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教案
  • 八年级物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28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写这篇“八年级物理教案”文章是为了让大家满意,小编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每位教师都需要在上课之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本学期也到了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学质量不仅与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关,还与学生的反应密切相关。希望您在我们的网站中能找到您所需要了解的内容和信息!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1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⑷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头大象的质量2。

    ⑸练习:

    ⑴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⑵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⑷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⑸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⑹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⑺突出要点:

    ①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③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⑴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⑵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⑶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4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3、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弹力方问的确定。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思考——归纳 ★教学用具:

    传感器、计算机、弹簧、小车、砝码、弹簧称、带有支架的平面镜(两个)、刻度尺、激光光源、墨水瓶(灌满红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现常见的一些相互作用(推、拉、提、压、举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点及本质。

    学生活动:亲身感受推、拉、提、压、举等相互作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 点评:列举实际问题分析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并导人新课。

    二、进行新课

    1、对“弹性形变和弹力”的学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提出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体会,归纳总结。

    点评:通过拉长和压缩弹簧,使学生认识弹性形变,并理解弹性限度。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推、拉、提、压、举等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

    点评:结合对前面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实验讲解,学生观察思考,掌握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体验观察微小形变的法,提高实验能力。 点评:观察微小形变,培养观察能力和掌握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2、对“几种弹力”的学习

    教师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弹力的方向。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弹力的方向。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点评:在掌握弹力产生条件的基础上,思考弹簧绳子产生的弹力方向,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牛总结归纳弹力的方向。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常见的弹力的力向。并进行总结。 点评:小结弹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对“胡克定律”的学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点评:感受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形变的关系。

    教师活动:利用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试验数据,分析买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机演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点评:实验研究――胡克定律,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图象处理),如何分析图象找出规律。 学生活动:学牛讨论交流,总结现津,得出结论。

    点评:培养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和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做F-x图象,利用数学知识确定F和x的关系,找出物理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用实验数据做图象,进一步体验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 点评:掌握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点评

    判断弹力的方向及计算弹力的大小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只有掌握了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确定了弹力的方向,才能为今后的受力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弹力大小的计算在今后也将有许多实际的应用,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利用平衡条件及动力学规律,利用公式F=kx来计算。

    四、实例探究

    ☆关于弹力产生的原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支持力,这是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

    生的

    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在重力的作用下与桌面互相接触,由于书发生了微小的形变,产生了

    力,其方向

    ☆弹力产生的条件

    3、已知物体甲和乙之间有弹力的作用,那么 A、物体甲和乙必定直接接触,且都发生形变 B、物体甲和乙不一定直接接触,但必定都发生形变 C、物体甲和乙必定直接接触,但不一定都发生形变 D、物体中和乙不一定直接接触;也不一定都发生形变 ☆对弹力的理解

    4、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发生形变的物体,才会对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B、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

    C、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 D、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接触面

    5、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对胡克定律的应用

    6、一弹簧秤由于弹簧老化而换用了一新弹簧。将弹簧秤竖直挂起来,当下面不挂重物时其指什恰好指在5N刻度处,当弹簧下挂上20N的重物时,弹簧秤示数为30N,当弹簧下挂上多重的物体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0N?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5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让学生观察44页图12.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通过观察图12.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

    (4)阅读47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力目标:

    1, 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

    作业本长

    作业本宽

    课本长

    课本宽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细铜丝的直径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

    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

    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

    3、测量工具的特点

    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

    【评价】

    1、自我评价

    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

    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掌握光源的概念,能区分光源与非光源;

    ② 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③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 =3X10 8 m/s 。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② 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与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现状,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难点:如何设计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光的传播特点。

    三、演示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准备

    激光笔,装水的烧杯,玻璃砖,三角板,液体喷雾器。

    四、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 新课教学:

    一、光源

    谁来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发光的电灯,燃烧的蜡烛,太阳,水母,萤火虫……)

    很好,同学们知道很多发光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发光) 对,它们都能发光。

    物理学中,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同学们刚才说的电灯、车灯都是人造的,而太阳、萤火虫、水母这些光源不是人造的,是自然存在的,于是我们把光源分为两类: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像在晚上我们能在教室里做作业,能看到课桌椅,要是我们把灯给关掉了,那你还能不能看到他们,为什么?他们不是光源,我们能看到他们,是因为他们反射了其他的光,像电灯,白天里我们看到的树木、房子,也是因为他们受到太阳的光照,然后把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才能看到。

    大家说月亮是光源吗?

    月亮自身是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 所以天上的星星并不是都每个都自己在发光的,有些是反射了其他的光然后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像月亮这种自身不发光的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行星,像太阳这种自身会发光的天体我们叫做恒星。

    二、光沿直线传播 我们知道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有谁知道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从光源向远处传播的呢?

    实践出真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推断对不对。 实验一: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射往空气,往空气中喷水。

    很明显的看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二: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射入水槽,水槽盛满水,在水中放些粉笔灰。

    很容易看出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最后,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 实验三:拿激光手电做光源,向玻璃砖照射。

    很直观的发现,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是摸不着的,怎样在纸上把它描绘下来呢?比如说,我想画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该怎么画呢?谁到黑板上来画一下? 这些直线代表什么?表示太阳发出的光。

    在物理学上,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径和方向,叫做光线。 像激光这种就是一条光线,那太阳就发出一条光吗? 我们用平行的光线来表示光束。

    下面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 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们来研究一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早晨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沐浴着温和的阳光,光线从太阳发出,射向我们,沿直线传播,因为我们不是“透明人”,更不会什么“隐身术”,所以光线不能穿透我们,而在我们身后留下一片荫暗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子。

    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还能解释日食、月食

    通过图形可以清楚的看到,A区域太阳光无法到达,所以看不到太阳,就是通常所说的日全食, 把A区域叫做本影区,而在B、C区域只有一部分太阳发出的光能够到达,所以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偏食,并且把B、C区域称做半影区。 而D区域只有太阳周围部分发出的阳光能够到达,我们能看到日环食,这部分叫做伪本影区。20__年8月1日,在我们新疆可以目睹到日食这一天文现象,有兴趣的同学记好了是20__年的8月1日。

    光沿直线传播在实际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激光准直,还有每天课间操排队时要向前看齐;军训打靶时,眼睛要看齐缺口、准星和靶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点一线,解释小孔成像

    三、光的速度

    雷雨天,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的发生,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

    这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的快,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那么光在空气中的转播速度是多少呢?

    早在1607年,伽利略就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他的方法: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一英里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盏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 到第一个人举起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的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所用的时间,但由于光传播的速度太快了,所用的时间几乎为零,所以他这种方法没有测出光速。在这之后的三百多年里,很多科学家都进行了测定光速的实验,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1972年,美国的埃文 森才测出了光速的精确值:299792457.4m/s 。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3×108 m/s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3、光的速度

    六、课堂练习 课本作业及《创新练习》

    七、作业布置 《创新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一、 光源

    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一、 光的传播路径

    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线

    日食、月食、激光准直、排队、小孔成像、打靶

    二、 光速 c=3×108 m/s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5.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6.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培养观察、

    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 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探究过程及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1.反射定律中“三线共面”这个结论的得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三线共面”是一个难点。

    2.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区别,以及漫反射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仅抽象,学生还很容易根据思维定式而在理解中出错。因此,这也是一个难点。

    3.实像和虚像的理解与区别。

    【教具准备】光的发射定律探究仪,激光电筒,__面镜,平面玻璃,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照射在一个隐藏的平面镜上,让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猜测并回答光的传播方向为什么会改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光的反射: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空气)照在另一种介质(平面镜)表面上后,改变了光的方向,又回到原来的介质(空气)中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实际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可以发生光的反射,人眼之所以看见一个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从物体表面反射过来的光线进入人眼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光的反射”。

    (二)进行新课

    一、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1 学生观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出概念。

    利用光具盒介绍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的概念,启发学生用数理结合的观点进一步观察入、反射光线的几何位置关系,学生找到它们的对称轴,用量角器量出对称轴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引入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实验2 教师演示:研究“三线共面” 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纸板向前折和向后折时,能否观察到反射光线,总结光的反射定律的前两条内容: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根据本实验,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线共面”,突破了这一难点。 实验3 学生探究:研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

    紧接着,让学生猜想及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并填写实验报告单(见附页),总结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在表述结论时,有可能将入射角、入射光线叙述在前)

    1

    实验4 教师演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

    遮挡住反射光线,观察到入射光线依然存在;再遮挡住入射光线,观察到不再有反射光线。从而得出结论:先有入射光,才有反射光。教师强调光的反射定律的正确表述顺序,并板书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板书]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接着点明光的反射定律实质上规定了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多媒体演示:光路的可逆性。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反射是可逆的。 [板书] 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课件展示巩固性问题,深化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全面理解。 例1: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30º

    例2: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例3:在明亮处的两名同学,甲同学能通过镜子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能看到甲的眼睛吗?如果甲同学在暗处,乙能看到吗?

    通过例1练习基本光学作图法。

    00通过例2让学生知道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时的情况。并板书。

    00[板书] 入射角为0时,反射角也为0

    通过例3让学生加深对光的反射和光路可逆的理解。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实验5 教师演示:研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用小镜子反射光线,照入同学眼睛。

    师问:会有什么感觉?周围的其他同学会有什么感觉?在平面镜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射呢? 课件展示镜面反射,总结出镜面反射的定义。

    师问:如果在镜面上铺一张白纸,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白纸表面看起来很平滑,实际上表面上有很多凸凹不平的地方,一束平行光照在白纸上后,法线不再平行,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也不再平行。课件展示漫反射,总结出漫反射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书本、正是由于它们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总结: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板书]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讨论:甲同学说,雨后的夜晚,地面上亮处是水坑;而乙同学说,地面上暗处是水坑。你觉得他们谁说的正确?请说出理由。

    结合课件讲解此问题。

    2

    通过这道讨论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漫反射的特点。

    三、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五、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出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并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反射定律

    内容:

    二、种类

    3

    镜面反射:

    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虚像

    2、等大

    3、等距

    4、垂直

    四、实像和虚像

    五、平面镜的应用

    1、改变光路

    2、成像

    【布置作业】

    1.课下探究: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2.完成本节的课后作业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9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顿,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

    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

    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7.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课本第49页练习3-5。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