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常见的量课件9篇
  • 常见的量课件

    发表时间:2024-07-01

    常见的量课件9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常见的量课件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常见的量课件 篇1

    探究实验“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学情分析:

    关于植物的概念,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的积累应该有了许多的知识,因此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做些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安排参观校园的活动,以求对植物有较为直接细致的认识。毕竟,对于城市里孩子来说,主动接触植物的机会相对少些。本节要求学生学习区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也要会区别种子植物中的两大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并在上一节分类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植物的分类,了解林耐的生物分类体系,也安排了一个探究试验,让学生在做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建议:

    本堂课的探究实验应是常见但容易忽略的问题,学生应很有兴趣来讨论,美中不足的是设计的方案无法在课堂里操作,会不会让学生多少有些失望?可否有便于在室内进行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代替?

    图片、动画可在芝麻开门牛津剑桥多媒体百科博览系列的植物百科中找到,此CD很多地方都能找到,新华书店就有售。

    课后反思:

    1.从课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对于果实的概念不太清楚,容易与种子的概念混淆,而这两个又是需要区别的。因此,我又在学生猜测哪些吃的为果实后,从被子植物的角度,结合花的`结构,由果实的发育讲了果实的形成;对于种子主要强调其结构。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2.孢子是个新概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主要突出了它与种子的区别。可以举蕨类孢子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

    常见的量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常见的量课件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九年级中考化学《常见的酸和碱》专题复习。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学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获得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高效课堂强调:高效的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三大目标”:第一,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自选超市”式的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第二,要使课堂成为“主阵地”,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第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帮助学生去实现事业的幸福和个人的成就。

    二、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复习常用的酸和碱的`性质、用途,在内容的选取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物质,通过复习,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是理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考点地位:本课题内容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占分值较大。

    三、说学情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比较独立,不能正确的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比如酸碱的定义;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问题,初学时学生会感到又多又麻烦,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书写水平明显有所提高。对于科学探究性题目,学生比较有兴趣,但往往是词不达意,描述性语言欠缺。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酸、碱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实验设计与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生活。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酸与碱的重要化学性质。

    难点:认识酸与碱的化学通性,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六、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青花瓷》歌曲引入、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法,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从个与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适时地进行点拨和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还提升了能力。

    七、说教学流程

    (一)歌曲引入,知识回顾

    (二)介绍课题,明确目标

    (三)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四)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五)完成板书,布置作业

    (一)歌曲引入,知识回顾

    在课前播放化学版《青花瓷》,以最强大脑为切入点,请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记忆歌曲中有关的化学知识点,然后进行知识抢答,目的是为了活跃学习气氛,同时将所知道的有关酸与碱的知识进行回顾。

    (二)介绍课题,明确目标

    板书课题为《常见的酸与碱》复习专题,并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

    1.掌握常见酸与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酸和碱重要的化学反应及其简单应用;

    3.认识常见酸与碱的化学通性,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三)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渐入佳境】在生活中利用盐酸除去铁锈的问题(让学生表述,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炉火纯青】展示给学生往年中考题,用左手表示盐酸的化学性质这个图,回顾盐酸的相关化学性质。

    【登峰造极】以盐酸入迷宫问题为例,复习相关酸的性质,并总结出酸的五点通性。

    【孤独求败】由酸的知识点过渡到碱的知识点,以例题为载体,同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以氢氧化钠入迷宫为例进行总结,最后的出碱的四点通性。

    (四)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回味无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构建知识网络图。

    (五)完成板书,布置作业

    【合作交流】本节课没有写板书,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为老师设计一份简洁,漂亮的板书。

    【布置作业】对于两瓶无色溶液,只知道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利用化学方法如何鉴别?(目的是对今天所复习的内容形成网络图,并可以利用酸与碱的通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八、说板书设计

    学生总结就作为板书设计,并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上交,教师只略微做些小的调整。

    九、说教学反思

    常见的量课件 篇4

    1.通过观察使幼儿认识几种常见安全标志的图案,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2.对安全标志进行分类,使幼儿了解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和指令标志的基本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安全标记,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标记和人的.生命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

    4.能结合自己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与日常生活相匹配的安全标志。在制作安全标记的过程中,加强对安全标记的认识,培养一定的安全意识。

    1.常见的安全标记图;红、绿灯;禁止吸烟;禁止攀爬;禁止通行等。

    2.幼儿准备的一些安全标记、分类表格。

    重点:教幼儿认识部分安全标志,掌握其含义,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难点: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较好的处理突发事件,注意安全

    1.认识安全标志,了解其作用。

    教师出示若干安全标记图,引导幼儿观察:你们认识这些安全标志吗?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标记?这些标记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日常生活,组织幼儿分组讨论,扩大对各种标记的认识。

    生活中,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标记?标记有什么用?想一想,在我们班上、在我们幼儿园,那些地方也需要有安全标记呢?

    引导幼儿从图案、颜色、形状、意义等方面加以比较,区别三种性质的标志。

    那么多的标志,我们怎么能方便把它们都记住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它们的颜色、形状一样吗?如果请你给它们分分类,你觉得应该怎样分?

    出示分类表格,请幼儿自由分类。

    (1)按照形状的不同。

    (2)按照颜色的不同。

    (3)按照肯定与否定的不同。

    总结:小朋友分的真棒,标志通常分为三类,黄色的三角形标志,是提醒或警告我们要当心注意的,叫做“警告标志”;蓝色或绿色的标志,提示我们应该怎样做,通常叫做“提示标志”;红色标志上有一斜杠,禁止我们坐某些事情,叫做“禁止标志”。

    评析:通过分类来加深幼儿对这些标记的实际意义。通过他们自己的分,到幼儿自己对同伴的评价。层层递进,不断明确,进一步了解安全标记的含义。

    3.通过游戏演练,从中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标记和人的生命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

    出示不同场景,并在场景中设置对或错的交通标志,请幼儿找出,并说明为什么错,应该设置什么交通标志。

    每一名小朋友背后贴有相应的标志宝宝,要求按正确的分类,找到自己的伙伴,并说出为什么是好伙伴。

    4.小组制作标记。

    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小朋友也可以制作一些安全标记,如厨房、活动室、玩具区、种植区等地方可以制作什么标记,并做一做。

    (评析:最后请幼儿制作设计标志,使首尾呼应。使活动效果在这里凸现出来。)

    五、活动结束。

    1.活动讲评。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好,不但认识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志、了解了它们的作用,还学会了运用,希望你们从小就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的孩子。

    教师带领幼儿到室外,请幼儿根据手中标志的意义寻找适当的位置粘贴。

    常见的量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章节,本次课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占重要地位,侧重于让学生学会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及出现后的正确处理,为“健康体育,安全体育”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教的对象是六年级一班全体同学,他们的年龄为13-14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初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和挑战,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该班男生多女生少,男同学特别喜欢体育,但身体素质不是很好,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是这个班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深刻认识安全意识的作用

    2、技能目标:运用自己学习的《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的知识,使自己在运动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好运动前的预防,运动中的保护能力,避免损伤

    难点:一旦运动损伤发生后,如何更好运用‘运动损伤处理’知识,有效减轻痛苦。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分成六点,详细的给同学讲解出来,然后再讲解如何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最后讲解当运动损伤不可避免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把伤害降到最低。

    2、学法:在教法上,我贯彻的教学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挥想象,联系自身在运动中的情况,理论与实践结合。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问:同学们平常在体育锻炼中受过伤吗?受伤的部位是那里?你又是怎样

    处理的?

    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小结:我们在平常的体育锻炼中都可能发生过或大或小的损伤,一旦损

    伤发生都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麻烦,损伤虽然不能避免,但是我们能预防。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几种常见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症状、处理与预防方法,让我们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尽可能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2、展开部分

    理论与案例结合,提出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运用讲解法,讲解运动前、中、后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讲解时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更直观认识到运动安全预防的重要性,比如,运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学生着装必须合理,穿牛仔或过度紧张的衣服就可能运动受限,还有不能佩戴坚硬物品在身上。举例:有一位同学在上体育课前没有把口袋的钥匙拿出来,最后导致在立定跳远时让钥匙插进了腹部,等等一系列的实例。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为了更好的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通过投影播放一些运动员做准备活动的片段,让学生直观的学习运动前的准备活动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次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七、预计效果

    预计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使自己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伤,达到强身健体。本节课学生积极讨论,认真思考,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为学生打下了安全运动、强身健体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如何预防运动损伤以及损伤后如何处理等一系列能力。

    体育运动中,如果处之不当或因一些外部原因,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知道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或一旦出现运动损伤,如何冷静正确处理对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

    常见的量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帮助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概括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联系生活,激趣导人。

    谈话:同学们,我们在这次市小学英语歌咏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校长准备买一些奖品奖给参加比赛的同学,大家手中的纸上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校长助理,给校长建议一下,买什么买多少要花多少钱

    2.学生根据信息,自主选择物品,然后集体汇报,教师板演。

    (1)你选择的是什么

    (2)每个多少元一共买几个总共多少钱

    (3)你是怎样计算的

    3.引导概括。

    (1)指价格一列:这一排数都是表示的什么(一样东西的钱、价格、单价)像这样单个物品的价钱我们可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2)指数量一列:这一排数都是表示的什么(数量)

    (3)指总价一列:这一排数又都是表示的什么呢(总价)

    (4)说一说刚才每件物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各是多少。

    (5)现在你能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讨论。

    4.初步运用:你能根据自己平时买东西的经历说一说买的物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吗学生自由发言。

    5.同学们很聪明,都是很好的校长助理。

    (1)如果校长给你12元,让你去买圆珠笔,可以买多少枝你是怎样算的

    (2)出示发票。

    江苏省xx市商业企业零售通用发票N00127147开票日期:20xx年1月1日

    付款单位xx小学商品名称故事书金额。计人民币:,万,千,百壹拾伍元零角零分

    这张发票上还缺少什么你会填吗你是怎样算的

    (3)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发现除了单价数量=二总价以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吗

    6.做练一练第2题,简单评讲。

    二、自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同学们很聪明,能够自己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看下面的问题:

    (1)学校参加歌咏比赛的同学坐客运汽车去比赛,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2小时到达,行了多少千米

    (2)参赛的同学从车站步行到比赛地点,每分钟步行70米,6分钟到达,步行了多少米

    学生自主练习后讨论:这两道题中的数量还能不能叫单价、数量和总价呢那又叫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

    (1)你知道这两道题目中有哪些数量了吗

    (2)每道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分别是多少呢

    (3)路程、速度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3.概括数量关系。除了速度时间-路程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吗

    4.练习:做练一练第4题。独立完成后讨论: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分别告诉我们什么要求的是什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三、基本练习

    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I题。要求学生说出每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数量关系并独立解答。

    四、拓展练习

    1.从下列条件中任选两个合适的条件编题并计算(口答)。

    要求:(1)可以同桌讨论,自己编题,看谁编得多

    (2)说出根据选择的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2.雪碧每瓶6元,2瓶装一盒,买一盒只要11元;蛋糕每块5元,2块装一盒只卖9元;小西瓜每个4元,一篮装3个卖10元。如果你用30元钱去买这些东西,而且要正好用完,你准备怎样买哪种买法最划算

    常见的量课件 篇7

    【复习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知识讲解】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四)复习修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例示说明

    比喻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博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比拟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借代特征代人和事物“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

    常见的量课件 篇8

    1) 改编应用题:将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乘两道除法应用题

    (学生改编后,同桌交流)

    2) 生汇报,教师板书改编后的应用题

    3) 学生根据改编应用题任选一道解答,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写出数量关系

    4) 说一说,哪个量是总价,哪个量是单价,哪个量是数量

    3.引导学生比较总结

    1) 出示题目,学生讨论

    a) 这三道题都与哪几种数量有关?

    b) 三道应用题有什么不同?

    (题目、数量关系)

    2) 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例1的三道应用题我们知道:由一个乘法数量关系可以得出两个新的除法数量关系。

    4.应用学习例1的方法,根据前面所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得出其他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5.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将一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由我们原来学习的乘法常见数量关系,得到对应的新的除法数量关系。我们一共学习了四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在每一组数量关系中,以第一个乘法数量关系是最基本的,只要记住这个最基本的,其他的我们就能很快想出来。

    三、反馈练习

    1、74页 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说出数量关系)

    2、判断题

    1) 买2件衬衣180元,平均每件多少元?这是求总价的题目。( )

    2) 一辆客车5小时行3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是求速度的应用题。 ( )

    3) 已知工效和时间,可以求总价。 ( )

    4) 每畦收菠菜46千克,2亩收菠菜多少千克?是求单产量。 ( )

    3、说说数量关系

    1。草莓每千克3元,买了4千克,一共用多少元?

    2。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9米,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4。一棵梨树平均收梨30千克,一共收了90千克,有几棵梨树?

    四、思考题

    根据20×31=620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两道除法应用题,再解答,并出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常见的量课件 篇9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 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布置作业

    略.

    jk251.cOm扩展阅读

    物质的量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教师教学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关于“物质的量课件”的网络文章,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自行判断是否可信!

    物质的量课件 篇1

    1.有关溶液的知识网络

    2.溶液体积、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任意溶质B的水溶液,溶液体积V[B(aq)]、溶液密度[B(aq)]和溶质质量分数w(B)之间的关系是:

    m[B(aq)]=V[B(aq)]×[B(aq)]

    m(B)=m[B(aq)]×w(B)=V[B(aq)]×[B(aq)]×w(B)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的规律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设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为m1、溶质质量分数为w1,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m2、溶质质量分数为w2,则:

    m1w1=m2w2本知识导学运用

    本知识诠解重要提示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公式:c(B)n(B)/V

    单位:molLB或molm-3

    (3)含义:在1L溶液中含有1mol的溶质,这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molLB。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常用仪器

    ①配制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有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或量筒。

    ②容量瓶是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的仪器,是细梨形、平底的玻璃瓶,瓶中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颈都有标线。常用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

    (2)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称量前先把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的摆动是否平衡,如未达到平衡,可以调节左、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在托盘天平两个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要称量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③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④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3)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①操作步骤:

    a.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c.溶解或稀释→在小烧杯中溶解固体、稀释溶液,冷却至室温。

    d.移液→将小烧杯中液体(沿玻璃棒小心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进行无损转移。(转移过程将烧杯和玻璃棒用蒸馏水洗涤2~3次,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e.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离刻度线2~3cm,改用胶头滴管加入至刻度线。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过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装瓶→贴标签。

    ②应注意的问题:

    a.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合适规格的容量瓶,因为配制过程中用容量瓶定容,而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

    b.因为溶质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时常有热效应。溶质在烧杯中溶解后需冷至或恢复至室温方能转入容量瓶中,更不能把溶质直接放入容量瓶中加水溶解。

    c.溶解溶质的烧杯及玻璃棒在溶质转移后必须洗涤2~3次,洗涤液全部转入容量瓶,否则,溶质将有损失。

    d.如果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的部分再吸走;若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补加水至刻度,这样都将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只能重新配制。

    e.用胶头滴管定容准确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极少量的溶液湿润磨口处而附着在玻璃壁上。对溶液浓度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f.在用固体NaOH配制NaOH溶液时,要注意易潮解和腐蚀性药品的称量。在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溶液的时候,要注意浓硫酸稀释的操作。

    3.基本计算

    (1)稀释定律: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保持不变:

    1.(1)溶液体积不等于溶剂体积,是溶质和溶剂混合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指离子。

    (3)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论取用体积是多少,虽然在不同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量不同,但浓度是不变的。

    (4)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用带有结晶水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

    2.容量瓶使用应注意

    (1)要考虑容量瓶的规格,每一容量瓶只能使用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

    (2)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3)不能加热,不能久贮溶液、不能在瓶内溶解固体或稀释液体。

    4.思考:(1)在托盘上称量NaOH固体应注意什么问题?

    (2)稀释浓H2SO4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因NaOH极易潮解,应用小烧杯间接量,不能用小纸片;因跟CO2反应,称量要快速。

    (2)把浓H2SO4逐滴滴入水中,不可反加,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1)溶质在烧杯中稀释或溶解过程总有热效应。因容量瓶的使用有一定的温度指数,只标明在一定温度下的正确体积(如20℃、250mL),其含义是,只有当液体的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出的温度相同时,量出的体积才是准确的。这是因为,不管是固体(容量瓶的材料)还是液体(溶液)都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所以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冷却。

    (2)因为当两种性质不同的溶液混合时,混合物的体积有可能小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也有可能大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若等水加到标线时再振荡摇匀,则振荡摇匀后液体的体积就有可能超过标线,这样配制的溶液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在容量瓶中的液体尚未达到标线时,就必须反复振荡摇匀。c1V1=c2V2

    (2)有关溶质B的基本计算公式:

    cB=

    nB=cBV= = =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式:

    cB=

    注意理解上述表达式中各英字符所表达的意义及单位:

    nB——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ω——溶质B的质量分数

    V——溶液体积(L)

    cB——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mB——溶质的质量(g)

    B——溶质B的式量

    B——溶液密度(通常用g/cm3)

    物质的量课件 篇2

    1、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训练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能乐于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

    4、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等标点符号。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能够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故事并乐于表达。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行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用语言的能力。常常是条理不清、词不达意、牛头不对马嘴。

    2、“重视文本”根据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

    3、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4、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

    1、谈话启发师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生我的朋友有同学、邻居、亲戚有小朋友也有大朋友。生我有十分熟悉的小伙伴。师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生有!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这些也是我们的朋友。师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师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你对它知道些什么?

    ○3在电视(动物世界)和书本上了解到的动物。

    3、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1、画一画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把自己当成“动物世界”的解说员准备向别人介绍。2、说一说师你画的什么能向别人介绍一下吗?

    生我家养着一只小花猫它的头上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身上长着四条腿还有一条尾巴。

    师你讲得很清楚。可是如果前面不说是猫你们能知道所讲的是什么动物吗?不能!这是为什么?“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四条腿一条尾巴”的动物多着呢!

    生我知道了要注意动物的特征找出动物之间的不同点来。师你的领悟很好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喻说鸡的嘴巴是尖尖的鸭的嘴巴是扁扁的小猪的嘴巴是圆圆的。鸟类的爪兽类的蹄贝类的壳鱼类的鳞它们的外形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师这是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动物描述得更加具体形象呢?

    ○1读一读边读边把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改过来把拗口的句子改通顺。

    ○2评一评哪部分写得欠具体表达不准确相互提议改一改。○3想一想:自己的感情表达充分吗还可以怎样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班级交流如何写作物作文。

    物质的量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 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

    (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 --> 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 + O2 === CO2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X10-23g , 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

    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课件 篇4

    一、 教材分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物质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懂得了 “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的应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物质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括三大内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存在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理论知识,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单位以及应用。

    3. 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从实验中学化学》中心内容的联系来看,《物质的量》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和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得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新概念及如何应用” 。由于高一学生化学科学意识还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同时《物质的量》是纯理论性的知识。要使学生感兴趣、完全理解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化学概念,需要多联系生活,通过举例,把理论性知识生活化,并引导学生回想以前所学知识,通过例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应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游戏。通过学生数粉笔的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同时为接下来的课题的引入做准备。

    ⑵质疑。游戏后,对游戏结果提出质疑,结合生活分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⑶分析总结。在“物质的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提出问题——结合生活的能力,运用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 学情学法分析

    ⒈ 学情分析

    ⑴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物质的量是一个新的化学概念,比较抽象,以高一学生的已有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要完全理解,并懂得运用比较困难。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挖掘化学知识,并能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对比来理解记忆新知识。

    ⑵ 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而在此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⒉ 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学,是学生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⑴ 思——敢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即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⑵ 探索——发现问题

    对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进行分析,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⑶ 回顾对比——举一反三

    本节教材是理论知识,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再对比引入新知识,能更好的理解记忆新概念。

    2、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以讲述教学法为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思考去认知新知识,“发现”得出结论和规律性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通过举例,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发现化学问题,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类比的方式来学习理解新概念。

    综上所述,可依据“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得出结论——回顾对比——加深理解——提问——学会应用”。

    物质的量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 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本地区配置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能力目标: ①会调节天平平衡; ②会使用游码; 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 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 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 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 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2)托盘天平的使用:

    平衡螺母调,指针中线指;

    左物右码放,砝码游码和。

    物质的量课件必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写优质课的教案?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了名为“物质的量课件”的文章,这篇文章给您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相信一下!

    物质的量课件(篇1)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变演示实验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上“鸡蛋落地不破”为课堂演示实验,本人在教学中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前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举行“鸡蛋落地不破,看谁举得高”设计比赛,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2.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在讲完“动量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如:课本上提到的“缓冲装置的模拟”,以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本人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两人一组做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或钢笔套),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或钢笔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钢笔套)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实践,充分体验纸对橡皮(或钢笔套)摩擦力的作用时间对其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和体验动量定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课前布置思考题: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1)基础知识: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动量、冲量的方向问题,是使用动量定理的'难点。

    鸡蛋,沙,橡胶锤,铁锤,细线,橡皮筋,小铁球,铁架台,宽约2c,长约20c的纸条,橡皮一块和投影片等。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题。

    以10/s的速度运动的球,能不能用头去顶?(足球,就能去顶;铅球,则不能。)

    质量为20g的小物体运动过来,能不能用手去接?

    有人说动量大的不能接,动量小的能接。还有人说如果是质量不太大,速度又不太快的物体就敢接了。那么如果是50g的鸡蛋以5/s的进度向你飞来,你敢接吗?

    (头接鸡蛋时要用力,作用力大时,头对鸡蛋有作用冲量作用,鸡蛋会破的。)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讨论冲量与动量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其答案。

    (二)做中学探究物理规律。

    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多种方案:①在地上放一层海绵;②用海绵把鸡蛋包住;③做一个降落伞带着鸡蛋往下放;④在地上放一盆水(或沙)。

    师:我们请提出方案四的同学上讲台把实验做给同学们看一看。

    【演示实验】让鸡蛋从高3处自由下落到沙地上。

    板书:设一个质量为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恒力F作用下在时间t内速度变化到v。

    由上式可知在从相同高度落下的情况下,(v-v)是一个定值,要使F减少,只有增加力的作用时间。所以上述方案中都是为了增加作用时间t。

    式子左侧是物体受到所推外力合力的冲量,用I表示。

    v和v是冲量作用前、作用后的动量。分别用P和P表示。

    P-P是物体动量的改变,又叫动量的增量。

    等式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动量的改变,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冲量的总和。这就是动量定理。用公式表示:

    即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说明: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其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若各量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应首先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

    (2)在动量定理的上述推导中,我们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a和运动学公式vt=v0+at,即在设定力是恒定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实际上,物体所受的力通常不是恒定的。例如在乒乓球与拍碰撞过程中,用球棒打击垒球,用铁锤钉钉子等,乒乓球、垒球和钉子所受的力就不是恒定的。但可以证明,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而变化的变力。对于变力的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例:一个质量为0.18g的垒球,以2/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的大小为45/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s。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

    ②对物体(一般为单个物体)进行过程分析和受力分析,弄清各力在各过程中的冲量,求出合冲量,且注意各量的正负。

    ③对物体进行状态分析,写出初、末状态的动量,并求出研究过程中的动量的变化量。

    ④应用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师:学习了动量定理后,对上面同学的实验方案就能理解,并希望能自觉地运用。下面请每一个同学自己亲自来感受一下动量定理的应用。

    【小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下抽出,但不能把橡皮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请一个实验失败的同学讲做不成功的感受,再请一个实验成功的同学到讲台上做给全班同学看。)

    (三)学中做揭示生活现象。

    ②在搬运易碎物品时,在箱子里放一些碎纸、泡沫等;

    ③轮船码头上装有橡皮轮胎;

    ④打篮球接球时有缓冲动作;

    ⑦钉钉子用铁锤,而不用橡皮锤;

    师:懂得动量定理的原理在生活中也应该注意其有害性。

    (五)布置作业。

    物质的量课件(篇2)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要点设计——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本地区配置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物理教案《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要点设计——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②会使用游码;

    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

    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

    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

    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

    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2)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方法:天平平台放,游码零刻线;平衡螺母调,指针中线指;左物右码放,砝码游码和。

    物质的量课件(篇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把0.012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 倍,即 。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一课题:第一节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 :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 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思考:各执己见。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投影: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二板书设计第三章 物质的量第一节 物质的量一、物质的量 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量筒(圆形水槽(直径 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 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 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 5 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 NA在(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原因分析 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4.在形成单分子膜的过程中,应保持水面平静,防止单分子膜重叠。 5.水槽的洗涤:每做完一次实验,一定要把水槽洗涤干净。否则,第二次实验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数将明显减少,因为残留在水槽内的硬脂酸分子会占据部分水面。洗涤方法:用自来水充满水槽,让水从水槽边溢出,反复23次即可。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课件(篇4)

    本课教学内容共分为两大块,其一为摸物,要求学生仅凭触摸感受物品的形状细节;其二为背形,要求学生根据记忆将物品塑造出来,表现形式不限。这些内容题材新颖,形式活泼,既训练学生的触觉,又锻炼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同时融绘画与泥塑为一体,非常适合中年级美术教学。

    教学重点:

    学习摸物背形的本领,训练学生的触觉和造型能力。

    教学难点:

    泥塑的具体捏制及摸物时对物体整体和局部细节的把握。

    教学准备:

    布袋或黑色马夹袋若干、各种物品(如雨伞、牙刷、笔、杯子……)黏土等。

    1、检查学生学习用品准备情况。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礼物(杯子、铅笔盒、胶水瓶、圆珠笔、水彩笔……),都藏在了这几个礼盒里,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会是些什么呢?我要请几位同学上来摸一摸,先不要说出你摸到的是什么,然后将它捏出来或者画出来,看看谁做的最成功,我就将这些礼物送给他。”

    3、学生评奖,获奖学生上来领奖。

    4、师:“要想拿到这个礼物,还必须再过了以下一关才行,请你说说你手中的礼物有什么特点,说出来这个礼物才能属于你。”

    5、学生回答,可以请求同学帮助。

    游戏规则:A、同桌之间进行。先由一位同学闭上眼睛。B、然后另一位给他摸各种物品。c、摸物者快速地说出物品名称。说对一个名称得一分,累计得分最高者获胜,成为摸物冠军。(先由一位同学上台示范,然后同桌之间进行,音乐声停则游戏结束。)

    3、请学生说说摸物的经验。

    师:“全部摸对的同学举手。同学们可真厉害!一下子就能摸出袋子里的物品是什么,那么你们摸物的经验是什么呢?

    4、获奖同学说说背形的经验。

    师:“如果不给你们看袋子里的东西,只是摸了一下,你能不能把它捏出来或者画出来呢?”

    5、师小结,讲讲注意点。

    c、摸物的'过程可以重复几遍。

    D、摸完后把物品拿走,仅根据摸物时的感觉把物体捏出来或者画出来。

    E、背形(泥塑或绘画)时也要注意从整体到细节地进行表现。

    1、摸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放入袋子中,同桌之间进行摸物,不能让对方看见袋子中的物品。

    1、优秀作品展示,表扬进步学生。

    2、我觉得我的作品:____________(好、一般、很糟糕)

    B、互评:1、你认为同桌的作品___________可以得________

    2、他得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今天这节课有趣吗?我们大家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记忆能力和造型能力,而且还训练了视觉和触觉,从你们的作品来看,进步可真大!老师希望你们喜欢这节课,更希望你们今后能够多锻炼,多捏些泥塑,使你们的感觉变的更敏锐!

    物质的量课件(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使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例1:(1) 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 的 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 。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节。(2) 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 盘内。

    例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_________盘,测得盛有水的烧杯的质量如图所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物质的量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

    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目标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教具准备:

    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药匙、小黑板、氯化钠

    教学方法:

    设疑、启发、实验、讲解等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初中化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数,我们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体积。但是,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体积,而很少称量溶液的质量。此外,在进行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时,利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物质的量计算很方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只要我们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物质。根据这个设想,人们就找到了“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探究小实验。课本中给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仪器。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绍它的构造:容量瓶是细颈、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积,瓶颈处标有刻度线,表示在所指温度下,瓶内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

    容量瓶的规格实验室里常用的容量瓶有100ml,200ml,500ml,1000ml

    容量瓶突出的特点:

    1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

    2是一种精确量器

    3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释,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转移到细口试剂瓶中。

    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溶质应该首先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待溶液温度达到室温后,再将其转移至容量瓶中。

    介绍完了仪器后,我们再回到实验中。

    [设问]同学们想一想,配制溶液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板书] 1计算

    [讲述]好,我们来一起计算一下所需NaCl的质量,由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0。2molNaCl的质量为0。2molx58.5g/mol=11。7g我们已经算出NaCl的质量为11.7g,那么我们用什么来称取NaCl的质量呢?

    [学生]托盘天平

    [板书] 2称量

    [讲述]对,因此第2步就应是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11.7g

    [讲述]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会了它的使用,今天我请一位同学来称量一下,看看同学们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否掌握。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称量(在同学称量时老师边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大家再想想,如果溶质是液体,它用什么来量取?

    [学生]量筒。

    [讲述]对,如果所取的溶质为液体时我们应用量筒来量取。称量好之后,我们将它倒入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大家注意一下,因为我们今天所配制的溶液为500ml,所以所加水不能超过500ml

    [板书] 3溶解

    [演示]溶解过程

    [设问]溶质溶解后能否马上转入容量瓶中呢?

    [讲述]是的,不能。因为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容量瓶上标有温度,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应待恢复室温后转移至容量瓶。

    [板书] 4转移

    [讲述]把小烧杯里的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时应注意,由于容量瓶的瓶口较细,为了避免溶液洒出,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至容量瓶中

    [设问]大家再想一想,现在这个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

    [讲述]目的是为保证溶质尽可能的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我们应用蒸馏水洗涤玻璃棒和小烧杯2——3次。将洗涤后的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板书] 5洗涤(目的是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讲述]当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距刻度线1——2CM处应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应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 6定容(目的是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

    [演示]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能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不能,因为此时溶液中溶剂便多,溶液浓度低于所要配制的溶液的浓度,所以,定容失败了,只好重来。在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切忌俯视或仰视。

    [演示]定容完后,应把容量瓶瓶塞塞上,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反复反转,使溶液混合均匀,这一过程叫摇匀

    [板书] 7摇匀

    [演示]最后,我们将已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板书] 8贴标签

    [设问]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讲述]俯视刻度偏小浓度偏大

    仰视刻度偏大浓度偏小

    [讲述]配制完溶液后,我们再回到课前我给大家所提出的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物质的量浓度,它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例如,上述实验所配制的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为,也就是说,1L这样的溶液里含有0.4molNaCl,所以溶液的组成可表示为0.4mol/l。像这样,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表示,常用的单位为由定义可知,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讲述]大家注意一下,这里分母上是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体积。分子上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摩尔质量。为了巩固一下概念,我们来做道练习题。

    [小黑板]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__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_______mol/l

    物质的量课件(篇7)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鞠躬),我是来应聘高中化学的5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物质的量浓度》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在介绍“物质的量”基础上引入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课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探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扩充学生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来制定我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并加以运用,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根据教材内容剖析,确定本节课重难点,本节课重点:理解并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本节课难点:如何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学会用推理归纳等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经验来说,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对溶液体积和溶剂体积存在一定混淆;从认知发展水平来说,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我将主要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应用科学方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方法。本节课中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获得计算方法,并经过类比初中学习的物质的质量分数,感受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溶液浓度中的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开始说课的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将从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来展开。

    环节一:情境导入

    首先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如:眼药水、消毒液、矿泉水、酒等,老师准备实验室常见的酸碱溶液的标签,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v/v;m/m; m/v; n/v,从而引出课题—物质的量浓度。通过创设情境导入,使同学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并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环节二:得出概念

    下面探究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请同学叙述所理解的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板书)师生共同总结并写出表达式。利用多媒体展示3个实例运用概念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板书),

    1、1mol NaOH固体溶于水,配置体积1L的溶液;

    2、1g NaOH固体溶于水,配置体积1L的溶液;

    3、1mol NaOH固体溶于1L水配置的溶液,将同学前后分6个小组,讨论交流,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改。第一个练习,让同学体验简单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初步理解概念;第二个问题,巩固前一节学习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换算,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第三个练习,强调单位体积溶液与单位体积溶剂的区别,同时回顾质量的加和性与体积的非加和性,通过小组交流自主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找出所缺的条件—溶液的密度,再次进行计算,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环节三:建立知识联系

    探究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板书)?同学之间讨论交流自行设计表格,引导同学从溶质单位、溶液单位、表达式进行对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完善表格。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环节四:巩固练习

    为巩固知识,设计概念性题,判断1L 1mol/L H2SO4 溶液,氢离子浓度是否为1mol/L;判断1L 1mol/L NaOH 溶液是否含NaOH分子1mol,解释学生存在的误区。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实例层层递进,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

    环节五:全课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我会让同学来发表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进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后,让大家讨论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五、说板书设计

    下面来说下我的板书设计,提纲式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符号:cB 单位:mol/L 表达式:cB = nB /V

    二、物质的量浓度简单计算

    三、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区别

    物质的量课件(篇8)

    (1)了解物联网的概念。

    通过实地观察、调查等途径,了解周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1)让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了解、学习使用物联网的兴趣和意识。

    (1)从古至今,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这些传递信息方式都有哪些特点?

    (2)刚才我们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那么,物体与物体之间又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呢?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连接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介绍物联网的三大特征。

    感知物体、信息传输、智能应用。

    (2)了解物联网应用。

    自读课本2-3页,初步了解物联网在各方面的实际运用。

    播放相关的光盘内容。

    深入介绍,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对物联网的应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教师适当讲解物联网在智能家电、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安防方面的应用。

    相关参考资料: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它融合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家居控制系统。智能家居将让用户有更方便的手段来管理家庭设备,比如,通过家触摸屏、无线遥控器、电话、互联网或者语音识别控制家用设备,更可以执行场景操作,使多个设备形成联动;另一方面,智能家居内的各种设备相互间可以通讯,不需要用户指挥也能根据不同的状态互动运行,从而给用户带来最大程度的高效、便利、舒适与安全。

    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的发展跟物联网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只有物联网技术概念的不断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才能越来越完善。智能交通是交通的物联化体现。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

    智能农业: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它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实现周年性、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它集成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农用新材料等学科,以现代化农业设施为依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是我国农业新技术革命的跨世纪工程。

    智能医疗: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能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3)讨论: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举例说明物联网技术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体验和变化?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物联网技术,了解了物联网技术的概念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后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等相关的途径,更加客观清楚的认识物联网,

    了解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物联网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巨大作用。

    完成实践园。通过实地观察、调查或网络搜索等途径,了解周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质的量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2)发现微粒数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数量不便于计算;

    (3)类比生活中用“堆量”处理较大个数的经验,提出微粒个数的“堆”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如何设计“堆”的个数便于化学计算。

    学生活动:利用国际单位制的定义,尝试计算,在计算中发现这样的“堆量”设计,让每一“堆”微粒的质量刚好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车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的定义。

    学生活动:

    (1)延续之前关于“堆量”讨论的思路,尝试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规定的目的。

    (2)通过实践计算,熟悉相关概念的关系和计算方式。

    (二)环节二 气体摩尔体积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到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1)明确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刚好相等,提出。

    (2)提出“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氢气与氧气,它们的体积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师所给数据,完成对猜想的验证。

    [任务2]教师引导:给出1mol不同固体、不同液体体积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单位物质的量体积的影响因素,及气体物质的特点。

    学生活动:

    (1)通过对比和计算,发现不同固体、不同液体单位物质的量体积不相同,而只有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体积相同。

    (2)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单位物质的量物质体积的因素,找到对于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是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是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摩尔体积的概念,分析专门讨论气体摩尔体积的价值。

    学生活动:建立摩尔体积的概念,明确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宏观上的气体的体积比可以直接反应微观上气体微粒的个数关系。

    (三)环节三 物质的量浓度

    [任务1]教师引导:回顾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讨论对于溶液,如何建立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明确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计算方式。

    (2)根据老师对于溶液问题所提出的计算要求,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以精度为切入点,讨论如何配置0。100mol/L的NaCl溶液。

    学生活动:

    (1)明确教师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2)在明确教师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大肚”“细颈”的容量瓶;

    (3)结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确使用容量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务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设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设计操作流程,并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

    (2)主动设计“烧杯中溶解在转移至容量瓶中”“多次洗涤转移至容量瓶中”等为实现实验精度的“特殊操作”,并理解每步操作的目标以及不进行该操作的造成的误差;

    (3)两人一组完整完成实验操作。

    七、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课件实用14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现在,我们需要开始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了。教案编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教师范文大全编辑准备了“物质的量课件”这篇文章,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受益于此。

    物质的量课件(篇1)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

    =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3)(6);(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NaCl),再求c(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c(NaOH)·V(NaOH)·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浓)V(浓)=c(稀)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配制250mL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由学生分析、解题。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2、计算类型

    (1)有关概念的计算

    cB=

    nB=m/M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浓)V(浓)=c(稀)V(稀)

    物质的量课件(篇2)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物质的量课件(篇3)

    1.有关溶液的知识网络

    2.溶液体积、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任意溶质B的水溶液,溶液体积V[B(aq)]、溶液密度[B(aq)]和溶质质量分数w(B)之间的关系是:

    m[B(aq)]=V[B(aq)]×[B(aq)]

    m(B)=m[B(aq)]×w(B)=V[B(aq)]×[B(aq)]×w(B)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的规律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设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为m1、溶质质量分数为w1,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m2、溶质质量分数为w2,则:

    m1w1=m2w2本知识导学运用

    本知识诠解重要提示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公式:c(B)n(B)/V

    单位:molLB或molm-3

    (3)含义:在1L溶液中含有1mol的溶质,这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molLB。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常用仪器

    ①配制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有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或量筒。

    ②容量瓶是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的仪器,是细梨形、平底的玻璃瓶,瓶中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颈都有标线。常用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

    (2)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称量前先把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的摆动是否平衡,如未达到平衡,可以调节左、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在托盘天平两个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要称量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③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④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3)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①操作步骤:

    a.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c.溶解或稀释→在小烧杯中溶解固体、稀释溶液,冷却至室温。

    d.移液→将小烧杯中液体(沿玻璃棒小心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进行无损转移。(转移过程将烧杯和玻璃棒用蒸馏水洗涤2~3次,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e.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离刻度线2~3cm,改用胶头滴管加入至刻度线。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过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装瓶→贴标签。

    ②应注意的问题:

    a.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合适规格的容量瓶,因为配制过程中用容量瓶定容,而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

    b.因为溶质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时常有热效应。溶质在烧杯中溶解后需冷至或恢复至室温方能转入容量瓶中,更不能把溶质直接放入容量瓶中加水溶解。

    c.溶解溶质的烧杯及玻璃棒在溶质转移后必须洗涤2~3次,洗涤液全部转入容量瓶,否则,溶质将有损失。

    d.如果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的部分再吸走;若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补加水至刻度,这样都将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只能重新配制。

    e.用胶头滴管定容准确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极少量的溶液湿润磨口处而附着在玻璃壁上。对溶液浓度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f.在用固体NaOH配制NaOH溶液时,要注意易潮解和腐蚀性药品的称量。在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溶液的时候,要注意浓硫酸稀释的操作。

    3.基本计算

    (1)稀释定律: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保持不变:

    1.(1)溶液体积不等于溶剂体积,是溶质和溶剂混合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指离子。

    (3)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论取用体积是多少,虽然在不同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量不同,但浓度是不变的。

    (4)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用带有结晶水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

    2.容量瓶使用应注意

    (1)要考虑容量瓶的规格,每一容量瓶只能使用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

    (2)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3)不能加热,不能久贮溶液、不能在瓶内溶解固体或稀释液体。

    4.思考:(1)在托盘上称量NaOH固体应注意什么问题?

    (2)稀释浓H2SO4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因NaOH极易潮解,应用小烧杯间接量,不能用小纸片;因跟CO2反应,称量要快速。

    (2)把浓H2SO4逐滴滴入水中,不可反加,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1)溶质在烧杯中稀释或溶解过程总有热效应。因容量瓶的使用有一定的温度指数,只标明在一定温度下的正确体积(如20℃、250mL),其含义是,只有当液体的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出的温度相同时,量出的体积才是准确的。这是因为,不管是固体(容量瓶的材料)还是液体(溶液)都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所以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冷却。

    (2)因为当两种性质不同的溶液混合时,混合物的体积有可能小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也有可能大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若等水加到标线时再振荡摇匀,则振荡摇匀后液体的体积就有可能超过标线,这样配制的溶液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在容量瓶中的液体尚未达到标线时,就必须反复振荡摇匀。c1V1=c2V2

    (2)有关溶质B的基本计算公式:

    cB=

    nB=cBV= = =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式:

    cB=

    注意理解上述表达式中各英字符所表达的意义及单位:

    nB——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ω——溶质B的质量分数

    V——溶液体积(L)

    cB——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mB——溶质的质量(g)

    B——溶质B的式量

    B——溶液密度(通常用g/cm3)

    物质的量课件(篇4)

    1.初步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阅读课本第108、109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一切物体由物质组成,一个铁锤比一个小铁钉所含的铁物质要多 ,物理上“质量”是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生活中某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的优劣.

    2.质量通常用字母m 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是 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 t、 g 和 mg .

    3.1kg=1000g,1t=1000kg.

    4.一个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 kg ;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 t ;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g ;

    1.冰块熔化成水,状态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2.泥团捏成泥人,形状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3.飞船飞向月球,位置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4.将一铁块加热,温度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结论: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1.物理上的“质量”含义,与生活中所指的某某产品的“质量”优劣有区别.

    2.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改变,只看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1.质量为1kg的水,全部结冰以后,冰的质量是 1 千克.如果1kg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则水蒸气的质量是 1 千克.

    2.“解放牌”载重汽车本身的质量是3.8t,合3800千克=3.8×106克;一粒人工合成的金刚石的质量一般约为200mg,合 0.2 克=2×10-4千克.

    阅读课本第109、110页,完成下列问题:

    1.买卖食物都要称量食物的质量,通常我们用哪些器材称量质量?

    实验室里我们通常用天平测质量,生活中常用杆秤、台秤测质量.

    2.观察托盘天平构造,认清天平各部分名称和配套砝码的质量及个数.

    3.熟记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被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称量就是指天平一次可以测量的最大质量,底座铭牌上标注有称量);

    ②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怎样利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小铁块)质量:

    二调: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三测: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估计一下物体质量,用镊子按先 大 后 小 向天平右 盘依次试加砝码,若所有合适的砝码都用上后,天平仍不平衡,则需调节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

    五收:测量完毕,将物体取下,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以备下次使用.

    1.调节平衡螺母,当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静态平衡)或指针左右摆幅相等(动态平衡)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测量时要遵循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左物右码)的原则.

    3.加砝码应先加大砝码后加小砝码(先大后小).

    4.调节游码相当于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减小砝码.

    5.读物体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再读小砝码(先大后小),读游码示数应以游码左刻度线为准.

    1.一架托盘天平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标尺的左端,下列措施中可以使横梁平衡的是(A)

    2.用已经调好了的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C)

    3.下图小石块的质量读数为27.2g.

    4.一架天平,测量前左盘低右盘高,未经调节,称得一铁块的质量是50克,那么铁块的实际质量应比50克 小 (填“大”或“小”);若用一个已生锈的砝码去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则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 小 (填“大”或“小”).

    1.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3.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3)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物质的量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简单计算。

    2、通过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通过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间的简单计算,运用和巩固概念,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通过概念的构建和公式推导计算,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物质的量含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

    【教师过渡】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比例定量地进行化学反应,但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测量其质量、体积等,无法一个一个地进行称量。怎样将微观的粒子数目与宏观的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来研究分子、原子或离子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衡量物质的物理量。

    环节二:观察计算,学习新知

    1、物质的量

    【教师展示】水与水的微观构成示意图。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的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教师过渡】建立一个桥梁,把多个微粒当作一个整体来计量,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教师讲解】生活中相对较小的物体常用许多个体的集合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示,比如去超市买米,常用“斤”或“千克”来表示米的多少。对于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用“个”描述物质的粒子的数目非常的不方便。因此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来源于拉丁文moles,原意是大量和堆积。“摩尔”mol描述许多微粒集合的单位,它可以计量所有微观粒子。

    2、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总结】题目中的表示容易产生分歧,需要注意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应该如何问,如何回答呢?

    【学生讨论】1mol氢气分子中有2mol氢原子。

    环节三:回顾新知,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回顾表述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物质的量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 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

    (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 --> 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 + O2 === CO2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X10-23g , 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

    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课件(篇7)

    教学要求:

    1、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感受孙悟空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为到西天取经,他们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坎坷。这一日,他们来到了火焰山,却被它给挡住了去路。这山到底有何威力竟能难住孙悟空,你们想知道吗?

    4、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你们想知道孙悟空是如何一借芭蕉扇吗?

    2、自读同桌合作(左边的学生找铁扇公主的话,右边的学生找牛魔王的话)

    3、注意提示语,读好一个角色的话,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6、学了二借,你觉得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从那些词看出来的?

    读《西游记》故事。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塑造了神猴孙悟空光彩照人的'一术形象。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充分表现了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性格特点。

    课文主要围绕“三借”展开,在教学三借前我先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火焰山条件很差,要想通过必需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了解孙悟空所担的重任,非得借到芭蕉扇。再此基础上学习三借,这样学生就能帮助学生体会孙悟空的人物性格。三借的教学主要以朗读、表演的形式来体会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性格特点。一借我用了录像和文中的关键动词结合,通过学生有感情朗读来体会孙悟空的足智多谋。二借通过三步朗读,首先同桌合作分别找出文中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的话自由朗读。其次指导学生抓住提示语再次练习朗读。最后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这段内容,体会孙悟空的足智多谋和有些粗心的性格特点。在三借的教学中由于前面的内容太长导致拖时。

    物质的量课件(篇8)

    师:你们打算怎样配音?组长先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1:我们是男女生分开,男生读前半部分,女生读后半部分。我们读的和片子的长度差不多。

    师:下面的同学看他们的配音是否符合创意,要认真看,认真听,因为你们现在就是评委了。

    师:开始他们想配音乐,可是我这里没有音乐文件夹,这个男同学想让女生配音乐,女生不愿意,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没有合作起来,有我的原因。

    师:请水的自述小组来展示。请组长来说说你们的创意。

    生3:我们主要以课文原文为主,加了其他文章的句子,使句子更优美,欢迎大家提意见。

    (学生:我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我清澈见底,小鱼在我的怀里游来游去。我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歌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生5:你们应该先把那些句子写在书上,然后一起读,要不效果不好,感觉好像都没有背过,应该背得更熟练一些。

    生3:本来我们的分歧大了一点,现在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师:其实,我们都听出了他们在努力创造,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来。非常感谢你们!

    师:我刚才看了,导演组最终分化了三个组,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面我们就让几位总导演拿着剧本到前面来汇报一下。

    师:请各位同学注意,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节目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你们决定了这几位导演的剧本能不能开拍。

    生8:我们有三个场景:场景一、在大家欢乐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下经过,猴子恶作剧,向他撒起尿来……

    场景二:游人吃饭,一群猴子来和大家闹,有些人吓得大叫,有的忙着赶猴子,小孩和猴子一起玩耍。

    场景三:人们向猴子扔吃的(东西),几只调皮的猴子争抢食物,那可爱的样子逗得人们哈哈大笑,猴子向游人鞠躬。

    生6:我们的就逊色一些了。场景一:人们来到野生动物园,猴子在树上飞腾跳跃,猴子到游人面前,人们和猴子合影,到处充满笑声。场景二:猴子走了,大象竖着鼻子,旋转着走来。游人和大象拍照,有些游人把花生喂给大象吃,大象冲过来,一群大象抢花生吃。

    生7:场景一:一群人来到索溪边,把香蕉给猴子,猴子抓耳挠腮,得到香蕉的猴子很高兴,没得到香蕉的来捣乱,人们只得向猴子道歉。

    场景二:人们给猴子拍照,猴子怕闪光灯的亮光,纷纷逃跑,人们去追,想和猴子和好,猴子拿树上的水果向游人投掷。

    场景三:人们看到树上的果子非常诱人,就摘树上的果子品尝,没想到这里是猴子的圣地,猴子发怒了,人们拿香蕉和猴子交换(水果),人们和猴子和睦相处。

    师:下面请大家评论,决定他们的剧本能不能开拍,下面我来采访一下给为专家。

    生8:我觉得王荣田把大象都拍进去了,很好!王恒的有欠缺,只摘抄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生9:我觉得黄晓玉他们设计好,有连贯性,从始至终围绕猴子,有变化,最后人类和猴子和睦相处。

    生10:我也觉得黄晓玉的好,他们的剧本演起来更滑稽有趣。

    生6:我要谢谢组员,他们帮了我不少忙,我们也要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7:听了王荣田的剧本以后,我觉得我们的(剧本)死板了一些,应该考虑到其他动物。

    师:我希望你们再组织一个导演组,把剧本放在一起,各取所长,肯定能拍得更好!谢谢你们。

    点评: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课文有更深的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当时的场面比较热烈。但是,整理时发现,对学生的某些说法,教师当时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学生的有些话偏离了课文的中心,教师作用发挥不好。再就是,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但是组长说得多,其他组员没有多少机会,从而降低组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时,发现学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汇报时,还是强调了组长的意见,有的组是合作的结果,有的组不是,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语 文 课堂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物质的量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2)发现微粒数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数量不便于计算;

    (3)类比生活中用“堆量”处理较大个数的经验,提出微粒个数的“堆”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如何设计“堆”的个数便于化学计算。

    学生活动:利用国际单位制的定义,尝试计算,在计算中发现这样的“堆量”设计,让每一“堆”微粒的质量刚好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车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的定义。

    学生活动:

    (1)延续之前关于“堆量”讨论的思路,尝试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规定的目的。

    (2)通过实践计算,熟悉相关概念的关系和计算方式。

    (二)环节二 气体摩尔体积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到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1)明确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刚好相等,提出。

    (2)提出“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氢气与氧气,它们的体积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师所给数据,完成对猜想的验证。

    [任务2]教师引导:给出1mol不同固体、不同液体体积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单位物质的量体积的影响因素,及气体物质的特点。

    学生活动:

    (1)通过对比和计算,发现不同固体、不同液体单位物质的量体积不相同,而只有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体积相同。

    (2)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单位物质的量物质体积的因素,找到对于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是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是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摩尔体积的概念,分析专门讨论气体摩尔体积的价值。

    学生活动:建立摩尔体积的概念,明确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宏观上的气体的体积比可以直接反应微观上气体微粒的个数关系。

    (三)环节三 物质的量浓度

    [任务1]教师引导:回顾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讨论对于溶液,如何建立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明确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计算方式。

    (2)根据老师对于溶液问题所提出的计算要求,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以精度为切入点,讨论如何配置0。100mol/L的NaCl溶液。

    学生活动:

    (1)明确教师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2)在明确教师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大肚”“细颈”的容量瓶;

    (3)结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确使用容量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务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设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设计操作流程,并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

    (2)主动设计“烧杯中溶解在转移至容量瓶中”“多次洗涤转移至容量瓶中”等为实现实验精度的“特殊操作”,并理解每步操作的目标以及不进行该操作的造成的误差;

    (3)两人一组完整完成实验操作。

    七、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课件(篇10)

    汉语拼音6 j p x(第二、三课时)

    2.背诵学过的声母。

    二、游戏中学习“j、q、x”与“ü”相拼去点规则。

    1.请3个同学带上“j、q、x”的头饰到前边来,小“ü”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戴上小帽子也到前边来,他只要见到“j、q、x”三个声母,马上就会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站 在“j、q、x”的身旁就成了“ju、qu、xu”。

    2.教儿歌:

    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就摘帽,摘了帽子不是u,还是ü ü ü。

    “小ü碰见j、q、x,去掉两点还读ü。”

    “j、q、x,真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它们和ü来相拼,见了帽子就摘去。”

    q - ü →

    x - ü →

    3.请同学想想箭头后面应写成什么样的音节?教师补写板书:

    2.自己练习试拼,体会和掌握拼音方法。

    3.指名拼读jia qia xia,教师纠正。

    (3)指名拼。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3个声母朋友“j、q、x”,我们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正确书写,而且学会了“j、q、x”与“ü”相拼去点的规则,同学们学得不错,老师奖励每个学生。

    一、复习声母“j、q、x”和“j、q、x”与“ü”相拼去点的规则

    1、 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人在做什么,读读音节,正确回答。

    2、 在读词语中巩固带调拼读的`方法,复习整体认读音节、轻声。

    3、 “喂小鸡”因“喂”“小”的韵母没学过,图中没有出示词语,学生可照着“洗衣服、搭积木”说出结构相同的词语来。

    4、 单独出卡片“鸡”,让学生到儿歌里找到这个字,认读出来。

    5、 多次读词语后要指导学生认字,告诉学生“服”单独念时,念fú。

    1、 让学生带调拼读红色音节,

    2、 找找还有哪几个音节自己也会读,如yì、tǔ、dì等,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3、 老师再指导读儿歌,儿歌的内容画面上有,不必讲解,学生能正确朗读就可。

    1?做游戏“找朋友”。

    五名同学分别戴着j、q、x、u、ü的头饰,让j、q、x分别找ü做朋友,组成音节,并去掉ü上两点,全班同学一齐拼读。2?拼读音节,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连一连,读一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5个字,学习了儿歌,同学们学得不错,老师奖励每个学生。

    汉语拼音6 j p x(第二、三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物质的量课件(篇11)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

    二、基本公式

    七、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课件(篇12)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

    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质量

    千克

    时间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 12 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 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 23 mol-1 。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 12 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 A,近似值6.02×10 23 mol-1 。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 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 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 23 mol-1 。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 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 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 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 -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 2 。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 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 2含有3.01×10 23个氢原子。

    (6)3molNH 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 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 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 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 23 ×1=6.02×10 23个。

    (6)正确。3molNH 3中含有3×1=3 mol 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 2 SO 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 2 SO 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 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 +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答案:(1)6.02×10 23(2)3×6.02×10 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 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 23 。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 48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 12 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 A,近似值6.02×10 23 mol-1 。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 -1),数值是

    NA = (6.0221376±0.0000036)×10 23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 +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 -19 C,则

    NA =

    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

    胶头滴管、量筒(10 mL)、圆形水槽(直径30 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 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 cm 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

    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

    说明:

    一、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5-7)×10 23范围内为成功。

    二、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 23 。

    三、原因分析

    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

    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

    四、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4、在形成单分子膜的过程中,应保持水面平静,防止单分子膜重叠。

    5、水槽的洗涤:每做完一次实验,一定要把水槽洗涤干净。否则,第二次实验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数将明显减少,因为残留在水槽内的硬脂酸分子会占据部分水面。洗涤方法:用自来水充满水槽,让水从水槽边溢出,反复2-3次即可。

    物质的量课件(篇13)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量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引入基本概念]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一、物质的量

    [类比]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二、摩尔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

    [讲述]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

    1摩尔

    氧原子

    约为6.021023个

    1摩尔

    水分子

    约为6.021023个

    1摩尔

    氯离子

    约为6.021023个

    [讲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摩尔这个概念只适用于微观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例:1molH2、2molNa+。

    3、6.02×1023只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约字不能漏掉。

    [计算]n=N/NA

    0.1molH2中,含有molH。

    2molCH4中,含有molC,molH。

    3.01×1023个H2O中,含有molH,molO。

    0.1molNa作还原剂时,失去的电子数是个。

    [过渡]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数目虽然相同,但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呢?

    [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以12C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例:1个12C原子质量是:1.993×10-26kg,1个O原子质量是:2.657×10-26。那么,O的相对原子质量=12×2.657×10-26/1.993×10-26=16。

    [讲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个C的质量与1个O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此1molC与1molO的质量之比是12∶16。又1molC质量为12g,因此1molO质量为16g。

    由此推出,1mol任何粒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这个质量就是摩尔质量,即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板书]三、摩尔质量

    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符号:M

    3、单位:g/mol

    4、计算公式:M=m/n

    [举例]课本上例题。

    [小结]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概念。

    [作业]课本P48习题。

    物质的量课件(篇14)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精选课件] 《正比例的量》教学思考一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精选课件] 《正比例的量》教学思考一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成正比例的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之后的一个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初步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不足之处是在练习方面,学生找不到哪些数量成正比例时应让学生讨论,每个正比例关系都应让学生互相说一说。

    新班主任常见的错误做法(分享)


    班主任工作的难度非常大。对新班主任来讲,一方面要善于学习经验,按照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学会吸取教训,不做错事。或许,我们做不到不犯错,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少犯错。那么,新班主任在工作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错误做法呢?

    因为心烦,所以讲课前先发火。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还担任学科教学任务,这时就要注意,自己担当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两个角色,不要将其混为一谈。一旦班里有事让自己心烦,许多新班主任上课前就会唠叨两句,甚至先发一通火,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要知道,课前学生心里已经怀着上这门课的期待。一旦教师进教室后,突兀地扮演班主任的角色,一个暴风骤雨式的亮相以后,学生往往会呆在那里,有可能一节课都难以回过神来,这节课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班主任若实在有事,一定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在这节课任务全部完成以后,下课前就事论事说几句。课上完后再转换自己扮演的角色,大家都容易接受。

    因为不自信,让学生额外学习自己教的学科。新班主任一般都争强好胜,都希望教学成绩和班级管理双丰收。可是因为心里没底,许多新班主任会特别在意学生对自己这一学科的学习。一些新班主任甚至会额外让学生拿出时间做该科的作业,这是坚决要不得的。

    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的分量往往比一般教师要重,所以上班主任的课,学生会特别认真,课下做作业也不敢马虎。这种情况下,再额外让学生拿出时间和精力学这一科,看起来这科成绩突出了,但对其他任课教师来说很不公平。偶尔这么做可以理解,时间长了就成了自私的表现。离开了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只盯着自己学科的成绩,将导致自己的教育道路越走越窄。

    怕掌握不了学生情况,在班里搞“检举”。这种做法是部分老班主任的“杀手锏”。我们在学校里经常会看到,部分班主任像特工一样站在教室后门看学生的自习情况。更有甚者,经常把班干部或个别学生找到办公室,“逼问”他们班里某某学生的表现,并承诺自己不会说是他讲的。最令人意外的是,隔一段时间就要在班级搞一次“检举”活动,让学生把看到的违纪情况写到纸上,班主任以此作为证据批评处理某些学生。

    想迫切掌握学生的表现,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是上面这些做法,只能从学生那里获得一点点信息,失去的却是所有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一个缺乏信任的班级,我想必然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败。

    为了自己的“光辉”形象拒不认错。许多班主任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自己在学生面前表现得越完美,就越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实际上,完美只能是一种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人能真正做到。在管理班级时,班主任错怪学生的事往往不可避免,这个时候如果坚持认为维护个人形象很重要,在错误面前还要给自己“找台阶”,那只会让学生失望。最好的做法是,坦诚向学生承认错误,并希望他们原谅。我们一直跟学生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学生,这话放在教师身上一样适用。

    跟自己喜欢的学生格外亲近。班主任在班里一定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生,对待这些学生一定要注意距离。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班主任需要对全班学生负责,如果在日常交往中与个别学生交往过于密切,很容易让其他学生产生被冷落的感觉。一旦其他学生有了这样的印象,班主任在班级的威信就会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对于经常跟班主任接触的学生来说,这样做容易让他们对班主任形成依赖,一旦之后与其他班主任没有这么亲近,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失落甚至失望,这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把握好与他们交往的度。

    让身强力壮、行为不端的学生当班干部。个别新班主任怕管不住学生,有时会让身强力壮但行为不端的学生当班干部,以为这样能够保证班级秩序,这其实是饮鸩止渴的做法。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懂得,全体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干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所做的工作都是围绕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展开的。所以,班干部应该加强服务意识。只有那些一身正气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因为这类学生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旦班干部不具备正气这个特点,其他学生就会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犯下的错误开脱。这时班主任就会发现,自己的班级成了一盘散沙。

    过分相信其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关于缺点的。找以前的老师了解学生情况,原本是一个很有效的做法。但如果过分相信以前老师的评价,可能会给以后的工作设置许多障碍。因为每个老师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并不一样,以前的老师在评价这些学生时可能会存在偏见,如果新班主任完全接受这些说法,先入为主的观念将影响自己对这些学生的态度,甚至严重影响班级工作的开展。所以,找以前的老师了解学生情况时,要倾向于了解客观情况。对以前的老师主观上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持保留意见,等与学生熟悉以后再下判断。

    心理上无法接纳个别学生。做班主任,就意味着对班里所有的学生负责。学生成为当前这个样子,一定是由某些原因导致的。作为班主任,要尽可能做到理解每一个学生。心理上无法接纳个别学生,平时的工作中一定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长此以往,班里部分学生就会被孤立,整个班级就无法成长为有凝聚力的集体。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藏南中心中学)

    球体的课件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为您提供有关“球体的课件”的一些必要信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有准备,希望本文能够解决您所面临的问题!

    球体的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脚内侧踢、停球——准确的脚型及触球的部位、力量。

    难点: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协调配合和脚对球的控制掌握能力。停球时伸脚提前量和及时后撤的掌握。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2’)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8’)

    1、绕操场慢跑(3’)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操场慢跑两圈,慢跑时速度均匀精神饱满,队列步调一致。

    2、熟悉球性(5’)

    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习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

    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脚对球的控制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30’)

    一、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

    动作要求:直线助跑,脚尖正对出球方向,支撑脚踏在球的侧方距球15cm左右,大腿外展,脚底与地面平行,脚尖微翘,踝关节紧张,用脚内侧击球的后中部,同推送或敲击的方法将球击出。

    重点:支撑脚站位

    难点:脚型固定

    组织:全班两人一组,每组一球,同时进行练习

    教法:

    1、讲解脚内侧正面传地滚球

    2、给学生做正确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时,巡回辅导,纠正错误动作

    要求:认真听讲解,仔细观察教师示范,明确支撑脚站位。

    (1)踢固定球,做脚内侧踢球支撑腿战位及踢球部位模仿练习

    (2)两人一球,一人用脚底挡球,另一人做脚内侧摆腿练习

    为了进一步建立运球的动作概念,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踢球动作,采用了学生散点看教师示范模仿练习,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身体的姿势、脚型、脚法要正确。着重解决脚对球接触力量、方向、掌握和眼视前方,同时给学......

    球体的课件【篇2】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接轨,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通过各种趣味小游戏,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以教材难点与趣味点的结合设计练习内容。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探讨、竞争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

    在练习与游戏活动中,提高足球射门的能力,发展学生奔跑、跳跃、灵敏、反应、协调等身体素质。

    2、运动技能:

    通过小足球射门与游戏的教学,向学生传授脚内侧射门技术。

    3、身体健康:

    能利用足球进行运球和射门。

    4、心理健康:

    充分促进个性的发展,体验足球射门的乐趣。

    5、社会适应:

    培养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比较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足球运动。但由于学生的生源差异较大,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收入低,生活环境较差,课余时间基本没能参与到足球活动中,只有利用课堂的学习和练习来提高自己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体验到足球运动的乐趣。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参与练习,提高足球技术;课余时间,对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免费的辅导,让他们更加喜欢足球运动。

    足球是学生特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有很强的集体性和趣味性,通过足球活动能发展学生的多项身体素质。还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足球技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中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足球的简单运动动作,知道简单足球动作术语。在教学中主要强调突出“游戏”二字,在游戏中熟悉球性,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不用手而用脚触球的意识和习惯。

    难点:

    脚内侧部位对学生来讲不是很清楚,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在这一位置贴上标注物,通过多种游戏强化,让学生在兴趣高昂的状态下,体验脚内侧射门技术。

    趣味点:

    1、用人体设置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进行小足球比赛游戏,让学生展示自我,符合儿童心理。

    本课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时时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线,教学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主动体验,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验合作交往,教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从而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本课采用主体式教学法。在课前师生谈话阶段—教师既以趣引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良好的情绪,为上课做好准备。

    群龙戏珠—-学生排好队,在组长的带领下,模仿教师动作,进行小游戏。银珠滚滚——学生运用特制的足球练习脚射门,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安排多种练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

    飞跃龙门——引导学生设置各种“人体门”,参与射门练习。在练习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务。

    比赛游戏——通过比赛小游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一片足球场小足球(纸球)40个跨栏架6个

    1、心理效果预计:根据本课特点,学生将会积极参与活动,并能在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给自己带来集体的归属感。

    2、生理效果预计:由于本课是新课,负荷适中,但练习密度较大。平均心率为110-120次/分

    1、课标指出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生活资源是激发学生运动情感的重要手段。课上运用了生活中的废纸,在学生手中变成了一个一个足球,为足球走进生活游戏打开了绿色通道。

    2、体育源于生活,更应贴近生活。传统的足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现在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只是在心中虚拟的喜爱,根据这一情况,本课将足球运动换成儿童话、娱乐话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亲近足球,亲身享受足球运动带来的愉悦,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备注:

    本主题单元计划共5节课,比赛课为第3课时—“快乐的小足球”。

    球体的课件【篇3】

    足球运球、传球、停球

    教学目标:

    1、能初步运用小足球组合动作在活动中灵活地运用。

    2、在练习中关爱同伴、注意安全。

    3、提高灵敏、协调和平衡等运动素质,发展体能。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喜爱。

    2、灵活掌握足球的运球、传球、停球等技术动作。

    教学内容

    足球运球、传球、停球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1、师问:我们班同学很喜爱足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足球运球、

    传球、停球的动作?好不好呀?

    2、组队,分组,报数。

    3、学生进行足球运球、传球、停球的游戏。

    4、师小结:足球游戏,

    是因为我们现在还不熟,这说明。我们的足球

    基本功还不到位,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足球基本功,好不?

    二、教学:停球、传球、运球

    1、老师:我们首先学习传球或停球技术,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

    2、师示范足球运球、传球、停球的基本动作。

    3、学生分小组进行运球和空中停球方法的尝试;小组展示停球方法

    4、分组传球尝试练习;

    5、小组展示传球方法,注意准确性;(脚背、脚内侧、脚外侧)

    6、游戏:传停球接力

    三、教学单人直线运球、双人曲线运球、小组运球接力

    1、老师:我们学会传球、停球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习运球的方法。

    2、教师讲解运球的方法,提示要点并示范。提醒学生注意:推球的

    后方中下部,向前用力直线运球。

    3、学生分小组自主尝试几次,体验动作要领;

    4、优生表演,师鼓励;

    5、师问:在比赛场上,往往会受到阻截,球必须改变运行方向,也就是曲线行进,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曲线运球,

    如何进行呢?下面分小组进行尝试。

    6、学生分组尝试;

    7、组织优生展示,师归纳:用脚的内、外两侧拨球来改变球的运行方向。

    8、比赛:运球接力

    四、放松活动:推球入洞

    1、学生分组进行放松游戏;

    2、师小结,师生再见。

    足球运球、传球、停球

    认识目标:知道韵律活动的动作方法,了解小足球运球的动作要领

    技能目标:能随集体有节奏、连贯地做所学韵律操

    情感目标: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顺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1、能初步运用小足球组合动作在活动中灵活地运用。

    2、在练习中关爱同伴、注意安全。

    3、提高灵敏、协调和平衡等运动素质,发展体能。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喜爱。

    2、灵活掌握足球的运球、传球、停球等技术动作。

    教学内容

    足球运球、传球、停球

    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

    1.观察学生整队情况,向学生问好

    2.宣布上课内容 1.带领学生围操场慢跑。

    3.组织做操:A.头部 B.扩胸C.腰部 D.压腿

    4.体育委员整队,向老师问好

    5.认真听讲,遵守纪律,不讲话。认真做操,动作到位。

    基本部分

    一、韵律活动

    二、小足球:运球、传球

    1.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动作

    2.学生跟教师一起做分解动作练习

    3.教师指导下,学生做完整动作练习

    4.教师讲解游戏方法

    5.学生自由组合——男女各分两队

    6.教师发令并做裁判小足球:运球、传球

    1.分小组练习

    2.小组表演

    3.集体表演

    分组练习,在教师指导下,体会控制运球、传球的方法。

    结束部分

    一、放松;

    二、小结;

    三、下课

    1.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足球运球、传球、停球

    认识目标:知道韵律活动的动作方法,了解小足球运球的动作要领

    技能目标:能随集体有节奏、连贯地做所学韵律操

    情感目标: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顺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1、能初步运用小足球组合动作在活动中灵活地运用。

    2、在练习中关爱同伴、注意安全。

    3、提高灵敏、协调和平衡等运动素质,发展体能。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喜爱。

    2、灵活掌握足球的运球、传球、停球等技术动作。

    教学内容

    足球运球、传球、停球

    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

    1.观察学生整队情况,向学生问好

    2.宣布上课内容 1.带领学生围操场慢跑。

    3.组织做操: A.头部 B.扩胸C.腰部 D.压腿

    4.体育委员整队,向老师问好

    5.认真听讲,遵守纪律,不讲话。认真做操,动作到位。

    基本部分

    一、韵律活动

    二、小足球:运球、传球

    1.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动作

    2.学生跟教师一起做分解动作练习

    3.教师指导下,学生做完整动作练习

    4.教师讲解游戏方法

    5.学生自由组合——男女各分两队

    6.教师发令并做裁判小足球:运球、传球

    1.分小组练习

    2.小组表演

    3.集体表演

    分组练习,在教师指导下,体会控制运球、传球的方法。

    结束部分

    一、放松;

    二、小结;

    三、下课

    1.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足球运球、传球、停球

    认识目标:能了解小足球活动的意义及所学动作的名称和方法。

    技能目标:初步体验原地单脚踩球、双脚交替踩球的技术,乐意多次练习,发展协调、平衡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自信心,并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教学目标:

    1、能初步运用小足球组合动作在活动中灵活地运用。

    2、在练习中关爱同伴、注意安全。

    3、提高灵敏、协调和平衡等运动素质,发展体能

    教学重点:

    小足球:原地踩球

    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

    1.观察学生整队情况,向学生问好

    2.宣布上课内容 1.带领学生围操场慢跑。

    3.组织做操: A.头部 B.扩胸C.腰部 D.压腿

    4.体育委员整队,向老师问好

    5.认真听讲,遵守纪律,不讲话。认真做操,动作到位。

    基本部分

    1、进行讲解示范,明确踩球的动作方法和要领:前脚掌踩球的正上方,踩球要快,要求球尽量不要滚动,中心在支撑脚上。练习先慢后快,强调动作的连贯性。

    2、指导学生进行无球练习,联想起准备活动时的踩脚游戏,练习8—10次。

    3、两人一组帮扶踩球练习,8—10次。

    4、双脚交替踩球跳,3—5次。

    5、踩球大赛,1分钟。

    分组练习,在教师指导下,体会控制运球、传球的方法。

    游戏:“踩地龙”

    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2队,一队学生抛或踢地滚球,另一队则需踩住5米外滚来的球,以规定时间、规定距离内踩住球最多的队为胜。游戏过程中可设置不同距离,不同队形,增加游戏的形式与难度。

    活动形式: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练习。

    本节流程:

    (1)、教师讲明游戏规则,并提出要求;

    (2)、先让学生自行练习一次。并让各小组讨论如何才能获胜。

    (3)、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4)、评出最后的获胜小组。

    结束部分

    一、放松;

    二、小结;

    三、下课

    1.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教学目标:

    1、能初步运用小足球组合动作在活动中灵活地运用。

    2、在练习中关爱同伴、注意安全。

    3、提高灵敏、协调和平衡等运动素质,发展体能。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喜爱。

    2、灵活掌握足球的运球、传球、停球等技术动作。

    教学内容

    足球运球、传球、停球

    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

    1.观察学生整队情况,向学生问好

    2.宣布上课内容 1.带领学生围操场慢跑。

    3.组织做操:A.头部 B.扩胸C.腰部 D.压腿

    4.体育委员整队,向老师问好

    5.认真听讲,遵守纪律,不讲话。认真做操,动作到位。

    基本部分

    一、韵律活动

    二、小足球:运球、传球

    1.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动作

    2.学生跟教师一起做分解动作练习

    3.教师指导下,学生做完整动作练习

    4.教师讲解游戏方法

    5.学生自由组合——男女各分两队

    6.教师发令并做裁判小足球:运球、传球

    1.分小组练习

    2.小组表演

    3.集体表演

    分组练习,在教师指导下,体会控制运球、传球的方法。

    结束部分

    一、放松;

    二、小结;

    三、下课

    1.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球体的课件【篇4】

    设计思路:

    幼儿学习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即来源于本班幼儿的兴趣—-爱玩弄一些球类玩具。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集会滚动的的废旧物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游戏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玩游戏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认识球体,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

    时间:20xx年4月

    班级:大班

    教师:李永华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物体。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篮球、足球各1只,圆镜子一面,一圆硬币2-3枚,玻璃球2—3扣子2-3个,圆卡2-3张。

    学具:幼儿人手1份操作材料(塑料球1只、圆卡1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玩的游戏叫《小孩小孩真爱玩》,在游戏中小朋友一定要仔细观察物品,找出它们的.不同,好吗?”

    二、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

    1、幼儿自由观察学具物品,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像圆形卡片一样的东西都是圆圆的、扁扁的;而像皮球一样的东西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三、了解球体特征。

    1、继续以游戏形式请幼儿自由操作。(“现在就请你们都来摸一摸、比一比、滚一滚这些东西,看你能发现什么?”)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东西能向不同方向滚动。

    4、教师小结:扁圆形的东西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而球状的东西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所以我们把能向任何方向滚动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物体叫做球体。

    5、师生共说儿歌,理解球体的特征。

    “球体球体圆溜溜,那边看它都是圆,球体球体圆滚滚,哪边推它都能滚。

    四、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

    1、分类:将扁圆形物体与球体物体分类。

    2、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五、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知道球体属于立体图形。

    六、延伸活动

    观察幼儿用书的图例,找一找哪个不是球体,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是球体。

    球体的课件【篇5】

    设计思路:

    幼儿学习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即来源于本班幼儿的兴趣—-爱玩弄一些球类玩具。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集会滚动的的废旧物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游戏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玩游戏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认识球体,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

    时间:20xx年4月

    班级:大班

    教师:李永华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物体。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篮球、足球各1只,圆镜子一面,一圆硬币2-3枚,玻璃球2—3扣子2-3个,圆卡2-3张。

    学具:幼儿人手1份操作材料(塑料球1只、圆卡1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玩的游戏叫《小孩小孩真爱玩》,在游戏中小朋友一定要仔细观察物品,找出它们的不同,好吗?”

    二、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

    1、幼儿自由观察学具物品,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像圆形卡片一样的东西都是圆圆的、扁扁的;而像皮球一样的东西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三、了解球体特征。

    1、继续以游戏形式请幼儿自由操作。(“现在就请你们都来摸一摸、比一比、滚一滚这些东西,看你能发现什么?”)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东西能向不同方向滚动。

    4、教师小结:扁圆形的东西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而球状的东西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所以我们把能向任何方向滚动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物体叫做球体。

    5、师生共说儿歌,理解球体的特征。

    “球体球体圆溜溜,那边看它都是圆,球体球体圆滚滚,哪边推它都能滚。

    四、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

    1、分类:将扁圆形物体与球体物体分类。

    2、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五、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知道球体属于立体图形。

    六、延伸活动

    观察幼儿用书的图例,找一找哪个不是球体,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是球体。

    球体的课件【篇6】

    1.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球体的主要特征。

    2.在活动中让大班幼儿自己说出、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3.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2.人手一套小筐。

    1.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球体的主要特征。

    2.在活动中让大班幼儿自己说出、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3.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2.人手一套小筐。

    师:今天,我们到自选商场去选商品,你们高不高兴?在选商品的时候有一个要求,请你们把凡是可以滚动的东西都放到自己的小筐里面。

    1.找出能滚动的物体。

    师:现在我来看看,你们选了些什么商品,这些所有会滚动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呢?小朋友去试一试、滚一滚、想一想。

    2.请幼儿在玩中观察、比较这些能滚动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3.请幼儿上前玩一玩、讲一讲,并指出哪些能向不同方向滚动。

    1.观察比较,认识球体。

    师:(出示皮球与纸片)请幼儿试着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请幼儿在周围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师:小朋友已经知道了什么叫球体,现在就请你到边上去把与球体相似的东西找出来。

    2.让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在复习巩固对球体认识的基础上,让幼儿做出与球体相似的物品。

    师:电话铃响,老师接(经理需要球体的商品),小朋友愿意加工球体的产品吗?在加工之前先要知道怎样做球体,(教师边说边示范)先把和好的泥土或橡皮泥搓圆,做好后还可以试着滚一滚,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滚动,小朋友会做了吗?

    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到加工厂去做球体的产品吧?

    球体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以非连音的唱法和二拍子的旋律来表现大家一起拍皮球的愉快心情。

    2、初步掌握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感受二拍子的韵律。

    过程与方法:欣赏《乒乓变奏曲》,学生初步感受乐曲,体会乐曲带来的欢快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五星红旗》拓展学生知识,结合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运动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爱国情绪。难点:学唱的歌曲中出现的附点音符,第9、10小节的音准把握。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导语: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来举行一场有趣的运动会,你们想参加吗?(学生回答)

    2、教师从盒子里拿出一个皮球,问:小朋友都拍过皮球吗?谁来拍给老师看看?

    3、学生自由活动,徒手做拍皮球的动作。

    4、今天咱们要举行的第一场比赛就是拍皮球比赛。

    5、教师提出拍皮球的要求: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听着音乐节拍有节奏的拍皮球。(评价:谁拍的好,在相应的组下贴一个笑脸,以示鼓励。)

    过渡语:刚才大家伴着一首欢快的旋律,做游戏,拍皮球,有人还为他填上了歌词,写成了一首歌,歌名就叫拍皮球,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参与积极性也十分高涨。

    (二)师生合作,学习歌曲

    1、教师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欣赏歌曲,并跟着歌曲做拍球的动作。

    2、朗读歌词

    要求:按节奏朗读歌词,解决附点音符。(可以看学生情况是否继续做拍皮球的动作)

    3、学生学习并演唱歌曲

    主要采用听唱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重点难点

    处理难点:3666┃3555┃

    嘭通嘭通嘭通嘭通

    (先把两小节的音准作比较,请学生先听辩两小节有什么不同,然后再演唱。)

    6536|523|523|1-‖

    大家玩得多愉快,多愉快。

    (唱准附点音符,可以把第一个"大"字唱得有力一点就很容易解决,同时教师多范唱就更容易解决。)

    4、学生熟练演唱歌曲2~3遍,可采用分组唱或者借口唱等一些形式让学生更加感兴趣。

    5、边唱边拍

    请学生一边演唱一边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成两组练习降低难度,一组小朋友演唱,一组小朋友拍。(此时,教师评选出冠军,亚军,季军)

    过渡语:拍皮球是小朋友喜欢的一种活动,那小朋友还喜欢那些活动呢?(学生回答:跳绳,拔河,游泳……)

    设计意图:用孩子最热爱的边唱边游戏的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欣赏乐曲,拓展知识,培养爱国情感

    《乒乓变奏曲》

    1、教师导语:有一个小朋友啊他喜欢一种运动,他说请小朋友听了这首乐曲之后猜一猜是什么运动。(多媒体播放乐曲)

    2、听完后回答。(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统一答案)。

    3、小朋友们知道刚才听到地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教师多媒体出示木琴,有条件地可以出示实物。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感受一下木琴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

    4、复听音乐,请小朋友边听边随着音乐节拍模拟自己认为合适的体育活动的动作。

    5、揭示曲名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刚才有好多小朋友用自己的`动作语言猜出来了,它就是《乒乓变奏曲》。(教师出示一个乒乓球)

    师:小朋友知道了解乒乓球吗?(学生各抒己见)

    (多媒体显示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场面,我国奥运健儿,世界冠军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上领奖台那一刻激动、自豪的情景,多媒体同时播放《国歌》,教师做适当讲解。)

    过渡语:小朋友们,咱们也一起来亲身体验一下发奖时激动,自豪的心情,来领略一下那令人振奋的场面吧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运动音乐,提升学生爱国热情。

    《五星红旗》

    师:请刚才在拍皮球比赛中获得名次的小朋友上台领奖(学生热烈鼓掌)叔叔阿

    姨们还给小朋友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歌曲,让我们在《五星红旗》的歌声中再次祝贺他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吧!

    多媒体反复播放童声齐唱歌曲《五星红旗》,出示歌谱歌词,画面滚动播放各种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以及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一瞬间。(鼓励学生站起来,可以加上拍手的一些动作跟着音乐边唱边体会歌曲情绪,把课堂推向高潮。)

    师:小朋友们,当国歌再次奏起,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们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我们一起来呼喊"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我们热爱您"(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呼喊)。让我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吧。

    设计意图:通过《五星红旗》的欣赏,升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总结下课

    奥运健儿们的那种顽强的奥运精神,坚强的毅力,都是值得我们小朋友一起学习的,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拍皮球,跳绳开始吧,好好锻炼身体,将来在各种岗位上为国家争光。

    球体的课件【篇8】

    2、提高幼儿的运动技能,培养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

    3、在拍球过程中让幼儿初步感受到手掌拍的力量和球的关系使幼儿手眼协调。

    4、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商量表达表现的形式,大胆表演。

    5、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反复练习,逐步熟悉队形散开、集合方法。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拍球动作。要求:用手向下拍一次球后,用双手接住球。幼儿分散练习,教师巡视。

    3、教师教幼儿连续拍球:用手将球拍下,当球弹起后,再接着一下一下地拍。幼儿练习。

    4、单手拍球,边走边拍,要注意节奏。

    5、双手交替拍球。

    6、手拍小皮球,我们绕圈走。

    7、游戏“看谁拍得多”。

    8、结束。表扬学拍球认真的幼儿,带领幼儿将球送入筐中。

    大皮球圆又圆,拍一拍,跳一跳,

    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

    1、拍皮球是民间游戏的一种,孩子们对拍皮球非常感兴趣,皮球除了“拍”以外还有很多玩法,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想象力、创造力。

    2、拍皮球锻炼了幼儿控制手掌用力程度,能培养孩子手、眼的协调能力以及动作的敏捷性,促进节奏感的发展,提高运动能力,增强幼儿的体能,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拍皮球》一课是一年级的一节音乐课,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歌曲,二四拍,表现了小朋友们拍皮球时的愉快心情,歌曲第一句用后半拍休止的节奏表现出皮球运动时的弹性与动感,附点节奏则表现了小朋友们愉快的心情。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拍球的感受唱好这首歌。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孩子好动及参与性强的特点,把拍皮球的活动和学唱歌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内容上相互穿插,相互促进,形式上动静交替,让学生既学会了歌曲又加强了律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参与的意识很强,整个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一种学中玩,玩中学的氛围中进行。首先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用律动感受《运动员进行曲》情绪的同时,创设运动场的情景,进入正题的学习。接着从随意的拍皮球到随音乐拍球,引入到音乐的节拍要素上,使学生感受音乐的节拍特点,并能感受歌曲的强弱规律。通过有节奏的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到有弹性的演唱歌曲。最后在拉拉队的口号训练时,进行二声部训练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也创设情景将整个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回顾整节课,这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这节课还是有些地方需要改进。如:当学生反复学念“多愉快,多愉快”这句仍学不会时,教师应想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节奏难点。而在教唱歌曲的环节有些过于程式化,应该结合这首歌的情绪,引导学生表现这首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拍皮球时跳跃、富有弹性,进而用富有弹性的歌声来表现歌曲。还有就是教学中语言不够简洁、精炼。细节决定成败,作为课堂研究者,我们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立足细节课堂,精心备课,预设生成,进一步提高劝驾课堂的能力。

    球体的课件【篇9】

    1、利用脚内侧踢、传球

    2、游戏:模拟射门

    1:准备活动

    (一)集合队伍、报数、清点人员、报告老师、师生相互问好。

    (二)教师组织幼儿绕操场跑,拿球游戏

    (三)幼儿自由玩球,熟悉球性

    (四)教师带领幼儿球操练习(配乐)

    2:熟悉球性练习

    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大组列队站立,跟随老师练习踩球、拨球等练习。

    3:新授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看足球比赛吗?喜欢足球运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足球技术中最基本的脚内侧踢、传球。

    (一)利用脚内侧踢球

    教师讲解踢、传球动作要领并示范:

    要求幼儿用脚内侧踢球,踢球的后中部,踢得直,有力量。引导幼儿先进行踢球训练,待幼儿有一定的方向感后,再进行传球练习。

    (1)幼儿分组进行对墙踢球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交流为什么要用脚内侧踢球(用脚尖容易受伤,力量不大,脚会疼等),再练习。

    (3)请技术好的同学示范,师生评价。

    (4)在操场内分别划两组平行线,其间距5至8米,被分为四组的同学分别站立于平行线外,两两同学一一相对,要求幼儿利用脚内侧相互间进行踢球训练。

    (教师在巡视中纠正幼儿不规范动作)

    (5)动作小结

    (二)游戏:模拟射门(利用脚内侧射门)

    师:,同学们,点球大战开始啰,我们现在分组教学比赛,看看哪组同学进得球多。

    放置四个少儿模拟球门,在6至8米处点上发球点,要求幼儿利用脚内侧进行射门练习,射中的幼儿奖励小红花,比比哪组红花多。

    (1)阐述动作要领:引导幼儿努力踢进球门,踢直,有力度(教师做示范,并讲解游戏规则及奖励方法)

    (2)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射门练习,及时进行奖励和评价。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动作,作出正确的讲解。

    4、整理与放松:

    收球游戏“哪组收得快”

    分组捡球、收球,然后到指定地点站立,看哪组动作快。

    (2)利用轻松愉快的音乐作整理与放松活动。

    (3)教师小结,反馈技艺的掌握情况,提出今后的改进意图。

    (4)师生再见,下课。

    熊猫的课件9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熊猫的课件9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熊猫的课件【篇1】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活动目标:

    1学会用各种圆来表达熊猫的形状特征,并着重表现熊猫头部的特点。

    2观察熊猫**大胆想象并画出熊猫不同的姿势。

    3.激发幼儿喜爱熊猫的情感。

    活动准备:

    蜡笔若干、白纸人手一张、勾线笔人手一支、背景图一张、熊猫**若干。

    活动过程:

    一、 猜谜导入。

    老师:熊比熊小,猫比猫大,竹笋当食物,竹林里有家。猜一猜说的是什么动物?

    2、 展示熊猫**并观察熊猫的外观。

    老师:看,快乐的熊猫一家要来了。熊猫长什么样?

    (1) 熊猫的头长什么样?眼睛、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呢?

    (2) 熊猫长什么样?

    (3) 熊猫的手和脚长什么样?

    教师:你觉得这些熊猫可爱吗?你们想给他拍个照吗?

    先看我怎么给他们拍照的好吗?(老师示范,重点画熊猫头)熊猫耳朵长在**?熊猫的眼睛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眼睛。哦,它们是怎么生长的?

    让一个孩子演示熊猫头部的图画,大胆想象和观察熊猫的不同姿势。

    老师:熊猫家里其他的熊猫都在干什么?(出示不同姿态的熊猫)三、幼儿作画。

    老师:现在轮到你给这些熊猫拍照了。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熊猫,然后把它写在纸上。

    四、 评价。

    1. 幼儿自由**同伴的画。

    2. 教师集中评价。

    五、整理。

    熊猫的课件【篇2】

    小班美术课上,老师拿出了一只可爱的小熊猫玩偶,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小熊猫玩偶的毛绒绒的外表让孩子们眼前一亮,纷纷表示想要学习画小熊猫。老师笑着说:“好呀,今天我们就来画小熊猫吧!”


    在开始画画之前,老师先给孩子们介绍了小熊猫的形象和特点。小熊猫是一种珍稀动物,体形小巧可爱,毛色黑白相间,有着圆圆的大眼睛和圆圆的耳朵,看起来非常迷人。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要用心观察小熊猫的形状,然后尽力画得更像。


    接着,老师开始示范如何画小熊猫。老师以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开始,一步步地将小熊猫的形象勾勒出来。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然后跟着老师一起动手实践。虽然有些孩子不太熟练,但老师都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尝试多次,相信自己能够画出漂亮的小熊猫。


    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都完成了自己的小熊猫画作。有的小朋友画得非常细致,小熊猫的眼睛、耳朵和毛发都表现得十分生动;有的小朋友虽然线条有些歪歪扭扭,但也充满了童真的趣味。老师欣喜地看着每一幅画作,夸奖孩子们都很棒,让他们开心不已。


    画画结束后,老师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小熊猫作品,大家纷纷互相炫耀自己的画作,互相学习彼此的长处。有的孩子说自己喜欢画动物,所以画起小熊猫来特别有感觉;有的孩子表示第一次画小熊猫,感觉很新鲜,希望以后能多画几次。大家互相交流,互相鼓励,营造出了一种和谐、快乐的氛围。


    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合影,留下这个美好的瞬间。孩子们笑得灿烂,展示着自己的小熊猫作品,充满自豪感。这堂小班美术课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画小熊猫,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耐心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快乐中收获了成长。小班美术小熊猫教案,成为了孩子们美好回忆中的一部分。

    熊猫的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了解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

    2、学习运用浓墨、淡墨及中锋、侧峰等形式来表现熊猫的外形特征,能够画出熊猫的基本形态。

    3、感受作品中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的和谐之美。

    活动准备:

    1.水墨画《熊猫》的图片、乐曲《月光》、毛笔、宣纸、国画染料、调色盘、笔桶、套袖、抹布

    2、“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我爱你中国》。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欣赏水墨画《熊猫》,了解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

    (1)欣赏熊猫图片,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问:这些熊猫在干什么?它们这样可爱么?你喜欢熊猫的什么地方?你还知道熊猫什么特点?

    (2)请幼儿阅读《我爱你中国》第 12-13 页,欣赏水墨画《熊猫》,知道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提问: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尝试绘画熊猫,学习运用浓墨和淡墨画出大熊猫的基本外形。

    (1)幼儿自主探索绘面熊猫。提间:在刚才作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画的熊猫和画上的熊猫有什么不一样?

    (2)借助儿歌引导幼儿学习熊猫的基本画法。

    教师边画边朗通儿歌:“小小熊猫圆脑袋,竖起笔来中锋勾,然后来画胖身体,淡墨中锋勾一圈,毛笔蘸上浓墨色,添上五官和四肢,侧锋笔来转一转,画出耳朵和眼睛, 浓墨侧锋画四肢,可爱的熊猫画好了。”提问:熊猫身体上哪些地方是黑色的?黑的地方是用什么墨来画?应该用淡墨画熊猫的哪些部位?

    (3)添画竹林,引导幼儿探索竹子的画法。

    (4)引导幼儿构思画面:你想画大熊猫在做什么?

    3、指导幼儿创作水墨画《竹林里的熊猫》。

    (1)提出要求:注意浓墨、淡墨的使用,要先蘸淡墨画出熊猫的外形。

    (2)幼儿听音乐作画,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合理想象,创作熊猫不同的动态, 添画竹林丰富画面。重点指导幼儿运用浓墨和淡墨画出大熊猫的基本外形。

    4、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体验画水墨画的快乐。

    (1)请幼儿讲出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

    (2)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学习同伴作画的方法。

    熊猫的课件【篇4】

    熊猫活动目标:

    1观察大熊猫的外貌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了解动物、动物、野生动物和熊猫之间的关系,学会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会用隐喻和形容词来描述熊猫的形状。

    三。我们应该认识道熊猫是我国特有的野生动物,提高动物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1。课件:幻灯片-熊猫

    活动过程:

    1、 猜谜引出熊猫,激发孩子们对熊猫的兴趣

    老师:孩子们,猜猜这是什么动物?

    谜语:熊比熊小,猫比猫大,竹笋当食物,竹林就是家。

    2、 **幻灯片,感知熊猫的外形特征

    1问:你知道熊猫住在**吗?熊猫长的是什么样子?他们喜欢吃什么? 让幼儿和同伴自由交谈。

    2.教师讲解熊猫生活的相应区域“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知道熊猫是杂食动物。

    3、 感知告诉我们熊猫的形状和生活习惯

    1.讲述熊猫的外形特征。

    2.提问:熊猫的头上有什么?身体是怎样的?身上有什么?熊猫的身上和身下有什么?

    三。引导孩子们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有序地梳理熊猫的形状。表达自己对熊猫的喜爱,讲述熊猫性情温和、憨厚、胖嘟嘟的样子,十分逗人喜爱,以及熊猫走路、爬树慢悠悠的姿态。

    老师:你知道熊猫喜欢住在**吗?它们是怎么生活的?

    四、知道熊猫是我们珍爱的国宝

    1老师:为什么熊猫是中国的动物宝藏?

    (熊猫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动物,熊猫的数量很少,熊猫生出来的宝宝很小,只有150克,妈妈每次只生1-2只,两年后离开妈妈生活,寿命只有20-30年等。)

    2.教师:熊猫被全世界人们喜爱,是我们国家珍贵的一级保护动物,我国除了在各地的动物园有熊猫展览馆外,还把它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一些友好国家,你知道我们送给哪些国家的朋友观赏吗?

    五、欣赏教师朗诵儿歌《大熊猫》,感知可爱的大熊猫形象。

    熊猫的课件【篇5】

    活动类型:

    美工———泡泡泥

    活动名称:

    小熊猫吃竹子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积极参与制作的兴趣。

    2、通过故事得知小熊猫的基本构造是用球形和椭圆形组成的。

    3、能够认识一些常用色,用名字进行在一次的颜色认知。

    活动准备:泡泡泥牙签黑色笔盘子小熊猫吃竹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向家长解说课程说明及本次活动有关的注意事项,通过播放图片的方式让家长对泡泡泥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故事导入

    1、从前有只小熊猫,它特别喜欢吃竹子,于是,就种了一片竹子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小熊猫吃竹子图)

    2、提问:谁来到了竹子地?

    3、教师出示小熊猫的图片来进行提问,这是谁?

    4、它的身体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是什么形状的?

    三、找出水滴形及球形

    1、提问:小熊猫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2、它们身上都用到了哪些形状和颜色?

    3、哪些地方都用到了圆形形?(出示图)

    4、球形有几个?椭圆形有几个?大小一样吗?

    5、通过以上提问,让幼儿更加细致的了解到小熊猫的身体构造。

    6、幼儿观察竹子的颜色和形状特征。

    四、操作活动

    1、教师边示范边讲述小熊猫和竹子的基本做法,制作出一只小熊猫一根竹子。

    2、幼儿人手一块泡泡泥,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制作。

    (1)分析图(2)根据图进行分泥(3)独立完成制作

    五、亲子合作创意(大显身手)

    1、在完成作品的基础上给小熊猫创意添加一些装饰品,让自己的小熊猫与众不同。(家长幼儿共同完成)

    例如:帽子围巾衣服领结头花

    2、将制作好的小熊猫展示在长有竹子的作品盘里。

    六、儿歌表演

    幼儿跟音乐学习小熊猫的动态。

    熊猫的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在情境中学习侧面钻,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2、复习巩固平衡、爬、投掷、走高跷、从高处往下跳等基本动作。

    3、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和幼儿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5、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草地、竹林等。

    2、材料准备:竹枝做成的树、钻洞、沙包、稻草人、笋等。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1、激趣引入:

    师:我们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一只熊猫特别厉害,叫什么名字?你们喜欢功夫熊猫吗?

    幼:功夫熊猫。喜欢。

    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功夫熊猫”,到敌人的竹林里把竹笋夺回来,好吗?

    2、热身运动:

    师:那我们就要象功夫熊猫一样,先练好本领。

    原地念儿歌做相应的动作后双臂侧平举走平衡、手脚着地爬高山,进入自然的热身过程。

    (通过改变游戏名称、变换游戏角色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角色变了,情节和动作也会随之变化。)

    二、基本部分:

    1、发现山洞,学习正面钻,反复尝试。

    (1)师:在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小的山洞,我们必须钻过它,功夫熊猫们想想,怎么样才能过这个山洞?

    幼1:可以用手脚着地爬过去。

    幼2:我觉得要用手膝着地才能爬过去。

    (2)请个别幼儿尝试,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师:你们说的方法都可以,今天熊猫妈妈要教你们一种新的本领,就是侧面钻。先看看老师怎么做。

    (3)教师示范、讲解侧面钻的要点:身体弯曲,右侧对竹圈,右腿跨过竹圈,随后头与上体一齐钻过竹圈,身体不能碰到竹圈。也可以左侧钻。

    (4)幼儿进行练习,师指出幼儿的优缺点。

    (此为活动亮点一:教师因陋就简,弃“洋”求“土”。充分发动幼儿及其家长共同收集、利用、巧用竹子、破布、稻草、沙土等自然物和废旧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丰富游戏内容,进一步激发幼儿强烈的游戏欲望,因此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2、观察场地,讨论解决方法。

    师:我们练好了新本领,接下来,要到对面的竹林打倒敌人,然后把笋夺回来,大家看看,我们要经过哪些障碍?

    幼1:要先钻过山洞,可以用我们新学的本领。

    幼2:还有一片树林,我们要绕着跑过去。

    幼3:还有一条小河,上面只有几块石头,我们学过走高跷,踩在石头上就可以走过小河。

    幼4:竹林里的敌人要怎么打呢?

    幼5:我们可以用(炸药)扔过去,炸死他们。

    师:大家都想到了好办法,那请一只功夫熊猫来试试。

    3、个别幼儿示范,寻找适宜方法。

    师:这只功夫熊猫已经成功的夺回一个笋,大家有什么看法吗?

    幼1:他的正面钻动作不够标准,应该是

    幼2:我觉得他踩石头时可以双手侧平举,这样能保持平衡。

    幼3:我觉得他扔炸药的时候,如果用肩上投掷,会更准确地打中敌人。

    幼4:抢完笋跑回来时,可以从草地那边跳下去,再从旁边跑回队伍里来。

    幼5:夺回来的笋可以放在竹筐里。

    师:功夫熊猫们看得真仔细,等一下,我们要把动作做好了,就能更快更好地把笋夺回来

    4、闯关夺笋,巩固练习。

    侧面钻过山洞、绕着跑过树林、踩着梅花桩过河、肩上投掷沙包炸敌人,然后抢一个笋回来。

    师:功夫熊猫们都知道怎么夺笋了,大家想不想出发了?

    幼:想。

    师:那熊猫妈妈有几点要求:

    (1)要把动作都做标准了。

    (2)夺完笋以后,从旁边双脚跳下去,再从山坡爬上来,回到队伍的后面。

    (3)前一只功夫熊猫跳下去的时候,后一只功夫熊猫就可以出发了。好,准备出发。

    幼儿进行第一次练习,教师巡回观察与指导,特别注意幼儿的安全,让幼儿从同一方向活动,避免碰撞。

    师:妈妈发现,有几只功夫熊猫正面钻的动作没做好,还有肩上投掷的动作也没做好,影响了投掷炸药的准确性。在第二次练习的时候,妈妈希望每只功夫熊猫都能做得很好,有没有信心?我们就再来一次,怎么样?

    幼:有。好。

    幼儿进行第二次练习,师注意幼儿的安全,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适当进行鼓励和帮助,增强幼儿挑战困难的信心。

    (三是增加游戏内容,加大游戏难度,使游戏过程复杂化,促进幼儿体能的全面发展。如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钻爬、投掷、平衡能力以及动作的灵敏性,因地制宜,创设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环境。四是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能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鼓励、引导幼儿去探索、尝试和创造,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体验和享受活动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1、简单点评、表扬鼓励。

    师:功夫熊猫们,今天玩得怎么样?

    幼1:玩得很开心。

    幼2:我觉得我和功夫熊猫一样厉害。

    幼3:今天完成了夺笋的任务,我们真棒。

    幼4:真好玩,老师,以后还要带我们来。

    师:今天我们来到这个地方,当了一回功夫熊猫,大家很大胆、很勇敢地完成了夺笋的任务,老师发现,有几个本来不喜欢参加游戏的小朋友也能积极参与到闯关夺笋的活动当中来,老师感到特别的高兴。还有一些小朋友动作做得很好,进步很快。

    2、放松游戏、放松心情。

    幼儿演唱《欢乐颂》,做放松动作。

    3、收拾场地,结束活动。

    请幼儿协助教师收拾材料、整理场地,结束活动。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相对于城市幼儿园来说,农村幼儿园经费比较困难,体育活动器具少。然而农村又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因此农村幼儿园如何挖掘并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幼儿活泼健康地成长,成为我们农村幼教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总之,要提高农村幼儿体育活动的质量,必须克服观望等待的思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的环境与资源,不要一味仿效城市模式。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教师业务培训,转变其教育观念,努力寻找一条既符合《纲要》要求,又切合实际的新路子,使农村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大放异彩。)

    活动反思:

    幼儿体育是向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体育活动,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走跑、平衡、投掷、钻爬和攀登等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而且能培养幼儿机智勇敢、遵守纪律等优良品德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应“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郑丽莉老师以正确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育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乃至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开展独具特色的具有乡土气息的体育活动《功夫熊猫》。

    此活动有四大亮点:一是教师因陋就简,弃“洋”求“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并巧用废物,丰富游戏材料,教师发动幼儿及其家长共同收集自然物和旧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游戏欲望,因此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二是通过改变游戏名称、变换游戏角色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角色变了,情节和动作也会随之变化。三是增加游戏内容,加大游戏难度,使游戏过程复杂化,促进幼儿体能的全面发展。如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钻爬、投掷、平衡能力以及动作的灵敏性,因地制宜,创设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环境。四是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能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鼓励、引导幼儿去探索、尝试和创造,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体验和享受活动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相对于城市幼儿园来说,农村幼儿园经费比较困难,体育活动器具少。然而农村又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因此农村幼儿园如何挖掘并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幼儿活泼健康地成长,成为我们农村幼教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总之,要提高农村幼儿体育活动的质量,必须克服观望等待的思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的环境与资源,不要一味仿效城市模式。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教师业务培训,转变其教育观念,努力寻找一条既符合《纲要》要求,又切合实际的新路子,使农村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大放异彩。

    熊猫的课件【篇7】

    活动目标:

    爱动物的情感。

    2、培养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和想象力。

    3、引导幼儿在认识熊猫特征的基础上,画出可爱的熊猫。

    活动准备:

    1、示范画。

    油画棒人手一份。

    3、熊猫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熊猫图片,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我们的熊猫客人长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3、教师小结:教师根据幼儿所说内容进行小结。

    二、引导幼儿观察熊猫的外形特征。

    熊猫长了一个圆圆的头。熊猫圆圆的头上有什么呢?(两只眼睛、两只圆圆的耳朵还有鼻子)

    教师小结:熊猫长了一个圆圆的头,圆圆的头上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还有一个小小的鼻子)

    我们一起来说说:熊猫长了一个圆圆的头,圆圆的头上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还有一个小小的鼻子。

    身子两边有什么(手)企鹅的身体下面有什么?(一双脚)。

    教师小结:熊猫的身子长的胖胖的,圆圆的',身子两边有手,身子下面有一双脚。

    熊猫身上的毛长的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有的白色,有的黑色)哪里是白色的?哪里是黑色的?(引导幼儿说说)

    教师小结:熊猫全身长满了毛,它的耳朵、眼圈、四肢都是黑色的,而头、胸、背都是白色的。

    今天呢?老师就请小朋友来画可爱的熊猫。

    三、交代作业要求。

    1、老师示范熊猫的画法。

    小结:先画熊猫的圆圆的头、在画上比头大的身体,注意身体画的长一点,最后在画熊猫的耳朵,眼睛、鼻子、手和脚。

    2、重点引导幼儿画熊猫的眼圈。

    四、引导幼儿添画。

    小朋友可以画出不同动作的熊猫宝宝,画好了可以添画太阳,小草、小花。小熊猫喜欢吃的竹子。

    五、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用正确的姿势作画。指导幼儿添画,掌握涂色方法和技巧,做到画面整洁。同时知道能力弱的小朋友大胆用笔作画。

    六、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展示幼儿作品,教师引导幼儿从色彩运用、添画、涂色方面评价,表扬画得好的、有进步的幼儿。

    活动延伸:

    老师把小朋友的作品展现在墙群上,请小朋友回家的时候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画的小熊猫。

    熊猫的课件【篇8】

    课题 19、熊妈妈听电话 教时  1 日期  .7.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认识本课生字:响、请、讲、束、争、再、次、完、她。会使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再”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读出熊猫妈妈和孩子互通电话时的语气。能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根据课文的句式说话。

    (3)和同桌分角色玩打电话的游戏。

    二、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它把中国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

    三、教学重点:

    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认识本课生字:响、请、讲、束、争、再、次、完、她。会使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再”

    四、教学难点:

    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读出熊猫妈妈和孩子互通电话时的语气。能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根据课文的句式说话。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小客人和我们一起上课。他是谁呀?

    大家看,我们的熊猫多可爱啊。胖乎乎的身子,毛茸茸的耳朵,它是世界上稀有的动物,因为只有我们国家才有熊猫,所以它被称为我们的国宝。熊猫曾被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传递友谊。你们瞧,熊猫妈妈在干什么呢?

    齐读课题。

    二、学习最后一小节:

    1、老师这儿有一句话,谁来读一读?每个字音都读准了,真了不起。

    同学们,这句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完),谁来跟它打声招呼?

    指名读。师:完是一个前鼻音的字,我们一起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家,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高兴这两个字你读得很响亮,老师听出来了,熊猫妈妈很高兴,让我们一起高高兴兴地读一读这句话。

    2、同学们,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一问吗?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你们认真学习课文,自己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更了不起了。大家能做到吗?老师相信你们。

    同学们,熊猫妈妈为什么高兴极了?我们一起去听听熊猫妈妈是怎么说的。听的时候,大家要--(生)仔细听,用心记(听的习惯培养)。看哪个小朋友能一字不差地重复一遍。(听课文录音。)

    听清楚了吗?谁来重复一遍。你听得真仔细,熊猫妈妈就是这样说的。(点击PPT)。我们来夸一夸XXX。同学们,这里的“她”指的是……?因为熊猫妈妈是女的,所以这里用……。齐读熊猫妈妈的话。

    知道熊猫妈妈为什么高兴极了吗?谁能用上这句话来说一说?指名说。说得真好。

    三、学习135小节。

    1、同学们,熊猫妈妈听到了谁从哪里打来的电话?出示句式:(    )从(    )给熊猫妈妈打来电话。让我们一起看课文动画。找找答案吧!

    2、知道答案了吗?谁来说一说?你听得真仔细。

    3、我们以来读一读这三个城市的名字。老师带同学们去这三个城市逛一逛,(配乐图片)横滨是日本著名的海港城市,那儿的樱花非常有名,横滨有“樱花之都”的美称。巴黎是法国的首都,那里有世界闻名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建筑。纽约是美国的重要城市,纽约港和自由女神像是纽约市的标志。

    4、(指着板书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熊猫妈妈听了几次电话?

    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知道熊猫妈妈听了三次电话?(指着PPT的学习要求说)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找到有关的句子。

    谁来读一读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教法参考:

    (1)三次“丁零零,电话铃响了。”(你读书读得真仔细,发现电话铃响了三次)

    学习生字“响”:响是一个后鼻音的字,请同学们一起读,声音真响亮。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家,比一比谁读的更响亮。

    评价:你读正确了,但是声音有点轻,谁能读的更响亮?

    你读得既正确,又响亮。

    (2)除了这句话,你还从哪儿知道熊猫妈妈听了三次电话?

    说得真好,请同学们这三句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吗?

    “又”表示第二次,“再一次”表示第三次。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看出来熊猫妈妈听了三次电话。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 4个生字想和大家交朋友呢,谁来跟他们打声招呼?

    找4个学生读。读对了,放鞭炮。

    师:同学们,请和讲是两个后鼻音的字,再和次是两个平舌音的字,请同学们一起读。

    A、请讲:这个词谁来读一读?这两个生字宝宝有一个地方长得一样,发现了吗?(都有“言字旁”)。师:言字旁的字都和语言说话有关。

    “再”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它的笔顺。小小手指伸出来,……。下面注意了,要先写竖,再写两道横。请同学们在书上描一描。(小朋友们写字啦!生:……)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再一次”表示……

    你能区分开这两个“再、在”吗?

    C、同学们,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家,你还会读吗?

    12组、34组、56组。

    指着板书问,师:同学们,第一个给妈妈打来电话的是?生:丽丽。

    (1)    谁来读一读丽丽的话?

    (2)    请同学们数一数丽丽说了几句话?

    (3)第一句:指名读   师:给别人打电话要先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出示:我是谁?)第二句:指名读   再告诉对方来到了什么地方。第三句:指名读   最后说说大家是怎样喜欢我的。(出示:大家是怎样喜欢我的?)

    同学们,你们看,很多花捆在一起就是……。这个音节谁来读一下?

    同学们,束的中间是一个口字,就像捆这束花用的……。师:用绳子把木柴捆住,束就是捆的意思,大家看,我们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呀。

    2、朗读指导:

    同学们,日本小朋友送给丽丽的樱花漂亮吗?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同学们抓住了雪白这个词,真会读书。

    大家看,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她樱花洁白如雪,像片片雪花从天而降,美丽极了。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同学们,日本小朋友把这么美丽的国花送给丽丽,是表示对丽丽的--喜爱。你们看丽丽笑得多开心啊。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丽丽,比一比谁读得好。(挑战读)

    评价:

    你读得多高兴啊,嘴角都翘起来了。谁还想来读一读?

    瞧你乐得眼睛都眯起来了。想超过他可不容易,谁再来挑战?

    老师听出来,有更多的小朋友来欢迎你了,你笑得更开心了。

    1、同学们,明明来到法国巴黎是不是也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呢?。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两小节。

    师:同学们,一群黄头发的娃娃,争着和明明一起照相。明明多高兴多自豪啊,能把自己当成明明,读好这句话吗?

    这群黄头发的娃娃太热情啦。

    你的声音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就请你做明明。哪些小朋友想和他一起照相啊?你们都争着举手,老师找谁好呢?这样吧,如果你能看着提示把明明的话说出来,老师就请你上来拍照。

    老师请2个人。

    同学们还想玩打电话的游戏吗?赶快找你的小伙伴演一演吧。2个人一小组。

    小朋友,你们想看林林表演滑滑梯吗?如果你们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把林林的三句话说出来,老师就奖励你们看林林表演杂技。

    播放杂技视频。

    你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呢?是呀,林林多可爱啊,大家都喜欢他。你能把林林高兴、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吗?

    我请两位小朋友来演一演熊猫妈妈和林林打电话。

    (四)、表演第1--6节。

    同学们熊猫妈妈听了三次电话,我请4位小朋友上台演一演。

    表演的真精彩,掌声送给他们。

    1、师:同学们,熊猫妈妈的孩子遍布日本、法国、美国、奥地利、泰国、德国、台湾等世界各个地方。你们瞧, 德国的饲养员再给熊猫娃娃吃鲜嫩的竹子呢。台湾的艺术家为团团和圆圆制作了雕塑,摆放在街头。这只叫玲玲的熊猫娃娃住在美国的华盛顿,那里的小朋友们在和他一起做游戏呢。

    3、你们能选一幅图,也来给熊猫妈妈打电话吗?赶快找你的小伙伴练一练。

    老师看到有三个小组的同学表演得特别好,老师请他们上来和我一起演一演新编的熊猫妈妈听电话。

    小朋友,你们真厉害,自己都当起小作家来了。

    4、同学们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是传递友谊最珍贵的礼物,我们把熊猫送到世界各地,就是把……。

    熊猫妈妈有这样的孩子多自豪多高兴,谁来读一读熊猫妈妈的话?

    指名读,一起读。

    七、复习巩固。

    1、朗读词语。

    2、写字指导:

    [熊猫妈妈听电话 教案教学设计(沪教版一年级下册)]

    熊猫的课件【篇9】


    一、活动目标:


    1. 认识熊猫,了解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提高孩子们的手工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完成作品;


    4. 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和动物的保护意识。


    二、准备材料:


    1. 纸板


    2. 黑色和白色毛线


    3. 剪刀


    4. 胶水


    5. 画笔


    6. 黑色和白色毛绒布


    7. 活动宣传画


    三、活动流程:


    1. 热身游戏:播放一段熊猫的视频给孩子们观看,让他们了解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他们对熊猫的认识。


    2. 制作熊猫面具:让孩子们用纸板和黑色毛线制作熊猫的面具,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来设计面具的样子。


    3. 制作熊猫玩偶:让孩子们用白色毛绒布和黑色毛线制作熊猫玩偶,可以自己动手剪裁和缝制,培养他们的手工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制作熊猫画:让孩子们用画笔和颜料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熊猫,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自己独特的作品。


    5. 制作活动宣传画:让孩子们用彩纸和画笔制作活动宣传画,展示他们的作品和成果,激励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活动让孩子们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心得体会,鼓励他们分享和合作,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和动物的保护意识。


    通过这次手工活动熊猫教案,孩子们不仅可以认识熊猫和了解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保护大自然和动物的意识,是一次寓教于乐的有意义的活动。希望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快乐和知识,成为爱护动物和环境的小卫士。

    最好的课件9篇


    以下是由编辑为你整理的《最好的课件》。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最好的课件 篇1

    怀特森先生是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记得第一天上课,他给我们讲授的是一种名叫“猫猬兽”的动物。他说这种动物一般在夜间活动,因为不能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而绝种了。他一面侃(kǎn)侃而谈,一面让我们传看一个颅(lú)骨。我们全都认真做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测验。

    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在我写下的每一个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我得的是零分!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说,“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部是错误的信息。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怀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wěi)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他告诉我们,当时他让我们传看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并且,就在那堂课上他还提醒过我们: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那么这个头盖骨是从那儿来的呢?当时我们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其实我的破绽还有很多。其中包括猫猬兽这个古怪的名字,你们却都深信不疑。”为此他特别强调,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来接受他的挑战。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方法介绍给一位朋友。他听后吓坏了,说:“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hù)弄你们呢?”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捕捉重要信息。”由此可见,略读教学应做到:粗略,抓大放小、有所侧重;自主,放手阅读、体现个性;应用,以点带面、迁移运用。即内容上,做到把握大意、择重取难;方法上,注重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应用上,强调迁移运用、加强实践。

    预设目标

    1、在自主阅读中读读记记“编造”、“教训”、“驳倒”“论证”、“迷信”、“权威”、“糊弄”、

    “出人意料”、“目瞪口呆”等词语;通过举象、结合语境、替换词语等方法理解“侃侃而谈”、“出人意料”、“迷信”等重难点词语的意思。

    2、用浏览、默读、复述等方法自主阅读、把握大意并对“独立思考”等科学精神的重

    要性有所感悟,同时择重取难有侧重指导赏读,提升阅读力。

    3、通过做批注、写感受;个性表达、讨论交流;体会写法,指导运用等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齐读课题,突出题眼。

    二、放手阅读,讨论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总写句并交流: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2、仔细默读1——5自然段,思考、批注并交流:怀特森老师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

    3、指导朗读: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且读且思:怀特森先生是不是最好的老师?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四个自然段,讨论交流“最好老师”的依据。

    6、教师引领学生再读课文“最好老师”依据的句段。

    7、独立思考、实话实说: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三、体会写法,迁移运用。

    1、复述课文、体会写法。

    2、尝试练笔、课堂交流。

    3、拟取题目、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一事一议

    “猫猬兽”独立思考

    设计说明

    《我最好的老师》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课文结构清晰简洁:先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而后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写了“我”从中发现的道理和得到的启发。在写法上属于“一事一议”的文章,这是本组课文共同的一个写作特色,同时也是练笔的训练点。

    略读课文怎么教?这是当前小语界一个热点话题,现结合本课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略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一、内容理解上求“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略读课文内容理解上,不能精研细读、面面俱到、求全求深,正所谓“精读得法,略读得益。”要让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教学中所获得的浏览、默读等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把握大意、有所感悟。因此,我设计四个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主要问题: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怀特森老师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怀特森先生是不是最好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围绕问题通过自主阅读、划划写写、讨论交流、简要复述等方法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

    二、重点感悟上求“精”

    略读课文不能上成精读课,但也不能走马观花,只停留在初读的层面上草草了事。在课文的精彩、重点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否则就成了“泛读”。在略读教学中,字词不作为重点,但是“侃侃而谈”却是理解的难点;“出人意料”虽然不难理解,却“牵一而动全身”;“迷信”虽然耳熟能详,却容易产生歧义。因此,我通过“举象”、结合语境、词语替换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不仅难读,而且表达方式特别,于是,我择难练读。作者获得的道理是课文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并设置“焦点访谈”、“情境引读”、“实话实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个性表达,反复品味。

    三、语文实践上求“丰”

    略读教学“略”的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应该做到“教略而学丰”。略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语文实践。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书写感受、讨论交流等方法读懂文本,并鼓励学生秉持科学精神读出自己;同时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内容到体会写作特色,并指导学生迁移运用于实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益。

    最好的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三、说教学方法

    1.在这堂课上主要探究老师的“个性”和“最好”。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2.运用感性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科学精神,比如:用感情朗读还原当时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与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四说学生学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见解,以读促学,以读促理解。在突破重难点时,学生采用迁移法学习,由文中想到生活中具有这种“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的人,从而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流程

    课前,我以小诗欣赏交流自己难忘的老师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接下去是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是探究人物的个性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通过朋友对怀特森先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我通过三处重点语段的自读自悟,让学生了解到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

    第三个板块是探究“最好”

    以“怀特森先生用这么一种出人意料的举动,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教会了学生什么呢?”这个问题导入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

    在教学的结尾,我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齐读句子:“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最终点题。

    最好的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与不同的朋友相处,体验关爱朋友的愉悦之情。

    2、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颜色的感受和想象。

    活动准备:

    小白鼠和大象的图片,故事课件,背景音乐《最好的朋友》,各色颜料,水杯,毛笔

    活动流程:

    学会观察朋友的特征——情感激发——自由辩论哪种颜色好——变色游戏

    活动过程:

    一、认识故事人物

    1、(出示老鼠、大象图片)小朋友们他们是谁呢?

    2、他们的名字叫娜娜和末末,你看看它们有些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它们的特征)

    3、请你猜一猜他们是什么关系呢?

    二、看课件,听故事

    1、到底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听听它们是怎么说的?

    2、(故事听到“我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白鼠)

    1)小白鼠想和谁做好朋友?为什么呢?

    2)大象为什么不愿意和小白鼠做朋友呢?

    3)为什么大象末末愿意和娜娜做朋友呢?

    3、(听故事最后半段)

    1)红色象征了什么?

    2)末末为什么喜欢黄色?

    3)蓝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4)什么颜色可以变成绿色?

    5)白色像什么呢?

    6)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黑色,如果你什么都看不见,你会有什么感觉?

    7)末末最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8)你喜欢娜娜还是末末?

    师小结:两个好朋友都喜欢,好朋友之间能互相关心帮助,同样也能让自己变的快乐幸福。

    三、幼儿开展自由辩论大赛

    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颜色的感受和想象)

    四、变色游戏

    小朋友喜欢那么多不同的颜色,那我们一起试试看用我们的本领来变出不同的颜色,看看谁变得颜色最多,最好看。

    附故事:你是我的好朋友

    娜娜是一只非常特别的小白鼠,因为她不愿意和老鼠做朋友,一心想找一只大象做朋友。

    妈妈觉得娜娜太任性了,“你怎么和大家不一样?为什么想和大象做朋友呢?”

    娜娜告诉妈妈:“大象很美丽,很可爱呀,而且他们很善良,不像阿宝一伙儿那样凶巴巴的。”

    阿宝是一群小白鼠的头儿,他们总喜欢搞恶作剧吓唬大象,有这样的同类,娜娜感到很羞愧,她下定决心要找到一只大象做朋友。

    妈妈对娜娜说:“你想找大象做朋友当然是好事,不过,你也看见了——大象怕老鼠。”

    娜娜心里嘀咕:“都怪阿宝那帮家伙总是干坏事,大象可能觉得所有的老鼠都跟他们一样坏。”

    娜娜试着去接近大象,和他们交朋友,可是,每当她一靠近,大象们就吓得往后躲。

    这天,娜娜又遇到了一只大象,她盯着这只大象看了好半天,可大象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一点儿都不害怕她。

    “太好了!”娜娜高兴极了,“终于找到不怕我的大象了!”

    “我为什么要怕你呢?”大象问。

    “因为别的大象都怕老鼠呀。”

    “哦,你是老鼠吗?”

    “对,我是一只小老鼠。你没看出来吗?”娜娜觉得很奇怪。

    大象扶了扶墨镜,说:“哦,不是没看出来,而是我看不见。”

    “是因为我太小了吗?”娜娜问。

    最好的课件 篇4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4.激发学生对怀特森的赞叹和敬佩之情。

    5.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不迷信权威的科学事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最好的课件 篇5

    目标预设:

    1.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白鼠和盲象之间深厚的友谊。

    2. 积极参与活动,能对颜色进行大胆的想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重点:

    初步理解绘本内容,感受故事中深厚的友谊。

    活动难点:

    对颜色进行大胆的想象,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物质方面:我将绘本图片制成的精美课件,为孩子们设计人手一份的爱心形状的纸、蜡笔若干。

    经验方面:事先和孩子们运用上网查阅的方式,了解大象和老鼠在自然界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信封导入,激发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有一封信,你们猜猜是谁寄给我的呀?这是我的好朋友寄给我的一封信。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

    师: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形影不离的是朋友,相亲相爱的是朋友,朋友之间是真心相待的,朋友常常会在有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

    二、阅读绘本,感受朋友情谊。

    1.播放课件画面1,认识主人公娜娜,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了解它想找朋友的愿望。

    师:孩子们,看看,这是谁呀?一只什么样的小白鼠呀?

    师:是呀,这是一只非常小的小白鼠,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娜娜,娜娜一直觉得自己太小了,她总想找一个很大的朋友,猜猜看,会找谁做他的朋友呢?

    师:我们一起去娜娜的房间里找找答案吧。

    师:知道了吗?娜娜想和谁做朋友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是呀,娜娜想和大象做朋友,因为她的房间里到处都贴满了和大象有关的东西。

    师:可是你们说,大象可能和老鼠做朋友吗?

    2.播放课件画面2,娜娜第一次找朋友,以失败告终。

    师:可是娜娜还是去找大象做朋友了,你们看看,大象们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啊?

    师:哦哟,有的皱眉,有的瞪大了眼睛,,有的转过脸去想逃跑,从他们的表情来看,他们愿意和娜娜做朋友吗?

    师:大象们不愿意和娜娜做朋友,那么娜娜到底有没有找到大象做朋友呢?

    3.播放课件画面3.娜娜遇到盲象末末。

    师:一天,娜娜又遇到一头大象,可是这头大象看见娜娜没有多也没有露出惊讶的表情,这是为什么呢?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师:原来,这是一头盲象,它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其他的大象都不喜欢它,它总是排在队伍的末尾,所以大家叫它末末,末末什么也看不见,它快乐吗?你们觉得娜娜会和它做朋友吗?

    师:渴望朋友的娜娜没有看不起末末,她成为了末末地朋友,看,娜娜会怎么帮助末末呢?

    4.播放课件画面4.娜娜帮助朋友末末,感受世界的五彩缤纷。

    师:盲象末末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娜娜会怎样帮助它呢?我们来看看。(讲述故事)

    5.幼儿尝试用绘画形式,介绍各种颜色。

    师:如果你是娜娜,你会怎么跟末末来形容这几种颜色呢?请你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爱心纸上画出你想介绍的图案,并学娜娜一样跟末末说一说。

    幼儿操作,播放音乐。

    6.播放课件画面5.末末喜欢自己的朋友娜娜。

    师:娜娜为末末介绍了这么多的颜色之后,你们猜猜看,末末最喜欢的是什么颜色呀?

    师:原来末末最喜欢的是白色,因为娜娜是它的好朋友,让它了解这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娜娜是白色的,所以末末最喜欢的是白色。

    延伸活动:

    认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师:娜娜和末末成为了朋友,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也像盲象末末一样看不见东西,我们小朋友愿不愿意跟他们做朋友呀?你们愿意像娜娜一样帮助他们吗?那等会儿我们可以画更多的爱心卡片然后放在图书角里,去说一说。

    最好的课件 篇6

    【自研课导学】预习课:(40分钟)

    目标:1、大声的朗读课文,读畅读熟。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写懂意。3、积累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尝试背诵。4、结合小资料了解罗森塔尔,收集有关自信的名言和事例。5、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如何说明的?试写本文提纲。

    【教学内容】《做一个最好的你》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写懂意,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积累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学流程】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研修流程

    自研自探环节

    互动合作环节

    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

    随堂笔记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形式·时间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

    走进文本

    整体感知

    1. 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完成随堂笔记一)

    预时:3分钟

    A. 两人小对子:

    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独学遇到的问题。

    预时:2分钟

    B.四人互助组:

    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

    1、你赞同比尔和作者对自信心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2、朗读第10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时:5分钟

    C:八人共同体:

    (1)交流前面未理解的问题。

    (2)抽签

    明确小组展示任务并分工准备。

    预时:6分钟

    展示单元一: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在组内小展示。

    展示单元二:

    1、结合课文说说增强自信心的方发还有什么?

    用“如果不能……那就……”补写第10段第一句话

    展示单元三:

    联系实际说说“如何做一个最好的你”。

    预时:15分钟

    随堂笔记一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笔记二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关联词。

    1、一个人( )有自信,( )能成为他渴望成为的那种人。

    2、( )我还有不少毛病,( )我肯定能改掉。

    3、( )不能成为太阳,( )做一颗星星。

    随堂笔记三

    三、畅所欲言:谈谈如何做一个最好的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子间等级评定: ★(五星评定)

    研读文本

    读感

    1、读1---3段说说课文讲了两个什么事例,画出你感悟深刻的句子。

    2、测试自己的自信力,读6—9画出让你变得自信的方法(完成随堂笔记二)

    预时:4分钟

    结分反思

    拓展延深

    联系实际说说如何做一个最好的你?(完成随堂笔记三)

    预时:5分钟

    当堂反馈:反思今天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最好的课件 篇7

    作品分析:

    刚一看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的题目所吸引,《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是谁和谁之间的友谊如此深厚呢?世间的颜色有千千万万,然而最美的颜色是友谊据说大象都是怕老鼠的,因为老鼠会钻进大象的鼻孔里,让大象恼羞成怒却无可奈何。这个故事里的大象也一样,一看到老鼠就抱头鼠窜。然而,小白鼠娜娜却一心想找一只大象做朋友。带着些许的'好奇,带着些许的疑问,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细细地品味起这本感动心灵的图书。

    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欣赏,激发幼儿阅读画面的兴趣,让幼儿产生阅读期待。

    2、能够用心体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感受大自然中丰富的色彩,并尝试用优美词语来描述五彩世界。

    活动准备:

    绘本《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人手一册、PPT课件。

    教学重点: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品读娜娜对色彩描述的语句。

    教学难点:

    能充分展开想象,尝试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感受到的色彩描述出来。

    活动过程:

    一、走入“绘本”:

    1、吸引幼儿兴趣,出示小白鼠娜娜的图片,今天小老鼠娜娜来来找好朋友了。她会找谁做她的好朋友呢?你们来猜一猜?(幼儿猜测)

    2、(扉页)简介:娜娜是一只很特别的小白鼠。仔细观察:这是小白鼠娜娜的房间,你发现了什么?(到处是大象的图片)猜想,为什么小老鼠的房间里到处是大象的照片呢?

    大象愿意和小老鼠做朋友吗?PPT第4页,为什么?可是,有一只大象愿意和娜娜做朋友,(封面),封面上有什么?引导幼儿看大象的眼睛,自己尝试闭上眼睛理解盲象是什么意思?

    3、师幼共读P1—P7

    二、品味绘本幼儿自主阅读P8—P17娜娜和末末是好朋友,可是,末末是一只盲象,什么都看不见。娜娜决心给末末描述五颜六色的世界!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娜娜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缤纷的色彩呢?

    1、猜猜娜娜会为末末介绍什么颜色呢?

    2、出示画面,初步感受色彩的丰富。

    理解:末末是一只盲象,它是怎么感受到红色呢?(引导从味觉、嗅觉去体会)

    3、拓展:如果你是娜娜,你会怎样介绍红色呢?(结合看画面:草莓、柿子、苹果等画面)

    (1)末末喜欢黄色的原因是什么?他看不到黄色,为什么会喜欢黄色呢?(是啊,他感觉到了黄色的温暖,也尝到了黄色的甜蜜)

    (2)末末喜欢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3)末末是怎么体会到黄色和蓝色的呢?

    1、你知道,黄色和蓝色混合是什么颜色吗?

    看图:画面上画了什么?

    2、猜想:这是末末闻到了什么?感受到的什么颜色?

    3、拓展:如果你是娜娜,你会怎样介绍绿色呢?(结合看画面:森林画面)

    看图:画面上画了什么?这又是什么颜色?娜娜是怎样为末末介绍白色和黑色的?

    末末是一只盲象,它感受最多的是什么颜色?(黑色)请你闭上眼睛,你觉得黑色是什么感觉,就像——?

    (音乐响起)幼儿说感受。

    三、提升情感:

    1、过渡导入:聪明而可爱的娜娜为末末讲述了那么多色彩,娜娜问了末末一个问题:

    “好了,末末,现在说说吧,你最喜欢什么颜色?”

    2、猜想:末末会怎么回答?说说你的理由。

    3、读对话:

    “我最喜欢白色!”末末毫不犹豫地说。

    “为什么?”娜娜感到很好奇。

    4、再次猜想原因:

    “因为我有一个好朋友,她让我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而好是一只小白鼠,所以我最喜欢白色。”

    5、书里还有许多秘密,下次我们再来找一找。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反应较积极,较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2、在讲述故事时,尽量与幼儿平视,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尊重、接纳,给幼儿适度的自由空间;

    3、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

    4、培养幼儿尝试与不同的朋友相处的能力,体验关爱朋友的愉悦之情你,学会关心伙伴,团结同伴;

    5、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颜色的感受和想象。

    最好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作者对怀特森先生的作法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2、理解和培养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

    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破绽 糊弄 终身受益

    教学重点

    如何在课文讲解中使学生逐步培养“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运用分析、讨论、评价来突破重点。

    教具准备

    一轻一重二个物体

    教学过程

    师:大家都看到了老师手里的东西,好奇吧!老师想问一问,如果从三楼把这个东西同时往下扔,你们猜,是物体A还是物体B先着地呢?(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看法。)

    师:大家还记不记得,关于扔铁球的试验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呢?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呢?

    在西方的科学史上,有一位权威人物,名叫亚里士多德,他就像中国的孔子一样。他写过许多书,大家都把它当成经典,认为绝对是不会错的,其中就说到“两个铁球同时落下一定是重的先着地。”这听起来很在理呀!可是就有人认为不对,他经过独立思考,反复试验认定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的。并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试验,事实证明这个人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的结果是正确的。这个人后来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有没有同学知道?我们是哪个年级的课文中学到的?

    板书(伽利略)

    是啊!伽利略成功的秘决就在于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板书 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让学生一起读。

    师:是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听老师的话,老师就像是一位权威,如果有一位老师叫他的学生不要相信他的话,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 板书《我最好的老师》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完成老师的随堂练习,不懂的生词根据上下文来猜一猜。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好,开始。让学生自主以喜欢的形式读书。

    师:出示随堂练习

    怀特森先生是位教 课的老师,他的教学方法 ,一次,他讲解了一种叫做“ ”的动物并测试。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却都得了 分。怀特森先生解释之后才让“我”明白。后来,上科学课成了一种” 。但也让我们 ,怀特森先生真是我 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练习,了解课文梗概)

    师:是啊!为什么照老师说的也有错,居然给零分,大家的反应是如何的呢?

    让学生找出当时作者他们气愤的句子读一读。

    师:从这些描写中,作者他们对怀特森先生的作法是否理解呢?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老师,你们会怎么样? 【讨论】

    让学生带着不理解,充满怨气的感情读句子。

    师:那么怀特森先生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上课呢?

    让学生找出怀特森先生解释的理由的句子读一读。

    师:很好,是啊!我们上课也应有这种精神独立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才会进步的。

    师:后来,上科学课成为了一种 ?

    作者他们上课都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驳倒怀特森先生的观点,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读一读。

    师:是的,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啊!杯特森先生用零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读)

    师:对了,就像著名科学家伽利略一样,如果他也像别人一样相信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独立思考,相信权威,那他也就不会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了。

    师:那么,同学们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理解了吗?我们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不,你的看法错了)

    师:可见,同作者他们对于怀特森先生的做法理解了。怀特森先生告诉了他们一个终身受益的教训。(不迷信权威,要独立思考)

    现在,同学们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找一找科学家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3、抄写生词。

    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同学们

    讲解考试 不 要 零分

    迷 独 气炸了 (不理解)

    独立思考 信 立 冒险

    权 思 终身受益 理解

    判断真伪 威 考

    我最好的老师

    最好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学唱问答式歌曲,并能大胆的创编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2、尝试根据动物尾巴的特征仿编歌词。

    教学准备:

    1、歌曲挂图(与歌词有关的小动物尾巴)

    2、录音机、《谁的.尾巴最好看》歌曲磁带。

    教学过程:

    1、让幼儿观察挂图并讨论挂图上小动物的尾巴各像什么?

    2、让幼儿欣赏歌曲,感受问答式歌曲轻松欢快的情绪。

    3、教师示范演唱歌曲一遍。

    4、请幼儿说出歌曲中小动物的名字,并学一学他们尾巴的样子。

    5、请幼儿完整的欣赏歌曲,发现歌曲中问答式的风格特点:可引导幼儿

    听辨出歌曲中那几句歌词是提问的,哪几句歌词是回答的。

    6、学唱歌曲

    (1)采用歌词中问答的方式,按节奏拍手说歌词。

    (2)教师演唱歌曲一遍,幼儿轻声跟唱。

    (3)幼儿听伴奏演唱歌曲,指导幼儿演唱休止符时要收的果断。

    (4)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演唱歌曲。

    7、鼓励幼儿自由创编动作,边唱歌曲边表演。

    8、幼儿学唱歌曲后,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尾巴的特征自编歌词演唱。如(谁的尾巴像小板凳,啄木鸟的尾巴像小板凳。谁的尾巴像最有趣?袋鼠的尾巴最有趣,乌龟的尾巴最有趣)等。

    9、让全体幼儿各自尽兴的表演歌曲。

    10、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幼儿到台前为大家演唱表演歌曲。

    山雨的课件9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雨的课件9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山雨的课件【篇1】

    文本解读

    《山雨》一文区别于《山中访友》,《山中访友》是全景式的,写了许多景,而本文只是写一种景物“雨”。第一小节,围绕着来得“来得突然”来写。破折号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说明“突然”,表现雨来得“悄悄”。

    文章写雨重点抓住山雨的声音与颜色来描写,文章2,4小节写的是山雨的声音。写声音要将之比喻成音乐,这是常理,音乐是最动听的声音。本文也不例外,但本文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在于三个比喻。一是“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在歌谣前加上“无字”一词。表面看这首歌谣只有旋律,而实质是写这声音美得无以言表。后面两个比喻更妙,作者把雨写成了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把大自万物写成“奇妙无比的琴键”,赋予了雨丝以人格,雨就成了艺术家,整个大自然成了一架奇妙的钢琴。而且作者还说:“每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什么幻想的色彩?这声音让人陶醉,让人浮想翩翩,进入梦幻的世界。教学时要将这三个比喻拉出来,让学生去发现喻词的不同。同时我们还要将它们改为简单比喻让学生去比较,作者这种写法的好处我们可以将他改为“雨声像歌谣”、“雨丝像手指”“自然界万物像琴键”让学生去读,去感觉,去领悟自己写作时应怎么处理。第6,7小节写雨色。作者首先是对色彩进行直接描述。我们可以通过品读让学生根据文字去想像作者眼前的雨后山林之色彩。雨后的山野,从整体看就是“嫩绿”的,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嫩绿之中。而仔细地去分辨,刚又“色彩层次多得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淡青、全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特别要指出的作者的联想——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种绿色是清新的、沁人心脾的,这种清新的感觉,流进了我的心胸,令人心旷神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就让我们来发现,去倾听,去感受山雨的美!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3、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沙啦啦,沙啦啦──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⑵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学生朗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美美地展现出来。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

    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总结:大自然创造了美,作者发现了美,描写了美,而我们也通过丰富的想象感受了美,用动情的朗读再现了美。实话实说,这节课我感觉感到很快乐,因为始终被美丽所紧紧包围。你们呢?快乐吗?

    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板书设计

    山雨

    雨前

    雨中颜色美声音美喜爱之情雨后

    教学反思

    《山雨》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略读课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一、注重语感体验,加强朗读训练

    这篇文章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引导学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整体感知时加强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赏析优美语句,加强语言积累

    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我的这节课语文课上,我注重了引导学生对本文优美语句的赏析和积累。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但是对于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创设的还不够,有的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但显得很空洞。

    三、分析文章写法,加强写法的引导

    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我在教学中,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我还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我的这节课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山雨的课件【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山雨》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课文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

    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是“分清文章的主次”。《山雨》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雨中山雨的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认识本课2个生字。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鉴赏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学生的性情。

    3.教学重难点

    (l)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正如阅读提示里说的“学习这篇课文,要多读,多想,多感受”,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学习的体会,朗读的形式多样:竞赛读、个人读、男女分读、分组读……不指导朗读技巧,如急缓轻重、抑扬顿挫,只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感受就行,促进学生朗读和感悟的水平,

    资料共享平台

    《小学语文《山雨》说课稿范文》()。

    教具准备:山雨课件。

    三、说学法

    按照阅读提示里提示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要多读,多想,多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情感,运用不同方式进行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可以想象,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大家看看窗外,地上湿漉漉的,昨晚一定是——生接。

    那你们喜欢下雨吗?(多个学生说)

    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

    学生写课题。把自己写的课题读一读。欣赏了这场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点课件)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三)初读感知。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四)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雨前景象)请看

    !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吗?学生朗读一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读体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让大家都无法发觉。(学生读)

    2、(自学雨中)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美美地展现出来。

    3、小组交流。(把你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在小组里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4、集体汇报。说到哪句点哪句。

    山雨的课件【篇3】

    1.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4.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2.师生共同背诵描写雨的诗句。

    3.师:咱们今天又将跟着作家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韵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图片和诗句的吟诵引入一篇充满韵味的课文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

    2.请三名学生分别读第1~4自然段、第5~7自然段、第8~1 0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指导理解“啼啭”的意思。(出示课件) 3.指名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场山雨的。(雨来、雨中、雨后) 4.指名说说阅读的初步感受。

    师:这样一幅有声有色的山雨图是作者通过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得来的。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为下文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并在课本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

    2.体会情感,感悟写法。 (1)感悟山雨的音韵美。 ①课件出示第

    3、4自然段。

    a.这里将雨声比做“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出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b.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a.请一组学生读,其余的学生边听边感受。

    师:在你们读的时候,我也在幻想。我幻想我现在就是一滴雨,我任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上、树叶上、绿草上弹奏着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稍停)同学们,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来幻想吧!

    b.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c.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贴切的比喻呀!作者把自己对山雨的热爱融进了字里行间。 d.学生带着感情齐读。 (2)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师:大自然琴技高超,让我们聆听到了一部无与伦比的山雨乐章。大自然还是位美术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它所描绘的山林色彩吧!

    a.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b.学生交流都看到了哪些颜色,对哪种颜色印象最深。

    师: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 c.教师引读本段。(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一方面教给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到作者恰当的比喻和奇妙的想象,从而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山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学生齐读全文。(播放配乐) 2.师:雨后的叮咚声给山林留下余韵,而你们的朗读在老师的心中也留下了余韵。如果你就身处这片山林中,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景色,听到了如此动听的声音,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或者,你想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教师设计的一个想象拓展训练,既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为后面学生的语文实践打下基础。

    3.课件出示《赏雨》及朱自清《春》的相关语段,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说感受。

    五、读写结合,积累运用

    1.学生写自己眼中的雨,试着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摘抄优美句段。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的设计践行“大语文观”的理念,使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为学生提升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后让学生进行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在语文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山 雨

    雨前??音韵美―→用心倾听雨中?

    色彩美―→细致观察雨后??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阅读和想象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在重点赏读阶段,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描述画面的过程亦是感悟写法、体会情感的过程,此时再去让学生读读感触最深的部分,学生富有韵味的朗读,使课堂充满活力。我还引导学生对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摘录优美的句段,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

    山雨的课件【篇4】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1、启发谈话: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1、播放教学录音,注意字音。

    1、自读感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① “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④ 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产生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⑵ 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 “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 点击教学软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 “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② 组内朗读比赛。

    ③ 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1、配乐朗读课文。

    1、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教学本课很成功的是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个性化的感悟,通过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深入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想象了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了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同时,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学习表达方法;给诗加题目和最后山雨诗欣赏,使学生感受到精炼语言的魅力。

    山雨的课件【篇5】

    1.教材分析

    《山雨》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课文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

    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是“分清文章的主次”。《山雨》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雨中山雨的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认识本课2个生字。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鉴赏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学生的性情。

    3.教学重难点

    (l)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山雨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不知同学们是否也和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感受:一到下雨天,望着湿答答的路面,灰蒙蒙的天空,想着被雨点儿打乱的计划,心中总会有些烦闷,而作家赵丽宏却从一场山雨中感受到了令人心醉的美,那么,山雨到底有着怎样一番韵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感受山雨的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读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并引导学生解释个别词的意思。

    3、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

    4、请同学分段朗读,注意读出感情。

    5、提问: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时间顺序:雨来、雨中、雨后)

    6、谈谈雨来、雨中、雨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雨来——突然

    雨中——美妙的声音、清新的绿色雨后——幽静(以动衬静)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主要写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描写山雨的声音的句子。

    (2)思考: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雨的声音的。举手发言,教师总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的写出山雨的音韵美)

    (3)播放雨声的音频,让学生聆听雨的声音。

    (4)师生合作朗读,感受山雨的音乐美

    师读第一自然段,第一组读第二三自然段,第二组读第四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段。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1)作者用独特的联想和想象将雨声描绘的优美动听,充满音韵美,那他又是如何描写山雨的色彩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山林都有哪些色彩?阳光下:山雨中:

    (2)朗读:男生齐读阳光下的色彩,女生齐读雨中的色彩 ;

    (3)思考:雨中的绿有什么特点?(富有动感)

    (4)绿色真的在流动吗?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5)出示图片,感受清新的绿色;

    (6)齐读六七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2、播放雪景的视频,让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由雨声想到的情景。

    3、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联系刚才观看的雪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片段。

    板书设计:

    山雨

    雨来

    突然

    雨中

    声音

    颜色

    喜爱

    雨后

    幽静

    山雨的课件【篇7】

    关于《山雨》课文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们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 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 沙啦啦,沙啦啦──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⑵ 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

    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山雨的课件【篇8】

    一、导入揭题

    1、引入:用“雨”连词。

    2、揭题:

    这么多的雨,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味道。有一种雨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来说,比较新鲜,那就是山雨。想去看看吗?

    那我们就一起学习第2课,一起走进山林,去欣赏山雨,品味山雨吧!

    这种引入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游戏,又是一种积累,既轻松自然,又创设了赏雨品雨的课堂基调。

    二、细读探究

    感受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要求边读边想,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2、自读感悟:

    过渡:感觉这场山雨怎么样?(美)美吗?(板书:美?)

    ⑴ 读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山雨的美。(声、色)

    通过初读,从声、色两方面整体感知山雨的美。

    ⑵ 自读思考:

    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声音和色彩的美?再读读书,找找看。想好了,还可以跟同方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引导:

    ⑴ 声音: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山雨声音的美?这声音听来让人感觉如何?(再读读看,还感觉怎样?)

    ⑵ 色彩:

    过渡:感受了雨声,我们又来看看山雨带来的色彩美吧。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山雨色彩的美?看到如此美丽的色彩,人们心情如何?感觉如何?

    通过细读,逐步深入文中,走进雨中,用心去品味,用脑去联想,在生生互动的文本对话中,接受美的熏陶,产生美的共振。

    4、小结:

    文章根据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加以描写,使我们感觉到山雨确实很美。现在黑板这个问号应改成什么才比较合适?(板书:!)

    问:是谁创造了这份美?

    是的,是大自然创造了这绝妙的美,大自然可真了不起!

    注重了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的原则。体现出阅读的层次感,目标的阶梯性。 品味写作的美:

    1、过渡:但我觉得除了大自然外,还有一个人也非常了不起。他是谁?(作者)为什么?

    2、自学感悟:

    师:确实写得美!我读过很多的美文佳作,可一见到这篇课文,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忍不住读了好多好多遍。你们喜欢吗?

    出示自学提纲:

    ⑴ 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用“——”画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⑵ 跟同方说说你认为写得好的原因。

    下边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纲认真读文,细细探究,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用“——”画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出

    教案《新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案五》,来自网!

    你觉得好的原因。

    ⑶ 交流,师点拨引导:你认为哪儿写得好?为什么?

    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意在从内容理解过渡到语言品析,找到读写结合点,让阅读与写作同步训练,同步收获。并在获得美感的同时,增强语文素养。

    三、指导感情朗读

    1、激趣:

    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又发现了一个秘密:还有一群人也很了不起。他们是谁?为什么?

    (因为能细细地读文,大胆地想象,不仅感受到了山雨的美,而且还体会得如此的深。)

    同学们真是不简单,但我觉得最了不起的不在于把课文读懂,而在于把课文读好,你能吗?

    2、提出要求:优美的声音,投入的情感,丰富的想象。

    3、分工合作,齐读全文。师读1-4自然段,后边生齐读。(课件配乐)

    让吸收变为表达,让阅读成为创造。通过激励、引领与合作,让情感得以升华,语感得以积淀。

    4、小结;我们摘取到最了不起的桂冠了吗?给自己鼓掌吧!

    及时的鼓励和颇富激励性的能动评价,无疑能给学生加油,会为课堂添彩。落实了评价促发展的全新理念。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大自然创造了美,作者发现了美,描写了美,而我们也通过丰富的想象感受了美,用动情的朗读再现了美。实话实说,这节课我感觉感到很快乐,因为始终被美丽所紧紧包围。你们呢?快乐吗?

    2、补充阅读:想再次感受美吗?

    同学们今天学习投入、表现出色,老师特别高兴,想送份儿礼物嘉奖你们。

    (分发阅读材料。)

    3、生自由阅读:

    请大家把几段话快速地看一看,选一段最喜欢的,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呆会儿,我们开展朗读比赛。比一比,谁读得好。

    4、指名读,评议。喜欢那一段的齐读。(出示相应的段落)

    5、补充展示《春夜喜雨》,齐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以一篇促多篇,既达到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又实现扩大阅读量的课程新标。

    五、课后小结

    美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指着板书说),悦目的风景是美,善良的心灵是美,感人的故事是美,文明的举止是美,执着的进取是美,高尚的品格更是美。只要你拥有一颗善感的心,一双聪慧的眼,便真能感受到大自然处处有美,生活中时时有美。

    同学们,美丽等待你的发现,期待你的创造!下一次的美丽之约,咱们再相见。

    用诗一般的语言,让美得以延伸,让文得以升华。既落实了思想教育,又培养了观察习惯,既让课内与课外自然衔接,又让书本与生活浑然一体。达到一种看似无意却有心的理想效果。丰富了课程资源,实现了学科整合。

    山雨的课件【篇9】

    【教材分析】:

    《山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至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如,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将雨至时雨丝飘洒在山林的声音比作“优雅的小曲”,将雨过时雨珠滴落的声音比作“一场山雨的余韵”,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音韵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文是略读课文,选编意图一是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三是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本文语言清新优雅,描写细腻,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准确地表达了对于山雨的喜欢之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设计意图】:

    1、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2、通过多样化的朗读,赏析语言、体味作者情感。3、在把握总体的同时,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落实词语教学,并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学习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

    4、注重积累,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鉴赏能力。

    3、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大家看看窗外,地上湿漉漉的,昨晚一定是——生接。那你们喜欢下雨吗?(多个学生说)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

    学生写课题。把自己写的课题读一读。欣赏了这场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点课件)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二、初步感知。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三、自主研读。

    1、(课件出示雨前景象)请看!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吗?学生朗读一段。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读体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让大家都无法发觉。(学生读)

    2、(自学雨中)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美美地展现出来。

    3、小组交流。(把你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在小组里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4、集体汇报。说到哪句点哪句。

    (1)沙啦啦,沙啦啦……

    1)(谈感受)当你听到山雨的声音,心情怎样?

    2)这么动听的雨声我们一起去听听吧!(点课件)

    3)和着山雨的声音,我们一个大组,一个大组接力读读吧!(在雨声中再读一读)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几个学生谈感受)

    2)听,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点课件)我能感受到这山雨是无字的歌谣,那样动听,你能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歌谣?(学生说)说到神奇,问,他会是怎样神奇呢?

    3)是的,的确是——的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同桌听听吧!谁来试着读读?(可以请同学老师一起读)听了他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喜欢这无字歌谣的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3)雨声里,山中的没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

    1)(学生谈感受)

    2)真是动人的乐曲,(点课件)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弹奏这首小曲,你们是琴键,我就是轻捷柔软的手指。第一个逗号一组读,第一个顿号二组加进来,第二个顿号三组加进来,后面的四组加进来一起读。(配合读。)你觉得咱们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样?(学生说)

    3)相信你们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赶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然后互相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你会幻想些什么?)

    (4)、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谈感受)

    1)(点课件)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引读)瞧,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绿得——,这清新的绿仿佛在——流进——流进——

    2)听出来了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你们的眼里、流进了你们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们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可以吗!学生再读。

    3)此时,我和作者的感受一样,(点课件)我们的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色随着丝丝屡屡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你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同桌互相说。请学生说。

    4)我建议我们一起再读读吧,让我们此时的记忆在脑子里化开,化开……(一起读)

    5、雨后。

    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汇报)雨后是怎样的画面?

    1)、鸟。歌声为什么那么动听?它会唱些什么呢?谁能用轻松愉快的朗读把小鸟的歌声引出来?(读后点课件)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喜欢的孩子,一起读一读吧!

    2)、雨滴。点课件,一起来演奏。

    四、知识拓展

    1、总结谈话: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这是老师眼里的雨,(师读)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学生写短文)写后读出自己眼中的雨。

    (资料)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2、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9的加法课件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是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必备工具之一。关于“9的加法课件”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些实用资讯,此文章仅供您参考!

    9的加法课件 篇1

    活动目的:

    1.让幼儿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2.让幼儿掌握5的加减法

    3.使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幼儿初步析 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苹果卡片4个、动物卡片:狮子、老虎、大象、斑马各5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孩子的兴趣。

    ①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什么来了?(出示3个苹果)

    ②再出示一个苹果问:3个添上1个,一共是几个?3个减去一个,又是多少?

    ③引导幼儿说出加减法的含义以及3以内的加减法算式

    二、复习5的组成

    ①让幼儿回忆5可以分成几和几

    ②幼儿边说教师边往黑板上写

    三、出示直观教具

    1.:狮子王要给所有的狮子开会,先来了3个狮子(出示1个狮子图片) 过了一会又来了2头狮子(出示4个狮子图片)

    问①3头狮子再添上2头狮子是几头?

    ②为什么3+2=5?写出算式3+2=5

    ③、可是开舞会的时候有2只先回家了,那么还剩几只?

    为什么5-2=3?写算式5-2=3?

    ③依次出示老虎、大象、斑马表示加减法算式(方法同上)

    四、引导幼儿口述5的加减法应用题

    1.教师举例,讲清口述加减法应用题的要求

    2.让幼儿任意选一道5的加减法进行口述应用题

    3.教师进行表扬和鼓励,对有错误的幼儿给予启发和帮助

    五、玩“谁最快”游戏

    1.每组做一道必答题(5的加减法)

    2.教师出示加减法算式卡片每组进行抢答,哪组最快哪组胜利

    六、书写算式

    1.让幼儿书写加减法算式

    2.教师检查,对书写有错误的幼儿给予帮助

    七、教师进行小结

    9的加法课件 篇2

    【活动构思】

    “数”在食、衣、住、行等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不知道1、2、3、……或“很多”这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或名称。仅就最单纯的数东西来说,便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抽象的科学,要是幼儿学好数学必须使其具备相当丰富的感觉经验以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正以感官教育为基础,让幼儿在操作感官教具时,不断积累感觉经验,将数量,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逐步形成数概念。在过程中开启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的操作,触类旁通,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孩子。本节数学活动中,我将利用邮票上的数值进行加法运算游戏,借用蒙氏的错误订正,让幼儿自己自由地进行工作,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直接目的】

    1、利用邮票游戏教具做加法运算。

    2、加强大数目加算练习。

    【间接目的】

    1、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2、培养运算的兴趣。

    【准备材料】

    1、托盘;

    2、邮票箱教具;

    3、彩笔、题目卡;

    4、加法订正板红线。

    【基本操作】

    一、复习10以内的加法,并进行错误订正。

    二、介绍本次工作名称:邮票游戏的加法工作。

    三、复习邮票的一些简单知识。

    1、取出写上加法的题目卡,为幼儿巩固加数的含义。

    2、用邮票表示数字。

    3、请幼儿观察数字,询问幼儿数字有哪几个数位。示范拿取对应的定位筹码,将定位筹码按个、十、百、千的顺序排好。

    4、按照题卡选择邮票,分别把与数字对应的邮票放在对应的定位筹码的下面。

    5、操作邮票得出竖式结果。

    四、给幼儿不同题卡引导幼儿独立进行计算。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安静进行工作。

    五、工作结束,请幼儿将教具放回原处,离开课室。

    区域延伸:提供邮票箱进行进位加法横式练习。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在本班的的初步尝试。孩子们通过操作形象的邮票教具,初步学习了不进位的加法。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由有序地进行工作。

    本堂课加强了幼儿大数目的加算练习,也加深了对数位的理解,为小学的加法运算奠定基础。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法复习不同颜色的邮票代表不同的位数,加强幼儿数位的理解。最后的错误订正,让幼儿对照该标准自已发现并自动纠正错误,无需老师的提醒,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在进行新工作展示时,老师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简练些,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幼儿进行自由练习,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幼儿。

    9的加法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圆片(或小棒)5个。

    师:小朋友们,在大海深处有一座小岛,小岛上有很多很多的宝藏,老师今天要带领大家乘船去寻宝,你们想去吗?我们需要勇敢闯过七关才能拿到宝藏,有没有信心?跟老师一起出发。(第一关。)

    师:我们的孩子真棒,分与合的知识掌握得真好。第一关已经顺利过关。

    (1)观察图意。

    师:谁能说一说左面这幅图小丑手里的气球各是几个?说一说。

    师:咱们接着看右面这幅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和左面这幅图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谁能把这2副图连起来说一说?说得既清楚又简洁。

    生:小丑左手1个,右手3个,合起来是4个气球。

    你会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我们还可以用圆片摆出来这幅气球图,谁上来摆一摆。

    师:我们用一个大圆来表示合起来。你会用手势表示合起来吗?(生做动作)

    师: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加号,横平竖直,生书空2遍),加号表示合起来。

    那谁来说说3+1=4表示什么意思?就表示把3和1合起来是4,谁来说一说?反复请学生说,同桌说3+1=4表示的含义。

    自己小声说一说,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接着,又看了什么?观察的真仔细,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图的意思?

    生:草地上原来有3只兔,又来了2只兔,合起来一共是5只兔。

    师:要求现在一共有几只兔?你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你会算吗?

    师:得数是5,你是怎样想的?(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5。)

    提问:那3+2=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3和2合起来是5。)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知道把2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图意?你会算吗?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图意?你会算吗?

    观察这2道算式中的数。哪里是一样的?有没有不一样呢?

    师:通过几个小朋友的观察,我们知道了加号前后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他们的位置不一样,交换了,得数呢?都是3。)

    老师这还有2道算式,你能照样子边摆边说吗?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

    直接报得数。

    孩子们真棒,我们用智慧连闯7关,我们已经顺利到达了宝藏,高兴吗?老师也高兴,看看你们的笑脸。我们认识了加号,知道合起来用加法。

    会读会说加法算式,我们以后会闯关学更多的知识,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9的加法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计算导入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计算:

    26+35+11 65-21+18在两位数运算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你说我说,探究新知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买一件上衣和件下衣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两件下衣需要多少钱?

    (4)上衣比下衣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

    (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

    (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

    (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

    (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列分式计算:112+103=215(元) 215+88=303(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112 215 112 + 103 + 88或+ 103 215 303 215 + 88 303

    (4)口算(凑整百、整十)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独立思考说出理由。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再通过学生讲解补充掌握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过关形式)

    真了不起,这么快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看来大家的计算能力非同一般。老师带来了过关游戏,敢不敢闯?好,请看第一关。

    第一关:计算795-35-138 335+280-104

    第二关:一水果店有300斤苹果,上周卖了132斤,这周卖了121斤,现在还有多少斤?

    第三关:王阿姨去逛商场看中三件商品:电话248元,果汁机187元,饮水机186元,她的钱包里有600元,够吗?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发言。

    县优质课参赛课后反思

    这次优质课评选参赛人数比较多,比赛用四天的时间完成了整个比赛。参加完讲课比赛后自己有很多感想:

    一、自我反思

    1、思想不重视,准备不充分。

    在起初接到参赛通知后,由于认识不是很到位,我没有十分投入的去积极准备,以至于过了几天才算是定下了整个讲课内容。幸好得到我校兰主任和赵主任

    给予的积极的指导和帮助,一起研究教材,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进行纠正。并让我在有评委的情况下反复多次的练习,使自己在一些环节上改进和提高了很多,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

    2、评价语言不丰富

    大家都知道老师的`评价语言亲切自然,可以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评价学生:“你说得太好了,老师和你想得完全一样”,“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声音能再大一点就更好了”,“不要怕,大胆地说,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你找出错的原因,你会进步得更快”。在起初练课时,我总是不能自然的评价学生,在两位主任的帮助下总感觉进步不小,但在讲课时还是不能自如的进行评价。

    3、教学基本功不足,相关知识学习不够。

    通过讲课发现自己在这次比赛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问题,可以说这与自己平时放松了对自己基本功的练习有关,同时对教材以及讲课中语言的点拨不到位,对学生出现错误状况后反映不敏感,这些都反映出了对课堂的内容的学习不够,所以我认为自己该学的东西还很多。

    二、成长收获:

    1、经受磨练。

    我参加工作10年来,从未参加过县级数学讲课比赛,在接到参加优质课比赛通知后感到很兴奋,这对我个人来说是很难得的一次机会。在准备课的时间里,总是感到,心里挂着,脑子里想着,梦里梦着,心情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准备课时的自己的思路与他人观点的不一致时的心乱如麻,再到后来的思路清晰,到即将比赛时的紧张心理,到讲课结束后的一身轻松。可能整个过程是很多参加过类似讲课比赛的老师们都经历过的,我为自己经受住其中的磨练而快乐,也为磨练后的提升而幸福,最终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我通过参加这项活动从中得到了、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也许在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讲课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从准备课到讲课过程中,对教材以及教案的多次修改;从学校老师对我的这节课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不足改进和提高我的这节课的过程,过程中的改进提高,是自己的一大收获。

    通过观摩选手们的讲课,开阔了视野,看到了自己一直追求却没有做到的东西;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通过观摩,发现有些课讲的确实很棒,选手的教容教态、驾驭课堂能力、课堂处理问题能力和与学生交流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可学之处,通过观摩课我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我感觉收获很大,对如何准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反思课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自己还应该学习哪些东西也更加明确了。

    9的加法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意义,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价值,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一定得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加法交换律在( )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 )+( )

    a +100= ( ) + ( )

    二、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出示自学指导。

    1、认真看课本29页的例2。想想(88+104)+96先算什么?后算什么?88+(104+96)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104+96”要加小括号?

    2、(88+104)+96与88+(104+96)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观察后比较(88+104)+96

    与88+(104+96)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检测。

    1、根据自学指导检测。

    2、习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136+157)+143=136+( + )

    (288+495)+105=288+( + )

    (○+□)+△= ○ + ( + △ )

    (a+ )+ = +(b+c)

    (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填数。

    53 + 36 + 6 4 = ( ) + ( + )

    4 8 + 2 7 + 6 2 = ( )+ ( + )

    8 9 + 1 2 5 + 1 1 =( + ) +( )

    3 5 0 + 3 7 4 + 6 5 0 = ( + ) +( )

    (3)不用计算,把左右两边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a: 76 +1 8 + 2 2 1、( 2 7 + 7 3 )+ 4 6

    b: 4 2 + 2 4 + 5 8 2、 7 6 +( 1 8 + 2 2 )

    c: 3 1 + 1 9 + 6 7 3、 2 4 +( 4 2 + 5 8 )

    d: 2 7 + 4 6 + 7 3 4、( 3 1 + 1 9 )+ 6 7

    (4)哪个算式计算最简便,就把表示哪个算式编号的字母填在□内。

    78 +157 + 22 □

    A 78 + (157 + 22)

    B 157 + (78 + 22)

    C (78 + 157)+22

    9的加法课件 篇6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正确熟练的口算5以内的加法。

    4、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娃娃伴着徐徐的凉风向我们走来。他想和小朋友门一起做5的拍手游戏,好么?

    游戏玩完了,秋娃娃玩的可高兴了,现在她想带大家到果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么?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体会加法交换率。)

    生2:他们的.加号两边都是2和3,等号后面都是5。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秋娃娃可真高兴,它决定送给你们一份奖品。瞧(电脑出示第二幅图)

    师:秋娃娃送给她家什么奖品?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么?(同桌互相交流)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再次体会加法交换率。)

    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果园里的小动物可不服气了,说:“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那才叫本事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么?

    看着自己摆的图片和同桌互相说算式。集体订正。

    同学么顺利的解决了小动物的第一个题目,这会儿,小兔子急了,他也想给大家出个题目,瞧:(电脑出示图)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看着一幅图列出这么都得加法算式。我要给你们一点掌声。可是小动物门的题还没完呢!

    小朋友们刚才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敢的闯过了小动物门的重重关卡,咱们的朋友秋娃娃见了可真高兴!他向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做手指游戏。

    手指头动、手指头动,5可以分成1和几?

    生:5可以分成1和4,1+4=5、4+1=5。

    生:5可以分成2和3,2+3=5、3+2=5。……

    生:你伸0,我伸5,0+5=5、5+0=5。……

    师:看了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林子里的小鸟也想来参加,瞧:(电脑出示图)

    时间过得真快,秋娃娃要回家了。可是他想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帮他把林子里的果子摘下来,你们愿意么?看来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果子,你必须要回答出树爷爷的一个问题,这个果子才能送给你,你们有信心么?(出示一棵挂满苹果的苹果树,每一个苹果上又一个题)

    4+1= 2+3= 0+4= 1+3= 5+0=

    2>( ) ( )

    1+4= 3+2= 0+5= 2+2= 3+1=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么完成了这么多地题,而且还帮秋娃娃把果园里的果子也摘下来了,那么庆同学们相依相你这节课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近填表现的特别好,就给自己的5颗星,如果你觉得今天表现的还行,就给自己的4颗星,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得不够好,应该继续努力,就给自己得3颗星。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为自己把表示成功的星星图上颜色。

    9的加法课件 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大家好!我执教的课题是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下面我结合多媒体的演示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流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课标要求:

    知识技能: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数学思考: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标解读:

    “掌握”是描述过程的行为动词,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核心概念是“运算技能”。主体是学生。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为素材,创设了“来到花果山”—“小猴摘桃”—“野餐”—“野餐结束”—“游水帘洞”—“小猴分桃”—“小猴跳水”—“小猴学钓鱼”这一系列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本节课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花果山”构成“情境串”,情境里又包含生动活泼的现实活动,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喜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信息窗一《5以内数的加法》是在学习了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本单元接下来要学习的减法做铺垫。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加法,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其实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一些数学故事里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正确的口算出结果,这节课只是原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有序观察信息窗时,他们显得杂乱无章,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语言表述不完整。而且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加法,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其实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一些数学故事里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正确的口算出结果,这节课只是原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通过课前检测,我们发现,5以内数的分成,学生在幼儿园已掌握,学生的正确率达到88%;对5以内的加法计算已经有56%的正确率。但对加法的意义理解还是不够。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5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小棒、数字卡片若干

    评价任务设计:

    1、解决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摆一摆,算一算)检测(目标一)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目标二)体会算法多样性的达成。

    2、解决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和信息窗中的其他问题检测(目标一)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3、基础巩固练习和拓展提升练习检测(目标一)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和(目标三)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主要教学过程:

    在新课之前,我利用有节奏的拍手游戏复习5以内数的分成,为新课做好铺垫。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环节我以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信息窗—花果山,在此我注重指导学生从上而下有序观察,会表达“天空上左边有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这样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此环节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共有几只猴子?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数一数的方法。教师肯定,手口一致的点数。引导学生借助学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摆一摆,体会加法计算的优越性。这里考虑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好动又好玩,理解能力以直观形象为主所以提前准备的学具有小圆片、小棒和数字卡片,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希望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可能(1)用一个小圆片表示一只猴子,摆出5个小圆片;(2)用一个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边摆两根,表示石头上的2只小猴子,右边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们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引出算式2+3=5,这里对于孩子们想出的不同办法都给与肯定与表扬。

    利用算式2+3=5,认识“+”号,通过让学生介绍各个数字代表什么来理解加法的意义。教给孩子正确的读法。依据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自主解决问题2一共有几只小鸟?课件出示小鸟的图片,先让学生自主解决,列出算式。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评价。在整个探究新知过程中,学生在小组探索、动手操作中获取了知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这样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就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其中包括基础巩固练习和拓展提高练习,基础巩固练习包括解决信息窗中的其他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一说图中的信息,然后选择一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将算式列在作业纸上。挑选列有不同算式的学生交流。

    接下来将“枯燥”的计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故事及游戏形式出现,首先小猴子愿意作导游,带我们游览花果山的风景。花果山不但有很多水果,同样也是鸟的王国,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现在一共几只小鸟?解决完这个问题然后继续向前走,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现在一共几只小鸟?这里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完鸟的问题再逛逛花果山里的苹果园(口算)只要说出苹果上算式正确的得数,就能得到又大又红的苹果,此题进一步巩固了算法。

    摘完苹果就轮到展示我的收获:画一画、填一填。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进一步理解了算理;故事继续进行,就在展示自己收获的时候,一只小猴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让学生编数学故事,列式计算。然后马上追问你还能讲出哪些“4+1=5”的故事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整个练习环节淡化了“练”的痕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给每个学生参与机会,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本节课小结时让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找到数学信息的?提出了哪些问题?你又是怎样操作的?等等。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9的加法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苏教版 数学教材74-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算法,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进位加法“满10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卡片口算。4+6= 4+9= 20+13= 30+3= 40+2= 30+40= 4+50= 5+9=

    2. 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24+2=( ),你是怎样算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周末,小明、小亮和小红到郊外游玩,休息时,他们正一起互相欣赏各自所带的画片。(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小明有9张画片,小亮有24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试着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预设:

    (1)小红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3)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提问:小朋友能列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9+6, 24+6,24+93.我们班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能列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些算式中,哪几道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得多少?用的是什么方法?

    三、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迁移类推,尝试学习。

    (1)24+6等于多少,你想怎样算?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小朋友可用小棒去摆一摆,想好的小朋友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方法:你怎么知道等于30呢?你是怎样想的?

    (3)谁愿意交流下你是如何摆小棒的(教师在黑板展示学生摆小棒计算的过程)提问:原来几捆?怎么多出来1捆?(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带着下面的小朋友将6和4合起来的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追问:你们先算的几加几?你们是怎么想到先算4+6的?

    (4)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计算过程。先要把24分成20和4,先算4+6=10,再算20+10=30。教师板书24+6分解式。

    (5)提问:24十位上是2,为什么24+6的得数十位上是3?这多出来的1个十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回答:4+6=10,满十进一,满十了就往十位上进一位,十位上就多了1个十,所以得数十位上是3。要求学生将书上例1算式填写完整,并提醒学生: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写完得数后别忘记写出单位名称。

    (6)这个方法你学会了么?请小朋友们看着黑板上的分解式,全班一起读读运算过程。

    2.自主操作,合作学习。

    (1)你能先估一估24+9的得数是几十多?你是怎样估算的?

    (2)24+9又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算一算。

    (3)交流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学生1:先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13,再算13+20=33,学生2:先把9分成3和6,先算24+6=33,再算30+3=33。

    (4)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尽管计算过程中拆分的加数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把一个数拆开后变成整十数再相加,这就把新的加法算式转化成了前面学过的加法算式。计算24+9的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

    (5)对比总结:观察比较、24+6、24+9这两道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梳理归纳: 24+6、24+9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板书),今天学习的24+6、24+9的得数是三十和三十几,十位上多了1个十,这多的1个十是哪里来的?生回答后教师规范语言“个位满10向十位进1”板书(进位),揭示本节课课题。

    四、练习巩固

    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了么?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检验一下吧!

    1. 课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38+2、26+7。两名学生上黑板完成,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汇报:结合分解式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课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先口算第一组题中的三题:7+3=、7+43=、7+83=。

    (2)观察比较:仔细观察这一组三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先算3+7=10。也就是说这三道题都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加得的得数与整十数相加。用这种方法,快速算算第二组、第三组。(左边同学第2组,右边同学第3组比赛)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其实,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多动脑筋,用心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学习的小主人,生活中的有心人!

    9的加法课件 篇9

    教学内容:p.53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元金额/元

    铅笔1支0.80

    电池4节24.00

    铅笔盒15.4015.40

    书包1个44.70

    面包3.00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0.4,一个数要大0.2,另一个数小0.2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我在课上并没有提倡用计算器来计算,我的出发点是要锻炼学生的口算和笔算,所以在计算像第8题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是不理想的。一开始是有的学生没读懂表格,再后来就完全是计算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课上是做一格交流一格,确保正确的前提下才继续的。

    第9题,不少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是无序的,所以容易出错。所以我在课上就强调了思考的步骤,从不变变找变的根据来思考,情况才有所好转。

    书上相应的其他练习我没做。

    9的加法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加法”中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竖式计算以及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法则。

    2、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培养学生迁移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平等、交流、对话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种数统计表”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我国种数统计表”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资源,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与学法

    注意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留给学生布置预习的内容和时间,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学习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决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交流在练习中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收集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和图片,使孩子们发挥自己善于表现自己的天性,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学生课前收集野生动物的资料,并以信息发布会为平台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我中了解有关野生动物的信息,然后以课件出示各种物种以及统计表,让学生观察、质疑、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由此导入了新知学习,培养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的意识和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首先由学生根据信息自己讨论交流预习生成单,培养学生的预习探究的习惯。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明确自己所列算式和算法的理解,在小组内形成共识。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汇报,说出各自小组的算法,不但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最后对比揭题,在练一练习题之后,让学生将所计算的竖式与前面学过的对比,找出不同之处,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新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使学生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贯通。

    (三)课堂检测。

    此环节设计了“比一比,谁最棒”、“数学医院”和“实践应用”活动,利用“比一比“活动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为能在比的过程当中进一步的理解算法,形成技能。设计了数学医院,让学生能把自己学到的算法应用到纠错中,并且说说自己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有收获。在赛算结束我设计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我评价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全课小结:通过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谈收获活动,使学生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成功与喜悦。

    9的加法课件 篇11

    1.通过计算使学生加深加减法的含义,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的熟练程度。

    2.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师生共同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兴趣。

    2.口答。

    1. 教师将1——10的两组卡片,打乱顺序,分放在两个纸盒里。

    2. 一个学生抽出两张卡片,较快说出得数,如果算对了,就把卡片留在自己手中,如果算错了,就把卡片放回去,然后由另一个学生抽卡片,算出得数,这样轮流抽,直到所有卡片抽完为止,最后手中得到卡片多的为优胜者。

    (1)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一个学生出示口算题卡片,并做裁判,另外两个学生抢答,看谁又对又快,给得胜的学生发红花,然后,三个学生交换角色,再玩。

    2.口算下列各题。

    3+2=7+4=5+3=7+8=6+6=8+0=9+0=

    5+7=1+6=4+7=4+5=2+7=9+4=5+5=

    1+3=2+3=3+3=4+4=6+6=7+7=8+8=

    3.填空。

    ( )+ 3 = 6 5 +( )= 810 - ( ) = 7

    ( ) + 4 = 97 + ( ) = 10( ) - 4 = 3

    总结方法:若出现进位加法算式,可使用凑十法完成。先凑十位,再凑个位。

    英语的课件(汇编9篇)


    感兴趣的话题“英语的课件”我们为您为您准备了一些资讯。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期望此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英语的课件 篇1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3 Reading Part A.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three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 in this book.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ociety sense. It can help students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Mos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computer games. So this topic can greatly attract their interests. It can accelerate them to learn English and geography well. After learning this lesson, they will know English and geography are as important as computer .Without much knowledge ,you won’t be able to learn computer well.

    To understand the aim of an educational CD-ROM and what the character can do

    To infer meaning from keywords, context and existing knowledge.

    To master the Passive voice.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train the students how to use their own word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四)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To review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To learn the Passive voice.

    To tell more about the CD-ROM.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and answer teacher’s questions

    2. Difficult points:

    The Passive voice.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Software: PowerPoint and so on. They will be needed in this lesson.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use these methods are helpful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by telling them that they are going to read about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Explain that the game is se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involves a tour around the world

    Tell students that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ssage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to the game .Listen to the tape.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What’s the name of the new educational CD-ROM?

    What can it help you to do?

    Who is the designer?

    Tell students that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ssage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How old is he?

    What does he like doing?

    What was he doing when he fell asleep?

    Tell students that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agraphs of the reading passage, on page41, explain how the game is played. Ask them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reading passage on page 41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How can you earn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

    How many levels does the game have?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finish the game?

    What do the questions test?

    What will you see on the screen when you reach a new place?

    What can you learn about when you reach London?

    What will you see when you passa level?

    What happened to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Read the whole passage and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in 5steps)

    1 See a golden cloud with instructions on it

    2 See cloud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t places; See cloud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3 Get a point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correctly

    4 A cloud will come down and carry you off to a new place

    5 See a world map. The old place is marked in bright purple

    If possible,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passage.(with their own words)

    Step7 Use the following keywords to try to retell the passage.

    Paragraph1.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Come out, interesting, at the same time, be designed by, the all-time favorite CD-ROM

    Paragraph2.

    Main character, love traveling, lie on the grass, fall asleep

    Paragraph3.

    be written on, different color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earn enough points, come down, Carry off

    Play the role of, take …an hour to finish, travel around, Test your knowledge of,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Be the best , get it in sold out

    1 Translating the following phrases:

    1)同时                        2) 过一关

    3) 扮演…角色                 4) 光盘的设计者

    5) 一直广受欢迎的'游戏         6) 得到足够的分数

    7) 睡着                       8) 英语语法和词汇

    13) 掉下来                   14) 售完

    2 Try to recite the text.

    1)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has just come out.

    When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Carry you off to a place you have never visited before.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2) The Passive voice.

    It is designed by Nancy Jackson. These words were written on it.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in bright purple.

    Get it now before it is sold out英语说课稿(英文版)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3 Reading Part A.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three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 in this book.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ociety sense. It can help students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Mos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computer games. So this topic can greatly attract their interests. It can accelerate them to learn English and geography well. After learning this lesson, they will know English and geography are as important as computer .Without much knowledge ,you won’t be able to learn computer well.

    To understand the aim of an educational CD-ROM and what the character can do

    To infer meaning from keywords, context and existing knowledge.

    To master the Passive voice.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train the students how to use their own word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四)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To review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To learn the Passive voice.

    To tell more about the CD-ROM.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and answer teacher’s questions

    2. Difficult points:

    The Passive voice.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Software: PowerPoint and so on. They will be needed in this lesson.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use these methods are helpful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by telling them that they are going to read about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Explain that the game is se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involves a tour around the world

    Tell students that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ssage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to the game .Listen to the tape.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What’s the name of the new educational CD-ROM?

    What can it help you to do?

    Who is the designer?

    Tell students that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ssage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How old is he?

    What does he like doing?

    What was he doing when he fell asleep?

    Tell students that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agraphs of the reading passage, on page41, explain how the game is played. Ask them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reading passage on page 41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How can you earn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

    How many levels does the game have?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finish the game?

    What do the questions test?

    What will you see on the screen when you reach a new place?

    What can you learn about when you reach London?

    What will you see when you passa level?

    What happened to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Read the whole passage and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in 5steps)

    1 See a golden cloud with instructions on it

    2 See cloud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t places; See cloud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3 Get a point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correctly

    4 A cloud will come down and carry you off to a new place

    5 See a world map. The old place is marked in bright purple

    If possible,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passage.(with their own words)

    Step7 Use the following keywords to try to retell the passage.

    Paragraph1.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Come out, interesting, at the same time, be designed by, the all-time favorite CD-ROM

    Paragraph2.

    Main character, love traveling, lie on the grass, fall asleep

    Paragraph3.

    be written on, different color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earn enough points, come down, Carry off

    Play the role of, take …an hour to finish, travel around, Test your knowledge of,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Be the best , get it in sold out

    1 Translating the following phrases:

    1)同时                        2) 过一关

    3) 扮演…角色                 4) 光盘的设计者

    7) 睡着                       8) 英语语法和词汇

    13) 掉下来                   14) 售完

    2 Try to recite the text.

    1)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has just come out.

    When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Carry you off to a place you have never visited before.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2) The Passive voice.

    It is designed by Nancy Jackson. These words were written on it.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in bright purple.

    Get it now before it is sold out

    英语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12个生字,掌握生词;

    2.通过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并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1、能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读写“丑、堆、孤、单、洁、越、冷、影”8个生字,认识两点水(冫)。积……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

    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鱼船。

    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出儿歌的韵律美;

    2.能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分析、记忆字形,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英语的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Unit11 Clothes Lesson Three.

    教学目标:

    1、Vocabulary:umbrella, violin, watermelon, watch.

    2、Find and color. Trace and match.

    教学目标的检测途径 通过Find and color. Trace and match.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重点难点:

    Listen and say the words .

    Understand using the words.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通过单词、图片的对比进行巩固,umbrella比较难读,利用实物呈现。

    教具准备:

    recorder, tape, pictures, slide show, computer.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Sing the song .“ Its a dress.”( Page 37 of Book 2 )

    2、Greetings.

    T: Hello.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Hello. Good morning , Miss Liu.

    T: Nice to meet you.

    Ss: Nice to meet you,too.

    3、Review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T: Whats this?

    Ss: Its a dress / shirt/ sweater.

    T: What are these?

    Ss: They are pants / shoes /socks.

    二、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T:Its rain ,open up your……?让学生说下雨了怎么办?打开什么?Look at the picture with the computer. Umbrella.Listen and say .打开雨伞让学生逐一说,小组说.

    T:Look at the umbrella .Does it look like a star? A square? Ss:No ,it a circle. T: Yes,Look at the umbrella Its round, round, round. 板书,教说学习round.学生看教室内的物品说什么是round.

    2.T:Look at the picture with the computer. Trace and match.Is it round?Listen and say . T:Look at the watch. Its round, round, round.

    3.呈现watermelonT:Look at the picture with the computer. Trace and watermelon. Is it round? T:Look at the watermelon Its round, round, round.

    4.T:Look the violin. Its not round.

    5、Play a guessing game:Ask and answer. What is it?

    三、巩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Trace and match. ( Page39) Find and color. (Page 41 of Book2)

    2、Check up on the answers.

    3、Say the rhyme.

    4、Summary.

    四、作业布置

    1.Read the words.

    2,listen to the text.

    板书设计:

    Look at the watch.

    Its round, round, round. umbrella, violin, watermelon, watch.

    英语的课件 篇4

    本单元围绕the Silver Screen(影视) 这一主题开展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影视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大体现,作为当今社会人们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学主题。

    本单元所选的语言素材涉及中外名片、著名演员、著名导演, 具有典型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正如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所提:学习中文影视文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观看影视片断、影视海报的教学过程中,“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同时本单元的教学对教师本身的中外文化修养、广阔的知识面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

    (1).对国外著名影星、导演及他们作品的了解。如教材中涉及的Meryl Streep,Keanu Reeves,Steve Spielberg等,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文化视野。如何填补学生这方面知识缺乏的信息沟。

    (2).对国内著名影视导演及他们代表作品的了解。如何设计任务让学生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链接。

    (3).对影视界名人及电影的评价(comments)如何写影评(review)。

    1. 学习、掌握关系副词when,where.,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及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2. 学习掌握一些有关影视的词汇:

    如: career, director, script, play a role in ,Oscar, award, studio, scene, follow-ups等。

    掌握其他一些课文中涉及的词汇:

    如:graduate, attack, creature, owe…to…, take off等。

    3. 学习掌握一些用于讨论、评价电影的结构句式:

    如:What’s the film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tory of the film?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film?

    I like / don’t like the film because…

    The film is about… I think the ending of the film is …

    4. 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及扮演角色、编写剧本、撰写影评等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 学习几位著名影星、导演执著于艺术、献身于艺术的敬业精神和对人类艺术的巨大贡献。

    2. 从Keanu Reeves 艰辛的成功途中(In the begin did many small jobs, then played in many cheap films.)我们可以学习到:要成就事业需付出辛勤劳动,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与毅力。

    3. 通过学习国外著名影视界人物,培养学生了解、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4. 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其团队精神。

    能总结定语从句的结构规律,并加以应用;在学习中借助电影海报图画、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

    利用影视资源,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积极参与采访、表演、调查等英语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采访、表演等真实交际活动提高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其过程中能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能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

    通过了解影视知识,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拓展所学知识。

    1. 了解英语国家影视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成就和贡献。

    2.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著名影视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3. 通过中外影视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影视文化的理解。

    这部分的重点是引出本单元的话题---电影,了解学生对电影的熟悉程度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活动步骤:

    1.师生互动:教师提一些问题如Do you like seeing films? How often? Favorite actor? Actress? Film?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展示一些学生熟悉并喜欢的名演员、名片的海报,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对本话题的兴趣。

    2.小组活动:教师选取几副不同题材的电影画面(可选取教材外的其它画面),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小组选一幅画面进行讨论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 scene? What happens before/after the scene? 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已知的电影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各种不同的观点。

    3.班级活动:向班级其它同学描述本小组所选图片,其他同学可给出不同意见。

    本单元的听力是培养学生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并让学生熟悉interview这种形式。Task: To discuss what questions the reporters will ask when interviewing famous directors.

    活动形式:

    1. 师生互动:教师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并为过渡到听力部分做准备。问题可设置为:Of course these films now are very popular and successful, and what does the success of the films bring to the actors? 学生各抒己见,金钱、荣誉、名气,成为公众人物后带来一个问题They received a lot of interviews。

    2. 小组活动:教师引出问题What questions will you ask when interviewing an actor?通过小组讨论,收集尽可能多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预测听力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对interview这种形式有所了解。

    本单元说的任务是利用阅读所得信息开展对名演员的interview,从而提

    演员的职业有所了解并增加学习趣味。

    Task: To interview famous actors and directors in different ways.

    活动形式:

    1、 师生互动:教师可设置问题了解学生对电影大奖及获奖演员的了解程度,为接下来的两位演员的介绍作好铺垫。问题可为Can you tell me some famous awards to the films in the world? Try to tell the famous actors, actresses and the films you know that have won the Oscar.

    1. 班级活动: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分别由Meryl streep和Keanu Reeves主演的电影Out of Africa《走出非洲》和 speed《生死时速》片段,并可展现他们主演的其它电影的海报,让学生在视觉上对这两位演员及他们的表演有所了解。

    2. 个人活动,但先把学生分成两组,分组阅读,然后完成下面表格中的信息。

    3. 小组活动:选两位学生,一位当主持人,一位当Meryl streep/Keanu Reeves,其他同学充当观众,模仿央视“艺术人生”的形式作一访谈,要求主持人留一些时间给观众提问。

    1) Why are they so popular and successful?

    2) What is needed to be an actor/actress?

    3) Would you like to be an actor/actress one day? Why(not)?

    6. 小组活动:教师播放电影“home alone”《小鬼当家》片段,将原声消去,让学生分组给出对白及表演,最后可让学生互评哪一组做得最好。

    (四) Word Study(提前):

    本单元词汇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与电影有关的词语如studio、follow-ups、award、script等,对学生而言,有些生疏,因此教师可给出一些视觉上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学,使之有更清晰的认识后,再辅之以语境,利用语境来推测词义,达到猜词的效果。如给出The Matrix和The Matrix Reloaded的电影海报,学生很容易得出:The Matrix Reloaded is the follow-up of The Matrix。通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在做第七小题时,只要利用好文中的线索Speed II, Jurassic Park III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follow-ups。

    作而突出导演的重要作用。Task: To experience being a director (write one scene of the film and act it out).

    1.师生互动:教师提问If you want to make a film, who do you

    need to invite?通过此问题引出电影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角色,如photographer, actor/actress, editor, director等等

    2.小组活动:

    1)教师可设置这样的讨论题:What part would you like to play in making a film?根据选择分组,让他们讨论选择各角色的理由。同时讨论各角色在电影制作中所做的不同工作。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根据所选的各种角色交叉分组,发挥各自的作用。

    Think of one scene you are quite familiar with and act it out.

    a. What would the scene be like and what happens in it?

    b. Who are the main actors in that scene and what do they do?

    c. Write a short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本篇阅读材料是人物传记,介绍了著名导演Steven Spielberg 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的主要成就和作品。通过文章的学习,旨在了解西方的电影文化背景以及学习名导Steven Spielberg的那种对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

    分别给出阅读材料中提到的五幅电影(Jaws, E.T., Jurassic Park, Schindler’s List, Saving Private Ryan)的图片,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图片进行预测,各个小组根据不同的图片猜想影片的大概内容及主题。

    快速阅读课文的Para3-5 , 查找出有关这5部电影内容和主题的信

    阅读并查找有关Spielberg的信息:

    1) 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

    2) When did he start making films?

    3) What did he use to make films at first? and later?

    4) What was his dream?

    5) What did he study?

    6) When and with what did his career take off?

    7) What does Spielberg owe his success to?

    该部分可分成两块,其中第二块内容可以提前到阅读中去完成,也可在读后总结,当学生读完影片内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五部影片的内容是什么(写尝试应用定语从句,体验定语从句的结构)。第一块(Questions)中第1,3,5三个问题比较难,从文中直接找不到答案,也是学生理解上需要升华的部分。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讨论来理解这几个问题。让学生领会以下几点:1)、英语作为工具的重要性 2)、不懈努力、持之以恒 3)、成功需要家人的支持,合作、互助精神。

    这部分的重点是学习掌握关系副词when,where,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及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Task: To talk about some famous directors in China and some of their most famous and popular films,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

    活动步骤:

    1. 师生互动:教师提一些问题如What Chinese directors do you know?

    What are their well-known films?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国内知名导演的海报,从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谈论某个导演及他的代表作品,引出定语从句。

    如Zhang Yimou is the famous director who successfully directed the film Hero.

    2.小组活动:教师选取几副大家熟悉的国产大片的电影画面,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来自什么电影,他们的男、女主角(main actor/actress)分别是谁。然后用定语从句知识来谈论。如:Shaolin Soccer is a funny film in which Zhou Xingchi plays the main role.

    3.班级活动:给出几副图片及几个关键词(key words),用所学定语从句来描述图片。如:

    北京申奥成功图 Beijing the city Beijing is the city where/in which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4.大组活动:全班以座位为单位分4大组,开展竞赛。1)小组讨论,两人一组,一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并给出2-3个关键词,另一名同学用定语从句进行描述。2)班级活动;结果汇报,教师记录,看哪个大组能正确描述的情景最多。教师给出评价。

    该部分主要阅读张艺谋的影片Not One Less并学习如何评价电影及写影评。Task: Make comments on films and write reviews about them.

    1. 师生互动:教师可设置问题了解学生对张艺谋及其主要作品的熟悉情况,为接下来阅读Not One Less 作铺垫。问题可为 What does he do? What is famous for? What films has he directed? What is his recent film? 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him? 同时呈现张的有关信息表格,为后面的Survey 作铺垫。通过提问谈论《一个也不能少》有关情节,为阅读作铺垫。

    2. 个人活动:阅读Not One Less ;回答问题,填写信息表。

    3. 班级活动:学习写review 的有关建议。并以Not One Less 作为例子写影评一篇。

    4.个人活动:Survey--Your favorite director and his film in china

    5.小组活动:讨论关于Your favorite film What’s it about? What kind of story do you think it is?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actors/ actresses?...

    6.个人活动:模仿前面所学,写一篇影评 My Favorite Film

    7.两人活动:交换作文,从影评内容、时态、单词拼写、所用词汇等方面相互交流、修改。

    英语的课件 篇5

    1、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短文,完成相应的活动。

    2、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较好完成“招聘会”的活动。

    1、本课重点是操练巩固本单元11个职业名称的单词和重点句型:What does he/she do? Where does he/she work? How does he/she work?

    2、本课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短文中的新语言,如:help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likes helping people. help tourists find their way.以及三个小建议。

    预设问题: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What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do ?

    Where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work?

    How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go to work?

    How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go to work?

    (设计意图:课前chant热身,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复习旧知。通过日常会话,复习巩固本单元主要职业名词及句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I.T:Now, I will introduce some my friends to you. What do they do ? Can you guess?

    T:OK!Let’s meet my first friend. (投影出示卡片:She works in the school. She teaches English in the school. She loves her children very much. What does she do? She is a ___________)

    师生一起读卡片上的内容后,让学生猜所描述人物的职业,然后揭示答案。

    II.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个片断.(投影出示卡片:He works in a car company. He likes math and drawing very much. He can design(设计) many cool cars. What does he do? He is an ______________.)

    师生齐读内容,出示单词卡,教读design。之后师问:What does he do ? can you guess?

    S3: Maybe he is an engineer.T: Yes, he is an engineer. You are very clever!(揭示答案)

    III.Now, let’s go on , meet my friends. I have many friends. (投影出示卡片:They like beautiful cities. They like traveling(旅游) very much. Who are they? They are ______________)

    Can you read the passage? Have a try, please!

    (学生试读小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后,教师说出答案并出示tourists单词卡,并领读。)

    IV.投影出示一张城市交通图,在图上标出两个旅行者。

    学习本课难点句子:Help the tourists find their way.并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路线。

    V.出示周杰伦照片,讨论交流信息:

    (出示提示句子) Look! I think Zhou Jielun is a singer. He goes to work by car. He likes singing very much. What do you think of Zhou Jielun?(学生看提示语和同位讨论)

    (投影卡片内容:

    投影出示句子。Zhou Jielun is a singer. He goes to work by car. He likes singing very much.

    VI.出示另一张照片(教师自己的照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讨论交流信息。

    VII.出示一名银行会计的工作照片。

    用同样的方法讨论交流并学说句子:helps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投影出示提示:

    学生两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句子中的用词、发音等。

    VIII.投影出示刚才的三段短文。Can you read the passages by yourselves?学生看投影自由阅读。

    T:Can you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sk and answer in your groups.

    投影出示问题:

    1. What does Zhou Jielun do?

    2. What does Xiao Hong do ?

    3. Who works in a school?

    4. Who likes singing?

    5. How does Miss Liang go to work?

    6. Who help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教师提问投影上的问题,学生抢答。

    (设计思路:通过先阅读部分与课文相似的片段,引出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教读、理解。排除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并且用反复出现的方式操练重点句型。)

    学生打开课本,自由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参考问题:

    A. How many friends do we have?

    B. Who are they?

    A. Wang Li is an engineer.

    B. She likes reading English very much.

    C. She designs many cars and buses.

    D. She goes to work on foot.

    A、 Li Xiaobin is a policewoman.

    B、 He works is a hospital.

    C、 He helps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D、 He goes to work by bus.

    第三段:can you answer my questions?

    A、What does Yuan Yuan do?

    B、What does Yuan Yuan like?

    C、How does Yuan Yuan go to work?

    (设计思路:通过简单判断,给与学生阅读的自信。就短文的内容提出yes-no等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通过快速阅读理解语篇的大意)

    Let’s read all the passages together, OK?(齐读全部课文一遍)

    Now questions for you? 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your English books?

    Ask and answer in your groups, then write the answers on your English books.

    学生读短文完成文后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借一个同学的课本,投影展示答案。

    (4)听录音,跟读课文。

    (5)自由朗读课文,品味语感。

    (设计思路:通过阅读解决语篇内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检测学生理解程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通过做课本上的问答题落实到写上。)

    T: Look! there are three tips here.(课前将文中的三条建议贴在黑板上)

    老师读完三条建议后说:I want to be a singer, because I like singing very much. What about you?

    S1: I want to be a teacher, because I like children.

    T: Thank you. What else?

    S2: I want to be an accountant. Because I like math very much.

    T: Thank you. What else?

    S3: I want to be a teacher, because I like students.

    T: Thank you. What else? What about you?

    S4: I want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 Because 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设计思路:将书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并得以拓展。体现了用英语的思想。)

    (1)T: Now you are the managers in the many companies, and you need somebody work for your company.请你根据你们公司的工作性质,到人才市场去聘用一些人员为你的公司服务。(课前在学生的桌子上分好小纸条,上面写着虚拟身份的相关信息,每组为一个公司。)

    (2)教师示范在求职介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并用英语表述理由。

    Zhang Yong is a happy man. He likes helping the sick(病人)people.He likes white.

    He wants to be a doctor. So I choose Zhang Yong. Because he wants to be a doctor, and Yongxin hospital needs a doctor.

    I work in Yongxin hospital. I choose Zhang Yong. Because Yongxin hospital needs a doctor. And Zhang Yong wants to be a doctor.

    Can you tell me? What about you?

    Now you can stand up and look for the personnel for your company. OK?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寻找、阅读求职信息,在小组内讨论并寻找自己所在公司需要的人才。试着用英语表述聘用原因。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推举一名代表介绍自己聘任的人员并说明理由。在班内介绍。

    (设计思路:设置扩展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任务型活动中扩展运用阅读信息。)

    (5)T: Boys and girls, toady, it’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a nice job. So we must work hard, and make a new day. OK?

    (设计思路:通过创设一次招聘会的场景,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英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辨的能力,真正做到“用中学,学中用”。)

    英语的课件 篇6

    目标:能够正确说出自己的性别。

    乐意积极参与英语活动。

    准备:男孩、女孩的胸饰

    请大班幼儿表演(2名),枪、洋娃娃

    进程:

    1、师生问好

    2、请大班幼儿表演

    男孩(师给他穿裙子):No,NO, I’m a boy

    女孩(师给枪他玩):No,NO, I’m a girl

    请小朋友说出男孩与女孩的区别,教师在黑板上画下来

    oys have short hair, wear trousers , like gun

    Girls usualy have long hair , wear skirt ,like doll

    3、集体练习

    T: Is he a girl?

    S: No (回答原因)

    T: Is she a boy ?

    S:NO(回答原因)

    练习发音:Boy Girl

    4、游戏巩固练习

    ①谁的反应快?Boys stand up! Girls stand up!

    ②找自己的图标

    教师请幼儿上来找自己的图标,并大声说I’m a boy/girl

    5、结束

    Boys and girls stand in a line 下楼做游戏

    名称《Clap Clap Clap your hands》

    目的:

    1、初步学念儿歌,理解nod/raise/strectsh 的含义

    2、积极参与英语活动,保持愉快情绪。

    准备:机器人头饰

    进程:

    1、游戏Follow me 感知Slowly quickly

    2、出示卡片,复习head arms legs

    并引导幼儿区别单复数

    3、机器人情境表演

    机器人伴随音乐出场与幼儿打招呼

    ①教师介绍机器人可以用声音来控制。发出口令:nod your head / strectsh your arms / raise your legs 引起幼儿学习欲望。

    ②请幼儿一起来控制机器人,发出口令。

    ③机器人突然不能动了,请个别幼儿上前给他加油,然后发出口令,

    ④幼儿间相互控制,一名幼儿扮演机器人,另一名幼儿扮演发出口令者。

    4、音乐游戏

    《Shake my hands》

    反思:

    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是以兴趣为主体,游戏为载体的。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遵守三个“动态”教学的原则,即趣味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变化性原则。幼儿是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的,他们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形式,英语口语课的“动态”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在无任何心理压力的状态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并且乐在其中。

    第一环节:我充分利用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喜爱模仿。在这一引导部分注入了无意识注意,使幼儿在游戏中能听熟所要学习的短句。

    第二环节:出示图片让幼儿巩固以前所认识的老朋友,但我并没有单纯的出示,而是用沙包投掷的方式使孩子们注意力更集中,更觉得有趣。在动静的交替变换中,有意识记忆得高了提高。这是变化性原则的体现。

    第三环节:重点环节。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机器人特别感兴趣,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游戏活动对幼儿所要学习的短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停地制造一些小麻烦,比如:突然头不能动了!这就势必将本来已经念疲惫的的幼儿的兴致又提起来了,使幼儿能够体验到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头脑风暴。

    第四环节:结束环节。我带领幼儿唱唱、跳跳,这个英文歌曲是先动后静的,我利用幼儿“爱动”的天性,在不知不觉中将幼儿的活动量及心脏跳动的次数慢慢的降低,但又不失趣味,使他们始终处在一种游戏的状态。这是趣味性原则的体现。

    英语的课件 篇7

    Lesson Plan Presentation

    Reading Part in NSEFC Module 1 Unit1 Friendship——Anne’s Best Friend

    Hello, everyone. I’m …. I’m very glad to be here to present my lesson plan. The lesson I’m going to talk about is the reading in NSEFC module 1 Unit1 Friendship. The title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is Anne’s Best Friend. I will present how to teach it and the reasons for doing so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analyses of teaching material and learning condition, teaching objectives,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blackboard notes.

    First of all, I’d like to analyze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xt is about the story of a Jewish girl who treated her diary as her best friend when she was hiding away from the Nazi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mainly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Anne and her diary named Kitty. The second part is a diary entry written by Anne in the form of letter addressed to Kitty. The text is a bit long and there are a lot of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it, especially in the letter.

    Now, let’s move on to the analysis of learning conditions. The students are in grade1 in the senior school, they have achieved certain English level so they have no problem in comprehending the text and get the basic idea. They have learned the Second World War so their previous knowledge about it can lessen their difficulty of comprehension. But most of them maybe are not very familiar with the sufferings of the Jewish people during the war. I will introduce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rightl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lesson so as to prepare the students for the deep study of the text.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learning condition, I’d like to propos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language skill

    Ss will improve their reading skills by training some of the reading skills, 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It is the important point of this lesson.

    Ss will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s by writing a letter to their friend. It is the difficult point of this lesson.

    (2) language knowledge

    Ss will master most of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This is the important point of this lesson.

    Ss will know the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3) Affective objectives

    Ss will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riendship so they will cherish their friends more than ever before. Ss will realize the cruelty of the war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ace.

    (4) Culture awareness

    Ss will know more about the Second World War, especially the persecution Jewish people suffered from the Nazi.

    (5) Learning strategy

    Ss will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of individual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As for the teaching methods, I mainly adopt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lead-in. During the reading process, I follow the top down modal to help the Ss to learn the text.

    Now, here 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my presentation—teaching procedures. I’ll finish the lesson in 4 steps within 45 minutes. They are:

    Step1: Lead-in.

    Step2:Pre-reading

    Step3: While reading.

    Step 4: Post-reading.

    At the end of the lesson, I will present the homework.

    Now, let me introduce them step by step in details.

    The first step is lead-in. It will cost 7minut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esson, I will play a short video clip which is about the sufferings of the Jewish peopl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From it, Ss will know that many Jewish people were caught and killed by Nazi in the camps, so others had to hide away. Then I will ask Ss what they needed most when in hiding. Ss may come up with the food, clothes and so on. I will give them some hint and they will realize that friends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for them. Then it will be very natural for me to tell them than there was a girl called Anne who had a very good friend during the hard time. In this process, I will introduce them three new words, they are: German, Netherlands, go through. In this step, I adopt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because the pictures and sounds serves better to activate the Ss. So I use the video to attract the Ss’ attention. What’s more, the introduction of Jewish people’s suffering by this video clip provides them with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is text.

    Then I will move on to the second step---pre-reading. It will only cost 3 minutes. The Ss are required to guess who Anne’s best friend is and what happened to them by looking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s. Then I will ask several Ss to say their predictions but I will not tell them the answer directly in this step. Although not all the Ss can get the right answer, their mind can get closer to the theme of the text by predicting. So, later, when they read the passage they will concentrate more on it to check their predictions.

    After pre-reading, we will move on to the while-reading step which costs 22 minutes in total. There are 5 activities, the first three of which deals with the first two paragraphs of the text which is also the first part of the text. And the last two activities deal with the second part.

    The first activity is skimming. Ss are expected to skim the first part of text to work out the main idea. But as there is no topic sentence in this part, it is a bit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tell the main idea with their own words. So I will present a multiple choice which cover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for them to choose from. This reduces the difficulty of the task as well as the Ss’ anxiety.

    After getting the main idea, we will do another activity, namely, scanning. Ss are expected to scan the text to find some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place and the time of the story, etc. Ss can develop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fter skimming and scanning, we will do the third activity of this step---close reading. I will help Ss learn the passage paragraph by paragraph. For the first paragraph, I will ask some questions like “According to Anne, what kind of person should a true friend be?” The answer to these questions cannot be taken directly from the text. Ss need to reorganize the sentences. If they can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t means they have understood this paragraph. Then we will learn the second paragraph. For this one, I will ask one question “What did Anne say about her diary?” Ss may answer it by the original words said by Anne, I will catch this opportunity to tell them they change the direct speech into the indirect speech. But I will not go deeper, because they will learn this language point next period, so a simple introduction is ok.

    This is all for the first part of the text. Then we will start to learn the letter. There are two activities for this part. The first one is skimming,they should skim the letter for the main idea first and I will present a multiple choice for them to choose from. Them we will learn the letter in detail in the next activity. For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 I will ask them to find out the changing of Anne’s attitudes toward nature. Ss can find out that before hiding away, she paid no attention to the nature while she grew crazy about it when hiding. Then I will ask them to find out the reason. As for the second paragraph, Anne narrates two experiences of longing to get close to nature. So firstly, I will ask them to pick out the time of the experience and then we will study her feelings in the process. Of cause, we will learn some new word here, such as on purpose, at dusk and so on.

    After the while-reading, comes the post-reading step. It will cost 12 minutes. In this step, I will firstly ask Ss if they have to go into hiding like Anne and her family, what they would like to say to their friends. Ss will talk in groups of four and share their ideas with each other. During the discussion, the Ss will be stimulated and als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 It servers to make the Ss be prepared for the next activity---writing. After the discussion, the Ss shall write a letter to their friends individually. As they have talked about what they want to say to their friends, the difficulty of the writing is lowered because they have something to say. Ss are expected to write just a draft, for the time is limited.

    Lastly, I will give Ss the homework. It will only cost one minute. Ss should not only review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of the text, but also polish their letter after class.

    That’s all for the teaching procedure. And here is my blackboard note. On the right side, there ar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middle, there are some points of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

    That all for my lesson plan presentation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Blackboard notes:

    Unit 1. Anne’s Best Friend

    幻灯片投影布 Before: paid no attention to it

    reasons

    While: go crazy about it

    German

    Netherland

    Go through

    Set down

    A series of

    英语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对身高进行问答;学生能够掌握四会单词和句子;学生能够用比较级对一些事物或人进行比较。

    2、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本课时的四会单词: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 (2)能够掌握本课时重点句型:How tall are you ? I am ......metres. I am taller. You are shorter aller than me. You’re youngerolder than me.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兴趣,能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单词: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掌握句子:How tall are you ? I’m 1.61 metres.I’m taller. You’re older than me,too.

    2、难点:正确使用句子“......is.....than.....”进行各种比较。

    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1、Greeting:Nice to meet you again. How are you today?

    2、Let’s chant

    Tall, tall, tall, who is tall?

    Tall, tall, tall, I am tall.

    Short, short, short, who is short?

    Short, short, short, I am short.

    Big, big, big, whose(谁的) eyes are big?

    Big, big, big, her eyes are big.

    Small, small, small, whose eyes are small?

    Small, small, small, his eyes are small.

    Do some actions,review the words:tall、strong、short 等。

    二、Presentation

    1、教师请几位高矮胖瘦不同的学生到台前来,让学生分辨Who is tall /strong/old/young/short?,然后让学生回答。

    教师指着比较高的A和比较矮的B问: Who is tall ? S :A. T: A is taller than B , 用动作来示意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出示taller的单词卡片,示范读taller.

    2、教学单词taller,边说边做动作,学生跟做。开火车合拼单词,小组比赛快速熟练的拼读。帮助学生用tall+er来记忆。

    3、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他四个四会单词stronger 、older、 younger、 shorter。

    4、将五张单词卡放在一起请学生认读。男女比赛谁读错或不会读。

    5、观察五个单词,有什么相同之处?然后简单解释,当两个人相比较时,使用比较级,比较级就是在形容词词尾加er.

    6、教师领读几遍后,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说句子,比如“I’m taller than ….I’m short than ….”等。教师要及时鼓励表述好的学生。

    7、教师把一高一矮的学生叫他们站起来,然后说You’re taller than your classmate! 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Yes! 教师问,How tall are you ?学生答I’m 160cm

    8、教师和另一个学生对话作示范,How tall are you ?I’m 150cm tall. I’m taller than you. I’m 4cm taller than you ..学生分组开火车练习,最快的为优胜组。

    三、Practice

    1、拼读比赛:教师让学生5—6人一组,告诉他们要进行拼读单词的竞赛。教师将单词中的字母组合删除,让每组学生代表填写。

    2.教师带领学生继续进行比赛,打乱组成单词的字母顺序,让学生们在小组中重新排列,组成单词。

    四、Production

    1.每名学生尝试用句型“I’m ---- than ----“来描述自己。至少三句话。

    2.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

    3.Let’s chant。

    五、Progress

    1.Let's play 学生小组玩游戏。

    2.选择几个小组展示。

    Homework

    1.抄写本节课所学的五个四个单词。

    2. 询问他人年龄、身高、体重。

    (运用句型How old/tall/heavy are you? )

    板书设计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A Let's learn

    I'm taller than you.

    tall-taller short –shorter

    young-younger old-older

    strong-stronger

    英语的课件 篇9

    English Pronunciation Courseware: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Mastering Pronunciation

    Introduction:

    Pronunciation is a vital aspect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it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lear and accurate pronunciation helps to convey messages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and it fosters bet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In this English pronunciation courseware, we will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your pronunciation skills and achieve greater confidence in speaking English.

    Section 1: Understand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English pronunciation can be challenging for non-native speaker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language.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explore the basic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including:

    - English vowel and consonant sounds

    - English intonation patterns and stress

    - English rhythm and timing

    - Common pronunciation errors made by non-native speakers

    Section 2: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Pronunciation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explore various tools and techniques that can be used to improve English pronunciation, such as:

    - Tongue twisters and other pronunciation exercises

    - Speech therapy apps and software

    - Recordings of native speakers

    - Dictation exercises and quizzes

    - Pronunciation drills and practice sessions

    Section 3: Common Pronunci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identify common pronunciation problems that non-native speakers face when learning English, such as:

    - Incorrect vowel and consonant sounds

    - Misplacement of stress and intonation

    - Rhythm and timing issues

    - Overuse of a non-native accent

    - Difficulty with certain sounds or words

    We will also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such as:

    - Practicing specific sounds in isolation

    - Focusing on natural stress and intonation patterns

    - Listening to and imitating native speakers

    - Developing an awareness of common pronunciation errors

    - Breaking down complex words into syllables for easier pronunciation

    Conclusion:

    The English Pronunciation Courseware is designed to be a comprehensive and engaging guide to master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By understanding the basic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developing an awareness of comm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non-native speakers can improve their pronunciation skills and achieve greater success in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With practice and perseverance, anyone can learn to speak English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shifanwen/169080.html

    【常见的量课件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