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观沧海教案热门5篇
  • 观沧海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17

    观沧海教案热门5篇。

    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做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过程中教案课件不可或缺。准备优秀的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教案在学科研究和学生思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正在寻找精良的教案课件素材,那么这篇文章会深入分析和阐述“观沧海教案”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观沧海教案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观沧海》。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环节。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他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二、说教学目标

    l、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遗词造句的妙处。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一定知道曹操吧?我们从《三国演义》或其他故事中了解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可能了解的曹操是奸雄、狡诈等)同学们说的没错,但狡诈、诡计多端也需要智慧,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个聪明人,不仅如此,历史中真实的曹操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中的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文学家,大家不信的话,老师有诗为证。(投影展示曹操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读。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曹操笔下的大海风景和他观沧海的非凡气度吧。

    【设计意图:从反面入手,引出反差的不同形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笑声中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新课程的学习,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品简介

    请学生根据预习分组交流,师最后选出最准确、最完整的介绍,投影显示以下文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位置在我县西南)时,写下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学会借助现代工具学习,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既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又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三】初读感知

    l、思考:题目中的“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分为三层。1-- -2句为一层,交代登临地点;3---12旬为二层,描写大海景象;最后两句为三层,写诗人的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注意一词之差,含义相差很大,诗词学习中也要注意分层次阅读】

    【四】研读探究(四个问题,投影展示)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思考: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几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实景的一共有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六旬涛,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鸟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着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5、小结: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颠峰期,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么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对曹操是不是有了不同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生活情趣,诗歌的学习要考学生多读、多思、多品才能理解深刻】

    板书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全景 山岛竦峙 雄心壮志

    观景 实写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写 曰月星汉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找一些曹操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设计意图:背诵并默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此诗,一首诗不能足以说明曹操的远大志向,所以多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七、说板书设计

    【明确: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沧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手法的运用。

    2、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古代的山水诗又在古代诗词中占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篡逆”、“巨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三、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鲁迅也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

    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豪迈心田。

    四、诗文赏析:

    1、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观沧海”。

    (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诗读完了,有谁能谈一谈在同学读诗的过程中,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

    3、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开头两句作者交代了什么情况:

    明确: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来此的目的。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以北。还有一说此山原址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后来深入海中)

    4、“东临碣石”的“临”“以观沧海”的“以”分别作何解释?

    明确:登临。“临”做“临别”讲,能看出诗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以”表示目的。

    5、“观”对下文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作者的目的是“观沧海”,不是过路匆览、而是有备而来,他要“观”出一番不同前人的气象。据史书记载,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登过碣石山,眼下诗人步两代帝王的足迹,有幸登临碣石,俯瞰浩渺无际的大海,其心情怎能不格外激动呢?)

    6、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明确:到“洪波涌起”为止。(实景)

    7、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

    前一句写了什么——海波动荡

    后一句写了什么——山岛巍然耸立

    接下来两句话写了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的。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意思:何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印象。茫茫的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登上山顶,我们的感觉、视觉都是不一样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受。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浪,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8、我们再往下看“日月之行”等四句诗运用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夸张手法。

    日月的运行,星辰的升落,好像都没有离开大海的怀抱。

    9、这四句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不是,写祖国大好河山。

    这十六个字是历史咏海诗赋中最富感情,最有概括力的语言,既是实景,又是想象,不仅写出了大海的气势,也写出了大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在山水诗中是罕见的。(借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抒发作者欲扫六合之豪情)

    在《短歌行》中有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10、作者写到这里内容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波澜壮阔,气势雄浑”。

    11、大家联系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12、诗的最后两句,其字面的意思是?

    明确:“真是幸运极了,登山观海,唱出这只赞歌”以表达胸怀志向。没有实在意义,是乐师配乐时加进去的与师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五:总结:

    大海是没有生命的饿,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行有情,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可真谓:“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他即将完成祖国统一的时候,以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假如是你,如果成功的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学年第一名,你将以什么方式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心中郁闷,你又会以什么方式派遣心中的郁闷?

    七、对联结尾:

    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胸藏日月

    横批:观沧海

    八、课后作业:

    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之中什么具体时间来观海的呢?

    观沧海教案 篇3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其中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案 篇4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观沧海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及目标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7分钟)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 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作者简介

    (1分钟) 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 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

    (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

    (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 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 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 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 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

    (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 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三、背读

    (8分钟)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

    (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

    (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 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 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 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观沧海教案热门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