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1-6年级数学教案汇总
  • 1-6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22

    1-6年级数学教案汇总。

    希望这份"1-6年级数学教案"能够让您对相关问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教案课件对于老师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任务,编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一位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编写教案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的朋友,不妨来看看吧!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知道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量”,“画”,加深对角的大小的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方式:

    观察、比较、练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评价方式:

    1.通过自评、集体评议及课堂展示评价等表现性评价手段,检测目标一、二的达成情况。

    2.通过基本评价题目和课中学生的回答和做题情况,检测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掌握情况,从而检测目标三的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学生进行画角活动,教师任意的选两个角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角1和角2比,哪个大?大多少?有谁知道?

    2、揭示课题: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但光用眼睛我们是看不出来大多少,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建立1度角的表象和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过渡语:我们在以前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同样也要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

    2、建立1度角表象

    课件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角,将1度角用蓝色显示并出来,让学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

    3、出示量角器:学生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抓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读数、外圈读数、90°刻度线。(课件演示)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任意地出示角,你能利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1、出示30°角,学生尝试读角,并说明自己读角的方法。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看角的两条边:一条边要和0°刻度线重合,这样才能从0开始读起,另一条边对着的刻度选哪圈刻度要看0°在哪圈。

    2、分别出示60°、90°、120°这些角让学生读,并说方法。

    四、学法指导,合作质疑——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量角:出示两个角(P37的角),学生先估一估,(结合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进行估计),到底有多少度,学生自己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2、交流方法,从而得出量角的方法。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教师小结:两重合,一读数。分别用课件演示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读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4、出示两个角(角的开口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次强调两重合再读数。

    5、练一练

    (1)做一做第二题

    (2)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说明理由。

    6、出示一个边很短的角,量角器放上去无法清楚地看准读数,学生想办法。方法:利用直尺或将角的边延长

    五、目标检测

    1、填空

    量角的大小要用 ,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 。

    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与 重合,0刻度线与 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

    2、判断

    角越大,角的两边越长。

    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角,这个角也扩大5倍。

    画在黑板上的40度的角比画在纸上的40度角大。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五、全课小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1 计量单位:度“°”

    角2 测量工具:量角器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2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

    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会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模型、圆规、投影仪、投影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什么叫做圆面积?

    2.出示大小略有不同的两个圆,让学生比较哪个圆的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口答后把两圆重叠,比较大小。)相差多少呢?

    3.引出课题。

    二.推导

    1.问:小正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半径半径)圆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谁大谁小?圆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4倍呢?2倍呢?

    2.师生共同操作: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按要求对折4次(注意第4次折的折法,是按角对分地折),然后拿尺量出一等腰三角形剪一刀,展开,得到一个近似于圆的纸片。

    3.教师操作:拿一张正方形纸,对折5次,剪一刀展开。与前一次剪的作比较,使学生知道,随着折的次数不断增加,剪下的图形也就越接近圆。

    4.分析推导。师生共同拿出剪好的图形分析:这个图形等分成若干块,每一块都是什么形状?(等腰三角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随着折的次数不断增加,剪下的图形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什么图形的面积?

    板书:图形面积=等腰三角形面积n=底高2n=Cr2n

    =2rn

    圆的面积=r2

    边板书边提问:等腰三角形的底是多少?(C)等腰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什么?(半径r)

    5.在上面推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分4人小组动手把准备的圆分成相等的16个小扇形,再拼成其他图形,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教师巡视,取学生拼成的各式各样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选其中两个进行分析。

    三.巩固

    试一试。

    四.总结

    五.作业

    学生口答

    师生共同操作

    师生共同操作

    教学反思

    已经是第2次教毕业班了记得第1次教的时候,还是幼儿园的院长一早每天都要过去一下,课前准备就不够充分,上课就照本宣科。而现在教这个知识的时候,不仅教具演示而且学生实际操作,所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可以说连中下生都能灵活应用这个知识。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百分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引入课题和百分数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迁移,体现类比的思想方法。

    对比和迁移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新旧知识混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扎实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明确分数的意义与百分数的意义的区别,更加突出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师: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数。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百分数资料可真多啊!看来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xxxx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xxxx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10,学习了1—5的写法之后的一节有关“0”的教学。“0”的教学较其他数字教学难度稍大,因此教材中单独提出一节结合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0”,重点理解“0”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广泛的搜集资料以及整个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为课堂上学生理解“0”的意义作好铺垫,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进行理解而不觉的枯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0”表示的几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的温度、起点、占位等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0”;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运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0的含义和正确书写0。

    教学准备:

    1、把学生每6人一组,分成8个小组,每组有6根鱼竿、5条鱼。

    2、电脑课件、实物投影、温度计、直尺、小猫头饰、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激趣。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有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

    2、猜一猜:

    胡子不多两边翘,

    开口总说妙妙妙。

    黑夜巡逻眼似灯,

    日里白天睡大觉。(打一动物)谜底:猫

    3、下面我们一起戴小猫头饰扮演玩小猫钓鱼的游戏。

    (出示课题:小猫钓鱼)

    二、自主探究体验,初步感知“0”的含义。

    1、在动中学,理解“0”。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钓鱼比赛。

    (2)、小组汇报,交流,并说说你钓了几条鱼,可以用几来表示?

    (3)、学生讨论:一条鱼也没钓着,究竟用几来表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当一条鱼也没钓着时,可以用“0”表示。)

    2、在乐中说和做,加深对“0”的理解。

    (1)、老师做,学生说。

    师(手里拿3支铅笔)问:老师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3支。

    师(把手里的铅笔放进文具盒)问:我现在手里还有铅笔吗?用几表示?

    生:没有,用“0”表示。

    (2)、学生之间互相做,互相说。

    (3)、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感知“0”表示“没有”的含义。

    三、发散思维,丰富“0”的含义。

    1、想一想:你们还在哪里见过“0”?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温度计上有“0”,直尺上有“0”……)

    2、认一认。

    (1)、出示温度计,讨论:“0”在温度计上表示什么?(表示气温是0度)

    (2)、指导观察直尺。

    ①、找出数字“0”的位置,知道“0”在“1”的前面,并按数学顺序开小火车读一读。

    ②、了解“0”在直尺上的作用。(“0”也表示开始,是起点。“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0”比“1、2、3……”小。)

    四、“0”的书写。

    1、师:“0”有这么多用处,我们应该学好“0”,写好“0”。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这个“0”的形状像什么?(像一个鸡蛋、像拼音里的“0”字……)

    2、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0”?要注意什么?

    3、听《写“0”儿歌》(电脑显示):

    数学“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

    (先听儿歌,并伴随音乐有节奏朗读一遍。)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书空。

    5、写一写。

    (1)、学生尝试写。

    (2)、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学生自评、互评优缺点。)

    (3)、再次写“0”。(学生在课本第8页上写“0”)

    五、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课本“小猫钓鱼”主题图,依次填写每只猫钓了几条鱼?用数字几来表示?(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四个空里为什么写0?)

    2、一笔画(从“0”出发)。

    3、游戏:排一排。

    (1)生拿出“0—5”的数字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

    (2)小组汇报排的结果。(上台展示)

    多数组按0,1,2,3,4,5排,少数组按5,4,3,2,1,0排。

    (3)说一说。

    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什么数?

    4、开放题。

    听老师讲故事:大树上有5只小鸟,一个猎人“砰”地放了一枪,鸟儿怎样了?猜一猜现在树上还有几只鸟呢?能用数字表示出来吗?

    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2、你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汇报给家长听吗?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四册第32-33页例题.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笔算加法的方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师:老师发现,自从有了借书证,很多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图书馆借书,是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关于图书馆的借书情况的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一)计算143+126

    1.师:(课件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你们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4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内交流。

    2.师:请组长来汇报一下,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组长汇报。(出示问题)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4.师:听听茄子老师问我们什么?(课件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你会列式吗?自己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

    5.师: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43+126= (本))

    6.师: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

    7.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8.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算法)

    9.师: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再自己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说过程。

    (二)验算143+126

    1.师:题目计算出得数后,用什么方法知道算得对不对呢?(板书:验算)

    2.师:你有验算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3.师: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4.师: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深化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能算出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自己计算并验算。

    学生计算并验算,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题后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课件出示)

    师: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什么?自己能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指导:不写竖式,在原式上从下往上再算一遍来验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计算,全班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2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学六年级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第九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

    循环小数是学生教难准确地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在表述其意义的一些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教材通过除法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特征,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认识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并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做好铺垫

    1、拍节奏游戏

    师:(板书:︱×××︱这个节拍你们能拍出来吗?

    (学生一起齐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呢?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

    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

    生:要拍无数次。

    师:象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一是直观,二是引人入胜,使学生一下子便进入学习的境地。另外,已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2、找规律,猜图形。

    运用抽拉教具,一次出现两个圆和一个三角形的图形。

    ⑴ 当逐个出现至第七个图形,即第三组的第一个圆圈后,提问:

    师:谁能猜到下面一个是什么图形吗?

    生:下面一个图形是“○”。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的呢?

    生:因为这幅图形的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每组都有三个图形,前面两个是圆,后面一个是三角,而且是按照这样的规律重复地出项的,所以这个图形应该是第三组的第二个图形,当然是“圆形”。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教师接着演示,让学生猜出图形)

    ⑵ 出示完第12个图形,当学生猜出下面一个是“圆”时,出现了“……”。

    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后面有很多组前面两个圆,后面一个三角,这样的图形。

    师:对的。也就是说,这幅图形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图形中有多少组这样的图象呢?

    生:很多组,无数组。

    (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

    【采用从直观到半抽象的方法去认识新的概念,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性逻辑思维能力。】

    二、进行新课

    ㈠ 循环小数

    1、组织学生用竖式计算一道题(出示32÷6),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商有什么

    特点?

    生:我发现这道除法题除不尽,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为什么会重复出现“3”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2”了,所以……。

    师:这么说,32÷6的商里有多少个“3”呢?

    生:有无数个“3”。

    师:既然是有无数个,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我认为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无数个“3”。

    (板书:32÷3=5.33 ……)

    2、出示2.7÷11,让学生除到商是五位小数时停笔。

    师:想一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

    生:商里会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4”和“5”。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5”和“6”,所以商就会重复出现“4”和“5”。

    师: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呢?继续除除看。

    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商。

    生:2.7÷11等于0.24545等等。

    师:“等等”用什么符号表示?能不能不写省略号?为什么?

    生:不能不写省略号。因为只有写上省略号,才能表示商后面还有很多45。

    师:(出示下面一组题)能说出省略号表示的意思吗?

    2÷9=0.222 ……

    5÷12=0.4166 ……

    9÷55=0.16363 ……

    【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认识循环小数,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数相除出现循环小数时商和余数的规律。这就重视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3、概括。

    师:象这些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循环小数”?

    生:一个小数,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生:一个小数,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生: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注:画横线部分,是教师逐步板书内容】

    师:你们认为哪些同学说的最好?最请同学们看看书上写的与×××同学刚才说的还有什么不同?

    生:书上多了“小数部分”这几个字。

    师:书上为什么要强调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呢?

    生:这就是说循环小数是从“小数部分”而不是从整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段地重复出现。

    4、判断。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几个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小黑板出示)

    0.999 ……

    5.02727 ……

    6.416416 ……

    3.21212121

    3.1415926 ……

    0.547745 ……

    学生判断后,教师组织讨论。

    ⑴ 师:3.21212121师循环小数吗?

    生:不是。

    师:小数部分的“21”这两个数字不是依次重复出现三次吗?为什么不是循环小数呢?

    生:虽然“21”重复地出现了三次,但没有“不断地”重复出现,所以它不是循环小数,它是有限小数。

    ⑵ 师:3.1415926 ……是无限小数吗?

    生:是。

    师:是循环小数吗?为什么?

    生:因为小数部分没有出现一个或几个相同的数字,所以……。

    ⑶ 师:在0.547745 ……这个小数中,“5”、“4”、“7”这三个数字已重复出现两次,它是不是循环小数呢?为什么?

    生:虽然“5”、“4”、“7”这三个数字重复地出现,但没有依次地重复出现,所以它也不是循环小数。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加深学生认识循环小数。这种抽象的文字概念,学生并不能靠读几遍就理解的,要联系实际,逐字逐句地讨论它的意义。】

    ㈡ 循环节

    师:(指板)“5.333 ……”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哪一个?(3)

    在“0.24545 ……”中依次不断出现的数字是哪几个?”(4、5)在循环小数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有个名字:我们把它叫做循环节。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循环节呢?请你找出以上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教师指数,学生回答)

    (当教师指第⑷小题时)

    生:这个数的循环节是“21”。

    师:对吗?

    生:不对,因为这个数不是循环小数,所以它没有循环节。

    师:对的,循环节只有在循环小数里才出现,如果不是循环小数也就没有循环节。

    ㈢ 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1、讲解。

    师:循环小数一般的写法是把循环节写出两边或者三遍,然后写上省略号。

    不过这样写比较麻烦,简便写法是只写出一个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各记一个小圆点,这个点叫做循环点。例如:0.245。读作:零点二四五,四五循环。

    2、练习。

    ⑴ 写出 5.33 ……的简便写法。

    ⑵ 写出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㈣ 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1、引导

    师:比较一下:“3.67”和“3.267”这两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的位置有什么不

    同?

    生:“3.67”的循环节是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就开始的;而“3.267”的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

    师:这是两种不同的循环小数,我们给它们分别起上名字,请看课本。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理解了比并能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为学生后面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已经熟练的掌握,知识的迁移学生应该很好理解。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会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四、教学活动(此环节可以是课堂实录)

    1.导入

    问题:淘气和笑笑各自调制了一杯蜂密水,请问哪杯水更甜?

    过程: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如何比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

    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2.新授

    ①引入 “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6∶5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你还能举一些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例子吗?如果我们能把比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就容易计算了!

    ③出示问题尝试并讨论:

    12:8 0.7:0.8 2/5:1/4

    1.能不能把整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分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3.能不能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④交流

    1.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⑤介绍比的基本性质

    3.练习

    1、P51页化简下面各比。(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练习:做书上练一练的第1、2题。

    五、教师反思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比较顺利,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的指导,还要相信学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找到适合的化简方法,充分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

    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导游阿姨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0+8 5×9-5

    25-7×3 35÷7-5 64-24÷6 3+4-5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 60-42=18 6÷2=3 18-3=15

    二、 新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河边准备坐船过河去春游。齐读课题,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看图回答

    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2、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解决问题。会做吗?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学生试着做一做。

    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部分学生板书

    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2、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3、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4、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5、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并读算式(29+25)÷9

    6、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

    小括号中的。

    7、同学们知道了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算,请快速准确的在书上写出来。脱式计算(29+25)÷9。并练习讲题。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过河”问题,现在坐着6条船来到了河岸,这时,导游阿姨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你们愿意接受吗?

    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 (30+8)×4 5×2+3 5×(2+3)

    80-64+8 80-(64+8) 5×9-5 (26-20)×8

    2、 比一比,谁判断的最准确。

    (1)(10+3)×5与10+3×5都要先算乘法。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8减去6的差。再乘以乘6? 列式为(81-6)×6。

    3、比一比,谁算的又对有又快。

    5×(36-29) (83-35)÷8 94-(25+19)

    4、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观察范围与观察点的高低及远近都有密切的关系,那你们有注意过自己在路灯下的影子吗?当我们在路灯下来回走动时,我们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于工具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2、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应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用工具画圆。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大圆规、课件、1张圆纸片学生:小圆规、剪刀、4张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感受认识

    1、课件出示一枚硬币。

    (1)提问:硬币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板书课题:圆

    (2)出示图片问:你能从里面找到圆吗?

    2、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

    问: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形

    空中画圆

    二、自主画圆

    1、师:如果要你画一个圆,你准备怎么画?

    解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

    选择一种方式动手画圆。

    2、提问:用什么工具能画一个标准的圆?

    (1)第一次用圆规画圆,感受圆规画圆的技巧

    (2)(视频演示)再次用圆规画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技巧

    师:用圆规画圆有哪些步骤?

    生:……

    画圆1

    生:圆规

    画圆2、3

    生:……(剪圆)

    三、寻找特征

    1、认识圆心

    (1)指出: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板书:圆心

    (2)圆心的作用

    师在黑板上随处点一个点问:我把圆心点在这里,你觉得这个圆会画在哪里?点在那里呢?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标圆心

    生:圆心位置决定圆的位置

    2、认识直径

    (1)把圆对折1次打开描出折痕,看有什么发现?

    指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板书:直径

    (2)探寻直径的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问是不是直径

    ②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折痕都通过圆心

    画直径并测量

    3、认识半径

    (1)在圆中画出一条半径问学生:是直径吗?

    指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板书:半径

    (2)探寻半径的特征

    (3)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画半径并测量

    画圆4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探索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出示:刚才我们研究了直径和半径的的各自特征,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用字母式子表示:板书:d=2r或者r=d÷2

    (3)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你准备怎么画?

    (4)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测量探索

    【1-6年级数学教案汇总】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