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1篇
  •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发表时间:2024-04-06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1篇。

    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为后续课堂工作做准备,是教师所必须的。教学后记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您的方便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编辑了这份专业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如果你需求是以下信息请不妨参考一下!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而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选择最佳质疑点提问,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质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具体如下:(1)教学生在概念的关键字、词上提问。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一般、本质特征的明确规定,其定义有着比较严密的表达,在用字、词上十分考究,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词,认真推敲,对整个概念的理解就会全面而深入。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此概念的关键字、词有“或”、“导电”、“化合物”,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吗?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就不是电解质吗?”“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吗?电解质都能导电吗?”“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这种说法正确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概念,而且学会在学习概念时抓住关键字、词提问去深入理解概念。(2)引导学生在矛盾处提问。例如,在基本实验操作中有一项“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正确的操作是“胶头滴管垂直悬于试管口滴加,不可伸入试管内滴加”,但在制取氢氧化亚铁时要求“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前后显然矛盾,引导学生提问“胶头滴管为什么要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3)教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上提问。事物总是相联系的,把一组相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避免混淆。例如,我在上二氧化硅时就引导学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有何异同?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以后学到相似的知识点时学生自己也会有意识的进行比较提问。(4)教学生在实验现象上提问。例如,在做实验钠与水反应时我问“金属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并四处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为什么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后变红?”这样把学生从对诡异的现象好奇中引到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中,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

    2、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心理学认为: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积极心向,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地质疑。我在上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时给学生看这样一段材料: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的船员们几个月或一两年在船上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瓜果,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所以经常有船员病倒,症状是牙龈出血,脸色暗灰,身上出现青斑,有些严重的甚至死亡。哥伦布在航海过程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有一次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这些船员摘岛上的野果充饥,过了些日子,这些船员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学生对此材料很感兴趣“船员得的是什么病,野果却能治这种病?”只要情景设置得当,学生会自发产生质疑。

    3、运用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质疑。利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疑问。如在上氯气的化学性质之后补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继续滴加新制氯水。学生观察之后会质疑“滴加氯水后为什么红色褪去?”经过讨论得出两种可能:一是氯水中的酸中和了氢氧化钠,二是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酚酞,使得酚酞变为无色的新物质。学生接着会产生新的质疑“到底哪种对呢?”“怎样验证这两种假设?”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步步伸入,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4、课堂“留白”,让学生有质疑机会。(1)教师在设计时故意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要从传统的那种“超级保姆”中转换出来,根据学生的情况问一半留一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否则问题都被教师提了,学生可问的有价值的问题几乎没有了,长期下去,学生只擅长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自己不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然抑制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事实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比一味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效果好的多。(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而作为教师往往不敢放手,不敢留有时间让学生质疑,怕浪费时间,怕出意外,怕跟不上教学进度,结果学生被牵着鼻子按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时机。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质疑潜力就被挖掘出来。

    二、优化预习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问题――给学生示范。为了做好质疑的示范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问题典范,以问引问,使学生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缩短自己产生有创新性问题的时间。比如,我在上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蒸馏和萃取前,设计如下的问题“(1)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常见的分离方法有哪些?(2)自来水中一般含有哪些物质?怎样由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碘水中含有哪些物质?怎样提取碘水中的碘?”让学生进行课后预习。学生在预习后提出: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自来水提取纯净水,过程似乎相似,为什么一个用蒸发,一个用蒸馏,蒸发与蒸馏有什么区别?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碘水中提取的碘有点类似,都是可溶固体与液体分离,为什么前者用蒸发,后者用萃取、分液?

    2、学生找出预习中疑点――试着提出问题。质疑,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给予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为使学生看书有重点,可先向学生揭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点记下来,并要求学生试着设计问题提问,久而久之,质疑能力就会提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一一过目,进行筛选,把较好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去展示,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既鼓励学生质疑又给其他学生起示范作用,这将激发学生质疑的乐趣,促进质疑能力的提高。但要注意在表扬成功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

    总之,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善于引导,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发问的兴趣,创设问的机会,定能使学生质疑习惯逐渐养成、质疑能力不断提高。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2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较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比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较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供给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较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事。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本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本事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证明,实验班和比较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确定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比较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比较班在确定Fe-H2SO4-Cu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到达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比较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比较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能够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比较班尽管很多同学能够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可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

    在比较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确定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经过这个结论,比较班的同学因而能够很容易的经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本事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确定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确定依据。实验班学生的确定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确定,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确定出正负极。

    上述结果反映出经过不一样教学处理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差异。实验班的同学把分析问题的焦点是集中于“电流的产生”,分析电极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相应的其他结论,而比较班的同学分析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原电池的构成”,分析电极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在书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需要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支持,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分析出整个装置总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对于电极反应的书写则存在较大障碍。第3小题分析Zn-CuSO4-Cu模型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这个问题,比较班学生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确定出Zn为负极,Cu为正极,可是学生无法找到发生的总反应(授课时教师是以H2SO4作为电解液分析问题的),因而会有100%的学生确定正确正负极,却仅有45.7%的同学能书写出电极反应,下降54.3个百分点。

    结语:案例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案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它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纠正和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中学化学教师有意识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案例,进取增加自身的案例知识;同时,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应用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方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针对相同的化学资料,采用比较法分析各类化学教学案例,把自身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与其他途径积累的各类案例加以比较分析,仅有明确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缺点,才能创造性的吸收优秀的教学模式,经过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深化和丰富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进而将各类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贴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最终构成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总之,案例积累和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二、说学情

    1.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五、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

    【引入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

    情景化设疑:如果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发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

    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

    【探究阶段】

    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Na2O2作用生火。

    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CO2、H2O、O2、N2,到底是谁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出生火的原因应是CO2、H2O与Na2O2作用生火。

    过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1:探究CO2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一: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结论:CO2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出产物Na2CO3;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CO2能够生火,水不是能灭火吗?它在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入到对水的探讨。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2:探究H2O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二:滴水生火

    结论:H2O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燃烧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H2O反应的可能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可能产物NaOH;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是否真是这样呢?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Na2O2与H2O的反应

    学生根据现有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互动讨论出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以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由观察到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能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

    本节课中,我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由旧知:燃烧的三要素、CO2、H2O能灭火引出新知Na2O2与H2O、CO2的反应,从而达到攻克难点。

    【总结归纳】

    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Na2O2知识的整理。

    以一首小诗来完成对Na2O2知识的高度概括,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

    小诗

    过氧化钠色淡黄,与水反应可生氧;

    强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红后退场;

    二氧化碳也反应,密封保存记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潜水受赞扬!

    【练习强化】

    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以基础的实验现象,提升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A.溶液仍为无色

    B.溶液最终为红色

    C.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为红色

    D.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变红色最终为无色

    2.用双线桥法表示Na2O2与CO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求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原子个数之比。

    【课后巩固】

    1.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设置课后习题巩固知识。

    课本:P31页一、填空题:1二、选择题:1.2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见证过神奇的吹气能让棉花着火,必然对Na2O2有着浓厚的兴趣,顺势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比拼“谁的Na2O2更精彩”。

    在这里,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生产与生活。

    六、说板书设计

    乙酸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的条件理解,将课本P.75的演示实验做了适当的改进(详见教学过程设计),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5.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3)方法训练——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手,。其基本过程如下:

    反馈矫正评价

    以上过程可概括为:情景激学,实验促学,构建导学,迁移博学。

    四、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2.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中:

    (1)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多种能证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强弱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和实施化学实验达到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通过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突出了酯化反应过程、条件和实验装置特点的分析推理和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演示实验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以自然现象、科学实验为基础,用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展开探索的过程。教会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4

    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弧度制》,这是人教版高一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我打算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教材的目的和作用: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角的度量单位“度”,本节课还是后继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弧度制于统一了度量弧与半径的单位,大大简化了有关公式及运算。

    (2)掌握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

    b.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角度制、弧度制都是度量角的制度,二者虽然单位不同,但是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进一步加强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欣赏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重点: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运算,这可以统一度量弧与半径的单位,为后面的三角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难点:弧度制的运用,因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讲授这一节内容,使用的教具是计算器、多媒体。

    说学情很多时候容易被忽视,但是我认为这点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状况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现在我假定我所教的学生是城市某高一普通班的学生,他们的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加强课堂巩固训练。

    教学时我打算采用老师讲述、启发式等方法,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因为这是新的课程,学生们对此还比较陌生,所以老师的讲述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他们的学习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通过老师提问和学生发言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和学生发言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课程开始时我打算创设一个情景:海口到三亚的距离有人说约为250公里,有人说约160英里(1公里≈0、62英里),问学生们这两个人的谁说的正确。这两个回答都正确,因为他们采用的度量制不同。这样可以很快的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课堂上来,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兴趣。然后引出课程内容:弧度制。

    ①角度制、弧度制、一弧度的角的定义(基础知识点4~5分钟):

    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角度制;

    以“弧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弧度制;

    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的角,记为1rad。

    (3)课堂巩固:通过讲解例题和让学生们做课后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

    (4)课堂小结:临近课程结束的时候,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的记忆。

    (5)布置作业:课程最后,给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应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这样更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自信心的构建。

    课程结束后我会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将原先的预测和实际效果进行比对,找出有出路的地方,并找出原因。分别对教学过程的成功点和失误点进行归纳,对于成功点要继续保持,对于失误点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正,争取下次做的更好。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各位老师!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5

    【摘要】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知识中最具规律性的知识之一,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化学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以及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式教学策略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必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知识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提及。因此,学好元素周期律有助于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对今后的知识学习也具有一定的迁移作用。

    高中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是在学习了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知识开始迁移,向学生渗透迁移的思维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不能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发展史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呈现了科学研究的模型和科学思维的方法,这将对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新课程关注的学习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成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通过元素周期律发现史的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励他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呈现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探索与发展过程,揭示了科学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辩证的科学思想。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最具规律性的知识,其性质规律由物质微观结构决定,由于物质结构过于抽象,学生对此摸不清,所以难于理解,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忆这些规律,而无法熟练的应用这些规律。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教学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探究教学,教师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探究,在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感,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

    第二,发挥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其次,对有难度的探究问题,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在必要的知识点上予以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

    第三,问题要有探究性。在课前阶段,教师要设计好探究学习中的探究问题,过于简单和过于困难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在探究中无所适从,使课堂时间在无意义的探究中浪费掉。

    在探究教学的实施阶段,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以及他的“预言”,这些预言在以后的科学发现里被一一证实。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并提出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整理和绘图。

    各小组得出分析结论后,轮流在班级发言,并就各组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辩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元素周期表的作用不仅仅是呈现给我们各种元素的排布,仔细研究还是大有玄机的。可以说研究好了这张表格,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成功了大半。在教学中,我时常强调这张表的重要,要学生做到“人人心中一张表”。当然,元素周期表不能靠死记硬背,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总结出这张表的规律,如“四性”和“四量”。

    “四性”包括: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皆不同程度的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它们受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等影响,这些在元素周期表中皆可窥知。

    “四量”包括:核素的相对原子量、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掌握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高中化学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打好基础至关重要。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内容,学好它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更有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6

    1、①分析准备阶段: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资源

    2、编排特点及知识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2)熟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主题内容的标准和要求。

    4、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高中化学知识与技能。

    5、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

    6、实践经验,鼎尖教案好,有讲有练,专题训练,精析精练,老师学生均能用。

    7、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8、具体内容

    9、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等核心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

    10、(2)掌握初中化学知识和技能,具备化学学科的实验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11、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等一般知识。

    12、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

    13、(3)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研究的专门性方法,化学学科认识世界的视角及思维方法;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发展动态。

    14、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之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

    15、③评估优化阶段:教学教果预测教学方案评估与选择教学方案的调控和优化

    16、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17、化学教学知识

    18、②构思设计阶段: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总成设计和教案书写

    19、《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20、化学专业知识

    21、化学课程知识

    22、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化学教学活动。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7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较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比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较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供给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较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事。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本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本事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证明,实验班和比较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确定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比较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比较班在确定Fe―H2SO4―Cu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到达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比较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比较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能够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比较班尽管很多同学能够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可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

    在比较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确定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经过这个结论,比较班的同学因而能够很容易的经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本事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确定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确定依据。实验班学生的确定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确定,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确定出正负极。

    上述结果反映出经过不一样教学处理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差异。实验班的同学把分析问题的焦点是集中于“电流的产生”,分析电极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相应的其他结论,而比较班的同学分析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原电池的构成”,分析电极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在书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需要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支持,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分析出整个装置总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对于电极反应的书写则存在较大障碍。第3小题分析Zn―CuSO4―Cu模型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这个问题,比较班学生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确定出Zn为负极,Cu为正极,可是学生无法找到发生的总反应(授课时教师是以H2SO4作为电解液分析问题的),因而会有100%的学生确定正确正负极,却仅有45.7%的同学能书写出电极反应,下降54.3个百分点。

    结语:案例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案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它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纠正和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中学化学教师有意识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案例,进取增加自身的案例知识;同时,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应用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方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针对相同的化学资料,采用比较法分析各类化学教学案例,把自身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与其他途径积累的各类案例加以比较分析,仅有明确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缺点,才能创造性的吸收优秀的教学模式,经过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深化和丰富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进而将各类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贴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最终构成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总之,案例积累和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8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于**中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内容《弧度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新课程标准对于《弧度制》的要求是“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②实际上高考对弧度制的考察类似于不等式与几何,也许没出现弧度制的单独题目,但实际上在其他题目中已经考察了弧度制,或者说对它的考察倾向于计算工具考察。

    ③另外,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完本节课后,将在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实际上角度制也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一对应关系,但由于弧度制的单位与实数单位是一致的,所以能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1弧度制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掌握弧度制之下扇形相关公式;

    能力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探究,通过这三次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也是通过上述三次探究使学生体验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

    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角度制定义;

    加之教材内容编排上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因此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6人左右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⑵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层层递进的设置一些问题, 逐渐的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之中,进而获取问题的答案;

    具体到本节课中,可体现为:三次提出问题,学生三次探究,解决三个问题这样一个流程。

    那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下,教师的作用就变得少而精了,教师作用之一是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用之二是协助学生完成问题;作用三是对各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整理。

    是说可以在白板上进行批注,即使是这样,我也计划将课件、白板和原始的黑板结合大一块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预测,学生在探究1中可能会出现问题: ⑴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的学生能否质疑1弧度角定义的合理性; ⑵发现这个问题后能否解决;

    因此教师在此方面应做充分准备。

    以上就是我这次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0

    引言:

    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下是一份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相关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相适应,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2. 内容应该有机地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增强其学习的可感知性。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验和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2. 融入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设计等形式,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

    1. 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

    2.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有趣的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课题的思考。

    3. 理论授课环节: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点,并加以解释和讲解。

    4. 实验环节:选择一个简单而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

    5. 讨论和分析环节:带领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寻找其中的规律和关联,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答。

    6. 确定性练习环节: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7. 总结归纳环节: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

    1. 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可以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

    2.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包括课堂练习、实验报告、小组演示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六、教学延伸:

    1. 提供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阅读材料,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探究。

    2. 建立学生实验室俱乐部或科学兴趣小组,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交流平台。

    总结: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万能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地规划和组织化学课程,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针对性。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1

    同学们要带着任务完成**活动,将你实验的现象填在114页的**中。

    4、我们现在来说说**结果。

    (1) 老师问:铁、铝、铜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回答:银白、银白、大红)

    教师:纯铜的颜色是紫红色的。我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描写——老农有一张铜脸,说明铜的颜色是紫红色的。

    (2) 老师问:铁、铜、铝都容易弯曲吗?哪一个最不易弯折?

    (学生答:铁最不容易弯折。)

    (3) 老师问:三种金属都能导热和导电吗?

    (学生答:都能传热导电)

    老师问:测试导电率时,三个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哪一次最亮?

    (学生回答:当测试铜的导电性时,灯泡是最亮的。)

    教师:很好。铜的导电性仅次于银。

    (3) 老师问:三种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吗?

    (有学生说:电线和铜线都被吸住了。)

    教师:怎么会这样呢?

    (有的学生说:铜丝不纯)

    教师:很好。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哪些金属?

    (学生答:铁、铬、镍。)《这是学生物理课上学到的知识》

    5我们来总结一下金属的物理性质。

    (1) 有金属光泽。金属光泽只有在整块时才能表现出来。粉末状的金属通常呈深灰色或黑色。

    这是因为在粉末状态下,金属的晶面取向紊乱,吸收可见光后不能辐射,所以呈黑色。但铝粉是银白色的,铝粉又俗称“银粉”。

    《补充实验》

    分别取少量铁粉、锌粉、铜粉放在石棉网**上,让学生观察三种粉末的颜色。接着,三种粉末从石棉网的缝隙中散落到酒精灯的火焰中——铁粉使火焰变成火花并颤动;锌粉使火焰变成青蓝色;铜粉使火焰变成绿色。

    《同学们被美丽的火焰迷住,发出阵阵叹息,啧啧称奇。>

    教师问:你们看到这么漂亮的火焰有什么感想?

    学生答:就象焰火一样。

    教师:对!一些焰火和照明弹与一些金属粉末混合,呈现出五颜六色的色彩。

    (2) 金属有良好的传热性。

    (3) 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

    (4) 金属有延展性。

    (5) 有些金属有磁性。

    6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金属的性质?

    学生答:是为了利用它们。

    教师:对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让我们来看看上面提到的金属的各种物理性质。金属可以用来做什么?

    (1)(金属可以利用其光泽来做为装饰品。比如金银首饰和铜马等。)

    (利用金属光泽,**可用于制做假牙。)

    教师问:金牙很好看吗?能不能用铁做假牙?

    学生答:不能!铁会生锈的。

    教师:对了。所以用来做假牙的金属主要是利用它性质稳定。

    (2) (利用金属的导电性,金属可用作导线。)

    教师:很好。铝的导电率只有铜的三分之二,但其密度是铜的三分之一。因此,在相同的电量下,铝线的质量只有铜线的一半;此外,铝表面的氧化膜具有耐腐蚀性和绝缘性,也是一种良好的导电材料。

    (3)(金属因其传热作用而可用做炊具,例如铁锅和铝锅)。)

    教师:很好。那么,铁锅好还是铝锅好?

    (用铁锅好。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

    (用铁锅好。因为铁锅自始至终都是黑色的;铝锅买的时候是银白色的,使用后变成黑色,不好看。)

    老师:这就是为什么你不使用铝锅吗?真是很别致的想法。谁还能说说铝锅有什么不好?

    (医学上认为,铝对人体不利,会引起病变。)

    教师:说得非常好!

    (4) (利用金属的磁性,可用做起重机、磁卡等。)

    (5) (由于金属的延展性,金属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比如用糖果包果的铝箔。)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教师将以上内容归纳,板书》

    三、练习:

    《投影》

    (一)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金属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2铁可以用来做刀,所以很硬

    三。电流通过钨丝发出光和热,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4大多数居民选择铁锅做为炊具,因为它**便宜,传热性能好

    (2) 有一块铁和一块铝。你能用多少种方法来识别它们?

    (用磁铁吸。)

    (测导电性,导电性强的是铝。)

    (称取相同体积的铁和铝,重量为铁。)

    (测传热性,传热快的是铝。)

    (我还有两种方法。铁丝和铝线可分别在氧气中燃烧,导线会到处火花;虽然从未见过铝燃烧的现象,但它肯定是不同的。你也可以做一锅铁和铝,用它们的炒蔬菜喂两只老鼠。哪个先死,锅是铝做的。

    )老师:学生们认为哪种方法可行?

    学生答:第一种。

    老师: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色固体。与铁丝燃烧现象是不一样的。铝粉可用于照明弹中。

    (酒精灯的火焰上可以撒上铝粉和铁粉,产生不同的火花)

    教师:注意!问题是如何区分铝和铁,而不是铝和铁。你要先把铝和铁磨成粉末吗?

    (3) 一个学生做实验时不小心把铁粉和铜粉混合在一起。你能帮他把铜粉分开吗?

    (同学们一起回答:用磁铁吸。)

    教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同学们想不起来)

    教师提示在做“质量守恒定律”时的**实验----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铜置换出来,所以可以将铁与铜的混合物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再过滤,就可将铜分离出来了。

    四、总结:

    在我们研究了金属的化学性质质后,将有更多的方法来鉴别和分离物质。下一次我们将讨论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

    第5章金属与矿物

    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一、 金属物理性质的**

    金属光泽饰品金银首饰

    可锻-加工成各种形状-铝箔

    传热-炊具-铁锅和铝锅

    导电-电线-铜,铝电缆

    有些金属有磁性-起重机,磁卡

    上一篇:2024律师实习日记

    下一篇:向日葵作文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