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课件
  •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课件

    发表时间:2023-01-11

    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课件。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课件”。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活动,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提高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些体验,没有什么知识基础,正确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对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要非常重视这节起始课的教学。

    例6主要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体积的意义。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感知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第三层次,通过操作,来推理验证对三种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要将操作的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第二,在每一次操作时,要提醒学生看清操作前的状态和操作后的结果。第三,在操作过程中,要适时地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不断丰富对体积意义的认识。

    例7的教学要紧紧抓住体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自然过度到容积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例6

    1、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边操作边讲述:请同学们看,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左边的盛满水,右边的放了一个桃。

    提问:同学们先预测一下,如果把左边杯子里的水倒入右边的杯子,结果会怎样?

    学生猜测后提问:那谁来倒一下试试。(学生倒)

    提问:结果和同学们预测的一样,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两个杯子装的水是一样多的,现在放进去一个桃子,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能装水的空间就少了。使学生体会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还是这两个玻璃杯,一个杯子里放的是桃子,另一个杯子里放的是荔枝(教师准备时,可选择大小差异较大的两种水果),同学们想一想,往这两个杯子里倒水,倒进哪个杯里的水会多一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讲述:实际的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让一个学生到前面倒水(老师只给学生一个杯子)。

    提问:怎样验证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两种水果拿出来,就可清楚看出哪个杯子装的水多了。和你们刚才的预测一样吗?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杯子能装的水同样多,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Www.zf133.com 趣祝福】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看见还有大有小。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提问:同学们看,这3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个水果越大,所占的空间就越大。相反,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水果越大,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反而越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3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是占有空间的,一个物体越大,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大,反之,一个物体越小,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小。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感受到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小黑板出示体积的含义)

    提问:你能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自由说,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物体越大,它所占的空间越大,体积就越大;反之,体积就越小。

    [设计意图:体积的概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抽象的,他们可能知道体积的意思,但让他们用数学的语言把它准确表述出来还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借助直观的且大小不同的水果,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猜测、验证活动中一步步概括出体积的定义,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概念揭示是感性而不空洞的,是有效的。]

    教学例7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盒子里装的书,提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讲述:左边的书体积大,说明左边的书盒子容纳的体积大,右边书的体积小,说明右边的书盒子容纳的体积小,可见,不同的盒子,容纳物体的体积也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课题:容积小黑板出示容积的含义)一个容器所容纳的体积越大,它的容积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提问:那么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设计意图:学生正确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借助直观的大小不同的书盒子理解容积的概念是比较容易的,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到一个容器容纳的空间越大,容积越大,反之就越小就可以了,不必花太多的时间。]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的方法可有多种,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最简单可行的。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

    四、巩固提高

    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直接进行判断,引导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去分析原因。

    提问:左边杯子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右边的呢?

    第2题

    让学生根据容积的含义进行解释。

    完成练习五的第1~4题。

    第1题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它们都是由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的,所以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一样,因此体积也就相等。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物体的体积与它的形状没有关系,只与它们占有空间的大小有关。

    第2题

    学生回答,让学生明确,同样多的饮料,倒的杯数越少,说明每个杯子的容积越多。

    第3题

    事先让每个学生准备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

    让学生根据要求逐题操作,同桌互查。

    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什么,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容积是指里面的空间,四周的厚度应排除在外。而体积是指整个盒子所占的空间,四周的厚度也包括在内。

    [设计意图:这里的部分习题,虽然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知识进行解释,但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有关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去思考,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课件 篇2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每小题,再交流反馈。

    [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渗透子集思想。表格的设计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给人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巩固运用拓展创新

    1.练习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

    2.练习三第4题。

    (1)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2)每个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摆出的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棱长)。

    3.练习三第5题。

    [说明: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总说明]

    1.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在本节课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2.把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方法(观察、数、发现的方法)、数学思想(子集思想)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课件 篇3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能力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一些特征

    三、说教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首先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然后通过讨论归纳推理总结的方法。其次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进行恰当的学习活动,有时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五、说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围绕“课前自学——课中反馈——师生探讨——巩固练习、课末小结”五个环节进行。

    1、课前自学,初步感知。通过我提前出示的预习提纲进行预习之后,同学们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如何求真分数和整数的倒数有了一定的了解。

    2、课中反馈,探究发现。让每一个学生写几个等于1的算式,并且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分类时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会以加、减、乘、除来分类,(也有可能会出现其它情况的分类方法)然后让学生找出比较有特色的一类,当学生找出乘法算式等于1的这一类的比较有特色时,要及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再让学生写出几个和这些算式类似的算式,根据特点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意义。

    3、加强合作,深入探讨。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还有哪些数有倒数,怎样来求这些数的倒数。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求整数、带分数、小数的倒数,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必须要先变形,再换位。在探讨中,如有学生提出1和0的倒数,那么要作为重点进行研究,总结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如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可稍加提示,比如:有没有哪些数的倒数是它本身呢?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呢?

    4、加强练习,巩固提高。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化,采用填空、判断说理、同桌你报我说、独立求解、开放练习等形式。主要有合作练习和独立练习两种形式,在练习中碰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5、课堂小结,谈谈感受。让学生谈谈上了这堂课的感受,这堂课最让你感到高兴的是什么?最让你值得自豪的是什么?你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既是课堂小结,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及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并掌握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的关系,掌握半径与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及其空间观念的建立。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请你说出下面各图形的名称。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2.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出示投影片),如硬币的面、有些钟表的面及有些桌子的面都是什么形的?(圆形)(用抽拉复合投题片抽去实物图形,剩下圆形。)

    3.(电脑屏幕演示)一根绳子,一端固定,另一端拴一个小球,甩一周,小球留下的轨迹就是一个什么图形?(圆形)谁来指指屏幕上哪儿是圆形?

    教师介绍圆上、圆内、圆外。

    4.圆和学过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平面图形;不同点: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谁能说一说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借助工具画圆,进一步认识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

    (1)用你准备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圆。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沿着它的周边画一圈。)请你用剪子把这个圆剪下来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认识圆心。

    ①把你剪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可以发现什么?小组讨论讨论。

    ②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就叫做圆心。

    (2)认识半径及半径的特征。

    ①请学生在圆上找一点。学生动手:以圆心和圆上找的一点为端点画一条线段。

    师介绍: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r表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半径必须具备哪些特征?(半径是一条线段,两个端点分别在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

    ②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半径,看谁画得多。还能画吗?这说明了什么?(半径有无数条。)

    ③用尺子量一量这些半径,你发现了什么?(同圆或等圆半径相等。)

    (3)认识直径及其特征。

    ①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讨论。(折痕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②我们就把这样的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用字母d表示。

    追问:直径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③想一想:直径有多少条?你是怎样发现的?让学生画出几条直径,并且量一量,你又发现了什么?(直径有无数条,同圆或等圆的直径相等。)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通过刚才的画一画,量一量。你除了发现半径、直径的特征外,还发现了什么?(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或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

    ②用字母表示上述关系:

    ③老师拿出一个直径是40厘米的圆,这个圆大不大?它的半径与你手中的那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它的半径是你手中那个圆的直径的一半吗?说明了什么?(圆的特征及直径、半径的关系必须在同一个圆或相等的圆中才存在。)

    (5)练习。

    (1)课本第108页的做一做:

    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说明理由。

    (2)课本第109页第3题:填表

    (3)课本第109页第5题:

    ①指出下边圆里的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直径。

    ②量一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可以知道,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是最()的一条。

    ③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

    出示投影片。

    3.学会用圆规画圆。

    (1)教师拿出一个圆规,提问:谁认识这个工具?(圆规)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

    (2)学生初步尝试画圆,请你用手中的圆规试着在纸上画一个圆,你是分几步画的?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

    (3)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老师按照你说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一边画,一边归纳画圆的三个步骤:

    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什么?(半径)

    ②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提问: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就是什么?(圆心)

    ③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可以画出一个圆。

    提醒学生画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重心应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②两脚间的距离不准变。

    (4)请你按照上面的步骤,在作业本上再画一个圆。

    (5)用圆规画出半径为3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6)看看你在纸上画的这几个圆有什么不同之处?(这几个圆的位置不同,大小也不相同。)

    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圆的大小又与谁有关系?(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圆的半径决定的。)

    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小结:画圆时应先确定圆心,然后按照指定的半径长度为半径来画圆。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的位置无关。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许多多实际问题: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把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这是为什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车轴应放在圆心的位置,这样,车轮滚动时,车轴才能保持与地面一样的距离,从而使车辆行驶平稳。)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106页第4,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注重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的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复习导入,帮助学生区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和圆形。通过计算机演示甩小球的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圆的形成过程。

    第二层次,学习新课的过程中,首先是请学生借助工具画圆,接着通过看一看、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最后,通过自己尝试着用圆规画圆,总结出方法,并与前面知识相联系,从而巩固了新知识。

    第三层次,课后小结解决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