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碳的性质教案集锦九篇
  • 碳的性质教案

    发表时间:2023-08-13

    碳的性质教案集锦九篇。

    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整理了这篇“碳的性质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启发。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做好教案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之一。这里有您正在寻找的一切快来看看吧!

    碳的性质教案【篇1】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木炭、铁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 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 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学情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让学生预习后亲自操作部分实验;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并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3.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4.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2.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3.通过二氧化硫的了解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探究。

    2、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教学难点:对各个实验现象的描述、分析以及归纳出结论

    课前准备:5瓶氧气、硫、木炭、细铁丝、砂布、小木条、燃烧匙、药匙、坩埚钳等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潜水员潜水必带的东西是什么吗?(氧气)那么,你们知道氧气有什么作用吗?(供给呼吸)

    由此可知,氧气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氧气,生物就无法生存。那么,这次课我们就来了解氧气。物质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我们就先来了解氧气的性质。(展示教学目标)认识物质通常是由表及里,先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再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展示一瓶已经制好的氧气并让学生阅读33页第一段内容,根据提示描述出氧气的物理性质,之后,幻灯片展示)。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比空气密度略大 3.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4.三态转化:101kPa下

    【讲述】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示:通过四个实验来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实验将同学们选派1-2名组员进行演示,各小组组员负责该实验的现象观察及总结并展示成果。

    任务一: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燃烧? 学生演示实验:

    现象:各小组通过观察讨论后写在本组的展示纸上(描述完整的老师给予展示出来,并评价和鼓励)。

    结论:小组讨论后写在本组的展示纸上。(老师提问学生来回答)知识迁移:氧气的检验方法:小组讨论后回答

    任务二:硫在空气与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演示实验:

    现象观察提示:比较在两种气体中燃烧的剧烈程度、颜色;是否发光发热;产物是什么状态?有无气味? 文字表达式:

    现象:各小组根据观察提示通过观察讨论后写在本组的展示纸上(描述完整的,老师给予展示出来,并评价和鼓励)。

    引导:气味 学生还在哪些地方闻到过?(燃放鞭炮)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

    为了保护空气我们能做什么?

    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水有什么作用?(讨论后举手回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由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并给予点评)

    任务三:木炭在空气与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演示实验:

    现象观察提示:比较在两种气体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发光发热,火焰呈什么颜色;产物是什么状态?有无气味?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有无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现象:各小组根据观察提示通过观察讨论后写在本组的展示纸上(描述完整的,老师给予展示出来,并评价和鼓励)。

    根据现象推测出产物后,由学生到黑板上完成文字表达式(老师给予点评)。

    任务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教师演示实验:

    现象观察提示:比较在两种气体中点燃后有何不同?在氧气中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颜色?

    文字表达式:

    现象:由学生观察后现场举手描述,不完整的由其他同学补充,并给予点评。文字表达式由学生到黑板上完成(老师给予点评)。

    提示学生提出该实验操作中的疑惑(操作注意事项)(教师分析解除疑惑并展示)①火柴的作用:引燃铁丝;

    ②为什么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铁丝受热面积,防止热散失;

    ③为什么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集气瓶中过多的氧气而使铁丝无法燃烧;

    ④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防止高温的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氧气的哪些化学性质? 【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常做氧化剂。(让学生阅读)

    板书设计:

    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1)无色、无味的气体

    4(液态和固态时变为淡蓝色)(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检验方法:药品,现象

    (2)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助燃性,氧化性。

    课后反思:

    碳的性质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认识了轴对称性质以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的预备知识,还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

    能力目标: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因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今后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础,也是今后论证角、边相等的重要依据,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采用探索发现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主,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愉快学习,也符合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

    学法: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这一方面,我认为通过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由学生自己发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学生自己看、想、议、练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而不是老师灌输几何图形的性质,这样做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探本求源,让每位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

    能力目标: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自己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做到有的放矢。

    (二)直观演示,大胆猜想

    观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游戏,演示等腰三角形轴对称变换,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种直观的低起点的方式引入新课更能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每位学生都涌跃参与,领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1△ABC中,AB=AC,求证:∠B=∠C

    思考:1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讲述一种证明方法:作顶角的平分线〕

    2有其它的方法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

    让学生4人一组分组合作,在组与组之间合作,通过作辅助线,共同寻找全等三角形,相等的角,相等的边,体现学生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的合作,让学生自己主动证明猜想,同时有也有利于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巩固,既运用以旧引新的推理方式,又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识规律。采用这种探索发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猜想,实验证明去揭示定理。同时也展示了猜想--证明这一数学认知基本方法。

    2交流反馈,共同完成本节重要知识点的证明。

    通过看幻灯片,让学生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既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表述水平。

    3小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填空。

    (1)如果AB=ACAD是角的平分线那么......

    (2)如果AB=ACAD⊥BC那么......

    (3)如果AB=ACBD=CD那么......

    总结,积累知识点,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知识体系。

    (三)应用举例,强化训练

    为进一步深化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使新知识转化成技能,在教学中我遵循由线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以下练习,以求完成教学目标。

    通过这一环节的题目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养成灵活运用新知识,敢干运用新知的跳跃精神。

    四、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系统的认识,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体会、谈收获,让学生自己结合本节教学目标,发现在学习中学会了什么及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后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安排一课时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很多,课堂容量很大,本课教学后,有很多方面需要总结。

    在证明性质时,不再有同学直接用性质证明性质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用三种方法研究性质的证明,要用到小组交流,比较发现有三种方法:取中点,用“SSS”证明全等;作垂线,用“HL”证明全等;作角平分线,用“SAS”证明全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体会了辅助线不同的作法,就有不同的证法;另一方面,为性质2“三线合一”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不足的是,课堂交流的面可以更宽些。

    性质2的应用比较多,初学者往往不能灵活应用这条性质优化证题途径,因此要解读这条性质,由图形训练和规范符号语言,把性质一句话改写成三句话或者六句话,一句话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三句话是“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垂直于底边,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垂直于底边,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平分底边”,六句话是“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直于底边,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4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垂直于底边,5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6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结合图形概括起来就是:在△ABC中,AB=AC,下列论断①∠BAD=∠CAD,②BD=CD,③AD⊥BC中,有一条成立,另外两条就成立,分六句话,写出推理语言。这里设计了一组填空题,有利于性质2的应用。学生能够整齐地叙述,但还需进一步巩固。

    性质在计算中的应用,涉及到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课堂上的训练不是太充分的,没有安排同学在黑板上板演,主要培养了学生讨论和自觉纠错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两个性质全部是由学生折纸,自主猜想出来,老师几乎没有提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此外。本节课的PPT制作效果好,能准确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在展示性质证明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氛围好。

    碳的性质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例5、例6。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够应用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改写,渗透“变中有不变”的辩证观点。

    2.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发现并理解小数的性质,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明白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认识了小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出示课件)同学们在超市里,肯定也见过很多小数吧?你能读出这些小数吗?(课件展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一个小数的末尾都有0)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的“0”。

    二、探索性质

    (课件出示例5)

    笑笑:我买了一枝铅笔,用了0.30元。

    明明:我也买了一枝这样的铅笔,只花了0.3元,比你的便宜。

    笑笑:哈哈!不对,我们俩花的钱同样多。

    明明:我买的铅笔就是比你的便宜。

    1.引发猜测。

    师:同学们,你们来当裁判,他们俩谁说的对?为什么?

    生:笑笑说的对,因为0.3元=0.30元。

    师:你们都认为0.3=0.30吗?

    2.验证猜想。

    师:先想一想,0.3和0.30为什么相等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也可以利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数位顺序表、两个相等的正方形)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①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②利用正方形得出:0.3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这样的3份;0.30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这样的30份,0.3和0.30所表示的阴影部分一样大。③从计数单位来看,0.3是3个0.1,0.30是30个0.01,也可以看做3个0.1。④从数位顺序表可以看出,在3的后面添上0只改变了这个小数的意义,3所在的数位始终不变,始终表示3个十分之一,所以0.3=0.30)

    师:从0.3到0.30,小数的末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发生改变吗?从0.30到0.3呢?

    (板书:添上“0”、去掉“0”)

    3.进一步探究。

    师:是不是所有的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呢?请试着比较一组小数:0.100、0.10、0.1。

    (独立完成“试一试”,然后利用课件演示汇报)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说明这三个小数相等吗?

    生1:1所在的数位不变,所以0.100米=0.10米=0.1米。

    师: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呢?从右往左呢?

    4.归纳总结。

    师:经过这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生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3:末尾。

    师: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来比较下面三个数的大小。

    (课件出示)想一想:0.5、0.50、0.05这三个小数的大小一样吗?

    (先做“练一练”的第2题,再汇报)

    生4:从图中可以看出,从0.5到0.50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从0.5到0.05是在小数的中间添上0,小数的大小就变了,因为5所在的数位变了,由5个0.1变成了5个0.01,所以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师:由此证明,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会不变。

    三、应用性质

    1.化简。

    师:学习了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例6。

    (学生汇报,课件展示汇报结果)

    师: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板书:化简)

    2.改写。

    师:学习小数的性质还有什么作用?独立完成“试一试”。

    (生汇报改写结果)

    学生试做,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的结果(如下)。

    0.4=0.400 ?摇0.16=0.160?摇10=10.000

    师:为什么有的添上1个0,有的添上2个0,有的添上3个0?10的右下角为什么要添上小数点?

    师:这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把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四、练一练

    1.完成书上第35页“练一练”的第1题。

    2.游戏:你能只动三笔,使7、70、700、7000这四个数相等吗?

    五、课堂小结(略)

    教后反思:

    1.基于生活,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也不困难,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小数。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大量素材,让学生尝试从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这种种的设计,都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2.变静为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不仅应该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节课的教学,既尊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又根据需要,变静为动,对教材多处进行了优化处理。例如,教材的主题图,是两个小朋友关于铅笔单价和橡皮单价的对话,把学生带入了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很好地揭示了本节课的主题,但它是静态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中每个信息都是动态地逐步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也配了音。这样,使主题图更加生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尊重学习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本节课教学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针对这一难点,教师没有反复地去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最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空前活跃,课堂气氛很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4.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时的思维状态、认知起点和困惑等等。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合理利用与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

    碳的性质教案【篇4】

    矩形是初中数学中比较基础的图形之一,也是建立空间认知能力的关键基础。在认识矩形这一概念时,我们需要学习矩形的性质,包括诸如角度、边长和对角线长度等方面的性质,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矩形。本文就矩形性质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帮助。

    一、矩形的定义

    矩形是指四条边皆相等且相互垂直的四边形,它具有以下特点:

    1、四条边相等,每对相邻边垂直;

    2、每两组相对的角度相等,均为90度;

    二、矩形的基本性质

    1、对角线相等:一个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解释:一个矩形有两条对角线,如果我们以一条对角线为基准,那么与它平行的对角线可以看成是由这条对角线旋转而来。因此,由旋转对称性可以知道,这两条对角线存在的条件就是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且互相平行。

    2、对角线垂直:一个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解释:取对角线AB为基准,以A、B为圆心,以AB为直径作圆,则矩形的两组对边都是该圆的切线。由于切线与半径垂直,所以可以得出矩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3、角度相等:一个矩形的所有角度均为90度。

    解释:根据矩形的定义,可以知道每两组相对的角度相等。而又因为每组角度中,两个角度加起来应该是180度,所以每个角度均为90度。

    4、平行四边形特点:矩形属于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因此矩形也有着平行四边形的所有特点。

    解释: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包括对角线平分、各组对边平等且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外角相等等。

    5、长宽关系:一个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对角线的一半。

    解释: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E点,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E²+CE²=AC²,DE²+BE²=BD²。而且AC=BD,所以AE²+CE²=DE²+BE²。分别移项后得(AE-DE)(AE+DE)=(BE-CE)(BE+CE),因此AE=DE,BE=CE,所以长和宽相等,均为对角线的一半。

    三、矩形的应用

    1、计算面积:矩形的面积可以用公式S=长×宽计算。

    解释:根据上述性质,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对角线的一半,所以可以得出该公式。

    2、解题技巧:在解决与矩形相关的数学题目时,我们需要利用矩形的一些基本性质和推论来简化问题。例如,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知道对角线的一些信息,来推断矩形的其他性质。又如,利用对角线平分的性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解出矩形的面积等问题。

    综上所述,矩形是初中数学中比较基础的图形,其性质的学习对于建立空间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和应用矩形的性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矩形相关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矩形的性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碳的性质教案【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p34——35例5、例6,“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能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3、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通过探索,发现小数的性质,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学习新知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板书“1”)师:在“1”的末尾依次添上1个“0”、2个“0”,数的大小变化了吗?怎么变?你能不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1( )=10( )=100( )

    得出:1元=10角=100分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出示米尺,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0.10、0.100是否相等?为什么?

    (板书:0.1=0.10=0.100)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2)出示:0.3元、0.30元师:这两个数相等吗?说出理由。(学生交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

    (3)让学生在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上(其中一张均分为100格,一张均分为10格)表示出0.30、0.3,比较其大小,说明30个1/100就是3个1/10,0.30=0.3

    (4)师:如果在它们的末尾添上两个“0”呢,三个“0”呢?相等吗?为什么?

    (5)0.3添上“0”成0.03,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6)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的性质。

    2、小数性质的应用

    师: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

    出示例6:提问:价格表上的哪些“0”可以去掉?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0=2.8 4.00=4 10.50=10.5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3)做“试一试”

    0.4=0.400 3.16=3.160 10=10.000

    练习:口答“练一练”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第1题:学生先独立做,再校对,说说为什么。

    第2题:先涂色,再比较。根据小数的意义说一说。

    练习六

    第1题:口答,说说为什么。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

    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左边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4题(左边4题):先独立做再口答订正。

    第5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两位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评价鼓励。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3和4(右边4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商品的价格,引入新课揭示并板书课题。教学例题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6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1。提问:这三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不能)师: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评判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出发研究新问题是小数意义的运用。接着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得出0.1=0.10=0.100。让学生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再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时,小数的大小不变。接着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验证:0.3=0.30,再次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这节课,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环节清晰。但是正如所有的课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反思下来我觉得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些,因此留给学生巩固练习时间少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碳的性质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设疑激趣.

    1.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看哪一个价钱贵呢?

    2.出示:5,50,500,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在整数的末尾去掉一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去掉两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整数的位数越多,数越大)……

    3.你还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4.请你猜一猜:小数的大小与它末尾的0会有什么关系呢?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我们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当你们在商场中看到每件商品的标签这样写,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2.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教师提问:我们还没有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你能想个办法比较出这几个小数的大小吗?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2)根据学生的的回答,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出现直尺,体会:

    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汇报:0.1米=1分米

    0.10米=10厘米

    0.100米=100毫米

    (5)教师提问:从结论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6)教师补充说明: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7)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3.教学例2.

    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

    (1)出示两张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思考:怎样表示0.30和0.3?分组讨论并动手涂色,完成比较.

    (2)学生汇报:0.30表示30个也是3个;0.3表示3个.所以0.30=0.3.

    (3)演示讨论结果:将两张纸分别平均分成10份和100份,表示出0.30和0.3,将两张纸片重合,发现阴影部分也重合.

    (4)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5)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引导学生口述:10个是1个,30个是3个,所以这两个数相等.

    即:0.30=0.3

    (6)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归纳小数的性质.

    教师提问:通过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教师概括: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教师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

    引导学生比较: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会有什么变化?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有什么变化?

    5.应用.【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碳的性质教案【篇7】

    小朋友们注意看,老师左手拿了几枝铅笔老师右手拿了几枝铅笔两只手合在一块儿是几枝铅笔

    [评析]:通过谈话式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直观演示的教具,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如此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思考加法问题。如有的学生用点数法,有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直接得出了结果。

    设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表示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在一起是5枝铅笔呢请你们分小组商量商量。

    汇报: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表示的(可能他们的办法很多,有摆铅笔的、有摆小棒的、也有摆圆片的、还有把算式写出来的。)

    评价:小朋友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分别以小朋友的名字来命名。)让学生评议哪一种方法最合理明确:3+2=5。(板书到黑板上)。

    理解:小朋友,符号“+”的名字叫加号,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通过同桌讨论明确是“合在一起”的意思。)

    加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2”呢把“3”和“2”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3+2=5”,它读作3加2等于5。(学生跟着读两遍)

    用多媒体演示课本摆一摆中的3幅图,请小朋友们看图列出加法算式。同桌之间交换检查并相互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对学生合理的方法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评析]: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通过从学生摆小棒、摆圆片,写算式的活动中体现了学生思维策略的多样化。教师的恰当点评,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数学建模的培养。通过学生摆小棒对5以内加法的直观认识到直接抽象出算式2+3=5。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含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加法打下了基础。

    学生继续完成课本第22页的试一试练习。

    第一幅图:停车场有3辆汽车,又开过来1辆,应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该怎样解答第二幅图: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过来1只,应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该怎样解答

    [评析]:这两幅动态画面可以启智学生的思维,学生理解如有困难,教师引导时可不拘一格,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确每幅图中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孩子们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学生根据已有的体验完成题目。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其次,通过教师由静态向动态的思维的训练,对启智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动态画面的感知,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1、让学生观察大屏幕,练一练2题。

    仔细观察每一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列出相关的算式吗

    2、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屏幕盘中的苹果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3、让学生仔细观察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然后再结合图意说出从图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让学生举出一个生活中用加法解决问题的例子。

    [评析]: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所选取的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生活图景,学生喜闻乐见,勤于思考,易于激趣;从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幅图,通过教师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逐一演示,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既关注了学生学习水平,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练习4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都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明白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学习数学的作用。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学会了什么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可以说给老师听听,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评析]:通过师生共同回顾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既对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又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轻松与快乐,体验到成功和幸福。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以《课标》为依据,把学生与教材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教学观的转变尤为明显,教师自始至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的方式得到应有的转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教师质疑与激趣,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感的同时,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发展。

    碳的性质教案【篇8】

    矩形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几何图形,它的性质也是十分有趣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矩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矩形的定义和性质

    矩形是一个四边相等、四角为直角的四边形。它具有以下性质:

    1. 对角线相等: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证明:连接矩形的两个对角线,得到一个由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大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a²+b²=c²),因此对角线相等。

    2. 对边平行:矩形的相邻两条边互相平行。

    证明:连接矩形的任意一组相邻边,得到一个由两个相似的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大直角三角形。因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比例相等,所以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边比例也相等。因此,矩形的相邻两条边互相平行。

    3. 每个角为直角:矩形的每个角都是直角。

    证明:由于矩形是一个四边形,因此它的内角和为360度。又由于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所以矩形可以分成四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因此矩形的每个角都是直角。

    4. 对角线相交于中点:矩形的两条对角线交于各自的中点。

    证明:连接矩形的两个对角线,得到一个由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大直角三角形。因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中点在三角形外接圆上,所以矩形两条对角线交点为各自的中点。

    二、矩形的应用

    1. 矩形的面积

    矩形的面积是它的宽度和长度的积。记矩形的宽度为a,长度为b,则矩形的面积为S=ab。这个公式对于计算矩形的面积非常有用。

    2. 矩形的周长

    矩形的周长是它的所有边长之和。因为矩形的相邻两条边互相平行且相等,所以它的周长为2a+2b,即C=2(a+b)。

    3. 矩形的对角线长度

    矩形的对角线长度可以通过勾股定理计算。记矩形的宽度为a,长度为b,则矩形的对角线长度为d=√(a²+b²)。

    4. 矩形的旋转

    利用矩形的对角线交于中点的性质,可以实现矩形的旋转。将矩形的对角线作为旋转轴,以矩形的中心点为旋转中心,可以将矩形旋转任意的角度。

    总之,矩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图形,它的性质和应用非常有趣且实用。通过学习矩形的性质及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学,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碳的性质教案【篇9】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谈话激情:同学们,你听说过西双版纳吗?那你一定听说过金庸武侠片中的大理国。它指的就是现在的云南------一个非常美丽、神奇地方,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欣赏美丽的云南风光。(课件出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图片,结合图片介绍云南的主要旅游景点。)

    同学们,你觉得云南美吗?下面就让小导游聪聪带我们一起走进云南,去领略沿途的风光。

    2、准备铺垫:

    出示题目:聪聪准备了两辆大客车,这两辆车共有82个座位,车上已经坐了64人,还有多少个空位?

    学生独立笔算,说计算过程。

    出示小导游聪聪安排的路线图:仔细观察,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我们从昆明出发,已经到大理了。)

    学生尝试估算。

    (学生可能提出三种估算方法:A、500-350=150(千米)B、520-350=170(千米)C、500-300=200(千米))

    师:这三种方法,哪一种估算结果最接近准确数呢?想不想动笔算一算?

    3.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独立试算,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与同伴讨论或写在黑板的疑难卡上,比一比,看谁的问题多?解决的办法多?

    师:同学们,你都遇到了那些问题?怎样解决的?学会了吗?谁愿意把计算的过程讲给大家听?(生边板演、边讲解)

    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这道题目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吗?(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两次连续退位减法,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退1当10再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连续退位减法”。(板书课题)

    比较算法:和笔算的结果比一比,那一种估算的结果最接近准确数?在估算的时候,要力求简洁,还要尽量接近准确数。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大家独立看书。

    1.帮动物找家。

    师:在与聪聪的旅游中我们学到了知识,现在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这些都是云南特有的珍惜动物,它们在野外迷路了,你愿意帮它们找到家吗?(屏幕出示)

    594-129=325-187=932-654=

    852-265= 459-68=

    学生小组分工,每人做一道,并回答。

    师:同学们真有爱心,我们这一课所学的退位减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个位不够减,十位就退1给个位,这个1到个位就变成10,十位不够减,百位就退“1” 给十位,这个1到十位也变成10。给别人一点,对别人来说就是莫大的帮助。

    2 、闯关卡。

    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达丽江的玉龙雪山了,但聪聪说要想爬山必须过了这四个关卡。你有信心吗?

    生逐题做,讲评答案。

    欣赏美丽的玉龙雪山风景。

    3. 解决问题。

    师:听说丽江动物园也是非常有名,想不想去看看。

    出示题目:丽江动物园最有名的要数猴山、大象馆和孔雀园。这三个景点在同一条路上。从猴山到大象馆有252米,从孔雀园到大象馆有176米,你能算出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多远吗?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可真快呀!我们的云南之旅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你表现得怎么样?老师或小伙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

    总结:这节课,大家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与人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示了你对大自然、对同伴的爱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祝愿大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健康成长。

    碳的性质教案【篇10】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初雨,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日坛中学.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活动并得到您们的指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这四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结合生活情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本章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本节课在理解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平行线的性质展开研究.并在探索性质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证明;

    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探索性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为启发探究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另外,我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图形,并让图形动起来,借助测量功能度量角的度数,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结构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8年8月8日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承办多项比赛项目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四环和安苑路之间,这两条路互相平行,现需要修建一条贯穿两条路的新干线,设计新修道路与安苑路夹角为65,那么它与北四环的夹角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奥运道路建设问题作为引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将问题转化为探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

    本环节设置了学生活动和教师演示两个环节.

    学生活动:

    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活动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开放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2.在小组内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并把自己的猜想表述出来.

    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

    通过交流积累了较为充分的事实基础,为有效地进行归纳概括提供了帮

    助.教师深入合作小组,倾听学生的见解,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注意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3.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

    合作小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全面展示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方法,并关注学生叙述结论的语言是否准确.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适当的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

    教师演示:

    平行线的性质比较抽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分别量出三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让学生直观验证探究的结论.然后改变截线的位置,帮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进一步明确其中不变的数量关系.

    〈三〉归纳性质说理证明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

    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

    如图:

    性质1.∵a∥b,性质2.∵a∥b,性质3.∵a∥b,

    ∴∠1=∠2.∴∠2=∠3.∴∠5+∠6=180o.

    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

    3.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

    ∵a∥b,

    ∴∠1=∠2.()

    又∵∠3=,(对顶角相等)

    ∴∠2=∠3.

    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

    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填空.此处将由性质1推导性质2的过程以留白形式出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师关注学生独立书写性质3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判定和性质,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在应用时发生混淆.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好铺垫.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现在你能解决奥运会道路建设的问题了吗?

    2.已知:如图1,MN∥EF,CD分别交MN、EF于A、B,

    找出图1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填空:

    ①∵ED∥AC(已知)

    ∴∠1=∠C(

    ;)

    ②∵AB∥DF(已知)

    ∴∠3=∠()

    ③∵AC∥ED(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如图3,∠1+∠2=180,∠3=108,求∠4的度数.

    首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引入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第2题回归基本图形让学生充分指出相等的角(包括对顶角),从而体会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达到转化角的效果;第3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第4题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随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老师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条件结论

    判定

    性质

    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

    4.回顾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所经历的环节,感受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平行线的性质,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白性质和判定的联系和区别,课下完成对比表格,下节课进行展示,从而突破难点;最后教师点明平行线的性质的作用及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

    分层作业:

    (1)看书P21—P2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

    (2)书P25习题5.3第1—6题;

    (3)探究题(选作)

    如图1:已知AB∥DE,那么∠1+∠2+∠3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当已知条件不变,而图形变为如图2时,结论改变了吗?图3中的∠1+∠2+∠3+∠4是多少度呢?如果如图4所示,∠1+∠2+∠3+…+∠n的和为多少度?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时的指导.看书帮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必作题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应用;选作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您们的批评指正,谢谢!

    碳的性质教案【篇11】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 唐莹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的性质》,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环节、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六个方面来说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氧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比较活泼;(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2)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经过课题1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2、学法:教学过程中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氧气(五瓶)、木条、硫磺、木炭、铁丝、细沙、燃烧匙、火柴、镊子。

    五、教学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一则新闻导入课题:

    昨日清晨5时30分许,一辆7路公交车由北往南行驶至韶山南路东塘北路段时,车厢中部突然燃起半米高、2米多长的明火。好在驾驶员常建伟紧急停车疏散乘客,并迅速拿起车载灭火器扑火,火势很快得到控制。事件中没有乘客烧伤,车辆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也未对交通造成影响。

    提出问题:车载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与氧气的性质有什么联系? 再用多媒体播放几张氧气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环节二:探索新知、学习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当中,我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思考一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出发? 思考二 向同学展示一瓶氧气。提问:

    (1)请大家观察这瓶氧气的颜色、状态。

    (2)闻一闻它有没有气味?

    思考三 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水中通一会空气?

    思考四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氧气三态图,并提出问题: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

    本环节以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我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刚开始学习物质的性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的写法。

    实验一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 如图1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配合做实验。

    老师提出问题:(1)请描述带火星的木条在进入氧气瓶之前和之后的现象。

    (2)木条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同学认真观察现象,积极思考,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熟悉探究程序。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实验二 硫在空气与氧气中的燃烧 如图2 请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同配合做实验。同时老师提出问题:

    (1)请描述硫分别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2)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请思考:为什么我国有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向学生介绍:硫与氧气发生反应时生成了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SO2)气体。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同时引发火灾,带来噪声污染等危害。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提高文明道德素质。)

    (3)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实验三 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

    如图3 木炭、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木炭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

    (1)实验前设问(多媒体展示):

    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是否相同?而在氧气中燃烧出现怎样的现象?(2)组织学生相互配合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相互讨论,连续完成以上二个实验。

    经过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后,我采用师生互动方式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我是这样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实验四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如图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进行这个实验时,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也就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和汇报现象。

    (1)实验前设问(多媒体展示):

    a 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充分的氧气,能燃烧吗?

    b 在点燃铁丝时,为什么要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沙起什么作用?

    (2)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观察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再经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图1

    图2

    图3

    图4

    引导学生总结上述四个演示实验,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进行有机的总结。

    3、氧气的用途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展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应用,让同学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归纳与总结

    教师通过幻灯片,复习整节课的知识,加深印象,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及时巩固可以使对知识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业、反馈提升

    (1)思考开头的新闻,回答:车载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与氧气的性质有什么联系?(2)请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3)完成36页课后习题。

    主要考察对氧气性质及应用的理解,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1)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和固态时变为淡蓝色)(2)密度比空气大(3)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⑴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可检验氧气)

    ⑵硫在氧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 + 氧气

    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

    碳 + 氧气

    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

    ⑷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3、小结:

    ⑴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可以支持燃烧,可以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⑵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碳的性质教案【篇1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1―92页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这节课教学是在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

    这是一节计算课,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以学生为主线,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给单调的计算赋予了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算用结合,以用促算,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本节口算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口算的方法,我认为口算的方法一定会受到笔算的迁移作用,因此想到,学生的口算方法可能会相对单一,缺乏各种算法间的沟通与联系。所以有必要适时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算法,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借此感受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

    知识目标:

    鼓励学生构建起适合自己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情感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

    (2)将美育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预设】针对《两位数加两位数》所做的一系列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能进行正确的计算,形成初步的分析、比较、概括及计算能力。而且通过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将提高学生口算两位数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相信本节课能够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学”数学――在学习中领悟。

    师:喜羊羊邀请你们到羊羊村参加口算游戏大赛,愿意吗?

    (出示课件)喜羊羊:“同学们听说你们要来羊羊村做客,我们特别欢迎,羊羊村正在举行游戏大赛,愿意参加吗?要想来羊羊村必须答对我提出的问题,有信心吗?先请同学们看情境图,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我比较重视情境的创设,创设了到羊羊村参加游戏的情境,以此情境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更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师:孩子们这艘船就是要驶向羊羊村的,慢羊羊村长告诉老师,只能两个班的同学坐一条船,需要几艘这样的船?(2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乘船方案,并填写表格。

    师:同学们,口算的方法很多,你觉得哪一种最适合你,计算时就选那一种。虽然算法不同,但是计算结果却相同。

    师:学生汇报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这

    【设计意图:有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创设了一个人人“发现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就根据课本中主题图蕴涵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以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到羊羊村做游戏,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充分地解读这些信息,然后以限乘68人为突破口,领悟丰富信息的同时,要通过计算来验证,激起他们强烈的计算欲望,分别想出多个乘船方案。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产生共鸣。 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体验算法多样化,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二)、“用”数学――在应用中体验。

    &

    nbsp; 师:孩子们仔细观察屏幕,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数学信息?(课件出示限乘68人)

    师:限乘68人是什么意思?如果超载会产生什么后果。

    师:是啊,为了安全,我们无论乘船还是乘车都要遵守规章制度。根据这个乘船要求应该选择哪个方案?

    (学生讨论后发现第三种方案最合理,结果是54和63都小于68能坐下;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不合理,因为79人和71人大于68超载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兴趣。另外,这样设计,体验数学应用价值。得到的不仅仅是会做几道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更多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玩”数学――在游戏中拓展。

    1、出示课件喜羊羊:欢迎同学们来到羊羊村,游戏大赛马上就开始了,

    师:这就是今天游戏的记分牌――――勇攀高峰。(把全班分成4个组美羊羊队、懒洋洋队、费羊羊队、喜羊羊队。)每答对一题便上升一格,谁先摘得勇攀高峰的牌子并答对上面的题便是今天的冠军,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设计了与生活有关的游戏,将“枯燥”的口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出现,淡化了“练”的痕迹,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设计这一有梯度的练习就改变了传统的练习形式,往往是限制发展快的,牺牲发展慢的,不利于个体的发展。这就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师:孩子们,数学游戏好玩吗?你们这节课学得快乐吗?你收获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在课堂上表现得怎样,满意吗?你认为谁今天表现得最棒?谁是今天的进步最大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是《标准》中的理念。我在课末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自评、他评、互评,评价的内容以积极的赞美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赞美别人。我偶从一书上拾得“养成随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美的习惯,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好习惯”的格言,我想这更是我每节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

    【碳的性质教案集锦九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