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观沧海教案4篇
  • 观沧海教案

    发表时间:2023-11-09

    观沧海教案4篇。

    教案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步骤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的达成效果,同时也与教学的课程标准密切相关,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编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不仅可以避免教师遗漏重要内容,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下面的“观沧海教案”相关知识点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内容,欢迎大家访问,让我们一起共同进步!

    观沧海教案 篇1

    第一方面:说教材

    《观沧海》是省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展现的是几位作者对生命的不同体验。《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主要写了曹操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

    第二方面:说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2、写实与想象。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方面: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四方面: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当你面对大海时,你想干什么呢?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作者简介预计用时2分钟。

    地——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字——孟德,小名阿瞒。封号——魏武帝。成就——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环节3朗读预计用时15分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之后学生齐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以读代讲,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4背景介绍预计用时3分钟。

    在公元22019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凯旋而归的路上,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了碣石山,以歌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

    想象: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环节5研讨分析预计用时15分钟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也就是观看宽阔无比的大海。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

    教师: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的形象。哪个同学能从神态方面来扮演一下曹操在观看大海这种“得志”的形象。(学生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意气昂扬、气吞山河”的气势)

    2、从刚才的扮演来看可知,此时此刻的诗人在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个字可以知道?(观)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可能回答: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可能还有日月、星汉)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画下来吗?(两个学生完成,一个描绘,一个画;肯定学生的个性发言,表扬学生的多才多艺)

    3、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我们知道: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是诗人所看见的;而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那个词语我们能看出来?学生:若教师:“若”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4、教师: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想象、夸张)

    5、请同学们在读诗歌,看看那些是写景的句子;那些是抒情的句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教师明确:写景的句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抒情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环节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帮学生确立远大的志向

    环节7布置作业,预计用时2分钟。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下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写一篇对曹操有关人物介绍及评论。

    好处: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观沧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如李白的《静

    夜思》、《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等等,相信大家对古诗也有一些了解,古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像我们比较熟悉的绝句和律诗都是属于近体诗,古体诗主要包括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等,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是一首乐府诗《观沧海》。

    2、作者介绍:

    3、创作背景:

    二、诗歌内容学习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诵,注意字词,纠错读音,然后齐声诵读。

    3、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翻译诗文。

    (1)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xx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海: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

    译文:向东行登上了碣石山,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2)学习第二至四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译文:水面宽阔浩荡,山岛巍峨的耸立在海边。

    山岛上丛生的树木,奇花异草生长的一片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滚着巨大的波浪。

    (3)学习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注释: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译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好像是从大海中产生的。

    银河,星星发出璀璨的光芒,好像是从大海中发出的。

    初一语文《观沧海》教案大全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设计大全

    2.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设计...

    3.初一语文《王几何》教案大全

    4.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

    5.初一语文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大全

    6.初中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品教案

    7.初中七年级语文《邓稼先》经典教案设计

    8.初中七年级语文《黄河颂》精选教案

    9.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大全

    10.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3篇

    观沧海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x k b 1 . c o m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 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 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 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观沧海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xx/xx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xx/xx/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x/xx/xx如“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xx/xx/xx/x如“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jK251.COm精选阅读

    观沧海教学教案6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观沧海教学教案”是由栏目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内容,我们提供以下建议以供对此感兴趣的人参考!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曹操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百草丰茂 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想象) 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2

    能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能理解并描述诗歌内容。

    能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博大胸怀,学会树立远大的志向。

    1、理解并描述诗歌内容。

    2、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

    大家知道曹操吗?你喜欢这个人吗?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一首诗歌来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1、抽生朗读。

    2、学生自读,识字、正音。

    3、范读。

    小组合作学习:边理解诗句边想象,把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要求:一边画,一边说,同时用画笔和语言来描绘你所看到的情景。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画,小组成员可作补充。

    1、说一说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包容,这种博大,是何等的气魄呀!)

    理解曹操的博大胸怀。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1、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2、总结:

    大气之人必有大志。有大志者,方有大心胸、大气魄,方有大作为。愿同学们都能立大志,有大作为!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 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意,也是检查字音。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指导朗读课文。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 X/ X X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七言句X X/ X X/ X X/ X或者(X X/ X X/ X/ X X )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教师要范读,把时间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四〉、疏通诗文大意。注重自学,很好!七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适当指导,和九年级不一样。

    1、学生根据资料、小字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订正诗文大意。

    〈五〉、合作探究,解答问题。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2、这些景物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思想触动?

    明确:山岛的繁茂,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自己应该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焕发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荡,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动荡的局面应该有人稳定大局;沧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个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沧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练习题有点简单。公开课可以不要这一环节。

    1、这是一首( )诗,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时期著名的( )、( )、( )。其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2、诗人观赏沧海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中那一个字能够统领下文?

    3、哪些诗句是描写的想象之景?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4、诗歌的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种:写景抒情、叙事抒情、议论抒情。本诗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

    5、你认为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个性朗读。自由选用速读、变换节奏读、方言读、唱读等方式进行特色朗读。(目的是多角度识记诗词,增加趣味性)

    东- - -,以- - -。

    水- - -,山- - -。

    树- - -,百- - -。

    秋- - -,洪- - -。

    日- - -,若- - -。

    星- - -,若- - -。

    幸- - -,歌- - -。

    〈八〉、拓展运用。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里要有对名句的简要赏析。最好从一两个角度进行

    比较阅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九〉布臵作业。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4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教学总结: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再次体味曹操的诗作《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我也曾有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晨白时,站在临近碣石的金山嘴上观看日出。只见东方海平线放出红光,接着红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间跃出海面,万道霞光,极为壮观。当红日升高时,有人举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来是想拍手托太阳的,引来一片欢笑和模仿。一天晚上坐在卧床上,突见月亮升起,逐渐高离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灵感一动,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钟静候,果然看到了平生从未见的奇景。只见东方银光逐渐增大增强,一轮圆月缓缓腾出,银波万里,尤其是跳离水面一霎间更是摄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然而,从未见旅游宣传“看月出”,实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曹操却观得细微,遥想当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汉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过此海边,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评价当数谁?!

    同样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贡献者,为何评价却是天壤之别?!我看,是评论家太“吝啬”、太“正统”、太“保守”了,历史上的评论家就不去说他们了,而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我们的评论家还是在引经据典,追究细枝末节,而不从现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离口,未免引人万分感慨和不解!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作者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四、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

    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五、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观沧海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沧海教学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5课

    二、教学设想:

    1、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或领读一两遍,或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首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3、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炼,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本人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3、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5、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字词的意思。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动景;山岛耸立、静景、实景

    草木丰茂、静景;洪波涌起、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之景、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用一篇小短文写出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体会。

    观沧海教案热门5篇


    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做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过程中教案课件不可或缺。准备优秀的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教案在学科研究和学生思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正在寻找精良的教案课件素材,那么这篇文章会深入分析和阐述“观沧海教案”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观沧海教案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环节。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他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二、说教学目标

    l、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请学生根据预习分组交流,师最后选出最准确、最完整的介绍,投影显示以下文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县西南)时,写下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习,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l、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 -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习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鸟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着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习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全景 山岛竦峙 雄心壮志

    观景 实写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写 曰月星汉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七、说板书设计

    【明确: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沧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手法的运用。

    2、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古代的山水诗又在古代诗词中占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篡逆”、“巨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三、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鲁迅也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

    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豪迈心田。

    四、诗文赏析:

    1、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观沧海”。

    (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诗读完了,有谁能谈一谈在同学读诗的过程中,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3、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开头两句作者交代了什么情况:

    明确: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来此的目的。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以北。还有一说此山原址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后来深入海中)

    4、“东临碣石”的“临”“以观沧海”的“以”分别作何解释?

    明确:登临。“临”做“临别”讲,能看出诗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以”表示目的。

    5、“观”对下文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作者的目的是“观沧海”,不是过路匆览、而是有备而来,他要“观”出一番不同前人的气象。据史书记载,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登过碣石山,眼下诗人步两代帝王的足迹,有幸登临碣石,俯瞰浩渺无际的大海,其心情怎能不格外激动呢?)

    6、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明确:到“洪波涌起”为止。(实景)

    7、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

    前一句写了什么——海波动荡

    后一句写了什么——山岛巍然耸立

    接下来两句话写了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的。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意思:何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印象。茫茫的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登上山顶,我们的感觉、视觉都是不一样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受。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浪,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8、我们再往下看“日月之行”等四句诗运用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夸张手法。

    日月的运行,星辰的升落,好像都没有离开大海的怀抱。

    9、这四句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不是,写祖国大好河山。

    这十六个字是历史咏海诗赋中最富感情,最有概括力的语言,既是实景,又是想象,不仅写出了大海的气势,也写出了大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在山水诗中是罕见的。(借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抒发作者欲扫六合之豪情)

    在《短歌行》中有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10、作者写到这里内容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波澜壮阔,气势雄浑”。

    11、大家联系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12、诗的最后两句,其字面的意思是?

    明确:“真是幸运极了,登山观海,唱出这只赞歌”以表达胸怀志向。没有实在意义,是乐师配乐时加进去的与师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五:总结:

    大海是没有生命的饿,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行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可真谓:“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他即将完成祖国统一的时候,以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假如是你,如果成功的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学年第一名,你将以什么方式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心中郁闷,你又会以什么方式派遣心中的郁闷?

    七、对联结尾:

    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胸藏日月

    横批:观沧海

    八、课后作业:

    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之中什么具体时间来观海的呢?

    观沧海教案 篇3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其中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案 篇4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观沧海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及目标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7分钟)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

    (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 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

    (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

    (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 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 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 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

    (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 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三、背读

    (8分钟)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

    (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

    (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 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 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关于观沧海教案1500字集锦


    教师说爱校、爱生是职责。作为教师就要提前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的合理安排可以让教师在心里有大体的教学框架。你是否了解写教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别编辑了“关于观沧海教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观沧海教案(篇1)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的名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全诗。

    2、 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 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曹操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的抱负。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关于观沧海教案(篇2)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两首。教学时数为1课时。下面我亦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等几方面的内容作简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古代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2.通过当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有深刻的体会;

    3.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在诗中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体现在情景的交融。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与景来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重点是分析诗词中的情与景。难点是能力的训练。把学到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起业,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程序

    采用“参与型”模式,具体程序如下:

    (一)学生常规说话训练(说一个成语故事);(3分钟)

    (二)观赏录像片断,学生谈谈感受,导入新课教学(5分钟)

    (三)《观沧海》教学,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1.学生、教师共同完成对《观沧海》的情与景的分析。(8分钟)

    2.教师讲评。(8分钟)

    3.归纳小结:借景抒情。(1分钟)

    (四)学生实践活动,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培养观察、想象、表达能力。(20分钟)

    四、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起串联作用。

    2.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五、教学手段

    采用电教器材如录像机、投影机、录音机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手法应该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观沧海教案(篇3)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xx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观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关于观沧海教案(篇4)

    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人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800年前他统一了连年动乱的中原大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他就是三国时期的三绝之一——曹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观沧海》,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疏通字词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咏志

    四、创设情境

    1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或是当你刚被老师批评完,你独自一个人来到海边,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狂喊,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

    2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远大理想的时,或者此时你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兴奋不已地跑到了海边,你又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高兴地狂欢,和大海一起欢乐。

    [教师小结]

    这两种情境有一个共同点,大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对象,或喜或悲,大海永远会做你的倾听者。

    3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教师小结]

    我们一起走进《观沧海》感受曹操的内心世界。

    五、研讨分析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观

    2、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明确:两层。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句子?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4、通过海水和山岛描写出海的辽阔和尊严的句子?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诗中的实景描写的句子?

    明确: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教师总结

    本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全诗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同意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是我国汉、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是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曾任中常侍,受封费亭侯。父亲曹

    嵩系腾之养子,官至太尉。曹操虽出身豪门,但系宦官之后,在时人眼中仍为"寒族"。这种社会地位激励着曹操积极进取。青少年时期他酷爱读书,经史典籍广泛涉猎,尤爱读军事著作,且在诗歌、书法、音乐方面天赋独具,几可与名家媲美,武艺也十分高强。曹操20岁时举为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征拜议郎、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后再由典军校尉、司空至丞相,进魏公,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生于东汉末年,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烽火不息、民不聊生的苦难时期。曹操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除残去秽",整饬吏治,触犯了地方豪强和宦官集团的利益,于是托疾回乡,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待时而动。曹操的军事生涯是从讨伐董卓和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曹操变卖家产,招募义军5000人以讨董。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他收降黄巾军,选其精锐30万人组成"青州军",为日后统一中国北方准备了军事力量。

    关于观沧海教案(篇5)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初中语文的2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观沧海》,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观沧海》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代诗歌。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写的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自己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学习本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进入初中,教学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而要更进一步,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古代诗歌教学任务和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读准字音、节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与讨论,感受诗歌壮丽的景色及开阔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的确定:

    我的教学重点: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我的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五、说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想象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六、说教学过程

    别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因此,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我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以歌导入,渲染气氛

    歌曲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开课之初,我会采用歌曲导入,演唱歌曲《大海》,同时配以激情洋溢的谈话,渲染气氛,引入本课课题《观沧海》。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有效激活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走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古代诗歌教学应注重“知人论世”的教学法。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作者及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畅谈对诗人曹操的了解。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本诗正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恒胜利后,凯旋途中多作。

    接着,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反馈,针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相机指导,比如“竦峙”的读音。

    最后,通过齐读,跟着名家录音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准确读通顺课文,读出诗文美感。明确诗歌的内容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望海,被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所震撼,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三:赏析诗句,有情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诗人登山临海,看到很多,想到很多,你对哪一处感触最深?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学生汇报到此处时,我会提问:“萧瑟”是何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解,萧瑟是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也形容环境冷清、凄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其感受景象的壮阔、雄浑。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内容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眼前所见实景吗?学生通过对“若”字的理解,明白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进而联系上文的实景描写,明确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感受景色的雄伟壮观。并体会作者的胸怀博大,踌躇满志,感受其把天下纳入自己的胸襟。最后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曹操,读出雄伟壮丽的景象,读出诗人胸怀天下的志向。

    这一环节,将诵读提升到美读的层次,再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情境中,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环节四:配乐诵读,感悟意境

    音乐是诗歌的灵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意境,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指导学生进行配乐诵读,进而达到背诵诗文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阅读《龟虽寿》,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作图清晰,直观,使同学看了一目了然,且富于连贯性,还能创造一种美感,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板书的。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黑板了吗?

    关于观沧海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 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观——水岛树草

    沧博大胸怀

    海感——日月星汉

    加载中,请稍候......

    关于观沧海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二、新授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

    (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

    观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

    沧树木:丛生

    海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虚景(奇特想象)博大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胸襟

    五、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关于观沧海教案(篇8)

    【教学设想】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⑵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⑷想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2、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景)

    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结拓展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

    2、写一篇表达自己豪情壮志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方法。

    六、齐诵结束(或背诵结束)

    「热门课件」《观沧海》教案范文网页版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教案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门课件」《观沧海》教案范文网页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

    2、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幼儿教案4篇


    根据您提供的要求,我们整理了以下相关资讯:“幼儿教案”。请注意,本页面的内容仅供参考。每一位老师在上课时都需要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项任务。编写好教案课件有助于避免忽略重要内容。

    幼儿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活动来源:该活动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可运用于主题活动之中。眼睛、鼻子、嘴巴、手,是孩子们每天来感知周围世界的重要感官。这次活动并不是单纯地给予幼儿关于感官知识的现成知识。而是让孩子在各种感官的运用中获得真切而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果实,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是随处可见的,且取材方便。对于他们孩子们都有一定的感知和体验。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都是独具特色的,深受着孩子们的喜爱。每天午睡后的水果品尝,显然是孩们所期盼的快乐时段。

    2、目标定位: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中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主题《好吃的食物》目标的实现。确立了情感、能力、感知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一面,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观察认识橘子,知道橘子的特征。

    2、学会怎样剥橘子,了解橘子的营养价值。

    3、懂得分享,体验分享橘子的快乐。

    在这三个目标中,我从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出发的,将情感方面列为首位,依次是能力和知识获得方面,这是考虑了小班幼儿的特点学习规律出发的。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在实际操作中,用口、鼻、眼、手各种感官,感知实物,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实物观察、多媒体、实践操作、食物品尝、及音乐配合、游戏情节的贯穿来实现活动目标。

    活动难点:在剥橘子时,由于孩子们的小肌肉的动作协调能力、动作力度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很有可能提出"老师我不会剥"、"老师剥不开"的问题。(因为,在平时剥橘子、香蕉皮的时候,我班每次都会有这种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老师如何正确地孩子们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去求得剥皮的方法,体验到自己动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是个关键。它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

    活动的准备:分为

    活动的经验准备: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

    活动的物质准备:橘子若干、收纳盒3个。

    二、说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中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孩子的学习方式也要发生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一次操作活动,引发兴趣后,品尝橘子前的一次剥橘子操作活动。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实物投放"水果橘子"孩子们对橘子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让孩子结合生活经验,在辨证中得出结论,对含糊的结论也可留于课后进行调查。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本次活动,在引入和结束活动中都渗入游戏的形式。在橘子出现的时候,都让孩子们去摸一摸猜一猜,这样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让孩子们体验了不用眼睛光用手的本领。此外活动中还采用交流讨论(小组、个别、集体)、赏识激励法,使幼儿对小手等其他感官的运用都有一定的经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 在《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中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剥与品尝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在第二、第三环节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操作和语言表达的目标,同时目标一和目标二,也同时得到了体现,主要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常见水果的了解。

    2、品尝交流(尝试法):

    在体验小手剥一剥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控制能力弱,为了孩子们的需求,我及时让他们进行品尝,大家吃吃将讲讲、在愉悦的状态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了小手、小嘴巴的能干。同时也了解了不同水果和干果有着不同的剥法和口味。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该活动。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次活动课中,各个环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动静交替的,它多次给了孩子们手口并用的机会。客人做客、激发兴趣--自由观察、说说特征--教师演示、动手操作--果实品尝、交流感想--相互分享、活动结束

    本次的结束活动中也渗入互动的形式,与班里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分享,情景相扣,比较自然,并且延伸活动对孩子们的手指运用也是一个提升,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是小班幼儿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对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更为喜欢的是在游戏的情景中,在吃吃玩玩的过程中,在快乐的体验中进行学习。在本次的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得到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水果,用眼睛去看看、用鼻子去闻闻,用小手去剥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再用小嘴巴去尝尝。从始至终,应该说孩子们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自主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拓展着自己的知识面与经验。因此,我认为此活动能够结合季节性,能够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引领孩子们积极的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世界。

    幼儿教案【篇2】

    一、课前活动,猜小动物的谜语

    1.身披绿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谜底】青蛙

    2.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谜底】燕子

    3.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谜底】蜜蜂

    二、挺直揭题,激爱好认课题

    1.师:课前,我们猜了许多谜语,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小动物。看老师写(板书:小动物)物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生:牛字旁)牛字作部首的时候,要有改变――(“横”变成“提”)右边是个——(勿)请勿吸烟、请勿打搅的“勿”,合起来还读(物)。三个字合起来就是(生读)。

    2.师:今日,燕子、青蛙和小蜜蜂这三个小动物就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在他们之中,你最喜爱谁?(老师依据同学的回答出示词卡,帮同学正音。)

    (1)出示“小蜜蜂”。师:蜜蜂是小小的虫儿,所以这两个字都有“虫字旁”。“蜜蜂妹妹”:让我们热忱地和小蜜蜂打招呼。

    (2)出示“小燕子”。指名读。

    “燕子姐姐”:小燕子处处飞,见识广,我们亲热地称呼它--(齐读)

    (3)出示“小青蛙”。指名读。

    “青蛙哥哥”:让我们和青蛙打个招呼--(齐读)

    3.三个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小伴侣们先把课文读一读,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自读)

    三、初读课文,创设情境识生字

    1.谁来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小动物商议过冬)

    师板书:过冬。齐读课题。

    2.师:青蛙哥哥、燕子姐姐和蜜蜂妹妹,多亲热的称呼啊!老师告知你们,这三个小动物还是好伴侣呢!(出示课件)看,它们在干什么?

    出示:他们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欢乐。齐读。

    他们还会在一起干什么?你能这样说吗?(课件出示句式:三个好伴侣经常在一起,日子过得。)

    (出示课件)你能读好这段话吗?指名读,齐读。

    3.师:欢乐的时间总是走得那么快,转瞬间,秋天到了。(课件出示动画:秋风吹,树叶落。)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说话练习的同时,指导同学熟悉“刮”字。)秋风的力气真大呀,把树叶都吹下来了,又大又冷的风,我们就说—刮,指名读。

    4.师:是啊,秋风刮起来,天气慢慢凉了。三个好伴侣该怎么过冬呢?于是,他们就商议开了。(出示“商议”的卡片,指导同学正确认读,并用联系字义法识记“商”的字形。)

    (1)出示“商”:瞧,这个字怎么读?

    (2)出示“量”:谁来读这个字?

    (3)出示“商议”:这两个字合起来你会读吗?三个好伴侣在一起商议,所以你们看“商”字中间是个“口”,一个人能商议吗?所以“口”字上面是个“八”。闭上眼睛想一想,“商”字里面是什么?

    5.师:瞧,小燕子扑棱着翅膀来了,小青蛙一蹦一跳也赶来了,小蜜蜂当然也少不了。(课件出示动画:三个小动物赶来商议。)这就是??(出示“聚到一起”的词卡,指导同学认读。)

    6.师:丁老师老师也和大家聚到一起学习《小动物过冬》。(指黑板,引导同学齐读课题。)

    7、指名读其次自然段。

    四、读通课文,分角色明学问

    1.师:小动物们究竟是怎么商议,又是怎么过冬的呢?请小伴侣拿出课本,大声地读课文。(要求:从第三自然段开头读,边读边想想,小动物各是怎样过冬的?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师:小动物们是怎么商议的?先是谁和谁商议?然后呢?(带领同学依据板画梳理结构。)

    3.师:你记住他们的商议结果了吗?他们各是怎么过冬的?你记住了谁的过冬方式??小燕子

    (1)师:小燕子要飞到温和的南方去。(出示“温和”的词卡,指导同学认读。)太阳照在我们身上,我们就感觉温和。学习“暖”:左半部分是什么?和太阳公公有关。左半部分特殊难写,一起来学一学。

    (2)师:这儿冷了,就换个温和的地方过冬,小燕子多聪慧啊!哪只小燕子来给我们读一读?

    (3)师:小燕子,我们可舍不得你,你要到什么时候才回来啊?(出示“春暖花开”的词卡,指导同学认读。)你知道春暖花开是什么意思吗?把每一个字的意思弄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春天到了,天气温和了,花儿都开了。你们看,春天的花儿开得多美啊!这就是--(齐读)

    (4)师:让我们记住这个美妙的时刻,等待小燕子早日归来。(引导同学齐读。)?小青蛙

    (1)师:同样是吃虫子,小青蛙可不搬家,它有自己的过冬方法。我请一个神气的青蛙哥哥大声地给我们说说。

    (2)师:哪只小青蛙能边做动作,边给我们说说啊?(出示“钻”的字卡,指导同学认读,用表演法理解字义。)钻到泥土里才能好好睡上一大觉。

    (3)师:青蛙哥哥们,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说一说。

    ?小蜜蜂

    (1)师:小蜜蜂早有预备。勤劳的小蜜蜂在哪里啊?(引导同学朗读课文。)

    (2)师:蜂巢是什么啊?“巢”就是“窝”的意思。鸟巢就是鸟窝,蜂巢就是蜂窝,是蜜蜂的家。冬天我们见不到小蜜蜂是由于它怎么样啊?(出示“藏在蜂巢里”)吃着早就预备好的蜂蜜。小蜜蜂的过冬方式,让我们联想到了哪些成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3)师:让我们成为勤劳的小蜜蜂!一起读。

    4.师:小动物各有各的过冬方法,看来遇事多商议还是挺不错的!

    五、同桌合作,读对话识问句

    1.师:我是小燕子,谁是我的好伴侣小青蛙?我们来商议商议。(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并指导听的同学学会在心里跟着读。)师:我还想和小蜜蜂商议商议?谁来当小蜜蜂?

    2.师:你们能像我们这样商议吗?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可以是小燕子和小青蛙,也可以是小燕子和小蜜蜂。(同学同桌合作朗读,老师巡察指导。)

    3.师:会商议的小燕子和小青蛙在哪里?(同学朗读。)

    4.师:瞧,一商议小燕子就不担忧小青蛙了,在没听小青蛙讲之前,小燕子的心里可布满了担忧。谁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文字:小燕子的两句问句,指导同学读书要关注标点符号。)

    5.师:小燕子和小蜜蜂是怎么商议的?(同学朗读。)

    6.师:最终,我要请一个最关怀伴侣的小燕子,最神气的小青蛙和最勤劳的小蜜蜂来商议商议。(同学朗读。)

    7.师:伴侣间遇事相互商议,彼此关怀,多么美妙啊!

    六、词串学习,知商定悟情感

    1.师:它们知道了各自有各自的过冬方法,并商定其次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你有什么好

    方法记住“第”字?

    2.师:课文中还有两个词语和“其次年”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找得到吗?

    3.师: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文字:其次年明年来年)

    4.师:这是好伴侣间漂亮的商定,友情的商定,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还在这里相见,到时候还会有很多令人兴奋的事情发生,下节课我们会接着学习其次年发生的事。

    5.师:最终,让我们一起读读词语,记一记藏在其中的生字。(课件出示文字:三组词串)第一组:商议温和哥哥接着刮起来

    其次组:钻到泥土里飞到南方去藏在蜂巢里

    第三组:其次年明年来年

    幼儿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懂得尊重环卫工人并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体验劳动的乐趣,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活动准备:环卫工人的图片、工作视频。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环卫工人。

    师: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你见过环卫工人清洁在什么地方做清洁?是怎么清洁的?

    小结:环卫工人为了城市的美丽,每天清晨不管刮风、下雨、下雪都在认真地工作着。

    1.观看环卫工人工作视频。

    (1)师:你看到了什么?环卫工人是怎样工作的?被环卫工人清洁后的马路有什么变化?

    (2)师:你看是视频后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

    (3)师:如果没有环卫工人城市会变成什么样?

    小结:我们要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尊重、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不要随地乱扔垃圾。

    2.体验环卫工人的劳动

    师:小朋友,我们今天也学学环卫工人,一起来清洁幼儿园的公共环境吧。

    活动延伸

    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尊重他人和他人劳动的好习惯,做文明人、文明事。

    幼儿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礼物的意义

    2、学习包装和装饰礼物。

    3、体验赠送和接受礼物的乐趣。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挂图、用纸包着的神秘礼物;彩色胶带、色纸、画笔、剪刀等

    活动过程:

    1、与幼儿一同欣赏挂图《我喜欢……我会……》,结合幼儿用书中的内容,请幼儿想想自己对喜欢的人会做什么,与图中是否一样。

    2、告诉幼儿,老师今天收到一个神秘礼物。向幼儿展示经过包装装饰的神秘礼物,请幼儿自由猜测里面是什么。

    3、打开神秘礼物,让幼儿体验里面的礼物与猜测的是否吻合的惊喜或遗憾的心情。

    4、与幼儿一起谈论礼物的意义。

    (1)、你们收到过奖品吗?

    (2)、收到礼物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

    (3)、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赠送礼物或收到礼物呢?

    5、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想给谁送礼物。

    6、将幼儿分组,采用不同材料做“礼物大包装”。包装好礼物后可以帮助他们写好卡片,然后将礼物分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中班社会活动:《特殊的电话号码》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特殊的电话号码(119、110、120)感兴趣,在活动中感知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乐意学习拨打特殊电话并正确描述情境,初步积累在紧急情况下报警求救保护生命的经验。

    活动准备:

    1、海报背景图三幅,正面分别写着110、119、120,背面贴有双面胶的卡片若干,活动记录表张。

    2、自制课件,不同的电话机、手机。

    活动过程:

    一、感知辨别

    1、引出特殊的电话号码

    师:最近,我们收集了许多不同的电话机和手机。小朋友在介绍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时发现,家里的电话号码有8位数字,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有11位数字。黄老师还知道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只有3位数字,这三个号码是人们在碰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使用的,你们知道是哪三个号码吗?(110、119、120)

    小结:我们班有小朋友知道这三个电话号码。这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是人们在危险或紧急情况下使用的,所以只用三个数字,这样记起来容易,拨起来也快。

    2、配对游戏

    课件中出示房子着火、打架、有人病重的三幅场景图与三个电话号码,请幼儿仔细观察每一幅图。

    师: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着火了。/有人生病了。/马路上有人在打架。

    师:发生这样的危险和紧急情况该拨打什么电话?房子着火了该打哪个电话?

    幼119。(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操作课件,将号码119与着火的房子相配。)

    师.原来,发生了火灾要打火警电话119。那有人生病了该拨打哪个电话号码呢?

    幼110。120。(根据幼儿回答操作课件,110与病人的图片配对失败,120配对成功!课件中响起欢呼声、)

    师.这次对了。原来有人突然生病或受伤了要拨打急救电话120。那马路上有人打架要拨打哪个电话号码呢?

    幼:110。(配对成功。)

    师:对l如果有人打架,周围的人可以打报警电话110。

    拉拉(幼儿喜欢的卡通形象、天线宝宝拉拉小朋友真聪明—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说这三个电话是特殊的电话号码吗?(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回答。)

    幼.因为这三个号码是三个数字的。/因为这三个号码是人们在危险时用的。/因为这三个号码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

    师:哦,我也有一个理由,这三个电话号码在我们国家的每个地方都可以用,而且平时我们不能随意拨打这三个电话。拉拉,我们说得对吗?

    拉拉小朋友和黄老师都说对了,告诉你们,之所以说这三个电话特殊,还因为它们都是免费的。好了,现在我们起跟这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做个“谁不见了”的游戏吧(教师播放课件,先同时呈现三个号码.点击让其中一个突然消失,请幼儿说出消失的是哪个号码,目的是让幼儿进一步熟悉并记住这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

    拉拉、黄老师,你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这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那么你们会用这三个电话号码吗?

    二、模拟实践

    1、学习拨打火警电话119师:拉拉问我们会用这三个号码吗?你们会吗?让我们试试吧

    师:(播放课件,幼儿园大门口的真实照片配flash的火焰,表示门房间着火了。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谁愿意来打电话?

    师:记得要像上次火灾逃生演习一样快,要不小火很快就会变成大火。(播放课件,出现电话的图像,请一个幼儿用真实的电话机边说边拔119。幼儿拨完后,课件里的电话铃响起,消防员出现在画面中。)

    地理教案(集合4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也许以下内容“地理教案(集合4篇)”合你胃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地理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其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的。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几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统一是相对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要与之前所学的世界气候的分布联系起来,气候的分布是地理学习中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有的学生则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另外,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观察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通过自然带模型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总结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本节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出发,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为了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不同,在教学中展示温度带的分布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对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有所感知,进而明确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相对较小尺度的陆地上的地域分异。通过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分布,通过直观的展示图片,分析不同的景观特征,总结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总之,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达到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地域存在差异现象。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能够分析其主导因素。

    3、逐步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程和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地理教案(篇2)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见天气系统。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地理教案(篇3)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 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 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 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 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4、 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

    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

    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

    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 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

    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 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地理教案(篇4)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 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挑山工教案收藏4篇


    对于“挑山工教案”这个话题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觉得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不断地精心打磨。

    挑山工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二、学习准备

    有条件的挑点东西登十几级台阶,体验一下生活。

    三、学时安排

    三学时。第一学时,熟读课文,了解大意;第二学时,讨论、体会挑山工登山的执着、艰辛;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及作者观察生活和写文的方法。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溜、货、奏、衡、诵、杖、超、肌、拘、耽、误哲的读音)。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6、抄写描写挑山工外貌、衣着、神态和动作的句子。

    第二学时

    1、听写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带着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

    3、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折尺形的登山图。

    4、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

    5、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要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发表有创意的见解。

    6、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第三学时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2、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可以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重点是思考-练习2(1)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2)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我最需要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3、质疑。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5、生活中很多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遇到过这样的小事吗?如果有,写一篇和大家交流。

    挑山工教案 篇2

    一、复习导入,激发灵感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快与慢》单元的第一课《挑山工》板书课题,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

    2、你的回答真准确,是啊,挑山工的形象常常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怪不得在作者回来以后画了一幅画,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观看这幅画,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点课件【出示图片】(生说)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谁能从书上找出描写这幅画的句段呢(生回答6自然段这时点名读这个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出示句子: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在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你读的真准确,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看看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问?【生回答为什么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我为什么这么需要它?】好,你们真是会提问的孩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学习目标,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点课件

    一起读【1、体会挑山工的话的含义,学习挑山工的精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这里的挑山工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挑山工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完成这个任务,点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1、用横线画出描写挑山工的语句,并在旁边进行批注,【可以这样来批注:我认为这是一———的挑山工】

    2、用曲线划出描写游人的句子,并批注自己的体会(时间4分钟)

    小组合作

    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现在请把自己学习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3分钟后每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请注意,只有小组发言,+1分,如果回答的很准确,声音很响亮。+2分,如果回答的不但准确,声音响亮而且很全面,+3分。】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交流得都很积极,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随机感悟句子:

    a:(1)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40多岁,敞开的白布褂子音露出鲜红的背心。这是什么的描写?(外貌,纯朴的农民形象。黑生生的,白布褂子说明穿着是很朴实的,敞开说明他挑得很热)【师评价:你们小组回答的真准确加2分】

    文中哪些地方还对他还进行了描写?

    (2)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黑的肌肉。

    读一读这句话,有什么不一样?(是啊劳动创造了美)【师评价】

    (3)他浓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随和,纯朴)

    b: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20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感悟勤劳,板书坚持不懈)倒不拘束可以看出他很开朗,很随和住在山脚下,说明对路很熟悉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说明这个工作是非常苦的,可是近20年他坚持不懈

    天天也可以看出他的坚持不懈

    c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子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来晃悠!”

    很随和:不怕说自己的个子小

    很会开玩笑: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

    对自己的工作的满意和喜欢:因为后面这一句话说他咧开嘴笑了

    d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一样是一条道?你们是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我们跟你们可不一样,不像你们那样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这是这个理儿?”

    坚持不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

    一心一意做事情: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等(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板书

    3、大家已经找到了描写挑山工的句段,那么游人又是怎么走的呢?请大家接着来回报游人的句段。(板书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

    a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

    我们是走走停停,看看一路的风景,很不专心的,很放松的

    b但是是总是在我们流连忘返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我们。

    流连忘返:说明我们在一路先进的时候可能是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看看那个,总是在看着一吃点的风景,这样做事情总是松松垮垮的

    通过大家的交流汇报,我们已经对挑山工和游人有了新的认识,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挑山工与游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说不完整教师可指着板书让学生说)

    让我们再次来读读挑山工的这句话,看看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吗?点课件(齐读)【生回答我们要向学习挑山工】是啊,只要我们点课件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种,像这样不怕吃苦,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人还有很多,一起来看这些资料点课件出示资料

    三、小结课文,练笔提升

    经过这么一次小小的旅行,看到这么一个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脚踏实地的挑山工(看板书),对于作者来说有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怪不得回来以后作者都一直把这样的一幅画挂在自己的书桌前,再次让我们齐读这句话想想它指的是什么?点课件(告诉我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不能停)是啊,想想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做的事情,你能说出这样的事例吗?

    结束语:挑山工的(坚持不懈等学生说)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四()班的同学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幅画,老师也想把它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用它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挑山工教案 篇3

    一、设计理念:

    利用传统媒体作引子,揭示重点,围绕重点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讨论、交流、感悟、吸纳,有序地思维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自渎自问自答的方式,理解课文重点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3、在学习过程中相机理解“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重要段落。

    第一教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收集有关资料。

    3.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18个新词。

    教学流程:

    一、读课题,你知道挑山工是做什么的吗?

    (因为泰山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山上的货物大都要靠人力运送,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被称为“挑山工”。)

    2、根据预习用原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挑山工

    (评析:此环节从整体入文检查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用原文的句子而基础较好自己的认识自由发挥,体现出层次。)

    二、请你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完后,请你自查:以下字音你读准了吗?

    拘束的“束”字读音:shù

    黝:在“黝黑”一词中读yǒu;但在黑黝黝一词中,就要读成:hēiyōuyōu,意思是指皮肤黑得发亮。

    折尺形的“折”在这里读:zhé

    三、请你看课后生字:

    1.写一写,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的字形:

    黝:左边是“黑”字,表义,右边是“幼”表音。

    憨:上边是个“敢”字,下边是个“心”。

    茵:要注意与“菌”区分。

    2.查字典或词典,理解下面几个词的意思:

    喧闹、饱览、流连、姿态奇特、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哲理

    四、请你默读课文,思考:

    1.想想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把答案画在书上。

    2.请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介绍泰山上挑山工走的路程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叙述了有一次我登泰山时,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经过和他攀谈,解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我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来激励自己。

    3.作者和挑山工几次、在什么地点相遇,请在书上标出。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注明。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往前走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用"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造句。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能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写有生字新词和挑山工说的一段话的小黑板。

    2、一把折尺,一张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此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上节课,我们读课文读了一节课,请同学们说说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些什么。

    挑山工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渲染、主题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

    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

    [设计思路:由单元主题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

    二、交流资料,链接文本

    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生汇报)

    [设计思路: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他们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干什么的。既考查了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又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初读感知,自主质疑

    1、让学生带着任务,充分地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打开智慧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2、组织交流: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觉得自己说不好,也可以说一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或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各小组选择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几个:①“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②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③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什么?……)

    [设计思路: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为后面以疑促读,深入自学,自主解疑做好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熟读延伸

    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能够读流利为止。

    [设计思路:以学定教,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后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所以此环节的设置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朗读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

    二、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按处理的次序出示上节课提炼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见前)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各自默读思考,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异的部分。

    |___挑山工___|___游___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结果:

    (2)在小组内分析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设计思路: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到:游人轻装上山走直线,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线。游人上山是玩赏,挑山工则是工作。]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对比结果”部分。

    (1)放手让学生自学。

    (2)组织交流评议。

    (3)通过朗读,你觉得在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鼓励学生读出挑山工的精神。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设计思路:该环节是课文学习重点难点突破的关键所在,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疑点,引导学生精读细品,感悟内容。]

    三、再读深思,学习表达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2、组织交流,形成共识,指导习作。

    [设计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带“写”。]

    四、情境交融,心灵互动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出示画面《与挑山工“面对面”》)

    [设计思路: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给了孩子一次触动心灵的机会,深化了思想认识。]

    五、赏读品味,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最喜欢的,请你富有激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理由。如果你心里的想法一下子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就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行吗?

    [设计思路:用品读来结束教学,让挑山工的具体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要求。]

    项链教案精选4篇


    希望更加深入了解“项链教案”?不妨先看看这份详尽的介绍。每一节课都需要一份完备的教学课件,而备好教案和课件则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准确表达是教案和课件中最为重要的事项之一。借此文章,供你深入了解,并予以收藏!

    项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欣赏与讲述中理解绘本故事内容,巩固间隔排序的经验

    2、学习按规律排序,并大胆尝试自编规律

    3、懂得并感受到助人为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的准备:做项链的材料,绘本PPT,

    2、幼儿经验准备:有规律排序的经验:;知道孤单等词语的概念

    活动过程:

    一、理解绘本故事内容,巩固间隔排序

    1、谜语导入,引出故事主人公

    2、分段播放PPT

    课件一:教:最近,小刺猬拉亚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小刺猬哭,小刺猬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小刺猬没有朋友。秋天到了,小刺猬出去摘豆子,看见小鸭想和它打招呼,小鸭怎逃走了

    课件二:教:小刺猬又去重新找朋友,看见小兔和小猴,想和它们打招呼,小兔和小猴也逃走了,小动物害怕小刺猬身上有刺、

    课件三:教:晚上,小刺猬没有朋友,独自一个人吃着晚餐,一点味道都没有,今天的晚餐是红豆和绿豆,小刺猬突然发现小豆子可以变成漂亮的项链。

    课件四:教:这条项链是有几种颜色组成的?(红和绿两种)这些豆子是怎么排队的?(一颗红豆一颗绿豆……)。

    课件五:教:第二天,小刺猬要出门了,瞧,小刺猬今天是抬头、挺胸的走路,它今天(它为了露出脖子上的项链。小动物看见小刺猬喜欢小刺猬的项链吗?为什么喜欢呢?

    课件六、教:小刺猬把自己的豆子分给了好朋友们,你瞧这几个好朋友手上都有什么颜色的豆子(红绿黄)还发现了什么呢(大小不一样)

    课件七、教:小动物们戴上了小刺猬给的小豆子,然后自己做成了漂亮的项链,来看看小兔的项链是怎么样的,豆子是怎么排序的。

    课件八、教:可是啊,小猴遇到了点困难,他好像不知道接下来的豆子该怎么排了,你瞧,一个大大的问好。我们帮帮小猴吧。

    课件九、教:旁边的小猪,小猫和其他的小动物们都看到了这个漂亮的项链,小刺猬把豆子给了他们,可是这些小动物豆子是有了,可是不会把豆子变成漂亮的项链,我们小朋友帮帮他们好吗?

    二、出示操作材料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我们帮这些小动物们戴上跟小猴子跟小兔子一样的项链吧,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也可以哦`)

    三、幼儿作品展示

    1、展示作品、2幼儿能完整的说出规律是什么。(红黄蓝-大大小小)

    四、教师展示有规律的排序,新的规律模式出现

    红黄蓝(abcabcabc:aabcaabc:bbacbbac;baacbaac:……)

    看看,老师帮小动物们也做了项链,瞧瞧,款式多不多,每条项链中你找到了什么规律了吗

    五、幼儿自由排序

    小朋友们开动小脑筋,想想如果是你帮助小动物制作项链,你会怎么做,记得要有规律哦~

    六、幼儿作品展示

    1、展示作品

    2、幼儿能完整的说出自己作品规律模式是什么。

    七、活动延伸歌曲:大家游戏真快乐33

    小结:小刺猬的项链是一节让幼儿尝试语言表达、发现顺序排列不同的课,中班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锻炼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老师的故事引导下,幼儿能很快的在项链排列顺序上找出不同来,并动手按照自己想的颜色规律排列,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项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A、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及其表现主题 的作用。

    B、体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及其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C、学习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

    目标A、B

    [教学难点]

    目标C

    [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

    2、通过品析文章的“出人意料”而“情理之中”的结尾,“失项链”的“偶然”与“必然”,开头六段“背景”的描写来理解“情节的作用”;通过“背景”与“借项链”“失项链”来理解“心理描写”,通过分析讨论“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来领会把握主题的方法。

    3、抓住各部分的要点、关键词句和片断,从具体的语言出发去理解内容与体会技法。

    4、组织学生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阅读训练与检测

    2、品析、讨论情节

    3、体会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目标

    从“预习提示”中对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概括和所引起的争论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消除“预习提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

    二、整体快速阅读训练

    要求: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确线索、顺序;批注人物描写,将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词句批注出来。

    三、 整体阅读练习与检测

    一.字词

    1.选择正确的注音

    寒伧 (A、chan B、chen) 誊(A、teng B、 juang)

    租赁(A、lin B、len) 褶 (A、zhe B、zhe)

    面面相__(qu) 气__(gai)

    ____(wei)幕 __(an)淡

    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A.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

    B.因失望.失意而引起不愉快的情绪(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2、小说以什么这线索来将情节串连起来?

    3、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并简述理由。

    4、给分开的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5、根据小标题简要概括复述情节(不看课本,用自己的话)。

    明确:(一)1、B、A、A、B、觑、慨、帷、黯 2、A、自惭形秽 B、惆怅

    (二)1、事件的自然进程 2、项链(物线) 3、不作具体要求4、背景、得请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说得通即可,不强求统一)5、不能照本宣科,需概括

    四、品析、讨论情节的安排

    (一)、梳理情节、理解情节设置的巧妙

    十九世纪法国的城市可简单分为以下几个阶层:大资产阶级(贵族)、中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无产阶级,假如我们以此为纵坐标,而以课文的七个部分为横坐标,请画出玛蒂尔德和丈夫的地位变化的曲线图,并简要解释这样画的根据。

    明确:情节的发展表现了地位的变化也即人物命运的变化,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见板书)

    (二)、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从上图可以看出,“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2、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三)、欣赏心理描写

    1、刚刚我们欣赏了作者高超的结尾艺术,现在我们来看看开头,小说的开端,很显然是“得请柬”,那么作者在此之前为什么用了六段文章,近千字去写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写了什么内容,请概括出来。它与后面的情节的`关系是?主要采用什么人物描写方法?请找出这一部分中的心理描写,体会其所表现的心理及人物性格。

    从情节的欣赏转入对心理描写的欣赏,既是对前面环节所学的运用,又自然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重点赏析两组“梦想”。

    明确:第一部分是对后文的铺垫,是从面上去展现主人公的性格,也就是提供了一个性格背景,后面的情节是在这一背景下的自然发展。

    这一背景主要写了玛蒂尔德的现实与梦想及它们之间的反差,她的痛苦来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描写。

    2、请描述出从“得请柬”到借到项链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历程。两节中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得请帖:高兴――懊恼――不耐烦――悲痛――平静 直接

    借项链:郁闷不安忧愁――惊喜――犹豫不决――惊喜――迟疑 直接与间接相结合

    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

    无首饰的郁闷、不安、忧愁

    发现钻石项链的激动、神往,

    想开口借而唯恐对方拒绝的犹豫不安

    终于得到对方允许的极度欢欣.兴奋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这些心理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试比较《祝福》中表现祥林嫂的描写手法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祝福》中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而本文主要直接的描绘心理(第一、二部分尤为典型)。这也是中西小说的不同的特点之一,中国小说重人物言行,西方小说重心理。

    五、小结

    情节设置的三个“是否”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

    小说以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项链是假的为结尾,情节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空间,请以情节设计的三个“是否”为要求,进行合理想象,补写小说的结尾,400字以内。

    板书设计

    现实 感觉 梦想

    外貌:美丽动人 自己 美丽、丰韵、娇媚、聪明

    出身: 低微 无法 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

    婚姻: 不如意 只得 生活 住所

    生活:拮据 穿---朴素粗陋 不幸 装饰

    住----寒伧黯淡 痛苦 生活方式

    首饰------没有 苦恼伤心 地位

    被人艳羡

    得人欢心

    被人追求

    爱慕虚荣、追求享乐

    一、导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补写的结尾,并让学生们评出最好一个,教师略作总结。

    二、分析讨论人物形象

    1、提问:从上节课对情节和人物描写的赏析中大家已经很明显地得出一个结论: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她的这一性格特点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对她持怎样的态度。(注意,是概括性的总结)

    明确:她的对豪华奢侈生活的梦想; 她的痛苦无奈的感受;她借项链时的动作心理;她在舞会上的陶醉;她在舞会后的逃走

    作者态度:讽刺

    (肯定有学生会涉及到她十年后的回想和小说的结尾,由此正好导入第二环节)

    2、玛蒂尔德的性格仅仅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吗?作者对她仅仅是讽刺吗?请重点阅读“还债务”和“明真相”两部分。分析一下她的性格特征中是否还有其它的侧面或者说她的性格是否有改变,如果有的话,是什么?请找出依据。

    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品析以下片断、设计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

    1)赔项链的过程:她为什么不说明,不拖、不逃、不赖、不买一挂假的去骗?(可让学生联系现实,假如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

    2)十年的生活及对生活的感受:她痛苦吗?(比较前面的现实与梦想及感受)

    3)她“一定得去告诉佛来思节夫人”:她为什么一定得去?(比较第一部分见佛来思节夫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4)她“带着天真得意的神情笑了”:为什么是得意的?

    5)补写一句玛蒂尔德听说项链是假的之后的神情,动作或语言。

    6)重新理解“一件小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认为“失项链”这件事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比较《母亲》中的“母亲”这一形象)

    总结明确:玛蒂尔德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侧面,且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那么,后半部分这侧重于表现其“勇于承担责任,诚实讲信用”这一侧面,由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而变成“吃苦耐劳、自强务实”的性格特点,作者对这一点显然是持赞赏态度的。

    [这一环节当是整节课的高潮,突破了人物形象,下面关于主题的讨论已经水到渠成]

    三、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 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 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点拨:阅读“单元知识”中关于小说主题的内容,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A、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B、作品的创作背景

    C、生活实际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自身性格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此讨论不要求有正确答案,训练目的是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最后可用我自己的概括为示范: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的过程,揭示了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四、总结性练习

    1.“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一句中的“也”字隐含的意思是( )

    项链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两种或多种颜色的珠珠按一定模式间隔排列,感受物体间的排列规律。

    2、能边操作边讲述自己的串的项链的排列规律。

    3、学习将玩过的玩具收拾整理放回原处再换组游戏。

    活动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

    学具:红、黄、蓝、绿珠珠若干,绳子

    活动过程:

    1、观赏动画,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欣赏动画片。“兔妈妈今天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小兔子们送给妈妈什么礼物呢?”“兔妈妈项链上的珠珠有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它们的项链都一样吗?”

    ——分步播放片段1:“小兔子们一开始穿的项链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让它变的更漂亮的呢?”

    ——分步播放片段2:“这一次小兔子们穿的项链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每串项链是怎么排列的呢?”“ 小黑兔穿项链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不高兴,小兔子们是怎么帮助它的?”

    ——教师逐一点击每种项链,并带领幼儿讲述排列规律。“我们一起来看着图说一说小兔子们的项链是怎么排列的。”(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了解项链的排列规律)

    ————分步播放片段3,引发讨论:“小兔子们也想请你们一起来玩穿项链的游戏,你会用这些漂亮的珠子按规律串吗?可以怎么串?(请幼儿自由讲述,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拓展部分)

    2、幼儿操作——观察操作材料:“兔妈妈给你们也准备了一些串项链的材料,看看有什么,可以怎么串?”

    ——请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珠子并按照一定的规律串项链:“请你先想想你的项链想串成什么颜色的,一边串一边说,看看谁送给兔妈妈的项链最漂亮。”

    3、项链展览会。

    ——以展览会的方式将幼儿穿好的项链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幼儿自己介绍排列的方法。

    ——检查幼儿的展品,看看是否按一定的排列规律进行操作。

    ——展示个别幼儿用abbabb,bbabba等复杂规律穿出的项链。师生共同检查串的是否正确。

    项链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的变化,列出减法算式并领会0的实际意义。

    2、懂得凡是要根据事实的情况下量力而行,不贪慕虚荣的道理。

    活动准备:课件ppt、自制表格、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1、师:你们知道田鼠吗?谁知道田鼠是怎样准备过冬的?

    (储备粮食)对呀过冬前田鼠都会去找粮食,今天故事中的田鼠太太也去找粮食准备过冬了,田鼠太太找了那些粮食呢,带着问题一起去听故事吧。

    2、引出故事的开头。(秋天快要结束了,田鼠太太……)

    二、分段讲述故事,幼儿互相讨论

    (一)

    1、大家一起帮她算一算,她储藏了的粮食各自有多少?( 4+4 一行一行数,还可以怎么快快数 2个2个数。)

    2、田鼠太太出去散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捡到了一条漂亮的项链)。

    3、田鼠太太出去散步的时候,遇到了谁啊?(花母鸡)那她对田鼠太太说了什么?

    4、那你们觉得要换吗?

    5、我们一起听听田鼠太太到底换不换,(讲故事)于是田鼠田鼠太太拿出了4袋谷子、3瓶花生仁和3个玉米去换新裙子了,快帮可怜的田鼠宝宝算算柜子里还剩几袋谷子,几瓶花生仁,几个玉米呢?用减法算式题帮他算一算把。请你将算式写在你的表格内。

    6、小结:田鼠太太真的用粮食换了新衣服,并且小朋友们都帮助她算出了剩下四袋谷子,四个玉米,三瓶花生仁。

    (二)

    1、田鼠太太又遇到了谁啊?(兔子)兔子是怎么和它说的呢?

    2、你们觉得田鼠太太会换吗?说说你的理由。

    3、故事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田鼠太太又拿出了4袋谷子、2瓶花生仁和2个玉米去换新裤子了。

    4、快帮可怜的田鼠宝宝算算柜子里还剩几袋谷子,几瓶花生仁,几个玉米呢?用三个减法算式题帮他算一算吧。田鼠太太还剩下了那些粮食,分别是多少?

    5、小结:这回田鼠太太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和裤子,很开心心想这下可以配得起这条项链了呢,可是柜子里的粮食却越来越少。只剩下(和幼儿一起说)并且谷子是0袋,就表示已经没有了。

    (三)

    1、穿上漂亮衣服和新裤子的田鼠太太呀心里想现在终于能够衬托出项链的高贵了把。这个时候她又遇到了谁?和她又说了些什么?

    2、如果你是田鼠太太的话,你会用粮食交换新鞋子吗?

    3、田鼠太太到底有没有交换,听听下面的故事是怎么说的。 于是田鼠太太用2个玉米、1瓶花生仁去换鞋子,柜子里还剩多少粮食?我们赶紧用减法算式题表示一下剩下的粮食吧?

    4、老师都看到了你们列出来的算是题目啦!请你们说说看,田鼠太太还剩下多少粮食了?

    5、小结:刚才小朋友都已经用算式列出了田鼠的剩余的粮食,我们发现田鼠太太的粮食已经都为0,也就是没有了。

    三、想想说说,故事内容

    1、咦?冬天都到了,田鼠太太在干嘛呀?(找粮食)怎么会这样呢?

    2、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呀?(爱漂亮)

    3、没有了过冬的粮食,只有高贵的项链,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4、小结:我们小朋友绝对不能做一个为了外表的漂亮而放弃自己辛苦存下的食物。在生活中,我不能做一个像田鼠太太那样贪慕虚荣的孩子。

    拼音教案精华4篇


    编辑的这篇文章为您全面介绍了“拼音教案”的相关信息,如果你觉得我的内容有用请动手收藏吧。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师要注重教案质量的提高以切实提高授课效果。

    拼音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复韵母、鼻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通过给动物挂牌,联系生活实际拼读音节、拼读儿歌,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使学生熟练准确的拼读音节。

    3、通过看图讲故事,进行观察、表达、思维的综合训练。

    4、巩固所学的汉字,让学生准确认读。

    二、课前准备:

    1、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卡。

    2、八种动物的图片,相应的音节卡片,词语卡片。

    一、教学目标:

    教学“我会连、读读连连、读读画画、我会讲”这几道题。

    今天、我要恭喜大家,已经将汉语拼音所有的字母都学习完了,那大家学得怎么样呢?咱们互相检查一下。

    1、教师出示生母卡片,学生认读,打乱顺序读,按顺序读。

    2、那个小朋友能自告奋勇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这些声母 ?

    3、这23个声母很团结,他们在一起本领可大了,他们按顺序排列起来能排列出一个图形,想看看什么图形吗?谁先连好,并看出是什么图形,就获得小画家的称号。

    (二) 读读连连:

    1、今天动物园里又来了一些动物,他们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2、现在,动物园要招聘一些小朋友给这些动物挂上牌子,让参观的小朋友能和这些动物交上朋友,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谁想来应聘?不过应聘有个条件,必须把这些音节读准。(学生自己试着拼读)

    3、请学生将打乱顺序的音节卡放在相应的动物下面。

    4、开展把动物带回家的游戏:将动物头饰放在讲台上,学生拿卡片到台前,先读准音节,再说一句话:我带( )回家去。

    5、你还认识那些动物,你能拼出它们的名字吗?

    (三) 读读画画:

    1、你们喜欢秋游吗?去秋游是最想带什么东西?(指出是吃得还是用的)

    2、老师这也有一些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出示音节卡片,学生自由拼读,再拼给大家听。

    3、你想带那些东西?请你准确拼读物品的名称,再相应的音节上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随机出示音节:xu xio d m qio 学生自由拼读,指生读,齐读。

    3、学生看图,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续编故事。

    4、各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5、评出最佳故事奖。

    三、教师小节:这节课,同学们去秋游,带了好多东西,见到了许多小动物,收获不小,希望课下把这几道题再看看读读,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一、教学目标:

    教学“我会读、读读背背、我会读”这几道题。

    1、用简笔画划出一朵花,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再出示词语“花朵”。草地等词语均以这种形式出现。

    2、学生自由认读这些词卡,教师随意抽取词卡让学生认读。

    3、八词卡发给学生,请学生贴在相应的位置,指生读,齐读,开火车读。

    (二)读读背背: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2、课文有一首儿歌描写了这一幅图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

    4、指导朗读背诵。

    出示形近声母让学生去别认读,编顺口溜认读。(b-d p-q f-t)

    出示音近的声母让学生认读,要求发音准确。(zh z ch c sh s n l)

    2、全班按顺序认读韵母,再由老师抽取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认读。

    出示形近的韵母让学生辨析比较(ie ei iu ui an ang en eng in ing a an ang e en

    3、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认读正体认读音节。

    尝试归类记4忆:zhi-chi-shi-ri zi-ci-si yi-yin-ying ye-yue

    4、做游戏:找朋友,如:学生说一个词:白云,手中拿yun的学生站起来说,“白云你的朋友在这里。”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复习了所有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可要牢牢记住,对我们学习汉字有很大的帮助。

    拼音教案 篇2

    拼音jqx课件的使用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从小在国外长大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学习拼音是开始学习中文的第一步。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三个主题,它们是:拼音jqx课件的优势、使用拼音jqx课件的建议和拼音jqx课件的不足之处。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拼音jqx课件的优势。使用拼音jqx课件有很多好处。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学会如何正确地发音,从而提高他们与中国人交流的能力。其次,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阅读中文。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拼音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必须要知道怎么读每个字,才能理解整个句子。拼音jqx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认出每个字的发音,从而更快地读懂整个句子。另外,拼音jqx课件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汉语发音和声调的理解。它可以让学生听到每个音节的声音,并学习每个音节的正确发音,让他们更容易区分不同的声调。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拼音jqx课件。使用拼音jqx课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快速地辨别每个音节和声调。这样,在他们阅读中文时,他们可以快速地识别每个汉字的发音。其次,建议学生同时和课件里的录音读出来,尝试模仿正确的发音和声调。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单纯在课件上听的更多的练习,从而加深对汉语发音和声调的理解。最后,学生可以选择使用拼音jqx课件来进行拼音写作的练习。通过反复地练习,他们可以熟练掌握汉字的读音和写法。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拼音jqx课件的不足之处。使用拼音jqx课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它并不能完全替代老师。老师可以解答学生在学习拼音和声调时遇到的问题,而课件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其次,有些学生可能会过于依赖拼音jqx课件,而忽略了自己对汉语拼音和声调的掌握。学生应该注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拼音和声调仅仅是帮助学生进入汉语学习的一种工具。最后,一些汉字的发音比较复杂,或者发音和声调变化较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拼音jqx课件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拼音jqx课件是汉语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之一。使用拼音jqx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的发音和声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和交流能力。建议学生在使用拼音jqx课件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注意提高自己的语感。同时,也需要注意拼音jqx课件的局限性,避免过于依赖。

    拼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复韵母ao ou iu。

    2、能正确认读音节,会读拼音词。

    3、会读复韵母ao ou iu的带调音节组成的拼音词。

    【教学重点】

    学会3个复韵母ao ou iu。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复韵母和四声,了解复韵母的组合特点。

    2、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会读会认ao ou iu。

    【教学难点】

    能读准四声。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单韵母。

    2、认读带调单韵母。

    3、做口形操,比较口形大小。

    4、认读ao ou iu。打乱顺序抽读单韵母。

    二、看情景图,学习复韵母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哪些事物?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出示图,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复韵母。

    2、学生看图读儿歌。

    3、看图说说你看见小朋友穿着什么衣服?

    根据教学生读情境歌。身穿绒袄,拍着小手笑,游泳健儿不怕冷,海鸥边飞边叫好。

    4、说说ao是由什么字母组成的?板书ao

    5、复习发音方法从前一个字母的音向后一个字母的音快速滑动,一气呵成,师范读音。

    6、生各种形式认读。

    7、给韵母加四声。

    学习加声调的规则。有a 标在a 上面,没有a , 找o e ,I u 并列标在后。

    8、自由练读四声。

    9、选自己会读的上去领读。

    10、用四声练习说话或说词。

    同法学习ei ui 。学生如读不准,教师要多领学生多读几遍。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或图片来说说。

    课间休息。

    三、练习书写

    1、观察字母在四线格位置。

    2、练习描红。师范写。

    3、生练习临写。师巡视指导。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

    2、比较ao ou iu的异同。

    3、练习读顺口溜。教学顺口溜。如a 和o ao ao ao。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或直呼音节。

    2、能看图认读音节词。

    【教学重点】

    正确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什么叫复韵母。

    2、复习学过的韵母情境歌。

    3、复习复韵母及四声。注意口形听音拿卡片看口形练习

    4、读ai ei ui ao ou iu的四声。出示复韵母卡片,注意引导学生读准音。

    二、学习音节

    1、抽读声母。

    2、复习直呼音节的方法。出示音节。

    3、声母、韵母各是什么?摆好口形,读韵母的音。范读。

    4、学生各种形式练习拼读音节。

    5、练习直呼音节。

    三、看图读带调拼音词

    1、练习读da dao

    ⑴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出示插图。

    ⑵声母、韵母各是什么?出示音节。

    ⑶练习直呼。指导学生练习拼读。

    2、方法同上,拼读另外几组音节。

    四、巩固练习

    1、找朋友。

    2、练习分解音节。gou —g—()xiao—()—()—()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练习看图拼读句子。

    【教学重点】

    能拼读句子。

    【教学难点】

    能连贯地读拼音句子。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打乱顺序认读复韵母。

    2、说说ui 和iu的区别。

    3、练习给复韵母加声调。指导学生加声调。

    4、练习拼读或直呼音节。

    二、看图听故事,练习读句子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画。

    2、看图听故事。听故事。

    3、练习读拼音。找出整体认读音节。找出单韵母音节。找出复韵母音节。指导连读拼音词。

    4、练习连读拼音词。

    5、各种形式练习连读句子。学生对拼音词和拼音句子可能一下子读不好,教师要采用各种形式耐心地多教几遍。

    拼音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c、ch,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会读音节ci、chi及其四声。能准确拼读带有c、ch的音节。

    3.能借助儿歌区分平翘舌音,帮助学习普通话。

    重点难点

    重点:读准声母c、ch和它们的音节ci、chi。

    难点:区分平翘舌音。

    教学准备

    拼音示教板,拼音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c、ch,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2.会读音节ci、chi及其四声。

    3.能借助儿歌区分平翘舌音,帮助学习普通话。

    重点难点

    重点:读准声母c、ch和它们的音节ci、chi。

    难点:区分平翘舌音。

    教学准备

    拼音示教板,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7)

    1.出示卡片z、zh、zi、zhi,抽读、齐读。

    2.比较z-zh、z-zi、zh-zhi,回忆学法。

    二、学习新课(15)

    1.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学习c、ci。

    (1)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刺”是第几声?第一声怎样读?

    (2)出示c,领读,讲发音要领(发音方法同z,只是气流比z强一点)。指名读。

    (3)识记,发挥想像,自编儿歌,相机书空。

    (4)引出ci,说说这是什么?怎样读?你怎么知道的?试读、领读。

    (5)比较c-ci。

    (6)练读ci的四声,利用ci的四声练习组词、说话。

    2.运用学法,自主学习ch、chi。全班交流,老师点拨。

    三、看图学儿歌(8)

    1.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2.让学生自主学习儿歌。

    3.老师教读,小老师教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练习。

    四、指导书写(5)

    让学生完成读读写写记记。

    五、布置作业(5)

    抄写c、ci、ch和chi。

    板书设计

    cch

    ccichchi

    教后感

    【观沧海教案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