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桃花源记教案十一篇
  • 桃花源记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03

    桃花源记教案十一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老师每天都必须按照质量和时间完成教案课件的编写。教案是推动学校鲜活更新的有效方式,但是,优质的教案课件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呢?如果你对此话题感兴趣,小编建议你可以涉猎一下“桃花源记教案”,此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自理!

    桃花源记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2.读准下列字音: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桃花源记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就终于“喧宾夺主”了。

    《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又是对虚伪,狡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读《桃花源记》你会发现其构思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其情节曲折回环,一线贯之,层次分明;其语言用词精到,生动可感,耐人寻味。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想《桃花源记》,它会使你“喜→疑→惊→迷”;评《桃花源记》,你会被“记”中所表现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叹服。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来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 黄发垂髫: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 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 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品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见“练习设计”)

    《桃花源记》练习设计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给带点的字注音

    ①往来种作( ) 男女衣着( )

    ②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③率妻子邑人( ) 遂与外人间隔( )

    ④此中人语云( ) 诣太守,说如此( )

    2、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①.交通(古义 今义 )

    ②.妻子(古义 今义 )

    ③.绝境(古义 今义 )

    ④.如此(古义 今义 )

    ⑤.无论(古义 今义 )

    ⑥.鲜美(古义 今义 )

    3、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缘溪行( ) ②渔人甚异之( )

    ③欲穷其林( ) ④便要还家( )

    ⑤便扶向路( ) ⑥欣然规往( )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A、便舍船,从口入(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B、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C、见渔人,乃大惊(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D、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E、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5、“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

    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A.豁然开朗( ) B.屋舍俨然( )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D.欣然前往( )

    二、阅读课文回答

    6、将下列句子的正确释文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

    A.又往前走,要找到那边树林。

    B.再往前走,想走到树林的边缘地带。

    C.又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D.又往前走,想找到那树林的最远的地方。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A、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B.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子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C.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女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境地。

    D.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填空

    ①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发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在《桃花源记》中与此类似的句子是 。

    ②表现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练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①.上面语段出自 (朝代) (作者)写的《 》,由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 。

    ②.写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

    答:

    ③.请写出描写桃花源内景物的句子。

    答:

    ④、“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手法是 “黄发”指

    “垂髫”指 。

    ⑤、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 ) ②阡陌交通( )

    ③芳草鲜美( )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9、《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如果请你根据上述语段为“桃花源”旅游开发公司写一篇广告词,并配一段风光录像,你怎么设计呢?

    ②.体会加点词的意思,选出相同的一组( )

    A.初极狭,才通人 B 欲穷其林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欲与天公试比高

    C、便舍船,从口人 D 渔人甚异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或异二者之为

    ③.翻译下列句子。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

    ④.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⑤.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和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花源人见了渔人“大惊”,说明桃花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① zhng zhuó ② tiáo yāo ③ shuài jiàn

    ④ yǔ yì

    2、①、古今: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②、古今:妻子、儿女 今义:妻子

    ③、古今: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④、古今;像这样 今义:这样

    ⑤.古今:不用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⑥ 古今: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好

    3、① 沿着 ② 觉得奇异 ③ 尽 ④ 同“邀”、邀请 ⑤ 原来 ⑥ 计划

    4、A、舍:动词、舍弃/ 名词、房屋 B、志:动词、做标志/名词、标志。

    C、乃:副词、就/副词、竟然 D、寻: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E、为:动词、作为/介词、对

    5、A.开阔、敞亮的样子 B、整齐的样子

    C.悠闲、安详的样子 D.高兴、愉快地……

    二、阅读回答:

    6、① C 、 ② D、

    7、填空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① 东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 ②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借、老人、小孩 ⑤缘(沿着) 交通(交错相通) 鲜美(鲜艳美丽) 属(类)

    9、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10、本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农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学生更不可盲目的离家出走,去寻找这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

    一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二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三 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 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 要() 俨然() 邑人()

    阡陌() 骥() 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桃花源记教案(篇4)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3、合作探究法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教案(篇5)

    1.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并运用文中成语。

    2.学习议论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1.学习写读书摘记,积累成语。

    2.练习运用记叙、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1.学习课文,了解并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行为美。

    难点 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

    教时安排 本课共分 2 课时。

    1.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指作者通过事实 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般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分论点是补充或证明论点的。

    注意: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以下是判断论点的几个基本方法:

    ①分清论点与论题,依据论题找论点 ;

    ②抓住重点段及关键语句,从中找论点;

    ③借助论据找论点;

    ④注意论点的语言形式,表述论点的句子应该是表示明确判断的完整句子。

    道理论据:(1)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例证法的作用:举了什么例子,真实、典型地论证了什么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 对比论证法: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论据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法的作用:从正反两个方面,突出地证明了什么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引证法:用科学原理、定律和公认的谚语、格言等证明中心论点。

    引证法的作用:引用了什么,权威、可信地证明了什么论点,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

    理解要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 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④如果删去就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⑤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分析思路:主要是语句中的词语的'语序,词语的语序的排列是一个什么过程,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

    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加拿大人)

    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得到答案了。(板书题目)本文是毛泽东同志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写的,写于1939年12月21日。

    二、白求恩简介:

    诺尔曼白求恩(1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2.本文赞扬了白求恩的哪些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3.本文除了赞扬白求恩的精神,还有什么目的?(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4.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说说这篇文章的结构。

    1.议论文中的“叙事”与记叙文中的“叙事”的区别:

    议论文中的“叙”是为证明论点而提出的事实根据,“叙”需要简明概括,是为议论服务的。主要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谈这件事所反映的问题,帮助别人认识这件事的意义,明白其中的道理。

    记叙文中则是以“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征,其主要目的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可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主要是赞扬白求恩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虽是议论文,但文中也有记叙的成分。下面我们以第一段为例,分析夹叙夹议写法的作用。

    (1)学生朗读第一段,划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并归纳段意。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段意: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号召向他学习。

    (2)什么是国际主义?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

    文中列宁的话。这在议论文中是道理论据,国际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一种表现。

    (3)开头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是记叙还是议论?写了哪些内容?

    记叙。介绍了国籍、身份、年龄,来到中国的目的、经历。

    (4)这几句记叙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去掉这几句,白求恩的精神没有了事实依据。

    (5)白求恩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详细地叙述他为中国的抗战所做的事,不应仅用一句话概括,对吗?

    不对。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悼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不是记叙白求恩的事迹,如果详写,文章的写作目的就变了。另外,白求恩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必详写。

    (6)既然不用详写,那么“五十多岁”、“不远万里”这些词句应去掉,对吗?“殉职”是什么意思?

    不对。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

    (7)让学生分析其他三段中的叙议情况,然后讨论夹叙夹议的好处。

    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1.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朗读第二、三段课文,划出对比的语句,完成课后练习的表格,并讨论对比的作用。

    表格(略)。对比作用:首先通过正反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其次,通过对比显示出了我们有些同志与白求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2.第二、三段中运用了不少成语,请找出来,解释其意思,议论运用成语有何好处?

    解释(略)。好处:成语言简意赅,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汉语的成语非常丰富,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积累并能准确地运用。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些成语做成读书摘记。

    1.找学生朗读本段,然后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层(前四句)叙述与白求恩同志的交往。

    第二层(后四句)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2.朗读第一层,体会在叙述中表达了毛泽东同志什么样的感情?

    “只”表达了遗憾之情。“仅”表达了歉疚和痛惜的心情。又用沉痛的语气直抒自己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悲痛心情,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朗读应体现作者的感情,语气要平缓,略带沉重。

    3.第二层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为什么单提“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4.作者在结尾用了什么句式来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从哪些方面高度评价了白求恩?

    排比句式。“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兴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

    5.朗读体会运用排比句式的好处。

    这五个句子言之有序,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如赞美诗一般,以此收束全文,铿锵有力,既热情赞美了共产主义者白求恩同志,又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热情。朗读时五个句子语气要越来越高昂,显示出激情。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讨论:

    今天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应当如何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运用对比的手法,既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崇高品质,又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语言朴实、准确、精练,感情真挚感人,极有号召力。

    作业设计 1.作读书摘记,摘抄对你有启发的句子。

    课后纪要 第一课时了,解议论文三要素,通过成语接龙打破课堂沉闷气氛。重点是比较议论文中的“叙”与记叙文中的“叙”的不同;第二课时,结合课文分析,深入挖掘白求恩的精神,并掌握议论文的构思和行文,即三要素。

    桃花源记教案(篇6)

    2、全班感情朗读;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读flash:

    1、小组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2、请你将巴金对“日”的情感进行延续,自由选择《日》中任意一段(句),进行扩写或续写,也可仿照其进行创写。(学生完成后将所写语段读出,师生共评)

    六、播放《月》朗读flash: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桃花源记教案(篇7)

    一、教学分析

    《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1、教材内容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1)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确立的。)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这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

    4、讲课前准备jK251.com

    学生:①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把疑难之处勾画出来。②查找作者资料。

    教师(我):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过程分析(结合多媒体)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赏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进行美文美教。我的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我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我再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自然美、社会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细读课文,赏析桃源之美,引导学生从我选择的三个画面或者自选画面进行思考。

    选取 “桃源美”、“桃源乐”、“桃源奇”三个画面,分别用三个句式“这里的……美,你看……”、“桃源乐,乐在……”、“桃源奇,竟然……”来品味语言的优美、简练及桃源生活的美好。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情节、课文结构、课文情感、课文语言进行美析训练并有一定的梯度。给能力一般的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给能力较好的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恬淡优美

    4、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创设问题:陶渊明在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此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三、教法分析

    1.朗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通过讨论探究,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

    4.多媒体教学法:直观形象又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四、评价分析

    1、归纳与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然后我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下一环节的设计。

    2、作业布置

    根据上一归纳与总结环节,我了解到学生学习本文还存在的问题。如对个别文言字词读法、解释把握还不是很准确,对文中一些句式还存在疑惑及语言概括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1)堂上作业:全班一起来完成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

    此步骤是让学生对本文来一个系统的复习,及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强与巩固。

    (2)课后作业: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同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桃花源记教案(篇8)

    一、教材说明

    (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目标: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依照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桃花源记》、短文两篇(包括《陋室铭》及《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有《望岳》、《春望》和《石壕吏》)。至于本单元的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剪裁功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背诵全文并体会作者所提出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难点:

    见上述目标2、3、4

    所需课时:

    三课时

    所需媒体:

    幻灯片6张、光碟一张、录音带一盒及多媒体课件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

    桃花源记教案(篇9)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第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自身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同时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说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课作为文言文课程学习的重点科目,因此我准备采用三个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ppt页面中呈现出桃花背景(图1),并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要求学生思考歌曲中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歌曲停止后请同学们交换心得,同学们回答的可能有不同,但最终会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等等,如此便可引出本课,同时教师书写下板书(桃花源记),同时ppt背景(图2)变化为本课标题。

    (二)作者介绍,对诗人初步了解

    在这里我会对本课作者进行初步介绍(图3),但并不会过多的去探讨时代背景。因为一味的向学生说明时代背景就会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本课中的探讨的部分不断的去往时代背景上联想,我希望的是借助文章的彻底学习让学生们因为文章而去探索作者所处的时代,从而更加感受在动荡时期中力求的生活,更珍惜现在的日子。

    (三)配乐朗读,促进理解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不过由于本课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在字词理解上也会存在部分偏差,所以我首先会和学生一起梳理字词(图四),让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来进行查询,培养解决事情的能力。接下来我会播放名师名家的朗诵,让同学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

    (四)作品理解,文本翻译(图五)

    在文言文学习中,作品的翻译是很重要的,由于八年级的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精神,这里我准备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将同学们分组,共同完成翻译内容,若其中有组内不能完成的翻译,之后有班级共同完成,老师点拨,在整个实现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帮助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在每一段的翻译内容完成后,我会问学生这段内容中你发现了什么?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最后给予结论(图六)。

    (五)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总体感知

    在对文章的认真学习后,我会再让同学们回过头来想想作者究竟是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才能写出如此的作品,我们最后再来和学生探究一下所处的时代背景(图七)。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图八)。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同时最后也为学生准备了一个桃花源记的视频,设下问题这样美丽的桃花源,你希不希望能够居住在哪里呢?一辩论赛形式展开。

    四、说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篇10)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义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2.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3.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心结进行开导。

    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

    样的事呢?

    板书课题。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的悔?

    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以点评。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

    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1.请学生默读课文。

    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

    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1.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分析阅读5-8自然段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3.研读相关部分,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

    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约    分钟)

    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

    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己的爱。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生进行情感教育。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永久的悔季羡林母亲:

    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逝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l(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

    桃花源记教案(篇11)

    (一 )说教材的地位、作用 (幻灯片2)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幻灯片3)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

    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幻灯片4)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幻灯片5)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幻灯片6)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幻灯片7)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幻灯片8、9、10)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幻灯片11、12、13)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4、15)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幻灯片16、17、18、19、20、21、)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幻灯片22)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幻灯片23)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8、下课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注:时间安排:导入及题解(4分钟),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口头翻译等(12分钟),赏析文章及探究问题等(22分钟),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及作业(7分钟)

    【桃花源记教案十一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