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案汇总14篇
  • 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02

    数学教案汇总14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数学教案汇总14篇,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数学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拍一下手,拍两下肩,拍三下腿,重复两次。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2、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全班交流,反馈订正)

    师:找一找我们现在上课的教室里什么是有规律的。

    生:座位排列有规律,电扇、电灯悬挂有规律……

    师:老师今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老师戴的项链上的珠子排列有规律。

    师:你真棒,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相信你的这双眼睛一定会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一)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1、填表。

    师: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87页,这张乘法表中有好多空白,你们能快速地把它补充完整吗?

    2、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

    (抽查两行,课件显示)

    3、根据填的结果,你能发现哪些数学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归纳)

    (1)横着看,每一行上的数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

    (2)竖着看,每一列上的数都是下面第一个数的倍数。

    (3)沿对角线斜着的一组数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平方。

    (二)填一填。(课件出示)

    1、8,11,14,17,(),23,()。

    2、4,9,16,25,(),49,64。

    3、1,8,27,(),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得出如下规律:

    1、相邻数之间相差3。

    2、每个数都是平方数。

    3、每个数都是立方数。

    4、每个分数都相等。

    (三)猜气球。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规律,那么图形与图形之间会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出示教材87页2题)

    师:你能说出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找到图形之间的排列规律,小组交流得出第20个气球的颜色)

    师:那第27个呢?(27÷5=5……2)

    (四)摆桌椅。

    1、标准问题。

    (1)1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3张呢?4张呢?

    (2)猜想一下,10张桌子可坐多少人?

    (3)n张桌子呢?小组交流。

    (4)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4n+2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2、变式问题。

    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桌子和椅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

    1

    2

    3

    n

    可坐人数

    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2n+4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师:在桌子数相同时,哪种摆法可以坐的人数多?(小组交流)

    3、探索问题。

    如果由你负责这次的六一联欢会桌椅布置工作,你会选择哪种桌椅的摆法呢?

    ⊙典型例题解析

    课件出示例题。

    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

    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6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星期天,妈妈给了张强326元去买学习用品。他高高兴兴地来到商场的学习用品柜台。一会儿他就看中了两件,一件是随身听,标价为187元;一件是复读机,标价为525元。

    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1)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估算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①随身听和复读机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②张强有326元,如果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

    ③如果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

    (3)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汇报)

    (4)其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思考好了的同学把你的解决方法和同桌或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哪些组的方法多。(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

    (5)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

    (6)学生汇报。

    ①学生1: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0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00。估算525-326时把525看作500,把326看作300,结果大约是200。

    ②学生2:我们组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5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50。525-326中把525看作530,把326看作320,结果大约是210。

    (7)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估算吗?

    (8)学生:因为买东西的时候要带足够的钱才能买回你所需要的物品,如果你带的钱不够,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的时候都把被减数看大一点,这样才有足够的钱去买东西。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9)总结: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时,最好采用被减数、减数同补(被减数补上的不小于减数补上的)或被减数、减数同去(被减数去掉的要小于减数去掉的),这样估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10)把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11)初步练习:6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相关的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什么遗憾?

    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和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时,结合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并掌握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分数的直观感受。

    通过画一画、填一填等活动,给学生创设亲身体验的空间,使学生获得对分数的感性认识,同时进行两个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相关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和自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说一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阅读教材84页第一个问题,然后请大家动手写出几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各自所写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示的意义。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个体汇报。

    (3)集体总结。

    数可以作为数量的数(基数);计数的数(序数);度量的数(量数);计算的数。

    2.复习数位顺序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请大家把教材84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1)学生独立完成。

    (2)个体汇报。

    (3)出示教材84页计数器,让学生独立写出各数。

    (4)指名汇报每个数中的“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在每个数中的“5”所在的数位上添上7颗珠子,那么在计数器上应该怎么表示这些数呢?先画一画,再写一写。

    (小组内交流后个体汇报,然后集体总结)

    (5)课件出示教材85页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复习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1)举例说一说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引导学生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2)学生先与同桌交流,然后个体汇报。

    (3)集体总结。

    (4)课件出示教材85页3、4题,组织学生个体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4.复习分数的意义和简单计算。

    (1)请分别画图表示和,并画一画、说一说如何计算+和-。

    (2)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把相应的知识内容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数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材料:绸带,纸(圆行,正方形,长方形),等分练习纸。

    2.工具:笔,剪刀,直尺。

    三、活动过程:

    (一)讲解演示

    1.“小朋友,今天老师的头发有什么变化吗?(扎两个辫子)我还要给两条小辫扎上漂亮的绸带,现在只有一根绸带,怎么办才能扎两根小辫呢?”

    2. 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

    3. 把绸带两头对折,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次环节以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绸带为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提出问题,让幼儿开动脑筋,帮助分绸带。通过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初步认识“二等分”这一概念。

    (二)操作探索

    操作一:

    1. 为幼儿提供圆形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等观察。

    2. 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3. 小结:把圆形对折,然后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4. 操作验证材料的二等分。 “怎样让别人相信你的两份纸是一样大的呢?”(叠在一起比较) “这儿有个好听的词,叫“重叠””。学习词:“重叠”

    5. 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请幼儿把剪开后的两部分与原来的材料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样大,以及原来的图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个大?哪个小?

    (2)总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 *此环节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对折的折法来二等分圆形,得到一样大小的两份,然后通过验证来证实二等分和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实际含义。

    操作二:

    1. 为幼儿提供正方形,长方形材料,考虑有没有其它对折的办法来二等分正方形、长方形。

    2. 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 请幼儿介绍新方法。

    4. 教师小结:向幼儿介绍讲清对角线折、对角折的方法。请没这样折过的幼儿重新试一次。*此环节提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让幼儿操作,探索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给幼儿增加了难度,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想出对角线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能激发幼儿积极性和独创精神。教师让没有尝试对角线折和对角折的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再次巩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三)巩固练习:

    游戏方法:教师把各种几何图形等份成二份,一份在桌子上,一份在参加游戏的幼儿手中。幼儿四散找到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样大小的图形,并把两份图形拼成一个整体,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⒈教师讲评幼儿的活动结果 ⒉幼儿展示自己拼贴的图形 *此环节为幼儿巩固二等分的知识而设计,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判断,选择正确的二等分图形。

    四、活动延伸:

    正方形的纸能二等分,它还可以进行四等分,八等分呢,怎么分呢?开动脑筋想想办法。 *次环节给幼儿思维拓展的空间,为学习四等分作铺垫。

    五、活动评价:

    随着年龄的提高,大班幼儿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是熟悉的,因此对图形进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本次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帮助老师分绸带入手,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接着围着图形层层展开活动。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原则,并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操作,对认识新事物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环节提供圆形可学习用对折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环节提供长方形、正方形,幼儿凭自己地思维能力选择二等分地方法,在讲解中学习多种二等分地方法。第三环节,要求幼儿在掌握二等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加以巩固。第四环节,使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减法问题并解答。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减法。

    3、初步培养学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智慧老爷爷请王老师带来5个智慧星,请看,他说呀,想把这5个智慧星送给咱们一(8)班会倾听,能观察,肯发言,专心思考聪明孩子。想得到这些智慧星吗?看大家的表现吧!

    一、创情导入、引入新课笑笑家的苹果成熟了,她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大家想去吗?

    二、操作探究,理解意义

    (一)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1、大家仔细观察,这棵苹果树上一共有几个苹果?现在发生了什么?掉下了几个苹果?现在树上还剩几个苹果?你能把这个数学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吗?(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3个苹果。)

    2、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能完整地表达出两个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原有5个苹果,掉下2个,还剩多少个?)

    3、师板书课题还剩下多少。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还剩下多少这一类的数学问题。

    4、摆一摆。师:刚才我们讲出了这个数学故事,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故事用我们手上的学具摆出来。

    请同学们拿出5个圆片来代替5个苹果,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摆。

    (先摆5个圆片,拿走2个圆片,还有3个)

    5、你是怎么摆的'?又是怎样知道还剩下3个苹果的?引导学生说出:是从总数5里去掉2个,就是少了2个,还剩下3个。

    6、板书贴图。

    强调: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

    (二)还剩下几块奶酪?

    1、数一数,一共有几块奶酪?看,小老鼠干什么呢?你能把这个数学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吗?(有5块奶酪,搬走2块,还有3块)

    2、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能完整地表达出两个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5块奶酪,搬走2块,还剩几块?)

    3、摆一摆。

    同桌互说你能把图中的意思用圆片摆出来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4、板书贴图。

    强调: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

    5、画一画。

    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画下来吗?师引导:数学故事不仅可以讲出来,摆出来,还可以画出来呢,我们可以用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等形状)代替奶酪,怎样把5块奶酪,拿走2块又怎样画下来,思考一下,把这个过程画在本上。

    6、交流汇报。

    师引导把表达与操作,形与数结合,体会减法的意义。

    三、抽象理解,认识减法

    1、谁愿意再来说一说这两个数学故事。

    2、我们把这个两个数学故事用算式表示出来,怎么表示?板书:5—2=33、你知道每个数都表示什么意思吗?让学生结合情境说一说。

    3、认识减号,读算式这里的—是减号,表示去掉的意思,像这样的有减号的算法,叫作减法,补充课题,认识减法师:这个算式怎么读呢?(5减2等于3)从左往右读,能把减号两边的数交换吗?

    4、这两个数学问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呢?引导归纳: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要用减法来计算?

    5、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用减法来计算的例子,我们还是以5—2=3为例子,它还要可能讲的是什么数学故事呢?引导学生完整表达。

    比如5颗糖,吃了2颗,还剩下3颗。有5元钱,花了2元,还有3元钱。

    四、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1、画一画,算一算引导学生读懂图意,尝试练习,汇报交流。

    2、练一练第1题。

    先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出算式,集体汇报。

    五、评价小结,拓展运用利用智慧星讲评,老师想把智慧老人带来的智慧星奖下去,如果从这5个从一次拿走1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记录这个过程,算式5—1=4,如果我一下子拿走2颗呢?5—2=3如果我一下子拿走3颗呢?5—3=2如果我一下子拿走4颗呢?5—4=1如果我一下子拿走5颗呢?(全部拿走)5—5=0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得数是0的减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么认识减法的?减法有什么意义?附板书设计:还剩下多少(认识减法)图15个苹果掉下2个,还剩3个图25块奶酪拿走2块,还剩3块5—2=3减号读作:5减2等于3。

    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2、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

    3、 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5、 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中引入圆

    1、 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 除了刚才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

    3、 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

    (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

    1、 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

    (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

    2、 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

    3、 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验,教师总结。

    4、 教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

    5、 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揭示圆心、半径。

    6、 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行。

    (1) 认识圆心

    取出圆纸片,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

    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

    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

    老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指导学生在自备圆中心标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

    (2) 认识半径

    指导学生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用直尺连一条线段,老师讲解并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

    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3) 认识直径

    指导学生把圆形再对折然后打开,让学生把这条折痕用直尺画出来,看看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口答后教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

    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4) 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问:刚才我们量了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谁能说出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2) 判断题

    (1) 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 ( )

    (2) 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 )

    (4)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四、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各是什么?

    圆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画圆?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42

    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数学教案 篇11

    一、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猜个谜好吗?

    生(齐):好。

    师:有一种球,它不用手玩,用脚踢,能猜出它是什么球吗?

    生(齐):足球。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出示挂图)

    (简评:以小朋友感兴趣的猜谜活动导入新课,即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把学生的心由激烈的课前玩耍状态收回到课堂,又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即将开始的新的认知活动之中。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提了起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课

    (让生仔细观察挂图)

    师:小朋友们,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在踢球。

    师: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齐):10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挂图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生3:穿橙色衣服的有6人,绿色衣服的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师:你们可以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8、9的解题规律写出关于10的四道算式吗?

    生:6+4=10 , 4+6=10 ,10-4=6,10-6=4。

    (简评: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直观入手,借助形象的挂图使学生投入到积极思维之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用以前所学的8、9的加、减算理很顺利地得出关于10的加、减的四道算式,更进一步感受加、减算式间的联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审美情趣。)

    师:除了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一个戴帽子,9个没戴帽子,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得到:1+9=10,9+1=10。

    生2:有10个小朋友, 6个小朋友在左边,有多少个小朋友在右边?得到:10-6=4。

    生3:10个小朋友,有4个小朋友穿绿色衣服,其余小朋友穿橙色衣服,穿橙色衣服的小朋友有多少人?

    (简评:由浅入深,凭借挂图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索,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讨论,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着装异同、是否戴帽]、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索新知意识,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从踢足球上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那你能帮书上这个小女孩吗?

    生(齐):能。

    2、教学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55面,桌子上是这个小女孩抛花片得到的结果,你能根据她抛的结果(7个正面带花的,3个反面),列出4道算式吗?

    生:3+7=10,10-3=7,7+3=10,10-7=3。

    师:真棒!表扬他。(生齐鼓掌)(师奖励星图片)

    师:既然小朋友能帮助书上小女孩解决好这一题,老师想你们自己动手抛也会做的很好,是不是?(让学生抛花片,写四道算式,在组内互相交流)

    师:有谁来说一说你抛花片的情况,你列的算式是怎样的?

    生1:带花的一面有8个,不带花一面有2个。算式是:

    2+8=10,8+2=10,10-2=8,10-8=2。

    生2:带花的一面有7个,不带花一面有3个。算式是:

    3+7=10,7+3=10,10-3=7,10-7=3。

    生n:带花的一面有5个,不带花一面也有5个。算式是:

    5+5=10,10-5=5。

    师:你为什么只写出两道算式呢?

    生n:(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够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两个加数都是5,调换它们的位置,还是一样,所以只能写出两道算式。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老师也同意他的看法。

    (简评:程老师根据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这一心理特点,让小朋友用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性强、感兴趣的抛花片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迪他们的求知欲。依据抛花片的结果列算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同学们抛的不同结果,列出不同的算式,有助于新授知识的伸展和学生思维发展。提问时注意了学生有条理地一组一组地说,筛选出特殊情况5和5、10和0,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我出1。(拍手2次)

    生:我出9,1和9合成10。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两个小客人,它们就是小老鼠和大象(出现戴头饰的小朋友),它们也来做数学题,(老鼠出8,大象出2,说出两道和是10的加法算式,2+8=10,8+2=10。)老师想请同桌的小朋友和老鼠、大象比一比,你们还可以出哪两张数字卡片使它们合起来等于10呢?(同桌互相出卡片,说得数是10的算式)

    (简评:当戴着老鼠和大象头饰的小朋友出现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程老师让同学们合作出卡片,合成10,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感知和是10的算式的五彩缤纷。从课堂热烈的场面,能发现同学们的学习是快乐的、有成效的。)

    2、帮小白兔顺利回家

    师:现在小白兔遇到了一个难题,它不能顺利回家了,(出示挂图),你能帮帮小白兔,让它顺利回家吗?

    (师说算式,生口算得数)

    (简评:本来很枯燥的计算变成了帮小白兔回家,小朋友们都变成了乐于助人的小公民,这样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3、P56第3题

    师:既然小朋友能这么快帮小白兔回到家,相信下面的题目也不会难倒你。(师以卡片形式出示口算题,一张接一张出现,生按坐的位置不同,开火车口答。)

    4、师:下面老师想请小朋友也来帮帮小蜜蜂,它找不到它们要采的花蜜了。记住这里每只小蜜蜂都有它要采的花朵,老师相信聪明细心的你,一定能很快地帮助每只小蜜蜂完成任务的。(用线连一连)

    (简评:这两题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由初步掌握列式计算提升到熟练口算,体现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性特点。从学生那自信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活力和产生的成功感。利用开火车这种游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答对让别的同学点头,答错遥头也体现了程老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5、师:小朋友们的表现的真棒!很快帮助小蜜蜂找到了要采的花蜜。现在小松鼠和小猴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它们也给小朋友们出了数学题,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出示题目)

    师: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谁能用算式来比较它们的多少呢?

    生:小松鼠有8只,小猴有6只,小松鼠比小猴多2只,小猴比小松鼠少2只。算式:8-6=2。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遍,好不好?(生齐答)

    师:那小鸡和小鸭怎么比较呢?

    (让生独立完成。)

    (简评: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几、少几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初步理解结果的不同,对结果的表达也不同,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育理念,也为以后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埋下了伏笔。)

    6、师:下面还有一道难度稍大的题目,你们怕不怕?

    生(齐):(不怕!)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生:好。

    师:你能说出一些和是10的加法算式和一些10减几的减法算式吗?

    生:

    (简评:注重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多思善想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空间理念。既和前面的踢足球、抛花片、帮小白兔回家相呼应,又由形象到抽象地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本P56第3题。

    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1、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

    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知识,加深理解(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发散思维、摆火柴棍(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数学教案 篇13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数学教案 篇14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数学教案汇总1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