详尽,望组内老师谅解。也更相信,接下去的老师做的肯定比我更好。)

    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那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词的欣赏》曹雄飞《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2)

    【学习目的】

    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

    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 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 “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说明:因时间比较仓促,杂事繁多,教案有些地方不够详尽,望组内老师谅解。也更相信,接下去的老师做的肯定比我更好。)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沁园春长沙》,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必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为主,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的趣味。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高中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xxxx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现当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与20xx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

    1.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感教育的优势。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很出色的抒情诗,诗人借用古诗词的体裁抒发现代的革命激情,使古代的体裁焕发时代的生机。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常常借用古诗词的体裁,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独具特色。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上面谈到诗歌的语言精练又极具有表现力,所以我将知识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诗词规律,了解毛泽东诗词用语大气,意境开阔的特色。

    除了要求在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在能力方面也又要求。诗歌要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的体悟情感,因此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能够读出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在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同时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诗歌的用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还要体悟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意象的学习,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诗歌时只要求解决字音形的问题和诗歌的主旨即可,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不仅应掌握有关的诗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还要重视提高学习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求学生能够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于是我将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通过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突破难点。

    由于距离革命的年代有些远了,学生对有关革命的诗文有抵触的情绪,导致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我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诵读法为主其它教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首先,采用诵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另外,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其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三个方法就是提问分析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如“看”字所领的意象色彩鲜艳,景色开阔,生机勃勃,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于“悲秋”的主题,体现出对作者乐观态度与积极的心态。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思考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此,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湘江秋景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想其它有关“秋”的诗句进行比较,比如:将杜甫的《登高》和这一首《沁园春

    毛泽东是一位有政治家胸怀,军事家气魄,独具魅力的诗人,仅凭一首诗歌是不足以了解他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学生在课堂上联想《沁园春雪》,有助于体会诗人广阔胸襟和磅礴的气势。比较一些其他写“寒秋”的诗词与课文进行比较(比如与杜甫的寒秋名作《登高》相比较)。

    另外,“知其人,知其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提高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入吸引了学生,那么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由于高中生对革命背景等有厌烦心理,贯彻高中语文课标中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和审美体悟的要求。我不用该诗歌的背景导入,以秋景入手。抽取一两名同学简单谈一下自己对深秋的印象,然后引领大家一同联想关于秋的诗句。由上述的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千古都有悲秋的主题,然后看毛泽东是以怎样的心态和笔触来描绘湘江边的深秋的图景。

    (二)分步实施

    第一步:解题。沁园春是词牌名,由于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沁园春雪》,对沁园春这个词牌名有所了解,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同时由题名、括号内的时间及小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的1925年在长沙写下的。进而对作者些这首诗时的相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诗。

    第二步:整体感知。诗歌的美在朗诵中得以最直接的感知,我在课上放朗诵的示范带,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气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诵,然后请学生谈一谈对全诗的感受。

    第三步:描绘图景。要求学生将前三句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明确前三句的信息——交代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人物(诗人自己“独立”)。第四句的“看”字作为领字领起后面的景色,我重点从景物(山林江舸鹰鱼)及景物的修饰词入手分析。分析在写景中由远山层林到近江百舸,由仰视“鹰击长空”到俯视“鱼翔浅底”,全方位的视角,描绘出一幅立体的风景画。在这些修饰词上,用语精准(如“染”字),大气(如万、层等),色彩鲜艳(如“红”),动作性强(如染、争等)体现出蓬勃的生机。接下来请学生描绘他们读过诗后在课前画下的秋色湘江图,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幅从网上找来的秋色湘江图,让学生评比两幅图的优劣,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诗歌语言所营造的画面美。

    第四步:体味情感。诗人从“怅”字转入抒情,带出下半阙忆事抒情。所以在这里要对毛泽东少年时期在长沙的活动作一些介绍。然后分析重点的词如:“携”“侣”“同学”等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有时代特点,“恰”字引起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重点分析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会诗人的一番少年豪情。结合上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要学生思考诗人在下阙是否已经做了回答。由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腔少年拿云志,由象入境,由景入情,突破难点,完成情感目标。

    (三)结课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作业布置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①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②结合本诗,将它扩写为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字数不少于五百字。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进而加强对本诗艺术层面的理解,提升诗歌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③预习第二课《再别康桥》。《再别康桥》也是一首写离别的诗歌,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试着体会两首诗歌完全不同的审美倾向,两种不同的诗歌之美,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立独立深思

    景物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

    看湘江秋景图修饰万层漫百(生机勃勃竞自由)

    红染碧争击翔

    方位远近仰俯(开阔视野)

    问直抒胸臆

    峥嵘岁月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忆怀人忆事

    中流击水图浪遏飞舟

    【设计说明】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5)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板书: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板书: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主宰沉浮

    诵读关键词 思路 抒情方式形象情感

    频道小编推荐: | |

    沁园春长沙老师教案范文通用其三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老师课堂教学氛围大大不同。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也许"沁园春长沙老师教案范文通用其三"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舸 寥廓 峥嵘 稠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背诵全词。

    关于沁园春长沙教案3000字汇总


    栏目小编特地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关于沁园春长沙教案,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每个优秀教师都应当精心准备好教案。教案体现了你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对教材的了解程度。

    关于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1

    1、风华少年的奋斗之歌:

    自古逢秋多寂寥,毛泽东的这首秋词,却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用高昂的笔调抒写了一首秋的赞歌,风华少年的奋斗之歌。在诗人的眼里,眼前的秋景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奋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不禁发出了像屈原一样的天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在天问时,是在徒劳的等待天的回答。然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早就是了然于胸:真正能将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的,就是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秋天的万物因竞自由而充满生机,风华少年因竞自由,为自由奋斗而英气勃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际上是一曲自由的颂歌。

    2、挫折人生的砺志之歌:

    解读此诗,还应从写作背景着手。本诗写作于1925年。这一年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一职也被选掉。从事革命活动,将人民大众从黑暗中解救出来,是诗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然而,诗人却被无情的排挤出了党中央,面对事业上的沉重的打击,他该会保持怎样的精神面貌呢?透过词作中的独来我们可以来解读。独立寒秋中的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沉着、镇静,是险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诗人笔下的秋景也是五彩缤纷、生机勃勃,这灰色际遇中的亮色不仅仅诗人是逆境中的奋勇拼搏,更是诗人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质上是诗人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给我们吟唱的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

    3、王者风范的豪迈之歌:

    在这首词中,处处还透露出诗人的王者风范。首先来看诗人笔下的景物: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潜游水底,上下都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若没有王者风范的过人气魄,笔下的景物又怎能冠绝古今。其次来看诗人的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这里凝结着作者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着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从中表达出诗人改造中国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和气度。最后再看诗人的实际行动:与同学少年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相比!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际上又是一首王者风范的豪迈之歌。

    关于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景中显志的特点。

    2、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3、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象,领会景中寓情、景中显志的特点及其作用。

    2、在鉴赏的同时进行理解性的诵读,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抓住词中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描绘的意象,突破重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题材。以前我们接触过哪些写秋的诗句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以上我们所提到的写秋的诗句中,除了刘禹锡的《秋词》外,其它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毛泽东笔下的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特点。

    二、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词最初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所以学习诗词离不开朗读。听范读,初步领会词的内容

    和意境。

    2、听完范读后,请学生用一个词谈谈自己对词作内容的整体感受(豪迈等)。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教师作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

    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

    5、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四、赏析上阕:

    1、请生朗读上阕,,其余学生思考:第一句有何作用(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怎样的(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看”字统领至哪一句(中间七句)?词人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

    2、这种生机勃勃的秋景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运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句。万山——山之多;层林——林之密;红遍——红之广;尽染——染之透;漫江——江水之

    关于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数1教时。

    由于班级的基础不一样,教学的重点、进度可以有差别。基础好的班级,只要点到为止,不必详讲。基础差的班级可以适当延长教学时间。

    导入新课

    1.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2.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初步感受词中强烈的抒情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预习: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预习提示》第1、4节和注释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3.请学生把难解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并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师生共同解决难题。

    4.思考这首词的思路。

    研习新课

    1.时代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2.梳理词的思路。

    (1)提问:

    ①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3)归纳:

    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抓住“立”“看”“怅”“问”“携”“忆”“记”等关键词,进一步品味词意。采用边读边议的方式进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提问:“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明确:“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明确:共七句。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在教师引导点拨下,逐层鉴赏、体味: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驶。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长空:广阔的天空。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

    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归纳: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明确: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提问:“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富有表现力?

    明确:怅: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提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诗人,也是个哲学家。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携来百侣曾游。

    提问:“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提问:“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问: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4.归纳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5.学习、体会本词极强的语言表现力。

    先由学生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在黑板上,并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着重学习、体会下列诸词: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层”字,表现树林之多。“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字,画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透”字,画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百”字,形容船只之多。“争”字,画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6.集体朗读一遍。要求读出节奏和韵味,体会壮阔的意境和强烈的抒情。

    巩固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背诵这首词(课外完成)。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

    教学要点

    1.掌握《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

    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作业。

    ①背诵《沁园春·长沙》。

    ②朗读《水调歌头·游泳》,正音。

    2.导入

    ①此词写于1956年,时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之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加紧施工,全面开发长江的规划正在制定,作者看到大好的发展形势兴致很高,心情欢快,短短几天三次畅游长江。试与1927年所作《菩萨蛮·黄鹤楼》相较,“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个“锁”字,写出心情的沉重。此词亦写同一地点,却是“极目楚天舒”,一个“舒”字,写出心情开朗。这正是知人论世才能懂词。

    ②此词联想巧妙,想象丰富,但都与题目“游泳”相关涉。因此要求同学们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游泳离不开水,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游泳地点是长江,所写的景物,所联想到的典故神话自然都应与江水有关。

    3.分析词句理解内容。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提问:为什么不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为什么不说“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诗要用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诗又要有合乎逻辑的思路,题目是游泳,就要与“水”有关,因此“长沙水”“武昌鱼”均入诗中)

    讲解: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这由“才……又……”可知。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②“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

    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

    讲解: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一个“楚天舒”,的“舒”,从侧面写出心中之舒畅开朗;“得宽余”,则从正面写出心中的舒展与自在。长江风大浪急,但却“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多么豪迈!从中透露了建国伊始,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写诗人之志。

    提问:孔子的语录流传后世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这句话呢?(题目既是“游泳”,必须与“水”相关才可入诗。孔子面对江水一去不复返而生感叹,正好与眼下滔滔而去的长江之水相贴近)

    讲解:作者联想到孔子面对河水而发浩叹是十分自然的,这中间的媒介物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却又有新的内容。孔子在发感概,时间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表明,正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应该抓紧大好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只争朝夕的激励。同时,这个典故亦为过渡到了阕做了准备。

    ④“风樯动……天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

    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

    ⑤“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自豪之情。

    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平湖)

    讲解: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利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平湖”。用语典雅合体,更富有艺术之美感。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会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4.丰富而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①提问:诗歌的生命在于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诗了。请你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一例,说明是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李白把两鬓斑白比喻成“秋霜”;陈毅把为革命牺牲做鬼雄,想象成“此去泉台招旧部”。

    ②讲解:想象要自然合理,要有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如《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和天上的星星的相似为依据,便张开想象的翅膀:既然天上星星像街灯,那必然也有街市;既然有街市,必有珍奇的物品;既然有物品出售,那必然也会有顾客光临;那顾客当中就会有牛郎织女,他们在天街上闲游;那颗一闪滑划去的流星,那就是他们提着的灯笼……这样由近及远,由人间到天上,由现实到神话,依次联想,轨迹清晰,

    自然合理。由此看来,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两处联想,也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从“游泳”的题目出发,切合了作者的诗情。因此,无论是成语典故,还是神话传说,都自然而贴切。

    3课上练习:阅读下面这首题为《相思》的诗,谈一谈它是怎样展开联想的?其联想的依据是什么?

    相思

    高雨秀

    打开电视机,

    台湾——雨,

    台湾——雨。

    几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说奇也不奇,

    人类四分之一的

    相思泪,

    倾泻在那里。

    5.作业:背诵两首词。

    【热门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思考(篇四)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热门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思考(篇四)》,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在开学后,我没有正式上新课。因为根据经验,高一新生一个普遍特征是有热情,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但同时又非常盲目。特别是语文学习,头绪很多,如果直接上新课,很多学生会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细微的、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而很难有语文学习的宏观把握。

    因为是诗歌单元,所以我先找了一些比较经典的爱情诗,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等,并布置学生把这些诗改写成抒情散文,同时学生也尝试自己写写诗,因为是爱情诗,所以学生一下子就对诗歌产生了兴趣,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了。接着我就把学生分成小组,收集有关描写秋的诗歌,然后过渡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10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教学重点必须写进教案课件里,才有利于我们备课,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也许以下内容“沁园春雪教学教案”合你需求,对于以下观点请仅供参考!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拟人、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词作中的恰当运用及其作用。

    1、学习诗词精炼、形象的语言,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掌握本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懂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写法之妙。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熟读成诵,并从中更好地体味情感。

    今天我们要见识的是一个独特的中国文学类群——“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滥觞,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及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宋太祖的咏月“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贯穿古今。他们几乎都是离乱之世的帝王,所作诗词格调高昂,气势雄浑。帝王诗歌中的意象阔大,全部意象可以说是帝王意志所统治、所“照耀”的万物——从时间上看,往往是千年万载;从空间上看,常常是山河宇宙。而毛泽东诗词是继承创造中国古代帝王文学的一个最好的典范。千古之下,惺惺相惜,所以才有毛泽东对曹操诗歌的赞叹不已:“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沁园春?雪》,来领略毛泽东的豪迈才情。

    先合上书本,欣赏视频朗读。再请同学泛读和齐读。

    提问:这节课我们试着改变以前的上法,摈弃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这首词,好吗?

    1、是否还记得我们学宋词时提到的,古体词上下阕的一般分工?

    ——上阕写景,下阕言情。

    2、哪位同学试着用对偶句来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如: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山河壮丽;下阙纵论历代英雄发诗人抱负。

    过渡:这样就把写景色、抒情和议论融为了一体。那咱们不妨先来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1、有感情朗读词的上阕,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登高远望的伟人。

    2、全词之景是由哪句话来总起的?——“北国风光”

    3、一看到“北国风光”这四个字,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白雪茫茫的景象。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 篇3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及文中壮阔激昂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中国是一个诗词并茂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两座并峙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亮丽的奇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词人,他的创作为中国文学留下了绚烂的篇章。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寻伟人的足迹,重回长沙,感悟领袖的宽阔胸怀、崇高心灵。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欣赏的是《沁园春 长沙》 。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 雪》,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如果说《沁园春 雪》是通过描绘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人物的评论来表现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的,那么这首《沁园春 长沙》又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① 第一个整句:

    寒秋时节,(诗人)独自一人卓然而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提问: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些?---点明季节、交待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

    ② 找出上阕的文眼,(上阕由哪个字统领)由这个关键字,作者写到哪些景物?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的秋景)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

    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

    谁来主宰人生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③下阕主要写什么--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并情中显志 。(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

    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从词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品格?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                            关心国家命运

    激扬文字,                            敢于斗争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反动军阀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小结:自古以来,秋天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更多的是一副残败、萧瑟之景。而在毛泽东的视野里,却呈现出一幅勃勃的生机。作者借景抒情,以绚丽的秋日之景体现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

    ②.合作探究法

    ③.提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

    《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毛泽东文集》编入《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写作此诗的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③.朗诵诗歌

    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此诗,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朗诵此诗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

    长沙》外,你们还知道毛泽东那些著名诗歌?”下面我起大家开始朗诵。第一次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现在同学们已经朗诵完了,就回答一下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有哪位同学知道?除了《沁园春·长沙》外,毛泽东的诗歌还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沁园春.雪》,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

    ④.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诵读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请同学们说一下读了这首诗的整体感受?他和我们刚才背诵的《沁园春. 雪》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这首诗是写秋景,但并没有流露出秋天的悲凉,而是写得雄浑有力,有一种豪迈之感,他和《沁园春.

    雪》相应位置结构相似,韵脚相同,都写得旷达疏放,豪迈悲壮。

    ⑤.质疑讨论,合作探究,老师讲解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来解说这篇文章,首先 沁园春,长沙分别是什么?

    沁园春是一种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级是小标题。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第二次读:找出本词中自己不认识或陌生的字词,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别给它们注音。

    第三次读课文(读上阕):划分本词的层次,上阕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哪里?讲述了什么? “寒秋”怎样理解? 明确:从开始到橘子洲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寒秋”即为深秋。

    第二层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写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近观)

    第三层从“怅寥廓”到“谁主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字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怅”并非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那么“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是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

    谁主沉浮”的感慨。这表明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同时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这首词和诗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雪》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 篇5

    有感情地诵读本首词,掌握其朗读节奏、重音,并能默写,同时了解词的基本常识;把握词的意象,欣赏其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领会其情感内涵和思想意蕴;理解词中情感与景物相生,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品味该词的准确、凝练的语言魅力,进而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建筑美,在欣赏品读中把握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在讨论析读中理解诗歌深刻的主题美和凝练的语言美,在辐射、比较阅读中体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情感。

    结合词中的文化背景,充分调动自身情感体验,感受诗人的形象,体味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以及诗人对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坚定信心,树立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抱负。

    1.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聆听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生谈感受。

    2.师导言:这首歌赞美了北方柔美而深情的雪,而我们今天却要感受整个北国大地壮丽而豪迈的雪,去体味它的磅礴气势、雄奇景象。(板书课题、作者)

    师提示:可以从生平事迹、诗词书法、语录文集、图片等各个方面来介绍,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早年刻苦读书、广文博、对古典文学的深厚积累,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志向和襟怀。

    2.观看手迹,了解背景。

    ①投影、欣赏毛泽东《沁圆春·雪》的手迹,老师深情并茂的诵读这首词(配乐),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

    ②指名谈对毛泽东其人、其字、其诗作的感受。

    ③学生讲述写作背景。

    三、动情朗读本首词,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情感美。

    1.生听读《沁园春·雪》的朗读录音,感受词的语音美。

    2.师生一起探讨如何朗读。

    归纳: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速的变化、停顿等),把握情感和重音。

    3.指名示范朗读,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并自主评价,师点评。

    4.析读诗歌中鲜明的意象,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沁园春·雪》却首推第一。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等意象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气魄宏伟、格调非凡的意境。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将全词不同凡响的意境和豪气冲天的情感融为一体,咏雪的“题外之远致”也就洋溢纸上了。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 篇6

    【全词解读】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1936年2月,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外出登山视察,目睹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顿生感悟,写下《沁园春雪》。

    词的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词的下阙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一、上阙:北国雪景,江山多娇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⑴词句作用——总写北国雪景:冰天雪地、广袤无垠。“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⑵词句境界:诗人登高远眺,目力所及,“千里”“万里”,“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轻盈飘舞,茫然一片,纯然一色,静动相衬,韵味无穷。诗句意境开阔,表现出诗人宏大、豪迈的气魄。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⑴词句解析:“望”字统领下文,至“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登高远眺”,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山丘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自西向东,地域广阔,照应“千里”“万里”。

    ⑵词句的境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描绘冰封雪飘的风光,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⑴词句解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活泼奔放。“欲与天公试比高”,实乃“山”“原”与天相连,表达出诗人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豪情壮志。

    ⑵写法鉴赏:“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⑴词句解析: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一派新的气象,妖娆娇艳。

    ⑵写法鉴赏:“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二、下阙:议论抒情,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⑴词句解析: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结构严密。

    ⑵词句境界赏析: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

    诗人举出五位封建帝王,一一评说,措词极有分寸。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三、总评全词

    《沁园春雪》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妖娆美好的北国画面,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诗人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1、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2、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3、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1、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2、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3、“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4、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5、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6、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1、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2、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3.学习初步赏评诗词。

    教学重点:

    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 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毛泽东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床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的默诵吟哦、写诗填词。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雪》。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教师范读或放范读录音两遍,第一遍,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zhāo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7.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毛泽东,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毛泽东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8.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五 安全教育

    防溺水;防火;防传染性疾病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一、用朗读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1.每个人自由朗读课文,为在全班展示读作准备。

    2.请几名学生朗读,然后自评、他评优点和不足,在纠正读和模仿读中明确朗读要点。

    3.小组讨论设计全班分部表演读(轮读)。

    4.全班交流,确定轮读方案和领读人选。

    5.全班合作朗读,要求读出豪迈的感情。

    二、品味、赏析词语。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讨论明确:冰、雪、银、蜡、素

    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简单知识七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应该不陌生。)

    写景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评论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意思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

    三、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参考: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动静结合: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纵横结合: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时间: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

    空间:从千里大地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

    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千里”、“万里”、“长城”、“大河”、“高山”、“高原”这些高大雄伟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豪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衬托现实的“英雄人物”,产生阳刚之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雄视千古,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形成彪炳千秋的崇高美。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相互补充进行全班合作。)

    四、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五 安全教育

    教育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不在公路上追逐打闹.

    【教学后记】

    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两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还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作者,正站在北国的高原上远眺,努力展开想象去描述自己“望”到的景象,这样就跳出了对字面意思的咀嚼.而去感受那在词中言虽尽却意无穷的宏大壮阔的景象和境界。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讨论设计轮读,全班分角色朗读,使学生热情高涨,营造出了浓郁的诗歌氛围,为下面对语言和意境的赏析作了极好的铺垫。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多角度赏析,让学生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把对思想内容的感悟和对表现手法的了解结合起来,也是对这首词的特色进行整体性的观照,重在品与赏。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毛泽东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毛泽东的精神境界。

    一﹑简介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2、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3、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三、赏析

    1、“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2、小组合作做批注。从修辞手法、遣词炼句两方面赏析精彩词句。

    (1)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3)“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4)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3、学生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四、背诵本首词

    五、作业

    1、默写本诗

    2、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雪”为题,写几句诗,抒发自己的欣喜(悲伤等)感情,可尝试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六、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安排了一课时,虽然上课的整个过程比较流畅,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比较高涨,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较多问题。

    1、除了朗读、模仿录音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2、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小组合作。由于对时间关系,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的环节,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是部分学生在起主导作用,很多同学生沦为看客。

    3、从写作链接来看,由于指导不够,学生的作品呈现了单一化的局面,只写雪景,而没有借景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较为充足的思考交流的时间,以便打开思路。也可以读一下程度好的同学的习作,给其他同学提供学习的范例。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集锦


    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要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主题是“沁园春雪教学教案”,让我们一起领略阅读的乐趣和精髓感受文字和思想的魅力。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师编写教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篇1】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概念、分类、派别。

    四、字词,学生板演

    五、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六、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七、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八、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九、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内外”“上下”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十、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十一、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十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十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习下阕。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篇3】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们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课堂练习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景中显志的特点。

    2、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3、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象,领会景中寓情、景中显志的特点及其作用。

    2、在鉴赏的同时进行理解性的诵读,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抓住词中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描绘的意象,突破重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题材。以前我们接触过哪些写秋的诗句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以上我们所提到的写秋的诗句中,除了刘禹锡的《秋词》外,其它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毛泽东笔下的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特点。

    二、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词最初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所以学习诗词离不开朗读。听范读,初步领会词的内容

    和意境。

    2、听完范读后,请学生用一个词谈谈自己对词作内容的整体感受(豪迈等)。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教师作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

    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

    5、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四、赏析上阕:

    1、请生朗读上阕,,其余学生思考:第一句有何作用(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怎样的(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看”字统领至哪一句(中间七句)?词人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

    2、这种生机勃勃的秋景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运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句。万山——山之多;层林——林之密;红遍——红之广;尽染——染之透;漫江——江水之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美景和赞颂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词感情强烈、语言形象的特点和沁园春的词谱常识。

    3、领会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并学习仿写歌词。

    教学重点

    词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难点

    仿写乡土歌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词,是美的化身。”为什么呢?因为诗词感情强烈,语言形象,……所以,我们喜爱读诗词。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词

    (展示课件:

    1、承上启下过渡。

    下阕:2、评论古代封建帝皇。评古论今

    3、赞颂当今人民大众。

    课后体会

    本教案真正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把课本教材与乡土文化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容量大,密度高,听说读背写得到了有效的强化训练。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形象直观,效果好。此案例是本人“读写思维连接”和“开发与利用地方性教学资源”两个课题的教学实例。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篇6】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及文中壮阔激昂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中国是一个诗词并茂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两座并峙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亮丽的奇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词人,他的创作为中国文学留下了绚烂的篇章。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寻伟人的足迹,重回长沙,感悟领袖的宽阔胸怀、崇高心灵。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欣赏的是《沁园春 长沙》 。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 雪》,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如果说《沁园春 雪》是通过描绘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人物的评论来表现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的,那么这首《沁园春 长沙》又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① 第一个整句:

    寒秋时节,(诗人)独自一人卓然而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提问: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些?---点明季节、交待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

    ② 找出上阕的文眼,(上阕由哪个字统领)由这个关键字,作者写到哪些景物?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的秋景)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

    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

    谁来主宰人生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③下阕主要写什么--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并情中显志 。(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

    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从词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品格?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                            关心国家命运

    激扬文字,                            敢于斗争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反动军阀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小结:自古以来,秋天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更多的是一副残败、萧瑟之景。而在毛泽东的视野里,却呈现出一幅勃勃的生机。作者借景抒情,以绚丽的秋日之景体现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

    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下片:忆事

    三、鉴赏课文

    (一)赏析词的上片

    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

    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

    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水、船、鹰、鱼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

    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

    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

    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

    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4、读结尾三句,这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同学怎样的气概?作者借这一问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

    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四、启迪感悟

    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

    五、小结(PPT展示)

    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抒情—忧国忧民之情

    下片:忆事—不平凡

    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教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说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说明: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

    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新课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研读文本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结束新课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思路点拨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沁园春雪教案系列


    在此,本文编辑特别为您制作了一篇让您满意的“沁园春雪教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或许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对于刚入职的教师来说,教案课件非常重要,因此不可以随随便便地写。教案是应对学生个性差异的重要工具。

    沁园春雪教案 篇1

    1、搜集作者及有关本文写作背景常识,了解清楚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作了本词?本词公开发表后有怎样的社会反响?

    (1)《沁园春•雪》的词牌是 ,题目是 。一首词的词牌决定了词的 ,题目决定了词的 。

    (2)历史上,宋代是词的繁荣期,涌现出了以 、 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和以 、 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

    (3)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雪》属于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属于 。

    (4)秦皇汉武指的是 ;唐宗宋祖重要的历史事迹分别有“贞观之治”和 等。

    (1)词的上片写什么内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词的下片写什么内容?又可以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的情感思想?

    (3)上下片之间有怎样的关联?过渡的词句是什么?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小组交流学习结果;探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细民课文,小组讨论本词是如何把写景、议论和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的?

    1、写景部分,写出了怎样的美景?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富有表现力的词或句子有哪些,说说你的理解?

    2、对历史人物作者发表了怎样的看法?借此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3、文章上下两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词人在中国革命的光荣征程中,于雪后有感而发,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远大的抱负和雄伟的气魄,我们读本词时,该怎样把握词的重音、停顿、语气调子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呢?

    2、练习朗读,用铅笔在课本上标出读法(节奏、重音、语气调子等)并在小组内进行比赛评比,看谁读得最好。

    3、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表演词朗诵,他组学生点评。

    (1)写北国风光静态之美的句子是 。

    (2)想象雪后美景的句子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C、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上片侧重议论,下片重写景、抒情贯穿全词。

    B、上片侧重写景、抒情,下片重写景。

    C、上片重议论、抒情,下片重写景。

    D、上片重写景,下片重议论,抒情贯穿全词。

    3、这首词上片写的是 ,下片写的是 。联结上下两片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4、仔细品读下面的句子,然后做题。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2)作者对这些古代英雄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5、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思考:

    (1)词中“风流人物”指的是谁?

    (2)作者为何有如此的自信呢?

    (3)请你推举一个当代风流人物,并说说你推举他(她)的理由。

    沁园春雪教案 篇2

    要点: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3、朗读和背诵。4、练习测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 进入上阕“概括”界面,复习旧课。

    2.     全班背诵上阕。

    3.     分析下阕:

    1.   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五分钟),然后老师停止电脑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显示各题的分析及答案,不懂的向老师提出(七分钟)。(有小喇叭符号的,单击它,可播放配音分析)

    答案要点:

    1.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     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     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     “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沁园春雪教案 篇3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 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惜) 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沁园春雪教案 篇4

    沁园春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沁园春雪》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理解和分析《沁园春雪》的内容、主题和中心思想。

    3. 学习和掌握《沁园春雪》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4. 分析和比较《沁园春雪》与其他唐诗的异同之处。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沁园春雪》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和比较《沁园春雪》与其他唐诗的异同之处。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沁园春雪》的中心思想和象征意义。

    2. 分析和比较《沁园春雪》与其他唐诗的异同之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相关的典故或者唐诗,为学生创设一个意境,引起学生对冬天和雪的思考。

    2. 学习课文(15分钟)

    教师通过分段逐段解读《沁园春雪》,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同时,进行必要的词汇解释和句式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

    3. 分析课文(20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沁园春雪》中所抒发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其主题和中心思想。同时,与其他唐诗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发现其异同之处。

    4. 创作诗歌(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创作一篇关于冬天和雪的诗歌。学生可以参考《沁园春雪》的写作手法和诗歌形式,同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表达方式。

    5. 分享与讨论(15分钟)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诗歌,从中引导讨论《沁园春雪》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沁园春雪》的重要性和他的主题。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关注唐诗,在写作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五、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沁园春雪》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理解和分析《沁园春雪》的内容、主题和中心思想。

    3. 学习和掌握《沁园春雪》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4. 分析和比较《沁园春雪》与其他唐诗的异同之处。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沁园春雪》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和比较《沁园春雪》与其他唐诗的异同之处。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沁园春雪》的中心思想和象征意义。

    2. 分析和比较《沁园春雪》与其他唐诗的异同之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2. 学习课文

    3. 分析课文

    4. 创作诗歌

    5. 分享与讨论

    6. 总结

    沁园春雪教案 篇5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政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介绍毛泽东: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沁园春雪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毛泽东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沁园春雪教案 篇7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写景,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四边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2、 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动词-飘 舞 驰 封 形容词-莽莽 滔滔 -惟 顿 略 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使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1、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例:给语文老师: 凝神处,思想与现实碰撞出七彩的火花,轻落在我们身上,燃成一片燎原之势!老师,祝您节日快乐!3、 请写出四句写“雪”的古诗。

    沁园春雪教案 篇8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 具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

    一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 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 昆仑》、《沁园春 长沙》印证。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投影:

    惜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投影:

    主题 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投影:

    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沁园春雪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欣赏是初三语文教学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五册课文《沁园春雪》是诗歌欣赏单元中的一篇重点篇目,学好这一课有利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简介

    本文写于1936年2月,在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后,毛泽东同志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东征,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拨千米,白雪覆盖的垣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此词于1940年发表后,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沁园春雪》这首词里,毛泽东以文人的气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气魄征服了大后方的民众,甚至他的敌人。为此,我们学习这首词,应从意境入手,把握全词。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根据大纲、教材确定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教会学生通过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领会意境。教学难点:教会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诗词写景议论的特点。

    二、说方法和手段

    1、说教法。

    ○1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点拔前读: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思想内容。点拔后读:加深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整体朗读,学生尝试自己读。片断朗读,有利于突出重点。个别朗读便于朗读指导或起示范作用。最后齐读,形成一种气势,营造一种浓浓的感情氛围。另外,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停顿、重音、语调、节奏,体会词的意境。总之,通过朗读体味词的语言,通过朗读加强领会词的意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词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方法。

    依据:诗词有感情充沛,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协等共同点,诗词教学应把握这些特点。

    ○2点拔法。突破教学重点,运用点拔法,在学生视听感受课文的内容与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动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如上片抓“长城”“大河”“山”“原”,边读边感受。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3比较法。化解难点用比较法。这种方法用在学生自己学习下片,比较上下片结构,达到理解全词的目的。

    2、说学法。

    ○1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以及蕴含在景象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词中的形象,领会词的意境。

    ○2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领会词的意境。

    ○3自学评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3、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三、说流程。

    1、新课导入。

    放毛主席像,直接入题,并释题。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历史距离。

    2、了解写作背景。

    3、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掌握节奏。

    ○2学生齐读,指名读,和教师的朗读作比较。

    ○3多媒体教学朗读欣赏,让学生视听,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点拔指导,突破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教师点拔,让学生整体把握全词,指导学生读上片内容,想象,再现形象,感受意境。

    ○2让学生体味感情,对词的内容作生动描述,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5、自学,讨论。学生用上片学习方法学习下片,以培养学生自学、思维能力。

    6、交流。

    ○1检查读。○2汇报自学心得。○3质疑。

    7、学生尝试板书下片内容。

    8、有感情诵读。(读得有感情,说明朗读法起了作用。)

    四、说板书

    1、体现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把握重点,体现直观性。

    2、学生会板书下片内容,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体现了实用性。

    沁园春雪教案 篇10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理解、积累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投影仪,小黑板,录音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沁园春雪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

    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重难点:

    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朗读法:贯彻课堂教学始终。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走进文本,初读感知——研读文本,指导朗读——品读文本,激扬文字——诵读全词,升华感情;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其实,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走进文本,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想~想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三)、研读文本,指导朗读

    1、走进雪国,感受诗人形象

    (1)、虽然历史风云已经散去,但我们仍可以用“第三只眼睛”在想像的世界里再现当时豪壮的雪景。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诵读上片,为大家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画面。(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①读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这几个句子让人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2)、诗人的词写得好,同学们理解的也很到位。诗言志,那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是人呢?(学生交流)

    例如:

    生一: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两句我感到毛泽东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大气魄的人,一个伟大的人。

    生二:从“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见毛泽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生三:从“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人。

    (3)、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感受诗人形象,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上片。(配上幻灯片)

    注意:朗读要收到成效,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师生一起朗诵上片。

    2、俯仰古今,探询诗人心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北国雪后美景,毛泽东又该如何?请同学们听读下片,探寻诗人心路。

    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听读,体味作者情感,做一次“朗读指导老师”,范读并讲解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互听互评互指点)

    例:

    生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应重读“如此”、“无数”和“竞”字,“江山”、“引”、“英雄”后应停顿。这样可以突出江山之美,突出英雄为江山之美折服人数之多。(示范)

    生二:“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可轻读,但要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少文治的惋惜之情。(示范)

    这几位老师指导的多好啊!朗读就要这样,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下下片。师生一起朗诵下片。

    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词语要作品析,只有如此,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感受了诗人豪迈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读懂了诗人那傲视群雄的天骄情怀,下面我们把目光收回来,关注文章的语言之美。(投影: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诗词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别有表现力。如“舞”字,既让人感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你还对那些词感受较深,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一:“千里冰封”的“封”字写出了万里河山被冰雪覆盖的景象,“飘”写出了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的样子。动静结合,表现力强。

    生二:我喜欢这个“望” 字,一下子将长江黄河等祖国江山尽收眼底,这诗人真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在这个环节又加入词语品析,通过词语品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

    (四)、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

    【设计意图】

    诵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诵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诵读时的文本成了读者心灵间的一个载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

    (五) 、徜徉诗路,吮吸营养

    一首《沁园春雪》只不过是毛泽东播撒在民族精神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花,在毛泽东的诗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有风流人物的慷慨。课下请同学们徜徉诗路,搜集毛泽东诗词,吮吸香甜的文化之蜜,让自己的人生摇曳多姿。请让我们一起上路吧!

    教材只是个例子,为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特设计此环节。

    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设计为:

    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

    抒发诗人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下片:点评历史英雄

    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情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5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只有写好课前需要的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那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5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上片中的写景句,由哪一个字总领?

    2、“独立寒秋”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词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的句子是什么?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现了往昔怎样的斗争情景?

    五、小结:从两首词中,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领略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采。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板书设计: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

    【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

    (知识目标)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

    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

    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

    写作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抗日斗争。在陕北青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数千米的塬,眺望茫茫白雪,一口气写成了这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①指名朗读前检查学生对“分外、妖娆、莽莽、竞折腰、成吉思汗”字的读音掌握情

    ②听读时提示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等;

    (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结合注解理解记忆,三分钟后合上书解释,然后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解释语义明确。)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以下思考题,指名回答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的感受及答案,给学生以明确。)

    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诗人满腔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满怀雄心报复和坚定信心……)

    ②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内容上有何不同?将上下两片衔接在一起的是哪句?主旨句是哪句?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雄心抱负。

    1、出示“活动设计”

    联系诗句,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谈论交流。

    3、指名“展示”学习成果,老师评价,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

    4、老师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既供学生参考,又给学生以明确)

    ①读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感受到了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②读了“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景象,感受到了景象壮阔。

    ③读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未冰封时大河波涛滚滚的景象,感受到了雄壮的气势。

    ④读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感受到了山原活泼,奔放。

    ⑤读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雪后晴日当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感受到了雄伟壮丽,娇艳美好。

    思考小结: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和景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老师一边引导学生归结一边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结构示意图”)

    下节课我们再“咬文嚼字”地来品味一些词语的妙处,并来学习这首词的下片,看毛泽东是如何来评论古今英雄人物的。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所写景物雄浑壮丽,所抒胸襟博大宽广。在这首词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人,一位壮志满怀、豪情万丈的英雄。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3、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我们眼中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就来领略其中的一篇《沁园春•雪》。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放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以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课下注释一)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 数(shǔ)风流人物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上阕写北方雪景,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下阕评历代帝王,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2、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3、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描述一下。

    4、下阕评论了哪几位帝王?这些帝王在统治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5、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七、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2、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1、前三句有什么作用?

    2、哪一个字领起了写景?领起的句子有哪些?

    3、写景的句子你喜欢哪一句?赏析一下。

    4、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哪一个字领起了对历代帝王的评论?领起的句子有哪些?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4、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要建功立业的自信和报负,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赞美。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风流人物有哪些?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呢?

    四、比较阅读: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4)

    1.学习词的一般特点。

    2.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1.整体感知。

    播放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大家边听录音边跟着高声诵读。

    (2)上下阕内容、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2.小组讨论。

    (1)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之间要停顿?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2)试介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主要业绩,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3)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怎样的情绪?

    下面这首毛泽东的七言律诗是与《沁园春·雪》在同一时期写的,请结合课文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长征》与课文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2)诗中对偶句有哪些?

    (3)诗中作者把“五岭”、“乌蒙”分别比做什么?突出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1.本词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介绍。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结合抒情,融情于景,描绘出瑰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北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和无限热爱之情;下阕议论结合抒情,寓情于议,在谈古论今之中,感情逐渐升华,最后推向高潮,突出中心。全词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以形象而精确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争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2.有关这首词公开发展的背景。

    这首词作于抗日战争前夜,公开发表于1945年8月。当时日本刚投降,抗日战争已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而蒋介石却在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代表人民意愿,于1945年8月25日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毛泽东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在重庆遇到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第二天便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

    3.词的一般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沁园春》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的`下面。如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4.赏评摘要。

    此词的上阕虚实结合,其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虚写,把读者带到了另一个境界中去。作者想像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情景,那意境才更加娇艳动人。这里,表面上是在写想像中的雪后美景,实际上是作者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精神。

    5.有关“对偶”。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表现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古诗词中,律诗要求二三两联用对偶,有些词牌也规定某些句子要用对偶。《沁园春》要求上片第四、五句和第八、九句分别用四字对,下片与上片对应之处同样要用四字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有新突破,除上联第八、九旬用了四字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外,在上下片分别运用了“八字对”:“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些对偶句,气势磅礴,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

    6.有关诗词的的诵读与学习。

    诗词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读,在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达到成诵。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熟读而成诵,有利于记忆和积累古代词汇和千万年来久为人们传诵的名诗名句,也有利于培养语感。诵读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一步消化与理解的过程,在诵读中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

    自主学习诗词时,可采用“认读——研读——赏读”的方法。认读是自学的基础和前提,要借助工具书,参看课文注解,做到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学习;赏读是阅读的高层次消化和享受,其操作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获得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怎样理解古诗词,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阅读的方法。吟咏诵读,品味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情画意,联系写作背景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古诗词中,往往有不少名句。这些名句,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它们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是作者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学这些名句,要善于涵咏品味,体悟其文内诗内之意及其言外之意,更须铭记在心,因为它们还会成为你以后的人生财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词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苏幕遮,词牌名。

    上片描绘秋色。

    “碧云天,黄叶地”勾出秋季景色的特点: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为读者勾出了一个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接着又以天水相接,斜阳映山来描绘秋色。“天接水”写眼前景的浩渺无际;“斜阳”点明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彩霞万里,映得满山红遍,水天一色。就在这千里秋色、满日斜晖之外却是那远接天涯的芳草。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见,而故乡不能见,因此备觉伤怀,无怪乎要“芳草无情”了。

    词的上片从山引出斜阳,从斜阳引出芳草,从芳草的远在斜阳之上,转而直抒胸臆。目光越来越远,感触越来越深,最后才逼出“芳草无情”四个字,这不正是在一片萧瑟秋景的映衬下,伫望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愈见其深邃沉挚了吗?

    下片直抒胸臆。

    “黯乡魂,追旅思”是总写乡愁。这个“追”字是紧紧追随、缠扰不休的意思,它突出了思念家乡之情无尽无休。下面分写这个“追”字。“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是说除非夜里,才能摆脱“愁思”,才能得到慰藉,此外,不管何时,都是愁苦不宁的。“明月楼高休独倚”就是说,即使明月照高楼,清景无限,你也不要去倚楼远望,因为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亲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这就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

    那么,“何以解忧”呢?“唯有杜康(酒)”了。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便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同义语,而含蕴更深,愁情更重,终于掉下眼泪。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抓住秋天的特色,着意渲染,色彩绚丽,而又意境开阔;情,是思念故乡之情,围绕着愁思的“追”字,总写分述,层层展开,深沉缠绵,酣畅淋漓。因此,前人评这首词“前段多人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8.歌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习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泽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泽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 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习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泽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习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泽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描雪景 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 议论

    赞今朝 抒情

    沁园春雪教案汇集9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教案是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沁园春雪教案》的文章,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沁园春雪教案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 雪》(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 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主题展开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章,书写心中的情志。

    《沁园春 雪》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写于1936年的一首词在该词中,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恢弘的气势、壮美的意境”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初中学段,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养成,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具有学习新知的动力和兴趣。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诵读文章并合作探究,习得文章的重点并解决情感的理解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欣赏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词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品味、体悟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必须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并适当地补充一些教学资源,以此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讲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采用我校一贯倡导的体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重视方法指导的“八环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诗人毛泽东》)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在我们唱红歌、颂祖国的日子里,不能不想起一位曾经引起世界瞩目的伟人——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大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写过许多诗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属《沁园春雪》了今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任务,目标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这节课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特色。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和有关时代背景、影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阅读。

    1、了解一些有关词的知识(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公开发表在1945年,看这两个特定的时代背景,(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3、这首词的公开问世,曾在重庆的文坛和政坛引起极大的反响(播放有关“重庆谈判及这首词公开后在当时的政坛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的一段视频)。

    这首词到底有怎样的气势和魅力呢?我们来听听艺术家方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学生看视频,注意模仿)。

    2、下面我们来学习朗诵这首词:看要求,先试读,自由读,然后分别请同学单个读、齐读朗读要求: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注意停顿、速度、节奏。

    请同学们朗读时,注意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五)合作探究,问题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从而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一)理解、赏析上阕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概括描写雪景的?哪些语句是具体描写雪景的?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由哪个词领起?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景物?有什么深意?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明确:静景——长城、大河诗人在“望”中见“长城”“、大河”,并借助想象感受到“长城”“、大河”的全貌全景,是热爱并誓死保卫中华大地的反映,在东北全部、华北部分国土已经沦丧,神圣的抗日战争即将开始之际,写“长城”,写“大河”,不能不寓有深意它蕴含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保卫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河山。

    动景——群山、高原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作者化静态为动态,原因有三:第一,视觉因素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3、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三句由写实转入想像,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入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4、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明确:胸怀博大宽广;气魄雄伟旷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理解、赏析下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并品味含义。

    明确:“惜”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三)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各地的中考也把它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常常把各种形式的语言鉴赏题请上中考试卷确实,品味语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可以首先从关键词入手,其次从句式入手,第三,从修辞入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女生读、男生读等多种竞读形式,涵咏品味语言,记住文笔精华。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说一说你从毛主席诗词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这一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

    (五)交流感受,总结升华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中的感受此环节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沁园春雪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沁园春雪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沁园春雪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雪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可以小声跟读。

    给生字正音

    师: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豪迈、气势磅礴)

    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

    生齐读

    (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一般会是,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自豪、豪迈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齐读课文。思考: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

    三、朗读品味

    朗读,除了把握诗歌的感情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停顿、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请看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在哪里停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试读

    师:那么重音呢?应放在哪几个字上?为什么?(“千”“万”作重音处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雪景的广阔,作者的视野与意境的开阔。“封”有冰冻、封闭之意。“飘”则突出雪轻盈的特点。)

    师:我们就按照理解把这三句读一读好吗?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师: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

    师: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视野非常开阔,可这些景象也远远不是诗人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了什么?(这些景色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师: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脑海中绽开的想象之花最美丽,老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生描述)

    师:同学们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山舞银蛇,原驰腊象——诗人这样写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联系当前的革命形势与情形,诗人是在暗示中国革命将会蓬勃发展。)

    师总结: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同学们请看这幅画,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知道她是挂在那里的吗?(人民大会堂)这幅画就是根据《沁园春雪》的意境画下来的,你觉得它最能体现那几句诗词?(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师:诗人王过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革命的豪情好吗?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师:由于种种原因,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这正表明《沁》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联系上下阕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师: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惜……射大雕)

    师:你了解这些帝王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的业绩?(生介绍)

    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战功、风云一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如此,在伟人毛泽东的眼里,作为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那些方面?(文学才华、治国本领)

    师:由哪个字领起?(惜)师:“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惜(1)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

    (2)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含有惋惜之意。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主题句是哪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毛泽东、无产阶级领袖、人民群众)

    师: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阕,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一齐朗诵下阕,注意把握激情。

    生齐声诵读

    师:同学们,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生畅谈)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沁园春雪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①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②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①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②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习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今天上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浅显的想法,希望同行们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沁园春雪教案 篇8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毛泽东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沁园春雪教案 篇9

    一、课文地位及其教学侧重点

    《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共有三个任务: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这三个任务,在学习第一单元五首诗歌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整合的。我在设计《沁园春·雪》这一课时,重点侧重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

    课标中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诵读是手段,而在课中加大积累,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及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的重点,最终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我的教学理念

    1.明晰的教学思路。

    2.聚焦的学习活动。

    3.自然的思想熏陶。

    三、我对教材的解读

    请参阅“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我发表的原创解读《〈沁园春·雪〉里的壮景与壮思》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2.品读,体味豪放之味。

    3.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自读、品读、联读,以读为线,层层深入。说初读感受、体味豪放之味,理解伟人形象,这都是在引领着学生品析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紧扣统编版单元教学的目标的。

    五、我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同学们,1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毛主席的诞辰日。老师是湖南人,每一年的12月26日,我们家乡的老百姓都会煮一碗福寿面,“吃碗福寿面,深情缅怀主席情”演变成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风俗,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诗人。今年是毛主席诞辰xxx周年,今天,我们将学习毛主席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用这样的方式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

    设计意图:从情感的角度入课,拉近伟人与学生的距离。

    第二环节:知识铺垫

    PPT依次出示写作背景、词牌名、字词认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这既是为下面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更是一种课中积累。只有每节课都有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一天一天丰厚起来。

    第三环节: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主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沁园春雪》,结合注释和批注,说一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词?

    学生自读、思考、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

    【屏幕出示】

    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词。

    这是一首意境壮美雄浑的词。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词。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的词。

    这是一首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词。

    这是一首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望”北国风光、“惜”历史英雄的词。

    ……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教材的第2页,也明确了这样的阅读策略:先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词”这一主问题,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说初读感受,学生多角度概说,再加上老师的课中小结,既有学生的自学,又有老师的引导,既有学生的发散,又有老师的集中,这就构成了本堂课的第一个学习活动。

    第四环节;诵读,品悟“豪放”之味。

    (一)诵读指导

    【屏幕显示】

    朗读指导一:读出节奏的美感

    朗读指导二:读好朗读的力度

    朗读指导三:读美抑扬的变化

    这三次朗读,均有老师的范读,均有老师的即时点评。第一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全词,强调停与连。第二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每个字词的发音都是富有力量的,强调轻与重。第三次朗读指导,我这样范读:请听上阙,“欲与天公试比高”扬上去,豪迈自信之情蕴含其中,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低下来,深情想象,陶醉其中。下阙同样有抑扬的变化,“惜”字领起,这几句都要抑,读出惋惜之意,而结尾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要扬上去,达到高潮,有力收束。

    设计意图:学习朗读诗歌,这是学习任何一首诗歌都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我采取了分层指导、小步轻迈的朗读指导,三次指导,分别让学生懂得朗读的停与连、轻与重、抑与扬,而这些细节要处理到位,都离不开老师的范读与点评。

    (二)品析豪放之味

    毛泽东阅读宋范仲淹词时心有所感地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该兼读……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首词就是毛泽东豪放词作中的精品。

    主问题:请同学们品读全词,你从哪些字、词、句体会到了此词的豪放之味?(思考角度:意象、意境、用词、形象、情感……)

    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之后,便开始了师生的对话。我选取了其中六位同学的回答来呈现课堂情境:

    生1: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中体味到了豪放之味。“千里”、“万里”极言视野之辽阔,天地之间纯然一色,写出了一幅北国雄伟壮丽的雪静。

    生2:我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一句,觉得长城这个意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豪放的,再加上“内外”,突出从北到南,广袤无垠,再加上“惟余莽莽”一句,强化了天地间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生3:我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句,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的象征,这是很大气的意象。再加上“上下”修饰,使人联从东到西,寒冷使得波涛滚滚的黄河突然就全部凝滞,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可见一斑。

    生4:“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壮志是豪放的,这也是词人内心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气慨的自然折射。

    生5:“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中的“只”字,表明了毛泽东对于历史上这位纵横驰骋,开创了新朝代的成吉思汗是瞧不上的,是不屑的,这是何等豪气,何等大胆?

    生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历史业绩的自信与抱负。

    ……

    在充分地师生交流之后,我再出示教师小结:

    《沁园春雪》的豪放之味

    豪放之一:意象之雄

    豪放之二:意境之阔

    豪放之三:远大之志

    豪放之四:王者之风

    紧接着,我播放了两段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雪》,前者磅礴,后者欢快。)

    提问:这样的一首豪放之词,我们应该要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来诵读更合适呢?学生选择背景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豪情万丈地朗读。

    设计意图:这个品析活动,仍是以主问题来引领,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细细品析蕴含其中的“豪放之味”,理解可以多元的,方法却是有章可循,品诗可以从意象、意境、用词、情感等方面来细细品读,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点评语起着补充、更正、启发、强调等作用。品析完成后,再请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这也是一种鉴赏能力的体现

    第五环节: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新民报》上第一次面世,当即在重庆甚至全国引起了轰动。这首词就像是宣告着共产党胜利的预言一般,在重庆瞬间爆炸了,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居然出自毛泽东之手,诗中的豪迈,诗中的奔放,诗中的大无畏,诗中的底气,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感叹。蒋介石大惊失色,这首词的每一个字都一下下地刺着蒋介石的心,他不服输的气势涌上心头,蒋介石当即决定,自己也写一首,又责令手人的文人都写《沁园春雪》,但没有一首比得上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雪》。为什么比不过?清代沈德的一句名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毛主席,正是对这句话的形象诠释。毛主席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请看小视频《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致敬》(约1分30秒)。

    设计意图:插入这个小视频,是唤醒学生对诗歌背后的诗人的敬意。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才能谱写了如此豪放之诗词。语文,是成人之学。

    紧接着,再引领学生一起重温毛主席诗词中的这些经典名句,感受诗词背后的那颗伟大灵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占领南京》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水调歌头游泳》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七古残句》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七律洪都》

    同学们,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这些气势磅礴的经典诗句后面,站立着一位敢改天换地的伟人,站立着一位一心为人民的好领袖,站立着一位为建立新中国牺牲了自己六位亲人的好公仆。他,是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吧: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毛泽东!

    但我们不要忘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忘记毛主席对我们的期盼,再读: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我们!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中国少年!

    在锵铿有力的读书声里,学生们激情澎湃,眼睛里闪耀着自信的火花,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渗透。毛主席的金句,字字都饱含着情怀,句句极富感染力,只要一读,学生们的心儿激荡,豪情万丈,只要一读,就会感受即使是在艰苦战争的年代里,诗歌仍然是心灵的营养品,勇向前的号角声。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

    2.选做题:阅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试着品析这首词的“豪放之味”。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必做题是夯实基础,人人都要过关,选做题是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课内迁移至课外,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品析同一作者、同一词牌名、同是豪放词的《沁园春长沙》

    六、我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作为一堂古诗词教学课,我觉得自己正努力向“实”、“雅”、“润”深入开掘。

    “实”体现在丰厚的课中积累上。在这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做到积累丰厚,开篇即介绍了写作背景、词牌名的来历、认字识词,这是学前的积累。课中又通过教师小结、学生笔记的方式,又让学生积累了“咏雪抒怀”、“壮美雄浑”、“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等众多赏析评价语。结课时又让学生积累了毛泽东大量的名句。这样,语文课就有了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

    “雅”体现在雅致的活动设计上。本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次学生活动:自读,说说初读感受;品读,体味豪放之味;联读,理解伟人形象。以读为线,反复利用课文资源,聚焦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聚焦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训练。而恰当的主问题的设计,也活化了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能潜到文字的深深浅浅处“扑腾”。

    “润”体现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的语文课上,力求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开掘。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我一定要让文学参与学生的成长。于是,在课的最后一部分,我把视线从诗词投射向了人,我自然而然地想起:风流人物,当然指毛主席,但也更应该指听课的每一位少年,每一位中国少年啊!我觉得,这也应该是编者把此课放在九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重大意义吧!

    曹文轩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完美地理解教材书,他的语文教学就有一大半完成了。”我想,我距离这“一大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跋涉

    【推荐: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范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