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月度课件精选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
  • 月度课件精选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

    发表时间:2022-08-21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度课件精选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

    (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月度课件精选 课文教学设计精选一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月度课件精选 课文教学设计精选一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虽然没有这一段的议论,学生读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些。因为作者不仅就事情本身加以评说,而且还引发开去,说明贤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况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的普通人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学建议】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

    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最新课件: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其一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最新课件: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其一”,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德育渗透点

    热爱祖国

    三、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四、教学难点

    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学生自由谈

    以组为单位按要求数数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

    观察图片,试着读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这两个问题可以让随读生回答。]。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10个一千是一万

    拨回去,在万位上拨一个珠子。

    10个一万是十万

    在十万位上拨1个珠子。

    同桌互相数数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全班交流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

    数级说出数位顺序表

    数位

    学生说出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20

    三、巩固新知

    做一做的1题数数

    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习一的第1题9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学生两人一组,按要求数数,互相检查。

    学生举例说明3

    五、作业:

    做一个数位顺序表3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表示8个十万

    七、课后反思(结合经验、问题、学生表现以及改进意见进行反思)

    月度课件精选 猫教学设计其一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度课件精选 猫教学设计其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活动目标

    1.能在图标的帮助下熟练地朗诵绕口令。

    2.练习发准易混淆的字音:宝(bǎo)、包(bāo)、猫(māo)、叼(diāo)。

    3.喜欢说绕口令,体验说绕口令的乐趣。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活动准备

    1.根据绕口令内容制作图标:小宝、小猫、包各四个。

    2.图片一:小宝、小猫、包3.图片二:每一张都画有小宝、包、猫四张。(排列顺序各不同)

    三、指导要点

    1. 活动重点:理解内容,学习背诵绕口令。

    2.活动难点:准确发音,能快速朗诵绕口令。

    3. 指导要点:通过图标、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习绕口令并找出读音相近,容易混淆的字。

    四、活动过程

    1.图片激趣出示图片一:小宝、小猫、包。

    提问:这是什么?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老师将绕口令《猫和包》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2.欣赏绕口令《猫和包》。

    (1)教师示范朗诵绕口令1-2遍。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图标按照绕口令的格式摆放出来。(例如第一句:小宝拿包逗小猫,老师把图标按小宝、包、猫顺序放置)

    (3)幼儿看着图标初步练习朗诵绕口令2-3遍。

    提问:你在念绕口令时有什么感觉?出自:大;考.吧"你发现这个绕口令中有哪些容易混淆的字?

    教师小结:原来,这首绕口令的宝、包、猫、叼字读音相近,容易混淆,念起来较拗口,念快时容易念错,我们念的时候要注意。

    3,练习读准相近音。

    (1)老师读但不出声,让幼儿看老师的口型猜猜老师在读什么字,然后大声念出来并进行练习。

    (2)游戏:击鼓传图片二游戏规则;听鼓声传图片,鼓声一停,图片在谁的手里谁就站起来大声念,其他幼儿跟着念。

    4.借助图标学习绕口令。

    (1)教师逐渐减少图标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绕口令内容。

    (2)不使用图标练习朗诵。

    5.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绕口令比赛。

    (1)加入节奏练习:引导幼儿一边拍手一边朗诵绕口令,帮助幼儿掌握绕口令的节奏。

    (2)尝试加快速度朗诵绕口令并进行比赛。

    (3)"绕口令秀":鼓励幼儿朗诵自己掌握的绕口令,增加幼儿对绕口令的兴趣。

    五、评价要素

    1.是否能准确发音,并能不间断地快速朗诵绕口令。

    2.能否积极、富有兴趣地投入到绕口令的游戏当中。

    六、活动建议

    1.把图标投放区角中,让幼儿自主利用图标自主练习,或继续进行绕口令比赛活动。

    2.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相似音: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附:绕口令猫和包小宝拿包逗小猫,小猫叼走小宝的包,小宝追猫去要包,猫叼包和小宝藏猫猫。

    教学反思:

    绕口令最大的特点就是拗口,在学习绕口令《猫和包》,儿歌中的“宝、猫、包、叼”这几个字的发音很容易混淆,难以掌握。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图片引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接着示范朗读——练习混淆字的发音——根据图表学习绕口令——通过形式多样比赛。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掌握得也不错。

    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年龄幼儿,活动的选材新颖,来源于生活,以图结合汉字的形式,让幼儿很快理解了什么是绕口令,也了解了绕口令的意义,让其了解绕口令的特点,感知绕口令的节奏和韵律。看着图普就能很顺口的读出来。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用这样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热搜课件]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热搜课件]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本课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特点,我积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索百分数,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很高兴来到十二小和大家一起学习。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作为见面礼。请看大屏幕: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指99%和1%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两个是什么数吗?(百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提出研究问题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想了解百分数的什么问题?

    生回答后,师归纳出示: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2、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的材料。

    出示:三杯糖水(质量不同)你认为哪杯糖水最甜?

    学生可能会根据糖水的多少做出判断。

    接着出示三杯糖水含糖的质量:7克13克9克让学生接着判断。

    最后出示三杯糖水的质量:20克50克25克引导学生比较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判断哪杯水最甜。

    生:1号杯7÷20==

    2号杯13÷50==

    3号杯9÷25==

    ﹥﹥

    3号杯最甜。

    师:那么、、分别表示什么?

    生1:表示1号杯糖占糖水的。

    生2:表示2号杯糖占糖水的。

    生3:表示3号杯糖占糖水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表示什么?

    生:这三个分数表示糖占糖水的百分之几。

    [1][2][3]下一页

    师: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起来一目了然。我们用这种方法解决了“哪杯水最甜的问题”现在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帮助科技小组解决他们在进行种子实验时遇到的问题。

    出示:

    品种实验种子数/粒发芽种子数/粒

    一号205

    二号257

    三号5011

    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生:一号=二号=三号=

    >>

    二号种子发芽情况最好。

    师:谁能说一说、、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一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

    表示二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

    表示三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表示什么?

    生:这三个分数表示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六个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什么?(学生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完成。)

    生: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分数还有另外一种写法。以为例,分子35写成35,分数线和分母100写成百分号。(35%)读作:百分之三十五

    师指名学生板演26%、36%。

    师:请大家在本子上把、、用百分数的形式写下来,并读一读。

    师:结合刚才的交流,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百分数吗?(集体交流)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这句话中提到了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

    生:这句话中提到两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师: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数又叫百分比、百分率。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渐了解的。

    3、反馈练习

    师:百分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老师这儿有一些信息,大家读一读,并说一说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①出示65页读一读,说一说。

    ②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表示什么意义。

    4、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我们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又掌握了百分数的读写法。那百分数和分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出示)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①、第一根绳子长米,第二根绳子的长度是它的。

    ②、妈妈买了一些葡萄,重千克。小明吃了这些葡萄的。

    (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后,师归纳总结。

    分数与百分数区别: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对号入座:(请选择合适的数填空)

    55%100%120%1.7%

    ①.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②.一本书已经看了45%,还剩下()没有看。

    上一页[1][2][3]下一页

    ③.开展节约活动以来,本月学校的用电量比上月减少了()。

    ④.某车间机器经过改良,现在每月产量是原来每月产量的()。

    2、比比谁最棒

    请你在20秒内写10个不同的百分数。

    (教师启发学生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让别人猜一猜他完成的个数。)

    3、找朋友

    百发百中200%

    一箭双雕90%

    百里挑一50%

    十拿九稳1%

    一分为二100%

    3、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机动题)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大家来看看课前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会回答吗?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7÷20===35%5÷20===25%

    13÷50===26%7÷25===28%

    9÷25===36%11÷50===22%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教后反思:

    1、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际。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情趣。如: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体验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有必要去学习,再如,通过两个生活情境,同学们尝试着、争论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2、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并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月度课件精选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精选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月度课件精选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精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教材内容分析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推测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本文图文并茂,恐龙形象生动逼真,内容层次清晰,集中反映了在中生代遍布恐龙的神秘世界。该文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文本叙述的对象充满吸引力。它是许多科幻影片或书籍中,同学们喜闻乐道的主角——恐龙,这种吸引必然会孕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二、文本精美的插图及不确定的猜想链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世界仿佛将读者带回到了中生代的恐龙世界。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更加引起孩子们的探究心理。从这个角度说,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极好范例。第三、文本的语言虽说平实,还带些科学性术语,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地球上的一个生命物种灭绝性灾难的悲痛,引发读者从内心去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群朴实、活泼的孩子,他们来自农村,更渴求知识的滋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他们有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是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重在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环节采取抓难点的方法。于是在教学中教师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通过结合课文的插图、收集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恐龙在地球上不仅种类多,而且体积大,遍布全球,可谓称王称霸,多次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文本,进行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

    三、学习目标

    (一)、会认15个生字,会写“类、传染、亡”个生字;理解“庞大”等词。

    (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了解恐龙灭绝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15个生字,会写“类、传染、亡”3个生字;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这一问题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五、学前准备

    (一)、课前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教师画恐龙图,准备生字卡片

    六、教学流程:

    (一)、画“恐龙”、学“恐龙”、谈“恐龙”

    1、画“恐龙”

    (1)导:小朋友们真精神,一个个坐得这么好,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小朋友们就这么给面子,看来,叶老师得奖点什么表示表示,奖什么呢?请大家看黑板,可要仔细看哦![师画:“恐龙”]

    (2)导:画得如何?不来点掌声表示一下吗?

    [设计意图:在开头安排画恐龙送“礼物”入手,有几点好处: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二、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

    2、学“恐龙”一词

    导:这是什么?[师板书:恐龙]好,谁愿意跟它打声招呼。[抽读2——齐读1]

    [实用课件]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实用课件]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提供一定的学习情景和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力目标:在经历认识图形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实物和直观操作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初步分辨他们。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体会到“体”的三维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三棱柱的模型、易拉罐、乒乓球魔方、药盒等日常生活用品。猜物箱,内放规则立体图形。课件。

    学具:各种形体的日常生活物品。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认识体。

    (一)感知“体”

    教师出示袋子(内装铅笔、苹果、书、魔方等)。

    师:里面装的什么?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

    师:谁来摸一摸?要求:摸到一个物体,先描述一下它的形状,再说出你摸的是什么。

    师:我发现他们都要先摸一摸物体的形状,再判断它是什么,可见物体的形状很值得研究,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些物体的形状。

    出示课题:认识物体。

    (二)建立模型

    1、分一分

    师:(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物品堆放在桌上)同学们的桌上有许多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还要请它们帮助我们学习呢!首先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分分类。(小组合作)

    2、反馈分类结果

    学生把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汇报分类结果。

    3、命名

    师:我们已经把它们分类,再给每类形状起个名字好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请小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种形状,说出它的名称,教师板书名称。

    4、抽象直观图

    教师说名称,再出示相应的立体图形的正视图,贴在名称下面。

    二、操作体验、加深感知“体”

    1、师:我们知道了每种形状的名称,现在来感受一下每种形状的不同。组长组织组员各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玩一玩,说一说你的感受。(如:长、正方体有平平的面、尖尖的角,球可以任意滚动等等。)

    2、游戏

    硬板传送物品,让学生体会各种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特征。(如:球易滚动,圆柱的底接触硬板易传送等。)

    3、反馈体会

    师:谁愿意讲一讲你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形状来讲)

    三、实践操作、分辨立体图形

    1、完成书p36页第二题,说出每个图形共有几个。

    2、小组合作,蒙眼摸物。

    一学生发指令,另一生蒙眼摸物,其中可以掺放方一些三棱柱、梯形台等未学过的立体图形。

    3、猜物体

    一学生从猜物箱里摸物体说特征,其它学生说名称。

    四、返回生活、解释与应用

    1、找出学具盒中所学的立体图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

    月度课件精选 《家乡的桥》教学思考(篇一)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月度课件精选 《家乡的桥》教学思考(篇一)”,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了很多次的《家乡的桥》,印象中这篇课文思路清晰,根据家乡桥的造型、名称以及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来串起全文。按理说这样的课文,两课时是完全上得下来的,没想到这次新的班级居然用了我一个星期,才把课文讲完,练习讲清。于是,思索了是师生间刚开始不适应,还是我讲得太过仔细,太过繁琐……

    想来想去,我认为开始耐心点,繁琐点还是有必要的。就拿这篇课文要掌握的总分结构来说,刚开始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对这个概念比较清晰,大部分同学都云里雾里。经过几个小节的精讲,学生终于有所领悟,原来总分结构是这么一回事。同时我又找来课外阅读中相同结构的文章,让学生操练,终于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但还有极个别同学存在着问题。但是我相信经常的练习,同学还是会掌握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还是要思考,这样一个新接手的班级,我应该更快地了解学生的掌握各知识层面情况,以便找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不至于每篇课文都上一星期。

    [课件必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三)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必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难点:会辩认角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纸、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课件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

    1、折角

    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

    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尖尖的;直直的光滑……)

    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⑷: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

    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

    ①学生试做

    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⑴抽象出角的图形

    课件: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会是什么图形?

    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

    ①看书第43页

    ②反馈。板书:顶点、边、边

    4、: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4、练习十第2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四、课堂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难点:会辩认角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

    2、引入新课。我们还继续学习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直角的概念

    1、认识直角。指一指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上各几个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分别说一说。

    ⑶教师:这些角都是直角。

    2、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

    ⑴学生拿出三角板,你能指出直角吗?

    ⑵教师在黑板上画直角,并画上直角符号。告诉学生这是直角符号。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角

    ⑴拿出小朋友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观察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

    小组活动,相互说一说。

    教师: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4、折直角

    ⑴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试折,你是怎样折的?

    ⑵说一说教室里哪些是直角。

    5、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想知道它们是不是直角,怎么办?

    ⑵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⑶教给学生比的方法。

    ⑷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6、: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十第3题。指出图中的直角,并标出直角。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全班交流

    2、练习十第4题,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5题。议一议有几个直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说一说有几个直角?数一数。

    四、课堂

    月度课件精选 美术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月度课件精选 美术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纸人》是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美术第三册中的一课,在第一册美术教材《快乐的儿童》(拼贴画)中,学生曾学用基本形拼贴人物;在第二册美术教材中,又在《我为同学印照片》(纸版画)和《服装设计师》两课中,学习过人物头部的剪贴方法和服装的折剪方法。本课就是在这些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用这些知识,利用不同色彩的纸或画报纸,概括地表现人体基本结构和人物五官特征,粘贴出每个学生自己可爱的形象。

    2、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不同色彩的纸或画报纸,粘贴出每个学生自己可爱的形象。

    (2)难点:学会概括地表现人体基本结构和人物五宫特征。

    (二)说导学达标

    本课的达标规程是“自学探索--游戏尝试--分组创作--组合展评”,是由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演变过来。

    自学探索这一环节,是一次性向学生呈现教材,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并且是带着问题来自学本课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学、思索和讨论,明确现有知识与本课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联系得越多,将会学得越多。”

    游戏尝试是树立一个假设,在前一环节中学生己拥一个跃跃欲试的心态。在这里让他们在假设中,把联想到的知识和重新获得的新知识,得以实践,并通过讨论上升到认知结构的内在成分。

    分组创作,把己抽象化的认知结构,重新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去。

    组合展评,是前一环节“概念复现”的总结,加深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落实我的达标规程,帮助学生认清教学目标,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当然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教师日积月累的训练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下实施的。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托于“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

    1、尝试教学法

    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两次尝试,渐渐地得出解决本课重点和难点的有效方法。

    2、分组教学法

    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集思广益,增加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问题的密度,提高课堂效益。

    3、游戏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把刚学到的知识,融入到深度记忆中去。因为大脑的情感边缘系统部分是通向持久记忆的大门。

    4、鼓励教学法

    (1)作业的全体展评,是对每一位学生作业成果的鼓励,同时也是帮助他们通过比较,然后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构建学生之间的知识互补。

    (2)通过比速度,激励学生竞争。

    (四)说学习指导

    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会评价与争议

    在作业展评中,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并通过争议,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高本学科的审美能力,同时还构建了学生之间的知识互补。

    2、学会看书和示意图

    通过看书和示意图,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自己的初步尝试作准备和指导。

    3、学会竞争与合作

    通过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共存的现代意识。在竞争与合作中,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月度课件精选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其一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月度课件精选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其一》,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学习讨论,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4、在计算机操作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机操作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具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电脑显示:给一个圆柱形罐盒加外包装纸,包装纸要裁多大,应依什么大小来判断?(配有一幅圆柱形罐头盒图)

    2、点击鼠标,显示下一页: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课题)

    二、自由选择,自学新知。

    1、电脑显示: 自学新知a 自学新知b

    说明: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中,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两个学习方案,自学新知a形象直观,容易理解,自学新知b相对理解较难,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案。

    2、学生选择好后,调整座位,把选择相同学习方案的学生分坐在一起后,进入自学。

    (展开侧面)

    自学新知a:

    (1)

    长方形

    底面周长

    长方形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

    (2)

    底面

    底面

    侧面

    圆柱表面

    (动画)

    圆柱的表面积=

    (3)小组讨论:

    (1)求圆柱的侧面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如果底面周长没有直接告诉,可以通过什么条件求底面周长?

    (2)求圆柱的底面积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自学新知b:

    (1)思考: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宽等于圆柱的()。

    长方形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 ×

    (2)思考: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所以:圆柱的表面积= +

    (3) 小组讨论:

    (1)求圆柱的侧面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如果底面周长没有直接告诉,可以通过什么条件求底面周长?

    (2)求圆柱的底面积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三、初步应用,尝试例题。

    学生在学习完自学新知后,进入尝试例题:(注:每道例题旁都设有计算器、帮助、重做按钮,学生可以进行计算、查阅正确答案、重新再做一遍,学生每做对一题,会出现一个卡通人物表示祝贺)

    电脑显示: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提示学生在做完例3后,查阅知识点::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四、灵活选择,星级题库。

    1、师说明:大家在做例题时,完成得都挺不错,下面就请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练习当中,这里有三星题库,题目依次由易到难,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一星、二星或三星。

    2、生自由选择,有困难可以与老师、同学间交流。(注:每道练习题旁都设有计算器、帮助、重做按钮,学生可以进行计算、查阅正确答案、重新再做一遍,学生每做对一题,会出现一个卡通人物表示祝贺)

    题库:

    1、 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2、 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题库:

    1、 砌一个圆柱形的沼气池,底面直径是3米,深是2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上水泥的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轮宽1。5米,直径1。2米,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题库:

    1、 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2、 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12分米,底面直径是高的3/4,做这个水桶大约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五、课外知识,开阔视野。

    1、师:练习完成又快又好的同学,可以点击课外知识,查阅其它的数学知识。

    2、学生点击课外知识:链接北京科教信息网

    1、师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点击布置作业,查看作业内容:

    给一个圆柱形罐头盒加外包装,在计算材料时,注意使用“进一法”。

    月度课件精选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四)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月度课件精选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四)”,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引导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自主预习】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2.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 表现为电中性.

    3.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 在移动.

    4.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 电,获得电子的带 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

    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会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6.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 .所以,电荷量e称为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 测得的。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

    C.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

    D.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

    8.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互动交流】

    思考问题

    1、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两种电荷是怎样定义的?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

    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

    一.电荷

    1.电荷的种类:自然界中有 种电荷

    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

    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

    二.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

    问题一:

    思考a: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思考b:什么是摩擦起电,为什么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呢?实质是什么呢?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1. 摩擦起电

    产生?结果?

    实质: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带 ;失去电子,带

    例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

    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了 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了

    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了 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了

    问题二:

    思考a:接触带电的实质是什么呢?

    思考b: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所带电量怎样分配呢?

    电中和现象及电荷均分原理:

    a.两个带 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后都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和现象。

    b.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要重新 分配,这种现象叫做电荷均分原理。

    2. 接触带电

    产生?结果?

    实质:自由电子在 的转移。

    例2.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C的电量,另一个带-2×10-8C的电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

    问题三:

    (1)思考a:金属为什么能够成为导体?

    (2)【演示】

    思考a: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箔片有什么变化,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然后又移走C呢?

    思考b: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箔片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又说明什么呢?

    思考c: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3)什么是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什么呢?

    3. 感应起电

    ⑴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 导体时,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⑵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实质:自由电子从 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规律:近端感应 种电荷,远端感应 种电荷。

    静电感应的原因?

    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例3. 如图所示,将用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金属导体A和B 接触,再将带负电的导体C移近导体A,然后把导体A、B分开,再移去C,则 ( )

    A.导体A带负电,B带正电

    B.导体A带正电,B带负电

    C.导体A失去部分负电荷,导体C得到负电荷

    D.导体A带正电是由于导体B的部分电子转移到A上,故A、B带等量异种电荷

    小结: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及本质

    三.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

    表述一:

    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例4.关于电荷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物体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

    B.在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

    C.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系统内的等量的正负电荷即使同时消失,但是这并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

    D.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着带电系统一定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

    四.元电荷

    阅读课本并回答

    (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

    (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

    (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1. 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简称电量。单位: ,符号:

    2. 元电荷是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它是电荷量的最 单位。

    元电荷的值:e= ,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 测定。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 比荷(荷质比):带电体的 与其 的比值。

    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和电子的质量me的比值,为 C/㎏

    例5.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应该是某些特定值

    C.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例6.5个元电荷的电量是________, 16 C电量等于________元电荷.

    五.验电器和静电计

    1、人们选用什么仪器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阅读课本了解验电器和静电计的结构和功能 静电计(指针式验电器)

    2、思考: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

    【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并未变化

    B.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摩擦过程中橡胶棒上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得到电子

    D.物体不带电,表明物体中没有电荷

    2.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

    A.2.4×10-19C B.-6.4×10-19C C.-1.6×10-18C D.4.0×10-17C

    .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

    4.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

    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

    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

    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正电,右端带负电

    5. 如图所示,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B带负电

    B.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

    C.若A不动,将B沿图中虚线分开,则左边的电荷量小于右边的电荷量

    D.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荷量保持不变

    6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C.1.60×10-19C的电量叫元电荷 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教后记:

    1、 学生对三种起电方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还例举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对点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之间关系下节课还要复习。

    1.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 电荷,毛皮带 电荷.当橡胶棒带有3.2×10-9库仑的电量时,电荷量为1.6 ×10-19库仑的电子有 个从 移到 上.

    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在一起不分开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3.关于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胶木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

    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

    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

    D.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异号的电荷出现,当一种电荷消失时,必然有等量异号电荷同时消失

    课件精选: 温度教学设计篇一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课件精选: 温度教学设计篇一》,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教学内容:

    《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二、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接着就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下一步连续测量10分钟内的水温作铺垫。

    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据此,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最后作一项推测: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需要怎样做?教师要引导并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冷冻箱内,为下节课《水结冰了》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

    三、学情分析:

    《测量水的温度》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烫4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每杯水的温度。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四、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2、注重研究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

    五、学法分析:

    本次探究活动由于材料容易获取,实验现象直观,所以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演示操作,之后的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研究方法方面作适当的点拔,通过实验操作和合作研究,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到极至。

    六、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八、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各类温度计、烧杯等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1号杯自来水,2号杯温水,3号杯烫手的热水,4号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烫水),4支相同的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干毛巾、(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时钟,冰柜。

    九、教学过程:

    课件精选: 《童年的发觉》教学设计(一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课件精选: 《童年的发觉》教学设计(一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

    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

    “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

    “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计划:

    ⑴ 找出有关的句段。

    ⑵ 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⑶ 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⑵ 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⑶ 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⑷ 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⑴ “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A、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B、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C、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A、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B、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 “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A、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B、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C、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A、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B、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⑶ “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A、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B、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

    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C、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⑴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⑵ 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⑶ 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月度课件精选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