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汇总11篇)
  •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发表时间:2023-04-16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汇总11篇)。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案是备课的展现与体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实行的设计准备工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1)

    一、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的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内容。是继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氨是非金属元素氮的最低价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属元素学习思路(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盐)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生活中比教常见,重要的化工产品。

    二、学情分析

    1、氨气在生活中常见,对部分物理性质已经比较熟悉。

    2、经过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用途,铵盐的共性。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推理、及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氨气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认识方法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趣实验现象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伯的故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氨、铵盐的性质

    依据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确定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

    利用课堂实验,结合学生生活接触(如我校喷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喷泉工作原理,再结合典例的练习,可突破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实验探究,突破难点;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2、学法

    自主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讨论。

    六、教学模式(化学组教学模式———三步达标)

    自主预习→自主检测→探究讨论→探究练习→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课后反思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2)

    一、教学目标

    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适当时间里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能根据电化学的原理解决有关设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判断。

    四、教学方法

    知识体系勾画——知识点习题分析——复习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原电池基本概念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相同)。

    ③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装置的变化:简易装置——盐桥装置——交换膜装置

    2、原电池原理:

    3、导电粒子的流向问题:

    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

    离子流向(内电路):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考点:装置的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判断:正负极和阴阳极

    例题: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考点:(例题)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正负极发生的反应,电子、阴阳离子的移动

    4、电解池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2)用于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用于金属的防护

    4)设计原电池

    例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写出两个半反应,选择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选择电解质溶液,设计简易原电池,设计盐桥原电池

    例题: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综合应用

    二、化学电源

    一次电池常见类型、二次电池主要类型

    1、二次电池的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以准确的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归纳出钠的性质。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钠的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1、 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目标分析

    2.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 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 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黄色,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

    4 、 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下课后小组研究: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3)钾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

    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小黑板、学生课堂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问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

    请书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指明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已知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别的物质的质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

    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题1:用足量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如果得到128Kg的铜,至少需要多少氧化铜?(同时需要多少克氢气?)

    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该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

    引导提问:

    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会儿,然后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

    总结:

    解题思路:

    1、写出化学方程式

    2、找出已知量、未知量(设为x),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已知量、未知量的质量比。分两行写在对应的化学式下面。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解题思路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并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认为正确的解题格式将解题过程书写出来。

    例题2:13g锌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制得多少克氢气?

    问题深化:解答计算题应该有正确的书写格式,那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解题格式,并请学生回答。

    解题格式:

    1、设未知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量、未知量,并计算其质量比

    4、列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5、简明地答

    点拨:对解题格式中的相关事项作进一步强调。

    现在我们就用刚学过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知识,完成下列两个练习题。

    巩固练习:

    1、电解1.8g水可得多少克氢气?

    2、在空气中燃烧多少克木炭可得22g二氧化碳?

    让两位学生到台上演算。

    引导: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随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解题辨析:

    下题的两种计算的结果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中错误,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内容:略

    (如果时间不够,则将该部分内容移到下节课进行。)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对学生的小结,教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方程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课外练习:

    教材习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请一位学生上台书写,另请一位学生回答意义。

    学生对以小黑板出示的例题略作观察,稍加思考。

    可让一个学生上台来演算。

    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两分钟,请一、两位学生回答。

    学生仔细体会解题的思路过程。

    学生进行练习,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使用正确的解题格式。

    学生分析总结出解题格式,一、两位学生代表作答。

    对照教师给出的解题格式,学生仔细体会,并和解题思路作比较。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完成课堂练习。

    强化训练,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学生积极思考,并指出其中错误。

    学生总结解题注意事项,请一、两位学生作答。

    理解记忆。

    独立完成课外练习。

    问题导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因为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对本节课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情景。

    结合具体的实例教会学生分析题意,学会如何解计算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特点出发,养成正确地审题、解题习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

    加深巩固,进一步强化用正确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计算题。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加深巩固知识,强化计算技能。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辨析解题正误,发现典型错误,避免学生犯类似错误。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只作恰当及时点拨。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加深、巩固知识,反馈信息。

    课后反思: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5)

    一、教学方式方法

    1、针对本班的具体情况,由于本班化学成绩不是很好,尤其是基础较差,学生反应慢,作业大部分相互抄袭。针对这种情况,本人采取了“低起点,低难度,注重基础”的教学方针,对学生的问题尽量作到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2、对学生的作业作到全批全改,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集体评讲,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单独找个别学生辅导,对学生中出现的不交作业现象和抄袭现象坚决制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屡教不改的给予适当的处罚。

    3、课前反复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忽略的问题加以强调,对考纲中的重点考点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熟练。

    4、对学生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反复练习,特别是实验题,学生尤其头疼,对实验原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的误差等不清楚,更谈不上将实验原理进行转换,进行实验的设计。针对这些问题,除了仔细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等,还让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反复训练,反复体会,让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掌握实验题的基本解法。

    5、针对当前高考的特点。在注重基础考查的同时,特别注重能力的考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二、教学方案

    1.坚持精心设计和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仔细分析高一新教材的特点,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加强学科内综合的意识。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授课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2)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活动教学的观念。

    (3)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4)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5)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

    4作业布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适量性

    (2)层次性

    (3)针对性

    (4)实践性

    (5)探索性

    (6)试卷化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6)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溴碘的性质,知道氯溴碘的性质差异;

    3.了解检验溴离子、碘离子的常用方法;

    4.认识溴、碘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氯溴碘在氧化性上的递变规律以及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之处。

    三、 教具

    实验仪器(氯水、溴化钾溶液、碘化钾溶液),教学用PPT

    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 教学进程

    【课堂导入】阅读PPT上南岐之人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对于这些南岐人各个得大脖子病比较好奇,向他们介绍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引起的。

    碘的摄取:包括海带、紫菜等海产品;但我们每天最常见的摄取碘的方法通过加碘盐的摄取。

    溴的应用:溴的应用也有很多,比如红药水就是溴的有机物。溴还有海洋元素的美称。

    【情境一、溴碘的物理性质】讲解:溴在拉丁文中有恶臭的含义,而碘在拉丁文中是紫色的含义,由此你能不能得出什么信息?

    回答:碘的颜色是紫色的,溴具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展示:溴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发现溴的一些物理性质: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

    补充:溴的物理性质还有具有强的腐蚀性,会严重灼伤皮肤,橡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ρBr2 >ρH2O

    展示:碘的图片,同样挖掘碘具有哪些物理性质:紫黑色晶体 ,有金属光泽 ;易升华,蒸气为紫红色刺激性(蒸气)

    补充:在水中溶解度比溴还小,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提问:加碘食盐由于碘具有挥发性,是不是开袋放置一段时间以后,碘的含量就会减少?

    回答:不会,因为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是化合态的碘。

    PPT展示:溴、碘的溶解性实验

    讲解:

    由于碘在水中,四氯化碳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的不同,就会导致他们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溴在水中是橙黄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橙红色的。

    碘在水中是棕褐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紫色的。

    【情境二、溴碘的化学性质】观察:溴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溴碘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非常容易得到电子,呈现的是什么性质?溴碘的性质与之前学过的哪一种元素非常像?

    回答:溴碘的性质与氯的性质非常像。

    比较:氯溴碘三者的氧化性强弱(提示通过在一个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最强来进行比较)

    实验:展示书本上P46页的观察与思考实验内容

    讨论: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回答,这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涉及了什么方程式,通过方程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1:在氯水加入碘化钾溶液中,并加入四氯化碳溶液,下层变为紫色,可以得出反应为:

    Cl2+2KBr=2KCl+Br2

    现象2:在氯水中加入溴化钾溶液中,同样加入四氯化碳那溶液,下层变为橙色,说明发生了反应:

    Cl2+2KI=2KCl+I2

    结论:综合以上方程,我们可以得出他们在氧化性之间的关系式:

    Cl2>Br2>I2;相对应的它们在还原性上也有一个递变的规律:I->Br->Cl-

    引导:前面我们介绍了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溴碘非常的相似,那么氯气有的性质是不是溴碘也有呢?

    讲解:溴碘的化学性质1.能和金属反应2.能和非金属反应3.能和水反应4.能和碱反应

    强调:虽然溴碘在化学性质上与氯气非常相近,但是它们还是有特殊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与金属反应时,溴能够氧化到最高价,但碘不能。

    与非金属反应时,氯溴碘的反应条件越来越难。

    与水反应时,溴碘都是可逆反应

    与碱反应时,发生类似的反应:X2 + 2NaOH = NaX +NaXO + H2O

    【情境三、溴碘的提取】溴的提取

    在溴的提取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

    提问:

    1.溴在海水中的浓度低?

    2.海水中的溴以什么形式存在?

    3.如何把化合态的溴转化为单质溴?

    讲解:由于海水中溴的浓度比较低,因此采取浓缩的方法,而浓缩液就是我们在提取粗盐的过程中得到的母液

    展示提取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在最后,为什么要鼓入热的空气?

    回答:使溴以蒸汽的形式跑出来。

    碘的提取

    在提取碘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海水中碘的含量更低,如何来提高碘的提取?如何把海带中的碘提取出来?

    讲解:海带等藻类植物具有富集碘的能力,因此在这些植物的体内含有碘的量要比海洋中大十几万倍。再通过灼烧、浸取使碘离子提取出来。

    展示:从海带中提取得到碘的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

    步骤①灼烧海带时,用什么仪器?(三脚架、泥三角、坩埚、酒精灯)

    步骤③的操作名称是什么? (过滤)

    步骤④中加入试剂的作用是什么?(使碘离子以单质形式得到)

    步骤⑤中,应选择什么试剂来提取碘?选择的理由(有机溶剂且不溶于水,萃取剂的要求)

    步骤⑥的操作名称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蒸馏,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情境四、溴碘的检验】如何检验溴离子和碘离子

    溴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淡黄色的沉淀生成)

    碘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黄色的沉淀生成)

    拓展另外的检验方法:

    可以用氯的四氯化碳溶液来检验溴单质和碘单质的存在:

    溴:下层溶液变为橙红色;碘:下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情境五、拓展与应用】溴的应用:抗爆剂、杀虫剂、粮食熏蒸剂、制药碘的应用:加碘食盐、华素片、海带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7)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

    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

    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

    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

    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

    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

    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

    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分组讨论】

    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

    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设问】

    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练习】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8)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二、设计思想

    本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和氢键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氯化钠固体,液态水和酒精。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讨论、回答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

    [板书]第二节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HCl 为例,研究存在于它们中的相互作用力。

    阅读教材,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作用力?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Na+

    课件演示: 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离子键

    1、概念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提问:定义中的静电仅指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吗?离子可以无限接近吗?

    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对概念深入理解

    2、实质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记录

    提问: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那么HCl 的形成和NaCl一样吗?

    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演示:HCl的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

    板书:

    二、共价键:

    1、概念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共用电子对就像双面胶一样将两原子联系在一起。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是否都正好处于两原子正中间,不偏不倚?

    思考,回答:不是,成键两原子如果相同,两者吸引电子能力相同,则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成键原子不同则吸引电子能力也不同,电子对将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小结:共用电子对不偏移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

    板书:2、类型:

    1极性键:电子对偏向于成键原子其中一方;(X--Y)

    2非极性键:电子对处于在成键原子中间。(X--X)

    理解、记忆总结:

    NaCl和HCl是通过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把这种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倾听、体会、正确认识

    归纳抽象出概念。

    板书:

    三、化学键: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称为化学键。

    练习: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哪些是极性键?哪些是非极性键?

    KCl、NH4Cl、H2、N2、Na2S、MgBr2、KOH、CO2、CH4、NH3、CaO、Na2O2

    运用刚才的抽象概念,从电子式角度判断、比较、回答:(1)只含有离子键的式KCl、Na2S、MgBr2、CaO。

    (2)只含有共价键的是:H2、N2、CO2、CH4、NH3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NH4Cl、KOH、Na2O2

    (4)含有极性键的是:CO2、CH4、NH3、NH4Cl、KOH。

    (5)含非极性键的是:H2、N2、Na2O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如何判断物质中含有离子键还是共价键?

    讨论、思考、归纳:

    从成键的元素判断:一般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离子键的成键条件:

    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

    (1)活泼金属元素:Na、K、Ca、Mg……

    活泼非金属元素:O、S、F、Cl……

    (2)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阴离子(SO42-,NO3-)及OH-

    (3)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

    (4)很活泼的金属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氢化物如 Na、K、Ca与H。

    2、非金属元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1)非金属单质:H2、X2 、N2等(稀有气体除外)

    (2)共价化合物:H2O、 CO2 、SiO2、 H2S

    (3)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

    理解、记忆

    巩固概念,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初中我们学过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从化学键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呢?以H2和Cl2反应为例,思考。

    思考并回答:H2分子中H-H键和Cl2分子中Cl-Cl键断裂成H原子和Cl原子结合成HCl,形成了化学键H-Cl键,所以,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板书:四、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第二课时)

    了解、预习

    本节课解决内容:

    1、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和非极性)的形成过程。

    2、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判断。

    3、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之间的区别。

    五、作业布置:

    1、有下列物质:1Na2O、2Na2O2、3NaOH、4NH4Cl、5CH4、6H2O、7CO2、8N2、9H2SO4、10Ar。

    其中只存在离子键的是 ,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 ,存在非极性键的是 ,不存在化学键的是 ,只存在共价键的是

    2、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物质的化学式

    (1)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的是

    (3)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具体的例子——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成键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发现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补充,由学生归纳出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从微观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宏观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9)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习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习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习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近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10)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11)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高中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知识体系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标准的另一种形式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必备的重点知识和能力。掌握好这一内容,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进而使学习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②初步了解电解质的概念;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学会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③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⑵过程与方法

    ①化学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运用有效手段,让学生体验、探究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③化学原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性,引领或启发学生通过逻辑思维过程的一种探究方式而发现或总结出原理,从本质上认识、掌握原理。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思想,就会从本质上获得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就会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⒊教学重难点

    1.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2.认识电解质之间的反应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初中化学已经了解了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导电的本质以及还有哪些物质能导电并不是很清楚,本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法

    创设情景,使电解质等概念的教学过程化,离子反应等原理的教学逻辑化。整堂课围绕在对溶液导电的研究中,教学方法是实践法、发现法。

    四、教学程序

    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实行小班化,采用"两先两后---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在特定的背景中学生领悟到溶液在导电,拓宽了视野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溶液中什么样的溶质可导电?为什么导电?整堂课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导电的本质、导电的条件、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从"家用电器—简易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引导同学获得信息。重点落实到探讨导电的液体物质是什么。

    【问题导入】

    准备12种试剂和一套自己设计的简易测定物质导电性的装置,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测定13次以上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目的:若简单的思维条件下,只能做12次,13次实验操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主导的切入点:不同的溶剂下物质导电性的变化或者溶液相互反应后的导电性的变化。)

    【设计方案】

    学生的探究设计

    要求:以一定的依据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种物质测定导电性,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本组所能解决

    的问题。(目的:①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都进行测定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②培养学生在物质分类的

    基础上对分类有更深的理解③为学习酸碱盐定义做准备)

    流程:学生自我思考,设计方案;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小组汇报。(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这个过程也实现了科学探究的理性化,即在一定的目的下完成实验的探究)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用导电装置测定CuSO4溶液的导电性,然后逐滴加入Ba(OH)2溶液,让学生观察导电装置中灯泡的变化和溶液中的现象。(目的: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时,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给学生们一个探究的切入点。)

    【实验探究】

    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⑴连接测定导电性的简易装置。

    ⑵测定所选试剂的导电性。

    【课堂纪实】

    一、学生的探究设计:

    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得到的两种结果是:

    潜意识的根据组成分类——选择的试剂有:酸、碱、盐、有机物的溶液;

    解决的问题:什么物质可以导电。

    潜意识的根据物质状态分类——选择的试剂有:蒸馏水、固体、溶液;

    解决的问题:导电的原理、条件

    这些与预期的相同,在第二种分类的情况汇报时,有的组认为应该测定蒸馏水的导电性,为此学生之

    间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水是使物质电离的条件。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乙醇也可以做溶剂,教师在此给予引导,不但突破了对分散剂认知的局限性,并凸显了水在电离中的作用,还为学习离子反应做了准备。

    落实知识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从微观、符号水平上认识电离;从本质上认识酸、碱、盐。(书写板书)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学生的方案中有设计溶液相互反应后体系导电性变化的实验,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因为繁琐没有做,少数同学做了也没有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试剂不同)。所以我课堂演示了这个"高难度"的实验(方案是学生设计的,只是选择了能达到探究目的的试剂,还要提示学生控制试剂的用量)。

    落实知识点:认识离子反应、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书写板书)

    【拓展应用】

    手电筒中的溶液是电解质的溶液(目的:扣题,解决了创设情景中的问题,也为电解质理论中电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中那些是离子反应?进行分类?(目的:寻找学生学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宏观的表现为生成沉淀、气体和水)

    用化学语言表示出离子反应的本质。(目的:促进学生在学习了电离方程式后会用微粒观分析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过程我们是亲身经历者。从讲授、灌输到一定层面上的注重形式的探究,再到包含各种探究要素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是一节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学环节在应用中关注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提出问题的氛围,进而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结果。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小组学习的优势此时体现),有的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缺乏感悟(想不到测水的导电性),有很多同学对做实验的目的性不清楚,所以我感受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种形式化的探究步骤来实现的,必须坚持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必须坚持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中,还需处理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在探究教学下,有的教师会感受到教学时间不够,知识点强化所需要的时间不够,如何解决?我的体会是:学生能自己悟到理解的并在小组交流中表达出来的不要再重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关注典型问题的解决。

    每堂课都要做到有效的教学设计,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它在考验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让我们共同来实践吧。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从电离认识化合物 3.从电离认识酸、碱、盐

    电解质 酸

    非电解质 碱

    2.电离的表达 4.从电离认识化学反应

    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的本质: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汇总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