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经典初中教案切线的判定性质
  • 经典初中教案切线的判定性质

    发表时间:2022-02-13

    【www.jk251.com -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初中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是否在烦恼初中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初中教案切线的判定性质”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实践发现定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由位置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发现问题

    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在图中,图(1)、图(2)、图(3)中的直线l和⊙O是什么关系?

    2、观察、提出问题、分析发现(教师引导)

    图(2)中直线l是⊙O的切线,怎样判定?根据切线的定义可以判定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但有时使用定义判定很不方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观察,那就是直线和圆的位置怎样时,直线也是圆的切线呢?

    如图,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OA等于圆O的半径,直线l是⊙O的切线.这时我们来观察直线l与⊙O的位置.

    发现:(1)直线l经过半径OC的外端点C;(2)直线l垂直于半径0C.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从位置上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切线的判定定理.

    (二)切线的判定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对定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这条半径.

    请学生思考: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少一个行不行?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图(1)中直线了l经过半径外端,但不与半径垂直;图(2)(3)中直线l与半径垂直,但不经过半径外端.

    从以上两个反例可以看出,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

    (三)切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③切线的判定定理.

    (四)应用定理,强化训练'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分析:欲证AB是⊙O的切线.由于AB过圆上点C,若连结OC,则AB过半径OC的外端,只需证明OC⊥OB。

    证明:连结0C

    ∵0A=0B,CA=CB,”

    ∴0C是等腰三角形0AB底边AB上的中线.

    ∴AB⊥OC.

    直线AB经过半径0C的外端C,并且垂直于半径0C,所以AB是⊙O的切线.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5)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底边上的高为半径的圆与底边相切.

    采取学生抢答的形式进行,并要求说明理由,

    练习P106,1、2

    目的:使学生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对定理加深理解)

    (五)小结

    1、知识:切线的判定定理.着重分析了定理成立的条件,在应用定理时,注重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三种方法:

    (1)根据切线定义判定.即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定,即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来判定.

    其中(2)和(3)本质相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解题时,灵活选用其中之一.

    3、能力: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

    (六)作业P115中2、4、5;P117中B组1.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通过对圆的切线位置关系的观察,培养学生能从几何图形的直观位置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切线的性质定理和推论1、推论2.

    教学难点:利用“反证法”来证明切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设计:

    (一)基本性质

    1、观察:(组织学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归纳:(引导学生完成)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猜想: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引导学生应用“反证法”证明.分三步:

    (1)假设切线AT不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OA,

    (2)同时作一条AT的垂线OM.通过证明得到矛盾,OM<OA这条半径.则有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数量关系,得AT和⊙O相交与题设相矛盾.

    (3)承认所要的结论AT⊥AO.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指出:定理中题设和结论中涉及到的三个要点:切线、切点、垂直.

    引导学生发现:

    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及两个推论的条件和结论问的关系,总结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出第三个.

    (1)垂直于切线;

    (2)过切点;

    (3)过圆心.

    (二)归纳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三)应用举例,强化训练.

    例1、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

    求证:AC平分∠DAB.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CD是⊙O的切线,可得什么结论;由AD⊥CD,又可得什么.

    证明:连结OC.

    ∴AC平分∠DAB.

    例2、求证:如果圆的两条切线互相平行,则连结两个切点的线段是直径。

    已知:AB、CD是⊙O的两条切线,E、F为切点,且AB∥CD

    求证:连结E、F的线段是直径。

    证明:连结EO并延长

    ∵AB切⊙O于E,∴OE⊥AB,

    ∵AB∥CD,∴OE⊥CD.

    ∵CD是⊙O切线,F为切点,∴OE必过切点F

    ∴EF为⊙O直径

    强化训练:P109,1

    3、求证:经过直径两端点的切线互相平行。

    已知:AB为⊙O直径,MN、CD为⊙O切线,切点为A、B

    求证:MN∥CD

    证明:∵MN切⊙O于A,AB为⊙O直径

    ∴MN⊥AB

    ∵CD切⊙O于B,B为半径外端

    ∴CD⊥AB,

    ∴MN∥CD.

    (四)小结

    1、知识: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2、能力和方法:

    凡是题目中给出切线的切点,往往“连结”过切点的半径.从而运用切线的性质定理,产生垂直的位置关系.

    (五)作业教材P109练习2;教材P116中7.

    (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能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3、通过对切线的综合型例题分析和论证,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对切线的判定方法及其性质的准确、熟炼、灵活地运用.

    教学难点:综合型例题分析和论证的思维过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与归纳

    1、切线的判定

    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

    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

    ③切线的判定定理.即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二)灵活应用

    例1(P108例3)、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

    证明:连结OD.

    ∵OA=OD,∴∠1=∠2,

    ∵AD∥OC,∴∠1=∠3、∠2=∠4

    ∴∠3=∠4

    在△OBC和△ODC中,

    OB=OD,∠3=∠4,OC=OC,

    ∴△OBC≌△ODC,∴∠OBC=∠ODC.

    ∵BC是⊙O的切线,∴∠OBC=90°,∴∠ODC=90°.

    ∴DC是⊙O的切线.

    例2(P110例4)、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与小圆相切.

    证明:连结OE,过O作OF⊥CD,垂足为F.

    ∵AB与小圆O切于点点E,∴OE⊥AB.

    又∵AB=CD,

    ∴OF=OE,又OF⊥CD,

    ∴CD与小圆O相切.

    学生归纳:(1)证明切线的两个常见方法(①连半径证垂直;②作垂直证半径.);

    (2)“连结”过切点的半径,产生垂直的位置关系.

    例3、已知:AB是半⊙O直径,CD⊥AB于D,EC是切线,E为切点

    求证:CE=CF

    证明:连结OE

    ∵BE=BO∴∠3=∠B

    ∵CE切⊙O于E

    ∴OE⊥CE∠2+∠3=90°

    ∵CD⊥AB∴∠4+∠B=90°

    ∴∠2=∠4

    ∵∠1=∠4∴∠1=∠2

    ∴CE=CF

    以上例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论证,教师指导书写规范,观察学生推理的严密性和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巩固练习:P111练习1、2.

    (三)小结:

    1、知识:(指导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

    2、能力:①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②作辅助线的能力和技巧.

    (四)作业:教材P115,1(1)、2、3.

    探究活动

    问题:(北京西城区,2002)已知:AB为⊙O的直径,P为AB延长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O的切线,设切点为C.

    (1)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时,连结AC,作∠AP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请你测量出∠CDP的度数;

    (2)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时,连结AC,请你分别在这两个图中用尺规作∠APC的平分线(不写做法,保留作固痕迹),设此角平分线交AC于点D,然后在这两个图中分别测量出∠CDP的度数;

    猜想:∠CDP的度数是否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请对称的猜想加以证明.

    解:(1)测量结果:

    (2)图2中的测量结果:

    图3中的测量结果:

    猜想:

    证明:

    解:(1)测量结果:∠CDP=45°.

    (2)图2中的测量结果:∠CDP=45°.

    图3中的测量结果:∠CDP=45°.

    猜想:∠CDP=45°,不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证明:连结OC.

    ∵PC切⊙O于点C,

    ∴PC⊥OC,

    ∴∠1+∠CPO=90°,

    ∵PC平分∠APC,

    ∴∠2=1/2∠CPO.

    ∵OA=OC

    ∴∠A=∠3.

    ∴∠1=∠A+∠3,

    ∴∠A=1/2∠1.

    ∴∠CDP=∠A+∠2=1/2(∠1+∠CPO)=45°.

    ∴猜想正确.

    jk251.cOm扩展阅读

    数学教案-切线的判定性质教案模板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实践发现定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由位置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发现问题

    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在图中,图(1)、图(2)、图(3)中的直线l和⊙O是什么关系?

    2、观察、提出问题、分析发现(教师引导)

    图(2)中直线l是⊙O的切线,怎样判定?根据切线的定义可以判定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但有时使用定义判定很不方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观察,那就是直线和圆的位置怎样时,直线也是圆的切线呢?

    如图,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OA等于圆O的半径,直线l是⊙O的切线.这时我们来观察直线l与⊙O的位置.

    发现:(1)直线l经过半径OC的外端点C;(2)直线l垂直于半径0C.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从位置上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切线的判定定理.

    (二)切线的判定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对定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这条半径.

    请学生思考: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少一个行不行?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图(1)中直线了l经过半径外端,但不与半径垂直;图(2)(3)中直线l与半径垂直,但不经过半径外端.

    从以上两个反例可以看出,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

    (三)切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③切线的判定定理.

    (四)应用定理,强化训练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分析:欲证AB是⊙O的切线.由于AB过圆上点C,若连结OC,则AB过半径OC的外端,只需证明OC⊥OB。

    证明:连结0C

    ∵0A=0B,CA=CB,”

    ∴0C是等腰三角形0AB底边AB上的中线.

    ∴AB⊥OC.

    直线AB经过半径0C的外端C,并且垂直于半径0C,所以AB是⊙O的切线.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5)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底边上的高为半径的圆与底边相切.

    采取学生抢答的形式进行,并要求说明理由,

    练习P106,1、2

    目的:使学生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对定理加深理解)

    (五)小结

    1、知识:切线的判定定理.着重分析了定理成立的条件,在应用定理时,注重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三种方法:

    (1)根据切线定义判定.即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定,即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来判定.

    其中(2)和(3)本质相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解题时,灵活选用其中之一.

    3、能力: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

    (六)作业P115中2、4、5;P117中B组1.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通过对圆的切线位置关系的观察,培养学生能从几何图形的直观位置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切线的性质定理和推论1、推论2.

    教学难点:利用“反证法”来证明切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设计:

    (一)基本性质

    1、观察:(组织学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归纳:(引导学生完成)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猜想: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引导学生应用“反证法”证明.分三步:

    (1)假设切线AT不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OA,

    (2)同时作一条AT的垂线OM.通过证明得到矛盾,OM<OA这条半径.则有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数量关系,得AT和⊙O相交与题设相矛盾.

    (3)承认所要的结论AT⊥AO.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指出:定理中题设和结论中涉及到的三个要点:切线、切点、垂直.

    引导学生发现:

    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及两个推论的条件和结论问的关系,总结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出第三个.

    (1)垂直于切线;

    (2)过切点;

    (3)过圆心.

    (二)归纳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三)应用举例,强化训练.

    例1、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

    求证:AC平分∠DAB.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CD是⊙O的切线,可得什么结论;由AD⊥CD,又可得什么.

    证明:连结OC.

    ∴AC平分∠DAB.

    例2、求证:如果圆的两条切线互相平行,则连结两个切点的线段是直径。

    已知:AB、CD是⊙O的两条切线,E、F为切点,且AB∥CD

    求证:连结E、F的线段是直径。

    证明:连结EO并延长

    ∵AB切⊙O于E,∴OE⊥AB,

    ∵AB∥CD,∴OE⊥CD.

    ∵CD是⊙O切线,F为切点,∴OE必过切点F

    ∴EF为⊙O直径

    强化训练:P109,1

    3、求证:经过直径两端点的切线互相平行。

    已知:AB为⊙O直径,MN、CD为⊙O切线,切点为A、B

    求证:MN∥CD

    证明:∵MN切⊙O于A,AB为⊙O直径

    ∴MN⊥AB

    ∵CD切⊙O于B,B为半径外端

    ∴CD⊥AB,

    ∴MN∥CD.

    (四)小结

    1、知识: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2、能力和方法:

    凡是题目中给出切线的切点,往往“连结”过切点的半径.从而运用切线的性质定理,产生垂直的位置关系.

    (五)作业教材P109练习2;教材P116中7.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能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3、通过对切线的综合型例题分析和论证,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对切线的判定方法及其性质的准确、熟炼、灵活地运用.

    教学难点:综合型例题分析和论证的思维过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与归纳

    1、切线的判定

    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

    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

    ③切线的判定定理.即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二)灵活应用

    例1(P108例3)、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

    证明:连结OD.

    ∵OA=OD,∴∠1=∠2,

    ∵AD∥OC,∴∠1=∠3、∠2=∠4

    ∴∠3=∠4

    在△OBC和△ODC中,

    OB=OD,∠3=∠4,OC=OC,

    ∴△OBC≌△ODC,∴∠OBC=∠ODC.

    ∵BC是⊙O的切线,∴∠OBC=90°,∴∠ODC=90°.

    ∴DC是⊙O的切线.

    例2(P110例4)、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与小圆相切.

    证明:连结OE,过O作OF⊥CD,垂足为F.

    ∵AB与小圆O切于点点E,∴OE⊥AB.

    又∵AB=CD,

    ∴OF=OE,又OF⊥CD,

    ∴CD与小圆O相切.

    学生归纳:(1)证明切线的两个常见方法(①连半径证垂直;②作垂直证半径.);

    (2)“连结”过切点的半径,产生垂直的位置关系.

    例3、已知:AB是半⊙O直径,CD⊥AB于D,EC是切线,E为切点

    求证:CE=CF

    证明:连结OE

    ∵BE=BO∴∠3=∠B

    ∵CE切⊙O于E

    ∴OE⊥CE∠2+∠3=90°

    ∵CD⊥AB∴∠4+∠B=90°

    ∴∠2=∠4

    ∵∠1=∠4∴∠1=∠2

    ∴CE=CF

    以上例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论证,教师指导书写规范,观察学生推理的严密性和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巩固练习:P111练习1、2.

    (三)小结:

    1、知识:(指导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

    2、能力:①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②作辅助线的能力和技巧.

    (四)作业:教材P115,1(1)、2、3.

    探究活动

    问题:(北京西城区,2002)已知:AB为⊙O的直径,P为AB延长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O的切线,设切点为C.

    (1)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时,连结AC,作∠AP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请你测量出∠CDP的度数;

    (2)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时,连结AC,请你分别在这两个图中用尺规作∠APC的平分线(不写做法,保留作固痕迹),设此角平分线交AC于点D,然后在这两个图中分别测量出∠CDP的度数;

    猜想:∠CDP的度数是否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请对称的猜想加以证明.

    解:(1)测量结果:

    (2)图2中的测量结果:

    图3中的测量结果:

    猜想:

    证明:

    解:(1)测量结果:∠CDP=45°.

    (2)图2中的测量结果:∠CDP=45°.

    图3中的测量结果:∠CDP=45°.

    猜想:∠CDP=45°,不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证明:连结OC.

    ∵PC切⊙O于点C,

    ∴PC⊥OC,

    ∴∠1+∠CPO=90°,

    ∵PC平分∠APC,

    ∴∠2=1/2∠CPO.

    ∵OA=OC

    ∴∠A=∠3.

    ∴∠1=∠A+∠3,

    ∴∠A=1/2∠1.

    ∴∠CDP=∠A+∠2=1/2(∠1+∠CPO)=45°.

    ∴猜想正确.

    切线的判定性质的教学方案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实践发现定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由位置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发现问题

    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在图中,图(1)、图(2)、图(3)中的直线l和⊙O是什么关系?

    2、观察、提出问题、分析发现(教师引导)

    图(2)中直线l是⊙O的切线,怎样判定?根据切线的定义可以判定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但有时使用定义判定很不方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观察,那就是直线和圆的位置怎样时,直线也是圆的切线呢?

    如图,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OA等于圆O的半径,直线l是⊙O的切线.这时我们来观察直线l与⊙O的位置.

    发现:(1)直线l经过半径OC的外端点C;(2)直线l垂直于半径0C.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从位置上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切线的判定定理.

    (二)切线的判定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对定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这条半径.

    请学生思考: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少一个行不行?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图(1)中直线了l经过半径外端,但不与半径垂直;图(2)(3)中直线l与半径垂直,但不经过半径外端.

    从以上两个反例可以看出,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

    (三)切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③切线的判定定理.

    (四)应用定理,强化训练'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分析:欲证AB是⊙O的切线.由于AB过圆上点C,若连结OC,则AB过半径OC的外端,只需证明OC⊥OB。

    证明:连结0C

    ∵0A=0B,CA=CB,”

    ∴0C是等腰三角形0AB底边AB上的中线.

    ∴AB⊥OC.

    直线AB经过半径0C的外端C,并且垂直于半径0C,所以AB是⊙O的切线.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5)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底边上的高为半径的圆与底边相切.

    采取学生抢答的形式进行,并要求说明理由,

    练习P106,1、2

    目的:使学生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对定理加深理解)

    (五)小结

    1、知识:切线的判定定理.着重分析了定理成立的条件,在应用定理时,注重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三种方法:

    (1)根据切线定义判定.即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定,即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来判定.

    其中(2)和(3)本质相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解题时,灵活选用其中之一.

    3、能力: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

    (六)作业P115中2、4、5;P117中B组1.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通过对圆的切线位置关系的观察,培养学生能从几何图形的直观位置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切线的性质定理和推论1、推论2.

    教学难点:利用“反证法”来证明切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设计:

    (一)基本性质

    1、观察:(组织学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归纳:(引导学生完成)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猜想: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引导学生应用“反证法”证明.分三步:

    (1)假设切线AT不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OA,

    (2)同时作一条AT的垂线OM.通过证明得到矛盾,OM<OA这条半径.则有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数量关系,得AT和⊙O相交与题设相矛盾.

    (3)承认所要的结论AT⊥AO.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指出:定理中题设和结论中涉及到的三个要点:切线、切点、垂直.

    引导学生发现:

    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及两个推论的条件和结论问的关系,总结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出第三个.

    (1)垂直于切线;

    (2)过切点;

    (3)过圆心.

    (二)归纳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三)应用举例,强化训练.

    例1、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

    求证:AC平分∠DAB.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CD是⊙O的切线,可得什么结论;由AD⊥CD,又可得什么.

    证明:连结OC.

    ∴AC平分∠DAB.

    例2、求证:如果圆的两条切线互相平行,则连结两个切点的线段是直径。

    已知:AB、CD是⊙O的两条切线,E、F为切点,且AB∥CD

    求证:连结E、F的线段是直径。

    证明:连结EO并延长

    ∵AB切⊙O于E,∴OE⊥AB,

    ∵AB∥CD,∴OE⊥CD.

    ∵CD是⊙O切线,F为切点,∴OE必过切点F

    ∴EF为⊙O直径

    强化训练:P109,1

    3、求证:经过直径两端点的切线互相平行。

    已知:AB为⊙O直径,MN、CD为⊙O切线,切点为A、B

    求证:MN∥CD

    证明:∵MN切⊙O于A,AB为⊙O直径

    ∴MN⊥AB

    ∵CD切⊙O于B,B为半径外端

    ∴CD⊥AB,

    ∴MN∥CD.

    (四)小结

    1、知识: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2、能力和方法:

    凡是题目中给出切线的切点,往往“连结”过切点的半径.从而运用切线的性质定理,产生垂直的位置关系.

    (五)作业教材P109练习2;教材P116中7.

    (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能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3、通过对切线的综合型例题分析和论证,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对切线的判定方法及其性质的准确、熟炼、灵活地运用.

    教学难点:综合型例题分析和论证的思维过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与归纳

    1、切线的判定

    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

    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

    ③切线的判定定理.即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5)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二)灵活应用

    例1(P108例3)、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

    证明:连结OD.

    ∵OA=OD,∴∠1=∠2,

    ∵AD∥OC,∴∠1=∠3、∠2=∠4

    ∴∠3=∠4

    在△OBC和△ODC中,

    OB=OD,∠3=∠4,OC=OC,

    ∴△OBC≌△ODC,∴∠OBC=∠ODC.

    ∵BC是⊙O的切线,∴∠OBC=90°,∴∠ODC=90°.

    ∴DC是⊙O的切线.

    例2(P110例4)、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与小圆相切.

    证明:连结OE,过O作OF⊥CD,垂足为F.

    ∵AB与小圆O切于点点E,∴OE⊥AB.

    又∵AB=CD,

    ∴OF=OE,又OF⊥CD,

    ∴CD与小圆O相切.

    学生归纳:(1)证明切线的两个常见方法(①连半径证垂直;②作垂直证半径.);

    (2)“连结”过切点的半径,产生垂直的位置关系.

    例3、已知:AB是半⊙O直径,CD⊥AB于D,EC是切线,E为切点

    求证:CE=CF

    证明:连结OE

    ∵BE=BO∴∠3=∠B

    ∵CE切⊙O于E

    ∴OE⊥CE∠2+∠3=90°

    ∵CD⊥AB∴∠4+∠B=90°

    ∴∠2=∠4

    ∵∠1=∠4∴∠1=∠2

    ∴CE=CF

    以上例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论证,教师指导书写规范,观察学生推理的严密性和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巩固练习:P111练习1、2.

    (三)小结:

    1、知识:(指导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

    2、能力:①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②作辅助线的能力和技巧.

    (四)作业:教材P115,1(1)、2、3.

    探究活动

    问题:(北京西城区,2002)已知:AB为⊙O的直径,P为AB延长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O的切线,设切点为C.

    (1)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时,连结AC,作∠AP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请你测量出∠CDP的度数;

    (2)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时,连结AC,请你分别在这两个图中用尺规作∠APC的平分线(不写做法,保留作固痕迹),设此角平分线交AC于点D,然后在这两个图中分别测量出∠CDP的度数;

    猜想:∠CDP的度数是否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请对称的猜想加以证明.

    解:(1)测量结果:

    (2)图2中的测量结果:

    图3中的测量结果:

    猜想:

    证明:

    解:(1)测量结果:∠CDP=45°.

    (2)图2中的测量结果:∠CDP=45°.

    图3中的测量结果:∠CDP=45°.

    猜想:∠CDP=45°,不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证明:连结OC.

    ∵PC切⊙O于点C,

    ∴PC⊥OC,

    ∴∠1+∠CPO=90°,

    ∵PC平分∠APC,

    ∴∠2=1/2∠CPO.

    ∵OA=OC

    ∴∠A=∠3.

    ∴∠1=∠A+∠3,

    ∴∠A=1/2∠1.

    ∴∠CDP=∠A+∠2=1/2(∠1+∠CPO)=45°.

    ∴猜想正确.

    切线的判定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实践发现定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由位置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发现问题

    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在图中,图(1)、图(2)、图(3)中的直线l和⊙O是什么关系?

    2、观察、提出问题、分析发现(教师引导)

    图(2)中直线l是⊙O的切线,怎样判定?根据切线的定义可以判定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但有时使用定义判定很不方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观察,那就是直线和圆的位置怎样时,直线也是圆的切线呢?

    如图,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OA等于圆O的半径,直线l是⊙O的切线.这时我们来观察直线l与⊙O的位置.

    发现:(1)直线l经过半径OC的外端点C;(2)直线l垂直于半径0C.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从位置上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切线的判定定理.

    (二)切线的判定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对定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这条半径.

    请学生思考: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少一个行不行?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图(1)中直线了l经过半径外端,但不与半径垂直;图(2)(3)中直线l与半径垂直,但不经过半径外端.

    从以上两个反例可以看出,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

    (三)切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③切线的判定定理.

    (四)应用定理,强化训练'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分析:欲证AB是⊙O的切线.由于AB过圆上点C,若连结OC,则AB过半径OC的外端,只需证明OC⊥OB。

    证明:连结0C

    ∵0A=0B,CA=CB,”

    ∴0C是等腰三角形0AB底边AB上的中线.

    ∴AB⊥OC.

    直线AB经过半径0C的外端C,并且垂直于半径0C,所以AB是⊙O的切线.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5)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底边上的高为半径的圆与底边相切.

    采取学生抢答的形式进行,并要求说明理由,

    练习P106,1、2

    目的:使学生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对定理加深理解)

    (五)小结

    1、知识:切线的判定定理.着重分析了定理成立的条件,在应用定理时,注重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三种方法:

    (1)根据切线定义判定.即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定,即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来判定.

    其中(2)和(3)本质相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解题时,灵活选用其中之一.

    3、能力: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

    (六)作业P115中2、4、5;P117中B组1.

    第123页

    经典初中教案两圆的公切线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掌握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两圆外公切线的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外公切线和两圆外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入)

    很多机器上的传动带与主动轮、从动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给我们以一条直线和两个同时相切的形象.(这里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建模,了解数学产生与实践)

    (二)概念

    1、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给出两圆的外公切线、内公切线以及公切线长的定义:

    和两圆都相切的直线,叫做两圆的公切线.

    (1)外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同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外公切线.

    (2)内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两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内公切线.

    (3)公切线的长:公切线上两个切点的距离叫做公切线的长.

    2、理解概念: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有何区别与联系?

    (2)公切线的长与公切线又有何区别与联系?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的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即都是线段的长.但公切线的长是对两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是以两切点为端点;切线长是对一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是切点,另一个端点是圆外一点.

    (2)公切线是直线,而公切线的长是两切点问线段的长,前者不能度量,后者可以度量.

    (三)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概念、概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添写教材p143练习第2题表.

    (四)应用、反思、总结

    例1、已知:⊙o1、⊙o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7cm,圆心距o1o2=13cm,ab是⊙o1、⊙o2的外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求:公切线的长ab.

    分析:首先想到切线性质,故连结o1a、o2b,得直角梯形ao1o2b.一般要把它分解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再用其性质.(组织学生分析,教师点拨,规范步骤)

    解:连结o1a、o2b,作o1a⊥ab,o2b⊥ab.

    过o1作o1c⊥o2b,垂足为c,则四边形o1abc为矩形,

    于是有

    o1c⊥co2,o1c=ab,o1a=cb.

    在rt△o2co1和.

    o1o2=13,o2c=o2b-o1a=5

    ab=o1c=(cm).

    反思:(1)“转化”思想,构造三角形;(2)初步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o1、⊙o2外切于p,直线ab为,a、b为切点,若pa=8cm,pb=6cm,求切线ab的长.

    分析:因为线段ab是△apb的一条边,在△apb中,已知pa和pb的长,只需先证明△pab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使问题得解.证△pab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apb中有一个角是90°(或证得有两角的和是90°),这就需要沟通角的关系,故过p作cd如图,因为ab是,所以∠cpb=∠abp,∠cpa=∠bap.因为∠bap+∠cpa+∠cpb+∠abp=180°,所以2∠cpa+2∠cpb=180°,所以∠cpa+∠cpb=90°,即∠apb=90°,故△apb是直角三角形,此题得解.

    解:过点p作cd

    ∵ab是⊙o1和⊙o2的切线,a、b为切点

    ∴∠cpa=∠bap∠cpb=∠abp

    又∵∠bap+∠cpa+∠cpb+∠abp=180°

    ∴2∠cpa+2∠cpb=180°

    ∴∠cpa+∠cpb=90°即∠apb=90°

    在rt△apb中,ab2=ap2+bp2

    说明:两圆相切时,常过切点作,沟通两圆中的角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当两圆外离时,外公切线、圆心距、两半径之差一定组成()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以上答案都不对.

    此题考察外公切线与外公切线长之间的差别,答案(d)

    2、外公切线是指

    (a)和两圆都祖切的直线(b)两切点间的距离

    (c)两圆在公切线两旁时的公切线(d)两圆在公切线同旁时的公切线

    直接运用外公切线的定义判断.答案:(d)

    3、教材p141练习(略)

    (六)小结(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外公切线、内公切线及公切线的长概念;

    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求外公切线长的能力;

    思想:“转化”思想.

    (七)作业:p151习题10,11.

    第二课时(二)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以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

    (2)培养的迁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进一步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两圆内公切线的长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内公切线和两圆内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概念:公切线、内外公切线、内外公切线的长.

    (2)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构成数形对应,且一一对应)

    (二)应用、反思

    例1、(教材例2)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4厘米和2厘米,圆心距为10厘米,ab是⊙o1和⊙o2的一条内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

    求:公切线的长ab。

    组织学生分析,迁移外公切线长的求法,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解:连结o1a、o2b,作o1a⊥ab,o2b⊥ab.

    过o1作o1c⊥o2b,交o2b的延长线于c,

    则o1c=ab,o1a=bc.

    在rt△o2co1和.

    o1o2=10,o2c=o2b+o1a=6

    ∴o1c=(cm).

    ∴ab=8(cm)

    反思:与外离两圆的内公切线有关的计算问题,常构造如此题的直角梯行及直角三角形,在rt△o2co1中,含有内公切线长、圆心距、两半径和重要数量.注意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几何知识综合去解构造后的直角三角形.

    例2(教材例3)要做一个图那样的矿型架,将两个钢管托起,已知钢管的外径分别为200毫米和80毫米,求v形角α的度数.

    解:(略)

    反思:实际问题经过抽象、化简转化成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它属于简单的数学建模.

    组织学生进行,教师引导.

    归纳:(1)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可得:当公切线长l、两圆的两半径和r+r、圆心距d、两圆公切线的夹角α四个量中已知两个量时,就可以求出其他两个量.

    ,;

    (2)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和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

    (三)巩固训练

    教材p142练习第1题,教材p145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小结

    (1)求两圆的内公切线,“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公切线长、圆心距、两半径和三个量中已知任何两个量,都可以求第三个量;

    (2)如果两圆有两条外(或内)公切线,并且它们相交,那么交点一定在两圆的连心线上;

    (3)求两圆两外(或内)公切线的夹角.

    (五)作业

    教材p153中12、13、14.

    第三课时(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公切线在解决有关两圆相切的问题中的作用,辅助线规律,并会应用;

    (2)通过两圆公切线在证明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证明两圆相切问题时,辅助线的引法规律,并能应用于几何题证明中.

    教学难点:

    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概念.

    (2)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概念.

    (二)公切线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如图,⊙o1和⊙o2外切于点a,bc是⊙o1和⊙o2的公切线,b,c为切点.若连结ab、ac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

    观察、度量实验(组织学生进行)

    猜想:(学生猜想)∠bac=90°

    证明:过点a作⊙o1和⊙o2的内切线交bc于点o.

    ∵oa、ob是⊙o1的切线,

    ∴oa=ob.

    同理oa=oc.

    ∴oa=ob=oc.

    ∴∠bac=90°.

    反思:(1)公切线是解决问题的桥梁,综合应用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作是常见的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例2、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

    求证:∠apc=∠bpd.

    分析:从条件来想,两圆内切,可能作出的辅助线是作连心线o1o2,或作外公切线.

    证明:过p点作mn.

    ∵∠mpc=∠pdc,∠mpn=∠b,

    ∴∠mpc-∠mpn=∠pdc-∠b,

    即∠apc=∠bpd.

    反思:(1)作了两圆公切线mn后,弦切角就把两个圆中的圆周角联系起来了.要重视mn的“桥梁”作用.(2)此例证角相等的方法是利用已知角的关系计算.

    拓展:(组织学生研究,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

    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o1的弦ab与小圆⊙o2相切于c点.

    是否有:∠apc=∠bpc即pc平分∠apb.

    答案:有∠apc=∠bpc即pc平分∠apb.如图作辅助线,证明方法步骤参看典型例题中例4.

    (三)练习

    练习1、教材145练习第2题.

    练习2、如图,已知两圆内切于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c,大圆的弦pd过c点.

    求证:pa·pb=pd·pc.

    证明:过点p作ef

    ∵ab是小圆的切线,c为切点

    ∴∠fpc=∠bcp,∠fpb=∠a

    又∵∠1=∠bcp-∠a∠2=∠fpc-∠fpb

    ∴∠1=∠2∵∠a=∠d,∴△pac∽△pdb

    ∴pa·pb=pd·pc

    说明:此题在例2题的拓展的基础上解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学习了,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圆的轴对称性,两圆外(或内)公切线的交点(如果存在)在连心线上.

    2、公切线长的计算,都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故解题思路主要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3、常用的辅助线:

    (1)两圆在各种情况下常考虑添连心线;

    (2)两圆外切时,常添内公切线;两圆内切时,常添外公切线.

    4、自己要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不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

    (四)作业教材p151习题中15,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已知两圆相交于a、b,直线cd与两圆分别相交于c、e、f、d.

    (1)用量角器量出∠eaf与∠cbd的大小,根据量得结果,请你猜想∠eaf与∠cbd的大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

    (2)当直线cd的位置如图2时,上题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已知中的“两圆相交”改为“两圆外切于点a”,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那么第(1)题所得的结论将变为什么?并作出证明.

    提示:(1)(2)(3)都有∠eaf+∠cbd=180°.证明略(如图作辅助线).

    说明:问题从操作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入手,进行数据分析,归傻贸霾孪耄っ鞑孪氤闪ⅲ庖彩数学发现的一种方法.第(2)、(3)题是对第(1)题结论的推广和特殊化.第(3)题中若cd移动到与两圆相切于点c、d,那么结论又将变为∠cad=90°.

    【经典初中教案切线的判定性质】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