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发表时间:2022-02-24

    【www.jk251.com -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提起各科的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能够详细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什么样的高中教案比较高质量?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由此得出过量,不应以过量的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二、多步反应的计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然后,根据此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例3]。

    [例题4]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小组讨论分析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状况可适当补充针对性习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节内容涉及的题型较多,变化较大,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安排一节习题,复习,巩固提高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在反应物过量的计算中,可增加过量物质还能继续与生成物反应的题型。但应注意不能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典型例题

    例1常温常压下,将盛有和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水面上升至一定位置后不再变化,此时还有3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的的体积是()

    (A)17.8mL(B)14.8mL(C)13.6mL(D)12.4mL

    分析:剩余气体有可能是,也可能是NO,应分别假设再解。关键要抓住,已溶解气体中全消失的是与,其体积比为4:1。若有余则过量部分与水生成与NO,这部分与NO的关系是3:1。

    (1)设余3mL,则有气体按下式反应而消失:

    原为

    (2)设余NO3mL,则发生此NO的设为

    有气体与水恰生成

    原为

    解答:A、C

    点拨:本题为常见的传统基础题型,应讨论余或余NO时的两种情况。本题无需求,为适合其它类似计算而求。

    例2将的混合气13.44L(标准状况,下同),使全部通过足量稀硫酸,充分吸收后使稀硫酸增重22.86g,并有1.12L的无色气体残留,该气体不能使余烬木条复燃。求原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混合气体通入稀硫酸,发生氨被吸收、和以4:1与水生成和过量的与稀酸中的水生成硝酸和NO的反应。即:

    经分析可知原混合气体的质量是被稀硫酸吸收的气体质量与剩余NO的质量之和,据此可解。

    解答:混合气的物质的量为

    未吸收气体只能是NO,其物质的量为

    该NO的质量是

    ∴原混合气的总质量为

    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6。

    点拨:本题可有变式,如去求原混合气中的物质的量分别各多少摩,这则要抓住因余下气体NO,示出有过量,此有一部分按物质的量比4:1与溶入水成硝酸,即的体积是的4倍。另一部分与稀酸中水按生成和NO反应,由余0.05molNO可知这部分应为0.05×3mol。即:

    设为,为,为

    据题意可得:

    解之可知,从略。

    例3在密闭容器中放入和固体共。将其加热至150℃经充分反应后,放出其中气体并冷却至原温度,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求原混合物中、各自的质量。

    分析:在加热时发生的反应如下,在150℃水为气态。

    总反应可视为:

    其后可分析在过量时生成的固体为;在过量时,生成的固体是和的混合物。在计算时分别讨论求解。

    解答:(1)设过量或恰适量则余下固体为,设为,

    因为,。

    (2)设过量,剩余固体为和混合物,设原为

    9670

    解之,

    质量为(答略)

    jk251.coM小编推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浓)—氧化产物是而不是或,还原产物是而不是。氧化产物的还原产物。

    典型例题

    例1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2HNO3+4N2↑+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HNO3+2N2↑+9/2H2O===>5NH4NO3===2HNO3+4N2↑+9H2O

    N:+1——→+5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已知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选题目的:加强对“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思路分析:观察反应前后的化合价的变化:。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和HCN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计量数为,计量数为,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中为+1价,S为-2价,1个应当失去,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和。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和。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至少需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6mol,则上述a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中的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②③

    [1][2]下一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浓)—氧化产物是而不是或,还原产物是而不是。氧化产物的还原产物。

    典型例题

    例1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2HNO3+4N2↑+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HNO3+2N2↑+9/2H2O===>5NH4NO3===2HNO3+4N2↑+9H2O

    N:+1——→+5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已知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选题目的:加强对“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思路分析:观察反应前后的化合价的变化:。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和HCN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计量数为,计量数为,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中为+1价,S为-2价,1个应当失去,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和。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和。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至少需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6mol,则上述a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中的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②③

    (2)从氧化还原电子得失关系看,电子得失均在硫元素之间进行。

    从,失电子;从,得电子。

    所以完全转化为所失电子数与转化为所得电子数相等,即:

    amolamol

    由守恒,完全转化为需和。

    (3)原热碱液中含,则反应①中消耗。根据反应①、②、③,有,所以。

    启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服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这是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凡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要考虑得失电子守恒规律的合理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浓)—氧化产物是而不是或,还原产物是而不是。氧化产物的还原产物。

    典型例题

    例1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2HNO3+4N2↑+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HNO3+2N2↑+9/2H2O===>5NH4NO3===2HNO3+4N2↑+9H2O

    N:+1——→+5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已知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选题目的:加强对“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思路分析:观察反应前后的化合价的变化:。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和HCN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计量数为,计量数为,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中为+1价,S为-2价,1个应当失去,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和。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和。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至少需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6mol,则上述a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中的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②③

    (2)从氧化还原电子得失关系看,电子得失均在硫元素之间进行。

    从,失电子;从,得电子。

    所以完全转化为所失电子数与转化为所得电子数相等,即:

    amolamol

    由守恒,完全转化为需和。

    (3)原热碱液中含,则反应①中消耗。根据反应①、②、③,有,所以。

    启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服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这是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凡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要考虑得失电子守恒规律的合理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浓)—氧化产物是而不是或,还原产物是而不是。氧化产物的还原产物。

    典型例题

    例1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2HNO3+4N2↑+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HNO3+2N2↑+9/2H2O===>5NH4NO3===2HNO3+4N2↑+9H2O

    N:+1——→+5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已知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选题目的:加强对“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思路分析:观察反应前后的化合价的变化:。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和HCN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计量数为,计量数为,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中为+1价,S为-2价,1个应当失去,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和。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和。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至少需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6mol,则上述a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中的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②③

    (2)从氧化还原电子得失关系看,电子得失均在硫元素之间进行。

    从,失电子;从,得电子。

    所以完全转化为所失电子数与转化为所得电子数相等,即:

    amolamol

    由守恒,完全转化为需和。

    (3)原热碱液中含,则反应①中消耗。根据反应①、②、③,有,所以。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精】


    教学目标

    1、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NaOHNaCl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

    2、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2、改离子3、去相同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氯气通入水中

    4、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基础训练》P40、9题。

    高中教案化学教案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精选版


    课题: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NaOHNaCl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

    2、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2、改离子3、去相同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氯气通入水中

    4、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基础训练》P40、9题。

    化学反应速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节教学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化学反应速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目标引读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化学平衡。

    【板书】第二章化学平衡

    【指导阅读】阅读P.30引言,了解这一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此章的意义。

    【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两个问题: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问题。

    意义:是学习化学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并能指导化工生产。

    【引言】我们这节课进一步从微观角度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

    【板书】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复习提问】1.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影响?

    【投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

    浓度、压强越大、温度越高、使用正催化剂,则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板书】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出问题】投影

    1.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2.化学反应的实现靠什么?碰撞有几种可能?

    3.什么是有效碰撞?什么是活化分子?

    4.为什么增大浓度会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展示】媒体演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投影】小结

    【倾听、记录】

    【回忆、讨论】

    【回答、补充完善】

    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总数增多(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

    【阅读教材】P.31~34,讨论(四人一组)

    【回答、补充完善】

    【记录】

    【板书】二、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问】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投影】小结

    有气体存在的反应:

    压强增大→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仅有固体、液体存在的反应:压强对化学反应

    速率无影响(压强的改变实质上是浓度的变化。压

    强变化时固体、液体的体积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温度、催化剂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

    率的?

    【指导阅读、讨论】

    【思考、回答】

    ,压强增大,气体体积缩小,浓度增大。

    【板书】三、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投影】小结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一定):温度升高使不少非活分子获得能量成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正催化剂改变反应途径→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讨论】P.35讨论题。

    【设问】哪些方法不适合作为加快这个化学反应速率呢?

    【小结】我们学习了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但对具体的某一个化学反应,应具体分析改变速率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阅读教材】P.34,讨论问题(四人一组)。

    共同总结。

    【讨论、回答】

    可以采用使用铁粉、增大盐酸的浓度、加热、加压和使用催化剂的方法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思考并回答】增加铁的量不影响,加压不适合,通常也不使用催化剂,增大盐酸浓度使氢气中氯化氢含量过量。

    【练习】投影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醋酸分别与2mol/L的反应的速率相同

    B.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硝酸分别与大小相同的大理石反应的速率相同

    C.Mg和Fe与0.1mol/L盐酸反应速率相同

    D.大理石和大理石粉分别与0.1mol/L的盐酸反应速率相同

    2.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是()

    A.加快分子运动速度,增加分子碰撞的机会

    B.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

    C.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反应M+N→P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增大3倍。已知在10℃时完成反应的10%需81min,若将温度提高到30℃时完成反应的10%,需要的时间为()

    A.9minB.27min

    C.13.5minD.3min

    4.将10molA和5molB放入10L真空箱中,某温度下发生反应:。在最初0.2s内,消耗A的平均速率为,则在0.2s时,箱中有molC生成。

    【作业】P.36一、二、三、四、五

    答案:

    1.B

    【解析】盐酸、硝酸是强电解质,当酸的浓度相同时,所含氢离子的浓度也相同。醋酸是弱电解质,等浓度时氢离子浓度不相等,所以A选项反应速率不相等,B选项反应速率相等。C、D选项分别是金属活动性(内因)、颗粒大小不同,所以反应速率都不同。

    2.C

    【解析】升高温度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但不是加快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

    3.A

    【解析】升高温度后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公式为(为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

    4.0.08mol

    [1]

    化学反应速率【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教材引入]本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章的意义

    两个问题: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问题。

    意义:是学习化学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并能指导化工生产。

    [录象]古代建筑物受到腐蚀的记录片。

    [讲述]从片中我们知道,古代建筑物在本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的原因是酸雨。为什么会使腐蚀的速度变快呢?这就是我们第一节要研究的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板书]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指导实验][实验2-1]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大理石反应。

    现象:在加入盐酸的试管里,大理石与盐酸迅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加入醋酸的试管里,反应缓慢,只有少量气泡产生。

    [讲解]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不一样,如何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呢?

    结论:不同的化学反应有快有慢。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表达式:略

    [设问]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数值是否一样呢?让我们看下面的练习。

    [投影]练习:在给定条件下,氮气与氢气在密闭容器中合成氨。起始时加入氮气和氢气且浓度分别为1.0mol/L和3.0mol/L,2秒后,氮气的浓度为0.8mol/L,氢气的浓度为2.4mol/L,氨气的浓度为0.4mol/L。分别用氮气、氢气和氨气的浓度变化表示的这2秒内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多少?有什么关系?

    [计算、思考]

    3H2+N2=2NH3

    起始3.01.00

    浓度mol/L

    2S后2.40.80.4

    浓度mol/L

    [总结]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浓度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系数比,应指明是用那种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实质是平均反应速率。

    [过渡]下面来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补充实验:

    在三只试管里分别放入5mL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分别加入长短、粗细大致相同的铜丝,铝丝,铁丝。

    [讲解]铜是氢后金属,不能置换酸中的氢,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铝的反应速率快,说明物质的性质即内因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那么,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是如何影响呢?

    现象:铜丝与稀盐酸不反应;铝丝比铁丝溶解的快,气体生成的快。

    [板书]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指导实验][实验2-2]大理石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并给其中一个加热。

    [实验2-3]H2O2的分解反应

    (2-2)现象:在加入1mol/L盐酸的试管中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在加入0.1mol/L盐酸的试管中气泡产生得很慢。加热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2-3)现象:在H2O2中加入MnO2粉末时,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在没有加入MnO2粉末的试管只有少量气泡。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有那些?是如何影响的?

    [回答]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有浓度、温度和催化剂。浓度越大、温度越高、使用催化剂,则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板书]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设问]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为什么?

    [回答]

    对于气体来说,当其它条件不变时,体积与所受的压强成反比。如果气体的压强增大,体积就缩小,则浓度就会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就加快。

    [板书]

    2、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3、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阅读]P35最后自然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还有什么?

    [设问]为什么在补充实验中选择长短、粗细大致相同的金属?

    [回答]因为固体颗粒的大小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追问]怎样影响?

    [回答]颗粒越细,接触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留疑]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练习]

    1、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汽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外物的消耗速率或生成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A.v(NH3)=0.010mol/(L·s)

    B.v(O2)=0.0010mol/(L·s)

    C.v(NO)=0.0010mol/(L·s)

    D.v(H2O)=0.045mol/(L·s)

    2、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采用不同条件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速率最快的是()

    A.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mol/(L·min)

    B.用NH3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3mol/(L·min)

    C.用N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2mol/(L·min)

    D.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3mol/(L·min)

    3、增大压强,能使下列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

    B.CO和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O2和H2

    C.将CO2通人石灰水中

    D.Na2O溶于水

    4、在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Fe2O3+3H2=2Fe+3H2O,采用下列措施不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是()

    A.增加Fe2O3投入量

    B.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增加通人H2的量

    C.充入N2,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

    D.充入N2,保持容器内体积不变

    [答案]

    1、C;2、C;3、B、C;4、A、D

    [作业]P36一、二

    探究活动

    找出身边因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而受到影响的实例,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总结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1]

    化学反应速率【推荐】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节教学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化学反应速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目标引读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化学平衡。

    【板书】第二章化学平衡

    【指导阅读】阅读P.30引言,了解这一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此章的意义。

    【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两个问题: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问题。

    意义:是学习化学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并能指导化工生产。

    【引言】我们这节课进一步从微观角度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

    【板书】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复习提问】1.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影响?

    【投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

    浓度、压强越大、温度越高、使用正催化剂,则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板书】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出问题】投影

    1.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2.化学反应的实现靠什么?碰撞有几种可能?

    3.什么是有效碰撞?什么是活化分子?

    4.为什么增大浓度会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展示】媒体演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投影】小结

    【倾听、记录】

    【回忆、讨论】

    【回答、补充完善】

    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总数增多(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

    【阅读教材】P.31~34,讨论(四人一组)

    【回答、补充完善】

    【记录】

    【板书】二、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问】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投影】小结

    有气体存在的反应:

    压强增大→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仅有固体、液体存在的反应:压强对化学反应

    速率无影响(压强的改变实质上是浓度的变化。压

    强变化时固体、液体的体积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温度、催化剂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

    率的?

    【指导阅读、讨论】

    【思考、回答】

    ,压强增大,气体体积缩小,浓度增大。

    【板书】三、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投影】小结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一定):温度升高使不少非活分子获得能量成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正催化剂改变反应途径→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讨论】P.35讨论题。

    【设问】哪些方法不适合作为加快这个化学反应速率呢?

    【小结】我们学习了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但对具体的某一个化学反应,应具体分析改变速率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阅读教材】P.34,讨论问题(四人一组)。

    共同总结。

    【讨论、回答】

    可以采用使用铁粉、增大盐酸的浓度、加热、加压和使用催化剂的方法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思考并回答】增加铁的量不影响,加压不适合,通常也不使用催化剂,增大盐酸浓度使氢气中氯化氢含量过量。

    【练习】投影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醋酸分别与2mol/L的反应的速率相同

    B.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硝酸分别与大小相同的大理石反应的速率相同

    C.Mg和Fe与0.1mol/L盐酸反应速率相同

    D.大理石和大理石粉分别与0.1mol/L的盐酸反应速率相同

    2.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是()

    A.加快分子运动速度,增加分子碰撞的机会

    B.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

    C.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反应M+N→P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增大3倍。已知在10℃时完成反应的10%需81min,若将温度提高到30℃时完成反应的10%,需要的时间为()

    A.9minB.27min

    C.13.5minD.3min

    4.将10molA和5molB放入10L真空箱中,某温度下发生反应:。在最初0.2s内,消耗A的平均速率为,则在0.2s时,箱中有molC生成。

    【作业】P.36一、二、三、四、五

    答案:

    1.B

    【解析】盐酸、硝酸是强电解质,当酸的浓度相同时,所含氢离子的浓度也相同。醋酸是弱电解质,等浓度时氢离子浓度不相等,所以A选项反应速率不相等,B选项反应速率相等。C、D选项分别是金属活动性(内因)、颗粒大小不同,所以反应速率都不同。

    2.C

    【解析】升高温度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但不是加快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

    3.A

    【解析】升高温度后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公式为(为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

    4.0.08mol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一、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0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