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教案初中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02§2.1东南亚(3)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8页图2-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dSbJ1.CoM 读书笔记吧)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
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四、小结与练习:总结本节课知识,最后综述东南亚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目标检测和填充图册上的练习题练习。
五、作业: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非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东南亚教案模板
4.3(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东西半球图》、《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总结出区域地理特征。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国家概况,做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的地形,也影响了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
东南亚学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学生姓名课题
东南亚(1)
课型
新课
班级
七()班
课时
一课时时间
年03月14日
学习目标
1、记住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记住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记住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重难点1、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2、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陈毅征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汲川上流,君和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二、自主学习 一 十字路口的位置自学12页“十字路口的位置”部分内容读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7.18“东南亚的地形”,1、范围:东南亚位于亚洲的部,包括和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之南而得名2、纬度位置:东南亚的纬度大部分位于~之间,地处带。3、海陆位置:①“十字路口”:东南亚地处洲与洲、洋与洋之间。②咽喉要道:该“十字路口”的咽喉是位于和半岛之间的海峡 二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自学12页“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部分内容读7页图6.9“亚洲的气候”,看图并思考:1、两种热带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①分布地区:大部分和马来半岛的南部。②气候特征:。(2)热带季风气候①分布地区:和菲律宾群岛北部。②气候特征:,分旱、雨两季。2、热带作物基地(1)粮食作物:。重要的粮食出口国有、越南和。(2)经济作物:是世界上、油棕、和蕉麻的最大产地。①泰国: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②马来西亚: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③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④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生产国三、合作探究读图7.22、7.23、7.24和29页的阅读材料《橡胶和油棕》,填表:
物产
稻米的重要出口国
橡胶的最大生产国
油棕的最大生产国
椰子的最大生产国
蕉麻的最大生产国
椰子的最大出口国
主要生产或出口国四、小节提纲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五、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东南亚位于()a.太平洋与南极洲之间b.亚欧大陆与大洋洲之间c.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d.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2.关于马六甲海峡,说法正确的是()a.介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b.介于马来半岛与爪哇岛之间c.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d.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3.马来西亚盛产的主要经济作物为()a.油棕和天然橡胶b.金鸡纳和油棕c.椰子和金鸡纳d.蕉麻和油棕4.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是()a.夏季高温多雨b.气候温和,降水丰沛c.炎热少雨d.全年高温多雨5.被誉为“千岛之国”的世界最大群岛国家是()a.菲律宾b.马来西亚c.印度尼西亚d.日本6.世界稻米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是()a.印度尼西亚b.菲律宾c.马来西亚d.泰国7.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a.泰国b.缅甸c.越南d.老挝8.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地区,主要农事活动的特点是()a.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有收获b.农作物在春季播种,夏季收获c.农作物多雨季播种,旱季收获d.农作物秋季播种,第二年春季收获(二)综合分析读新加坡图,回答问题并填写下表: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75">(l)新加坡地处马来半岛南端,属________气候。(2)新加坡西北部为著名的__________海峡,它既是________亚和__________亚之间,又是__________洋和__________洋之间的海上、空中交通要冲。
教学
反思
地理教案-东南亚相关教学方案
第二节东南亚
蚶江中学薛道通
一、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联系两大洋和两大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3、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4、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会读东南亚政区图、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
6、会利用东南亚地图分析地形特征和地理位置,培养学生观察、分判断的能力。
7、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热带气候的比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具:东南亚政地形图、亚洲气候图、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和投影仪、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日本知识
1、在日本地图上指出四大岛
2、说出日本的特点
(1)多火山、地震。――为什么?(提问学生)
(2)发达的经济――为什么?(提问学生)
(3)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问学生)
(4)日本的文化特点―――东西方兼容。
3、引入新课:日本工业现在很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到,家里用的日本电器,特别是松下电视,它主要来自哪里?――马来西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东南亚
(二)十字路口的位置
1、读图7.17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和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1)完成P28活动1
(2)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3)分析它的位置是位于哪两洲和哪两洋。
(4)引入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完成活动2
2、同学们交流各自对东南亚的情况了解
通过网上收集的资料,每组叫一位同学读出自己收集的资料。
(三)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从与我国南方有很多相似,引入农业生产。
(1)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说明原因。
(2)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分布。
说出有哪些农作物与其分布。
(3)总结出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4)分析产生的原因―――湿热的气候,引入热带气候
(5)完成P30活动1,2(教师逐步指导)
(6)课件演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的天气过程。
(四)小结。
东南亚学案相关教学方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学生姓名课题
东南亚(2)
课型
新课
班级
七()班
课时
一课时时间
-3-15日
学习目标1、记住东南亚的地形特点。2、记住了解东南亚人口分布的特征,3、记住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重难点1、东南亚的地形特点2、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生产我们已有所了解,东南亚的人文环境又有什么特色呢?二、自主学习 一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1、地形地势特点(1)地势:北高南低(2)地形:山河、分布2、河流与城市分布(1)河流:中南半岛的各大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河流两侧形成。(2)城市分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二 华人、华侨集中地区1、东南亚是、和、分布最集中的地区。2、是近年来我国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三、合作探究教材31页的活动题找出中南半岛最长、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四、小节提纲——我努力我充实1、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1)地形特点:(2)城市分布与河流:2、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五、达标检测(一)填空题1:东南亚在范围上包括______半岛和______群岛两大部分。2:东南亚的内陆国是________,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3、东南亚位于_______洲与_______洲,_______洋与_______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二:选择题:1.东南亚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自东向西依次为()a.缅甸、老挝、越南b.老挝、柬埔寨、越南c.泰国、老挝、越南d.越南、老挝、缅甸2.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特点是()a.大山众多、平原少b.多高原,山地和盆地c.多平原、少山地d.山河相间分布、南北延伸3.马来群岛地形特点是()a.地形崎岖,山多b.火山地震多c.多长河,水资源丰富d.平原广土壤肥沃三:读图填空1、读“东南亚图”回答:(1)半岛、群岛:a、________b、________(2)洋、海峡:c、________洋d、________洋e、________海峡(3)河流:①________②_______
教学
反思
初中教案精选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记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使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4.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的特点。
5.使学生学会运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点;学会运用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分析、概括我国降水年际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季风活动、锋面雨带与降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气温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气温和温度带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
[提问]让学生看本节课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栏目,提问:七月份正值雨季,这时候出差去吐鲁番是否需要带雨具?九月份我国多数地方秋高气爽,这时期出差去广州是否要带雨具?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鲁番不需要带雨具,因为吐鲁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广州应该带上雨具,因为这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地方秋高气爽,但广州雨季还没有结束,经常有阴雨天气。)
[讲述]从上面回答的问题可以看出,了解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生活实际中是有用处的。在生产建设中也要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如修建水库或建桥梁时,要考虑当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否则,遇有特大暴雨,水库有溢洪、桥梁有坍塌的危险。
[读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以下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答案: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答案:①大致通过淮河-秦岭一线,西接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②0℃等温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从大兴安岭斜向西南,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答案: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市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答案:东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顶坡度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砖瓦,并留有流水沟,易于排水。西北内陆地区房屋多为平顶,上面也没有流水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特点。)
[提问]从以上读图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可让学生讨论,然后再回答)
[归纳]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一、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对东亚、南亚降水的影响。
[提问]为什么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
[归纳]主要是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板书]1.原因: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11和图4·12,回答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答案:①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②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答案:①深居内陆,距海远。②地形闭塞,有山脉阻挡)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可辅以《中国地形图》,或使用叠加投影片效果会更好。)
(答案: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讲述]习惯上,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显著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一般来讲,季风区内降水较多,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线西北是非季风区,此线东南是季风区。
[板书]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四个城市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答案:广州5~9月,武汉5~8月,北京7、8两月,哈尔滨7、8两月。)
2.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答案:共同点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两月降水多。不同点是广州、武汉雨季时间长,年降水量比较大;北京和哈尔滨雨季时间短,年降水量比较小。)
[小结]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个时期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讲,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板书]二、降水集中夏秋两季
1.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承转]那么,为什么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长短不一样呢?
[板书]2.季风活动与锋面雨带
[讲述]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季风活动、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锋面雨带示意图”: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上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教师可边讲述边画出冷、暖气流交汇和锋面雨带形成的示意图。)
[板书]3.雨带推移与各地雨季
[读图填表]阅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图17~20),并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表:
[提问]说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进退和雨带移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归纳]一般年份,从五月中旬开始夏季风便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这里最早进入雨季。随着夏季风势力增强北进,锋面雨带随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我国由南向北开始进入雨季。九月,夏季风势力减弱南退,雨带随之迅速南撤,我国由北向南雨季雨带结束。因此,我国各地雨季长短差别很大: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板书]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读图]看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示意图,说出六月和七、八两月雨带的分布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关系。
[讲述]六月,夏季风北进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相持,使锋面雨带在这里徘徊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形成连绵细雨。这时正值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七、八月份,雨带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随之出现晴朗天气,降水相对减少,形成伏旱。伏旱时期,炎暑骄阳,蒸发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长旺盛、极需要水的时期。因此,伏旱往往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第1、2题。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新课引入)
我国年降水量在时间上分布,除了表现在季节上分配之外,还表现在年与年之间的变化上,这就是降水的年际变化。
(讲授新课)
[读图]让学生阅读“北京1951~198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从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其降水量约是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是多少毫米?
(答案:1959年最多,降水量达1600多毫米;1965年最少,只有250毫米。)
2.对照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答案:600毫米左右。)
3.结论是什么?
(答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板书]三、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讲述]总的来看,我国各地的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但相对而言,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内陆干旱区更大。
我国各地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年份季风活动不规律,夏季风进退反常。例如:在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较正常年份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而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较正常年份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从而使得我国各地各年的降水量差别很大。如果某些地方在某一年的降水量过多或过少,就会出现水灾或旱灾。
[提问]近几年来,我们这里每年降水量的多少都一样吗?降水量年际变化如何?请举例说明。(学生议论,教师再用当地的降水资料加以说明。)
[板书]四、干湿地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是怎样的?
2.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分布在哪一线?
[讲述]由于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因此各地的水分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方湿润,有的地方干旱。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是由这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所决定的。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就湿润;反之,气候则干旱。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板书]1.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读图]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并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归纳]通过读图我们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可将我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半湿润地区,西部是半干旱、干旱地区。东部地区又大致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为湿润地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西部则以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大致可分为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分布
[读图填表]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并对照中国地形图和政区图,填写下表:
[讲述]不同的干湿地区,反映了不同的水分条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影响十分明显。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大致相当于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农业区。湿润地区以水田耕作农业为主,半湿润地区以旱地耕作农业为主。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则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业地区。
(复习巩固)
1.课文“想一想”:从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考虑,为什么我国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北方还是南方,发展农业生产都不能单纯依靠天然降水,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利措施呢?(答案: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水利灌溉。东部地区,即使是南方湿润地区,由于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在少雨季节和降水偏少的年份,天然降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同样要依靠水利措施,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稳产、高产。)
2.课文“做一做”练习:①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月份__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的______带与______带的分界线,干湿地区中的______地区与_____地区的分界线。
(答案:0℃;800毫米;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②用直线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连接起来:
寒温带黑龙江省最北部干旱地区
中温带华北平原
暖温带珠江三角洲半干旱地区
亚热带塔里木盆地
热带内蒙古高原半湿润地区
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西北部
海南省湿润地区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第3、4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1.原因: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降水集中夏秋两季
1.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2.季风活动与锋面雨带
3.雨带推移与各地雨季
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伏旱
三、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四、干湿地区
1.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2.干湿地区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