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学习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
  • 学习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

    发表时间:2022-03-24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张齐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线索】

    (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1.思考: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别?在交流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

    1.交流:圆规的构造。

    2.操作:学生尝试画圆,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生第二次画圆):如果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直线图形或是其它的曲线图形?

    4.引导(教师示范画圆):使学生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原因。

    (三)在交流中建构认识

    1.引导:引导学生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Www.jk251.coM

    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

    4.类比:先介绍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

    (四)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

    1.寻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

    2.想像: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猜测: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1.渗透:在与直线图形的对比中,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

    2.介绍:呈现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圆的认识 小学教案范例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3、通过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圆的特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技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

    2、这些图形是由什么围成的?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二、新课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剪下后按书上的要求折叠。展开后观察。

    老师提问:圆上是不是有很多折痕?你发现了什么?

    师归纳指出: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叫做圆心。并说明圆心一般用字母“0”表示(出示小黑板)。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量完后让学生讨论,看能发现什么?

    教师归纳出;圆心到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圆说明: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并告诉学生半径一般用字母“r”便是,教师在圆上划出半径(如图)。

    师: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先让学生量一量,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一个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

    (3)师:我们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是否都通过圆心?指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师: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先让学生量一量,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一个圆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根据测量结果观察员上的直径和半径,使学生理解同一个圆上的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表示为:d=2r,r=d/2

    2、让学生做教科书第三页上面的“做一做”

    3、学圆的画法。

    教师和学生每人拿出圆规和直尺,教师边演示便说明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生跟着做。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圆的特征,掌握了圆的画法。

    创意作业:寻找生活中运用圆的地方,请动手量一量它的直径和半径。

    圆的认识 教案精选篇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2、理解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设计:

    (一)知识回顾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

    生: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生: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并且学会了画圆。

    (二)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

    拿出一张圆形纸片。

    师: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小组活动: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小组内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小组汇报:

    生:把圆对折,再对折就找到圆心了。

    生:对折的折痕就是直径,两条直径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

    2、在折纸中发现圆是对称图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几个圆,一起折一折吧,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生汇报:

    生:我发现将圆对折,正好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发现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都能完全重合。

    生:我发现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就是两条半径长的和。

    师:那么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两条半径长的和。你会用字母表示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吗?

    生:d=2r或r=d/2。

    (三)小结

    师:大家回忆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咱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可以表示为d=2r或r=d/2。

    (四)内化新知

    1、说一说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生:正方形:4条

    生:长方形:2条

    生:等腰三角形:1条

    生:等边三角形:3条

    生:圆:无数条

    做一做:

    2、要求学生剪出书本第7页“做一做”的三幅图,沿中心点a转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生:我发现圆是一个很特殊的图形,旋转任意一个角度后都与原图形重合。

    生:正方形只有旋转90度才能与原图形重合。

    生:等边三角形旋转120度与原图形重合。

    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正方形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4次;等边三角形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3次;圆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无数次。

    师:正方形旋转一周与原来的图形重合4次,看来确实是旋转90度重合一次;等边三角形旋转一周与原来的图形重合3次,证明旋转至少多少度可以重合?

    生:120度。因为旋轴一周是360度,除以3就是120度。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第2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说出依据。

    2、练一练第3题。

    学生画出对称轴,集体交流。

    3、练一练第4题。

    学生实际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4、练一练第五题

    集体订正。

    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画来找出他们的关系,效果比较好

    单元圆的认识 教案精选篇


    第1一单元第2课时

    课题圆的认识(一)

    标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析重点圆的特征的进一步体会

    难点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研究各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

    教具纸片(圆形,方形,椭圆形)电化教具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

    2、按下列要求画圆:(在平面上固定一个点a)

    (1)以点a为圆心画一个圆;

    (2)画一个圆,使所画的圆经过这个点a;

    (3)画一个圆,使a点为圆心,半径为2厘米。

    3、举出生活中看到圆的例子。(从车轮是圆形的引入新课)

    二、新课探究

    1、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2、小组讨论探究策略(引导学生想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如果做成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又会是什么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研究几种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的不同)

    3、学生动手探究(用准备好的纸片试一试),把各种图形的中心点的运动轨迹想办法描出来。

    4、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好发言,在全班交流

    由于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或放在车内的物就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形等由于上面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一样,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线路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会感觉到颠簸。

    三、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本质: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都相等,而其它图形不具有这个特点。

    四、拓展应用

    要重视让学生动手写的练习。可先让一些学生说,其他人补充。

    五、课后延伸

    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圆,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进一步体会圆的特征

    要使学生明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应从哪方面入手,最基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探究车轮做成圆会是什么情况,做成其它形状又是什么情况,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就能得出结论了。

    观看动画,进一步加深印象。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计圆的认识(一)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圆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相等-------中心点运动成一条直线---------平稳

    正方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不相等-------中心点运动不是一条直线---------不平稳

    椭圆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不相等-------中心点运动不是一条直线---------不平稳

    记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

    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学生掌握得较好,能体会和解释这些与圆有关的现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线索

    (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1.思考: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别?在交流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

    1.交流:圆规的构造。

    2.操作:学生尝试画圆,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生第二次画圆):如果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其它的曲线图形?

    4.引导(教师示范画圆):使学生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原因。

    (三)在交流中建构认识

    1.引导:引导学生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

    4.类比:学生尝试猜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形象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

    (四)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

    1.寻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

    2.想象: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猜测: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1.渗透:在与直线图形的对比中,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

    2.介绍:呈现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册圆的认识练习优秀模板


    课题圆的认识(一)课型练习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同时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根据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难点在解释并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说一说在生活哪些地方用到圆?圆有什么作用?

    二、讨论: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的?

    1、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2、用硬纸板分别做成圆形、正方形、椭圆形,试将它们当成车轮滚动,会是什么样的效果?你能想办法将它们滚动过程中a点留下的痕迹画出来吗?(教师要进行一定指导)

    3、根据三种图形滚动的痕迹来进行比较,说明车轮必须做成圆形的原由。

    4、说一说:书上第5页的想一想。

    5、想一想;你还发现哪些类似的例子?

    三、练习

    1、做书上第5页练一练1、2

    2、想一想,试一试:书上第5页练一练3

    圆的周长 教案精选


    预设目标:

    使学生知道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介绍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上的成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的周长和和圆周率的含义及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重点;实际测量圆的周长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他们的计算结果用的是什么计量单位?然后让学生回答怎样计算周长,然后引出新课。

    二、新课

    1圆的周长和和圆周率的含义。

    教师拿出直径是10厘米的纸片,边演示便说明圆的周长的含义,指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也拿出直径是10厘米的圆纸板,用手指出它的周长。

    教师:我刚才用两种方法分别量了直径是10厘米的圆周长,量的的长度30厘米多一点,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那么说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来做个实验。

    教师让学生拿出圆纸板、铁圈、圆形铁桶、杯子,并让学生用上面两种方法分别量出纸板和铁圈的周长、直径,圆形铁桶和杯子底面的周长、直径,并把量的数据填在书上的表格里,教师可以巡视,稍作指导。

    教师:通过这些实验和统计的结果,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指名说一说自己算出的c/d的比值是什么,教师把这些数据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看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接着指出: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3.14倍多一点,它们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不变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л”表示。人们在计算时,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如“3.14”。

    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页下面方框的话,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刚才学习了圆周率,谁能说一说圆的周长、直径和圆周率是什么关系?

    指名说,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教师:如果用直径和圆周率来表示周长,怎样表示呢?

    得出: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叫:如果用c表示周长,л表示圆周率,d表示直径,那么圆的周长的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说,

    教师板书:c=лd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2r代替公式中的d就可以求出的周长;因为数目一般写

    在字母的前面,所以用圆周率和半径来表示圆的周长的公式是c=2лr

    3计算圆的周长

    教师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直接用公式计算就可以。

    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做例1下面“做一做”中的练习。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第三页1——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及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创意作业:选一棵大树,在1米高的地方量出树干的周长,并计算出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米。

    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克的认识,以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两个部分。教材先从食品包装袋上标明的计量单位“克”引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然后认识大小不同的砝码,安排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体会1克很轻;再实际掂一掂2分硬币等物品,丰富对1克的认识,初步形成1克的观念。接着通过用秤称两袋500克的食盐,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教学内容:p33——3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

    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

    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

    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

    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

    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

    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教后小记:

    圆的面积 小学教案范例


    预设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重点;正确计算圆的面积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什么叫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图,进行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这些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二、新课

    1、教学圆面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教师一次拿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图,进行演示并使学生明白:这些图形的面积都是由边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教师拿出圆柱,让大家讨论,最后归纳: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联系前面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

    教师出示把圆柱平均分成16分的教具,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个圆拼成一个近似什么形状的图形,并让学生拿出学具,让学生拼一拼。

    然后教师直接拿出把圆平均分成32份的教具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提问:我们刚才把这个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把这个圆平均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怎么样?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教师在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右边画一个长方形,指出: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原来的周长与半径之间有什么联系?”师引导学生: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如果半径是r,即c/2=л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接着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说,教师板书:圆的面积=лr.r=лr2

    教师:如果说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是s=лr2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让学生说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指名读题,让学生试着做,提醒学生不用写公式,直接列算式就可以了。

    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解题过程,看自己做得多不对。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三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确进行了简单的运用。。

    创意作业:选定一棵树干,通过测量计算它的横截面积。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20678.html

    【学习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相关推荐
    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天气逐渐炎热,防溺水安全教育又成为学校安全教...

    [参考]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

    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小学教案该怎么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这个少年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