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桃花源记教案3000字
  • 桃花源记教案3000字

    发表时间:2023-01-27

    桃花源记教案。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总结了课堂的目标和教学的具体步骤。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桃花源记教案”,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

    一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二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三 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 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 要() 俨然() 邑人()

    阡陌() 骥() 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桃花源记教案【篇2】

    一、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笫烙泻艽蟮挠跋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3、提问并订正;

    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

    ⑴释“韵”与“误”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d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四、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xxx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解答问题。

    文章

    来源学科吧

    桃花源记教案【篇3】

    一、教学分析

    《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1、教材内容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难点

    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1)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确立的。)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这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

    4、讲课前准备

    学生:①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把疑难之处勾画出来。②查找作者资料。

    教师(我):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过程分析(结合多媒体)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赏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进行美文美教。我的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这一环节我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我再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自然美、社会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细读课文,赏析桃源之美,引导学生从我选择的三个画面或者自选画面进行思考。

    选取 “桃源美”、“桃源乐”、“桃源奇”三个画面,分别用三个句式“这里的……美,你看……”、“桃源乐,乐在……”、“桃源奇,竟然……”来品味语言的优美、简练及桃源生活的美好。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情节、课文结构、课文情感、课文语言进行美析训练并有一定的梯度。给能力一般的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给能力较好的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恬淡优美

    4、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创设问题:陶渊明在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此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三、教法分析

    1.朗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通过讨论探究,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

    4.多媒体教学法:直观形象又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四、评价分析

    1、归纳与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然后我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下一环节的设计。

    2、作业布置

    根据上一归纳与总结环节,我了解到学生学习本文还存在的问题。如对个别文言字词读法、解释把握还不是很准确,对文中一些句式还存在疑惑及语言概括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1)堂上作业:全班一起来完成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

    此步骤是让学生对本文来一个系统的复习,及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强与巩固。

    (2)课后作业: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同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桃花源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五、交流翻译情况,进行互相评价。

    六、综合体会。

    1.把握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条件不同和结果不变。

    2.出自本文的成语。

    (1)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前行,欲穷其林。”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用原文回答。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八、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九、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复述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2.用下列词语造句:(1)无人问津(2)豁然开朗(3)怡然自乐

    十、作业。

    1.总结出古今异义的词语。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听读,想象画面。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师生共同学习体味桃花源“美丽、快乐、奇异”的特点。

    1.桃源之“美丽”。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请选择一个景点描绘出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参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土地肥沃,美丽的池塘中鱼儿恣意畅游,桑林竹树之间鸟儿尽情欢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鸡犬相闻。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小小无忧无虑,安其居。环境优美富饶,宁静祥和。

    (3)教师小结:在大家的描绘中,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

    2.桃源之“快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快乐”?他们分别因什么而快乐?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学生小结:桃花源的快乐在于这里民风淳朴,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3.桃源之“奇异”。

    (1)引导:美丽而神秘的桃源在何处呢?

    (2)评说: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教师可作适当启发。

    ①“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内环境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3)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深层研讨。

    1.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

    (1)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境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2)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四、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五、作业。

    1.研究性作业: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及其诗文,分析陶渊明的特点,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总结出来。

    2.基础性作业: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也很容易就解决了。因此,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走近作者、背景资料、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文言知识积累,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本节课讲的是第一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教学时主要是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采用这种方法。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文言词汇的积累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本课教学时主要是在疏通文意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区疏通文意。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背诵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处世思想)

    (二)、展示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预习检测。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是正音,划分停顿的节奏线。使学生能按正确的节奏朗读课文。

    (四)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朗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音、把握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学生自读课文,分段朗读,教师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并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点评,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学生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四人一组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当堂检测。(本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也是检察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1.翻译重点的句子:

    2.文言词汇的积累:

    1.通假字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六).:理清思路: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完成最后一个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七).背诵课文。(预习时已经布置背诵,课堂上再给点时间,估计就会了。)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林:景色幽美

    生活环境土地肥沃

    桃花源记进入、访问桃花源:理想社会

    桃花源风俗淳朴

    社会风尚和平安宁

    离开桃花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

    桃花源记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

    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

    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六、教学后记

    文言文教学,学生首先要熟悉问年,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探究学习,这个过程就比较顺利而充实,并且充满乐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场讨论会的主持人,让学生做主角,本课堂的设置为第一课时,注重对作者思想的领悟,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学生心中困绕的“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的疑问。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研读文本比较细致,讨论和背书结合,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客观辨证的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领悟了作者的理想,也能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文言知识点的学习留待第二课时,这样就避免了一上课就识记知识点的枯燥。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发言没能作出恰当的点评。

    桃花源记教案【篇7】

    一、说教材

    1、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作者思想理解

    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4、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②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5、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②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③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让学生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研读课文、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互动为方式,重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讲求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注意利用”互动与对话“来进行有效教学,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个交谈者,师生平等和谐,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看法,畅所欲言。具体的教法如下: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完成教学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体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体现生生互动与对话。

    4、“时空在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体现师生互动与对话。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1、导入新课。

    2、合作学文

    ①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体现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②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读课文,“时空在线”,深化理解。体现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强调桃花源的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和平

    4、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突破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①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②、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5、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6、总结全文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三、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jK251.CoM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

    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

    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

    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桃花源记教案【篇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先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二)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教案【篇10】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就终于“喧宾夺主”了。

    《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又是对虚伪,狡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

    《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读《桃花源记》你会发现其构思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其情节曲折回环,一线贯之,层次分明;其语言用词精到,生动可感,耐人寻味。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想《桃花源记》,它会使你“喜→疑→惊→迷”;评《桃花源记》,你会被“记”中所表现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叹服。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来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 黄发垂髫: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 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 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品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见“练习设计”)

    《桃花源记》练习设计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给带点的字注音

    ①往来种作( ) 男女衣着( )

    ②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③率妻子邑人( ) 遂与外人间隔( )

    ④此中人语云( ) 诣太守,说如此( )

    2、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①.交通(古义 今义 )

    ②.妻子(古义 今义 )

    ③.绝境(古义 今义 )

    ④.如此(古义 今义 )

    ⑤.无论(古义 今义 )

    ⑥.鲜美(古义 今义 )

    3、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缘溪行( ) ②渔人甚异之( )

    ③欲穷其林( ) ④便要还家( )

    ⑤便扶向路( ) ⑥欣然规往( )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A、便舍船,从口入(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B、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C、见渔人,乃大惊(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D、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E、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5、“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

    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A.豁然开朗( ) B.屋舍俨然( )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D.欣然前往( )

    二、阅读课文回答

    6、将下列句子的正确释文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

    A.又往前走,要找到那边树林。

    B.再往前走,想走到树林的边缘地带。

    C.又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D.又往前走,想找到那树林的最远的地方。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A、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B.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子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C.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女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境地。

    D.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填空

    ①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发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在《桃花源记》中与此类似的句子是 。

    ②表现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练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①.上面语段出自 (朝代) (作者)写的《 》,由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 。

    ②.写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

    答:

    ③.请写出描写桃花源内景物的句子。

    答:

    ④、“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手法是 “黄发”指

    “垂髫”指 。

    ⑤、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 ) ②阡陌交通( )

    ③芳草鲜美( )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9、《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如果请你根据上述语段为“桃花源”旅游开发公司写一篇广告词,并配一段风光录像,你怎么设计呢?

    ②.体会加点词的意思,选出相同的一组( )

    A.初极狭,才通人 B 欲穷其林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欲与天公试比高

    C、便舍船,从口人 D 渔人甚异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或异二者之为

    ③.翻译下列句子。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

    ④.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⑤.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和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花源人见了渔人“大惊”,说明桃花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① zhng zhuó ② tiáo yāo ③ shuài jiàn

    ④ yǔ yì

    2、①、古今: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②、古今:妻子、儿女 今义:妻子

    ③、古今: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④、古今;像这样 今义:这样

    ⑤.古今:不用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⑥ 古今: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好

    3、① 沿着 ② 觉得奇异 ③ 尽 ④ 同“邀”、邀请 ⑤ 原来 ⑥ 计划

    4、A、舍:动词、舍弃/ 名词、房屋 B、志:动词、做标志/名词、标志。

    C、乃:副词、就/副词、竟然 D、寻: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E、为:动词、作为/介词、对

    5、A.开阔、敞亮的样子 B、整齐的样子

    C.悠闲、安详的样子 D.高兴、愉快地……

    二、阅读回答:

    6、① C 、 ② D、

    7、填空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① 东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 ②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借、老人、小孩 ⑤缘(沿着) 交通(交错相通) 鲜美(鲜艳美丽) 属(类)

    9、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10、本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农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学生更不可盲目的离家出走,去寻找这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沿着小溪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只见那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乃大惊:竟然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4.咸来问讯:全、都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不复出焉:从这里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

    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10.皆叹惋:惊11.寻病终:不久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3.此中人语云:告诉

    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5.便扶向路:沿着

    16.处处志之:做标志17.及郡下:等到

    18.诣太守:拜见19.寻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规往:打算21.未果:实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翻译:(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村人)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渔人他们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

    具答之:他们

    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六、总结本课内容

    1.字词;2.翻译句子;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桃花源记教案【篇12】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迁,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部分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 还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及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 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 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 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 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 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 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 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 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 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 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产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

    ⑴ 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 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

    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实──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 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 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⑴ 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⑵ 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⑶ 作者自己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记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作者怎样描绘出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过程

    一、理解作者怎样描绘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美好的社会?

    学生讨论明确:

    1、环境美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和平,人们社会富足,安居乐业,气象升平)

    2、人美:

    ⑴ 热情款待外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和睦友好

    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 交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会,厌恶战争,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别说在东晋这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不能存在,就是现在也找不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咱们就从作者的写法构思上考虑陶渊明怎样描绘这个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的同时结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实写虚:

    如:开头点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身分和职业,结尾写到刘子骥欲寻访,而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晋太元年间的名士,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这样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似乎确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写出似有似无的仙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但没有指出明确的年份、地点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写桃花林的无确切地址,仅仅写忘路之远近,小山通桃源,更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复寻桃源时,标记消失,无迹可寻,虚无缥渺。刘子骥的寻而未果,似带来一丝希望又破灭,成了千古之迷。这个情节可以概括为一喜一疑一惊一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3、为什么作者要虚构出这样的一个虚幻带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东晋统治者的奢侈、残酷剥削,政治濒临崩溃,作者的抱负无法实现;当时实行的门阀制度,保护高门氏族贵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却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渊明本身不愿攀附权贵,与统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辞官,41岁归耕田野,面对纷乱的世道他无力改变,只好创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体会本文叙述详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详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确:详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来介绍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写:渔人进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会理想,只能通过多介绍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体详写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辅助地叙述事件,只需简单介绍。

    三、了解其他的写作特色

    语言简洁生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桃花源记教案3000字】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