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25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这次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意为您准备了关于“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的相关内容,方便您更好地了解此题目。在老师的职业生涯中,每天都要准备教案课件这一细节,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教案课件的编写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它能展现出教师的创造力和智慧,让学生受益匪浅。建议您现在就收藏本页,便于下次再次阅读、学习。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1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圆面积》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面积》。下面我对本课做以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从一个喷水头转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可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极限思想的渗透。

    2.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同时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难点:“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思考问题,一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学习方法,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我结合实物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学习的形象感与趣味性,并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面积的含义,体会到研究圆面积的必要性。

    2.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估计圆的面积有多大。

    通过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积度量的含义,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3.旧知引入,探索新知。

    从已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圆片转化成为长方形,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然后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再次展示教具,师生共同总结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实物展示,更直观形象的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消除学生学习时产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率。

    4.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注重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关注学生的思考;既引导学生运用探索结果解决问题,又引发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关注。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几方面进行小结,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学生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从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到主动探索、推导结论,都在“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前后融为一体,又互为验证。整个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5页至116页。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微机演示)

    2.微机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的面积)出示课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思考。

    [评: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从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决定思想方向,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

    (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

    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评:这一探索性地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而且有助于避免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r)产生混淆。]

    2.学生操作。

    (1)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微机显示)老师提问: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④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

    ⑤你能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吗

    [评: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见图一)

    (3)把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见图二)。

    (4)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见图三)。

    3.小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4.比较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出联系和区别,加强记忆。两个公式都与有关,但圆周长等于直径长度的倍,而圆面积等于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即r2等的倍。

    5.自学例1。注意书写格书和运算顺序。

    [评: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三、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d=0.8厘米r=1.5分米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总评:这节课有两大特色:

    一、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其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推理。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剪拼,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其他的平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五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第53页表面积的变化。

    2、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3)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4)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通过拼拼、算算、观察、说说、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并在恰当时机给与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学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动手操作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地展开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学会利用学具进行学习掌握了多层次的观察对比的方法。

    四、总体设计

    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设计包装盒的情境,先带着学生走进商场,观察常见的包装盒,再通过问题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需要我们学习一些新的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这个环节我共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一: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过程,建立了空间观念。学生完成表格时,由于表格是2、3、4、5个正方体及省略号,所以学生摆了由2、3、4、5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情况后,就急于表现,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号,其实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挑战性的语气提问:如果用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将上下面相拼包装、将左右面相拼包装、将前后面相拼包装,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这个环节的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接着,又通过把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体和一个面积较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图形,并计算所拼图形的表面积后有什么发现?得出不管怎么拼,都是减少了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四)、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做,会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总之,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发挥科学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良好智力结构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上是我就教学设计所作的简单说明,望在座各位给予指导,谢谢!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4

    【图解教材】

    利用光盘帮助学生理解求圆环的面积是利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面积。

    【课时目标】

    1、学会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理解并学会环形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求圆环的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二、新课

    1、教学练习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已知:c=125.6厘米 s=πr2

    r:125.6÷(2×3.14) 3.14×202

    =125.6÷6.28 =3.14×400

    =20(厘米) =1256(平方厘米)

    答: 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1256平方厘米。

    3、教学环形面积。

    (1)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 或 S=π×(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一、达标测评

    ●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π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π()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π()2

    (3)环形面积: S=π(R2-r2)

    二、效度评价

    参评人数( )

    题号

    1

    2

    3

    答对人数

    正确率

    三、教学反思

    学生参与程度

    教学目标达成度wWW.Jk251.cOM

    经验积累

    问题分析

    改进措施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圆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及学过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情景提出圆的面积的概念,并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又一次用到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圆的面积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还可以,思维也比较活跃,但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

    3、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圆的面积含义,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说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圆片等。

    学具:圆片,剪刀,直尺等。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实物教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学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是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方法。采取“扶、放”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分成四部分(出示课件)

    第一部分、复习引入

    1.提问:什么是面积?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把小牛拴在草地上,小牛能吃到草的面积有多大?(展示牛吃草的挂图)

    同时引导发问:(1)小牛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它的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部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1.理解圆的面积含义:通过复习中“牛吃草”和几个圆形教具来理解圆的面积,同时让学生用手指出圆的面积指的哪部分?与周长要区别开。

    (设计意图)通过感官帮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含义,加深印象。

    2.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把圆转化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探索如何把一个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且思考:圆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渗透转化的思想。

    (2)学生自学后,探讨:为什么只能得到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吗?学生相互讨论,应如何操作?(只有分的份数越多,才越接近长方形。)此时,学生操作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说说如何分、剪、拼的。

    并思考:能拼成一个标准的长方形吗?

    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说出圆与转化后长方形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扶,放”相结合,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小结: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提出:计算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4)自学例1,并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

    通过例1和“做一做”,巩固新知,使学生掌握,已知圆的直径,求面积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半径的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六中部分习题

    第1题:填表格。可直接利用公式求面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第5题:求圆的面积和周长。意在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又在区别二者不同算法。

    第2题;解决生活实践问题,说明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第3题:利用周长求面积。增加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力求有针对性、层次性、生活实践性,由易到难,在掌握知识中形成能力。

    第四部分:课后作业

    解决“牛吃草问题”

    新课前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找到答案,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一半×半径

    S=πr×r=πr2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6

    苏教版活动课第36-37页:实践操作活动(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正方体小块、长方体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可以看到,把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这样摆放(课件),你们能说说这样摆放的理由吗?(对学生说的理由教师可不作过多评述,但如果学生说到与面积有关,适当点评后,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品摆放中的有关数学问题----表面积的变化

    2、复习:

    (1)请哪位同学说一说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出示正方体,师:这个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你知道表面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复习正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的公式)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录像资料,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些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在摆放的方式上,有时会平铺,有时却要叠放,这些日常生活的常见的现象中,也蕴藏着一定的道理,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体现数学的学习价值)

    二、探究操作,发现规律

    (一)引导操作探索规律

    1、课件出示例题一

    将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休拼成一个长方体(如图),体积有没有变化?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

    师:(演示操作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师生同时操作)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你有什么发现?请哪位同学说一说。(学生回答,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写出相应的数量。)

    生: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

    生:表面积变化了

    生:表面积减少了

    生:减少两个正方形的面,面积是2平方厘米

    生: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12平方厘米,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0平方厘米。

    师:也就是说,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而且减少的是两个正方形的面的面积。(教师要在黑板上表格里,相应写出2,12,10

    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再增加一个正方体、两个正方体、三个正方体,这样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第一环节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演示,学生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接前后形状的变化,引发思考,即体积与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要拼、看、找的基础上,说出表面积减少的结论,这是探究的第一步,让学生感知,两个正方体相拼,表面积会减少,为进一步探究减少的规律奠定基础)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面积公式及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和()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高相当于(),所以S平=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填表。

    (二)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小。()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2倍。()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4cm,它增加的面积________cm2。[]

    A.等于16

    B.小于16

    C.大于16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m2,上底与下底的和是8m,那么高是_______m。[]

    A.2

    B.4

    C.8

    (3)小学阶段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______的面积公式来表示。[]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4)如图,这个梯形的面积是240cm2,ABCD是正方形,并且BC是CE的2倍,那么阴影部分面积的求法是[]

    A.2404

    B.2403

    C.2405

    (5)如图,阴影部分的环宽恰好等于较小圆的半径,阴影部分面积是较大圆的[]

    3.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图中单位:cm)

    (2)求下面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图中单位:m)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通过复习基本平面形的面积公式和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在小学阶段所学面积公式都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并通过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在综合练习中,出了一些稍难题,以使学生有所提高,并通过选择题中的(3),使学生明白,梯形面积公式可以表示小学阶段所有面积公式,从而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另外,通过动手操作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面积公式。

    板书设计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8

    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表面积》,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构思与理解。

    一、教材分析: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应当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一些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本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的含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操作等多种方法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理解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从交流中获益。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认识来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让他们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计算,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按照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遵循启发式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究证明思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实际上交给了学生自由飞翔的翅膀,交给了他们点石成金的金指头。

    五、学习方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

    六、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四个阶段完成本课。

    (一)温故引新,巧妙入境。

    这个过程我展示3个方面的复习内容:

    (1)我知道圆柱的特征是……

    (2)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3)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通过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完全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有关,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在此我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同学们,你想当设计师吗?”

    “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纸盒,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一个模型,现在我请大家帮助我设计一个你手中的模型一样的圆柱形纸盒,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让学生沉思一会儿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这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进而引出新课,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圆柱的表面积》。”

    这样设计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汇报交流,发现联系,总结方法。

    1、动手操作。

    “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长方形纸、剪刀动手做一做,试试看。”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引导和点拨,通过学生动手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想办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或者用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的侧面,或用大卷的塑料胶带做演示),来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

    “如果沿着圆柱的一条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呢?请你和你的同伴说说看。”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4、进行推理,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圆柱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或用彩色笔做记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成的长方形的长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因为有了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学生概括出公式以后让学生写下来,并读一读,用黑板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思考:“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引出例4:“已知一个圆柱的厨帽顶直径是20cm,高是28cm,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归纳新知。

    “你现在知道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先自己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

    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全班汇报——总结公式来完成。(这一环节,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样能够更好的突破难点。)完成后让学生动手根据自己探究的结果完成例4、

    6、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是巩固内化空间基础知识,培养拓展空间思维,形成学生对空间的感受能力,学习关于空间几何一些简单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一过程我安排了课本上做一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讲解“进一法”的意义和使用范围。

    (四)全课总结,促进构建。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构思与理解,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在此我深表谢意!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表面积》,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

    《圆柱的表面积》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内容。《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几何与图形》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圆柱和圆锥》的一个重点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以及圆柱特征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想象、操作等探究活动,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这一新知识转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中,即圆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知道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②结合具体的情境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教法分析

    本课由于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探索的可操作性难把握。为了化解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法设计为:以教师的引导带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辅之以小组合作交流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为教学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强化,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学法分析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演示为依托,以学生自备的圆柱体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突出《空间与图形》这个内容的教学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这个过程我用课件展示2个方面的复习内容:(1)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2)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计算公式。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通过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完全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有关,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作好铺垫,让学生体验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同学们,你想当设计师吗?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体食品盒,现在请你来重新给这个食品盒设计你自己喜欢的商标纸,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让学生沉思一会儿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这样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汇报交流、发现联系、总结方法、归纳新知

    1、动手操作。“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剪刀沿着食品盒商标的接缝处剪开,试试看”

    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长方形,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汇报交流。“你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后得到什么图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呢?请你和你的同伴说说看”。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

    3、发现联系。

    用课件把圆柱展开成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开展讨论交流:“你发现展开后的长方形各部分与圆柱体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了吗?请和同伴说说看。”然后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也就是圆的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理解了之后再用课件进行演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进行推理,总结方法。

    学生理解了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因为有了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学生概括出公式以后让学生写下来,并读一读,用课件展示出来。接着要求学生完成例2的计算。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方法。

    5、归纳新知、揭示课题

    “假如设计的不仅仅是商标纸,而是要做一个完整的圆柱形纸盒,又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呢?小组讨论,然后动手操作在方格纸上画出例3出示的圆柱的展开图,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现在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了嘛?”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同伴交流——全班汇报——课件演示来完成。得到圆柱的表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圆柱的表面积”

    这一环节,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样能够更好的突破难点。接着让学生完成例3出示的图形的表面积的计算。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四个题目,1、求圆柱的侧面积,2、求圆柱的表面积,3、求圆柱形鼓需要羊皮和铝皮各多少平方分米?4、求做一个圆柱形的油桶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五)全课总结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时,有的学生没有沿圆柱的高剪开以至于得到平行四边形,当时我只是强调要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并没有对此进行展开讲解,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课后我认真思考后发现,实际上不管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长方形、正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虽然图形变了,但是他们的面积并没有变,这个知识点只能通过下次课给学生补充。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的周长:C=πd=2πr侧面的长(或宽)=底面周长

    圆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侧面的宽(或长)=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S长方形=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S侧面积=S长方形=c×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S圆柱=S侧面积+2×S底面积=2πrh+2πr2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10

    一、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课件演示,先创设羊吃草的情境,引出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圆片的上色过程,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圆的面积。在学习新知之前,通过正方形和圆形的大小比较,让学生猜测并估算出圆的面积大约的范围,激发学生带着悬念,迫不及待想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二、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让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用转化的好方法,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动手把圆剪拼成各种图形,鼓励不同拼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沿半径剪拼的方法是较为科学的,让学生尝试把圆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多媒体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

    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小组拼摆学具,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了创设的情境问题等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