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范例
  •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23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范例。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整合资讯化数字化科技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三年级应用题教案”是众多文章中的佳品,建议您将此页收藏起来以方便再次访问!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1】

    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P103-104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发展目标:1、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记者应聘一事,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正确地解答几倍求和(差)应用题

    教学难点:找出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两块表格式的小黑板

    板书设计:

    小小几倍求和(差)应用题

    黑黑33+99=132分33+333=132分33(3+1)=132分

    板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描述

    1、谈话引入

    师:大家知道处州晚报吗?我们班有没有处州晚报小记者?今年处州晚报记者部经理公开招聘记者,准备培养一位优秀记者,于是进行一场考试。考试分为口试(满分为50分)和笔试(满分为100分),总分高的被聘用。这里是四位参赛者的成绩(挂黑板)。如果你是经理,要想从中选出一位当记者,那么你认为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先算出总分。

    师:我们来当经理,算一算他们的总分。为了速度快,分工合作,第一组算甲的成绩,第二组算乙的成绩,第三组算丙的成绩,第四组算丁的成绩。开始!

    2、复习旧知

    ①做后反馈:每组各抽一生说出算式(师板书算式:33+99=132分)

    ②小结:聘用谁当记者?

    要求总分,只需怎样?

    [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开放性事实,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一个决策者的思维方式。]

    二、观察规律,自主探究

    1、师生谈话,合成目标

    师:请同学们观察乙的两项成绩,口试与笔试成绩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笔试成绩是口试的3倍。

    师:同意吗?(拿出另一块黑板,板书学生的发现)

    师:那大家能不能像陈老师这样,表示出其他三位应聘者口试与笔试的关系吗?(生说师板书)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归一应用题并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规律。

    (二)使学生扩展解题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用除法先求单一量)。

    难点:列综合算式时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

    我们学习了连乘、连除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首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练习题(投影)

    口答下面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3个书架75元,每个书架多少元?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

    〔753=25(元)数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

    〔255=125(元)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我们把这两问的应用题,去掉一问,还是求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这样的题怎样分析,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问题。

    (二)学习新课

    想一想,要去掉一问,还求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怎样叙述这道题。(学生思考老师板书例题)然后问学生,这样叙述可以吗?

    例1: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已知条件是学校买3个书架用75元,买5个书架。问题是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

    摘录:3个75元

    5个?元

    师:请想一想,题目中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互相说一说)

    〔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按照买3个书架用75元计算,也就是总价数量=单价,按每个书架的钱数去计算。它(单价)是不变的〕

    师:为了进一步理解题意,我们用直观的线段图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

    师:根据我们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及线段图,请同学自己分析这道题,先组织一下语言,然后讲给同桌同学听。(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回答:

    要求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必须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单价。要求每个书架多少元,必须知道买几个(数量),和用多少钱(总价)。这两个条件是已知,根据3个书架75元可以求出每个书架多少元。再根据每个书架多少元(单价),和买5个书架(数量),可以求出买5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下面请同学按上面分析的思路,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做完后、订正,老师板书,并请学生讲一讲每一步的意思是什么。

    (1)每个书架多少元?综合算式:

    753=25(元)7535

    (2)5个书架多少元?=255

    255=125(元)=125(元)

    答:买5个书架用125元。

    做一做:

    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请按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自己独立把这题完成)

    702=35(千米)

    357=245(千米)

    7027

    =357

    =245(千米)

    答:7小时行245千米。

    同桌同学交换检查。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例1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改成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例2.

    出示例2:

    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读题、审题,独立分析思考:

    (1)照这样计算是照哪样计算?

    (2)要求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讨论后,请同学打开书,把小标题写在书上,并列出综合算式。

    订正时,老师板书。

    (1)每个书架多少元?综合列式:

    753=25(元)200(753)

    (2)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20xx5

    20xx5=8(个)=8(个)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师:753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小括号行不行?为什么?

    (加小括号是先求每个书架多少元)

    师:我们学习了例1、例2.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两道题前两个已知条件完全相同,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但是,要求5个书架多少元和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第一步都要先求每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书架的单价)

    下面我们看一组练习,再比较一下。

    1.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列综合算式解答)

    (三)巩固反馈

    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A.25051750B.1750(2505)

    C.17502505D.17502505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例1、例2,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结构上的特点。最后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请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一班同学上体育课,18人排成2行,照这样计算,全班54人排几行?

    小资料〔归一问题〕

    这里的归一,是指一种解题方法,即先求出一个单位的数量,(如单价、工效、单位面积的产量等)然后再求出题目所要求的数量。能用这种方法解答的应用题,通常称作归一问题。

    在归一问题中,由于有一个单位数量保持不变(常用照这样计算,同样的等语句来说明)。因此,题里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使归一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事实上,即使用算术方法解答,有时也可以根据题中数量成倍数扩大(或缩小)的特点来列式。这种解法习惯上称作倍比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复习准备设计了从连续两问应用题去掉第一问,改编成两步应用题,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讲授新课重点抓住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始终是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逐步体会归一问题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例1、例2的相同点、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3】

    教学内容:例5“想一想”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理解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基本训练

    (1)出示:白兔16只,黑兔比白兔多7只,?

    红花有25朵,黄花比红花少10朵,?

    足球有12个,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出示:

    粮店运来面粉240袋,

    ,运来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袋?

    让学生读题,讨论:可以补哪些不同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

    (1)大米180袋

    (2)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60袋

    (3)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少60袋

    (4)运来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

    2、学生列式口答

    4、其余3题,学生尝试解答。

    5、学生质疑问难,集体订正

    6、讲解第7题

    学生说一说要求运来的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要先算什么?(同桌互说)

    7、提问:240+70=310(袋)求的是什么?240+310呢?

    8、第(3)(4)题学生说说两题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9、比较: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第100页第1题

    学生列式解答,思考:要求合唱组和舞蹈组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

    2、第100页第2题

    学生列式解答,同桌互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第101页第1题

    说出图意,列式解答。

    四、作业:

    第101页(2)、(3)。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通过列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联贯地、有顺序地进行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运算的应用题。

    难点:在列综合算式中学习正确地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复习

    (1)300减去180除以3的商,差是多少?

    (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师:根据我们刚学过的方法,进行分析。

    本题求的是差,那么要弄清谁是被减数,谁是减数,300是被减数,180除以3的商是减数。

    请同学口述列式,老师板书。

    300-1803

    =300-60

    =240

    师:同学们,我们要把这道题改编成求商是多少?想一想应该怎样叙述,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互相进行启发,发表个人看法。

    讨论后,请同学把改编后的题叙述一下,老师把事先写好的题,贴在黑板上。

    300减去180,再除以3,商是多少?

    请同学口述本题分析过程。

    (这道题是求商是多少,首先弄清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300减去180是被除数,因为被除数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要加小括号先算。再除以3是除数。被除数除数=商。)

    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列综合算式解两步运算的文字叙述题,大家掌握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写在纸条上贴在黑板上)

    三年级同学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剩下的分三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

    默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独立分步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

    300-180=120(棵)

    1203=40(棵)

    请讲一讲300-140是什么意思?(剩下多少棵)

    再说一说1203是什么意思?(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

    师:请同学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发现了什么?

    (第一式的结果是第二式的被除数)

    根据题意要求剩下的分三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应该怎样理解呢?

    (也就是把300-180的差平均分成3份,应该用除法计算。被除数是300-180的差,除数是3,用被除数除以除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次要浇的棵数)

    请同学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

    (300-180)3

    =1203

    =40(棵)

    答:平均每次要浇40棵。

    (订正时老师板书)请同学讲一讲这个等式的意义。

    (三)巩固反馈

    投影出示:

    1.同学们栽树。一班要栽58棵,二班要栽67棵。平均栽5行,每行栽多少棵?(列综合算式解答)

    读题、审题,弄清把哪些树平均栽5行?

    (58+67)5

    =1255

    =25(棵)

    订正时,请同学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列式。

    2.学校组织同学去博物馆参观。三年级去了62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

    默读题,独立写在作业本上,然后订正。

    三年级+四年级=共多少人

    62+622

    =62+124

    =186(人)

    请讲出这个算式的意义。(要求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三年级人数(62人)加上四年级人数(622)。就可以求出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

    师:很好,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看图后讲一讲:(三年级去了62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也就是三年级的人数是1份,四年级人数是2份,三、四年级一共是(1+2)份,求一共去了多少人,也就是求(1+2)个62人是多少)

    62(1+2)

    =623

    =186(人)

    有哪些同学用这种方法解的?很好,肯于动脑筋。以后解答应用题可以列分步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还可以从多角度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

    3.在正确列式后面画,错误列式后面画。

    (1)中、高年级听报告。中年级有84人参加,高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中年级的3倍。听报告的一共有多少人?

    A.84+843B.843+84

    ()()

    C.84(1+3)D.843-84

    ()()

    (2)把20个鸡蛋放在篮子里,称得鸡蛋和篮子一共重1250克。如果篮子的重量是350克,每个鸡蛋平均重多少克?

    A.125020-350B.(1250+350)20

    ()()

    C.(1250-350)20D.1250-45020

    ()()

    (3)某机床厂,去年上半年生产机床850台,下半年生产机床980台,全年生产机床的台数是计划生产的2倍,去年计划生产机床多少台?

    A.850+9802B.(850+980)2

    ()()

    C.(850+980)2D.850+9802

    ()()

    作业:第97页7,8

    小资料〔应用题〕

    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题,是指取材于生活、生产以及其他科学中,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通常是指用四则运算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实际问题简化和模拟。

    应用题作为一种数学问题,就要具备要求解答的数量方面的问题和能够解答此问题的必要条件。这种问题和条件,以及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决定了应用题的解法。

    应用题能够体现出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用数据说明问题,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素材。通过解答应用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所学的内容,对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有重要作用。

    〔应用题的分类〕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分为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两大类。在复合应用题中,按解题方法分类,又可分为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

    通常把只要用一步计算就能求出答案的应用题叫做简单应用题;把要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才能求出答案的应用题叫做复合应用题。

    在复合应用题中,按照传统的算术解法,有特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或有特定名称的应用题,习惯上称为典型应用题;其余的称为一般应用题。引入方程以后,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应用题,则典型应用题和一般应用题的区别就不大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叙述题的基础上学习用综合算式解答已学过的两步应用题。所以这节课着重放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列综合算式解答。讲授时采用例3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笔。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5】

    教学内容:练习八第16-1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一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

    二、基本练习。

    ⒈口算。

    ⒉列式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1)有5只白兔,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倍,黑兔有多少只?

    (2)有5只白兔,15只黑兔,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几倍?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应用题训练。

    1.做练习八第16题。

    (1)出示题目。

    (2)引导学生看条件,说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在课本上连一连。

    (4)列式计算。

    比较: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八第17题。

    (1)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提问: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求第二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3.练习八第19题。

    让学生先讨论,再全班汇报。

    三、课堂作业。

    练习八第18题。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6】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二第10-15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解答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从问题想起的分析思路,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

    (1)菜场运来黄瓜250千克,

    ,运来黄瓜和豆角一共多少千克?

    (2)九月份用水150吨,

    ,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多少吨?

    (3)小明每分行65米,

    ,小明比小华每分多行多少米?

    (1)学生说说补充什么条件,并说出为什么要补这个条件?

    (2)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应用题的问题,可以找出所需要的条件,这也是我们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所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也就是在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从问题开始找数量关系,想需要两个什么条件,确定要先求的中间问题,然后再列式解答。今天这节课,就按这样的方法练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第102页第10题

    (1)学生读题,并列式解答。

    (2)思考:要求这个电影院共有座位多多少个?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3)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102第11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哪两个问题?

    (3)学生一一列式解答,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比较:这两题都是根据题目里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想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求这两个问题哪一步是相同的?为什么第一步会相同?哪一步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3、集体练习:

    (1)一个养鸡场有公鸡150只,养的母鸡比公鸡多250只,一共养鸡多少只?

    (2)一个养鸡场有母鸡400只,养的公鸡比母鸡少250只,一共养鸡多少只?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同桌互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变式题练习

    1、收苹果650千克,,橘子和苹果共收多少千克?

    (1)学生补充不同的条件并列式解答

    (2)思考:这些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2、第102页第13题

    学生读题

    思考:

    (1)谁跟大雁比?

    (2)比大雁每分钟少飞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要先算什么?

    3、第102页第15题

    冬生家养了18只鸡,鸭的只数是鸡的3倍,?

    同桌互相交流,可以提哪些不同问题。

    思考:为什么有的问题只要一步就能算出来?而有的问题却要两步才能求出来?为什么要先算鸭的只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什么?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7】

    教学内容:

    第95、96页例4,“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部分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答这类应用题的两种方法,并会解答。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分析法思路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1)一本书140页,看完80页?

    (2)商店运赖100箱苹果,卖掉120箱?

    (3)一段布长15米,还剩多少米?

    (4)商店有80个水瓶,还剩多少个?

    2、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根据两个条件,可以求一个问题,根据一个问题,可以想到需要什么条件,补上缺少的条件。

    商店有48台电冰箱,卖出35台,还剩多少台?

    1、导入:

    (2)学生读题,并找出条件和问题。

    (3)学生尝试解答。

    (5)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7)同桌互相说说两种方法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一种解法是怎样想的?先求什么?

    第二种解法是怎样想的`?先求什么?

    2、课堂小结:

    第1种方法是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根据两个条件确定先算什么。第2种方法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的,根据问题找到缺少的条件,确定必须先求什么。以后在解题时,既可以用第一种方法,也可以用第2种方法。

    (4)说一说两种方法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比一比,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是不是相同?

    第97页第1、2题。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10=120(米)

    几天修完?

    12015=8(天)

    综合算式:1210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1210=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1206=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军列队出操.填出每行人数或行数.(说说解题思路)

    每行人数

    12

    20

    45

    行数

    15

    10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板书:

    探究活动

    折纸条游戏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加深对归总应用题的认识;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准备

    学生两人一组,每组准备1张较长的彩条,一张表格.

    活动过程

    1.规则:两人一组,甲任意将彩条折成2段(或几段),乙测量出一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接着两人互换任务,乙将彩条折成不同的段数请甲根据第一次的测量结果猜出现在每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互相检查(计算)猜对为赢;此为一局;每场游戏可定为4局,赢者一局加10分,输者记0分并送对方10分,最后分高者为胜.

    2.所填表格如下: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页例题。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与除法应用题有关的数量关系,培养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解答应用题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jk251.Com

    教学难点:能根据乘法数量关系推导出除法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在黑板的右侧贴卡片。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应用题中的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并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评:通过复习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引入新课,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选择学习目标

    看到这个题目后,你想学到哪些知识

    2.教师把同学们说的内容归纳后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和掌握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2)能运用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评析:学生根据课题,选择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兴趣。]

    三、新课教学

    1.学习例题

    (1)自己读题,想一想,这道题已知什么怎样列式

    (2)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师贴出卡片。

    (3)出示例题第(2)题,请学生认真读题,想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4)学生讨论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师强调: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推导出来的。

    (5)在解答例题第(1)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编成另一道除法应用题。

    (6)改编的这道题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例题中的第(3)题。

    (7)引导学生回忆是怎样学习例题第(2)题的

    (8)根据例题第(2)题的学法学习例题第(3)题,并在练习本上解答写出数量关系,小组评议。

    (9)请学生板演并讲思路。

    [评析:例题中的3个小题的设计有层次、有坡度。教学习方法,由扶到放,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要求逐步提高,特别是在解答(1)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编出另一道除法应用题,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

    小结: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通过例题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根据一个乘法数量关系,可以推导出两个除法数量关系,并且利用这些数量关系可以解答相应的除法应用题。那么能不能根据一个除法数量关系推导出另一个除法数量关系和乘法数量关系呢(给学生时间思考并回答)

    [评析:小结的设计注重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2.做一做。

    出示投影(做一做)

    (1)请同学读题,根据题意解答并推导数量关系。

    (2)根据(1)题编出两道相应的除法应用题,并且独立解答,再讲思路。

    [评析:对做一做,教师采取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做,意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3)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数量关系,找出记忆方法。

    小结:同学们真动脑筋,比老师想的还好,只要记住其中的一个乘法数量关系,就可以推导出另两个除法的数量关系。

    四、巩固强化

    1.根据一个数量关系推导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出示卡片)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2.在练习十九中选出一道求总产量的应用题,口头列式并解答。

    3.再分别找出求数量、单产量的应用题,并补充缺少的问题,再口头列式解答。

    [评析:选题、补充条件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推导常见的数量关系师生共同概括。

    六,布置作业

    根据乘法的数量关系推导出除法的数量关系,并编出相应的应用题,解答出来。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采用根据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推导出相应的除法数量关系。选题、编题、补充条件问题等多种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尤为突出。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以和倍问题为基础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列方程解答此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应用的数量关系,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棵数的3/4。梨树有|()棵。

    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

    2、饲养小组养了黑兔a只,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有()只;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只。

    二、生活引入.

    上一年,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您今年有多少岁啦?我说:我和杨莹的年龄和是42岁,杨莹的年龄是我的年龄的2/5。你能算出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吗?那杨莹的年龄又是多少岁呢?

    1.老师说: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通过今天知识的学习,你们就能知道了.

    2.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谁是单位1,画出线段图.

    4、分层指导。

    思考:

    (1)根据我和杨莹的年龄和是42岁这个条件找到它的等量关系吗?

    (2)根据杨莹的年龄是我的年龄的2/5这个条件,可以把谁设为?老师、杨莹的岁数用含有的式子怎么表示?

    5.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说明思路。

    三、尝试练习

    (一)出示例3

    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白兔和黑兔

    各有几只?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谁是单位1,画出线段图.

    2.小组回答:

    (1)根据饲养小组养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这个条件找到它的等量关系吗?

    (2)根据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这个条件,可以把谁设为?白兔、黑兔的只数用含有的式子怎么表示?

    3.学生练习。

    4.学生打开书本对答。(65页)

    解:设白兔的只数为只,黑兔的只数是.

    白兔只数+黑兔只数=总只数

    答:白兔有15只,黑兔有3只.

    4.教师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

    18(1+)什么意思?

    (二)写出下面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只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不解答.

    1.商店运来苹果和沙果350筐,其中沙果的筐数是苹果的,苹果和沙果各有多少筐?

    2.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沙果多60筐,其中沙果的.筐数是苹果的,苹果和沙果各有多少筐?

    教师归纳:今天学习的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根据分率句确定单位1,把单位1设为.

    另一个数就是几分之几.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解答.

    四、巩固练习.

    (一)变式练习

    小文买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买钢笔的价钱比买圆珠笔多13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钢笔的6/19,圆珠笔和钢笔各多少元?

    (二)对比练习

    1.李明家九月份用水18吨,十月份用的水是九月份的,九月份和十月份一共用水多少吨?

    2.李明家九月份和十月份共用水34吨,九月份的用水吨数是十月份的,九月份、十月份各用水多少吨?

    (三)选择练习

    果园里苹果树和桃树共350棵,其中苹果的棵数是桃树的,桃树有多少棵?

    解:设桃树有棵.

    A.B.

    C.D.

    五、质疑总结.

    1.用方程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2.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应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解:设老师的年龄是岁.

    ......老师年龄

    42-30=12......杨莹的年龄

    答:老师30岁,杨莹12岁.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及数量关系,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同时学习解题的检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关键:通过不同数量关系、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1)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

    (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每队有3组,每组有15人,?

    (3)三年级90个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

    (4)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每队有45人,平均分成3组,?

    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后,把复习中的连乘应用题改变一个条件和问题,使它成为例2导入新课。

    二、新授。

    l、教学例2。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读题,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

    训练学生离开原题目,看线段图复述题意。参观农业展览的三年级同学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思路分析。

    ①从条件上分析。提问:

    (A)题目中哪些条件可以解诀哪些问题?

    (B)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先求什么?

    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a)根据已知条件,把90人平均分成2队,可以求出每队有多少人。把求出的每队有(902)人当作条件与已知的每队平均分成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因此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b)根据已知条件,平均分成2队,每队有3组,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组,把求出的一共有(32)组当作条件与总人数90人,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因此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共分成多少组。

    从问题上分析。提问:

    (A)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需要哪两个条件?

    (B)要求出问题,应先求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a)要求每组有多少人?需要每队人数与每队组数这两个条件,而已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所以应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b)要求每组有多少人?也可以从总人数与总组数这两个条件出发。已知总人数90人,所以应先求一共分成多少组。

    (3)教师小结以上分析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①解法一:(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

    综合列式:9023

    =453

    =15(人)答:平均每组15人。

    ②解法二:(A)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

    综合列式:90(32)

    =906

    =15(人)答:平均每组15入。

    2、指导解题的检验方法。

    (1)引导想一想:这道题除了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以外,还可以怎样检验?

    (2)指导学生用问题与条件交换的方法进行检验。如:

    想:已经算出每组有15人,又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可能算出每队的人数。(1)153=45(人)

    已经算出每队有45入,已知平均分成2队,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2)452=90(人)

    这样算得的结果和题里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103页的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3)归一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页、109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四的第1、2、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

    教学关键: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设问。我校开展读书活动,添置一批书架,要买这样的5个需要多少元?这道题能解答吗?为什么?(要求买5个书架需要多少元,就是求总价,必须知道单价和数量,数量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了,单价却没有告诉,所以不能解答。)

    2、解答下面各题,并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1)书架每个25元,买5个要用多少元?(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就用单价乘以数量。)

    (2)书架每个25元,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已知单价和总价求数量,就用总价除以单价。)

    3、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3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与行了几小时)

    (2)需要几小时完成?(做多少个零件与每小时做多少个)

    二、新授。

    1、引言。复习题中第1小题书架的单价已经直接告诉我们,现在老师把它改为间接条件,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这就是要学习的新内容例3。

    上一阶段,我问学习了连乘,连除应用题,今天学习的例3又不同于这两类应用题的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

    2、教学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

    (1)读题,审题。

    ①摘录条件和问题:

    3个书架共用--75元

    5个书架--?元

    ②训练学生根据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复述题意。

    结合复述题意说明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个书架按照同样的价钱计算。

    (2)画线段图示意并分析题意。

    3个书架用75元,用线段图表示。

    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要用另一条线段表示:

    接着,引导学生看线段图进行分析:

    ①要求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要求总价必须知道单价与数量。)

    ③已知数量买5个,所以应先求什么?(单价)

    ③怎样求出单价?

    议论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第一条线段图上标出问题。

    (3)分步列式解答: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

    ②5个书架多少元?255=125(元)

    答:买5个书架要用125元。

    分步列式计算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第二条线段图上标出总价。

    (4)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思。

    7535

    =255

    =125(元)

    (5)让学生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练习:第107页上做一做题目。

    小结:从以上的例题与做一做题目可以看到,今天学习的解题方法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用平均分方法来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具体地说,例题中的1个书架多少元?做一做题目中的1小时行多少千米?)然后以它为标准(照这样计算)再用乘法求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数量是多少。

    4、教学例4。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1)读题,审题。①摘录条件和问题:

    3个书架共用--75元

    ?个书架--200元

    ②训练学生根据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复述题意。

    (2)指导画线段图。

    可让学生利用例3的线段图来改画。其中第一条不变,擦去第二条上的分段点;将5个书架的5用?替换,?元的?用200元替换。然后引导学生想,200元买的书架要多一些,所以第二条线段要加长一些,要成为:

    (3)引导学生看线段图分析,同时在第一条和第二条的线段图上分别标上所求的问题。

    思考:要求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要先算什么?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

    ③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20xx5=8(个)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用综合列式:注意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要改变其运算顺序,必须加上小括号。)

    200(753)

    =20xx5

    =8(个)

    (4)让学生说说怎样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5、引导比较例3、例4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两道题的前两个已知条件完全相同。解题的第一步都是除法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一个书架多少元。)

    (2)不同点:两个例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例3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后,用乘法来出所求的问题;例4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后,用除法求出所求的问题。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108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1)读题,解析照这样计算。

    (2)学生独立做题: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

    四、总结。今天,学习的例3、例4及两道做一做题目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步用除法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如例3、例4的求一个书架多少元)然后以这个单位数量为标准,(即题中的照这样计算)根据题目的要求用乘法或除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有这样解题特征的应用题,通常是叫做归一应用题。

    五、作业。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4题。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范例】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