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案汇总14篇
  • 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02

    数学教案汇总14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数学教案汇总14篇,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数学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拍一下手,拍两下肩,拍三下腿,重复两次。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2、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全班交流,反馈订正)

    师:找一找我们现在上课的教室里什么是有规律的。

    生:座位排列有规律,电扇、电灯悬挂有规律……

    师:老师今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老师戴的项链上的珠子排列有规律。

    师:你真棒,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相信你的这双眼睛一定会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一)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1、填表。

    师: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87页,这张乘法表中有好多空白,你们能快速地把它补充完整吗?

    2、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

    (抽查两行,课件显示)

    3、根据填的结果,你能发现哪些数学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归纳)

    (1)横着看,每一行上的数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

    (2)竖着看,每一列上的数都是下面第一个数的倍数。

    (3)沿对角线斜着的一组数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平方。

    (二)填一填。(课件出示)

    1、8,11,14,17,(),23,()。

    2、4,9,16,25,(),49,64。

    3、1,8,27,(),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得出如下规律:

    1、相邻数之间相差3。

    2、每个数都是平方数。

    3、每个数都是立方数。

    4、每个分数都相等。

    (三)猜气球。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规律,那么图形与图形之间会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出示教材87页2题)

    师:你能说出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找到图形之间的排列规律,小组交流得出第20个气球的颜色)

    师:那第27个呢?(27÷5=5……2)

    (四)摆桌椅。

    1、标准问题。

    (1)1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3张呢?4张呢?

    (2)猜想一下,10张桌子可坐多少人?

    (3)n张桌子呢?小组交流。

    (4)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4n+2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2、变式问题。

    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桌子和椅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

    1

    2

    3

    n

    可坐人数

    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2n+4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师:在桌子数相同时,哪种摆法可以坐的人数多?(小组交流)

    3、探索问题。

    如果由你负责这次的六一联欢会桌椅布置工作,你会选择哪种桌椅的摆法呢?

    ⊙典型例题解析

    课件出示例题。

    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

    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6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星期天,妈妈给了张强326元去买学习用品。他高高兴兴地来到商场的学习用品柜台。一会儿他就看中了两件,一件是随身听,标价为187元;一件是复读机,标价为525元。

    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1)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估算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①随身听和复读机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②张强有326元,如果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

    ③如果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

    (3)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汇报)

    (4)其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思考好了的同学把你的解决方法和同桌或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哪些组的方法多。(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

    (5)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

    (6)学生汇报。

    ①学生1: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0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00。估算525-326时把525看作500,把326看作300,结果大约是200。

    ②学生2:我们组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5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50。525-326中把525看作530,把326看作320,结果大约是210。

    (7)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估算吗?

    (8)学生:因为买东西的时候要带足够的钱才能买回你所需要的物品,如果你带的钱不够,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的时候都把被减数看大一点,这样才有足够的钱去买东西。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9)总结: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时,最好采用被减数、减数同补(被减数补上的不小于减数补上的)或被减数、减数同去(被减数去掉的要小于减数去掉的),这样估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10)把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11)初步练习:6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相关的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什么遗憾?

    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和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时,结合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并掌握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分数的直观感受。

    通过画一画、填一填等活动,给学生创设亲身体验的空间,使学生获得对分数的感性认识,同时进行两个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相关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和自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说一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阅读教材84页第一个问题,然后请大家动手写出几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各自所写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示的意义。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个体汇报。

    (3)集体总结。

    数可以作为数量的数(基数);计数的数(序数);度量的数(量数);计算的数。

    2.复习数位顺序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请大家把教材84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1)学生独立完成。

    (2)个体汇报。

    (3)出示教材84页计数器,让学生独立写出各数。

    (4)指名汇报每个数中的“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在每个数中的“5”所在的数位上添上7颗珠子,那么在计数器上应该怎么表示这些数呢?先画一画,再写一写。

    (小组内交流后个体汇报,然后集体总结)

    (5)课件出示教材85页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复习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1)举例说一说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引导学生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2)学生先与同桌交流,然后个体汇报。

    (3)集体总结。

    (4)课件出示教材85页3、4题,组织学生个体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4.复习分数的意义和简单计算。

    (1)请分别画图表示和,并画一画、说一说如何计算+和-。

    (2)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把相应的知识内容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数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材料:绸带,纸(圆行,正方形,长方形),等分练习纸。

    2.工具:笔,剪刀,直尺。

    三、活动过程:

    (一)讲解演示

    1.“小朋友,今天老师的头发有什么变化吗?(扎两个辫子)我还要给两条小辫扎上漂亮的绸带,现在只有一根绸带,怎么办才能扎两根小辫呢?”

    2. 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

    3. 把绸带两头对折,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次环节以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绸带为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提出问题,让幼儿开动脑筋,帮助分绸带。通过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初步认识“二等分”这一概念。

    (二)操作探索

    操作一:

    1. 为幼儿提供圆形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等观察。

    2. 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3. 小结:把圆形对折,然后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4. 操作验证材料的二等分。 “怎样让别人相信你的两份纸是一样大的呢?”(叠在一起比较) “这儿有个好听的词,叫“重叠””。学习词:“重叠”

    5. 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请幼儿把剪开后的两部分与原来的材料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样大,以及原来的图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个大?哪个小?

    (2)总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 *此环节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对折的折法来二等分圆形,得到一样大小的两份,然后通过验证来证实二等分和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实际含义。

    操作二:

    1. 为幼儿提供正方形,长方形材料,考虑有没有其它对折的办法来二等分正方形、长方形。

    2. 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 请幼儿介绍新方法。

    4. 教师小结:向幼儿介绍讲清对角线折、对角折的方法。请没这样折过的幼儿重新试一次。*此环节提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让幼儿操作,探索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给幼儿增加了难度,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想出对角线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能激发幼儿积极性和独创精神。教师让没有尝试对角线折和对角折的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再次巩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三)巩固练习:

    游戏方法:教师把各种几何图形等份成二份,一份在桌子上,一份在参加游戏的幼儿手中。幼儿四散找到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样大小的图形,并把两份图形拼成一个整体,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⒈教师讲评幼儿的活动结果 ⒉幼儿展示自己拼贴的图形 *此环节为幼儿巩固二等分的知识而设计,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判断,选择正确的二等分图形。

    四、活动延伸:

    正方形的纸能二等分,它还可以进行四等分,八等分呢,怎么分呢?开动脑筋想想办法。 *次环节给幼儿思维拓展的空间,为学习四等分作铺垫。

    五、活动评价:

    随着年龄的提高,大班幼儿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是熟悉的,因此对图形进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本次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帮助老师分绸带入手,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接着围着图形层层展开活动。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原则,并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操作,对认识新事物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环节提供圆形可学习用对折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环节提供长方形、正方形,幼儿凭自己地思维能力选择二等分地方法,在讲解中学习多种二等分地方法。第三环节,要求幼儿在掌握二等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加以巩固。第四环节,使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减法问题并解答。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减法。

    3、初步培养学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智慧老爷爷请王老师带来5个智慧星,请看,他说呀,想把这5个智慧星送给咱们一(8)班会倾听,能观察,肯发言,专心思考聪明孩子。想得到这些智慧星吗?看大家的表现吧!

    一、创情导入、引入新课笑笑家的苹果成熟了,她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大家想去吗?

    二、操作探究,理解意义

    (一)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1、大家仔细观察,这棵苹果树上一共有几个苹果?现在发生了什么?掉下了几个苹果?现在树上还剩几个苹果?你能把这个数学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吗?(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3个苹果。)

    2、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能完整地表达出两个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原有5个苹果,掉下2个,还剩多少个?)

    3、师板书课题还剩下多少。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还剩下多少这一类的数学问题。

    4、摆一摆。师:刚才我们讲出了这个数学故事,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故事用我们手上的学具摆出来。

    请同学们拿出5个圆片来代替5个苹果,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摆。

    (先摆5个圆片,拿走2个圆片,还有3个)

    5、你是怎么摆的'?又是怎样知道还剩下3个苹果的?引导学生说出:是从总数5里去掉2个,就是少了2个,还剩下3个。

    6、板书贴图。

    强调: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

    (二)还剩下几块奶酪?

    1、数一数,一共有几块奶酪?看,小老鼠干什么呢?你能把这个数学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吗?(有5块奶酪,搬走2块,还有3块)

    2、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能完整地表达出两个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5块奶酪,搬走2块,还剩几块?)

    3、摆一摆。

    同桌互说你能把图中的意思用圆片摆出来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4、板书贴图。

    强调: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

    5、画一画。

    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画下来吗?师引导:数学故事不仅可以讲出来,摆出来,还可以画出来呢,我们可以用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等形状)代替奶酪,怎样把5块奶酪,拿走2块又怎样画下来,思考一下,把这个过程画在本上。

    6、交流汇报。

    师引导把表达与操作,形与数结合,体会减法的意义。

    三、抽象理解,认识减法

    1、谁愿意再来说一说这两个数学故事。

    2、我们把这个两个数学故事用算式表示出来,怎么表示?板书:5—2=33、你知道每个数都表示什么意思吗?让学生结合情境说一说。

    3、认识减号,读算式这里的—是减号,表示去掉的意思,像这样的有减号的算法,叫作减法,补充课题,认识减法师:这个算式怎么读呢?(5减2等于3)从左往右读,能把减号两边的数交换吗?

    4、这两个数学问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呢?引导归纳: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要用减法来计算?

    5、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用减法来计算的例子,我们还是以5—2=3为例子,它还要可能讲的是什么数学故事呢?引导学生完整表达。

    比如5颗糖,吃了2颗,还剩下3颗。有5元钱,花了2元,还有3元钱。

    四、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1、画一画,算一算引导学生读懂图意,尝试练习,汇报交流。

    2、练一练第1题。

    先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出算式,集体汇报。

    五、评价小结,拓展运用利用智慧星讲评,老师想把智慧老人带来的智慧星奖下去,如果从这5个从一次拿走1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记录这个过程,算式5—1=4,如果我一下子拿走2颗呢?5—2=3如果我一下子拿走3颗呢?5—3=2如果我一下子拿走4颗呢?5—4=1如果我一下子拿走5颗呢?(全部拿走)5—5=0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得数是0的减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么认识减法的?减法有什么意义?附板书设计:还剩下多少(认识减法)图15个苹果掉下2个,还剩3个图25块奶酪拿走2块,还剩3块5—2=3减号读作:5减2等于3。

    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2、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

    3、 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5、 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中引入圆

    1、 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 除了刚才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

    3、 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

    (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

    1、 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

    (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

    2、 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

    3、 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验,教师总结。

    4、 教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

    5、 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揭示圆心、半径。

    6、 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行。

    (1) 认识圆心

    取出圆纸片,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

    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

    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

    老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指导学生在自备圆中心标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

    (2) 认识半径

    指导学生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用直尺连一条线段,老师讲解并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

    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3) 认识直径

    指导学生把圆形再对折然后打开,让学生把这条折痕用直尺画出来,看看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口答后教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

    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4) 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问:刚才我们量了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谁能说出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2) 判断题

    (1) 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 ( )

    (2) 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 )

    (4)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四、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各是什么?

    圆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画圆?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42

    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数学教案 篇11

    一、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猜个谜好吗?

    生(齐):好。

    师:有一种球,它不用手玩,用脚踢,能猜出它是什么球吗?

    生(齐):足球。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出示挂图)

    (简评:以小朋友感兴趣的猜谜活动导入新课,即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把学生的心由激烈的课前玩耍状态收回到课堂,又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即将开始的新的认知活动之中。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提了起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课

    (让生仔细观察挂图)

    师:小朋友们,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在踢球。

    师: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齐):10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挂图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生3:穿橙色衣服的有6人,绿色衣服的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师:你们可以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8、9的解题规律写出关于10的四道算式吗?

    生:6+4=10 , 4+6=10 ,10-4=6,10-6=4。

    (简评: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直观入手,借助形象的挂图使学生投入到积极思维之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用以前所学的8、9的加、减算理很顺利地得出关于10的加、减的四道算式,更进一步感受加、减算式间的联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审美情趣。)

    师:除了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一个戴帽子,9个没戴帽子,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得到:1+9=10,9+1=10。

    生2:有10个小朋友, 6个小朋友在左边,有多少个小朋友在右边?得到:10-6=4。

    生3:10个小朋友,有4个小朋友穿绿色衣服,其余小朋友穿橙色衣服,穿橙色衣服的小朋友有多少人?

    (简评:由浅入深,凭借挂图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索,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讨论,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着装异同、是否戴帽]、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索新知意识,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从踢足球上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那你能帮书上这个小女孩吗?

    生(齐):能。

    2、教学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55面,桌子上是这个小女孩抛花片得到的结果,你能根据她抛的结果(7个正面带花的,3个反面),列出4道算式吗?

    生:3+7=10,10-3=7,7+3=10,10-7=3。

    师:真棒!表扬他。(生齐鼓掌)(师奖励星图片)

    师:既然小朋友能帮助书上小女孩解决好这一题,老师想你们自己动手抛也会做的很好,是不是?(让学生抛花片,写四道算式,在组内互相交流)

    师:有谁来说一说你抛花片的情况,你列的算式是怎样的?

    生1:带花的一面有8个,不带花一面有2个。算式是:

    2+8=10,8+2=10,10-2=8,10-8=2。

    生2:带花的一面有7个,不带花一面有3个。算式是:

    3+7=10,7+3=10,10-3=7,10-7=3。

    生n:带花的一面有5个,不带花一面也有5个。算式是:

    5+5=10,10-5=5。

    师:你为什么只写出两道算式呢?

    生n:(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够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两个加数都是5,调换它们的位置,还是一样,所以只能写出两道算式。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老师也同意他的看法。

    (简评:程老师根据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这一心理特点,让小朋友用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性强、感兴趣的抛花片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迪他们的求知欲。依据抛花片的结果列算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同学们抛的不同结果,列出不同的算式,有助于新授知识的伸展和学生思维发展。提问时注意了学生有条理地一组一组地说,筛选出特殊情况5和5、10和0,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我出1。(拍手2次)

    生:我出9,1和9合成10。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两个小客人,它们就是小老鼠和大象(出现戴头饰的小朋友),它们也来做数学题,(老鼠出8,大象出2,说出两道和是10的加法算式,2+8=10,8+2=10。)老师想请同桌的小朋友和老鼠、大象比一比,你们还可以出哪两张数字卡片使它们合起来等于10呢?(同桌互相出卡片,说得数是10的算式)

    (简评:当戴着老鼠和大象头饰的小朋友出现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程老师让同学们合作出卡片,合成10,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感知和是10的算式的五彩缤纷。从课堂热烈的场面,能发现同学们的学习是快乐的、有成效的。)

    2、帮小白兔顺利回家

    师:现在小白兔遇到了一个难题,它不能顺利回家了,(出示挂图),你能帮帮小白兔,让它顺利回家吗?

    (师说算式,生口算得数)

    (简评:本来很枯燥的计算变成了帮小白兔回家,小朋友们都变成了乐于助人的小公民,这样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3、P56第3题

    师:既然小朋友能这么快帮小白兔回到家,相信下面的题目也不会难倒你。(师以卡片形式出示口算题,一张接一张出现,生按坐的位置不同,开火车口答。)

    4、师:下面老师想请小朋友也来帮帮小蜜蜂,它找不到它们要采的花蜜了。记住这里每只小蜜蜂都有它要采的花朵,老师相信聪明细心的你,一定能很快地帮助每只小蜜蜂完成任务的。(用线连一连)

    (简评:这两题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由初步掌握列式计算提升到熟练口算,体现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性特点。从学生那自信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活力和产生的成功感。利用开火车这种游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答对让别的同学点头,答错遥头也体现了程老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5、师:小朋友们的表现的真棒!很快帮助小蜜蜂找到了要采的花蜜。现在小松鼠和小猴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它们也给小朋友们出了数学题,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出示题目)

    师: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谁能用算式来比较它们的多少呢?

    生:小松鼠有8只,小猴有6只,小松鼠比小猴多2只,小猴比小松鼠少2只。算式:8-6=2。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遍,好不好?(生齐答)

    师:那小鸡和小鸭怎么比较呢?

    (让生独立完成。)

    (简评: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几、少几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初步理解结果的不同,对结果的表达也不同,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育理念,也为以后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埋下了伏笔。)

    6、师:下面还有一道难度稍大的题目,你们怕不怕?

    生(齐):(不怕!)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生:好。

    师:你能说出一些和是10的加法算式和一些10减几的减法算式吗?

    生:

    (简评:注重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多思善想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空间理念。既和前面的踢足球、抛花片、帮小白兔回家相呼应,又由形象到抽象地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本P56第3题。

    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1、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

    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知识,加深理解(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发散思维、摆火柴棍(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数学教案 篇13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数学教案 篇14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jK251.COm精选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14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那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小学数学教案14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 =4(元)

    4×5 =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3、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板书设计

    12÷3=4(元) 4×5=20(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1、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后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本节内容是平均分的延伸,跟分数乘法有密切联系,也是学习第十二册教材比例的基础。

    2、本节内容设计比较灵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经课前了解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透彻,也非常理解、喜欢比的多种表现方法,而分东西时他们都喜欢用平均分,认为平均分最合理,也非常喜欢帮助别人分东西。

    2、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挑战各种难题,所以本人设计了由平均分向按一定比分配的策略,让他们的认知由平衡向不平衡发展。并一步步引导他们运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最终真正学到知识。

    3、学生可能会认为为什么平均分分东西会不公平,为什么要按一定的比分才合理。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1、正确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主动讨论和交流。

    2、 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3、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4、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整理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学生:布置学生课前回顾本单元知识

    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1、 回顾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这个单元的知识。你们知道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请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把它写在题卡上。

    2、 整理和复习

    (1)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小组的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么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的学习过程排排序,谁还记得我们是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为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知识要点。

    (2)分类复习

    ①小朋友们都整理的很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笔算加减法。刚才有小朋友提到笔算加减法分为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谁能分别编一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那你们会计算吗?指名上台板演。

    校对时提问: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那在我们计算时你还有什么特别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做一做。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是个合格的小计算家。

    ③改错。

    3、 应用拓展 解决问题

    (1)课件分步出示

    瞧,这有几位小朋友正在和小鸡们玩呢。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知道怎么列式吗?

    如果条件换成“小鸡比母鸡少7只”,怎么列式?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多少岁?要求学生列式进行计算那10年后呢,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小组讨论。

    4、 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感觉怎么样?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内容概述

    这是一节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对话,解决在游森林公园过程中遇到的买门票、租船、为猴子选择食物等问题,从而复习“单价×数量=总价”这个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一、能够应用“单价×数量=总价”这个关系式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认识到计算机是学习的有力工具;

    知识形成目标

    一、熟练的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类应用题的解法;

    情感形成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

    课 前准 备

    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

    障碍资料

    1、 是否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2、 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板书设计

    游森林公园

    购买门票

    租用船只

    选择食物

    教学过程

    教 学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课 后 随 笔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今天我和你们的班主任带你们去游森林公园。

    (师贴艺术字:“游森林公园”)

    听到这个消息,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课件演示一辆小火车前进,放着《火车开了》的音乐

    我们到公园里面去游玩,,要先干什么呀?

    师板书:购买门票

    课件显示森林公园门票价格牌:“零售:

    儿童票每张10元,

    成人票每张20元;

    团体票(25张或25张以上):

    儿童票每张8元,

    成人票每张16元。

    怎样买票才能算最合适呢?让我们进入到买票方案的设计界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下买票方案,愿意设计几个就设计几个。

    大声地读这几个字

    生形容自己的心情

    生异口同声答到:“买票”

    生读门票价格牌

    交流获得的信息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买票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单价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

    渲染气氛,

    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现人机交互,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带给学习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课 后 随 笔

    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买票方案

    评选一下最优方案

    课件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

    课件显示收到的新邮件,猴山的饲养员叔叔要大家去猴山帮忙。

    课件显示森林湖

    师提问:到猴山要过森林湖,我们该怎么办?

    课件显示设计租船方案的界面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租船方案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评选最优方案,并说出理由。

    生欣赏森林公园的美景。

    生答应去帮忙。

    生积极想办法,一致认为应该乘船。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租船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租金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租金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反思: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

    联系生活实际

    说明:一共提供了5种船的图片,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船的租金和座位数。

    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采用“学易”系统评选最优方案

    通过“学易”系统查看选择情况

    课件演示猴山的全景并出现饲养员叔叔,他提出要求,让大家帮助他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为猴子购买食物的方案。

    师提问饲养员叔叔要我们帮什么忙?

    课件显示为猴子选择食物的设计界面

    师演示选择食物的过程。

    生拿起遥控器从5个方案中选择认为最好的

    生通过“学易”系统中显示的每个选项被选择的.比例情况,选择最合理的租船方案

    生重复要求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方案:

    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食物的单价。选择哪种,只需要单击一下这种食物的图片,方案内就会自动出这种食物的名称和单价,只需在方案内输入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而且还有经费使用情况的提示信息。

    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学易”系统的使用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进一步明确要求,为设计选购食物方案作准备。

    使学生确实的感受到了计算机带来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

    评价方案

    课件先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但是最后呈现出一幅

    人们践踏草坪,破坏环境的画面。

    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提出优点和不足

    生谈感受

    但不选最优,只要合理即可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师生小结

    畅谈收获

    这次游森林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和遗憾?

    老师做小结,明确今天复习的知识,小结这节课学生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一节复习课成了一节让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的活动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了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视算

    13-917-912-9

    18-914-915-9

    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

    ◎◎◎◎◎◎◎

    ◎◎◎◎◎◎◎◎

    板书:9+6=15

    6+9=15

    15-6=9

    15-9=6

    3、练习二第1、2题

    4、算一算

    练习二第5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体订正,对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变式练习

    1、练习二第3题

    2、第4题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或数字转盘,随意抽拉或转动,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三、应用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二第6题和第8题)

    要求:

    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列式计算,并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拓展练习

    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课本第54页内容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2 ×3 =36(元)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1.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 2

    × 3

    12

    × 4

    12

    × 5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518×315×627×3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复习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去人民币王国里做客,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人民币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学生: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元、角、分三个单位)

    教师:你能说说人民币之间有什么最重要的互换关系吗?

    学生:1元=10角,1角=10分。

    (教师板书此关系式)

    教师:今天,我又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用元作单位的人民币大朋友,他们的名字叫做大面额人民币。他们也想跟孩子们一起玩儿,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

    (教师出示课题:大面额人民币)

    教师:他们就在我们数学书里第73页上等着你们呢!快去找一找他们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复习,由小面额人民币引出大面额人民币,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框架,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提供知识迁移的基点。]

    (二)、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1、教师:孩子们见过他们吗?在哪儿见过?

    学生1:我在超市里见过。

    学生2:我在老师收学费的时候见过。

    学生3:我在商场里见过。

    2、教师:用过他们吗?什么时候用过?

    学生1:开学交学费时我用过。

    学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付钱时,妈妈让我去付钱,那时用过。

    3、教师:孩子们既然见过、用过这些新朋友,那你们一定也认识他们吧?下面就请你跟同桌的孩子相互介绍介绍新朋友吧!

    教师:有谁愿意把新朋友介绍给全班的孩子听一听。

    (学生上台用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展示并板贴)

    学生介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教师表扬发现人民币正面主席像的孩子,并给学生简要介绍主席)

    4、教师:今天我们的新朋友们要去参加人民币王国里举行的一次化装舞会,他们想请你们帮他们检查检查他们化的装好不好,别人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来。

    (教师出示多媒体游戏内容)

    游戏1:教师出示遮住一部分颜色和图案但留有数字的人民币。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篇一: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拔萝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萝卜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和“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这两个加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材将加减法合起来安排,用“主题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加减法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接近于实际。另外,教材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过程中,初步引出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而又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理解并接受这种方法,体现了一定的算法优化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都已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基础知识,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一些用竖式计算的知识储备;而根据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从使用新课程一开始就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已普遍具备这个能力。但一少部分学生爱讲不爱听,还有些学生愿做不愿表达,更有甚者,愿听老师的,而不愿听同伴的发言。所以,学生能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能否虚心、耐心地倾听、思考他人的算法是我们这个班在课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堂实录

    (一)借助情境,设疑激趣

    师:秋天到了,山坡上的萝卜丰收了。这一天,兔妈妈带着她的两个孩子一块儿上山拔萝卜。(板书课题:拔萝卜)为了调动兄妹两人的积极性,兔妈妈提议:让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看谁拔的萝卜多,就奖给谁小书包。两只小兔听了,乐得都蹦起来。他们用力地拔呀拔呀,累得满头大汗都不肯歇,终于和妈妈一起把萝卜拔完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比赛结果吗?猜一猜,谁会赢?

    (当教师讲完童话故事,提出让学生猜猜谁可能会赢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由静静地倾听变为争先恐后地猜测,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继而产生强烈想知道比赛结果的愿望,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拔萝卜挂图。猜对的学生表现出兴奋的样子。)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白兔拔了23根萝卜,小黑兔拔了36根萝卜;小白兔拔的少,小黑兔拔得多。

    生2:我知道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小黑兔比小白兔拔得多。

    生3:小黑兔拔得比小白兔多一些,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一些。(该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此,教师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图中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知识。那么,根据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小白兔和小黑免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生2: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

    生3: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多少根萝卜?

    生4:小白兔再拔几根萝卜,就和小黑兔同样多了?

    (教师把这四个问题板书到黑板上,问:谁还有问题?)

    生5:小黑兔再给小白兔几根萝卜,他俩就同样多了?

    师:这个问题不简单,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5:因为白兔妹妹力气小,拔得少,所以哥哥想把他的送给妹妹一些。这样,两人不就都可以得到书包了吗?(该生不仅积极动脑想问题,而且有一颗爱心。教师很是激动,马上奖给他一颗黄色的智慧星和一颗红色的友爱星,对他的思想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指出这个问题很不简单,目前你们还没有能力解决,如果谁有兴趣,下课后老师和你们一块探讨。)

    (三)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自己解决问题吗?

    生:想。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呢?(大多数学生提出先解决“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这个问题。这一段的设计主要是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决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36+23=59(根)。(一部分学生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师:算出得数的同学,现在用小棒或计数器验证一下自己的.计算结果,其他同学探究36+23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学生汇报。)

    生1:我是心算的,个位上6+3是9,十位上3+2是5,合起来是59。

    生2:我是这样想的,6+3=9,30+20=50,50+9=59。

    生3:36+3=39,39+20=59。

    生4:我是把23分成20和3,36+20=56,56+3=59。

    生5: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师板书“竖式”。)

    师:你们谁会用竖式计算呢?你们是怎么知道这种算法的?用竖式计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算法。

    (教师指名生5在黑板上边板书竖式,边说计算过程。)

    生5: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写36,再在36下面写上23,并把加号写在23前面,写完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算6加3等于9,9要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十位上3加2等于5,5写在横线下的十位上,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59。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呢?

    生5:因为6和3都表示几个一,2和3在十位上,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对齐。

    师:用竖式计算是在我们用口算感到困难后,可以选择的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两点:(1)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结果要像排队一样,横线上的两个加数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千万别站错队哟;(2)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加号要写在第二个加数前面。

    师:同学们一下子想了这么多算法,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老师也为你们感到自豪。那么,在有了自己的算法,并且听了别人的算法后,你现在比一比,然后再想一想,哪种方法适合你自己,最后把你喜欢的算法告诉你的同桌。

    师:以上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指名班上交流。)

    生1:我喜欢用竖式计算,因为它算起来比较简便,不容易出错。(许多学生都喜欢用这种算法,大约有一半多。)

    生2:我喜欢用口算,因为这种算法快。(这一少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计算能力强,计算快的。)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亲自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注意算法的优化,使学生在比较中选择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剩下的2,3,4题,四人一小组,你们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四人一组选择讨论解决问题,气氛热烈,但个别组组员讨论不怎么积极,教师帮助引导他们。)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共探索了三种算法。第一种是:先算36-20=16,再算16-3=13;第二种是:先算30-20=10,再算6-3=3,10+3=13;第三种是用竖式计算:先写36,再在36下面对齐写23,在23前面写上“-”,然后画一长横线,在横线下面对齐写得数,个位上6减3得3,十位上3减2得1,合在一起就是13。

    师:其他组还有别的算法吗?

    组2:我们还有一种算法,就是先算36-3=33,再算33-20=13。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算法中,你将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同桌两个小伙伴悄悄地说。)

    (评析 在让学生探索出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

    (四)巩固应用

    1.师:这节课在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中,大家积极动脑,发现了这么多计算方法。下面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来计算下面各题。

    54+2378-5422+3698-52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自己的方法是否快捷简便,从而在反思中再一次确定适合自己的算法。)

    2.森林医生(出示29页第4题)。

    师:看到大家表现这么出色,啄木鸟医生想请同学们帮这四棵生病的小树把病治好。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29页,找到第4题,我们一起比一比,谁的医术最高明,能把这四棵小树治好。

    (学生独立做题,四人板演,最后讲评,评出“最佳医生”。)

    (五)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哪些地方你们学得很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回顾与评价,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觉得本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成功。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不论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首先,通过“拔萝卜”这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学生经历探索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引导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学一学、想一想,在实践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并注意算法的优化。

    《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我想:好的方法应该让大家分享。

    同时,在教学中也自感有些地方不尽如意,需要改进。

    1.要加强训练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整节课中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赞赏,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时不那么积极。

    2.我们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小组间的学习合作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场地小而人多,难以搭配得十分均匀,因而组与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的组讨论热烈,个个发言积极;而有的组只有小组长一人说,其他人只当听众。教师在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只能指导一两个小组,所以组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

    案例点评

    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一开课,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有趣、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在分享兔妈妈一家采摘丰收果实的同时,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一味地说教,而是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教师适时地用不同颜色的智慧星和友爱星等形式对学生的出色表现予以评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编者点评

    1.大班额下如何组织好小组合作、如何用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本节课值得研究的地方。如何让每个小组成员有事做,有话说,适时用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来促进他们的主动性也是本节课要改进的地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倡学生在参与中、反思中成长。

    2.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方式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是否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如玩卡片等活动来探索加与减的方法,可能会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感与亲近感。

    3.课尾的总结采取常规性的方式,概括本节的知识,但学生各方面的提升,不是光靠总结就可以完成的。应根据课的内容加以拓展,在身边寻找带有数学加、减的生活实例,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使整个课堂产生“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篇二:一年级数学教案——拔萝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发法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并掌握计算发法。

    2、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讲述小兔拔萝卜的故事

    2、出示主题图:板书课题拔萝卜

    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

    1、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几个?

    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几个?

    如何列式计算?

    三、探索算法

    1、提问:36+23=?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计算

    方法二: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方法三:先算30+20=506+3=950+9=59

    方法四:先算36+20=56再算56+3=59

    方法五:先算23+6=29再算29+30=59

    方法六:列竖式计算

    3、、竖式计算:

    36

    +23

    59

    说说在进行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给小伙伴们提个醒

    小结算法: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4、口算或竖式计算:43+25

    四、试一试。

    1、36-23=?你能自己算出来吗?试试看

    2、交流方法

    五、练一练,巩固竖式计算方法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六、小结;

    今天,大家通过自己思考并和同伴交流,知道了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30×2 13×200 130×20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

    (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

    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体会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小结

    教师提问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十l=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三、课堂作业

    在○里填上、或=。

    35○53

    78○69

    13○31

    70 9○79

    63-3○70

    80○81

    65○65+5

    37○37-1

    100○90+9

    四、课外实践作业

    每个同学回家后分别拿9个和10个小圆片,摆出不同的数给爸爸、妈妈看,看谁摆的又快又对。

    教学反思:

    今天的这堂课,我为各小组准备了学具卡片,小组内分好工后便开始了学习,我到各组查看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但是这一次,我不在直接指出知识上的错误,而是指导各组怎样更好的合作交流,换句话说,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留下的是过程性的点评。在集体汇报环节,我请一组同学汇报,其他组倾听,并及时给出意见,虽然可能还有个别小组会出现不愿参与别的小组现象,但整体上,却有了进步,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会指出意见不统一的地方,汇报不在是说给老师听,我想,我们的学本式又有了一些进步。

    小学数学教案 篇11

    一、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

    师:小丁丁和小巧在做游戏,将一个三角放在中间,把小圆片分别放到三个区域中,你能从图中看出游戏的规则吗?

    2.出示一个三角板,将小圆片放到各个区域中去,教师不做解释的摆放第一张结果数卡。

    3.用磁性小圆片和数卡将书上题2摆在三角板上,然后学生得到计算三角的草图,并摆出题2,求出结果数并填入。

    二、提高过程

    1.题3:只给出一个结果数,且一个区域没有摆出。教师摆出三角板,给出题3,提问:你们能填一填吗?说出为什么这么填的理由。

    5+()=1111-5=()

    2.抽象成数师:能直接用数表示吗?3.题4—5教师提问:你是如何算出的,用了什么方法?

    三、探究

    1.题6:摆出题6的三角板,师:你们能够用小圆片摆一摆,试一试吗?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一:首先上方摆上3个,那么左下方如何摆或者右下方如何摆。探讨:这样摆可以吗?不可以的话是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尝试二:上方摆上4个,那么如何摆剩下的?提问:这次成功了吗?说一说为什么这次摆对了?

    2.检验:4+3=73+5=85+4=9将小圆片抽象到数,填入题目中。

    四、练习册的练习

    1.简单题型将相邻的区域相加并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2.难度增加:2个区域是空的。师:你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吗?(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

    3.通过试验找到答案左边:请你们试一试,你能知道这三块区域到底是几吗?(用小圆片来摆一摆)右边:请用小圆片来摆一摆,看看这题有什么不同?

    4.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12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3

    一、引入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较长的时间单位,认识年、月、日。(板书课题)

    先了解一下年、月、日的由来。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二、找找圈圈,认识年历

    1.师:认识时分秒要看钟表,认识年月日要看什么呢?(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的年历,(课件圈出老师自己的生日)课件上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这一天可能是老师的什么日子?是几月几日?

    2.生在年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圈一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说。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你能在书上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打开数学书P17,圈一圈。

    谁能从大屏幕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1到12这些大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每个月里的数字呢?

    3.师:知道祖国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指名说一说,找一找。

    师: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先说一说什么节日是几月几日,再找一找。

    教师可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4.小结:记录我们每个人的生日、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年、月、日等时间单位。

    三、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观察各年年历,获得年月日的知识。

    师:观察书上的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12个月时,师引导:年历卡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几个月?每年都有12个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学生回答每月的天数时,师引导: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板书:31天、30天、28天)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非常喜欢爱动脑筋的你们。

    2.整理每月天数,认识大小月。

    师: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来整理一下吧。填写表格。

    一起来把整理的结果说一下。集体交流,师把表格填完整。

    师:谁再来看着表格说一说一年有多少个月?

    师:观察表格,每个月最多有多少天?31天的有哪几个月?30天呢?还有呢?

    课件出示:(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月

    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课件: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课件:小月)。还有一个2月有28天,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谁再来说说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板书同课件)

    请大家给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是这样涂的吗?数一数大月、小月各有多少个?

    师:2月为什么不涂?

    一年中有多少个大月,多少个小月?还有1个二月。总共是12个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总复习第11、21、22题

    复习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学统计图的特点及绘制方法。

    2.能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辨异能力。

    3.在绘制统计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负责态度。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要求通过对统计图的复习,达到下面的目标:

    1.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的方法、步骤。

    2.会对统计图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3.绘制统计图时讲究整洁、美观。

    二、回忆梳理,结成络(15分)

    组织回忆:统计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三、组织记忆,融会贯通

    同桌间相互讨论,边说边记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步骤基本一样,如果连接每个直条的端点,就使条形统计图变成了折线统计图;而沿着折线统计图的各点画出直条,就转变成了条形统计图。

    四、练习矫正,形成技能。

    第11题

    (1)从图上可以看出旅行车从8:00到11:00行走的路程为180千米,时间是3时,所以速度是每时60千米。

    (2)可以这样描述,先以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3时,休息了1时后,又以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1时,然后浏览了2时的景点,再以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1时,总共行驶了300千米。

    旅游车停留的3时,学生只要叙述合理就行。

    第21题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本题可以用排除法,由跑步可排除C,由跳远可排除A,再比较跳高可以排除B,选择D。

    第22题

    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纵轴可以1格代表2个人,可以让学生用两种颜色的笔描画折线图。鼓励学生从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学生也可以议一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也许会说:从折线统计图也可以看出,营养不良的学生数大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肥胖的人数也比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生活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饮食也要有所节制,要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位置数学教案汇总


    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老师们确保每堂课正常进行,就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教案,通过教案能时刻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那么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教案呢?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位置数学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位置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建立“上、下”、“前、后”方向感的过程。

    2、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课件。

    预设流程:

    一、谈话导入

    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嘴巴上面有什么?(鼻子、眼睛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生举例)

    2、观察主题图体会上、下含义。

    小朋友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课件出示主题图)

    提问: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上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生回答)

    我们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生回答)

    你们有什么想问大家的吗?(学生提问,其余同学解决)

    3、把课本的第1页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

    4、做一做(课本第2页“做一做”第1题)。

    (1)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同桌互相检查),把铅笔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老师检查)

    (2)感受上下的相对性:谁能把它们的位置调整一下?(指名2生改变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其余同学摆。)

    三、课堂作业

    1、拍手游戏:上拍拍,下拍拍,请把小手伸向前;前拍拍,后拍拍,请把小手伸回来。(反复做3遍)学生会了以后,自己找好朋友合作做。(巩固上下、前后概念)

    2、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拿数字卡片摆一摆)

    有一场汽车比赛,去采访的记者阿姨发来了手机短信,关于到终点的次序有这样几条信息(课件出示信息: 2号车排在最前面;1号车在5号车和3号车的后面;3号车的前面是5号车。)你能判断他们分别是第几名吗?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位置数学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4页例题2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出把一个数扩大和缩小,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看新闻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关小数点引起新闻故事,播放新闻故事。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怎样会引起小数扩大和缩小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1.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例2(1)把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你能找到相关的数学信息,列出算式来吗?可以先不写得数。学生交流列的算式,教师及时板书。×10= ×100= ×1000=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探究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质疑:观察黑板上的三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友情提示:(1)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

    (2)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当中,引导学生一个算式一个算式的观察,逐渐发现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全班交流:(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

    (4)适时梳理,总结规律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一个小数乘以10,相当于把这个小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一位,一个小数乘以100,相当于把这个小数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两位,一个小数乘以1000,相当于把这个小数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三位,总结提升,教师板书:一个小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5)在下面的表格填上合适的数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后小结:要想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应该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数位不够时补“0”占位。

    (二)探究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谈话:一个小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一个小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怎么办?出示例2(2):把分别缩小到它的110、1100、1 1000,各是多少?(1)提示

    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②列出式子,先猜一下结果,扩大原数的10倍扩大原数的100倍扩大原数的1000倍

    ③想一想:一个小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它的小数点

    怎样移动?用一句话将你的发现概括出来。?在小组内把自己的发现说一说。

    (2)汇报交流。÷10= ÷100= ÷1000=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①一个小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 1000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②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它会缩小到它的110、1100、质疑:具体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质疑:一个小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 1000,它的小数点怎样移动?

    小结:通过探究、验证,我们发现:一个小数缩小到它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质疑:要想把一个数缩小110该怎么办?缩小1100呢?缩小1 1000呢?(3)练习

    把下面的数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10、1100、1 1000 500 9999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问:缩小到它的1 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几位?数位不够时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小结:要想把一个小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 ??,应该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数位不够时补“0”占位。质疑提升:

    小数乘以或除以10、100、1000??可以像整数一样在后面添上“0”或去掉“0”吗?为什么?

    预设:不能,因为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再次质疑:小数乘(除以)10、100、1000??和整数乘(除以)10、100、1000??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概括总结:其实在整数后面添上“0”或去掉“0”也相当于移动了它的小数点。比如:4可以看做是,小数点向后移动一位就是,向右移动两位就是,400可以看做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是了。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探索并归纳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小数进行扩大和缩小的规律,即:①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它的.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②一个小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 1000 ?小数点分别向左移

    动一位、两位、三位?

    另外,我们还知道了在整数后面添上“0”或去掉“0”也相当于移动了它的小数点。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10= ×100=7 ×1000=70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它的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10=

    ÷100=

    ÷1000=一个小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 ??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位置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一、预习作业

    =9mm =90mm =900mm =9000mm

    分析9、90、900、9000之间的变化

    二、复习导入比较大小

    ( )

    ( )

    问: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为什么大小不同?板书:(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三、新知探究

    从上题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1、马小虎做的记录

    哪些数据有问题?

    这两个数据有什么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了?

    正确的该怎么写?

    观察、小结:小数点位置变化,小数大小也变化

    2、游戏

    想把这个小数变大,小数点如何移动?谁来试试?小数点越往哪个方向移动,小数越大?板书:小数点右移,小数变大想把这个小数变小,小数点如何移动?谁来试试?小数点越往哪个方向移动,小数越小?板书:小数点左移,小数变小用手势表示方向与大小变化

    同桌合作,一生说一个小数,另一生变化

    3、课本主体图

    (1)板书:9m从这四个数据看,小数点依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变大,用来表示长度,说明金箍棒越来越长。为了更清楚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把这几个数据用mm来做单位。看预习作业,完成板书。

    =9mm =90mm =900mm =9000mm

    (2)从上往下观察:

    把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米=9毫米)

    师移动米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米=90毫米,原数扩大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米=900毫米,原数扩大l00倍)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9米=9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loo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3).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书↑),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l000倍......(板书)

    (4)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书上补充完整)

    (5)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000倍......

    四、练习

    1.练习:P45做一做

    小结: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000

    2、课本第46页第1、2题。

    位置数学教案 篇4

    九年级数学教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经历探究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时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3.6A)

    第二张:(记作§3.6B)

    第三张:(记作§3.6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研究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还探究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为相离、相切、相交.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三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结果是不是也是三种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有关探讨.

    Ⅱ.新课讲解

    一、想一想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两个圆的哪些位置关系呢?

    [生]如自行车的两个车轮间的位置关系;车轮轮胎的两个边界圆间的位置关系;用一只手拿住大小两个圆环时两个圆环间的位置关系等.

    [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的有关两个圆的位置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位置关系分别是什么.

    二、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O.再在另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与⊙O1半径不等的⊙O2.把两张透明纸叠在一起,固定⊙O1,平移⊙O2,⊙O1与⊙O2有几种位置关系?

    [师]请大家先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出不同的位置关系,然后互相交流.

    [生]我总结出共有五种位置关系,如下图:

    [师]大家的归纳、总结能力很强,能说出五种位置关系中各自有什么特点吗?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内部还是外部来考虑.

    [生]如图:(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公共点,除公共点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一个圆上的点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内部;

    (4)内切:两个圆有一个公共点,除公共点外,⊙O2上的点在⊙O1的内部;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O2上的点都在⊙O1的内部.

    [师]总结得很出色,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上面的五种位置关系中有相同类型吗?

    [生]外离和内含都没有公共点;外切和内切都有一个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师]因此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三种.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知:

    投影片(§24.3A)

    (1)如果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外部还是内部来考虑,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2)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分三种:相离、相切、相交,并且相离,相切

    三、例题讲解

    投影片(§24.3B)

    两个同样大小的肥皂泡黏在一起,其剖面如图所示(点O,O'是圆心),分隔两个肥皂泡的肥皂膜pQ成一条直线,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求∠TpN的大小.

    分析:因为两个圆大小相同,所以半径Op=O'p=OO',又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所以pT⊥Op,pN⊥O'p,即∠OpT=∠O'pN=90°,所以∠TpN等于360°减去∠OpT+∠O'pN+∠OpO'即可.

    解:∵Op=OO'=pO',

    ∴△pO'O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OpO'=60°.

    又∵Tp与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

    ∴∠TpO=∠NpO'=90°.

    ∴∠TpN=360°-2×90°-60°=120°.

    四、想一想

    如图(1),⊙O1与⊙O2外切,这个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切点与对称轴有什么位置关系?如果⊙O1与⊙O2内切呢?〔如图(2)〕

    [师]我们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任一直径所在的直线,两个圆是否也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这就要看切点T是否在连接两个圆心的直线上,下面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反证法的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是假设结论不成立;第二步是根据假设推出和已知条件或定理相矛盾的结论;第三步是证明假设错误,则原来的结论成立.

    证明:假设切点T不在O1O2上.

    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所以T关于O1O2的对称点T'也是两圆的公共点,这与已知条件⊙O1和⊙O2相切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则T在O1O2上.

    由此可知图(1)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切点与对称轴的位置关系是切点在对称轴上.

    在图(2)中应有同样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圆相内切或外切时,两圆的连心线一定经过切点,图(1)和图(2)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它们的连心线.

    五、议一议

    投影片(§24.3C)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

    (1)当两圆外切时,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简称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外切吗?

    (2)当两圆内切时(R>r),圆心距d与R和r具有怎样的关系?反之,当d与R和r满足这一关系时,这两个圆一定内切吗?

    [师]如图,请大家互相交流.

    [生]在图(1)中,两圆相外切,切点是A.因为切点A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O1O2=O1A+O2A=R+r,即d=R+r;反之,当d=R+r时,说明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O1、A、O2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1与⊙O2只有一个交点A,即⊙O1与⊙O2外切.

    在图(2)中,⊙O1与⊙O2相内切,切点是B.因为切点B在连心线O1O2上,所以O1O2=O1B-O2B,即d=R-r;反之,当d=R-r时,圆心距等于两半径之差,即O1O2=O1B-O2B,说明O1、O2、B在一条直线上,B既在⊙O1上,又在⊙O2上,所以⊙O1与⊙O2内切.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1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 教案和课件的精湛设计能够带来教学思路的拓展。出于您的需要,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提供“大班我的数学教案”,热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的:

    1、在游戏活动中,理解进位四的运算道理,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听题打算盘。

    2、能积极投入探索活动,操作寻找总结方法。

    二、材料与环境创设:

    鞭炮若干,算盘(人手一份),苹果、梨子(每人一个)、汽车六辆、数字卡片若干、记数卡片若干、开汽车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1、游戏放鞭炮(学习进位加4的运算法)。

    (1)激发幼儿关心爷爷、奶奶的情感:

    师:再过几天就是重阳节了,是谁的节日?我买来许多的鞭炮一起和爷爷、奶奶过节,好吗?我买的鞭炮有些不同,你要做出里面的题目才会响。

    (2)出示鞭炮卡片(9+4)幼儿尝试自己拨珠计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集体边讲述边操作理解之后,我们一起来放个鞭炮(乒!乓!)

    出示鞭炮卡片(7+4)师:请一个小朋友在大算盘上做,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集体拨打),答对之后师:这个鞭炮我们也可以放了。(乒!乓!)

    出示鞭炮卡片(16+4)师: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做,你为什么这样做?集体拨打,我们一起来放放这个鞭炮。(乒!乓!)

    出示鞭炮卡片(8+4)师:我也来做做,(错误指法),对不对?哪里不对?应该怎样做?(小结:先去再进)(乒!乓!)

    (3)师:大鞭炮放完了,我们再来放放小鞭炮。(教师出示小鞭炮并翻开题卡,幼儿按题拨珠)

    幼儿自由选择拨题,教师巡回观察引导幼儿并引导能力弱的幼儿讲讲这样算的原因。

    2、游戏送水果

    (1)找车牌号码

    师:放完了鞭炮,我们还该给爷爷奶奶买什么礼物呢?(幼儿发散思维)商店离这很远我们要乘车去买礼物,可是这些车没有车牌,不可以在马路上开。(出示红、黄、蓝、绿、橙六辆小汽车)我们先要把车牌号码找出来。车牌号码在哪呢?(出示数字4、7、1、2、9)秘密就在这些数字中。

    师:红颜色的汽车车牌号码是把这些数字从小排到大。猜猜是多少?(12479)

    师:兰颜色的汽车车牌号码是把这些数中最小的放在第一位,后面的由大到小(分组说是多少?19742)

    师:绿颜色汽车车牌号码是把这些数单数放在前,双数放在后,然后从大排到小(个别说,演示排列法97142)

    师:还有三辆汽车的车牌在我的卡片上,请你们记住拨入算盘。(教师出示卡片,幼儿记数拨珠)

    师:找到了车牌,这回可以去买水果了,小汽车准备好了吗?(幼儿倒坐椅子作开汽车状,自由听音乐做开汽车)

    (2)游戏:买水果

    师:水果店到了,在每张桌子中间都有装满水果的筐,水果的背面都有一道题,请你们用心算的方法算出来,算对即可买到这只水果。

    幼儿心算买水果。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水果分给爷爷奶奶吧!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数学符号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大班幼儿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如何帮助孩子们更形象地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尤为重要。本次活动,我将向孩子们呈现了数学符号“=”、“〈”、“〉”。并在师生互动中演示其所表现的数量关系,再利用集体游戏和分组游戏相结合的形式让数学活动动起来、活起来。吸引孩子们积极参与游戏,并在游戏中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2.认识“=”、“〈”、“〉”,初步学会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重点)

    活动过程:

    1.出示数字卡及数学符号卡,谈话引入课题。

    师:小朋友,今天我请来了许多朋友,请你们仔细看哪些是我们已经认识的?把它们找出来。

    :小朋友们认识的朋友可真多,现在屏幕上还有三个新朋友,我们还不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1)出示图片,认识符号。

    ①出示等于号的图片,提问:

    这个新朋友,刚才有小朋友已经说出了他的名字,你们认识它吗?它叫什么名字?长得什么样?什么时候,我们需要用等于号呢?

    教师:等于号是由两条一样长的平行线组成的,它表示两边的物品或数字是一样多的、一样大的。

    ②同时出示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图片。

    师:接下来,我们要认识一对双胞胎符号,请你们仔细看一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俩长得什么样,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大于号和小于号都是一头尖,一头张开大口,像一只鳄鱼张开大嘴巴。不一样的是,前面开口,后面尖尖的是大于号,它表示前面的物品或数字比后面的要多、要大;前面尖尖,后面开口的是小于号,它表示前面的物品或数字比后面的要少,要小。

    (2)尝试用手臂探索表示各种数学符号。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刚才我们认识的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都是数学符号,而且它们都是由两条直线组成的。动动脑筋,,你们能用我们两只平平的,像直线一样的手臂表示这几个符号吗?

    玩法:教师和幼儿统一等于号、小于号和大于号的动作,幼儿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大家一起检验。

    3.学习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

    师:刚才我们玩了好玩的符号蹲游戏,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我这儿有一几张数学图表,上面丢失了一些数学符号和数字,请你们帮我在下面的答案栏中找出来。(引导幼儿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师:你们做得可真棒,真让我感到高兴。现在,我想请你们玩一个分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你们三个人一组合作玩。请你们自己选择,和自己的好朋友三个人一组,组合好的站到后面的点子上。

    介绍游戏玩法:都组合好了吗?现在和你们组的成员拉拉手。小朋友们请看,这边的桌子上是刚才我们学的数学符号卡片,这边的桌子上是1-10的数字卡片。等一会,老师说开始后,我们每组的三个小朋友先到时这边的桌子上取找你们喜欢的两张数字卡片,分别挂在两个人的胸前,再一起到这边的桌子上取相应的符号卡片,挂在第三个人胸前。然后赶快调整位置,组合成正确的数学式。

    5.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材料,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和数字卡片及数学符号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玩得真开心。你们好朋友之间合作的也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把卡片朋友们送回家休息休息吧!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3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排序(即序列)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或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为了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整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给材料排队,学习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自由排序,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并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3、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这里还有: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100篇【推荐】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有趣的排序》

    活动准备:

    排序材料:积木、几何图形、吸管、数字卡、玩具等等。

    日常用品:有关排序图案的衣服、杯子、帽子、项链、毛巾、建筑物等等。

    活动过程:

    一、玩“给物品娃娃排队”的游戏,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自由探索,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

    1、教师向幼儿介绍各种物品娃娃,并请幼儿给物品娃娃玩排队的游戏。

    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娃娃进行排队,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

    二、交流排序结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方法。

    1、提出问题:你是怎样跟物品娃娃排队的?

    2、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

    教师小结:排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按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长短等特征来排队,排序的规律也有很多,如:ABAB、AA、ABCABC……

    三、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同一材料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1、教师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提出如下问题:除了上面这些排法,还有其它不同的排法吗?谁想到了?除了横着排,还可以怎样排?

    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探索同一材料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3、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排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4、交流探索结果

    教师小结:原来同一种的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规律排出很多不同的排法。

    四、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地方会运用到排序的方法?(如:舞蹈的动作编排、昼夜的更替、服装的装饰……)

    五、延伸活动:装饰服装。

    这里还有: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100篇【推荐】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4

    幼儿园大班绘本综合教案:金老爷买钟游戏要求

    1、a段音乐:幼儿在圈上站好,随音乐顺时针走;

    2、b段音乐:幼儿各自表演闹钟造型,并随音乐舞动肢体;

    3、完整音乐,完整体验。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欣赏绘本,通过观察时间的变化,理解时间是会走动的。

    2、倾听音乐,合乐表现闹钟走、闹铃声与各种闹铃形象。

    3、体验绘本诙谐、幽默的风格。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1、直接引题、绘本导入

    2、整合音乐,绘本阅读

    (1)初步认识钟

    (2)第一次买钟

    ①讨论:怎么才知道这钟准不准呢?(买钟)

    ②结合ppt认识钟表店里的钟。

    ③幼儿创编各种钟的样子,并用动作表现。

    ④欣赏音乐

    (a)分析音乐的前面部分表示钟在走的,后面部分表示闹铃。

    (b)教师哼唱,帮助幼儿表现音乐。

    (c)合乐表演

    (3)第二次买钟

    ①金老爷买了一只钟。摆在自己家二楼的卧室里:看看是3点

    他想:我得去看看阁楼里的那只钟。(动画,上楼)

    ②(ppt)爬上三楼那个小阁楼,几点?是3点1分。

    二楼的钟是3点,三楼的钟是3点1分哪只钟才是准的呢?

    ③金老爷决定再次买钟

    ④幼儿再次合乐表演,

    (4)讲述故事至结尾

    ①金老爷在走的时候,时间也在怎么样?

    ②续讲故事至结尾

    3、结束部分

    随音乐出活动室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运用表格、绘画、简单文字等形式,学习制定自己一周的角色游戏活动计划。

    2.获得做事讲求计划性、条理性的经验。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学具:铅笔,幼儿用书第29页(学会计划)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

    教师:我们每天在幼儿园都可以参加哪些游戏活动?

    教师:你们最喜欢在幼儿园玩什麽游戏?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你每天玩的游戏内容一样吗?你都参加过哪些游戏?

    2.学习制定一周游戏计划。

    教师:我们在幼儿园一个星期有几天玩游戏?这5天你都玩了哪些游戏呢?

    教师介绍活动内容与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在记录单上制定出自己下个星期5天的游戏计划。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怎样让别人看出自己的计划有5天?每天自己都想玩些什麽游戏?计划不仅要让自己看得懂,而且还要让别人看得懂。

    幼儿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

    3.展示结果。

    展示幼儿的记录单,让幼儿说说自己能够看懂哪几张游戏计划,鼓励幼儿学习同伴清楚地记录方式。

    集体观察1份游戏计划。

    请一名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游戏计划,集体检查其是否按要求完成。

    找一找记录单上有哪些不同的记录策略(如星期、日期、空格等)。

    4.幼儿再次活动。

    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迁移新经验修改自己的游戏计划。

    效果检查:通过本节课使幼儿知道了自己在幼儿园每天都有玩不同的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学会了制定自己一周的角色游戏活动计划。(.来源教案网)使幼儿从此养成了做事讲求计划性、条理性的好习惯。本节课效果很好。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幼儿学习做10以内的加减法,并尝试用密码表示数字。

    活动准备:

    《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幼儿用书大班数学下册人手一份,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教师:我们每个人家里都有电话号码,现在请你帮达达算一算他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好吗?

    二、观看投影仪。

    1、把算术题算出来,就能知道达达家的电话号码了;

    2、观看数字与对应的密码,写出达达外婆家的电话号码;

    3、把你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也变成密码。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帮助个别幼儿将数字与密码对应起来。

    四、互相检测幼儿作业,引导幼儿思考除了打电话,还有哪些办法与朋友联系?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本学期,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数的分合和10以内数的加减了,针对孩子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几乎没有的情况,我将数学的学习融入故事、图片、游戏等活动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孩子们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得轻松自如,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

    复习5的分合,在掌握5的分合的基础上,学习5的加减.

    进一步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加减问题.

    能根据分合式说出加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准备

    背景图一幅,活动动物卡片(小兔子5只),5的加减算式2 3=5 3 2=5

    5-2=3 5-3=2,5的分合式. 幼儿书写用具.

    教学反馈

    纠正措施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个人分析意见

    一、 复习5的分合。

    1.出示5的分合式,请幼儿认读。

    2.游戏:碰球(复习5的分合)

    师: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生:嘿嘿嘿,你的1球碰4球,1和4合1起来是5。(依次说完5的分合)

    二、 新授5的加减。

    A1.出示背景图,老师边操作边讲解:草地上先跳来了2只小兔子,又跳来了3只小兔子,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

    3.启发幼儿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4.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5.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2 3=5)

    6.提问:如果草地上先跳来3只兔子,后跳来2只兔子,应该怎样说出算式?

    7.请一名幼儿说出相关的算式(3 2=5)

    8.比较两道加法算式的异同。

    9.拓展练习:8 9=17; BRPP9 8=?

    B1.老师再次出示背景图,操作并讲解:草地上的5只小兔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3.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4.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5-2=3)

    5.提问:如果先跳走了3只兔子,还剩下几只兔子?

    6.请幼儿交流、讨论并回答。(5-3=2)

    7.比较两道减法算式的异同。

    C游戏:你问我答

    师:小朋友,我问你,2 3=?生:╳老师,告诉你2 3=5

    依次说完所有的算式。游戏熟悉后,可以让孩子们互相提问回答,巩固加减法计算.

    D抢答看谁最快

    老师准备一些口头的加减法应用题,师读生抢答,比一比,谁最快例如河里游来了3只鸭子,又游来了2只鸭子,一共有几只鸭子(答得多又对的为胜,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8

    测量是数学在真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纲要》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从最近我园种植地里的甘蔗成熟后对甘蔗长度的讨论引发,内容抓住孩子的兴趣,贴近其最近发展区水平。活动中,从创设“很多――一个――没有”测量物的问题情境入手,步步推进,引导幼儿通过猜测讨论、观察比较、实验操作、交流分享等方法,帮助幼儿在与熟悉的自然测量物:树叶、胡萝卜等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和建构对测量的直接经验,积累学习感受,建构数学知识,同时也积累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其探索精神与愿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1、尝试用不同的测量物测量长度,感知多种测量方法。

    2、引发幼儿对使用生活中常见自然物进行测量的兴趣。

    重点:在探索中学习感受多种测量方法。

    难点:测量工具只有一件时,怎样学会正确做标记的方法完成测量。

    ppt课件;树叶、胡萝卜若干;黑板等。

    (价值分析: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种植地里的甘蔗宝宝,很想知道自己到底长得有多高?蚯蚓们是他的好朋友,大家自告奋勇来帮忙,为它量量到底已经长得多高了。

    蚯蚓们开始到处找材料为甘蔗宝宝量身体,你们说可以找哪些材料呢?

    (价值分析:多种测量方法、问题的设疑,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完成任务的快乐中,迎接新的挑战,积累对测量的直接经验。)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测量要点:

    从头至尾

    树叶要像好朋友似的紧紧挨着

    排成一直线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关键问题:胡萝卜从哪里开始放?为什么要做记号?

    分析测量要点: 从头至尾

    首尾相连(做好标记)

    一边量一边数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测量要点:当没有材料时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也能测量,是最简单、方便的测量工具。

    (价值分析:进一步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测量的关注,不断积累新经验)

    生活中还有哪些简单、方便的测量好方法。如:尺等。

    这个大班数活动来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它所选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物都来自于幼儿日常接触的生活中的物品。因此在活动中,我觉得幼儿对材料操作很熟练,避免了材料本身由于陌生引起的无关探索的干扰。活动的整体设计是层层推进的,从创设“很多――一个――没有”测量物的问题情境入手,引发幼儿一步一步探索新的测量方法,在这其中幼儿能积极开动脑筋,相互讨论、大胆猜测,将日常的生活经验运用其中,事实上最终孩子们找到了全部适宜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获得了探索成功地满足。在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积累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其探索精神与愿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中不足的地方是,我对于提问的设计还不能很好地做到引导幼儿推进猜测、进一步思考,在本活动的难点部分:测量工具只有一件时,怎样学会正确做标记的方法完成测量。花了较长时间在这个环节上,致使整个活动时间上略有超出。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9

    一、导入。

    有一个小朋友乐乐,他最近搬家了,他们小区有好多好玩的滑滑梯呢!乐乐今天就忍不住一个人出去玩了,到中午了,乐乐想回去吃饭,可是他忘了自己住在哪一层楼哪一个房间了,这下可把乐乐急坏了,这时乐乐开动脑筋,想到了自己家的门牌号码,请小朋友们看一看。

    二、认识门牌号码。

    1.(1)师:这就是乐乐家的门牌号码(702),总共有几个数字?谁知道乐乐住在几楼第几个房间?(出示PPT)

    (2)师:三个数字的门牌号码哪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楼层?哪两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房间号?

    (3)小结:三个数字的门牌号码第一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楼层,后面两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房间号。

    2.乐乐还有两个朋友也找不到家了:美美和天天。美美说:我的房子门牌号码是201,那我应该住在第几楼第几个房间呢?

    3.天天说:我今天出来旅游了,晚上要在宾馆住,可是宾馆的房间好多啊,我只知道门牌号是218,到底是哪一层哪一间呢?请小朋友们助我想想办法啊!

    师问:这个楼层中房子特别多,都超过10间以上,哪些地方一个楼层的房子会超过10间以上?(宾馆、医院)

    师结:现在乐乐他们在小朋友们的助下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可开心了,对小朋友们说谢谢!谢谢!然后蹦蹦跳跳地回到自己温暖又漂亮的房子里去了。

    三、为小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1.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有许多小动物遇到了麻烦,因为它们还没有楼房住呢,怎么办呀?动物们团结起来建造了一个动物新村,里面有一个个漂亮的房子。(发房子)

    2.看一看这栋房子有几层楼?(贴上楼层)每个楼层有几个房间?(从左往右数)这栋房子有三层楼,每一层楼有8间房。

    (1)鸭妈妈先来住房了,鸭妈妈想我这段时间要孵蛋,我就选间房子孵蛋轻松一点,我就住一楼的第三间房。鸭妈妈应该住在哪?鸭妈妈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让你们的鸭妈妈也住在103房。

    (2)小刺猬说他喜欢住205,谁来助它。对吗?你们的小刺猬有没有住进去?那它的房间号是多少?(画出小刺猬)

    (3)小梅花鹿也来了。梅花鹿说,我要住在三楼的最右边那间房。三楼最右边那间房是几零几啊?(提示幼儿从左数到右)让你们的梅花鹿住进去吧。谁来老师的梅花鹿住进去?检查对错。

    (4)小狗来了,小狗说它愿意住在小刺猬的楼上。是几零几?请幼儿自己找一找(幼儿先操作,再检查。)

    (5)还有哪两个小动物?小兔和小猴说我们两就住在小刺猬的旁边,做它的邻居,小兔和小猴应该住在哪两间房?谁来忙?师幼一人贴一个。小兔住在几零几?小猴呢?

    3.还有很多很多的小动物也想来这里住宿呢!他们和小朋友们说:请小朋友们助我们把剩余的门牌号码编出来,这样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房间了!(请两幼儿上前贴门牌号码,准别好便利贴纸,彩笔)

    四、延伸扩展。

    编好了要给小动物送信了,它们要来住新房了。要去寄信,光有门牌号码够不够?信封上写了什么?41305,前面的两个数字代表什么?现在请小朋友们将信交给邮递员老师,老师要去送信喽!

    思:这节课体现了我们数学组的研究点:生活化、情境性,旨在让幼儿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课堂上幼儿积极性很高,操作常规不错,能够跟着老师的步法走,教师上课层次性明显,并且有提升。但是有几点不足之处:

    1.幼儿在讲到鸭妈妈家住的103时,教师应直接出示103的门牌号码,而不是在后面出示。

    2.在摆放动物和贴门牌号码上,要多样性,不能总是幼儿先上前操作,再集体操作,可让幼儿先自己操作,再检验。

    3.在讲到三楼最右边的房间时,老师应先略微讲一下左右,让幼儿了解从左数到右。

    4.楼房出示后应先讲一下楼层,可以标上楼层号。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启发孩子学习将一物品分为相等的4份。

    2、探究物品等分的数种方式,启发孩子对等分的兴致。

    3、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观测和察看能力、比较能力。

    教学预备:

    1、教学材料纸: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2、物品:饼干

    3、数学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集体教学

    1、用变戏法的模式引进教学课题。

    师:今日,我们班来了一名魔术师,此刻请魔术师为我们表演变戏法,好不好?

    2、幼儿教师展示1根绳子。

    师:孩子看,这就是啥?(绳子)多少根绳子?(1根)孩子想学魔术师变戏法吗?

    师:魔术师可将1根绳子变为4根,你们信么?

    (1)请个别孩子表演变戏法,先将1根绳子变为两根一样长的绳子。

    (2)再请个别孩子表演变戏法,由两根绳子变为4根一样长的绳子。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变来的?你是怎样明白它们是一样长?

    3、幼儿教师演示圆形的四等分。

    幼儿教师接着以变戏法的模式展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教学材料纸,请孩子演示。

    师:请孩子比比:等分后的部分是不是一样大,及原本的图案与分后的各个部分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4、孩子动手操作,请孩子探究种种图案的四等分的数种不一样方式。

    5、幼儿教师在小黑板上演示用笔将图案四等分。

    二、个别教学

    师:请孩子把练习册打开到43、44页。

    师述说动手操作要求:1、下列每一组图内的物件是四等分吗?把准确的圈起来。

    2、将下列图案四等分,有几种方式?用笔画线。

    三、教学点评

    师:请完成的孩子与好伙伴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孩子沟通)

    师:真会动脑子,说得真挺好。

    四、扩展教学

    师:请孩子课后区域教学时可玩玩《卖饼干》的游戏。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面积测量的意义。

    2、学习用多个单位量覆盖的方法测量面积,并用数字表示测量结果。

    3、喜欢参与数学活动,并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

    2、教师教具:操作底板、测量纸块,数字卡片,磁铁;

    3、幼儿操作用具:操作底板、测量纸块、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活动。

    1、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客人,他们是谁啊?(出示课件)看他们俩的表情怎么了?(生气)为什么呢?原来啊,海绵宝宝和派大星在海滩上盖了一栋新房子,在装修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自己干的活多,所以吵了起来。他们想请我们去给他们当裁判,比比看到底谁出的力气多?你们愿意吗?

    2、演示操作。

    3、接下来是最后一轮比赛,第三轮比赛要比一比谁铺的草坪大。看,这里分别是海绵宝宝和派大星家铺的草坪。你能看出谁铺的草坪大吗?待会请小裁判自己去铺一铺,量一量,这里还是有很多一样大小的方块和数字卡片,大家来说一说要怎么做呢?先做什么?先用方块铺一铺,铺满以后数一数用了多少方块,最后把数字卡片插上去,比一比两边数字的大小,就能知道谁铺的草坪大啦!

    二、分组操作。

    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身后的桌子上每人都有一副海绵宝宝和派大星铺的草坪的图片,待会请你们去铺一铺,量一量,比比看谁铺的草坪大。请你们搬着你们的小椅子轻轻地走到后面吧!(请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总结。

    1、集中交流

    各位小裁判都已经量好了,铺满海绵宝宝铺的草坪用了多少方块?(7块,教师验证)用数字几表示?数字7。铺满派大星铺的草坪用了多少方块?(6块,教师验证)6块方块用数字几表示?数字6。谁铺的草坪大?为什么?因为铺满海绵宝宝铺的草坪池用了7块方块,铺满派大星铺的草坪用了6块方块,7大6小,所以海绵宝宝铺的草坪大。那小裁判们第三轮比赛谁赢了?(海绵宝宝)我们给他一个赞!

    2、小组评价

    师:三轮比赛结束了,让我们来看一看比赛结果。第一轮比赛谁赢了?第二轮比赛谁赢了?第三轮比赛谁赢了?那这次比赛的冠军是谁啊?我们恭喜海绵宝宝,他是一个劳动小能手。我们也给自己鼓鼓掌,今天啊你们都学会了用铺一铺量一量的方法比较大小,都是很棒的小裁判哦。可是如果你们想要做更多比赛的裁判,还需要多多学习努力哦!

    反思

    中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社会经验,鼓励幼儿中胆动手尝试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设计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开始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到有两位幼儿测量不积极,因为不知道测量的方法。教师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环节作铺垫。让幼儿知道通过我们的数学活动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使幼儿对数学活动产生更高的兴趣。所以,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猜猜,看看,摸模,讲讲,认识螃蟹的主要特征知道螃蟹是崇明的特产。

    2、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教案准备:

    螃蟹(生的和熟的)、稻草、水、大盆。

    师:今天,有一位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是谁呢?我给大家猜个,猜出来我们就知道这位客人是谁了。

    附:两只大钳会夹人,小小嘴儿吐白泡,身穿青灰衣,烧熟变红衣,猜猜这是什么?

    你能说说你见到过的螃蟹,你所认识的螃蟹是怎么样的?(幼儿分别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朋友,(观察前提问看看它长得怎么样?身体是怎么形状的?颜色呢?它有几腿?还能发现其他的吗?

    1、看看螃蟹的身体、颜色、腿、眼睛、大鳌,雌、雄等等。

    2、用耳朵听听,它会发出什么声音?

    3、用稻草去碰碰螃蟹会怎么样?

    4、(往大盆里倒点水)螃蟹在水中是怎么样的?(幼儿分散在大盆两旁,观察螃蟹,先看再每人一根稻草和螃蟹玩玩,最后放入水观察)

    1、螃蟹是什么颜色的?(青灰色)身体的反面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椭圆形)

    2、眼睛长在那里?嘴巴呢?

    4、用一根稻草去碰两只大钳,提问:这是什么?哎呀,我的手指被螃蟹的什么钳住了?(大钳)大钳像什么?(剪刀)这大钳有什么用呢?(保护自己拿东西吃)

    6、你们吃过螃蟹吗?熟了的螃蟹是怎么样的?味道如何?

    小结:螃蟹生活在水塘里,身体是椭圆形的,生的颜色是青色的,熟的是红颜色的,反面是白颜色的。有嘴巴、眼睛、两只大钳,大钳可以拿东西吃,也可以保护自己,有几条腿,是横爬的,一节一节的,靠近身体的一节粗,中间的一节比较细,最前面一节是尖尖的,上面还有毛,浑身上下都有硬壳,熟的螃蟹味道真鲜美。外国客人来到我们崇明岛,我们都会用什么招待他们(螃蟹)螃蟹是我们崇明的特产,他们尝后翘起大拇指直夸:Very good!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13

    《圆圆的月亮》

    活动目标:

    1、学习20以内数的顺唱和逆唱。

    2、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并且会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

    活动重点:学习20以内数的顺唱和逆唱。

    3、活动难点: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并且会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

    活动准备:数字卡、小皮球勾线笔。

    教法设计:操作法游戏法

    学法指导:指导幼儿经过操作和游戏来学习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小朋友们好,今日我们来玩个报数游戏吧。

    2、你刚才报的数字是几为什么每个人报的数字不一样呢

    3、发给幼儿数字卡片,与幼儿报的数字一一对应。让幼儿拿着卡片散开,听口令按顺序排队。

    4、你们是怎样排队的手中的卡片对你排队有什么帮忙

    二、探索20以内数的顺序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经过排队,了解了数字的先后顺序。此刻,教师请大家给这些大乱了的数字宝宝来排队,谁应当排在最前面呢之后应当是谁下一个呢教师引导几个后,幼儿自我来排队。

    2、运用顺唱、小段唱、接唱的方法练习20以内的数字顺序。

    (1)教师拍皮球,幼儿来数数。

    (2)教师拍球过程突然停止,之后再拍,幼儿来数数,不能抢。

    (3)教师拍球,男孩数几个,女孩数几个,轮流数数,不漏数。

    小结:数数要注意前后顺序,点数是要与实物一一对应,不抢不漏。

    三、操作幼儿用书

    1、看一看,月亮里有些什么数字找一找数字1在哪里沿着数的顺序寻找其他数字,并连线。

    2、连完线后看看会出现什么画面展示自我的画面。

    课后反思

    这节课,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理解了20以内的数序,并且会按顺序来排列,到达了预期的目的。但也有部分孩子对1020的数序有的不清,可能是游戏的要求和小结不到位。

    大班我的数学教案 篇14

    一、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记录统计的方法比较物品的多少,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 探索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从中比较出最快速最清楚的记录方法。

    3、 尝试商讨合作式的学习,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 活动准备

    1、 录音机、磁带;小猫、小狗、小兔木偶;金牌一枚;画有小猫、小狗、小兔的记录纸和空白表格若干,记号笔人手一支

    2、 大格子图及皮球、沙包、绳子;

    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起疑问

    放录音讲述投篮比赛情况,请幼儿仔细倾听。

    你能说出谁投进的球最多吗?

    (二)商讨方法,鼓励探索

    1、幼儿自由讨论比较谁是冠军的方法。

    2、出示表格,引导幼儿思考并讲述用表格记录的方法。

    3、 幼儿再次倾听比赛过程,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4、 相互交流记录结果和记录方法,并展示几种有代表性质的记录方法。

    5、分析几种不同的记录方法,讨论比较出最方便最清楚的方法。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14篇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同时还要明白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自己知道教学意图。那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水果小班数学教案1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1】

    活动准备

    1.秋天场景的背景图片,一幅。

    2.音乐去郊游幼儿学习材料--尝一尝,真好吃。

    3.幼儿学习材料,操作材料1。

    活动目标

    1.感受三以内的数量。

    2.能手口一致点数到三,并说出总数。

    3.对点数活动感兴趣,体验帮助小猪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创设去郊游的情景导入活动。

    请幼儿伴随音乐去郊游,做开小汽车的动作进教室。(教案出自:教案网)结合歌词内容引导幼儿听一听汽车喇叭响了几声小狗叫了几声。学一学小鸟飞几下,小兔子跳几下,引导幼儿通过声音,肢体动作的不同的感官感知3以内的数量。

    2.结合秋天场景的背景图片指导幼儿练习手口一致点数1-3并说出总数。

    出示图片并提问图片上有什么

    3.组织幼儿玩儿游戏,帮"小猪摘水果",结合尝一尝--真好玩儿的24至25页及操作材料1,(教案出自:教案网)引导幼儿巩固对三以内数量的感知并熟练掌握熟口一致点数的方法。

    (1).提问:来了几只小猪三只小猪

    (2)鼓励幼儿帮小朱摘水果,引导幼儿根据小拖车后面的数字。把水果分别放到小拖车里练习按数取物。

    请问三只小猪分别喜欢什么水果

    4.设置小猪送橘子的情境,幼儿快乐,品尝自然结束活动。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前后和上下方位。

    2、复习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尝试区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集合。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篮子5个苹果、草莓以及菠萝、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与幼儿人数相等(反面贴好双面胶),遮盖的报纸、教师相应的教具,大篮子3个,贴好三个图形标记。

    活动过程:

    一、 趣味游戏

    1、今天教室里好热闹啊,许多水果宝宝要来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了。看看谁来了?小朋友和他们打个招呼(出示苹果、草莓、菠萝)。

    2、还有谁来了(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图形宝宝也来了,小朋友也和他们打个招呼。我们和他们一起玩个捉迷藏的游戏好吗?找找哪个图形宝宝不见了?(先是一个,后增加到二个不见了。)

    3、接着和水果宝宝做游戏。给水果宝宝排排队。你想怎么排?

    (1)请一名幼儿上来排,其余幼儿说说他是怎么排的?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感知前后方位。其余幼儿也可以学他的样子排排,还有什么不同的排法吗?

    (2)全班一起尝试竖排水果,感知上下方位。

    二、水果和图形配对操作

    1、现在我们来换个游戏了,大家给一个水果找一个图形宝宝做一对好朋友好吗?是这样的,你觉得苹果和谁长得比较像就和谁做好朋友。比如:找到了苹果和圆形长得比较像,背对背贴在一起做一对好朋友。

    2、幼儿操作,把水果和图形配对粘贴好。教师巡回观察与指导。

    3、全班一起校对:苹果和圆形是好朋友,草莓和三角形是好朋友,菠萝和正方形是好朋友。

    三、游戏:送图形宝宝回家

    1、今天小朋友和水果宝宝还有图形宝宝玩得开心吗?天黑了,它们的妈妈叫它们回家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里去好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图形宝宝的家在哪里?(展示三个贴好图形的盒子让幼儿认识)

    2、小朋友千万不要送错地方啊,圆形宝宝要送到圆形的家里,不可以送到三角形的家里,记住了吗?

    3、请一名幼儿试试,老师和幼儿观察他是否送对。

    4、全班幼儿一起送水果。

    5、教师检验幼儿送的结果并作小结。

    6、全班和水果宝宝、图形宝宝再见,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产生是根据本月的主题“好吃的水果” 来设计的,其基础是前阶段学习认识了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孩子对这三种图形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对活动中的三种水果也十分熟悉了。根据小班幼儿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教学形式采取三个游戏寓教于乐地贯穿在整个活动。本节活动有复习巩固,有趣味游戏、也有探索操作,充分发挥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孩子始终处在一个愉快而又积极的学习体验中。只有在游戏和操作的情境中,孩子们的学习才是最主动的、最自然的,孩子们也大都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但是,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探索的水平还不是很高,因此他们还不能探索出水果竖排的规律来,这就需要老师给孩子再多点时间给孩子充分地操作和探索,这样或许效果更好些。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将常见水果按颜色归类。

    2、增进肢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1、“身体总动员”;《水果气球碰碰乐》。

    2、红、黄、绿、紫气球各数个;水果卡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水果的外形与颜色。

    1、今天啊!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四个气球,它们的颜色都不一样,那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颜色的气球来?哦!有红色、黄、绿、紫气球,那你们平时生活中遇到哪些水果他们的颜色跟林老师今天带来气球的颜色一样呢?

    2、你们想出来的水果有很多,林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水果卡片我们来看一看和你们说的水果一样吗?

    二、阅读幼儿用书《水果碰碰乐》,了解游戏玩法。

    1、你们觉得我们能用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来碰气球呢?除了刚才林老师根据书本告诉你们的,还可以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碰气球?

    2、那现在你们一起来试一试,你们觉得你们身体哪些部位可以用来碰一碰气球,你们就大胆的去把气球碰一碰。

    三、玩游戏:“水果气球碰碰乐”。

    1、我先来帮水果宝宝介绍一下,葡萄,那你们找出和葡萄一样颜色的气球,我们大家一起去碰一碰它,咦!你们都很棒我发现到有很多小朋友用小手来碰一碰紫色的气球,还有的小朋友用头、用屁股,还有的用膝盖、耳朵,真厉害你们的方法真好,那你们在碰的时候你们可以很多个人一起碰一个气球。

    2、那现在林老师要开始换不同水果了,你们看一看什么颜色的水果来了,对了红色的苹果来了,那你们要碰什么颜色的气球呢?嗯,说的真好要碰红色的气球。

    3、师:水果宝宝累了它()想回家休息,那气球宝宝它说它也累了也要回去休息了,它想请小朋友回去休息明天再来一起玩。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可以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去看一看。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继续感知分类,学习按大小顺序将水果排序。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物体排列的顺序。

    3.能积极参与活动,对排序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每位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3.水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这是谁啊?(小老鼠)小老鼠开了一家水果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观看课件,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水果店"。

    二、学习按大小顺序将水果进行排序。

    1.看看说说,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大小。

    (1)提问:这是什么水果?数一数有几个苹果呢?

    (2)这些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呢?哪一个最大?哪一个最小?

    2.学习将3个苹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1)请幼儿先比较出大小,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练习排序。

    (2)幼儿和教师一起说排序的规则:小的--大的--最大的。

    3.练习将3个苹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1)按从大到小地排序。

    (2)请小朋友尝试从大到小排苹果。

    (3)幼儿和教师一起说排序的规则:大的--小的--最小的。

    三、操作巩固,加深按大小顺序将水果进行排序方式的理解。

    1.师:水果店里还有许多水果没有摆放整齐,小老鼠想请小朋友帮忙,这些水果可以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样子来排队,你们愿意帮忙吗?

    2.幼儿操作活动,进一步掌握有规律的排序方法,教师适当指导。

    3.评价幼儿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

    4.请把你的水果放在四、快乐水果宴。

    师:小老鼠非常感谢小朋友的帮助,它给我们准备了许多香甜的水果,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吧。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排一排的感知活动,学习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物体排列的顺序。

    3、能积极参与活动,对排序活动感兴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

    2、大小不同的苹果,操作底板。

    3、音乐,水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水果大丰收喽,让我们坐上车,一起去果园看看吧。

    2、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果园。

    二、学习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

    1、看看说说,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大小。

    (1)提问:这是什么水果?数一数有几个苹果呢?

    (2)这些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呢?哪一个最大?哪一个最小?

    (3)请三位小朋友上台来分别摘一个苹果,让幼儿说出谁摘的小苹果,谁摘的大苹果,谁摘的最大的苹果。

    2、学习将3个苹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1)按从小到大排序。

    师:刚刚长出来的苹果是很小的,后来才慢慢地长大,谁能把这些苹果从小到大一个个排一排,表示苹果是怎样一点点长大的吗?

    (2)请幼儿先比较出大小,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练习排序。

    (3)幼儿和教师一起说排序的规则:小的——大的——最大的。

    3、练习将3个苹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1)按从大到小地排序。

    师:果园的水果运到水果店了,我们去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整理苹果的吧。咦,叔叔阿姨把最大的苹果排第一,后面应该怎么排呢?

    (2)请小朋友尝试从大到小排苹果。

    (3)幼儿和教师一起说排序的规则:大的——小的——最小的。

    三、操作巩固,加深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方式的理解。

    1、师:很多小朋友们给苹果排队排得可真好,可是水果店里还有许多水果没有摆放整齐,叔叔阿姨也想让小朋友帮忙,叔叔阿姨告诉吕老师一个秘密,这些水果喜欢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样子来排队,你们愿意帮忙吗?

    2、幼儿操作活动,进一步掌握有规律的排序方法,教师适当指导。

    3、评价幼儿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

    四、快乐水果宴

    师:水果店的叔叔阿姨非常感谢小朋友的帮助,他们准备了香甜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品尝吧。

    教学反思:

    一学期一次的一课三研,终于断断续续地落下帷幕。对于一研的我来说,这节课对我的磨练是我教学生涯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以前,新教师都是通过模仿课来梳理教案;上试教课来找出课上的不足。而这次,新教师都被安排在了一研,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崭新的考验。不仅要自己备课,而且还要利用电脑制作课件。当然,我们这组的周老师、朱老师,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提高。一到我们这组研课的时间,周老师就会一遍一遍地帮我梳理教案,一字一句的斟酌。朱老师则不厌其烦地教我用电脑如何制作课件。下班后,我们就在一起制作教具。回家后,我就对着镜子一遍一遍的上着“试教”,自己充当多重角色,连上课有小朋友过于激动躺在地上的场景我都设想到了,并想办法解决。所以,在上完一研后,老师们对我的课还是赞赏有加的。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排序方法,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体验数学排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苹果树一棵、3个大小不一样的苹果图片2套、2张有小红旗标志的操作卡;录音机及磁带。

    2、学具:每个幼儿一套操作材料;草莓、香蕉、桔子、西瓜、菠萝、梨子、石榴大中小各一套,分别放入7个盒子中。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苹果树,引导幼儿观察。

    师:秋天到了,瞧,果园里苹果树上的苹果成熟了,哪个小朋友想来摘苹果呢?

    2、分别请2位幼儿上来摘苹果,引导幼儿比较苹果的大小。

    师:这2个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呢?哪一个小?哪一个大?(小的、大的)

    3、教师再摘一个,引导幼儿比较说出最大的。

    师:老师也来摘一个苹果,小朋友看看我摘的这个苹果和他们比一比是怎么样的?(最大的)

    4、师幼共同小结:3个苹果大小都不一样,他们一个小的,一个大的,还有一个是最大的。

    二、学习将3个苹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小的--大的--最大的。

    师:这些苹果想学小朋友们排队开火车的游戏呢,他们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请把最小的苹果当排头,站在第一个,其它的苹果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沿着这个小红旗所指的方向排在这个苹果的后面,应该先排谁呢?(请1--2位幼儿上来排)

    2、幼儿和教师一起说排序的规则:小的--大的--最大的。

    3、请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将苹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练习排序,边排边说:小的--大的--最大的。

    三、幼儿探索从大到小的顺序将苹果进行排序。

    1、继续出示3个大小不一的苹果,引导幼儿观察。

    师:你们瞧,这里又摘了几个苹果呢?他们也有什么不一样吗?(大的、小的、最小的)

    2、师介绍排序要求:这一次,这3个大小不一样的苹果想请小朋友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请小朋友继续在操作卡上试一试,排一排呢!

    3、幼儿操作活动,探索从大到小的排序方法,教师指导幼儿边排边说:大的--小的--最小的。

    4、请1--2名幼儿上来边展示自己的排序方法。

    四、师幼共同小结:今天,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啊,学会了给3个苹果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排序。还会一边排一边说:小的--大的--最大的;大的--小的--最小的。

    五、游戏:送水果。

    1、介绍送水果的游戏规则:

    师:送水果前先请小朋友选好自己要送的水果,然后和拿相同水果的两个好朋友一起比一比3个水果的大小,最后再按照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排队,开着小火车送到我们小三班,好吗?

    2、幼儿自由找水果,相互比较并协商按一定顺序排队送水果,结束活动。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排一排的感知活动,学习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物体排列的顺序。

    3、能积极参与活动,对排序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

    1、2张背景图:一张丰收的果园,一张水果店;

    2、2组3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操作底板;

    3、《去郊游》的音乐,录音机;

    4、水果若干。

    学具:

    1、每人一份3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操作底板;

    2、3个大小不同的梨子、桔子、石榴、香蕉各5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秋天来了,水果大丰收,让我们坐上车,一起去果园看看吧。

    2、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果园。

    二、学习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

    1、看看说说,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大小。

    (1)提问:这是什么水果?数一数有几个苹果呢?

    (2)这些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呢?哪一个最大?哪一个最小?

    (3)请三位小朋友上台来分别摘一个苹果,让幼儿说出谁摘的小苹果,谁摘的大苹果,谁摘的最大的苹果。

    2、学习将3个苹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1)按从小到大排序。

    师:刚刚长出来的苹果是很小的,后来才慢慢地长大,谁能把这些苹果从小到大一个个排一排,表示苹果是怎样一点点长大的吗?

    (2)请幼儿先比较出大小,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练习排序。

    (3)幼儿和教师一起说排序的规则:小的——大的——最大的。

    3、练习将3个苹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1)按从大到小地排序。

    师:果园的水果运到水果店了,我们去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整理苹果的吧。咦,叔叔阿姨把最大的苹果排第一,后面应该怎么排呢?

    (2)请小朋友尝试从大到小排苹果。

    (3)幼儿和教师一起说排序的规则:大的——小的——最小的。

    三、操作巩固,加深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方式的理解。

    1、师:很多小朋友们给苹果排队排得可真好,可是水果店里还有许多水果没有摆放整齐,叔叔阿姨也想让小朋友帮忙,叔叔阿姨告诉吕老师一个秘密,这些水果喜欢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样子来排队,你们愿意帮忙吗?

    2、幼儿操作活动,进一步掌握有规律的排序方法,教师适当指导。

    3、评价幼儿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

    四、快乐水果宴

    师:水果店的叔叔阿姨非常感谢小朋友的帮助,他们准备了香甜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品尝吧。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序列关系,能将物体按规律进行排序,并简要表达出自己的排序方式。

    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卫生习惯,提高观察力、判断力、探索能力及合作意识。

    3、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初步体验序列关系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水果图片若干;未排列完的、按规律的图形操作卡进行排序。

    2、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切成块、瓣、片、等形状;竹签、盘子、擦手毛巾若干,一次性消毒手套幼儿人手一双。

    3、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水果串”的经验,并创设“水果串串屋”生活场景。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欢迎水果宝宝来和我们玩游戏。

    教师请幼儿自由操作水果卡片,摆一摆,排一排,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和卡片玩游戏的?教师巡回观察,培养幼儿对物体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二、自由探索,尝试排序

    1、个别幼儿交流介绍自己的操作经验教师引导语:哪位小朋友愿意说说自己是怎样给水果卡片排队的?

    你是用什么方法排的?

    教师小结:他是按简单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的。

    (2)幼儿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教师引导语: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试着给水果卡片排排队?

    幼儿进行排序操作,练习按简单的规律进行两种以上的排序,教师个别指导。

    3、幼儿自制水果串。在实物操作中巩固学习按规律进行排序。(提供苹果丁、多瓣橘子已分好的、香蕉片等多种水果实物。)

    教师:“小朋友,你们吃过糖葫芦、羊肉串吗?你们见过什么好吃的水果串呢?”

    幼儿自由表述。

    师:“朱老师今天刚开了一家小吃店,名叫‘水果串串屋’。你发现我的店里都卖些什么样的水果?”

    引导幼儿观察、与同伴交流,然后简要说出排列是有规律的。

    师:“瞧!水果串串屋的生意可好了,刚开张就卖得只剩下两串了。你们先看看这两串水果串是怎么做的?(教师逐一讲解)说一说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引导幼儿说出:一串是按颜色特征、另一串是按形状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的。

    三、自由操作提升经验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①制作水果串之前先洗手,并戴上一次性消毒手套,制作过程中注意竹签的安全使用,避免伤到自己和同伴。

    ②串出的水果都要按颜色或形状的规律排列,如果出现无序,须重新串。每人按颜色和形状规律分别制作两串。也可以更多。

    ③制作水果串时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做,要注意竹签的安全使用。

    ④做好后对同伴说一说自己做的水果串的排列规律。

    2、幼儿操作“水果串”,按不同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①按颜色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出示按两种颜色不同但形状、大小一样的“水果串”,请幼儿观察、并尝试说出它们的排列规律,然后模仿往下串。

    ②按形状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③提供多种颜色、形状水果,让幼儿自选,在桌面上分别根据颜色或形状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④有一定难度的操作要求(注:该部分是能力较强的幼儿):在选择实物水果时按形状、颜色两种特征有规律地进行两个以上的排序。

    3、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幼儿是如何排列的,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活动评价】

    1、与同伴互相展示自制水果串,交流制作中的体会排序师:“你做了哪些水果串,你用哪几种水果来串的?它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你最喜欢哪串水果串?是谁做的?他用了什么好办法?”

    2、教师小结:按一定方法排序的水果串很特别。

    【延伸活动】

    开展水果串分享会,让幼儿在品尝自制水果串中愉快结束活动。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5以内的等量判断,尝试用点数的方法验证。

    2、初步认识数的不变性。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夏天水果若干、各种水果图片、5以内不同排列实物卡片。

    2.材料配套:主题活动《摆一摆数一数》。

    活动过程:

    1.摸一摸,猜一猜。

    出示装有各种水果的箱子,请幼儿摸一摸,并说说摸到的感觉。

    将摸出的水果放在盘子里,供幼儿点数。

    2.看一看,玩一玩。

    出示水果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上水果的名称,并手口一致的点数水果的种类和相同水果的个数。

    3.摆一摆,数一数。

    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引导幼儿在不同的方格贴出不同排列的图案,引导幼儿感知,虽然每个格子摆的位置不一样,但数量是一样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引导幼儿表述配对活动的结果。

    反思:

    将数学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他们熟悉的情境进行游戏,他们很感兴趣。此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也很完美。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10】

    活动意图:

    对幼儿进行数学的启蒙教育,是从数数开始的。“数数”是一个外延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是“按照自然数列的顺序与客观事物的每个个体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清点的过程。因此开展了此次活动《买水果篮》。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富有情节的游戏,在轻松的环境中,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数经验。

    活动目标:

    1、学习点数对应的方法,根据提示卡数数,将水果装进水果篮。

    2、学会分辨不同水果,感受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3、造就幼儿对数运动的爱好。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体验不同的数数方法,提高数数能力。

    活动准备:

    1、贴有水果图卡和点卡的篮子。

    2、各种水果图片、操作材料包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交流

    提问:最近水果店里都有哪些水果啊?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小结:因为秋天到了,有许多水果都成熟了,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二、装水果篮

    1、去水果店里买水果。我看到那里的水果篮很漂亮,水果也很新鲜,所以想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买回去。

    出示大篮子,观察提示卡:

    提问:看看我想买什么水果?要买几个?请你数一数,告诉大家。

    小结:要根据提示卡的信息去买水果,看到数字几,就要买几个,不要数错了。

    2、教师更换提示卡,个别幼儿演示操作。

    3、集体交流验证:买得对吗?

    三、买水果篮

    1、现在水果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篮,请你根据提示卡帮忙买水果篮。

    出示操作材料包,提示卡1

    提问:卡片上写着什么?我们需要买几个生梨、几个苹果、几个香蕉?

    小结:要买5个生梨、2个苹果和1个香蕉

    提问:那么应该挑选旁边四个水果篮里的那个呢?

    小结:原来是第一个水果篮,我们把提示卡就贴在篮子上面,这样就买好啦.

    2、幼儿操作买水果篮

    3、交流验证。

    活动延伸

    谈话了解、感受水果的多样,学习手口一致地数数,交流分享不同的数数方式,从中获得经验和体验通过游戏情节学习按数取物。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孩子的兴趣很高,许多幼儿也很会动脑筋,在游戏中,让幼儿交流和分享数数的不同方法,并从中获得经验和体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理解数数。发展了幼儿的观察、比较、思维等综合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和方式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我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有了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以后工作非常有帮助。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范例和教师语言的引导,能发现实物交替排列的规律。

    2.初步尝试按交替规律排列物体,并能边操作边讲述:一个xx,一个xx。

    3.乐意帮水果宝宝排队,初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苹果、梨、橘子

    2.图片:香蕉、橘子、苹果、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宝宝,看,谁来啦?(苹果宝宝)还有呢?(梨宝宝)

    2.师:今天这些水果宝宝要出去秋游了,去秋游前要先排排队。

    3.师:看,这是一个小红旗,水果宝宝们开始排队了,它们都排好了吗?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呢?(一个苹果,一个梨。。。)

    小结:水果宝宝是一个隔一个排队的。

    4.师:瞧,它们又是谁啊?这些水果宝宝也要去秋游,但是它们还没排好队呢?你们能帮帮它们吗?它们又是怎么排队的呢?(一个橘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苹果)接下应该怎么排呢,谁能来排一排。(请个别幼儿排一排)

    5.出示条卡

    师:还有水果宝宝也在排队呢,它们没有排好呢,我们帮他们排排好吧?(一个xx,一个xx)接下来排什么呢?(排一排)

    二、幼儿排一排

    1.师:宝宝们,后面还有很多的水果宝宝需要你们帮忙,你们能帮它们排排队吗?记住哦,两种水果要一个隔一个排。

    2.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3.师:我们来看看宝宝们帮水果宝宝排好队了吗?排的对不对?

    请一个对的幼儿,集体表扬;再请一个错误的幼儿,帮助纠正。

    三、秋游

    1.师:水果宝宝们都排好队了,那我们也来当水果宝宝,一起排排队吧。(每人一个水果图片,共两种水果)

    2.幼儿排一排

    3.师:水果宝宝们,我们去秋游吧。

    活动准备:

    我在本班进行了科学教学活动,本次的活动名称是《水果排排队》目标是体验物体从大到小的顺序关系并能根据全范例,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按大小给5个物体排序,操作完后能整理材料,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活动一开始我用了情景导入,让小朋友们帮妞妞给果园里的果子排排队,小朋友们都非常有兴趣。我特别强调要从小红旗开始,可能是因为过于强调了,在说明操作规则时语言显得有些啰嗦,用词不够严谨。作为一名新教师,这一点我一定要多加注意,尽量减少无效提问的出现。说明规则后小朋友开始动手操作材料,大家都很专心在操作材料,小朋友很快就做完了,但是在换组的时候还有小朋友忘了收材料就到另一组进行操作了。最后是讲评,我显得有些急于收尾,没有等所有小朋友都收拾完我就开始讲评了,我应该耐心的多等一等,等所有小朋友准备好了以后再进行讲评。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当中的很多不足,也看到了其他教师的很多优点,我一定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多向他人学习。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12】

    《小班数学教案《对对碰》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数学教案《对对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初步尝试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初步培养观察力,萌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鞋子、袜子、夹子、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老师遇到难题了!你们看这里的鞋子,老师想把它们一双一双的整理好,可是这么乱,我都不知道怎么整理了。

    我知道小(1)班的小朋友特别能干,老师想请你们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好吗?我们开始吧!

    二、初步探索:

    1、幼儿进行自由配对,询问:

    A、你整理的是一双什么鞋子?

    B、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的?

    C、它们一样大吗?

    D、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2、请小朋友拿着你整理好的鞋子围成一个圈坐到老师前面来。提问:

    A、小朋友刚才你整理的是一双什么鞋子?

    B、数一数这双鞋有几只?

    C、这两只鞋它们一样大吗?我们来比一比?

    D、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

    小朋友看看你整理的是不是一双鞋?

    3、小结

    原来两只鞋子它们要样子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才叫一双鞋。

    三、巩固经验:

    1、今天早晨,老师洗了许多袜子,想把它们都晒干,可是

    有许许多多的袜子,我都分不清哪只和哪只是一双了。!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老师请小朋友们帮忙:把袜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出来,再拿到后面的绳子上用夹子夹好,好吗?

    那么,让我们开始整理吧!(幼儿自由整理)

    2、我们来看,看,这些袜子都是一双一双的吗?

    四、结束部分:

    小朋友,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回到家可以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了。

    我们一起来玩“小手真能干的游戏”吧!

    教学反思: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小班数学教案《对对碰》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266字。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13】

    活动目标:

    1、学习5以内的等量判断,尝试用点数的方法验证。

    2、初步认识数的不变性。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夏天水果若干、各种水果图片、5以内不同排列实物卡片。

    2.材料配套:主题活动《摆一摆数一数》。

    活动过程:

    1.摸一摸,猜一猜。

    出示装有各种水果的箱子,请幼儿摸一摸,并说说摸到的感觉。

    将摸出的水果放在盘子里,供幼儿点数。

    2.看一看,玩一玩。

    出示水果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上水果的名称,并手口一致的点数水果的种类和相同水果的个数。

    3.摆一摆,数一数。

    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引导幼儿在不同的方格贴出不同排列的图案,引导幼儿感知,虽然每个格子摆的位置不一样,但数量是一样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引导幼儿表述配对活动的结果。

    水果小班数学教案【篇14】

    数学:夏天水果真好吃

    活动目标:

    1、学习5以内的等量判断,尝试用点数的方法验证。

    2、初步认识数的不变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夏天水果若干、各种水果图片、5以内不同排列实物卡片。

    2.材料配套:主题活动《摆一摆数一数》。

    活动过程:

    1.摸一摸,猜一猜。

    出示装有各种水果的箱子,请幼儿摸一摸,并说说摸到的感觉。

    将摸出的水果放在盘子里,供幼儿点数。

    2.看一看,玩一玩。

    出示水果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上水果的名称,并手口一致的点数水果的种类和相同水果的个数。

    3.摆一摆,数一数。

    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引导幼儿在不同的方格贴出不同排列的图案,引导幼儿感知,虽然每个格子摆的位置不一样,但数量是一样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引导幼儿表述配对活动的结果。

    数学教案教学反思汇总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能带来高效的课堂教学,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和剖析“数学教案教学反思”,本文力求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1】

    中班数学教案《拼图》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比较细致地观察画面,看范例学习拼20块拼图,学习20以内计数,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学《拼图》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20以内计数。

    2、能比较细致地观察画面,看范例学习拼20块拼图。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能比较观察画面,会看范例学习拼20块拼图。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套拼图操作材料,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观察《幼儿画册》上的范例,数学画面内容。

    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画册》上拼图的范例,数学画面内容。秋天到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做什么呢?有哪些动物来了?它们分别在干什么?

    二、数数有几块。

    1、数拼图。

    2、练习拍手从1数到20。

    三、学习拼20块拼图。

    1、提出活动的要求。请小朋友们参照《幼儿画册》上的范例图,用20块拼图拼出一幅完整的“秋收图”

    2、讨论:应该怎么拼?先从中间开始拼,还是先把四个角和边拼出来。

    3、幼儿尝试自己拼图。教师重点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用语言提示他们注意观察每一块拼图上的画面,找相互有联系的拼在一起。

    4、互相检查拼图,交流各自的经验。

    四、讲述拼图的内容。

    请幼儿用比较连贯的语言完整地讲述拼图的内容。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活动《拼图形》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步的将活动展开进行。通过选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拼造型,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幼儿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处在了支持者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存在个别差异,允许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帮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扩展阅读:拼图游戏是广受欢迎的一种智力游戏,它的变化多端,难度不一,让人百玩不厌。个性化的拼图,拼凑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而是一个故事,一段回忆,一缕温情。每一片的单片都有它自己的位置,就像每段回忆都有它的故事,你要将它放在专属的地方,放对了就慢慢丰富起来,放错了就无法完整。

    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2】

    1、了解蓝印花布的主要特征,感受蓝印花布的美。

    2、知道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学习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制作蓝印花布,体验成功的喜悦。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5、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蓝印花布两块,蓝印花布做的衣服、头巾、扇子、汗巾、镜子各一样;古典音乐;蓝色水彩颜料,白色油画棒;画纸;刷子;剪刀;绳子。

    1、情景导入:小朋友们上午好!我是彭老板,欢迎你们来到我的店铺。

    你们觉得彭老师当了老板之后有什么不一样吗?(身上穿有蓝色印花布的围裙、头上带有蓝色印花布的头巾)你们觉得彭老师这样穿漂亮吗?(漂亮)彭老师店铺里还有许多这样漂亮的花布,现在跟着彭老师一起去看一下吧!

    2、欣赏蓝印花布的美,了解蓝印花布的主要特征。

    老师同时展示四块不一样的蓝印花布。这四块布有一个关于它们的故事要讲给你们听(播放视频)师:看完关于这些布的视频之后,你对这种布有哪些新的了解呢?你有发现他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幼儿自由回答小结:这些布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花布只有蓝色和白色,有些是蓝底白纹,有些是白底蓝纹,它们都统称为蓝印花布。

    提问:这四块蓝印花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重点引导幼儿讲述图案不一样、花纹的排列方式不一样,规则排列和无规则排列。对幼儿的发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小结:蓝印花布只有蓝白两种颜色,它的图案有的来自于大自然,有的是人们创造和想象的.,代表人们心中美好愿望,有的是规则排列,有的是不规则排列,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这样的蓝印花布素雅宁静,让人越看越喜欢。

    3、使用蓝印花布产品,感受民间艺术带来的美。

    现在有哪位小朋友想去我的店铺试穿蓝印花布产品吗?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产品进行适用,老师逐个进行点评。

    小结:蓝印花布不仅可以做成衣服,还可以做成各种好看又好玩的东西那,受到小朋友和全世界游客的欢迎,因为它体现的是中国特色,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

    4、介绍“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并重点示范。

    师:这么漂亮的蓝印花布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印出来的吗?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些花布,现在彭老师要用一种油水分离的方法设计一块蓝印花布,小朋友要看仔细了,比一比谁最先发现里面的秘密。等会请每个小朋友自己设计一块蓝印花布,让裁缝给我们做一件有特色的衣服哦!

    (出示材料)教师示范做法:

    ①先用笔在画纸上设计好自己的图案,可以是你喜欢的动物、水果、植物或者简单的形状,把图案整齐的画满整张纸。

    ②用白色蜡笔把刚才画好的图案全部图上白色。彭老师这里有个小秘密要告诉大家,涂白色的时候一定记得要非常用力哦!如果你的小手力气不够可以请旁边小朋友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③最后用刷子把整张画纸图上蓝色,你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变化,我们的蓝印花布做好了。你们想知道为什么涂了白色油画棒的地方没有蓝色吗?

    介绍“油水分离”原理5、幼儿制作“蓝印花布”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作品。

    整个活动中,发现我自己的语言较啰嗦,对于幼儿的回答,我喜欢去重复孩子的话,而不是在孩子回答的基础上去提升孩子的经验,这对自身的成长不利,对孩子的主动发展也不利,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不断提醒自己。因为语言的简洁性反应的是教师自身素养,你不断重复孩子的话,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更加的分散,因为他知道你会重复他的话,不利于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

    整个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太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但是我总是让孩子跟着我自己预设的内容走,这是一个很遗憾的地方,可能这方面会随着教龄的增长,应该会有所改变吧。

    活动时,在材料提供方面出现了小情况,从中可以知道自己在材料的准备和提供方面还是考虑得不够周全,这也提醒我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

    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3】

    中班数学教案《数字标记》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观察、比较图形之间的不同特征,并能语言表述,学习用标记记录图形的两个特征(大小、形状或颜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学《数字标记》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标记记录图形的两个特征(大小、形状或颜色)。

    2.观察、比较图形之间的不同特征,并能语言表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数字1-9的卡片各一张;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屋顶的房子图片一张;标记卡片若干张(大小、形状、颜色标记)学具:幼儿人手1-2份操作材料;颜色、大小、形状标记若干;胶水;幼儿人手一把标有颜色、形状标记的纸制钥匙;在场地上画好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玩游戏“开火车”序:今天,小兔子要请我们中(2)班的小朋友去它的新家做客呢,我们开火车去好吗?准备好了,火车就要开了哦。师:嘿、嘿,我的火车就要开幼:几点开师:(出示数字卡片)你们看幼:(看数字)X点开教师带领幼儿先集体开展游戏,再分小组游戏,最后请个别幼儿游戏。

    2、看图形做标记

    (1)教师出示有不同形状的屋顶图片师:我们的火车终于开到小兔住的小区门口了。可是这么多房子,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幢是小兔的新房子呢?别急,小兔子啊给我们小朋友写了一封信,我们来看一下。(出示标记图)小兔子可真聪明,他把他家的屋顶用标记记录下来了,让我们小朋友看标记来找到他的家。启发幼儿根据标记来找出相应的图形,注意引导幼儿要兼顾多个标记来找出图形。可让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小兔子的家的?并集体认识。师生共同验证结果。

    (2)小鹿看见了也想请我们来帮它写一封信,寄给其它小动物。那么小鹿家的屋顶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小鹿图片并粘贴在一幢房子门口-)小鹿正在它家门口等着我们呢。我们一起帮它来写这封信吧。启发幼儿尝试用标记将图形的特征记录下来,可先找出图形的三个特征,再引导幼儿任意选择其中两个特征记录下来,可请个别幼儿上来自由选择标记进行记录师生共同检查操作结果。看看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帮小鹿把信写对了呢。

    二、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形记录特征

    小区里的其它小动物都知道我们小朋友聪明,所以都要叫我们帮它们写信呢。幼儿取出操作材料,观察上面的屋顶和小动物,说出是谁叫你写信的,并说出屋顶的名称和特征,然后在空白处记录它们的两个特征。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活动评价展示展示个别幼儿操作结果并请幼儿大胆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完成操作结果的。师生共同检查评价。

    四、活动延伸:

    游戏《找房子》小动物都有自己的房子了,我们也去看看我们自己的房子吧,首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胸前的钥匙,我们要根据钥匙上的标记,到外面去找一找自己的新房子,找到后,数一数你的房子里住了几个小朋友。教师示范讲解。幼儿活动,教师检查评价。

    教学反思:

    将数学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他们熟悉的情境进行游戏,他们很感兴趣。此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也很完美。

    本文扩展阅读:数字分好几种,阿拉伯数字是最普遍的一种。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实际应该列为印度语言,只是先传播到阿拉伯,然后传向世界的,所以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1.教学例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汇总4篇)


    经过搜索整理,我们为你呈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继续任教三(x)、三(x)两个班的数学,共有学生x名,通过上学期的教育与学习,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已经初步养成了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的正确学习习惯,对待学习的态度良好。但是有一少部分学生过于活泼好动,纪律观念还不够强,无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使学生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4.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使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使学生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使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年、月、日。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

    (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设计意图】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方法2:2个减掉1个还剩1个,也就是;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

    (5)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1,)

    【设计意图】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

    (4)巩固练习(指名让学生板演)

    1-1-1-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设计意图】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组织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课题: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并且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

    2.能正确地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且理解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想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补0占位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卡片若干张或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答.)

    42÷262÷3166×475÷5

    51÷384÷254÷2720×40

    2.说出下面各题的商的位在哪一位?商是几位数?(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3.笔算:(教师出示题目,找个别学生板演.)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教师用卡片出示

    (2)教师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口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商是多位数且商中间有零的计算法则.

    2.教学例13.

    (1)出示例13:2835÷27

    启发思考:首商写在什么地方?商是几位数?学生试做.

    引导学生讲述:求出商的百位上的数之后,百位上的余数是1,把被除数十位上的3落下来以后是13,比被除数27小,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教师列竖式板书(注:0字用彩粉笔写上,提醒注意):

    (2)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呢?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们在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求出商的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3)继续试商:第二次除,当移下3后,13不够除,直接移下5,这时商5不行,因为商已确定是三位数,不写0,商便成了两位数15了,0起到占位作用.

    师生共同解答:

    (4)师生共同小结: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求出商的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5)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计算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哪一位上面写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可通过先确定商的位数的方法来检查商中间是否丢掉了0.

    随堂练习

    1.填空:(教师出示投影片)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讲清为什么.

    2.9315÷455287÷175916÷29

    教师投影出题目的同时,发3张投影胶片给3位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然后利用3位学生的投影胶片进行讲评和集体订正.

    3.用打手势“√”或“×”来判断改错.

    教师:这三道题比上面三道题有难度,看谁这节课学得好,问题看得准.注意判断过后要讲清理由,错在哪儿.

    结合上三道题的判断说明:出现商中间连续有两个零的情况;在除法计算中,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不免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在除的过程中,如果前一步除时没有余数,这时被除数上的0不往下移.

    布置作业

    1.(1)3829除以36,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2)27除5616得多少?

    (3)3648是24的多少倍?

    2.同学们一共收776千克核桃,每25千克装一筐,可以装多少筐,还剩多少千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74+28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2.30.9+6.214.1+3.62.08+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食盐一袋火腿肠味精一袋

    1.86元1.00元5.06元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4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的减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0.5810.9+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第5课时

    课题: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5.40.6+0.80.36+0.4

    0.9–0.70.8–0.41–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第4题和P98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0.95-0.58=0.37;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1.3=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 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 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 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 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练一练,练习十一11-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2、使学生正确掌握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指名口算课本第64页第11题)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小数的意义,今天复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特性的认识,掌握好数的整除的意义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熟练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二、复习约数和倍数

    1、提问:什么是整除(板书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当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时,还可以怎样说?板书:

    约数

    倍数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说明倍数和约数的依存关系。

    3、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9的五个倍数

    复习约数倍数相关知识(略)

    (2)写出18的所有约数

    三、复习质数合数

    1、提问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分类,除0以外的自然数可以分为几类:

    板书:1

    质数

    合数

    怎样的数是质数?怎样的数是合数?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质数和合数。

    (2)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785123579190

    3、提问:你能把90写成质数相科乘的形式吗(板书)这里的因数叫做90的什么数?(板书: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4、做练一练第3题

    练后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四、复习公约数和公倍数。

    1、学生练习

    (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约数,指出最大公约数。

    (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五个公倍数,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数。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什么叫做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什么叫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练一练第4题

    集体练习,指名口答,说一说方法怎样归纳三种关系?

    追问: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复习

    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1、提问: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

    2、练一练第5题

    提问:这里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什么数?不能被整数的数都是什么数,

    板书:偶数

    奇数

    想一想,自然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六、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说说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和12题

    2、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15、16题、17题中(3)(4)

    八、课外作业:练习十一第18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认识负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什么是正数、负数?

    师:(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象+4、16、3/8、0.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学前班数学教案汇总5篇


    跟小编一起来了解关于“学前班数学教案”的内容吧,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供您参考。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促进亲师互动的重要途径。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准备】

    1、时间的图片若干

    2、各种各样的小钟(幼儿自带,做钟表展览用)

    3、每个幼儿一只可拨动时针、分针的时钟模型

    4、1-12的数字头饰

    5、老狼头饰及音乐磁带

    【活动目标】

    1、感受时钟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3、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了解时钟在人们生活中的用处

    1、出示好玩的时钟引发孩子对活动的兴奋情绪。

    2、感受钟对人们的用处

    老师:你家里有没有时钟?你还看见哪里有钟?为什么那里有钟?

    小结:时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方便。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

    1、参观钟表店:刚才小朋友说在很多地方见过时钟,今天,我也给你们带来了很多的时钟!我们一起来仔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钟面上有什么?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说一说:

    (1)、它们的钟面上有什么?(时钟上都有刻度、时针、分针、秒针、数字)

    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哪一根针是时针(分针、秒针)?

    (2)、这些时钟是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时钟上都有数字、刻度、时针、分针、秒针。不同的是:它们的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会有这些呢?如果没有会怎么样?(幼儿自由想象)

    三、操作演示法,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1)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老师: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呢?请你认真的想一想,做一做。

    (2)教师操作,让幼儿了解表针的运转规律。

    老师:时针和分针它们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做你追我赶的游戏呢,它们是怎么做的?(教师拨动时针,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

    老师:时针走的慢还是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3)师生共同小结,让幼儿了解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学会看整点。

    老师:长针指在12上时,短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孩子们,你们喜欢和时钟做好朋友吗?那你们把它的小秘密都记在心里了吗?能悄悄的告诉我时钟上面有什么吗?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运转的呢?(幼儿踊跃发言)

    四、游戏:分针带着时针转。

    方法:12名幼儿自由选择1-12的数字头饰,按顺序拉手站成圆圈,表示一个大表盘,再请两名幼儿分别扮演时针和分针,在圈内随着音乐转圈,音乐停止时,两针要指向老师事先要求的时间,其他幼儿当裁判看看是否正确。

    五、操作练习法,引导幼儿进行拨针练习,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方法:老师扮演老狼,孩子们手拿时钟模型问老狼:“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回答几点,小羊就拨到几点,小羊拨好了钟就定住,请老狼看钟,拨错了的小羊要被老狼吃掉。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学习5以内的序数》是小班下册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数学课中的一课时,内容有一座住着5只小动物的楼房和一幅兔妈妈营救5只兔宝宝的图片组成。通过训练第几层楼房住着那只小动物和兔妈妈营救兔宝宝的顺序,让幼儿学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点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单向序数。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认知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单向序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

    (2)学习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点数。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楼房和兔妈妈营救兔宝宝的挂图。

    2、小狗、小猫、小猪、小猴、小羊的图片各一张,小兔子不同颜色的图片各两张。

    3、1—5的数字卡两套。

    四、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会5以内的单向序数。

    2、难点: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点数。

    五、说教法

    小班孩子的特点主要是直观形象性,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提问,演示等方法。

    六、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帮小动物搬新楼”的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七、说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复习《方位词》头在上,脚在下......

    (巩固幼儿对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别,为观察楼房从下往上数有5层做铺垫。)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楼房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座5层楼房的图片,并粘上1—5的数字,并告诉幼儿粘上数字1的就表示第一层...)

    2、引出课题《学习5以内的序数》。

    3、教师再次出示住着5只小动物的楼房,引导幼儿说出第几层住着那只小动物。

    (1)教师将小狗、小猫、小猪、小羊、小猴的图片摆放在楼房里。

    (2)教师提问:从下往上数,第一层住的是谁?...说出每层楼房的小动物。

    (让幼儿学习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点数)

    4、教师再次出示空楼房,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1)教师:小动物们要搬新家了,请小朋友们看看,搬家以后住在什么地方?

    (2)教师:(指最下面)这是第几层?

    (引导幼儿明白开始数的这一个就是第一)

    (3)依次完成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的数数。

    5、动物与楼房对应,(师幼共同帮助小动物搬家,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1)教师:小猫住第二层。(请一名幼儿上前操作粘上小猫的图片)

    (2)教师:小狗住在小猫的上面,小狗住第几层?(请一名幼儿上前操作)

    (3)依次完成其他小动物与楼层的对应,提问同上。

    6、楼房与动物对应,(师幼共同说出小动物搬家以后的位置,加深对序数的认识和理解。)

    (1)教师:第一层住的是谁?(启发幼儿说出)

    (2)教师:第三层的下面是第几层?住的是谁?

    (3)依次提问到每个楼层,步骤同上。

    7、教师小结:要知道小动物住的位置,可以数一数,数到几,就是第几层。

    8、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检测幼儿这节课所学效果)

    (1)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从上往下数,一共有几只小兔子?这些小兔子分别排在第几?(启发幼儿观察回答)

    (2)教师:请小朋友取下数字卡,依序排放在不同小兔子的后面。

    (三)结束部分

    老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5以内的序数,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那边数起,开始数的那一个就叫第一,数到几就是第几。

    八、活动延伸

    课下我们到室外,让5个小朋友手拉手排队,看看全班有几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别站在第几组的第几个。(让幼儿观察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排在第几。)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设计理念: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老师这是黄树叶,老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老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重点: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二、树叶妈妈找宝宝——巩固颜色,初步感知分类。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这里(老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老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老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三、送树叶宝宝回家——颜色对应,操作中学习分类。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四、帮助大树妈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分类。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助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五、延伸活动,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设计意图: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通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学习5以内的序数》是中班下册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数学课中的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让小朋友帮助“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来学习掌握5以内的序数,例小猫坐在第三节车厢里,第五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单项序数。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孩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

    (2)、学习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小猫、小狗、小鸡、小牛、小猴、小房子、小火车

    的图片。

    2、固体胶、1---5的数字宝宝卡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

    2、难点:学会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五、说教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提问、演示等教法。

    六、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帮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七、说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通过复习《不说话》律动,使所有幼儿注意力集中。

    2、做《左边》的小游戏,加强对左边的认识,为从左到右的点数做铺垫。

    (二)谈话直接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到动物王国去做游戏好不好?

    (出示粘有5只小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所看到的内容)

    2、师:这些小动物也要去玩耍,但是得有一个要求,小朋友想,我们放学回家的时候要怎样走路呢?

    (引导幼儿说出排队,为小动物也要排队做铺垫)

    幼:排队。

    师:排在最前面的那个小朋友是第几?

    幼:第一。

    师:紧跟在第一后面的小朋友是第几?

    (老师必须强调紧跟,紧挨着。)

    幼:第二。

    师:现在我们也让这些小动物来排队去玩耍,该怎样排队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5以内的序数》。

    (点题,板书)

    (三)新授《学习5以内的序数》

    1、师:先请小朋友自己帮助小动物排队。

    (每一张桌子上面有5只小动物,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并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强调是从左向右。)

    3、下面请看小动物要到哪里去玩耍呢?

    (出示坐火车图片)

    幼:坐火车。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辆火车一共有几节?

    幼:5节。

    师:一起数1、2、3、4、5,从左向右数,这是第几节车厢?...小动物要坐火车玩耍了,该怎样坐呢?

    (要求:一节车厢只能坐一只小动物,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练习。)

    4、让幼儿自己操作练习,并说出自己的操练结果。

    例:⑴小猫坐在第二节车厢里。

    ⑵第四节车厢里坐得是小狗。

    5、师幼共同完成老师的作品,并让幼儿口述结果。

    (例,小猫坐在第一节车厢里,第三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

    (四)巩固,练习。

    1、师:小动物坐火车玩得有点累了,要找座小房子休息一下,请小朋友帮忙一下,但是也有要求,一座房子只能住一只小动物。

    (教师出示小房子图片,引导幼儿再次帮助小动物。)

    2、师幼共同完成小动物找房子的内容。

    3、师:小朋友再看,这里还有一群数字宝宝呢,他们也想住到小房子里面,该怎样住呢?

    (启发幼儿思考回答,数字宝宝1住到第一座小房子里面...)

    4、小结: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5以内的序数》。从左到右数第一...

    (强调本节课的所学内容,5以内的序数,第一、第二...)

    八、活动结束。

    师:小动物们休息了,数字宝宝也找到家了,我们小朋友也要出去玩耍了。但老师还要告诉小朋友一句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5以内的序数,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哪边数起,开始数得那一个叫第一,数到几就是第几。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所学效果。)

    九、活动延伸:

    师:下课我们到外边去排队,5人一小组,看看自己排在第几,找一找自己的位置。

    (让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排在第几,学有所用,实际生活中数学的运用。)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4

    学前班下册拼音说课稿

    你们好!今天我要上的课是一节拼音拼读游戏课,拼音这门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它将为入小学的汉字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幼儿学完以后掌握的怎么样,发音是否准确,是否掌握了拼读方法都非常重要,至今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课的内容,但孩子是否能熟练运用还是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在整个课程学完以后能让幼儿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我准备了这节拼音拼读游戏课,以拼读作为重点,让幼儿在灵活多变的方式下反复、熟练的拼读各种音节,让幼儿能非常牢固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我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上这节课:一、字母卡拼读;二、汉字拼读;三、实物拼读。

    开始部分:先进行复习总结学过的拼音内容分为三大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通过复习把这三大内容融到一起,从以下三种方式里来让幼儿熟练掌握拼音:

    一、字母卡拼读

    1、教师先出示sheng、ebaishànɡxiǎoshūbāo?

    3、齐唱这首歌。

    4、把这首歌的内容画下来,比一比谁画的美。展示自己的画。

    猫和小朋友们告别拼音王国,他们又去冒险了,他们还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五、教学特色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本次设计旨在把活动与游戏带入课堂,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我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以故事形式创设情境,以区分形近韵母、朗读儿歌、动手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枯燥的拼音复习感兴趣,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达到巩固拼音,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具体地说,就是以帮助蓝猫为主导线,带领学生去玩。让学生带复习拼音声母、韵母及音节。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达到“学与玩的结合”。

    学前班数学教案 篇5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本节课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评价的设计、学习流程的安排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本节课我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基于教材

    分类与整理这节课属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本节课位于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第一次提出“分类”这个概念,它是今后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基础。

    基于学情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活动,能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

    2、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分一分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学会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二、评价设计:

    1、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摆一摆、分一分,涂一涂,会借助学具正确地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会根据分得的结果进行统计。

    2、通过师生互动和练习反馈,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优质十二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运用勾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学会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拼图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一大贡献.借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拼图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在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地联系前面知识,推导出勾股定理,并自己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硬纸板;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1.1.2 A);

    第二张:议一议(记作1.1.2 B);

    第三张:例题(记作1.1.2 C).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曾学习过整式的运算,其中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谁还能记得当时这两个公式是如何推出的?

    [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从公式的左边就可以推出右边.例如(a+b)(a-b)=a2-ab+ab-b2=a2-b2,所以平方差公式是成立的.

    [生]还可以用拼图的方法来推出.例如:(a+b)2=a2+2ab+b2.我们可以用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两个长和宽分别为a和b的长方形可拼成如下图所示的边长为(a+b)的正方形,那么这个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a+b)2;又可以表示为a2+2ab+b2.所以(a+b)2=a2+2ab+b2.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2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 (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3

    [教学分析]

    勾股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三条边数量关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正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本节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发展几何思维。

    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二、过程与方法

    引入两段中西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小组协作与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对勾股定理进行探索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一情景

    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

    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2、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二、师生协作,探究问题

    1、现在请你也动手数一下格子,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三、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解释:由于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把它叫做勾股定理。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

    第一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斜边为 的直角三角形围在外面形成的。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加上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外围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第二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斜边为 的

    角三角形拼接形成的(虚线表示),不过中间缺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小洞”。

    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小洞”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这种证明方法很简明,很直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应用举例,拓展训练,巩固反馈。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例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六、归纳总结

    1、内容总结:探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利于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归纳:数方格看图找关系,利用面积不变的方法。用直角三角形三边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归纳注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正方形面积,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七、讨论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他们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豁然开朗,为后面勾股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

    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大家很快就通过数格子发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吗?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课后在反思天地中都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4

    教材分析

    1.这节的重点为:去括号。因此,本节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深化,要突破这个重点,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掌握。

    2.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今后继续学习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数等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1.去括号法则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时会经常出现错用法则的现象。实验表明:完全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号法则.这是由于:(1)“去括号法则”,增加了记忆负担和出错的机会,容易出错;(2)去括号的法则增加了解题长度,降低了学习效率;(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学习是同化而非顺应,易于理解与掌握;(4)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本质,返璞归真,且既可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运用去括号进行合并同类项;

    3.理解去括号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难点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问题

    青藏铁路线上,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形式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

    请问:(3)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小时,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可以怎么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解: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提出问题,如何化简上面的两个式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回顾:

    1你记得乘法分配率吗?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呢?

    a(b+c)=ab+ac

    2-(-2)=(-1)*(-2)=2+(-3)=(+1)*(-3)=-3

    2.探究

    计算(试着把括号去掉)

    (1)13+(7-5)(2)13-(7-5)

    类比数的运算,去掉下面式子的括号

    (3)a+(b-c)(4)a-(b-c)

    3.解决问题

    100t+120(t-0.5)=100t-120(t-0.5)=

    思考:

    去掉括号前,括号内有几项、是什么符号?去括号后呢?

    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

    三、知识点归纳

    去括号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注意事项

    (1)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

    (2)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四、例题精讲

    例4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五、巩固练习

    课本P68练习第一题.

    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觉得去括号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七、布置作业

    课本P71习题2.2第2题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5

    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新授课程主要有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现行教材、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87分左右,及格率75%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综合成绩县前五、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挂图,实物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4)课后复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6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笔者在一乡镇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九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1节内容——圆,圆的概念是中心对称的继续,是后面研究扇形、弧长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索圆的两种定义,理解并掌握弧、弦、优弧、劣弧、半圆等基本概念,能够从图形中识别.

    2、数学思考:体会圆的不同定义方法,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3、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圆的两种定义的探索,能够解释一些生活问题.

    2、难点:圆的运动式定义方法.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圆规、细线、铅笔。

    2、学具:圆规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1、如图1,观察下列图形,从中找出共同特点.

    图1

    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图中都有圆,然后回答问题,此时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图形.

    3、教师活动:让学生观察图形,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以及探究热情.

    (二)问题引申,探究圆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如图2,观察下列画圆的过程,你能由此说出圆的形成过程吗?(课件展示画图过程)

    图2

    2、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通过动画演示,发现在一个平面内一条线段OA绕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就是圆.

    3、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圆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一界定:圆:在一个平面内,一条线段OA绕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作圆;圆心:固定的端点叫作圆心;半径:线段OA的长度叫作这个圆的半径;圆的表示方法: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4、师生共同归纳: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3)圆的第二定义: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叫作圆.

    5、讨论圆中相关元素的定义.

    (1)如图3,你能说出弦、直径、弧、半圆的定义吗?

    图3 (2)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结果.

    (3)教师活动: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上述概念的严格定义,对于学生的不准确的叙述,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 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作弦; 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作直径;

    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作圆弧,简称弧;

    AB,读作“圆弧AB”或“弧弧的表示方法: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AB”;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作半圆.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作优弧,用三个字母表示,如图3中的 ABC;

    .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作劣弧,如图3中的BC

    (三)讨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如果做成正方形会有什么结果?(课件:车轮;课件:方形车轮)

    1、学生活动:学生首先根据对圆的概念的理解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

    2、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如图4,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如果做成其他图形,比如正方形,正方形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距离地面的距离随着正方形的.滚动而改变,因此中心到地面的距离就不是保持不变,因此不稳定.

    图4

    (四)应用提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m的圆?说出你的理由

    2、师生活动设计: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方法.根据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圆是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所以可以用一条长5m的绳子,将绳子的一端A固定,然后拉紧绳子的另一端B,并绕A在地上转一圈.B所经过的路径就是所要的圆.cm,这棵红杉树平均每年半径增加多少?

    图5

    4、师生活动设计:首先求出半径,然后除以20即可.

    解答:树干的半径是23÷2=11.5(cm).

    平均每年半径增加11.5÷20=0.575(cm).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圆的两种定义以及相关概念.

    作业:请做一个正方形的车轮,体会在车轮滚动的过程中车身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

    1、教师角色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探讨者。在引导学生观察、画图、发现结论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动态的展示圆的形成过程及车轮原理,激发了兴趣。

    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 “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7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和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概念,知道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的性质.

    3.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概念.

    【讲解新课】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的性质:

    教师强调,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1: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2: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右图,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则的面积是什么?

    生: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面积.

    例2已知:如右图,是△的角平分线,交于,交于.

    求证:四边形是.

    (引导学生用定义来判定.)

    例3已知的边长为,,对角线,相交于点,如右图,求这个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一边上的高,即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标题

    定义……

    性质例2…… 小结:

    性质定理1:……例3…… ……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8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1)原式的特点。(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

    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

    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

    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

    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随堂练习

    p36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由于语言缺陷的原因,这一点对聋生来说比较困难,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1.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容量恰当,重点突出,体现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2.重视启发,活跃思维,方式、方法多样,选择适当;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3.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4.教学结构组合优化,优质高效。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9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10

    [教学目标]

    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

    2、能列表、描点、连线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图象的性质

    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两支,给画图带来了复杂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开始: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转而导人关注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2、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反比例函数y?

    由于反比例函数y?

    要分几个层次来探求:

    (1)可以先估计——例如:位置(图象所在象限、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等)、趋势(上升、下降等);

    (2)方法与步骤——利用描点作图;

    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的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描点:依据什么(数据、方法)找点?

    连线:怎样连线?——可在各个象限内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两条光滑的曲线把所描的点连接起来。

    探索活动2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x2的图象是曲线型的,且分成两支.对此,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x2的图象.x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2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x

    222(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的图象.xxx

    22探索活动3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xx(1)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

    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征。(即双曲线)反比例函数y?

    k(k≠0)的图象中两支曲线都与x轴、y轴不相交;并且当k?0时,图象在第一、第x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学生观察、猜想)

    情景: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具体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现: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展开得到矩形,研究“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研究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图,计算。

    学生汇总了四种方案:

    (1) (2) (3)(4)

    学生很容易算出:情形(1)中A→B的路线长为:AA’+d,情形(2)中A→B的路线长为:AA’+πd/2所以情形(1)的路线比情形(2)要短。

    学生在情形(3)和(4)的比较中出现困难,但还是有学生提出用剪刀沿母线AA’剪开圆柱得到矩形,前三种情形A→B是折线,而情形(4)是线段,故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断(4)最短。

    如图:

    (1)中A→B的路线长为:AA’+d;

    (2)中A→B的路线长为:AA’+A’B>AB;

    (3)中A→B的路线长为:AO+OB>AB;

    (4)中A→B的路线长为:AB.

    得出结论:利用展开图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沿母线剪开圆柱体,具体观察。接下来后提问:怎样计算AB?

    在Rt△AA′B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若已知圆柱体高为12c,底面半径为3c,π取3,则.

    第三环节:做一做(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

    教材23页

    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h的速度向正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 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3。有一个高为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为0.5米,问这根铁棒有多长?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3分钟,师生问答)

    内容:

    如何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最短路程问题?

    初中数学教案汇总模板 篇12

    ①结合你对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次的理解,说一说你对一次函数中的“一次”的理解. ②k可以是怎样的数?

    ③你怎样认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一个常数b的和即 Y=kx+b 定义:一般地,形

    Y=kx+b( k,b 是常数,k≠0 )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

    b=0时,

    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①Y=X-6②Y=3X③Y=X2④Y=7-X

    学生独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

    解释与应用

    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时)之间的关系式;②圆的面积y(厘米2)与他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③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y(厘米)之间的关系式

    高中数学教案汇总7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高中数学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高中数学教案 篇1

    高三数学复习课一般采用对复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罗列整理、例题讲解、变式巩固、归纳小结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标准和考纲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基础之上,优势在于知识系统性强、能突出复习的重点和便于操作,但也存在学生自主复习、主动探究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他们本身就缺乏对数学知识的系统了解,更不可能主动去整理每章节的知识要点和重点,只能依靠教师去总结罗列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笔者认为,新课标理念下高三数学复习课模式应该体现在:第一层次是学生在头脑中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的简单再现;第二层次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融入了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得学生达到对知识理解的加深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三层次解决相应问题中“容易出错和被忽略的问题”,加深印象,尽量在今后的学习中减少和避免类似的错误。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教师有意设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易犯的错案→学生自己评价判断、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纠正错误、解决问题。这样的“三部曲”就很好的避免了教师主观以自己手(口)展现学生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积极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防止教师的“包办”和“灌输”。在这样的课堂上复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复习”,它不是把上过的课再上一遍,让学生体验到的也不是把走过的路再走一遍,而是有所创新,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走一条似曾相识的新路,并从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它是一个达成新知的连接点,用前瞻的眼光去回顾和总结“过去”,达到另一个新的高度。

    一、复习内容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二、复习重点

    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的运用及其用向量知识,实现几何与代数之间的等价转化。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回家做作业。其具体步骤是:①相应知识的系统梳理;②典型例题的摘录;③搜集平时作业,测验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错误;④提出针性训练的练习题;⑤准备思考题,以及家庭作业。学生的准备可以从中选择一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选。

    2.学生可以分为出题组、答题组和归纳组(每组3~4人),三个小组又可构成一个大的探究组,各小组的角色在其过程中可以互换;教师从旁引导,控制教学节奏,并有机、适时地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部分作相应的释疑,最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和表达最完整的归纳展示给学生。

    出题组: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出题意图后,可以自编或在课本、资料中寻找适当的例题。

    答题组:迅速给出题目答案或解题思路步骤(由学生自己讲解),同时确立该题所考察的知识点和方法,并互相讨论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和容易忽视的问题。

    归纳组:对照相应的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及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以书面的形式给出,可充分利用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3.教学中教师按上述环节顺序,让每一环节准备相同内容,学生自己选择一人担任主讲,其余同学组成评议组,主讲讲解完后,由评议组补充、完善或评价、矫正……。

    4.教师控制教学节奏,并有机、适时地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部分作相应的释疑。

    5.在学生自己完成这一复习环节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的精选题例题的讲解,同样采用启发讨论式,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问题的解答。

    6.课尾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结(最好由学生自己完成),并评选本课“主讲明星”与“最佳评议”。

    四、案例分析及其反思

    1.让学生走上讲台,既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满足其表现欲,尝试成功感,又让学生亲历知识掌握的构建过程。

    2.由于要自己完成课前的准备作业和讲解内容,迫使学生进行章节的全面复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这一复习环节,却真正达到了学生自觉地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流程,培养了学生口才、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促使学生的个性达到良性的发展。

    4.由于改变了课堂的传统座位排法,学生得到了互相帮助的机会,学习较差的学生能直接得到学有余力的同学的帮助和指导,更容易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调动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互帮互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打破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单调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己变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对一类问题有根本性地掌握,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以组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联想,探索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背景,领会问题的实质,进而找到相应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进一步完善、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5、教学模式恰当,引人入胜

    “探究讨论式”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然而,本课探索“向量的应用”却颇有难度,尤其是几何与代数之间的问题转化。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复习旧知识,预备铺垫,接着设计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代数求值问题。教师在思想方法上的点拔,思维层次上的递进,让学生分享自己成果的乐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楚,层次转换自然,点拨及时,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6、体现先进理念,合作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知识的重组或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也是二期课改成败的要害。本课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者适时点拨,发现问题,培养探索精神。从轻易混淆的性质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出现迷惑,接着,对向量平行充要条件的研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概念的辨析,使学生对向量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推出综合应用题,过渡自然,符合认知规律。同学探究,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攻克难点,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展示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到爱好盎然而布满探索求知的愿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快乐,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熟知,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好说难做。如何落在实处,本课做了有益的尝试。案例的设计,具有时代气息,以问题为先导,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境界。教案的设计说明,体现了教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变单一的传授方式为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

    复习课上都有一个突出的矛盾,那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教师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例2和例2的变式1的探究,因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在两种方法会得出两个相反的答案这一点上搁浅受阻(这一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这里教师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交流“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

    高中数学教案 篇2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学习的,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但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是很好,所以在复习时要及时对学生相关知识进行提问,然后开展对本节课的巩固性复习。而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有:数轴、坐标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二、考纲要求

    1.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2.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4.能用坐标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垂直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 知识梳理:

    1.向量坐标的求法

    (1)若向量的起点是坐标原点,则终点坐标即为向量的坐标.

    (2)设A(x1,y1),B(x2,y2),则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二)平面向量坐标运算

    1.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

    设 =(x1,y1), =(x2,y2),则

    + = - = λ = .

    2.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 =(x1,y1), =(x2,y2),则 ∥ ⇔________________.

    (三)核心考点·习题演练

    考点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例1.已知A(-2,4),B(3,-1),C(-3,-4).设 (1)求3 + -3 ;

    (2)求满足 =m +n 的实数m,n;

    练:(2015江苏,6)已知向量 =(2,1), =(1,-2),若m +n =(9,-8)

    (m,n∈R),则m-n的值为.

    考点2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例2: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 =(3,2), =(-1,2), =(4,1)

    若( +k )∥(2 - ),求实数k的值;

    练:(2015,四川,4)已知向量 =(1,2), =(1,0), =(3,4).若λ为实数,( +λ )∥ ,则λ= ()

    思考:向量共线有哪几种表示形式?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有哪些作用?

    方法总结:

    1.向量共线的两种表示形式

    设a=(x1,y1),b=(x2,y2),①a∥b⇒a=λb(b≠0);②a∥b⇔x1y2-x2y1=0.至于使用哪种形式,应视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一般情况涉及坐标的应用②.

    2.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作用

    判断两向量是否共线(平行的问题;另外,利用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以列出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考点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例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是AB边上的动点,

    则 的值为; 的值为.

    【提示】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

    练:(2014,安徽,13)设 =(1,2), =(1,1), = +k .若 ⊥ ,则实数k的值等于()

    【思考】两非零向量 ⊥ 的充要条件: · =0⇔.

    解题心得:

    (1)当已知向量的坐标时,可利用坐标法求解,即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

    (2)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

    (3)两非零向量a⊥b的充要条件:a·b=0⇔x1x2+y1y2=0.

    考点4:平面向量模的坐标表示

    例4:(2015湖南,理8)已知点A,B,C在圆x2+y2=1上运动,且AB⊥BC,若点P的坐标为(2,0),则 的值为()

    A.6 B.7 C.8 D.9

    练:(2016,上海,1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0),B(0,-1),P是曲线上一个动点,则 的取值范围是?

    解题心得:

    求向量的模的方法:

    (1)公式法,利用|a|= 及(a±b)2=|a|2±2a·b+|b|2,把向量的模的运算转化为数量积运算;

    (2)几何法,利用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作出向量,再利用余弦定理等方法求解..

    五、课后作业(课后习题1、2题)

    高中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 (2)功 (3)位移 (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 km/h.

    (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

    (2) 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三、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 练习8.4 4

    高中数学教案 篇4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效果评价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画、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本节课开始,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让学生解,学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维往往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直奔主题,目的在于构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学生回答,我板书。

    2、我指出:2x-70和2x-70的解实际上只需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就容易得到。

    3、接着我提出:我们能否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

    4、为此,我引入一次函数y=2x-7,借助动画从图象上直观认识方程和不等式的解,得出以下三组重要关系:

    ①2x-7=0的解恰是函数y=2x-7的图象与x轴

    交点的横坐标。

    ②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上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③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三组关系的得出,实际上让学生找到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看到了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希望,大大激发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兴趣。此时,学生很自然联想到利用函数y=x2-x-6的`图象来求不等式x2-x-60的解集。

    (二)比旧悟新,引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为此我引导学生作出函数y=x2-x-6的图象,按照“看一看 说一说 问一问”的思路进行探究。

    看函数y=x2-x-6的图象并说出:

    ①方程x2-x-6=0的解是

    x=-2或x=3 ;

    ②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x-2,或x3};

    ③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23}。

    此时,学生已经冲出了困惑,找到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妨趁热打铁问一问:如果把函数y=x2-x-6变为y=ax2+bx+c(a0),那么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又怎样呢?(学生回答:△0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0时,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0时,图象与x辆没有交点。)请同学们讨论:ax2+bx+c0与ax2+bx+c0的解集与函数y=ax2+bx+c的图象有怎样的关系?

    (三)归纳提炼,得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写出相关不等式的解集。

    2、此时提出:若a0时,怎样求解不等式ax2+bx+c0及ax2+bx+c0?(经讨论之后,有的学生得出:将二次项系数由负化正,转化为上述模式求解,教师应予以强调;也有的学生提出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根据图象写出解集,教师应给予肯定。)

    (四)应用新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学生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巩固所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例题:

    例1、解不等式2x2-3x-20

    解:因为Δ0,方程2x2-3x-2=0的解是

    x1= ,x2=2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 x| x ,或x2}

    例1的解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应用;二是规范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格式。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课本例2。

    例2 解不等式-3x2+6x2

    课本例2的出现恰当好处,一方面突出了“对于二次项系数是负数(即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求解”;另一方面,学生对此例的解答极易出现写错解集(如出现“或”与“且”的错误)。

    通过例1、例2的解决,学生与我一起总结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一化正—二算△—三求根—四写解集。

    例3 解不等式4x2-4x+10

    例4 解不等式-x2+2x-30

    分别突出了“△=0”、“△0”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这两例由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热情表扬。

    4道例题,具有典型性、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为了避免学生学后“一团乱麻”、“一盘散沙”的局面,我和学生一起总结。

    (五)总结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2)计算判别式Δ

    (3)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图像(或口诀),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概括为:一化正→二算Δ→三求根→四写解集

    (六)作业布置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1)必做题:习题1.5的1、3题

    (2)探究题:①若a、b不同时为零,记ax2+bx+c=0的解集为P,ax2+bx+c0的解集为M,ax2+bx+c0的解集为N,那么P∪M∪N=______________;②已知不等式(k2+4k-5)x2+4(1-k)x+30的解集是R,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七)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五、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以“三个一次关系→三个二次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为主线,以“从形到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为灵魂,以“画、看、说、用”为特色,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高中数学教案2022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

    [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组合.

    [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研究组合问题.

    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研究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

    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对照课文,逐一评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归纳概括 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

    [字幕]模型: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 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

    (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

    [投影] 与 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分为以下两步:

    第1步,先求出从这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学生活动)验算 ,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普通客车票.

    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被激活、逐渐深入到问题当中去.

    【例题示范 探求方法】

    (教师活动)打出字幕,给出示范,指导训练.

    [字幕]例1 列举从4个元素 中任取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

    例2 计算:(1) ;(2) .

    (学生活动)板演、示范.

    (教师活动)讲评并指出用两种方法计算例2的第2小题.

    [字幕]例3 已知 ,求 的所有值.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

    解 首先,根据组合的定义,有

    其次,由原不等式转化为

    解得 ②

    综合①、②,得 ,即

    [点评]这是组合数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选择.

    设计意图:例题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公式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馈练习 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给出练习,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课堂练习]课本P99练习第2,5,6题.

    [补充练习]

    [字幕]1.计算:

    2.已知 ,求 .

    (学生活动)板演、解答.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参与训练,深刻揭示排列数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应用.

    (三)小结

    (师生活动)共同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有

    1.组合概念.

    2.组合数计算的两个公式.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习题10 3第1(1)、(4),3题.

    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题:

    在 的 边上除顶点 外有 5个点,在 边上有 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 )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五)课后点评

    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2022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

    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3. 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1.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

    2.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

    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

    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解 算法为:

    输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么,

    否则;

    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

    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

    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

    三、建构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

    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

    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

    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

    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

    (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

    (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

    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

    (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

    两个退出点.

    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

    高中数学教案2022模板 篇5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高中数学教案 篇5

    课题:

    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板书)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板书)

    (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对数算也行)。

    高中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

    计算机。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即点在直线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求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

    (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减去它到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轴,垂足是(如图2),那么点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①式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轴的上方,所以,虽然原点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它是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内有一动点,已知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且有,求点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的坐标为、,则的坐标为,的坐标为。

    根据条件,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在三角形内,所以,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课本第72页练习1,2,3;

    高中数学教案 篇7

    排列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找一同学谈解答并说明怎样思考的的过程

    第1(1)小题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社会科学书,可以从50本中任取1本,有50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自然科学书,可以从40本中任取1本,有40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90.第(2)小题从书架上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各1本(共取出2本),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社会科学书,第二步取一本自然科学书,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 50×40=2000.

    第2题说,共有A,B,C三个优良品种,而每个品种在甲类型土地上实验有三个小区,在乙类型的土地上有三个小区……所以共需3×5=15个实验小区.

    二、 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排列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排列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根据以上分析由学生(板演)写出所有种飞机票

    再看一个实例.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找学生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事实上,红、黄、绿三面旗子按一定顺序的一个排法表示一种信号,所以不同颜色的同时升起可以表示出来的信号种数,也就是红、黄、绿这三面旗子的所有不同顺序的排法总数.

    首先,先确定位置的旗子,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中任取一个,有3种方法;

    其次,确定中间位置的旗子,当位置确定之后,中间位置的旗子只能从余下的两面旗中去取,有2种方法.剩下那面旗子,放在最低位置.

    根据乘法原理,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出所有信号种数是:3×2×1=6(种).

    根据学生的分析,由另外的同学(板演)写出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信号的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

    第三个实例,让全体学生都参加设计,把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写出来.

    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写出这些所有的三位数.

    根据乘法原理,从四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三个排成三位数的方法共有4×3×2=24(个).

    请板演的学生谈谈怎样想的?

    第一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在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有4种取法.

    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当百位上的数字确定以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三个数字去取,有3种方法.

    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当百位、十位上的数字都确定以后,个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两个数字中去取,有2种方法.

    根据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种.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我们讨论了三个实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从一些研究的对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对象.

    (2)取出的这些研究对象又做些什么?

    实质上按着顺序排成一排,交换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况.

    (3)请大家看书,第×页、第×行. 我们把被取的对象叫做双元素,如上面问题中的民航站、旗子、数字都是元素.

    上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2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后来又写出所有排法.

    第二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排法和写出所有排法.

    第三个问题呢?

    从4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3个,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并写出所有的排法.

    给出排列定义

    请看课本,第×页,第×行.一般地说,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本章只研究被取出的元素各不相同的情况),按着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按着这个定义,结合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相同的排列?什么是不同的排列?

    从排列的定义知道,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须相同.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排列.

    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上海—广州是两个排列,第三个问题中,213与423也是两个排列.

    再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广州—北京;第二个问题中,红黄绿与红绿黄;第三个问题中231和213虽然元素完全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也是两个排列.

    (2)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排列”是不是一个数?

    生:“一个排列”不应当是一个数,而应当指一件具体的事.如飞机票“北京—广州”是一个排列,“红黄绿”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排列.如果问飞机票有多少种?能表示出多少种信号.只问种数,不用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才是一个数.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也是这样的.

    三、 课堂练习

    大家思考,下面的排列问题怎样解?

    有四张卡片,每张分别写着数码1,2,3,4.有四个空箱,分别写着号码1,2,3,4.把卡片放到空箱内,每箱必须并且只能放一张,而且卡片数码与箱子号码必须不一致,问有多少种放法?(用投影仪示出)

    分析:这是从四张卡片中取出4张,分别放在四个位置上,只要交换卡片位置,就是不同的放法,是个附有条件的排列问题.

    解法是:第一步把数码卡片四张中2,3,4三张任选一个放在第1空箱.

    第二步从余下的三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2空箱.

    第三步从余下的两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3空箱.

    第四步把最后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四空箱.具体排法,用下面图表表示:

    所以,共有9种放法.

    四、作业

    课本:P232练习1,2,3,4,5,6,7.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15617.html

    【数学教案汇总1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