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溶解课件(集锦14篇)
  • 溶解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26

    2023溶解课件(集锦14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知识的纵向发展,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对于您编辑有关“溶解课件”的内容开始,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溶解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制定研究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完善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一杯食盐、1根筷子、1个小勺、1个盛若干水的烧杯、1个盛100ml水的烧杯、1个塑料盘、设计纸课件。

    分组实验:

    一杯食盐、小勺、搅拌棒(筷子)、装好100毫升水的烧杯、烧杯、小棒(刮平勺子)、研究计划单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请一学生用气温计读出现时气温

    2、出示一杯清水,观察水的溶解

    教师提问:往这杯水里加1小勺盐,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溶解)

    3、溶解是否是无限的

    教师提问:再加1小勺盐搅拌后,还会溶解吗?

    教师提问:一勺一勺不停地往里面放盐,逐一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教师提问:那么,这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学生猜测)

    4、提出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提问:一定量的水--老师只给大家100毫升,它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 食盐”(板书)。

    二、制定研究计划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计划,教师巡视并指导

    (1)教师提问: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计划,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研究计划呢?(ppt课件出示一张不完整的研究计划,简单介绍项目)请各组按照研究计划的各项内容讨论,并记录。

    (二)实验步骤的设计

    1、各组汇报: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步骤的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ppt打字)

    ①先用杯子盛100毫升的水

    ②用勺子盛一勺盐,刮平放进水里

    ③用搅拌棒搅拌

    ④等前一勺完全溶解,记录,再加下一勺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教师重点交流:(边演示边交流)

    (1)统一一平勺盐的标准

    ①反例演示

    演示:教师取盐,用勺子取一小勺盐--这是一勺盐,用勺子取一满勺--这也一勺盐

    教师提问:这样盛可以吗?

    ②规范操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小棒,一边示范,指着刮过的一平勺盐,像这样的一勺盐,我们把它叫做一平勺盐,

    (2)等前一勺完全溶解,再加下一勺。

    ●(3)怎样才算不能溶解?

    实验时,如果搅拌了很长时间,烧杯中还有盐,就说明我们的实验成功,可以停止实验了。

    教师质疑:如果你们加到第8勺,搅拌了很长时间,盐也没完全溶解,你们说这杯水中最多溶解了多少食盐?

    (三)实验材料的准备

    1.学生通过步骤总结所有需要的实验材料

    2.分别说明其用途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学生说实验注意事项

    2.教师补充

    ①每次都要加一平勺盐,搅拌至完全溶解,才能加下一勺盐。

    ②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

    ③要及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二。

    ④做实验声音要轻,完成后收拾好材料。

    三、学生按计划实验,交流结果

    (一)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并指导。

    (二)学生实验结束后,组织汇报现象,教师出示幻灯片,依次记录实验结果。

    1、各个小组汇报100毫升是能溶解食盐的勺数,教师在课件中填写。

    2、教师提问:100毫升食盐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如何知道?

    (用天平称量一勺盐的克数为3.6克)同学能快速算出盐的总数吗?

    3、学生计算并回答,教师在课件中填写。

    4、从数据中得出这杯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多少食盐?

    5.总结实验:在今天的温度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也是我们研究的结果。(板书大约36克)(补充板书:克):也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里能溶解的食盐的量是一定的,食盐在水中的

    溶解量是一定的,并不是无限的。课下大家还可以用身边的物质:糖、味精等等试一试他们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得量是否也是一定的,又是多少呢?

    四、拓展延伸

    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可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这些盐水

    (教师拿起小组做过实验的烧杯)这杯是同学们刚才做过实验的,里面溶解了许多盐,倒掉真可惜,你能使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么,有什么方法?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和曾老师一起讨论。

    五、板书设计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毫升水能溶解多勺食盐

    二.准备需要准备的材料:

    50毫升水、勺子、搅拌棒、食盐

    三.研究的步骤:

    1.一勺勺的加、每勺用尺子刮平

    2.完全溶解一勺再加另一勺

    3.记录完全溶解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

    溶解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

    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

    ②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溶解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液体可以沉浮,可能溶解;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

    小烧杯(每小组3个)、玻璃棒、盘子、量筒、餐巾纸、油、红水、洗洁精。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杯水,这是什么?它是固体还是液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板书:液体)

    2、在实验盘中,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种液体。(油、红水、洗洁精)对于这三种液体你们想怎样研究?

    3、如果将三种液体分别沿量筒倒入,猜一猜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猜想的结果。

    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但是这些是不是最终的结果呢?下面我们该怎样做呢?(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你觉得在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有关实验要求:

    1)、三种液体全部倒入;

    2)、到液体时量筒倾斜,沿量筒壁倒入;

    3)、倒入之后,把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什么现象?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填好实验记录表)

    6、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先倒入不同的液体,为什么结果都一样?

    7、讨论为什么出现分层现象?

    8、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吗?如果老师给你一根玻璃棒,你想怎样研究?如果用玻璃棒在量筒中搅拌,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9、教师讲解使用玻璃棒的方法。

    1)、搅拌时玻璃棒尽量不要碰到量筒的壁;

    2)、充分搅拌,使量筒中的液体变均匀;

    3)、搅拌完用餐巾纸将玻璃棒擦干净;

    4)、将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观察一会儿,把看到的现象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10、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为什么出现两层?什么没有了?洗洁精跑到哪里去了?(溶解)

    11 、活中有没有分层和溶解的现象呢?

    溶解课件(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NO3在20 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O3

    室温,10 g NO3在20 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NO3在20 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观察杯中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NO3晶体)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溶解课件(篇5)

    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

    1、 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

    2、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a)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 建立溶解性、饱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c)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i. 究实验1: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 设置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能些因素有关?

    2、 提出探究任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环境的温度有关。(学生若有其它想法也能一起提出,通过实验讨论解决问题)

    3、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4、 归纳总结:

    (1)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 同一种物质央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5、引导应用:毛料衣服干洗原理等。

    ii. 探究实验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确立及相互转化

    1、 设置问题:

    (1)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是否能无限制溶解物质?

    (2) 怎么样可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2、 提出探究任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温度及其溶剂量有关。

    3、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溶解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温及是否被搅拌等因素有关。

    难点: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2个烧杯、1根玻璃棒、1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水果糖、方糖、溶解快与慢的记录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

    2.生1:(用筷子搅拌。)

    生2:(把水换成热水。)

    生3:(把水果糖捣碎。)

    生4:(把水果糖捣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

    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捣碎……

    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进入研究状态】

    (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1、以搅拌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师:我们都知道猜想是科学发展的前奏,我们已经踏出了非常精彩的一步,但是,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吗?有效的吗?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亲自验证他们,我们先来验证第一个猜想: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食盐,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大家思考一下。(引出对比实验)

    (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其实我们的科学书上对这个实验做了专门的讲述,就大家翻开书本31页,好,带着我们刚刚讨论的结果,我们一起来仔细看一看课文中第二自然段,从这里找出实验有哪些相同的条件,还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找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填写实验报告单。现在开始,记录员以简单的文字记录你们的讨论结果。

    实验记录单一

    (学生汇报记录结果,教师进一步完善记录结果。)

    相同的条件: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温度相同、同时放盐、观察时间相同

    不同的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师:好了,这个实验我们已经设计好了,在动手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几个实验提示,我们一起将它读一遍。

    实验提示:

    1、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记录表一;

    3、请实验操作时动作轻、声音小,勤思考;

    4、注意实验安全。

    (生齐读。)

    师:好,小科学家们,按照我们刚才的实验方案严格控制条件,开始小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2、分别探究“加热能否加快溶解”与“捣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分组进行,1—5组探究“热水能否加快物质溶解”,溶解物质是食盐;6—10组探究“捣碎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溶解物质是方糖。)

    师:在实验前,老师还是想请同学们设计一下,你们准备怎么来验证你们的猜想,然后你要完成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并且把它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二中。

    (小组讨论填写实验记录单二)

    实验记录单二

    (学生汇报记录结果,教师进一步完善)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填的两张记录单中,不同条件有几个?

    生:一个。

    师:为什么只有一个?如果不同的条件多了,这个实验还公不公平,而且我们就不知道这个溶解的快与慢究竟是哪个条件引起的,对不对?所以我们做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控制自己的条件。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得出结论:加热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捣碎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师:我们的实验都完成的非常好,我们通过三个实验,搅拌、加热、捣碎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通过的是什么实验?

    生:对比实验

    师:并且在实验中我们找出了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而且对比实验的不同条件只能有一个。

    【设计意图:以搅拌实验为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互助意识的培养。】

    (三)、结合生活、拓展探究

    师: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奖励每人吃一颗水果糖。但先思考一下: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

    1.讨论游戏方案:同时放入嘴中,1-2小组含在嘴里不动,3-4小组用舌头翻动搅拌,5-7小组把糖块咬碎但不搅拌,8-10小组咬碎并搅拌,用1、2、3、4记录糖溶解快慢的顺序。

    2.小组进行吃糖游戏,做好记录。

    3.汇报游戏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小游戏:怎样吃糖,溶解更快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游戏的形式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保证了实验效果,实现趣味和有效的统一。】

    (四)、收拾器材、培养习惯

    师:在生活中我们用到了很多加快溶解的方法,也用到了很多科学的方法,只要做个有心人,我们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让我们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争取成为真正的科学家,今天,我们的实验结束了,科学家在完成研究后,从来不会忘记整理他的实验材料,接下来,让我们也把自己的实验材料整理好。

    六、板书设计

    2.5溶解的快与慢

    搅拌 相同条件

    热水 加快物质的溶解 对比实验

    捣碎 不同条件(1个)

    溶解课件(篇7)

    中班科学《水的溶解》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本次活动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环节 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

    一、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测:

    三、认识活动标志

    四、操作活动

    五、分类活动

    六、交流总结活动

    七、延伸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会溶解与不会溶解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溶解现象有所巩固。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课设计意图及对课堂环节的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平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习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习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习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溶解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提出问题】根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提出问题】继续观察溶解度曲线图,在100℃的时候,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同。

    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环节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溶解课件(篇9)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溶解课件(篇10)

    《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红糖,用红糖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观察。根据教学的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杯子、筷子1根、红糖两包(每包10克)、矿泉水1瓶、热水、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

    溶解课件(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活动难点:

    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透明杯、鹅卵石,记录表。

    2、幼儿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四只透明杯分别贴上标记、一只食用匙; 每组四种实验材料,分别果珍、方糖、白糖、沙子;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操作台。

    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颗鹅卵石,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师:老师这里有一块鹅卵石,我把它放入水中,请你们猜一猜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操作台上进行操作)

    2、请幼儿思考:鹅卵石在水中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师:请你们看看桌上放着哪些东西?

    请幼儿观察:杯内的果珍、方糖、白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丰富词汇:粉末状、固体、结晶体。)

    2、开始做实验。

    实验一: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师: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你们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2)幼儿猜想并记录。

    师:我们先来一起看一看这张表格,横着这行分别是什么?(果珍、方糖、白糖、沙子)猜猜竖着的图案表示什么意思?(小朋友在想、看见的东西),现在请你把你的猜想记录到表格中,如果你觉得果珍、方糖、白糖、沙子放在水中会消失不见,那你就打勾;如果你觉得它不会消失,那就打叉。请小朋友轻轻走到桌子旁边,记录好之后马上回到位置上。

    3、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吧。做实验时,请你们把这些东西分别放进贴好标记的杯子中,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记录纸上,把这种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幼儿走到桌子旁操作并记录,操作完成后及时回到座位。)

    (2)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3)引导幼儿观察哪种东西消失的快,指导幼儿做记录。

    (4)幼儿拿记录纸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

    (5)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消失的最快的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形状的,最慢的呢?

    (6)师:现在老师也来做一遍,看看我的猜想对不对。(教师在操作台上做实验,并记录表格。)我们看看什么东西在水中一下子就不见了?什么东西在水中要好久才消失?

    (7)教师讲解、展示大记录表。

    教师小结:一些东西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在水中可以溶解的东西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有关。

    三、通过实验知道物体的融化速度与水温有关

    实验二:

    (1)师:请你拿一些糖加入两个杯子中,一个加上凉水,一个加上热水,看看哪个杯子里的糖溶解的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

    教师小结:在水中可以溶解的东西,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四、回忆生活中的经验,扩展知识

    出示ppt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盐、味精)

    这些东西在水中能溶解吗?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4、师: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看看哪些东西也是可以溶解的。

    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还能够溶解在水里?请幼儿回家尝试,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溶解课件(篇12)

    教材简析:本册第 6、7、8、9、10课构成了教材“水”的教学单元。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之后,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怎样加快溶解”从而使学生知道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三学式教学结构:共学--导学--自学,并按照“假设--实验--结论”的思路来讲,可分为三部分:

    ㈠.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讨论:要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或食盐,在一定量的水里尽快溶解,应该怎么办?

    ㈡.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㈢.指导学生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教具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每组2个)、筷子、热水、高锰酸钾、大粒盐、食盐、小勺。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和掌握了水能溶解物体的性质,知道了什么是溶解,什么是不能溶解,哪些物体可溶解,哪些物体不能溶解。

    2.提问:什么是溶解?说出三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3.复述:像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哪样,能分成极小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溶解。(如: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

    4.讲述:要想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或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尽快的溶解,应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学习新课:

    ㈠、指导学生认识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1.讲述:首先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下面我们一起打开书22页,哪位同学将课文实验一内容读一遍。

    2.投影显示实验方法要求并讲解:在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冷热相同的水,并同时各放入数量基本相同的高锰酸钾,其中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的水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观察比较,哪杯水中的高锰酸钾溶解的快呢?

    下面同学们按照上述方法来做这个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

    4.提问:⑴.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⑵.实验中,哪几个条件相同? (水量、水温、高锰酸钾的数量及颗粒大小放入的时间相同)

    ⑶.哪个条件不同? (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⑷.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呢?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才能够准确地比较出哪种方法使物体溶解的快)

    5.教师小结:通过实验一,我们知道了搅拌可以加快物体的溶解,并且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对比实验的方法,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6.填写课文22页填空:(在图中的方框内画ˇ)

    ㈡、指导学生认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述:我们在看一下书23页的实验二,溶解的快慢与水的冷热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来实验? 在实验中,应该让哪几个条件相同,哪几个条件不同?

    下面各组同学讨论一下。

    2.提问:在实验中必须保证哪几个条件相同:水量.盐的数量及颗粒大小,放入的时间,搅拌情况。哪几个条件不同: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热水。

    3.讲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实验中必须保证哪几个条件相同,哪几个条件不同。哪么,我们这样来设计这个实验看行不行呢?

    4:投影显示实验方法: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并在两杯水中同时放入一粒大小基本相同的粒盐,将两杯水都搅拌或都不搅拌,观察比较一下,哪杯水中的盐粒溶解的快。(要求:找一名同学读一遍后教师讲解)

    5.讲述:这个实验由老师来做,大家注意观察,是用冷水溶解的快,还是用热水溶解的快。

    6.教师投影显示实验过程:

    7.提问:在刚才实验的过程中,溶解的速度一样吗?哪个快呢?

    8.汇报实验结果:不一样,用热水的比用冷水的溶解的快。

    9.提问:为什么用热水溶解的快呢?

    10.因热水能加快溶解。

    11.教师小结:通过刚才所做的实验证明,用热水也可以加快溶解。

    溶解课件(篇13)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学生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和实验的技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对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进行描述,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深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

    ①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②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开启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的学习。上课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超链接播放视频) 并思考视频里蕴含了什么科学现象?

    师:好的,看完视频,谁能帮驴解释一下为什么盐变轻了

    生:,不见了,化了,溶解了

    师:哦,同学们真聪明!像食盐这样在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溶解了,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关于“溶解”的科学知识。(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提出问题

    师:老师分别为各组同学准备了食盐和沙子,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同学轮流观察。

    生:食盐和沙子都是一粒一粒的。

    师: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三、食盐和沙的溶解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实验步骤,谁来读一读?(你的声音真好听,读得真好!)食盐和沙子的用量只要一小勺,要分别在刚放入后,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后观察记录,你们都清楚实验步骤了吗?在实验之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温馨提示:1、实验过程要爱护实验器材,轻拿轻放,用完记得放回原处。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小组要分工,小组长负责操作,记录员负责记录,观察员负责观察。3、实验过程保持安静,小声讨论,小组长负责维持纪律。大家开始实验。(音乐)(3分钟)

    师:好,完成实验的同学以良好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小组已经完成任务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小组也是这个结果吗?

    师:同学们都完成的非常好,并且观察的非常认真细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食盐刚放入水中的时候下沉,颗粒是慢慢在变小,但是现象不明显,同学们可能注意不到,搅拌一会儿之后,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见食盐慢慢在消失对不对,静置一会儿之后,我们就完全看不见食盐了,而沙子刚放入水中也是下沉,但是颗粒大小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没有变化,搅拌之后还是不变,静置一会儿也还是不变,我们通过哪些现象说明食盐溶解了?

    生:食盐最后消失了

    师:哪些现象说明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生:沙子没有消失

    师: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我们就说水能溶解食盐(食盐在水中溶

    解了)。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没有消失,我们就说水不能溶解沙子(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所以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不同,有的很快就溶解了,但是有的就不会溶解。

    四、面粉的溶解

    师:水还能溶解什么呢?水不能溶解什么呢?同学们,这是什么(面粉)?面粉有什么特点呢?面粉在水里会溶解吗?

    师:我们还是用同样的实验方法,第一,取一小勺面粉放入水中,观察刚放入水中的状态。第二,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后,观察面粉在水中发生的变化。第三,静置一会儿后,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小组分工合作,及时记录现象,实验过程请保持安静。(2分钟后)

    师:面粉在水中产生了什么现象呢?面粉刚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浮在水面,有的往下沉,搅拌一会后,分散在水中,水变浑浊了,静置一会儿之后杯底有沉淀,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食盐还是沙子?

    生:食盐,因为水变白了,所以溶解了

    生:沙子,因为它有沉淀,没有溶解

    师:到底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呢?为了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还需要进行另一个实验-------过滤

    师:过滤需要用到的器材有玻璃棒,烧杯,漏斗,铁架台,滤纸,滤纸可以让液体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所以不能溶解的物质会留在滤纸上,同学们手上都有拿到一张滤纸,(切)课本24页有滤纸的折叠方法,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动手,首先,将滤纸对折两次,会呈现出一个扇子的形状,沿一边打开,一面是一层,一面是三层,像漏斗的形状,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物质如食盐,可以溶解在水里,一些物质如沙子,面粉不能溶解在水里,关于过滤的操作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科学教学,也是第一次开科学公开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堂掌控上存在许多的不足,虽然我很用心的去设计这节课,但是上出来的效果却是偏离的科学课的精神。我对自己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反思:第一,就是没有结尾,虽然设计课的时候有结尾,但是由于紧张,没有呈现出来。第二,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不够生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成了生硬的问答式,没有让学生多说多表达。第三,中间实验控制时间太长,没有课堂生成,应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课堂延伸。

    溶解课件(篇14)

    教学目的:

    1、从介绍溶解性概念入手,使学生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思想教育渗透: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入手,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溶液度的概念。

    实验准备:

    1、相同质量的植物油分别放入等量的汽油和水中,观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等质量的KNO3和Ca(OH)2放入等量的水中,观察不同物质在不中的溶解情况。

    教 具:CAI课件,平底烧瓶,锥形瓶,汽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去,最好选用什么物质来洗呢?

    生:答。

    二、授新课:

    师:演示实验1:观察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怎么样呢?演示实验2:KNO3和Ca(OH)2放入

    等量的水中。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小结: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这是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内因。

    师:设问:如何比较精确地反映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呢?

    引入课题: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要有一把衡量的标尺,这

    把尺子我们规定为溶解度。(板书)

    生:回顾可作溶质的物质的状态。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固体的溶解度,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设问:什么叫固体的溶解度呢?

    生:阅读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概念的四要素。

    师: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NaCl36克,表明:20℃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

    那么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什么?

    生:回答并完成投影练习。

    师:设问:知道了某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如何界定物质的溶解性呢?

    生:阅读教材P135,板演:在下面数轴上的四个区域里贴上表示溶解性的显示字幕。

    师:小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只是表示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2023溶解课件(集锦1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