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数学倍数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
  • 小学数学倍数的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4-05

    小学数学倍数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

    圣人无常师,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都会包含撰写教案。有了优秀的教案,教室才能保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篇文章中栏目小编详细介绍了“小学数学倍数的教学设计”的各种信息,愿这会对你有所助益!

    小学数学倍数的教学设计 篇1

    苏教版小学数学《倍数和因数》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探求并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每桌准备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生:什么是倍数和因数?

    怎么找倍数和因数?

    学习倍数和因数有什么用?

    (师相应标记板书)

    师:接下来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起探究发现。

    二、操作感悟,形成概念

    1.操作感知,初步理解概念

    (1)师:请看大屏幕,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有几种不同的摆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完成作业纸上的活动一。

    (2)学生操作并用乘法算式记录摆法。

    (3)资源收集并交流。

    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摆的,乘法算式是什么?

    生说摆法、算式。预设:4×3=12 6×2=12 12×1=12

    师: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些算式,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

    (4)初步感知概念。

    师:咱们先看四行的一句话。

    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师:你看明白了吗?请大家合上课本,谁能够看着大屏幕说说看?

    请一学生说,同时课件出示: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师:你真会学习。现在,大家知道什么是倍数和因数了吗?

    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2.问题推进,进一步理解概念。

    试一试:出示6×2=12 12×1=12 5×3=15 21÷7=3 3+4=7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你能不能也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呢?

    自己先轻轻地说,再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自己练习说。

    师:谁先来试试?

    指名说。

    ①6×2=12

    师追问:能不能这样说:6和2是因数,12是倍数?

    强调:我们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②12×1=12

    师:12是12的倍数,12是12的因数,这里说到的4个12,到底指乘法算式里的哪一个12呢?谁来边指边说?

    师:看来一个数本身——既是自己的倍数,也是自己的因数。

    ③21÷7=3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呀?

    生:可以想到乘法算式7×3=21

    师:乘法和除法可以相互转化,原来我们不仅能在乘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也能在除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④3+4=7

    师:这道算式表示的是加法关系,不存在我们所说的倍数因数关系。

    三、探索方法,发现特征

    1.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师:刚才在一些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想一想,如果老师请你找出18的因数,该怎么办?请你试着找一找,完成作业纸上活动二的第1题。(板书:找一找)

    学生独立尝试。

    资源预设:

    ①18的因数有:2,9,3,6。(找不全)

    ②18的因数有:1,18,2,9,3,6。(顺序乱)

    ③18的因数有:1,2,3,6,9,18。(不重不漏,有序)

    (2)交流:请看大屏幕,老师这里有几位同学的作业,仔细观察,18的因数都找全了吗?

    师:先来比一比第一份和第二份作业,谁来说一说?

    生:第一位同学没有找全。

    师:第二位同学是不是找全了?那我们请第二位同学说说看,我们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你是怎么找的?

    生1:我是一对一对地找的。想乘法算式,先想(1)×(18)=18,再想(2)×(9)=18……

    生2:我是想的除法算式。先用18÷(1)=(18),然后用18÷(2)=(9)……

    师:无论是乘法还是除法算式,从1乘起(除起),找的时候都是一对一对找的,都是不错的方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份作业,比一比,你又有什么想说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更喜欢第三个同学的。因为他写的很有序。

    师:我们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又有序呢?你是怎么找的呢?

    生:我是想的除法算式。先用18÷(1)=(18),写的时候把1写在最前面,18写在最后面。

    然后用18÷(2)=(9)……

    师: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

    同时课件出示:()×()=18

    18÷()=()

    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一前一后写因数。

    师:看来我们可以想乘法或除法算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一前一后,用逗号把数隔开。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这样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又有序。你学会了吗?

    (16的因数。完成作业纸上活动二的第2题。(板书:试一试)

    学生独立找16的因数。

    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哪些?

    学生回答。

    2.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1)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几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方法指导。

    师:这只是我们观察了几个两位数的因数发现的因数特征,最多只能算是猜想。要想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不同范围的自然数(如一位数、三位数),也来找一找它们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是否也有同样的特征。

    (3)学生扩大范围举例验证。

    (4)交流验证情况,尤其关注有没有反例。

    指名几位同学说说自己验证的情况。

    师:刚才大家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验证,每个同学都举了不同范围中的不同的数,这样一来全班就有几百个例子了。观察它们的因数是不是存在我们发现的特征,有没有不具备这种特征的例子?

    (5)归纳得出结论。

    师:谁来试着小结一个数的因数具有什么特征?

    生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3.方法回顾。

    师:刚才我们经历了“找一找”“试一试”“想一想”这几个过程对因数进行了研究,想一想接下来我们会研究什么?

    4.迁移方法,研究倍数。

    (2、5的倍数,完成作业纸上活动三。

    (2)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呈现资源,组织交流。(预设:缺本身,缺省略号,比较完整的。)

    师:比一比这三位同学的作业,你更喜欢谁的?为什么?

    (3)师:有的同学写得又对又快,还有序,有什么好方法吗?

    学生交流并小结:要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把这个数和非0自然数依次相乘。

    (4)组织交流:

    师:与因数的特征比一比,一个数的倍数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指名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小结:我们发现了: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举一些其他范围的自然数去验证一下。

    师:大家很了不起,根据研究因数的内容和过程,自己尝试着研究了倍数,这是大家爱动脑、不断思考的结果。

    四、巩固练习,完善新知

    师: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想想做做”的第l题。

    学生表述后强调哪个是哪个的倍数(或因数)。

    2.“想想做做”的第2题。

    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中的“应付元数”其实都是什么?表格中为什么用省略号?

    3.“想想做做”的第3题。

    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格中所有数都是什么?这个表格中为什么没有省略号?

    4.游戏

    “找朋友”:让学生在作业纸反面写上自己的学号,找出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使学生发现每个学号数的因数都在全班的学号数以内;再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学号数的倍数,并说一说能不能在全班学号数内部找到一个,还有其他的吗?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现在你能回答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了吗?相互说一说。

    学生交流反馈。

    师:一个个数看上去非常枯燥,可是如果对它进行深入地研究,又会发现它们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相互依存,隐藏着无穷的乐趣。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这样积极动脑,主动探索,在数学学习中增长智慧,享受快乐!

    小学数学倍数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几何直观,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数,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及个数特征,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设计:

    一、 认识因数和倍数

    1、 分类感知。

    出示例1.

    12÷2=6 8÷3=2∙∙∙∙∙∙∙∙∙2 30÷6=5

    19÷7=2∙∙∙∙∙∙∙∙∙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算式?如果让你把这些算式分分类,你准备怎样分?

    生1:分成两类。第一类:8÷3=2∙∙∙∙∙∙∙∙∙2 19÷7=2∙∙∙∙∙∙∙∙∙5 他们商是有余数的;第二类:12÷2=6 30÷6=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商是整数和有限小数。

    生2:分成两类:第一类12÷2=6 30÷6=5 20÷10=2 21÷21=1 63÷9=7商是整数;第二类:8÷3=2∙∙∙∙∙∙∙∙∙2

    19÷7=2∙∙∙∙∙∙∙∙∙5 9÷5=1.8 26÷8=3.25 商是小数或有余数。

    ……….

    师: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方法也不同,今天我们就在第二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师: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尝试说一说。

    师:在12÷2=6中,能简单地说12是倍数,2是因数吗?

    生:不能这样说,要说请12是谁的倍数,2是谁的因数,因为在这个算式中12是倍数,如果在24÷2=12中,12就变成因数了,所以,到底是因数还是倍数是相对不同的数来说的,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 练习

    说说下面四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是指非0的自然数。

    二、 找因数

    1、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因数,18的因数有哪些呢?你能把他们都找出来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找一找。

    生独立试做,师巡视指导。

    2、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先想18除以几能得到整数,18除以1得整数,1是18的因数,18除以9得整数,9也是18的因数。

    生2:我觉得应该一对一的找,18除以1等于18,所以1和18都是18的因数;18除以2等于9,所以2和9都是18的因数,18除以3等于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师:他找全了吗?他找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他找的有顺序,就会不遗漏、不重复。

    师:说得真好,我们再找因数的时候,要有序,要找全。

    3、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

    师:观察几个数的因数,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生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找倍数

    1、师: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时候,我们要想除法算式,而且要有序,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试着找出2的倍数。

    生在练习本上找。

    2、师:谁来说说你找的是哪些数,是怎样想的?

    生1:我想几除以2得整数,2÷2=1,4÷2=2,6÷2=3……….,2、4、6……这些数就是2的倍数。

    师:他是从除法的角度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想的是乘法:2×1=2,2×2=4,2×3=6,2×4=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

    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了2的倍数,找全了吗?

    生: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是找不全的。

    师:最小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生:最小的倍数就是这个数本身。

    3、找出3和5的倍数各5个。

    四、巩固提高

    1、把中间符合条件的数填入相应的椭圆框里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5 16 18 20

    24 30 36 60

    36的因数 60的因数

    师:怎样才能找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习惯。

    2、(1)写出下列各数的因数。(各写5个)

    10 17 28 32 48

    (2)写出下列各数的倍数。

    4 7 10 6 9

    设计意图:巩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下面说法正确吗?正确的请在()里划√。错误的请划“×”。

    (1)1是1,2,3...........的因数。 ( )

    (2)8的倍数只有16,24,32,40,48。 ( )

    (3)36÷9=4,所以36是9的倍数。 ( )

    (4)5.7是3的倍数。 ( )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的因数和倍数跟以前学习的因数和倍数一样吗?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除法算式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并学会了怎样找一个素的因数和倍数,需要大家明确的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因数和倍数不同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表示几倍的倍数,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我们就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一个数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小学数学倍数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对比,使学生发现和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识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多样策略。

    3、在学生探索与交流的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我们已经掌握了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

    2、填空。

    5的倍数有:()

    7的倍数有:()

    5和7的公倍数有:()

    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

    3、完成练习四第5题。

    (1)理解题意,独立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汇报结果,集体评讲。

    (3)观察第一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每题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呢?(倍数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第二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征?(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在有些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4、完成练习四第6题。

    你能运用上一题的规律直接写出每题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交流,汇报。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提高训练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1)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填表。

    (2)你是怎样找到这两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的?

    你还有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7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56)

    2、完成练习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每隔6天去一次是指7月31日去过以后,下一次训练日期是8月6日。每隔8天去一次指的是什么呢?

    你能说说,他们下次相遇,是在几月几日吗?(8月24日)

    你是怎样知道的?

    要知道他们下次相遇的日期,其实就是求什么?(6和8的最小公倍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同学们又掌握了一些比较快的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倍数的教学设计 篇4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7页。

    教学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和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奇数和偶数。

    2.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学会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3.在探究规律过程中,留心观察,不断发现与感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体验数学魅力。

    教学重点: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和发现2、5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习:

    1.填空

    2,(),6,8,()()

    5,(),15,20,25

    你发现了什么?

    2.2个2个的数,数到50.,5个5个的数,数到50。

    从两组有规律的数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悟2、5的倍数的特征。

    生:第一组数都是2的倍数。

    第二组数都相差5

    二、教学2的倍数特征

    (一)猜想:

    1.出示1至50的数字表,哪些数字是2的倍数,用圆圈圈出来。

    从有限的数字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仔细观察这些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个位上是0、2、4、6、8的数字都是2的倍数。

    生: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能够被2整除。

    (二)验证

    是不是所有的个位上是2、4、6、8、0的数字都是2的倍数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引导学生尝试寻找验证自己设想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可以多举一些例子来验证。比如:24÷2=12,

    2486÷2=1243

    ……

    生:我发现无论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和2相乘,它的个位上只能是0—9这10个数字,所以积的个位上只有2、4、6、8、0这几种可能。……

    (三)归纳总结

    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2的倍数的特征吗?

    只有将发现有条理的归纳总结,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此环节中应注重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概括规律。

    个位上是2、4、6、8、0的数字就是2的倍数。

    (四)巩固练习

    p17的“做一做”

    三、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

    1.有了特征真是方便!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自主探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小组探索、思考,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情,指导、点拨)

    在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从猜想到验证再到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来让学生来自主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汇报:个位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小组汇报(举例---观察---归纳---验证)

    2.判断一个数能否被5整除你可以怎么办?

    师:每人说一个能被5整除的数!

    生举例并说原因!板书例子

    师:还有吗?无数个?为什么?

    生:找能被5整除的数就可以找5的倍数,5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能被5整除的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3.出示76430、98765,你觉得这两个数能被5整除吗?

    生1:结论得出。

    生2:98765÷5=1975376430÷5=15286

    生3:通过观察发现有规律,从而得出。

    4.小结:大家的看法一样,这两个数都能被5整除,但某某判断的更快一些,他是根据一些特征迅速判断出来的,某某同学更细心,他自己观察出特征,看来能被5整除的数就是有特征!

    5.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大家找的这些能被5整除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现在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5整除,你可以怎么办?

    师:试一下!(多媒体课件)

    师:来!每人举一个能被5整除的数!

    教学5的倍数特征时教师充分地“放”,从提供素材和发现特征到验证都放给学生,使学生能自主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生:个位是0或5。

    个位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

    找能被5整除的数我们可以找5的倍数。5的倍数是自然数与5的乘积,通过这个图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数乘5,积的个位是几,是由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决定的。而第一个因数无论多大,它的个位只有0—9十个数字,这十个数字与5的乘积个位只有0、5两种情况。所以个位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

    6.完p16的“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1.游戏:

    听口令起立,看谁反映得又对又快!

    1)哪些学号能被2整除?

    2)哪些学号能被5整除?

    3)谁在刚才的游戏中站起了两次?你为什么站起两次?

    2.你又能发现什么?

    个位上是0的数既能被2又能被5整除。板书

    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孩子,当他们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时,相信完全能够自主学习奇、偶的概念。

    生:我的学号既能被2又能被5整除。

    3.自学奇、偶数。

    师: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还有很多知识,你们想知道吗?打开书自学奇、偶数的意义。

    师:通过看书你们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上面的学习,你们还能想到哪些数学知识呢?

    (师可引导:老师的号码是0,0是偶数,你呢?(追问一行同学,有新的发现吗?使学生发现自然数中奇数偶数间隔排列,相邻的奇数相差2,想邻的偶数相差2。))

    生1: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生2:0也能被2整除,所以0也是偶数。

    生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

    生2:没有最大的奇、偶数。

    生3:自然数里除奇数就是偶数……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说些什么?你还有问题吗?如果有,请整理一下,我们下一节继续研究!下课!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培养发展学生分析、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猜测、验证、归纳的能力。

    3.学生通过探索与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特征,谁能说说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生回答。)那么,3的倍数又会有什么特征呢?你们想知道吗?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在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中找出答案。(掲示课题。)

    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究新知

    师提出问题。

    1.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面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猜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适当的引导: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如23、26、29都不是3的倍数。

    新课伊始,让学生大胆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许多孩子会顺应上节课所学,把思维定位在个位上,为后面的验证制造了很好的矛盾冲突。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2)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且被3整除。

    3.探索猜想。

    出示3、4、5三个数字让学生组成是3的倍数的3位数。

    学生如果提出345或354的例子,可板书并多加评论作为后面要学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猜想的结论。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4.验证猜想。

    (1)让学生举例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验证。

    (2)猜想的结论不成立。

    (3)让学生对猜想结论不成立的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可能也会发现以下情况:

    ①45是3的倍数,但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不是3、6、9等。

    ②26个位上的数是6,但它不是3的倍数。

    师:对于一个结论是否成立,只举一个正例是不够的,如举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不能成立。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指导师必不可少的。

    三、概括特征

    1.在质疑中引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那么多的数,我们怎么找呢?我们要聪明地找,从比较小的数开始找。(师出示100以内数表,每小组各一张,在小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并呈现学生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巧妙地运用《百数表》来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否定孩子对于旧知的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组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1、2、3、4、5、6、7、8、9、0,没有什么特别规律,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什么规律。

    2.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3.教师引领。

    (1)斜着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概括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考问题:观察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与3有什么关系?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看一看会怎样?

    (3)试着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各个数位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4.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否则,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

    5.检验结论。

    (1)我们从100以内的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

    (2)利用100以内数表来验证。

    (3)延伸到三位数或更大的数。如:573、753、999、1236、2244、7863……

    学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四、巩固应用

    1.从3、0、4、5这4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1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以下条件: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2.探讨下面各数中,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是9的倍数,根据这些数试着总结6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9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48、54、954、99、945、468、873、999。

    (1)6的倍数有:

    ____________。

    (2)9的倍数有

    _______________。

    (3)试着概括和归纳6、9的倍数特征。

    A.6的倍数特征是: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B.9的倍数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

    3.完成练习三的习题。

    通过各种趣味性强的练习,既让学生内化了“3的倍数的特征”,又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乐趣。

    五、拓展延伸

    1.回顾与反思。

    (1)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思考过程,侧重于学习方法指导。

    (2)体会学习哪些知识,再现规律和特征。

    2.完成实践活动。

    猜想并验证9的倍数的特征。

    (1)学生阅读教材7页思考题,按照教材上的3个问题分别展开研究。

    (2)在个人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3)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涂、画等过程,获得成功喜悦的体验。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3的倍数的特征,又知道6、9的倍数的特征。

    六、课后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课件精选: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思考1230字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课件精选: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思考1230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本单元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我也不由得佩服这些孩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18?”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而我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是我的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求54的因数有哪些?学生要直接找出2和几相乘得54,3和几相乘得54,4和几相乘得54,显然加大了思维难度,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精选5篇)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精选5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篇1】

    1.有趣的鱼胡子!

    数学问题:

    鱼的胡子:鲤鱼有4根胡子,鲶鱼有8根胡子,泥鳅有10根胡子。

    (1)鲤鱼的胡子比鲶鱼少多少根?

    (2)鲤鱼和鲶鱼一共多少根胡子呀?

    (3)两条鲶鱼有多少根胡子?

    (4)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问题解答:

    (1)8-4=4(根)

    (2)4+8=12(根)

    (3)8+8=16(根)

    (4)只要孩子能提出问题并作出回答都可以。

    百科阅读:

    小朋友想不到吧!鱼也长胡子!让你更想不到的是鱼的“胡子”还有很多妙用呢!鱼是用它的胡子(也就是鱼须)来尝味道的。鲶鱼就是用鱼须来感觉味道的。鲤鱼的胡子实际是它们的触觉和味觉器官。泥鳅主要通过胡须的触觉和味觉作用在水层底部感受食物的化学和机械刺激。

    哈哈!鱼的胡子真有趣!

    2.像花朵一样的海星!

    数学问题:

    海星走得很慢,每分钟只能在海底移动5至8厘米。照这样计算海星2分钟至少能移动多少厘米,最多能移动多少厘米?

    问题解答:

    (1)5+5=10(厘米)

    (2)8+8=16(厘米)

    百科阅读:

    海星两分钟最多走16厘米,小朋友拿出你铅笔盒中的直尺看看16厘米有多长!是不是很短的呀!

    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种棘皮动物,它们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如果海星的腕、体盘受损或自切后,都能够自然再生长出来哦!海星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个新的海星。

    3.小朋友知道红牌和黄牌吗?

    红牌罚下黄牌警告

    数学问题:

    在体育中裁判对运动员的行为会出示黄牌和红牌。在2006年第18届世界足球锦标赛(简称世界杯)上的荷兰队和葡萄牙队比赛中,主裁判共向葡萄牙队出示了9张黄牌和1张红牌,向荷兰队出示了7张黄牌和3张红牌。

    (1)在本场比赛中,主裁判共出示了几张黄牌?几张红牌?

    (2)在本场比赛中,主裁判共出示了几张牌?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解答:

    (1)9+7=16(张) 1+3=4(张)

    (2)16+4=20(张)

    (3)只要孩子能提出问题并作出回答都可以。

    百科阅读:

    小朋友,你知道红黄牌的由来吗?红黄牌发明者为英国裁判阿斯顿。他偶然间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绿灯时突发奇想,若是利用这醒目的红黄指示信号来约束警告那些严重犯规的足球球员会如何呢?

    阿斯顿于是利用他在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担任主席职务之便,极力推广他的红、黄牌制度。终于,在1970年世界杯赛上,包括红、黄牌在内的几项“阿斯顿建议”被正式采用。可以说,他的这一发明给足球运动带来了一次历史的飞跃

    4.你知道奥运会吗?

    数学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于1984年第一次参加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在这次历时半个月,有140个国家参加的盛会中,共夺得金牌15枚,银牌8枚,铜牌9枚。

    (1)获得的铜牌数比银牌数多几枚?

    (2)获得银牌和铜牌共几枚?

    (3)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解答:

    (1)9-8=1(枚)

    (2)9+8=17(枚)

    (3)只要孩子能提出问题并作出回答都可以。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篇2】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学习心得

    注重思考力的培养;

    注重过程性经验的积累;,

    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这三个字这几天一直在我心里重复和理解。通过网上学习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之后,让我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方面受益匪浅。

    一、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首先是活动,而且是为了数学的活动,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 、活动。活动是指出于共同目的而团结起来并履行某些社会职能的行动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机和行动三部分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体系。

    2、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 + 活动”。活动是实现目标的形式和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于整个过程。

    3、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经验大致可以分为 :

    ①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② 社会科学文化情境中的数学经验;③ 从事纯数学活动积累的数学经验。

    二、数学活动的类型与实施

    数学活动包括数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以及需要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较长时间的数学活动。

    1演讲:通过让学生发言来调动他们的经验。用熟悉的来认识新面孔,让学生产生原来就是“他”之感。

    2.对话:在竞争状态下,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 1 )辩论:

    “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在辩论活动中,学生正反观点双方通过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使得学生给学生搭台阶,可以让学生一步一步上到高处。而不是老师直接把学生搬到高处,或者直接把高处的东西搬给学生。

    ( 2 )比赛:

    通过参与竞赛,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方法的公平与不公平。与其说很多话让学生去体验和理解,为什么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呢?

    三。表现:通过直观的表现,让学生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在思考问题上,这样可以使数学问题更容易理解。

    (1) 模拟操作:通过模拟操作,在模拟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进入角色,进行直观的思考。

    (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更容易通过主动感受进行学习,做得好自然理解得好。

    ①社会角色扮演。②虚拟角色扮演。③数学对象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进入角色扮演数学对象,可以表演数字、图形、运算符号等。

    4操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使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思维有了载体。

    ( 1 )摆一摆。( 2 )量一量。( 3 )拼一拼。( 4 )画一画。( 5 )做一做。

    5 、活动的整合

    (1) 数学活动的几种方法是综合运用的。在一堂数学课上,它往往是通过整合几个数学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设计中,我们既考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又考虑活动的黑线直接指向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2) 在生产过程中整合多种活动。

    史宁中教授表示,未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将进入更加注重内涵的改革深化阶段

    其一,注重思考力的培养;其二,注重过程性经验的积累;其三,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关注学生活动过程经验的积累,关注活动表面之下活动的内涵,让学生付诸思考,以期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希望通过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促进数学教学。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熟练判断轴对称图形。

    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体会对称现象

    老师没有出示完整的图你怎么猜到的?

    指出:仔细观察一半想象另一半,所以猜到了。(板书:观察、想象)打开看看猜的对吗?

    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李老师还带来了三样物体,把这些物体画下来,看这三个图形对称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2、拿出这些图形,同桌合作,把这三个图形对折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你愿意把你的发现说一说吗?

    预设:①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哪里看出两边一样?

    ②两边重叠在一起。李老师这也有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也重合了。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象这样不多不少全部重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成是完全重合。

    (奖杯是不是完全重合?为什么?

    李老师也把奖杯对折了一下(上下)你觉得呢?

    指出:奖杯不能上下对折,只能左右对折才会完全重合。看来要完全重合,

    怎样折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天安门是轴对称图形吗?

    奖杯、飞机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同桌相互说一说。

    自己指一指其它两张图的对称轴。(课件演示)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试一试。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与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轴对称图形。这儿有几个平面图形,猜猜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

    (2)要想知道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

    (3)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①追问:几号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②追问:5号是不是?同样都是三角形为什么不是了?折一折给大家看看?指出:看来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具有怎样特点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来研究。

    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有提到剪,则剪出来看看,旋转看看,而轴对称是对折后完全重合)

    2、第1题。

    (1)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轴对称图形。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打开课本自己先找一找。

    (2)找一个你最喜欢的跟大家说一说

    竖琴:这是什么?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钥匙:钥匙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汽车:它是不是?

    五角星:这个呢?

    铁锚:铁锚是轴对称图形吗?

    科技:这个标志你认识吗?那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农行:这又是什么标志?是不是?

    紫荆花:这个标志你知道吗?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外面的圆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里面的花纹是不是也完全重合呢?为了看得清楚我们单独把花瓣来对折一下)

    指出:判断轴对称图形不但看形状,还要考虑里面的图案呢。

    3、第3题。

    轴对称图形大家已经能很准确地判断了,那你会不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1)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变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2)想象一下第一幅图右边应该是什么形状?第二个幅图的另一半呢?

    (3)那就根据你的想象画一画吧

    (4)校对:

    第一个:你是怎么画的?在画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找到什么?(如回答中提到:他觉得画时最重要的是找到这个点。)

    指出:这个点就是那个点的对称点。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李老师还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善于观察,勇于想象,发现了许多数学中的生活的数学奥秘。

    四、拓展

    1、判断。

    (2)拼一拼这些字母组成了什么词语?

    谈话:是啊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各种各样的对称现象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的如此精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欣赏。

    (课件播放:动物、植物、建筑、窗花)

    3、作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对称还有很大的作用呢!人们把闹钟制造成对称形状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双耳的对称能使所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确定声源的位置;双手、双脚的对称能保持人体的平衡。除此之外人们还利用对称现象来装饰、美化环境呢!

    4、创作。

    (1)原来对称有这么多的作用,还有装修作用的。你看这些漂亮的窗花就是人们创造出来装饰用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设计师?想想怎样剪才能保证两边完全对称呢?

    (2)自己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篇4】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今年我担任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成绩看,两班学生优秀生少,学困生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五、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六、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七、课时安排

    一单元:位置...........2课时

    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6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5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比和比的应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圆

    1、认识圆...........2课时

    2、圆的周长........3课时

    3、圆的面积........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单元: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课时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单元:统计

    1、扇形统计图........1课时

    2、合理存款...........1课时

    七单元:数学广角..............1课时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篇5】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 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白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 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米尺、标价牌、磁铁、小黑板(书中表格、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引出小数:

    1、 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

    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 日记本3元 铅笔0.20元 文具盒15元

    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标价牌)

    2、 区分整数和小数。

    师: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分)

    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

    文具盒15元 铅笔0.20元

    日记本3元 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师:左边的这组数48、15、3,都是我们学过的,它们都是整数,你还能举出整数的例子么?

    3、 引出课题:认识小数

    师:右边的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师:观察一下,这些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

    生:都有个小圆点。

    师:对了,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一起说说它的名字。(生齐读)

    师:别看它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它的家了。

    二、 认识小数:

    1、 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2、 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3、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能把它们转化为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么?

    (指名学生回答,是在小黑板上写)

    3.50元=3元5角

    0.20元=2角

    0.15元=1角5分

    1.5元=1元5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等号的左右两边,发现了什么?

    生1: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生2:3.50元和1.5元同样可以转化为几元几角,为什么一个小数部分第二位有0,而另一个却没有呢?

    师:你真会想啊,这个0可以去掉,小数的大小是不变的,但是小数的意义和数位是不同的。现在明白了么?

    生:明白了。

    4、 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5、 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最高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6、 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师用手在米尺上比划一分米,问学生:大家瞧,这是多少长?

    生1:一分米。

    生2:10厘米。

    师:十厘米也等于1分米。把米尺怎么分才可得到一分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分,每分就是1分米。

    师:恩,对极了。那你会用分数来表示一分米是多少米么?

    生:1分米=1/10米。

    师:这呀要用到我们以前学的分数的知识,今天,老师告诉大家,1分米还可以是0.1米。那你知道3分米是多少米么?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

    生:3/10米,0.3米。

    师:6分米呢?8分米呢?

    (2) 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师在米尺上比划1厘米,问:这又是多少长呢?

    生:1厘米长。

    师:把米尺怎么分才能得到一厘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厘米。

    师: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1/100米。

    师:那用小数会表示么?

    生:0.01米。

    师:真是聪明,那3厘米呢?6厘米呢?。。。。。。(可多举几个例子,多叫几个同学回答。)

    师: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

    生:18/100米,0.18米。

    师:打开课本89页,完成其中的填空。(完成后校对)

    (3) 巩固练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上学期征订校服的时候,服装厂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量了身高:

    胡址珊1米28厘米 杨昆1米40厘米 仇鑫1米2分米

    你能把它们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么?(指名上黑板写)

    完成后校对。

    三、 巩固联系。

    1、 填单位名称。

    8.64元=8( )6( )4( ) 2.83米=2( )8( )3( )

    2、填适当的数。

    0.23米=( )/( )米=( )米

    0.76米=( )/( )米=( )米

    3.19米=( )米( )厘米=( )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课后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中的第一题。

    板书: 认识小数

    元 角 分 1分米=1/10米=0.1米

    3. 5 0元 整数部分.小数点 小数部分 3分米=3/10米=0.3米

    0. 2 0元 一个数字-----一位小数 1厘米=1/100米=0.01米

    0. 1 5元 两个小数-----两位小数 3厘米=3/100米=0.03米

    1. 5元 18厘米=18/100米=0.18米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精选11篇)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精选11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1

    授课内容: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2.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初步学会运用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的.过程中,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作图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课件、平面图形、自学练习纸、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教材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对,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二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直观演示,揭示概念

    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看这是什么?(蝴蝶)我沿着中间对折,你们看两侧的部分怎样?(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课件:出示概念(读一读,记一记)

    2、验证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那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谁是轴对称图形呢?课下老师发给你们每人一个平面图形,你打算怎样验证?(对折)如果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有几种折法就画几条。

    把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对称轴。不是的说出理由。以平行四边形为重点。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它们的面积在计算时也有一定的公式。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1、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并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估计合适。

    2、小组合作,用1cm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数一 数这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

    3、各组组长将操作结果记录下表。

    5、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

    1、小红的床长20分米,宽14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长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小组合作:用1cm的正方形摆一摆,再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4、(1)用12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

    (2)估计教师地面的面积,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习面积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千米等面积单位。

    解决下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1分米、宽1分米的 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观察图:

    2、妈妈买来一块花布,长3米,宽6分米,它的面积有多大?(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4、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4、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小组实验、讨论解决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研究讨论解决方案。

    板书设计: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学生有兴趣,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方案。

    缺点: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有的学生还不是很熟悉,还要坚持练习。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3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2、例3,“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正确判断真分数与假分数,加深对分数认识的理解。

    2. 进一步培养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的观察、比较、分析、笼统、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把“1”平均分成了份,涂色局部表示(一)。

    师问:3/8表示什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二、教学新课

    1. 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内容。

    2. 教学例2.

    (1) 出示例2和图。

    师问:把1个圆看作“1”,怎样用涂色局部来表示1/4、3/4和4/4呢?同学在书上完成涂色。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涂色的?

    师追问: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涂色局部各表示几分之几?每个分数例各有几个1/4?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师追问:4个1/4就是多少?怎样涂色(涂满)

    要表示5个1/4,应该怎样涂色呢?(用2个图形)

    指出: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需要用2个图形。

    同学完成涂色。

    (5/4)

    师问:5个1/4用分数怎样表示呢?(5/4)5/4里有几个1/4?(5个)说一说5/4表示什么?(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

    (2) 探索发现。

    师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生答:涂色局部不满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局部正好是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等;涂色局部超越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份平大。

    3. 教学例3.

    (1) 出示例3

    师问:你能用涂色局部表示下面的分数吗?

    同学独立完成涂色。

    展示同学作业,讨论两个问题。

    1表示每个分数,分别要涂几个1/5?

    2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指名回答,让同学说说自身的想法。

    (2)指导分类

    师问: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同学在小组中交流。

    汇报分类结果,重点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想法。

    同学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1 分子分母 1/4 3/4

    3类 分子=分母 4/4

    分子分母 10/5 13/5 5/4

    2 分子分母 1/4 3/4

    2类

    分子≥分母 4/4 5/4 10/5 13/5

    揭示概念

    师: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活着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3) 板书课题:说一说自身是怎样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

    真分数、假分数各有什么特点?

    同学自身小结。

    4. 完成“练一练”

    (1) 完成第1题

    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右边两组图应该把1个长方形、一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哪些分数是真分数?假分数有哪些?

    (2) 完成第2题。

    同学在小组中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七第1题。

    (1) 同学独立描点。

    (2) 指导观察: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1之间,假分数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局部。师问:这样分布说明什么?(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2. 完成练习七第2题

    同学独立完成。

    师追问:有什么发现?(分母是8的真分数有7个,分子是8的假分数共有8个),分母是8的假分数有多少个呢?

    3. 完成练习七第3题

    同学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4. 完成练习七第4题

    同学在书上完成填写。交流汇报结果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有哪些收获?跟大家说说你的收获!

    从本节课的公开课教案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上对同学评价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本篇教学设计面向大多数同学,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1、在难点突破方面做的不够到位。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数学术语说的不够准确。

    希望听课的领导教师多提珍贵意见,谢谢!

    3月19日,我听了牛老师的苏教版五年级“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在同学们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两个概念。这一课的内容是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假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牛老师立足于促进同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放手让同学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牛老师以写出分数并说出以“谁为单位一”这件同学们都熟悉的学习知识情景,引出真分数和假分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的情感投入。这些都把同学置于实践生活情景中,给同学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数学问题变成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探索性、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感知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用到实际。

    二、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历学习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的重要方式。牛老师这节课,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同学自觉参与,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充沛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有效地培养了同学的探究精神。

    三、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关注个性发展。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同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牛老师这堂课运用 “你说的真棒!等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真正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不同的观点:

    一、本节课牛老师在强调以“谁为单位一”的问题上强调的不够,牛老师再说的时候也说成“一共分”,而没有说“平均分”,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因为在本节课中就出现了同学不会找“单位一”, “单位一”应该是“一个整体”。

    二、我认为在这节课上同学的数学阅读习惯有待于加强,本节课牛老师在同学的数学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导致同学无论是自身读,还是集体读的效果不是太理想。

    三、数学课堂的严谨性应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我认为在无论是练习还是内容讲解,不要太随意,该写在黑板上的必需板书出来,不能说一说,或随便举例。

    [小学数学课件分数]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4

    小学六年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请你在本上分别画出5条不同的线,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2)全班汇报.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二、复习角.【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

    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 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三、复习垂线和平行线.【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

    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六、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够说出哪些包含关系的图形?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5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6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好,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四季的美景。

    2、播放课件(四季美景)

    3、游戏(发放牌子)

    师:你最喜欢什么季节?(请你来代表......还有谁喜欢不同的季节。谁想代表......)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举牌的同学上前来以最快的速度依次排出四季的顺序。(问:他们排对了吗?)

    师:(老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节奏很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夏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对,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4、提示课题

    师:像这样依次循环出现的现象,叫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墙面装饰图),让学生观察。

    师问:老师带来了朋友家的墙面装饰图,上面都有些什么图形?

    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

    师:是的,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图形。这些图形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规律?你们有信心去找吗?(有)请听要求:

    (1)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2)说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把发现的规律说清楚;

    (3)比一比,看哪一组能找出不同的规律。开始!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学生汇报

    (1):斜排(师:是的,当我们斜着看时,每一排的图形都是相同的,下面哪些同学也找出了这个规律,请用手示意。)(播放斜排演示课件)

    (2)横排:(师播放课件,老师重点讲解、规范说法:我们先看第一行,以第一行为基础,圆片移到这一行的最后,其它三个图形都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就变成了第二行。按照这样的规律,第三行、第四行的规律也让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演示。第五行的排列让学生猜一猜。)

    (3)竖排:(师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

    (4)以最后一个图形向前移动的规律(播放课件、大家欣赏)

    4、总结规律:

    孩子们,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排列规我们就叫它循环排列规律。(板书:循环排列规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过渡:现在就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进行智力大闯关吧!你们敢挑战吗?(敢)好,进入第一关。

    1、第一关:考考你(规律训练)

    过渡:动物园来了一队动物朋友,他们正在进行队形训练呢,同学们请仔细看,

    (1)师问:第二队是怎么变化出来的?(学生回答)师规范语言),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排出第三队的队形吗?(第一个动物向队列的最后移动规律)

    (2)还是这一队动物,(请仔细看)又是怎样变化成第二队的呢......(最后一个动物向队列的最前面移动规律)你们的观察能力真强。好,顺利进入第二关。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展示作业。

    师:请拿出答题卡,开始解答。

    3、猜规律

    过渡:向下一关进军吧!你想猜几号旗?好,进入我们的终极关——第四关。

    4、设计手帕

    过渡:现在就用我们灵巧的双手来创造规律!在这块手帕上,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

    请仔细看要求:

    (1)小组先商量怎样设计才有规律;

    (2)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漂亮。听明白了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请组长打开学具袋,和小组的成员一起完成。开始!

    (3)作品展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过渡: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规律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1、欣赏规律美(课件播放)

    2、总结

    孩子们,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希望你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它,运用它,把我们的环境打扮的更美丽吧!

    板书

    找规律

    循环排列规律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分组练习,订正时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26+130= 470-90= 630-50=

    150-20= 335+48= 763+17=

    2.指导学生摆学具.

    第一行摆5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

    提问:第二行摆多少个三角形.

    学生填书.

    提问:你看到什么:知道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使学生明确,先摆和○同样多的△5个,再摆2个△,这样第2行就摆了7个△,△比○多2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演示动画“应用题”】.

    (1)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 5个○, ○○○○○

    第二行摆△,比○少2个.△△△

    应摆和○—一对应的△,在后面2个○下面不摆△.

    第二行摆3个△.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使学生明确:比○少2个,在○里去掉2个○,剩下 3个○,摆的△和剩下的3个○同样多,也就是摆 3个△.

    (2)启发学生互相设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

    (1)出示例11.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问题是黄花有几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启发学生,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黄花比红花少6朵,具体地说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

    红花多,黄花少,黄花的朵数就是比15朵红花少6朵红花.

    (5)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

    使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大数,一个大数中的一部分(比小数多的部分),求小数.用大数去掉大数比小数多的一部分,剩下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小数.

    3.反馈练习.

    (1)动物园有44只小猴,大猴比小猴少18只.有多少只大猴?

    ①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②独立列式计算.

    ③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同学们做手工,折纸鹤85只,折的纸船比纸鹤少9只.折纸船多少只?

    ①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②独立列式计算.

    ③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略)

    随堂练习

    1.猜数游戏.

    (1)左手有6枚硬币,右手比左手少2枚,右手有几枚?

    (2)同桌互相活动.

    2.拍手游戏.

    (1)教师拍4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1下,同学们拍几下?

    (2)教师拍7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3下,同学们拍几下?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1、2题.

    1.停车场上,大汽车比小汽车少15辆.小汽车有40辆.大汽车有多少辆?

    2.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四年级比五年级少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

    板书设计

    课题:不退位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70-30 42-20 79-6

    85-40 67-31 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 6个○表示 6个十;个位上 5个○表示 5个一,读作 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小结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 99-8= 70-40=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鼓励.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计算时要仔细,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例1 65-3=62 例 2 65-23=42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8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学习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学习方法:探索、归纳、交流、练习

    三、合作探究(同学合作,教师引导)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相等

    (、互相重合

    2、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即叫等边三角形。

    3、思考:

    (用到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就是等边三角形?

    (3)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

    归纳: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四、精讲精练

    精讲:

    例1、△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例2、探究:等边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画出图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它们全等。

    精练:

    教材P

    五、课堂小结: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

    六、作业

    1、△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BE=DC

    2、AB=AC,∠A=40°,AB的垂直平分线N交AC于D,求∠DBC的度数。

    教后反思:在新知识学习时,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是什么和等腰三角形对称轴的条数这两个问题,通过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或不成熟的看法的争论得到强化。

    利用几何画板展示问题,能够更好地进行题目的变化,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感受研究方法的不变,几何量关系的不变;更好地揭示了图形中的旋转变化,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9


    第1篇: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数特征》说课稿

    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数特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此知识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做好准备。依据《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认为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大学生的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促进互相帮助,培养团队意识。

    2.情境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我利用情景教学法,设计报数等游戏,创设有趣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法

    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是实施有效活动的保障,所以,我的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另外,课上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评语和赠送小礼物的方法让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投身数学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第2篇: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数特征》说课稿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数特征》说课稿范文,送一篇给你。

    《能被

    3整除的数的特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2页。《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整个说课我将分五部分进行讲述,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了能被

    2、5整除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此知识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做好准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1、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聋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认为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加大学生的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促进互相帮助,培养团队意识。

    2.情境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我利用情景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法。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是实施有效活动的保障,所以,我的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竞争、团结合作的互动环节中渗透“你才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学到的是学习的方法, 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及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因为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能被

    2、5整除的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很自然地认为判断能否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是看个位,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复习能被

    2、5 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下面打破定势做好准备。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先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举例否定,使学生产生疑问,制造认知冲突,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心需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2.讲授新知:

    (1)设疑激趣。我采用“质疑观察——概括”的顺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问“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只看个位,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就没有特征了吗?”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哪些数能被3整除,然后使他们初步的了解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只看个位,这样自然而然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好奇心。

    (2)探究新知。出示3的倍数,引导学生观察出能被3整除的数中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发现所得到的和都能被3整除,从而找到了规律。

    3.巩固新知。为了遵循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又 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而且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把能被

    2、5整除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4.课堂小结。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置。第6题 在每一个□中填上一个数,使这个数能被3整除,有几种填法? □7 4□2 □44 56□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灵活性。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老师教学的思路图。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十分简洁的板书,包括课题和能被3整除的数的以及不能被3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重点突出,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陈晓瑜 2014年4月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10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非整十的两位数的意义,能按顺序写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这些数。

    教学难点:

    正确数出“几十九”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非整十的两位数的意义,能按顺序写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这些数。

    教学难点:

    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整十数。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进行摆小棒比赛,比比谁摆得又对又快。

    1、师:请小朋友们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摆法,比一比哪种摆法好,好在哪里。

    〔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3、师: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4、提问:3捆添上4根是多少?你怎么知道这是34根的?3捆添上9根呢?你怎么知道这些是39根的?

    5、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6、提问:三十九根添上一是四十,那么四十九添上一、五十九添上一……九十九添上一各是多少呢?

    小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 篇11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2、例3,“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正确判断真分数与假分数,加深对分数认识的理解。

    2. 进一步培养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的观察、比较、分析、笼统、概括等能力。

    把“1”平均分成了份,涂色局部表示(一)。

    师问:3/8表示什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 教学例2.

    (1) 出示例2和图。

    师问:把1个圆看作“1”,怎样用涂色局部来表示1/4、3/4和4/4呢?同学在书上完成涂色。

    师追问: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涂色局部各表示几分之几?每个分数例各有几个1/4?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指出: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需要用2个图形。

    师问:5个1/4用分数怎样表示呢?(5/4)5/4里有几个1/4?(5个)说一说5/4表示什么?(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

    生答:涂色局部不满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局部正好是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等;涂色局部超越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份平大。

    同学独立完成涂色。

    展示同学作业,讨论两个问题。

    1表示每个分数,分别要涂几个1/5?

    2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师问: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同学在小组中交流。

    汇报分类结果,重点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想法。

    分子比分母大活着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真分数、假分数各有什么特点?

    同学自身小结。

    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右边两组图应该把1个长方形、一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哪些分数是真分数?假分数有哪些?

    (2) 完成第2题。

    1. 完成练习七第1题。

    (1) 同学独立描点。

    (2) 指导观察: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1之间,假分数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局部。师问:这样分布说明什么?(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同学独立完成。

    师追问:有什么发现?(分母是8的真分数有7个,分子是8的假分数共有8个),分母是8的假分数有多少个呢?

    从本节课的公开课教案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上对同学评价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本篇教学设计面向大多数同学,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1、在难点突破方面做的不够到位。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数学术语说的不够准确。

    希望听课的领导教师多提珍贵意见,谢谢!

    3月19日,我听了牛老师的苏教版五年级“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在同学们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两个概念。这一课的内容是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假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牛老师立足于促进同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放手让同学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牛老师以写出分数并说出以“谁为单位一”这件同学们都熟悉的学习知识情景,引出真分数和假分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的情感投入。这些都把同学置于实践生活情景中,给同学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数学问题变成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探索性、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感知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用到实际。

    二、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历学习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的重要方式。牛老师这节课,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同学自觉参与,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充沛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有效地培养了同学的探究精神。

    三、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关注个性发展。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同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牛老师这堂课运用 “你说的真棒!等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真正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不同的观点:

    一、本节课牛老师在强调以“谁为单位一”的问题上强调的不够,牛老师再说的时候也说成“一共分”,而没有说“平均分”,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因为在本节课中就出现了同学不会找“单位一”, “单位一”应该是“一个整体”。

    二、我认为在这节课上同学的数学阅读习惯有待于加强,本节课牛老师在同学的数学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导致同学无论是自身读,还是集体读的效果不是太理想。

    三、数学课堂的严谨性应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我认为在无论是练习还是内容讲解,不要太随意,该写在黑板上的必需板书出来,不能说一说,或随便举例。

    [小学数学课件分数]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写教案真的较难吗?一个怯弱的教师决不能教出一个英勇的学生来,教师需要不断打磨教案。教案编写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进度表来编写,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文章,建议您将此页面加入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

    1、24÷(  )=(  ):24 =   =(  )% =(  )折 =(  )(填小数)。

    2、8厘米是16分米的(   )%     100千克比80千克多(    )%

    12米比(    )少20%         (    )比16少40%

    3、一件篮球打九折出售后,售价72元,原价(    )元。

    4、在一个比例里,已知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最小的合数,另一个内项是(     )。

    5、把 、 、 和1组成一个比例是(     )。

    6、已知6x=4y,x和y成(  )比例,已知 = ,x和y成(    )比例。

    7、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2立方厘米,高是4厘米,底面积是(   )。

    8、把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按4 :1扩大后,扩大前后图形之间的面积比是(      )。

    9、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体积相同,底面积也相同,如果圆柱的高是12厘米,圆锥的高是(   )厘米,如果圆锥的高是12厘米,圆柱的高是(   )厘米。

    10、比例尺10 :1,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     )厘米。

    11、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周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

    12、李叔叔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除800元以外,按14%交纳了532元个人所得税,李叔叔这次共得了(     )元稿费。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是正比例,就是反比例。                      (   )

    2、一种商品先涨价5%,后又降价5%,又回到了原价。               (   )

    3、一个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

    4、如果两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那么它们的侧面积也相等。          (   )

    5、如果3a=4b,那么a : b=4 :3。                               (   )

    2、①根据我国《国旗法》的规定,国旗的长和宽(    )。

    ②圆的面积和半径(   )。

    3、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   )

    A、             B、2倍         C 、

    4、根据4×6=3×8,可以写出(   )个不同的比例。

    A、8            B、4            C、2

    A、6            B、4            C、18

    四、计算(共26分)。

    1047-998=     + =              3.7+1.9=             2÷14+ =

    1÷100%=      0.1+9.9×0.1=       12×( × )=      0.27÷0.3=

    ①  x –2= 0.5             ②   :  = x :

    ③ =                     ④ X:12 = :2.8

    ① 3÷ - ÷3               ②  ÷

    ③( - + )×12     ④ 5.7-(1.9-1.3)

    ①用2除 的商,减去7的倒数,差是多少?

    ②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如果乙数是15,甲数是多少?

    五、操作题。(第1题4分,第2题5分)。

    1、下图的比例尺是 ,量出图上各数据,求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量时得数保留整厘米数)

    2、在下图中量出学校到汽车站的图上距离,再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2千米处,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④从学校到汽车站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⑤在汽车站南偏东45o方向1000米处有一个公园,请在图上画出公园的位置。

    六、应用题。(共30分)。

    1、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10%,一块体积是3.3立方米的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是多少?

    2、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底面周长是9.42平方分米,高5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用了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至少能装多少水?

    3、组装一批电脑,已装了总数的40%,剩下的比已装的多500台。这批电脑共有多少台?

    4、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0    40   80   120  160千米,甲乙两城在这幅地图上相距14厘米,如果

    5、把一个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5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1、24÷( 32 )=(18):24 =   =(75)% =(七五)折 =(0.75)(填小数)。

    2、8厘米是16分米的(  5 )%     100千克比80千克多(  25  )%

    12米比(  15  )少20%         (  9.6  )比16少40%

    3、一件篮球打九折出售后,售价72元,原价(  80  )元。

    4、在一个比例里,已知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最小的合数,另一个内项是(  0.25   )。

    5、把 、 、 和1组成一个比例是(    : 1 =   :     )。

    6、已知6x=4y,x和y成( 正 )比例,已知 = ,x和y成(  反  )比例。

    7、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2立方厘米,高是4厘米,底面积是(  24 )。

    8、把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按4 :1扩大后,扩大前后图形之间的面积比是(   1 :16   )。

    9、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体积相同,底面积也相同,如果圆柱的高是12厘米,圆锥的高是( 36  )厘米,如果圆锥的高是12厘米,圆柱的高是( 4  )厘米。

    10、比例尺10 :1,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  0.1   )厘米。

    11、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周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是(  36 )平方厘米。

    12、李叔叔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除800元以外,按14%交纳了532元个人所得税,李叔叔这次共得了(  4600   )元稿费。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是正比例,就是反比例。                      (×)

    2、一种商品先涨价5%,后又降价5%,又回到了原价。               (×)

    3、一个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4、如果两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那么它们的侧面积也相等。          (×)

    5、如果3a=4b,那么a : b=4 :3。                               (√)

    2、①根据我国《国旗法》的规定,国旗的长和宽(  A  )。

    ②圆的面积和半径(  C )。

    3、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 B  )

    A、             B、2倍         C 、

    4、根据4×6=3×8,可以写出(  A )个不同的比例。

    A、8            B、4            C、2

    5、12个铁圆锥,可以熔铸成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个数是( B  )

    A、6            B、4            C、18

    四、计算(共26分)。

    1047-998=49     + =    3.7+1.9=5.6    2÷14+ =1

    0.27÷0.3=0.9  1÷100%=1    0.1+9.9×0.1=1.09   12×( × )=

    ①  x –2= 0.5             ②   :  = x :

    解:  x = 2.5                解: x =  ×

    x = 24                       x =

    ③ =                     ④ X:12 = :2.8

    解: 10.8x = 8.1×4               解: 2.8x = 12×

    x = 3                            x = 7.5

    ① 3÷ - ÷3               ②  ÷

    = 7 -                         =   ÷

    =6                            =   ÷   =   ×   =

    ③( - + )×12     ④ 5.7-(1.9-1.3)

    =  ×12 - ×12 + ×12     = 5.7 + 1.3 – 1.9

    = 4 – 2 + 3                   = 7 – 1.9

    = 5                            = 5.1

    ①用2除 的商,减去7的倒数,差是多少?

    ÷2 -   =

    ②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如果乙数是15,甲数是多少?

    五、操作题。(第1题4分,第2题5分)。

    1、下图的比例尺是 ,量出图上各数据,求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量时得数保留整厘米数)

    2、在下图中量出学校到汽车站的图上距离,再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④从学校到汽车站的实际距离是(  2 )千米。

    ⑤在汽车站南偏东45o方向1000米处有一个公园,请在图上画出公园的位置。

    1000米 = 100000厘米     100000×  = 1厘米

    六、应用题。(共30分)。

    1、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10%,一块体积是3.3立方米的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是多少?

    2、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底面周长是9.42平方分米,高5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用了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至少能装多少水?

    答:做这个水桶至少用了铁皮54.165平方分米,至少能装35.325立方分米水。

    3、组装一批电脑,已装了总数的40%,剩下的比已装的多500台。这批电脑共有多少台?

    (1 - 40%x) - 40%x = 500      x = 2500

    4、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0    40   80   120  160千米,甲乙两城在这幅地图上相距14厘米,如果

    甲乙两城的实际距离:14 ×40 = 560千米 = 56000000厘米

    5、把一个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5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转化的思想,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1、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容积) = 底面积 × 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V = sh 或者V = лrh 。

    2、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 =  sh 或者V =  лrh 。

    例1、(计算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底面周长9.42分米,高20厘米。求它的体积?

    分析与解:求圆柱的体积,一般根据V = sh或者 V = лrh ,题中没有给出底面积,又没有给出底面半径,所以要先求出底面半径,同时题目中单位名称不统一,要注意化单位,可以统一为分米,也可以统一为厘米。

    体积:    3.14 × 1.5× 2 = 14.13(立方分米)

    点评:会使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也非常重要。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之前的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一样,都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一个圆柱形的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周长是9.42米,高是2米,每立方米稻谷约重545千克,这个粮囤约装稻谷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分析与解:先通过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再求出底面积,进而求出容积。再去求能装稻谷多少千克。

    3.14 ×(9.42÷3.14÷2) × 2 × 545 = 7700.85 ≈ 7701(千克)

    点评:虽然求容积的方法和求体积的方法相同,但并不意味着体积就是容积。体积的数据是从外面量的,而容积的数据要从里面量。所以一个物体的体积都比其容积要大。

    有一个高为6.28分米的圆柱形机件,它的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机件的体积?

    分析与解:圆柱侧面展开是个正方形,说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先通过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3.14 ×(6.28÷3.14÷2) × 6.28 =19.7192(立方分米)

    点评:圆柱侧面展开之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这儿展开之后是个正方形,就说明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例4、(综合题)一种抽水机出水管的直径是1分米,管口的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1分钟能抽水多少立方米?

    分析与解:每秒流出来的水的形状,可以看成是一个底面直径1分米,高2米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就是1秒种流出的水的体积,再乘60得出1分钟抽水的体积。

    例5、(综合题)把一根长4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31.4平方厘米。这根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分析与解:长4米是圆柱的高,要求圆柱的体积还要知道底面积。把圆柱截成两段,增加了两个底面的面积,即增加31.4平方厘米,可以求出圆柱的底面积。

    例6、(计算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4厘米,求它的体积。

    分析与解: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直径、周长时,都要先求出底面积,然后根据V =  sh来计算圆锥的体积。在计算时,千万不要忘记“除以3”或“乘 ”。

    点评:求圆锥的体积不能忘了最后要除以3。如果不除以3,求的就是和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可以先算 ×6 ×4,最后再乘3.14,可以使计算简便,提高正确率。

    一个圆锥形沙堆高1.5米,底面周长是18.84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分析与解:要求沙堆的质量,先要求沙堆的体积。沙堆是圆锥形,已知它的高和底面周长,根据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先求圆锥的底面积。

    体积:  × 3.14 ×3  × 1.5 = 14.13(立方米)

    例8、判断:(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   )

    (2)如果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一个圆柱体积的 ,那么它们等底等高。… (   )

    分析与解:(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这一结论是将它的体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进行比较得到的。

    (2)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但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并不意味着它们等底等高。

    例9、(综合题)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75.36立方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要求圆锥的高,根据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可以先用体积乘3,求出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除以底面积,即高 = 体积 × 3 ÷ 底面积,注意不能用圆锥的体积直接除以底面积。也可以根据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列方程解答。

    9.42ⅹ = 75.36   ……  先算左边的 ×3.14×3

    点评:通过体积去求圆锥的高时要注意先用体积乘3,求出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除以底面积,求出高;也可以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用方程解答。

    例10、(综合题)把一个棱长为12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厘米?

    分析与解:将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都等于正方体的棱长。

    圆锥的体积: ×3.14 ×(12÷2) × 12 = 452.16(立方厘米)

    削去部分的体积:1728 – 452.16 = 1275.84(立方厘米)

    答:圆锥的体积是452.16立方厘米,削去的部分是1275.84立方厘米。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2)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

    (3)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0米。

    (4)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高是2分米。

    2、有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的体积比第一个圆柱多多少立方厘米?

    3、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4、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都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支牙膏可用36次。该品牌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毫米,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样,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

    5、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1.5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6、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一圆柱体,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右图是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它的表面积减少94.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积减少多少立方厘米?

    1、选择题。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2、判断对错。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1                                ………( )

    (3)一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4、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5、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6、一个近似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12.56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5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7、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装满水后将水全部倒入一个高6厘米的圆锥形的容器内刚好装满。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     0.6 × 0.5 = 0.3(立方米)

    (2)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 3.14 ×3  × 5 = 141.3(立方厘米)

    (3)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0米。    3.14 ×(8÷2)×10 = 502.4(立方米)

    (4)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高是2分米。

    3.14 ×(25.12÷3.14÷2) × 2 = 100.48(立方分米)

    2、有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的体积比第一个圆柱多多少立方厘米?

    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也就是是第二个圆柱的4/7。

    答:第二个圆柱的的体积比第一个圆柱多18立方厘米。

    3、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3.14 ×(0.8÷2) × 2 × 60 = 60.288(立方米)

    4、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都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支牙膏可用36次。该品牌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毫米,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样,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

    3.14 ×(5÷2) × 10 × 36 = 7065(立方毫米)

    7065 ÷  = 25(次)

    5、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1.5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3.14 ×(4÷2) × 150 × 7.8 = 14695.2(克)= 14.6952(千克)≈15(千克)

    6、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一圆柱体,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右图是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它的表面积减少94.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积减少多少立方厘米?

    3.14 ×(31.4÷3.14÷2) × 3 = 235.5(立方厘米)

    1、选择题。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②  )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③  )立方米

    2、判断对错。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1                    ………( √ )

    (3)一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6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54)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108   )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36   )立方厘米。

    4、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3.14 ×4 ×6 = 100.48(立方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3.14×(60÷2)×8 = 7536(立方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3.14×(31.4÷3.14÷2)×12 = 314(立方厘米)

    5、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6、一个近似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12.56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5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3.14×(12.56÷3.14÷2)×1.2 ×750 = 3768(千克)

    7、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装满水后将水全部倒入一个高6厘米的圆锥形的容器内刚好装满。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8和9的认识

    教学目的:

    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正确读写8和9

    教学准备:

    挂图、生备学具,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挂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小组互相说说?然后派代表汇报

    图上有哪些东西是8个?

    有哪些东西可以用9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和9

    板书课题:8和9的认识

    二、新授

    1、动手操作

    这幅图上的点子表示8

    你能拿出表示8的学具吗?

    请自己摆一个喜欢的图形,你知道8是怎样来的吗?

    那8个再拨上1个是几?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7加1等于8

    请你拿出表示9的学具并摆一个图形

    师出示点子图9

    2、出示尺子图

    8在谁的后面?7的前面是几?

    9的前面是几?7的后面是几?

    3、看看点子图,比一比谁多谁少?

    比较大小

    4、基序数

    把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给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三、练习

    P591数一数小兔在第几车厢?小猪呢?第3车厢是谁?

    四、8和9的写法

    写8的时候要注意写半格,空半格,8像什么?

    上面的圆要写小点,下面写大点写9,先写圆再竖。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4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2)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

    (3)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0米。

    (4)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高是2分米。

    2、有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的体积比第一个圆柱多多少立方厘米?

    3、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4、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都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支牙膏可用36次。该品牌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毫米,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样,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

    5、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1.5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6、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一圆柱体,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右图是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它的表面积减少94.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积减少多少立方厘米?

    1、选择题。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2、判断对错。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1                                ………( )

    (3)一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4、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5、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6、一个近似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12.56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5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7、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装满水后将水全部倒入一个高6厘米的圆锥形的容器内刚好装满。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     0.6 × 0.5 = 0.3(立方米)

    (2)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 3.14 ×3  × 5 = 141.3(立方厘米)

    (3)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0米。    3.14 ×(8÷2)×10 = 502.4(立方米)

    (4)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高是2分米。

    3.14 ×(25.12÷3.14÷2) × 2 = 100.48(立方分米)

    2、有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的体积比第一个圆柱多多少立方厘米?

    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也就是是第二个圆柱的4/7。

    答:第二个圆柱的的体积比第一个圆柱多18立方厘米。

    3、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3.14 ×(0.8÷2) × 2 × 60 = 60.288(立方米)

    4、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都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支牙膏可用36次。该品牌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毫米,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样,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

    3.14 ×(5÷2) × 10 × 36 = 7065(立方毫米)

    7065 ÷ [3.14 ×(6÷2) × 10] = 25(次)

    5、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1.5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3.14 ×(4÷2) × 150 × 7.8 = 14695.2(克)= 14.6952(千克)≈15(千克)

    6、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一圆柱体,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右图是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它的表面积减少94.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积减少多少立方厘米?

    3.14 ×(31.4÷3.14÷2) × 3 = 235.5(立方厘米)

    1、选择题。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②  )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③  )立方米

    2、判断对错。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1                    ………( √ )

    (3)一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6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54)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108   )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36   )立方厘米。

    4、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3.14 ×4 ×6 = 100.48(立方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3.14×(60÷2)×8 = 7536(立方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3.14×(31.4÷3.14÷2)×12 = 314(立方厘米)

    5、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6、一个近似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12.56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5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3.14×(12.56÷3.14÷2)×1.2 ×750 = 3768(千克)

    7、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装满水后将水全部倒入一个高6厘米的圆锥形的容器内刚好装满。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5

    一、位 置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 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戌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安排:

    1、上、下„„„„1课

    2、前、后„„„„1课

    3、左、右„„„„1课

    4、位置„„„„„1课

    课题一 上、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可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帮忙的。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课题二 前、后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教具、学具准备: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出示第2页主题图。(1)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2)小组内解决问题。(3)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小组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课题三 左、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内容、2做一做第1题,练习一第6题。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二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件等;学生: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课件演示米老鼠智慧交通)指挥交通干什么?我们平时走路靠那边走?由此引出左右。

    二、学习新知:

    1、分辨自己身体的左右。

    (1)你能指出你的左边、右边吗?

    (2)其实我们身上有些部分也左右,你能找出来吗?

    (3)米老鼠想做健身操给大家看一看。(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一起做)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肩抖一抖。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肩抖一抖。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脚跺一跺。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脚跺一跺。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放下来。(4)出示手模型板帖。

    2、进一步认识左和右。

    (1)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

    (2)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3)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3、左右的相对性。

    (1)准备好你的各种学习用品。同位两个合作,动手摆一摆。(2)提出要求:

    ①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②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③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④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⑤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

    (3)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么?)

    (4)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第4页做一做第2题。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从前往后数你是第(),从左往右数你是第()。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左、右 左 右 右 左

    课后小记:

    课题四 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

    2、学会确定物体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正确描述物体位置,理解相对性。教学难点:理解相对性。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里,首先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二、学习新知:

    1、这位小客人坐在哪里呢?他坐在第1组第2个,谁能很快地找出他来?(出现四种找法,分别从前、后、左、右找起)

    2、我们一般都是怎样找?(使学生明确一般第一排是从前数,第几个是从左边开始数。)

    3、在自己的书上找出第1组第2个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小客人。

    4、教师提问学生指:(1)第5组第4个。(2)第2组第3个。

    5、学生小组活动:互相提问并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小朋友。

    6、先说一说你自己的座位,再填空。你的座位是第()组第()个。你前面的同学是第()组第()个。你后面的同学是第()组第()个。你左边的同学是第()组第()个。你右边的同学是第()组第()个。

    三、练习:

    (一)第6页做一做。

    (1)教师提出问题:第1行第2个是(),狗在第()行第()个。(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3)解决问题。

    (二)完成练习一

    1、第1题。

    (1)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 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x后面的同学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

    (2)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

    2、第2题。

    (1)教师提出要求:我们来做拍手游戏。两个小朋友一组,做你拍

    一、我拍一的游戏。(2)学生分组活动。

    3、第3题。

    (1)教师出示第三题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 说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2)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板上贴。(3)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

    4、第5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你能根据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3)学生自己解决问题。(4)在书上填空。

    5、数学游戏:听反话

    (1)教师提出要求:听老师说位置,小朋友做出相反的动作。(2)教师说学生做。(3)学生在小组里活动。

    四、生活中的数学。

    1、上下楼梯靠右边走。

    2、自行车、汽车都是靠右行。

    3、北京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右边。

    4、香港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左边。„„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二、20以内退位减法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课时安排:

    1、十几减九------------------------------3课

    2、十几减几------------------------------4课

    3、用数学--2课

    4、整理和复习---------------------------3课

    课题一 十几减九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第9、10页主题图、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9+4= 9+8= 9+6= 9+2= 9+9= 9+5= 9+3= 9+7=

    二、学习新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吗?有一些小朋友也喜欢到公园来玩,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公园情景图,先突出气球部分)

    2、你能不能根据气球部分提个问题?风车部分呢?

    3、气球图列式:15-9= 风车图列式:16-9=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了问题,并列出了算式。

    4、公园另一角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猜谜、套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列式:13-9= 14-9=

    5、观察所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板书课题)

    6、(1)15-9用手中的学具(小棒)摆一摆怎样计算?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2)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把各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在小组众说一说为什么?

    (4)小结:小朋友们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剩下的式题,并说一说你的想法。(5)你还知道那些十几减九的算式吗?

    (6)教师板书算式,指名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刚才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了这些题。下面我们来做分水果的游戏。

    三、练习:

    1、做一做第2题;练习第2题。

    2、课件练习:跳木桩比赛(用树桩上的数减小白兔身上的数)。

    3、课件练习:帮小蚂蚁回家。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6 16-9= 7 13-9= 4 14-9= 5 11-9= 2 18-9= 9 17-9= 8 12-9= 3

    课后小记:

    课题二 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二1~6题。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教学重点: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练习:

    1、第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学生自己看图,同位两个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2)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口算得数。(3)在书上填写。

    2、第2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教师读要求:得数是几就圈上几个。(2)根据算示圈相应的水果。(3)根据自己圈的写出得数。

    3、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1)看图,明确图意:帮小鸟回家。(2)快速口算得数,说给同位听。(3)连线,小组订正。

    4、第4题:这是一道口算十几减九的题。学生独立口算,订正。

    5、第5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明确要求:根据两个图形口算得数。(2)同位两个互相检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式。(4)教师面批面改。

    6、第6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学生自己看图,明确图意。

    (2)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3)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写在书上。(4)全班一起订正。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课题三 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二7、8题,课堂巩固练习。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九的内容。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教学重点:学生能根据第8题提出多个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想一想,填一填。9+()=12 9+()=18 9+()=15 9+()=11 9+()=13 9+()=16 9+()=14 9+()=17 9+()=19

    二、课堂巩固练习:快速写出得数,比一比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好(写在课堂作业本上)。9+4 = 12-9 = 13-10 = 14-9 = 18-9 = 15-9 = 17-9 = 11-9 = 16-9 =

    三、练习二7、8题。

    1、第7题。

    (1)明确要求:快速写出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学生自己练习。(3)全班一起订正。

    2、第8题。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2)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算式解答(口头)。(4)学生在书上填写。(5)全班一起订正答案。

    四、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2、12-9=36、16-9=7(个)15-9=6

    课后小记:

    课题四 十几减几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2,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教学准备:根据例2制作的“小猫观鱼”动画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卡片出示): 8+5 = 7+8 = 7+6 = 15-9 = 6+8 = 5+7 = 5+9 = 13-9 = 18-9 = 14-9 = 17-9 = 16-9 =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

    1、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然后,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在右边小猫的嘴边出现“有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象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小组内可能出现如下意见。(1)两只小猫的对话中,已说出了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2)求黑金鱼的条数,10-8=2,2+3=5,5条黑金鱼。求花金鱼的条数,10-5=5,5+3=8,8条花金鱼。(3)我一条一条仔细数的,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

    (4)这样算得快,8+5=13,13-8=5,13-5=8,5条黑金鱼,8条花金 鱼。„„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那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教师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先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它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课把“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的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3-8=5 13-5=8 课后小记:

    课题五 练习

    教学内容:课堂练习。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口算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来做课堂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书写工整。

    二、复习:

    1、出示: 6+5= 7+8= 4+8= 11-5= 15-7= 12-8= 看到这些题,你想到什么?你发现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吗?

    2、填空,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8+()=11 8+()=16 6+()=15 11-3= 16-()= 15-6= 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练习:

    1、两步运算:

    11-9= 15-7= 17-6= 12-6= 15-9= 14-7= 18-9= 12-5= 11-4= 16-8= 13-6= 17-8=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7+8-9= 16-8+4= 10+7-9= 14-6+5= 11-7+9= 13-6+10= 18-9+2= 14-7+6= 15-8+10= 12-3+7= 11-6+3= 17-8+9= 13-8+7= 15-6+8= 12-9-3= 6+8+5= 19-7-6= 13-5-3=

    3、教师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8+(3)=11 8+(8)=16 6+(9)=15 11-8=3 16-8=8 15-6=9

    课后小记:

    课题六 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3~6题。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来说一说?

    二、完成练习:

    1、第3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明确要求: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2)同位合作,互相检查,看谁说得又对又快。(3)全班用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士并算出得数。(5)教师进行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第4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明确要求:看谁都能算对。(2)学生练习,在书上填写。

    (3)对速度特别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4)全班共同订正。

    (5)对全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

    (6)请做错的同学讲讲自己错在那里,改正错题。

    3、第5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

    (1)明确要求:帮小朋友坐椅子。五个小朋友各拿一张卡片,卡片上有算式;他们前面有五把椅子,上面有得数,请帮助小朋友坐到相应的椅子上去。

    (2)学生口算得数并连线。(3)全班一起订正答案。

    4、第6题:这是一道连线题。(1)明确要求:找朋友。

    (2)学生根据给出的算式和得数连线。(3)全班共同订正答案。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1-6=5 13-7=6

    课后小记:

    课题七 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7——13题。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4-7 = 11-5 = 11-8 = 16-7 = 15-6 = 12-6 = 14-8 = 17-9 = 13-6=

    二、练习:

    1、第7题:

    (1)明确要求:看谁全都能做对。注意看清运算符号。(2)学生独立完成。(3)订正答案。

    (4)对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

    2、第8题:小动物爱吃什么?

    (1)明确要求:各种水果和蔬菜的旁边有算式,小动物旁边有得数,算一算,看看这些小动物喜欢吃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连线。(3)订正答案。

    3、第9题:渗透函数概念。

    (1)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看看被减数、减数、差有什么特点。(2)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得数。(3)小组讨论。

    (4)教师小结:被减数不变的情况下,减数增大,差随之减小,相反减数减小,差随之增大。

    4、第10题:在 里填上“〉”、“〈”、“=”。(1)明确要求。(2)学生独立完成。(3)全班一起订正。

    5、第11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

    (2)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得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读一读图中对话框中的内容,根据此内容列算式解答。(4)订正。

    6、第12题: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第13题:(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2)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3)列算式解答,订正。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2-5=7(只)

    7+6=13(只)13-7=6(只)13-6=7(只)

    课后小记:

    课题八 用数学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学准备:例

    3、做一做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 11-8= 8+3= 18-9= 13-7= 11-3= 18-9= 11-9= 15-8= 11-7= 8+7= 16-8= 15-6= 17-8= 16-7= 17-9= 14-6= 9+5= 13-4= 12-6= 13-6= 9+9= 11-2= 16-9= 12-7= 6+8= 15-9= 14-9=

    二、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出示例3情景图:

    (1)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3)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

    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出示情景图:

    (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3-6=7(人)8+6=14(个)16-9=7(人)

    课后小记:

    课题九 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四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巩固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及十几减几的内容。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数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四:

    1、第1题:

    (1)看图,读题,明确题意。(2)指名说图意。(3)列算式解答。

    2、第2题:

    (1)读题明确图意。

    (2)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解答。(3)订正答案。

    3、第3题:看谁都能算对。(1)明确题目要求。(2)学生独立算出得数。

    (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第4题:

    (1)看图明确要求。

    (2)读题,同位两个口头列算式解答。(3)在书上填写。

    5、第5题:

    (1)明确要求:找朋友。(2)口算得数并连线。(3)订正答案。

    6、第6题:在 里填上“〉 ”、“〈 ”或“=”。(1)明确要求。(2)学生独立填写。(3)订正答案。

    7、第7题:

    (1)看图,明确图意。(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3)学生根据图意提问题。(4)列算式解答。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15-7=8(只)15-6=9(只)2、15-6=9(个)15-7=8(个)4、13-6=7(人)

    课后小记:

    课题十 整理复习

    课型:复习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退位减法表。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重新排出一个减发表。

    教学重点: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具准备: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挂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 11-911-811-711-611-511-411-311-2 12-912-812-712-612-512-412-3 13-913-813-713-613-513-4 14-914-814-714-614-5 15-915-815-715-6 16-916-816-7 17-917-8 18-9

    二、引导学生找规律:

    1、仔细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看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一共有多少个?

    2、小组活动: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互相商量商量,看看这个表有那些规律?

    学生可能找到横、竖、斜等各种规律。

    3、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启发: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算式卡片重新排一个表,以展示各组的新发现。

    四、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说一说差是6的算式有哪几道?除了表中算式,还有哪些?生答,师板书。

    2、看一看这些算式,哪些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些是我们刚刚学习的?哪些是以后要学算式?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1-911-811-711-611-511-411-311-2 12-912-812-712-612-512-412-3 13-913-813-713-613-513-4 14-914-814-714-614-5 15-915-815-715-6 16-916-816-7 17-917-8 18-9

    课后小记:

    课题十一 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五1~7题。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第1题:把差是6„„地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小组合作完成。

    2、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一图四式。

    (2)学生同位两个互相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3)根据图意和问题列算式解答,写在书上。(4)订正答案。

    3、第3题:

    (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学生独立完成。(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第4题:

    (1)明确题意:根据图写算式。

    (2)学生自己尝试读题,并提出数学问题。(3)列算式解答,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5、第5题:

    (1)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仔细观察竖着每一组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学生书写得数。(3)订正答案。

    (4)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6、第6题:小松鼠采松果。

    (1)故事形式引出:有一天,松鼠妈妈对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说:“孩子,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们就去森林里采些松果来吧!”小松鼠愉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两只小松鼠回来了,松鼠妈妈看到孩子这么能干,高兴极了。一个劲儿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松鼠弟弟说:“哥哥猜得多,我只采了5个。”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松鼠哥哥采了多少个吗?”

    (2)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口头列算式解答。(4)写在书上。

    7、第7题:旅游公司汽车出租情况。(1)看统计表,明确要求的是还剩多少辆?(2)学生根据题意自己解答。

    (3)订正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4、16-9=7(只)6、12-5=7(个)课后小记:

    课题十二 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五8~11题,思考题。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第8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学生独立完成。(3)订正答案。

    (4)有错的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2、第9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看图,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2)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3)订正答案。

    3、第10题:比一比。

    (1)明确要求,看谁先夺得红旗。(2)各小组派代表参加比赛。

    (3)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并奖励给一个小标志。(4)再加入几组比赛题,尽量让学生多参与。

    4、第1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看图,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2)列算式解答,指名板演订正。(3)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5、思考题:小组讨论完成。

    一共12人,每两人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能插入11人。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四、补充练习

    1、在 ○ 里填上“〉 ”、“〈 ”或“=”。5+6 ○8 13-6 ○6 12+2 ○15 15-7○ 6 16-8○ 8 11-2○ 7 12-6 ○15-4 10+5○ 13-7 17-9 ○18-10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11-5=6 13-4=9 课后小记:

    三、图形的拼组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教科书27~30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注意所学知识的前后练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1、平面图形的特征

    例1是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通过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一说,以突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

    2、立体图形的特征

    例2是一个拼组活动,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五、课时安排:

    1、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

    2、平面图形的转换„„„„„„„„1课

    3、立体图形的拼组„„„„„„„„1课 课题一平面图形的拼组

    课型:实践活动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例

    1、例2,28页做一做,练习六1、2题,30页折纸飞机。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

    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

    1、做小风车: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

    (2)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例1要求:沿虚线折一折。

    (3)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平面图形的关系:

    (1)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2)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3)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

    (4)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5)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6)说一说你通过这些平面图形的拼组有什么收获?

    三、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你会用一个 剪出一个 吗?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2)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2、完成练习六第1题:用 拼一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3、完成第2题。

    4、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5、30页教你折纸飞机。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平面图形的拼组

    课后小记:

    课题二平面图形的转换 教学目标:

    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做好的风车等;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毛线(绳子),吸管,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

    二、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

    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

    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

    三、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板书:四边相等)现在,豆豆要来考靠大家。

    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

    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边做边讲。)

    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学生边做边讲。)

    3、圆转换成正方形。(出示圆和正方形。)

    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学生操作。)

    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

    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平面图形的转换

    课后小记:

    课题三:立体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之间、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拼面图形的拼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立体图形的拼组,看看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块,请你选择一些自己拼组看看发现了什么?拼完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进行拼组活动。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全班共同交流。总结出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练习1、28页做一做:这是一个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转换的活动。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做一个圆柱,学生独立操作即可。做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使学生看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2、第3题:这是一道数小正方体个数的题。数正方体的个数。

    3、第4题:这是一道连线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感。

    给出了一个长方体,另外给出了它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这三个面哪个是它下面的面,哪个是左边的面,哪个是后边的面。

    4、第6题:这是一个拼图的活动。

    在 里填入适当的序号,拼出熊猫头。

    5、第7题: 6 用 1 4 2 3 做成一个,数字“4”的对面是数字“()”。5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拼组

    课后小记: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31~45页。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5、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教学难点:

    1、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2、数位的意义。

    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1)选取、提供每次活动的素材。(2)制订人人参与的、高效的活动规则。

    (3)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响应的数学概念。(4)对学生进行爱护学习资源的教育。

    2、突出基本原理的教学。

    3、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六、教材编写特点:

    1、创设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的认数情境。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数概念。

    3、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又形式多样。

    4、内容呈现的方式既符合逻辑又生动活泼。

    七、课时安排:(8课时)

    1、数数 数的组成„„„„„„„„„„„„„1课

    2、读数写数„„„„„„„„„„„„„„„„2课

    3、数数 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练习„„„„„1课

    4、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1课

    5、比多少„„„„„„„„„„„„„„„„1课

    6、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3课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6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4、进一步掌握折扣的有关知识及计算方法。

    5、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1、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

    2、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4、商品现价 = 商品原价 × 折数。

    例1、(解决税前利息)李明把500元钱按三年期整存整取存入银行,到期后应得利息多少元?

    一年 3.87%

    二年 4.50%

    三年 5.22%

    分析与解:根据储蓄年利率表,三年定期年利率5.22%。

    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缴纳利息税。例1中纳税后李明实得利息多少元?

    分析与解:从应得利息中扣除利息税剩下的就是实得利息。

    500 × 5.22% × 3 = 78.3(元)                     …… 应得利息

    78.3 × 5%  = 3.915(元)                          …… 利息税

    78.3 – 3.915 = 74.385 ≈ 74.39(元)               …… 实得利息

    或者  500 × 5.22% × 3 × (1 - 5%) = 74.385(元)≈ 74.39(元)

    例3、方明将1500元存入银行,定期二年,年利率是4.50%。两年后方明取款时要按5%缴纳 利息税,到期后方明实得利息多少元?

    错误解答:1500 × 4.50% ×(1 - 5%) = 64.125(元)≈ 64.13(元)

    分析原因:税后实得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1 - 5%),这里漏乘了时间。

    正确解答:1500 × 2 × 4.50% ×(1 - 5%) = 128.25(元)

    点评:求利率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扣掉利息税,根据国家规定利息税的税率是5%,所以利息分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在做题时要注意区分。但也有一些是不需要缴利息税的,比如:国家建设债券、教育储蓄等。

    例4、(求折扣)一本书现价6.4元,比原价便宜1.6元。这本书是打几折出售的?

    分析与解:打了几折是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只要用实际售价除以原价。

    点评: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几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几,同一商品打的折数越低,售价也就越低。在折数的题目中,打几折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它并不代表增加或减少的数额。

    “国庆”商场促销,一套西服打八五折出售是1020元,这套西服原价多少元?

    分析与解:打八五折出售,即实际售价相当于原价的85%。已知原价的85%是1020元,要求原价是多少,可以列方程解答。

    1020 ÷ 1200 = 0.85 = 85%

    (2)看原价的85%是不是1020元。

    例6、一台液晶电视6000元,若打七五折出售,可降价元。

    分析原因:6000元为原价,打七五折出售,要先算出实际售价再相减,或者先算出降价部分占原价的25%。

    一批电冰箱,原来每台售价2000元,现促销打九折出售,有一顾客购买时,要求再打九折,如果能够成交,售价是多少元?

    分析与解:“促销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九十出售,用“原价×90%”,“再打九折”是在促销价的基础上打九折,要用促销价乘90%。

    2000× 90% × 90%

    点评:题目的关键是“再打九折”表示的意思是在促销价的基础上再打九折,单位“1”的量是促销价,即原价打九折后的价钱,这是易错点,要多加注意。

    商店以40元的价钱卖出一件商品,亏了20%。这件商品原价多少元,亏了多少元?

    分析与解:以40元的价钱卖出,说明实际售价是40元;亏了20%,即亏了原价的20%,因此实际售价相当于原价的(1 - 20%)。

    某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每件各得30元,其中一件盈利20%,另一件亏本20%。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总体上是盈利还是亏本?具体是多少?

    分析与解:盈利20%,即售出价是成本价的(1 + 20%);亏本20%,即售出价是成本价的(1 - 20%)。两件商品的售出价都是30元,可分别算出两件商品的成本价。

    答: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总体上是亏本,亏本2.5元。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7

    下面(     )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

    3、在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锥的是(     )。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

    (2)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

    (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

    (3)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8厘米。

    6、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烟囱,要求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15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头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

    7、请你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选择。

    8、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4米,将这个蓄水池四周及底部抹上水泥。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水泥20千克,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水泥?

    下面(  A   )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

    3、在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锥的是(  ④   )。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   3.14×3×2×4 = 75.36(厘米)

    (2)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   3.14×4×5 = 62.8(厘米)

    (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12.56×4 = 50.24(厘米)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侧面积:3.14 × 4 × 2 × 6 = 150.72(平方厘米)

    表面积:50.24 × 2 + 150.72 = 251.2(平方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

    侧面积:3.14 × 6 × 12  = 226.08(平方厘米)

    表面积:28.26 × 2 + 226.08 = 282.6(平方厘米)

    (3)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8厘米。

    表面积:50.24 × 2 + 200.96 = 301.44(平方厘米)

    6、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烟囱,要求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15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头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

    侧面积:3.14 × 3 × 15  = 141.3(平方分米)≈ 142(平方分米)

    7、请你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选择。

    表面积:7.065 × 2 + 18.84 = 32.97(平方分米)

    表面积:12.56 × 2 + 62.8 = 87.92(平方分米)

    8、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4米,将这个蓄水池四周及底部抹上水泥。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水泥20千克,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水泥?

    表面积:50.24  + 100.48 = 150.72(平方米)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8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就是把它的每条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1、(把图形按某个比相应放大或缩小,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大小变了)

    (1)长方形A的长是1.5厘米,宽是1厘米;长方形B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如果要把长方形A按 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1)长方形B的长是长方形A的2倍,宽也是长方形A的2倍。或者说长方形B和长方形A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长方形的比是2:1,就是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按2:1的比进行放大。

    (2)把长方形A按1:2的比缩小后为长方形C,长、宽缩小为原来的 ,图C的长是0.75厘米,图C的宽是0.5厘米。

    由此可见,放大或缩小前后图形形状没有改变,还是长方形,只是大小变了。

    先按3:2的比画出长方形A放大后的图形B,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A缩小后的图形C。(1)图B的长、宽各是几格?(2)图C呢?(3)观察这三幅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分析与解:(1)按3:2的比将长方形A放大,即将长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扩大1.5倍,那么图B的长为6×1.5 = 9格,宽为4×1.5 = 6格。(2)按1:2的比将长方形A缩小,即将长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那么图C的长为6÷2 = 3格,宽为4÷2 = 2格。(3)从这三幅大小不同的图形上可以看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大小虽变了,但形状不变,而且各条边长度的变化都符合指定的比。

    点评:按比例放大图形或缩小图形,关键是要先根据比确定是放大还是缩小,然后确定好每条边的长度,画出图形就行了。

    图B是由图A放大后得到的,你能分别写出这两幅图中各自的长与宽的比吗?比较写出的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

    B

    A                                   6厘米

    分析与解:(1)图A中长与宽的比是4:3;图B中长与宽的原始比是8:6,而8:6化简后就是4:3。

    (2)这两个比化简后都是4:3,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即

    例4、(认识比例)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1) 5 :6 和15 :18       (2)  0.2 :0.1 和 3 :1

    分析与解:分别求出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就能组成比例,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1) 因为5 :6 =  ,15 :18 =  ,所以5 :6 = 15 :18。

    (2) 因为0.2 :0.1 = 2, 3 :1 = 3,所以 0.2 :0.1 和 3 :1不能组成比例。

    (3) 因为  :  =  , 1.2 :0.8 =   ,所以  :  = 1.2 :0.8。

    点评: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像题目中的方法一样,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否则就不行。这样解题的依据是比例的意义。

    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3.6米,4小时织布4.8米。你能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写出比例吗?

    分析与解:(1)这台织布机织布米数和织布时间的比相等。      3.6 :3 = 4.8 :4

    (2)这台织布机织布米数的比和织布时间的比相等。  3.6 :4.8 = 3 :4

    (3)这台织布机织布时间和织布米数的比相等。      3 :3.6 = 4 :4.8

    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

    观察题中的三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3.6 :3 = 4.8 :4   3.6 :4.8 = 3 :4   3 :3.6 = 4 :4.8

    (1)3.6和4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外项,也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内项。

    (2)3.6 × 4 = 3 × 4.8,可见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如果把3.6 :3 = 4.8 :4改写成分数形式  =  ,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结果也相等。

    (4)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 a : b = c : d,

    那么这个规律可表示成ad = bc 或 bc = ad。

    (5)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6、(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根据2 × 7 = 1.4 × 10这个等式写出几个比例。

    分析与解: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出2和7、1.4和10这两组数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外项,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内项。

    1.4 : 2 = 7 : 10                  1.4 : 7 = 2 : 10

    10 : 2 = 7 : 1.4                  10 : 7 = 2 : 1.4

    2 : 1.4 = 10 : 7                  2 : 10 = 1.4 : 7

    7 : 1.4 = 10 : 2                  7 : 10 = 1.4 : 2

    点评:像这样的比例一共可以写8个。但它们不变的是2和7要么同时为内项,要么同时为外项,而1.4和10这一组数也一样。写的时候可以一组一组地写了。

    王叔叔在电脑上将下面的图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的图片的长是12.5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分析与解: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图形中的各部分线段都按相同的比放大,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厘米数是可以组成比例的。两张图片长的比与宽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两张图片中各自长、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12.5 : 5 = 宽 : 4   或    12.5 : 宽 = 5 : 4

    例8、(解比例)上图中宽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在解比例时,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积相等的式子,然后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

    同学们,你会解答     =    这个比例吗?试试看吧!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9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1、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形成圆柱的面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2、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例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分析与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柱和圆锥除了底面是平面图形(圆)外,都有一个曲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见下表。

    底  面 两个底面完全相同,都是圆形。 一个底面,是圆形。

    侧  面 曲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长方形。 曲面,沿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条线段剪开,展开后是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无数条。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

    例2、求下面立体图形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分析与解:根据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圆柱:底面周长  3.14 × 3 × 2 = 18.84(厘米)

    点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在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时只要按照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点评: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有无数个对应的点,圆柱有无数条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顶点和底面圆心都是唯一的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例4、(圆柱的侧面积)体育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沿着圆柱侧面的一条高剪开,将侧面展开,就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圆柱的高就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即圆柱的侧面积。

    点评: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不能直接求出它的面积。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也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把这个曲面沿高剪开,然后平展开来,就能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做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是0.6米,高是1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分析与解:求铁皮的面积,就是求圆柱形油桶的表面积,即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和。

    解答:底面积:3.14 ×(0.6÷2) = 0.2826(平方米)

    表面积:0.2826 × 2 + 1.884 = 2.4492(平方米)≈ 3(平方米)

    点评: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儿保留整数,十分位上虽然是4,但也要向个位进1。

    例6、(辨析)一个无盖的圆柱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30厘米,高是5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用铁皮6123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题目中是做一个无盖的圆柱铁皮水桶,只有一个底面。在计算铁皮面积时只要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的面积。

    解答:底面积:3.14 ×(30÷2) = 706.5(平方厘米)

    答: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用铁皮5416.5平方厘米。

    例7、(考点透视)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是一个边长15.7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即圆柱的高和底面周长都是15.7厘米。根据圆柱的底面周长可以算出底面积。

    解答:底面半径:15.7 ÷ 3.14 ÷ 2 = 2.5(厘米)

    表面积:19.625 × 2 + 246.49 = 285.74(平方厘米)

    例8、(考点透视)一个圆柱形的游泳池,底面直径是10米,高是4米。在它的四周和底部涂水泥,每千克水泥可涂5平方米,共需多少千克水泥?

    分析与解:要求水泥的质量,先要求水泥的面积。在圆柱形的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部涂水泥,涂水泥的面积是一个底面积加上侧面积。

    解答:

    涂水泥的面积:125.6 + 78.5 = 204.1(平方米)

    例9、(考点透视)把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长是9分米的圆柱形木头锯成长短不同的三小段圆柱形木头,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分析与解:锯圆柱形木头,表面积增加的部分是若干个相同的底面积。锯成三段,要锯两次,每锯一次增加两个面,锯了两次增加了四个面。

    点评:这是一道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题目,对于这一类题目,它的规律就是每切一次就增加两个面。但切的方式不同,增加的面也不同。如果是沿着底面直径把圆柱切成相同的两个部分,增加的面就是以底面直径和高为两邻边的长方形。

    下面(     )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

    3、在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锥的是(     )。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

    (2)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

    (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

    (3)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8厘米。

    6、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烟囱,要求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15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头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

    7、请你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选择。

    8、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4米,将这个蓄水池四周及底部抹上水泥。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水泥20千克,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水泥?

    下面(  A   )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

    3、在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锥的是(  ④   )。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   3.14×3×2×4 = 75.36(厘米)

    (2)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   3.14×4×5 = 62.8(厘米)

    (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12.56×4 = 50.24(厘米)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侧面积:3.14 × 4 × 2 × 6 = 150.72(平方厘米)

    表面积:50.24 × 2 + 150.72 = 251.2(平方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

    侧面积:3.14 × 6 × 12  = 226.08(平方厘米)

    表面积:28.26 × 2 + 226.08 = 282.6(平方厘米)

    (3)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8厘米。

    表面积:50.24 × 2 + 200.96 = 301.44(平方厘米)

    6、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烟囱,要求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15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头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

    侧面积:3.14 × 3 × 15  = 141.3(平方分米)≈ 142(平方分米)

    7、请你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选择。

    表面积:7.065 × 2 + 18.84 = 32.97(平方分米)

    表面积:12.56 × 2 + 62.8 = 87.92(平方分米)

    8、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4米,将这个蓄水池四周及底部抹上水泥。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水泥20千克,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水泥?

    表面积:50.24  + 100.48 = 150.72(平方米)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1、理解比例的意义,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

    学习难点:能快速正确判断两个简单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形成一定的数感。

    一、知识链接:

    1、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火车4小时行240千米,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比的前项是(  ),比的后项是(  ),比值是(   )。

    3、(                                )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6:10和9:15                0.6:0.2和3/4:1/4

    6:10          9:15           0.6:0.2       3/4:1/4 = =

    计算后我发现(                                          )。

    1、看书32页,写出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各是多少?

    左上图:( ):( )比值是( ),     右上图:( ):( )比值是( )

    左下图:( ):( )比值是( ),     右下图:( ):( )比值是( )。

    计算后我发现:(                                 ) 所以15:10=(   ):(   )也可以写成(             )像这样表示(                      )的式子叫做比例。

    2、试着写出3个比例:

    3、组成比例必备条件是什么?必须是(       )个比,比值(       )

    4、怎样判断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 (                                        )

    12:16     10:6      4.5:2.7        0.3:0.5       5:6

    组成的比例有(                                             )

    5、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

    比 (例:    ) 由()个数组成,是一个(   ),表示(               )

    比例 (例:    ) 有()个数组成,是一个(   ),表示(               )

    1.表示(         )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         )是不是相等。

    3.写出比值是2的两个比(    )和(      ),组成的比例是(              )。

    4.4:6和8:12,他们的比值都是(   ),组成的比例可以写成(            ),也可以写成(            )。

    5.12的因数有(                   ),选出其中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1/5:1/10=(   ):1/8      0.2:0.6=1/4:(   )

    3:8和15:40 (    )    因为3:8=(  ) 15:40=(  )两个比的比值(   ),所以两个比(  )比例。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理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为什么?(用“因为。。。。。。,所以。。。。。。”说话)

    (1)2:6和6:3                 (2)2.4:1.6和60:40

    (二)自主探究:

    2.4:1.6= 60:40      →      2.41.6 =6040

    ① (                  )叫做比例的项。② (                  )叫做比例的外项。

    ③ (                  )叫做比例的内项。

    3、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通过举例说明比和比例的区别。

    (三)同步演练:

    1.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

    2.在比例里,(            )与(           )相等,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1 : 2 = 3  : (    )              1 : 2 = 3  : (  )

    3 : 2 = 6  : (    )              5 : 3 = (    )  :  (    )

    (    ) : 4 = 6  :  (    )         26 =5(   )

    下列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①6:3和8:5                  ②12:43和54:0.5

    因为:                             因为:

    所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数学小判官。

    3、用3、4、6、8组成不同的比例,看看能组成几组比例,并加以说明

    (四)学后反思: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大胆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1.收集生活中两个比成比例的例子。

    1、判断。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 2、数学故事     不久前,马惠惠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马惠惠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惠惠姐,这个铁塔有多高呀?”马惠惠想了想,便跑回家,拿了一根2米长的竹竿和一把卷尺,在地上量了起来,才一会儿,她就自信的告诉小明:“铁塔有15米高。”

    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从而熟练解比例。

    学习难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6:3和8:4                      29 :13 和415和35

    因为                            因为

    所以                            所以

    3、把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

    2.4ⅹ40 =1.6ⅹ60                3a = 6b                xy=kh

    4、阅读书上35页第一段,说一说什么叫解比例?

    一个比例有(   )项,如果我们知道其中的三项能求出另一项吗?(    )

    1、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1).说一说题中的1:10表示 (    )和(   ) 的比是(   )。

    (2).题目中要求的是(     )。把未知项设为X,找出相等的比写成比例:(           )。

    (3).例2的解法和过去的解方程有什么不同?是根据比例的(   )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的。 (4).解比例的格式怎样?你会把解题过程正确的写出来吗?(看完书后,关上书独立完成)  解题过程:(以下共4空)

    答:

    2、例3.   解比例    (1).x65.25.1=                   (2).85:52:43=x

    1.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来解吗?(每题10分)

    (1)、3∶4=x∶21     (2)、4∶13=9∶x   (3)、X:10=2: 5

    (4)、 0.4:X=1.2:2       (5)、x∶8=12∶32      (6)、x :10 =14:13

    (7)、951527:=:χ         (8)、752.125=χ

    2.一个养鱼塘按1:2:3养殖草鱼、鲤鱼、白脸鱼,已知鲤鱼养了6666尾,草鱼和白脸鱼各养了多少尾?(20分)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一、指导思想:为了把好教学质量关,检测课程标准的落实请况,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查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教学经历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寻求更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模式,强化学校对教学管理、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的重视程度 。提升理念,更好的指导引领我们的复习,取得评价主、客体都满意的评价结果。

    1-6年级学习内容,侧重5-6年级所学内容。

    三、新课程命题的特点:

    1、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基本技能的考查,着眼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2、试题力求贴近社会生活,突出联系实际,富有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独立思考问题,学有所用。

    3、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多学科的综合联系。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彰显人文魅力。

    5、关注学生知识网络的自主构建。

    四、课程内容学习的核心目标及目标达成策略:

    切实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 、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达成核心目标,学生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灵活解决所面对的实际问题。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比如:参加辅导时我们常常要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参加;看到体形较为特殊的人,我们很多时候在估量,这个人有多少斤或千克。大家可能还记得一道期末质量检测题:选择重量单位的题目是:老师的体重可能是65(  )后面有三个选项(吨、千克、克)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这道题答错了,选择了“吨”。这说明孩子没有建立相应的数感,没有形成吨这个重量单位的概念,没有衡量、辨析、推理验证的意识和能力。

    A、应用数字表示具体数据和数量关系。

    B、能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计算能力,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

    C、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能性进行检验。

    3.1416 > 3.1416 > 3.1416 > 3.1416

    3、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白白地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第一季度就要浪费掉(  )千克水。

    符号感:感受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是一种与初中的数学学习直接接轨的一种数学素养,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恰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比如|:间隔问题,间隔数与物体数有什么关系,内隐着什么规律,我们可以画图,摆学具,画线段图,用图形或可用介质来抽象其中的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这是初步的符号感的表现。再如用 n 表示一个自然数,那么与之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就可以用n-1 和 n+1来表示。还有比较典型的用字母表示公式、关系式等。

    典型例题:1、利用关系式判断: 8x=y      y和x成(   )比例

    (2)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b)*b )                   b

    a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

    比如:认识球体,想象球中心的点就是球心,球心到球面的线段就是球半径。在实物不在眼前时,学生的头脑里依然有球立体的形象概念。再比如,在绿化栽树、载花,设计成什么样的图案,用哪些几何图形、如何组合等等。到第三学段经常要依据条件叙述画出图形,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无法保证后续学习的。

    典型例题:1、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木块,摆(一层两排)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32平方厘米,每一块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好卷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一样长。(  )

    长方形、梯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4、一个正方形,以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出现的立体图形是(   )

    统计观念具体表现: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 ;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大量的无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投资论证、采购、炒股等都离不开统计,需统计观念作保障的。

    上图是6月13日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哪些结论和建议?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论。

    典型例题:一个圆锥形谷堆,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5米,请同学们算一算如果要把这堆谷子装在一个底面半径为2米,高为2米(数据从里面量得)的圆柱形粮囤里能装下吗?

    推理能力:能通过观察、实验、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的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推理能力已落实到了四个内容领域之中。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重在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

    典型例题:一条平均水深为1.5米的河,一个身高1.7米、水性不好的人下河游泳有危险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简要说明)

    以上通过六个方面,说明了复习的着眼点,要使知识转化成内在的东西,形成能力,使学生得到实质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所以评价也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体现国家对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在基础性的基础上去追求发展性,不必过高要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结构改变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经由磋商与和解引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组或改变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上复习课时,要重视促成学生经由磋商与和解而形成知识经验的重组。经由主体作用重建形成的个性知识网络,才是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才能达成学生真正意义的发展。

    四、小学数学各模块知识网络分析:

    整数的含义:像…-3,-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

    正数和负数的含义:像0,1,+5,6,…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3,-2,-9,…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意义:把整体“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1、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例1、(运用转化的策略巧算周长)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分析与解: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就是求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和。图中有的线段的长度不知道,可以将其中的4条线段进行平移(如下图),平移之后形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和原来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因此求原来图形周长的问题就转化成了求下图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点评:通过相等面积的代换转化,把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容易判断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的优点,在解答时要灵活运用。

    如图1是一块长方形草地,长方形的长是16米,宽是10米。中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长方形,一条是平行四边形。草地部分的面积有多大?

    分析与解:求草地部分的面积,可以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两条道路的面积,但要考虑两条道路的重叠部分,因此计算比较复杂。可以将图1转化成图2,两条道路转化到了长方形草地的边上,很明显,图2草地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图1相等,现在求草地的面积转化成了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比较简单。

    解答:(16 - 2 )× (10 - 2) = 112(平方米)

    例3、(辨析)下面图形的周长可以转化成长15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来计算,

    即周长是(15 + 9)× 2 = 48(厘米)。

    分析与解:如下图,将长2厘米的线段移到上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但还多两条3厘米的线段。

    正确解答:(15 + 9)× 2 + 3 × 2 = 54(厘米)

    学校图书馆购进的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购进的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1500册。购进科技书多少册?

    分析与解:这类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可以用方程来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购进的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故事书是单位“1”的量,要设故事书有x册,而不能直接设科技书有x册。

    x = 1050        x =   × 1050 = 450

    很显然,上面解答过程比较复杂。可以这样想:把总数看作单位“1”,根据“购进的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可以把故事书看成7份,科技书有这样的3份,一共有10份,科技书占总数的  ;可以看出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比是3 :7,根据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法,可以知道科技书占总数的 。

    方法2:3÷(3 + 7)=      1500 ×   = 450 (册)

    例5、(辨析)红花的朵数比蓝花多 ,蓝花的朵数就比红花少 。

    分析与解:如图,根据“红花的朵数比蓝花多 ”,蓝花是单位“1”的量,平均分成7份,红花有这样的9份。反过来,把红花看作单位“1”,红花平均分成了9份,蓝花相当于这样的7份,蓝花的朵数比红花少 。

    正确解答:红花的朵数比蓝花多 ,蓝花的朵数就比红花少 。

    例6、(综合题) 小明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他再读30页,这时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这本书共多少页?

    分析与解:本题中已读的页数和未读的页数均发生了变化,不变的量是一本书的总页数,即已

    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和没有变,把这本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可以转化为“已读的页数是这本书总页数的 ”;再读30页后“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可以转化为“已读的页数是这本书总页数的 ”。

    例7、(综合题) 六(1)班原来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新学期转出了4名女生,这时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六(1)班现在有女生多少人?

    分析与解:本题中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均发生了变化,不变的量是男生的人数,因此把男生的人数看作单位“1”。“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可以转化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转出若干名女生后,“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可以转化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

    点评:分率的转化过程通常要借助于份数,可以先分析出单位“1”的份数,再根据关系分析出另外的量的份数,再结合具体的条件进行分率的转化。

    图1                                     图2

    2、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6米,宽8米。菜地中间留了两条2米宽的路,把菜地平均分成4块,每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单位:米)

    3、填空。

    (1)六年级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那么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______,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_____。

    (2)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少 ,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____,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____,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多____,黑兔的只数占兔子总数的____。

    (3)一杯果汁,已经喝了 ,喝掉的是剩下的____,剩下的是喝掉的_____。

    4、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黑兔有多少只?

    5、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 ,还有48页没有看。 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

    6、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  ,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7、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 ,绵羊有多少只?

    8、六年级(1)班的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

    9、有3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的黑子和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 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图1                                      图2

    将图1转化为长12宽20厘米的长方形  周长:(20 +12)×2 = 64厘米

    将图2长2厘米的线段移到下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但还多两条3厘米的线段。

    2、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6米,宽8米。菜地中间留了两条2米宽的路,把菜地平均分成4块,每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单位:米)

    3、填空。

    (1)六年级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那么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2)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少 ,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 ,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多 ,黑兔的只数占兔子总数的 。

    (3)一杯果汁,已经喝了 ,喝掉的是剩下的 ,剩下的是喝掉的 。

    4、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黑兔有多少只?

    5、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 ,还有48页没有看。 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

    6、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  ,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7、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 ,绵羊有多少只?

    8、六年级(1)班的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

    9、有3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的黑子和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 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第一堆的黑子和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转化为第一堆全是白子第二堆全是黑子

    [分享好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分享好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确定位置(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2、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

    2、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

    2、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学具准备: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去年也就是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二、 引导探究:

    1、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物体的位置,同学们有这样的体验吗?

    2、如果现在有同学想去看电影,

    (1)如何找到电影标上所指的位置?(以6排3号为例,指名说,再用课件展示),

    (2)如果是3排6号,与6排3号指的是同一个座位吗?如果将6排3号记作(6,3),3排6号该怎样表示?

    (3)从刚才的讨论中,你知道了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吗?这两个数据都代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且在排列上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是在平面内确定位置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就是用有序排列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两个数据可以确定一个位置。

    3、指名任一同学:你能用刚才这种方法描述一下你所坐的位置吗?

    4、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的位置,大家想一想在地图上是利用什么来确定位置呢?请看题(P126随堂练习)

    (1)分组讨论:如何找到震中的位置?

    (2)在这张地图上你能找到位于东经1130、北纬400的城市吗?你能描述大连的大致位置位置吗?哈尔滨呢?

    小结: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经度和纬度,象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神舟5号返回舱降落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地找到英雄杨利伟的。

    5、除了刚才谈到的方法以外,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6、示例1:(多媒体展示舰艇图)

    (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交流;

    (2)补充问题:你能说出我方战舰2号的位置吗?我方战舰1号呢?你能描述我方潜艇相对于敌方战舰C的位置吗?

    (3)小结:用这种方法确定位置一般也需要几个数据?哪几个?(距离和方位角)

    7、出示广州市地图: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所在的区域吗?广州火车站呢?

    三、小结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在电影院找位置,在战争中确定对方的位置,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或地区的位置,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位置,在平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同情况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篇


    教师教学的根本在于以身作则,亲自给学生做榜样,当有新的教学内容时,就会有一份新教案。撰写完善的教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我不畏辛劳制作出这份“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祝您愉快,我们会逐步深入剖析该领域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供您参考!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1】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转化的思想,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1、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容积) = 底面积 × 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V = sh 或者V = лrh 。

    2、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 =  sh 或者V =  лrh 。

    例1、(计算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底面周长9.42分米,高20厘米。求它的体积?

    分析与解:求圆柱的体积,一般根据V = sh或者 V = лrh ,题中没有给出底面积,又没有给出底面半径,所以要先求出底面半径,同时题目中单位名称不统一,要注意化单位,可以统一为分米,也可以统一为厘米。

    体积:    3.14 × 1.5× 2 = 14.13(立方分米)

    点评:会使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也非常重要。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之前的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一样,都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一个圆柱形的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周长是9.42米,高是2米,每立方米稻谷约重545千克,这个粮囤约装稻谷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分析与解:先通过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再求出底面积,进而求出容积。再去求能装稻谷多少千克。

    3.14 ×(9.42÷3.14÷2) × 2 × 545 = 7700.85 ≈ 7701(千克)

    点评:虽然求容积的方法和求体积的方法相同,但并不意味着体积就是容积。体积的数据是从外面量的,而容积的数据要从里面量。所以一个物体的体积都比其容积要大。

    有一个高为6.28分米的圆柱形机件,它的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机件的体积?

    分析与解:圆柱侧面展开是个正方形,说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先通过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3.14 ×(6.28÷3.14÷2) × 6.28 =19.7192(立方分米)

    点评:圆柱侧面展开之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这儿展开之后是个正方形,就说明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例4、(综合题)一种抽水机出水管的直径是1分米,管口的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1分钟能抽水多少立方米?

    分析与解:每秒流出来的水的形状,可以看成是一个底面直径1分米,高2米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就是1秒种流出的水的体积,再乘60得出1分钟抽水的体积。

    例5、(综合题)把一根长4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31.4平方厘米。这根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分析与解:长4米是圆柱的高,要求圆柱的体积还要知道底面积。把圆柱截成两段,增加了两个底面的面积,即增加31.4平方厘米,可以求出圆柱的底面积。

    例6、(计算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4厘米,求它的体积。

    分析与解: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直径、周长时,都要先求出底面积,然后根据V =  sh来计算圆锥的体积。在计算时,千万不要忘记“除以3”或“乘 ”。

    点评:求圆锥的体积不能忘了最后要除以3。如果不除以3,求的就是和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可以先算 ×6 ×4,最后再乘3.14,可以使计算简便,提高正确率。

    一个圆锥形沙堆高1.5米,底面周长是18.84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分析与解:要求沙堆的质量,先要求沙堆的体积。沙堆是圆锥形,已知它的高和底面周长,根据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先求圆锥的底面积。

    体积:  × 3.14 ×3  × 1.5 = 14.13(立方米)

    例8、判断:(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   )

    (2)如果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一个圆柱体积的 ,那么它们等底等高。… (   )

    分析与解:(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这一结论是将它的体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进行比较得到的。

    (2)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但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并不意味着它们等底等高。

    例9、(综合题)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75.36立方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要求圆锥的高,根据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可以先用体积乘3,求出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除以底面积,即高 = 体积 × 3 ÷ 底面积,注意不能用圆锥的体积直接除以底面积。也可以根据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列方程解答。

    9.42ⅹ = 75.36   ……  先算左边的 ×3.14×3

    点评:通过体积去求圆锥的高时要注意先用体积乘3,求出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除以底面积,求出高;也可以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用方程解答。

    例10、(综合题)把一个棱长为12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厘米?

    分析与解:将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都等于正方体的棱长。

    圆锥的体积: ×3.14 ×(12÷2) × 12 = 452.16(立方厘米)

    削去部分的体积:1728 – 452.16 = 1275.84(立方厘米)

    答:圆锥的体积是452.16立方厘米,削去的部分是1275.84立方厘米。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2】

    1、理解比例的意义,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

    学习难点:能快速正确判断两个简单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形成一定的数感。

    一、知识链接:

    1、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火车4小时行240千米,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比的前项是(  ),比的后项是(  ),比值是(   )。

    3、(                                )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6:10和9:15                0.6:0.2和3/4:1/4

    6:10          9:15           0.6:0.2       3/4:1/4 = =

    计算后我发现(                                          )。

    1、看书32页,写出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各是多少?

    左上图:( ):( )比值是( ),     右上图:( ):( )比值是( )

    左下图:( ):( )比值是( ),     右下图:( ):( )比值是( )。

    计算后我发现:(                                 ) 所以15:10=(   ):(   )也可以写成(             )像这样表示(                      )的式子叫做比例。

    2、试着写出3个比例:

    3、组成比例必备条件是什么?必须是(       )个比,比值(       )

    4、怎样判断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 (                                        )

    12:16     10:6      4.5:2.7        0.3:0.5       5:6

    组成的比例有(                                             )

    5、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

    比 (例:    ) 由()个数组成,是一个(   ),表示(               )

    比例 (例:    ) 有()个数组成,是一个(   ),表示(               )

    1.表示(         )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         )是不是相等。

    3.写出比值是2的两个比(    )和(      ),组成的比例是(              )。

    4.4:6和8:12,他们的比值都是(   ),组成的比例可以写成(            ),也可以写成(            )。

    5.12的因数有(                   ),选出其中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1/5:1/10=(   ):1/8      0.2:0.6=1/4:(   )

    3:8和15:40 (    )    因为3:8=(  ) 15:40=(  )两个比的比值(   ),所以两个比(  )比例。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理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为什么?(用“因为。。。。。。,所以。。。。。。”说话)

    (1)2:6和6:3                 (2)2.4:1.6和60:40

    (二)自主探究:

    2.4:1.6= 60:40      →      2.41.6 =6040

    ① (                  )叫做比例的项。② (                  )叫做比例的外项。

    ③ (                  )叫做比例的内项。

    3、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通过举例说明比和比例的区别。

    (三)同步演练:

    1.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

    2.在比例里,(            )与(           )相等,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1 : 2 = 3  : (    )              1 : 2 = 3  : (  )

    3 : 2 = 6  : (    )              5 : 3 = (    )  :  (    )

    (    ) : 4 = 6  :  (    )         26 =5(   )

    下列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①6:3和8:5                  ②12:43和54:0.5

    因为:                             因为:

    所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数学小判官。

    3、用3、4、6、8组成不同的比例,看看能组成几组比例,并加以说明

    (四)学后反思: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大胆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1.收集生活中两个比成比例的例子。

    1、判断。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 2、数学故事     不久前,马惠惠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马惠惠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惠惠姐,这个铁塔有多高呀?”马惠惠想了想,便跑回家,拿了一根2米长的竹竿和一把卷尺,在地上量了起来,才一会儿,她就自信的告诉小明:“铁塔有15米高。”

    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从而熟练解比例。

    学习难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6:3和8:4                      29 :13 和415和35

    因为                            因为

    所以                            所以

    3、把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

    2.4ⅹ40 =1.6ⅹ60                3a = 6b                xy=kh

    4、阅读书上35页第一段,说一说什么叫解比例?

    一个比例有(   )项,如果我们知道其中的三项能求出另一项吗?(    )

    1、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1).说一说题中的1:10表示 (    )和(   ) 的比是(   )。

    (2).题目中要求的是(     )。把未知项设为X,找出相等的比写成比例:(           )。

    (3).例2的解法和过去的解方程有什么不同?是根据比例的(   )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的。 (4).解比例的格式怎样?你会把解题过程正确的写出来吗?(看完书后,关上书独立完成)  解题过程:(以下共4空)

    答:

    2、例3.   解比例    (1).x65.25.1=                   (2).85:52:43=x

    1.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来解吗?(每题10分)

    (1)、3∶4=x∶21     (2)、4∶13=9∶x   (3)、X:10=2: 5

    (4)、 0.4:X=1.2:2       (5)、x∶8=12∶32      (6)、x :10 =14:13

    (7)、951527:=:χ         (8)、752.125=χ

    2.一个养鱼塘按1:2:3养殖草鱼、鲤鱼、白脸鱼,已知鲤鱼养了6666尾,草鱼和白脸鱼各养了多少尾?(20分)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3】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就是把它的每条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1、(把图形按某个比相应放大或缩小,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大小变了)

    (1)长方形A的长是1.5厘米,宽是1厘米;长方形B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如果要把长方形A按 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1)长方形B的长是长方形A的2倍,宽也是长方形A的2倍。或者说长方形B和长方形A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长方形的比是2:1,就是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按2:1的比进行放大。

    (2)把长方形A按1:2的比缩小后为长方形C,长、宽缩小为原来的 ,图C的长是0.75厘米,图C的宽是0.5厘米。

    由此可见,放大或缩小前后图形形状没有改变,还是长方形,只是大小变了。

    先按3:2的比画出长方形A放大后的图形B,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A缩小后的图形C。(1)图B的长、宽各是几格?(2)图C呢?(3)观察这三幅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分析与解:(1)按3:2的比将长方形A放大,即将长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扩大1.5倍,那么图B的长为6×1.5 = 9格,宽为4×1.5 = 6格。(2)按1:2的比将长方形A缩小,即将长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那么图C的长为6÷2 = 3格,宽为4÷2 = 2格。(3)从这三幅大小不同的图形上可以看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大小虽变了,但形状不变,而且各条边长度的变化都符合指定的比。

    点评:按比例放大图形或缩小图形,关键是要先根据比确定是放大还是缩小,然后确定好每条边的长度,画出图形就行了。

    图B是由图A放大后得到的,你能分别写出这两幅图中各自的长与宽的比吗?比较写出的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

    B

    A                                   6厘米

    分析与解:(1)图A中长与宽的比是4:3;图B中长与宽的原始比是8:6,而8:6化简后就是4:3。

    (2)这两个比化简后都是4:3,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即

    例4、(认识比例)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1) 5 :6 和15 :18       (2)  0.2 :0.1 和 3 :1

    分析与解:分别求出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就能组成比例,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1) 因为5 :6 =  ,15 :18 =  ,所以5 :6 = 15 :18。

    (2) 因为0.2 :0.1 = 2, 3 :1 = 3,所以 0.2 :0.1 和 3 :1不能组成比例。

    (3) 因为  :  =  , 1.2 :0.8 =   ,所以  :  = 1.2 :0.8。

    点评: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像题目中的方法一样,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否则就不行。这样解题的依据是比例的意义。

    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3.6米,4小时织布4.8米。你能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写出比例吗?

    分析与解:(1)这台织布机织布米数和织布时间的比相等。      3.6 :3 = 4.8 :4

    (2)这台织布机织布米数的比和织布时间的比相等。  3.6 :4.8 = 3 :4

    (3)这台织布机织布时间和织布米数的比相等。      3 :3.6 = 4 :4.8

    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

    观察题中的三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3.6 :3 = 4.8 :4   3.6 :4.8 = 3 :4   3 :3.6 = 4 :4.8

    (1)3.6和4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外项,也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内项。

    (2)3.6 × 4 = 3 × 4.8,可见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如果把3.6 :3 = 4.8 :4改写成分数形式  =  ,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结果也相等。

    (4)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 a : b = c : d,

    那么这个规律可表示成ad = bc 或 bc = ad。

    (5)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6、(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根据2 × 7 = 1.4 × 10这个等式写出几个比例。

    分析与解: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出2和7、1.4和10这两组数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外项,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内项。

    1.4 : 2 = 7 : 10                  1.4 : 7 = 2 : 10

    10 : 2 = 7 : 1.4                  10 : 7 = 2 : 1.4

    2 : 1.4 = 10 : 7                  2 : 10 = 1.4 : 7

    7 : 1.4 = 10 : 2                  7 : 10 = 1.4 : 2

    点评:像这样的比例一共可以写8个。但它们不变的是2和7要么同时为内项,要么同时为外项,而1.4和10这一组数也一样。写的时候可以一组一组地写了。

    王叔叔在电脑上将下面的图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的图片的长是12.5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分析与解: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图形中的各部分线段都按相同的比放大,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厘米数是可以组成比例的。两张图片长的比与宽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两张图片中各自长、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12.5 : 5 = 宽 : 4   或    12.5 : 宽 = 5 : 4

    例8、(解比例)上图中宽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在解比例时,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积相等的式子,然后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

    同学们,你会解答     =    这个比例吗?试试看吧!

    1、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按1 : 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这张图片(    )不变,大小(    )。

    2、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3、按2 : 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按1 : 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4、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5、在2∶5、12∶0.2、310∶15 三个比中,与5.6∶14 能组成比例的一个比是(        )。

    6、在比例里,两个(    )的积和两个(     )积相等。

    7、如果A×3=B×5,那么A∶B= (      ) ∶ (         )。

    8、从6、24、20、18与5这五个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 ∶ (    ) = (     ) ∶ (     )。

    9、根据3×8 = 4×6写成的比例是(          )、(          )或(           )。

    10、甲数的25% 等于乙数的7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

    ⅹ∶3 = 78 ∶14          9x  = 4.50.8                 16 ∶ 25  = 12 ∶x

    34 ∶ x = 3∶12        38 ∶ x = 5%∶0.6         1.318 = x3.6

    14、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30,已知一个内项是10,另一个内项是(   )。

    参考答案:

    1、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按1 : 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4  )厘米,宽是(  3  )厘米,这张图片(  形状  )不变,大小(  变了  )。

    2、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  3 : 1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3、按2 : 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按1 : 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4、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1) 因为6 :10 =  ,9 :15 =  ,所以6 :10 = 9 :15。

    (2) 因为20 :5 = 4,4 :1 = 4,所以20 :5 = 4 :1。

    (3) 因为5 :1 = 5,6 :2 = 3,所以5 :1 和 6 :2不能组成比例。

    5、在2∶5、12∶0.2、31∶15 三个比中,与5.6∶14 能组成比例的一个比是(2∶5 )。

    6、在比例里,两个(  外项  )的积和两个(  内项  )积相等。

    7、如果A×3=B×5,那么A∶B= (   5   ) ∶ (    3     )。

    8、从6、24、20、18与5这五个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6 ) ∶ ( 24 )  =  ( 5 ) ∶ ( 20 )。 6×20 = 24×5 可组成8个比例

    9、根据3×8 = 4×6写成的比例是(  3 :4 = 6 :8 )、( 3 :6 = 4 :8 )或(   4 :3 = 8 :6  )。可组成8个比例

    10、甲数的25% 等于乙数的7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3 )∶( 1  )。

    18 : 27 =  10 : ⅹ        18 : 27 =  12 : Y

    18ⅹ = 27 × 10            18 Y = 27 × 12

    18ⅹ = 270                 18 Y = 324

    ⅹ = 15                     Y = 18

    ⅹ∶3 = 78 ∶14          9x  = 4.50.8                 16 ∶ 25  = 12 ∶x

    ⅹ =              ⅹ = 1.6                      ⅹ = 1.2

    34 ∶ x = 3∶12        38 ∶ x = 5%∶0.6         1.318 = x3.6

    ⅹ = 3                ⅹ = 4.5               ⅹ = 0.26

    14、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30,已知一个内项是10,另一个内项是( 3  )。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在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灵活运用多种估量的方法,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2、通过活动,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长度单位,谁来说说?

    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也可以从你的身上找出这些长度。

    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1)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长8厘米长的线段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谁觉得自己画的8厘米最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反馈2个学生的作品)大家画得准吗?请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

    师:刚才大家都谈了不用尺子怎么画,如果现在请你来画,你能画得更准确吗?还想再试试吗?

    (2)不用尺子画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和一条长2分米的线段。

    同桌互相量一量,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眼力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恭喜这些同学过关。

    (1)估计铅笔的长,你觉得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

    (2)估计一下课桌的高,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谁来量一量?

    (3)估计一下把铅笔盒围一周是多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再量一量。

    (4)估计一个同学的身高。

    (5)出示:一个盒子,现在要用彩带围盒子一周,需要多长的彩带呢?小组中讨论一下,然后把你认为需要多长的彩带剪下来。看看哪一组的同学眼光最准。学生反馈,说说是怎么想的。

    (6)拿出小组中课前准备好的包装盒,先估计一下用彩带围一周需要多长,然后剪下来,实际围一围。最后汇报。

    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1)请5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

    师:5个同学手拉手围一圈,周长大约是多少?先估计,再测量。

    (2)估计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几个同学?

    (3)师: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估计出大树或是大柱子的周长,你能估计出来吗?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出示课件)

    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雷峰塔的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5】

    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百分数。

    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

    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

    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

    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①要点: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的量÷另一个数

    ②例题:六年级男生有180人,女生有16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只几?

    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 ÷ 女生人数 = 百分之几  (180 - 160)÷ 160 = 12.5%

    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 ÷ 男生人数 = 百分之几  (180 - 160)÷ 180 ≈ 11.1%

    ①要点:应该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②例题:张强编写的书在出版后得到稿费1400元,稿费收入扣除800元后按14%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张强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要点: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税前应得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②例题: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4.50% ,二年后到期,扣除利息税5%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

    100000 × 4.5%  × 2 × (1 - 5%)  = 8550(元)

    8550元  >  6000元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

    ①要点: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商品现价 = 商品原价 × 折数。

    ②例题:一种衣服原价每件5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每件售价多少元?

    例题:一种衣服现在打九折出售,现在售价是45元,每件的原价是多少元?

    ①要点: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完全相同;解答“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可以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或者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解答。

    ②例题:果园里的梨树和苹果树共有360棵,其中的苹果树的棵树是梨树的棵树的20%。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例题: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少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因为:6.4 : 4 = 6.4 ÷ 4 = 1.6   9.6 : 6 = 9.6 ÷ 6 = 1.6

    ①要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②例题:    3 :8  =  18  :48        3 × 48 = 8 × 18

    因为  3.6 × 0.25 = 0.9      1.8 × 0.5 = 0.9

    例题: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8个比例式。

    所以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两组4个数并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       2 × 6 = 3 × 4

    (2)︰(3)= (4)︰(6)    (3)︰(2)= (6)︰(4)

    (2)︰(3)= (4)︰(6)    (3)︰(2)= (6)︰(4)

    (6)︰(4)= (3)︰(2)    (4)︰(6)= (2)︰(3)

    (6)︰(4)= (3)︰(2)    (4)︰(6)= (2)︰(3)

    ①要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②例题:3 : 8 = ⅹ : 40                  =

    8ⅹ = 3 × 40             4.5ⅹ = 9 × 0.8

    8ⅹ = 120                 4.5ⅹ = 7.2

    ⅹ = 15                     ⅹ = 1.6

    ①要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②例题:在一幅某乡农作物布局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6千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这是线段比例尺,它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200千米。

    例题: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方法1、12.5×500000 = 6250000(厘米)= 62.5(千米)

    方法3、12.5 ÷   = 12.5×500000 = 6250000(厘米)= 62.5千米

    ①要点:把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倍数(n)放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后,放大(或缩小)后与放大(或缩小)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1(或1:n)。

    ②例题:下面的大长方形是由一个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和宽,算算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量得小长方形的长是2.5厘米,宽是1厘米;大长方形的长是7.5厘米,宽是3厘米。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长的比是7.5 : 2.5 = 3 : 1,宽的比是3 : 1。

    ①要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  = K(一定)用“描点法”可以得到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能根据一种量的值,估计另一种量相对应的值。

    ②例题:仔细观察下表,思考表格中两种量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数量/本 1 3 6 8 10 20 ……

    总价/元 4 12 24 32 40 80 ……

    = 4,  = 4,  = 4  ……

    因为  = 单价(一定),所以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例题:某造纸厂每小时造纸1.5吨,2小时、3小时┈┈各造纸多少吨?

    造纸时间/时 1 2 3 4 ……

    造纸吨数/吨 1.5 ……

    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中描出造纸时间和造纸吨数对应的点,再把它们连起来。             吨数/吨

    造纸吨数与造纸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因为  = 每小时造纸吨数(一定),所以每小时造纸吨数一定时,造纸吨数与造纸时间成正比例。

    根据图像判断,5小时造纸多少吨?

    ①要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 K(一定)。

    ②例题:仔细观察下表,思考表格中两种量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60元钱购买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和可以购买的数量如下表:

    单价/元 1.5 2 3 4 5 6 ……

    数量/本 40 30 20 15 12 10 ……

    1.5 × 40 = 60 ,2 × 30 = 60 ,4 × 15 = 60  ……

    因为单价 × 数量 = 总价(一定),所以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例题: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当(  )一定时,(  )与(  )成反比例。

    底面 两个底面完全相同,都是圆形。 一个底面,是圆形。

    侧面 曲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长方形。 曲面,沿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条线段剪开,展开后是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无数条。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容积) = 底面积 × 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V = sh 或者V = лrh 。

    ②例题: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烟囱,要求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15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头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

    侧面积:3.14 × 3 × 15  = 141.3(平方分米)≈ 142(平方分米)

    例题: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4米,将这个蓄水池四周及底部    抹上水泥。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水泥20千克,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水泥?

    表面积:50.24  + 100.48 = 150.72(平方米)

    例题: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3.14 ×(0.8÷2) × 2 × 60 = 60.288(立方米)

    ①要点: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 =  sh 或者V =  лrh 。

    ②例题: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例题: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例题: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①要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就是把它的每条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②例题: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按1 : 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这张图片(    )不变,大小(    )。

    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按1 : 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4  )厘米,宽是( 3 )厘米,这张图片(  形状  )不变,大小(  变了  )。

    例题: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3 : 1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例题:按2 : 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按1 : 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①要点:知道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根据物体的位置,结合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可以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画的时候先按方向画一条射线,在根据图上距离找出点所在的位置。

    描述行走路线要依次逐段地说,每一段都应说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程。

    ②例题:下图是按1︰50000的比例尺绘出的方位图。说一说商店、公园、电影院的位置。

    ●       ●

    公园在广场的东面(  0.75  )千米处。

    量得公园到广场的图上距离是1.5厘米,1.5×50000 = 75000厘米 = 0.75千米

    电影院在广场的( 北 )偏( 东 )( 60 )方向( 0.75 )千米处。

    商店在广场的( 南偏西 50方向1.5千米处 )。量得商店到广场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

    例题:下图是某市旅游1号车行驶的线路图,请根据线路图填空。

    旅游1号车从起点站出发,向(    )行驶到达青水公园,再向(    )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抗战纪念碑。

    由绿博园向南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购物中心,再向北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人民公园。

    旅游1号车从起点站出发,向( 东 )行驶到达青水公园,

    再向( 北 )偏(东)(40)的方向行(1.8 )千米到达抗战纪念碑。

    由绿博园向南偏(东)(60)的方向行(1.7)千米到达购物中心,再向北偏( 东 )(70)的方向行(1.5)千米到达人民公园。

    一、填空。

    1、(    )÷15=0.8=(    )%=(     )成

    2、篮球个数是足球的125%,篮球比足球多(  )%。

    3、一个圆锥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 )厘米。

    4、如果3a=4b,那么a : b = (       ):(     )  。

    5、 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3 : 2 ,这两个锐角分别是( )度、( )度。

    6、 12的约数中可以选出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请你写出比值不同的两组:(              )、(               )。

    7、 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2.5,另一个内项是(     )。

    8、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厘米,侧面展开后正好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9、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以长为轴旋转一周,将会得到一个底面直径是(    )厘米,高为(   )厘米的(    )体,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0、                       如左图所示,把一个高为10厘米的圆柱切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果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那么圆柱体积是(       )立方厘米

    二、选择。

    1、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约数。

    C、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D、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底面积扩大      倍,侧面积扩

    大    倍,体积扩大    倍。A  2 、  B 4  、 C  8 、   D  16

    4.六(2)班人数的40%是女生,六(3)班人数的45%是女生,两班女生人数相等。那么六(2)班的人数_____六(3)班人数。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都不是

    5.把一团圆柱体橡皮泥揉成一个与它等底的圆锥体,高将 _______

    A.扩大3倍     B.缩小3倍     C.扩大6倍     D.缩小6倍

    三、计算。

    0.16+4÷( - )  1.7+3.98+5  4.8×3.9+6.1×4

    2X+3×0.9=24.7         0.3 :x=17 :51        =0.5

    学校的操场长150米,宽60米,请你根据比例尺在下面的空白处画出操场的平面图。(并请你标明比例尺及长宽的厘米数)  (1:3000)

    1、下面是张大爷的一张存单,如果到期要交5%的利息税,他的存款到期时实际可得多少元利息?

    2、一个圆柱形的无盖水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6分米,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得数保留整数);如果用来装水,可以装多少千克水?(每升水重1千克)

    3、一条公路已经修了它的  ,再修300米,就修好这条公路的一半。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4.有一个近似的圆锥形砂堆重3.6吨,测得高是1.2米,如果每吨砂的体积是0.6立方米。这堆砂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用塑料绳捆扎一个圆柱形的蛋糕盒(如下图),打结处正好是底面圆心,打

    结用去绳长25厘米。

    (1)、扎这个盒子至少用去塑料绳多少厘米?

    (2)、在它的整个侧面贴上商标和说明,这部分的面积至少多少平方厘米?

    1、(  12  )÷15=0.8=(  80  )%=(   八  )成

    2、篮球个数是足球的125%,篮球比足球多( 25 )%。

    3、一个圆锥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12)厘米。

    4、如果3a=4b,那么a : b = (   4    ):(   3  )  。

    5、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3 : 2 ,这两个锐角分别是(54)度、(36)度。

    6、12的约数中可以选出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请你写出比值不同的两组:

    (    2 :3 = 4 :6     )、(     1 :3 = 4 :12           )。

    7、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2.5,另一个内项是(  0.4   )。

    8、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厘米,侧面展开后正好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体积是( 157.7536    )立方厘米。

    9、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以长为轴旋转一周,将会得到一个底面直径是( 8 )厘米,高为(6)厘米的( 圆柱 )体,它的体积是( 301.44 )立方厘米。

    10、                       如左图所示,把一个高为10厘米的圆柱切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果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那么圆柱体积是( 500 )立方厘米。

    二、选择。

    1、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C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C  。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B、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约数。

    C、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D、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底面积扩大   B   倍,侧面积扩

    大  A  倍,体积扩大  B  倍。A  2 、  B 4  、 C  8 、   D  16

    4.六(2)班人数的40%是女生,六(3)班人数的45%是女生,两班女生人数相等。那么六(2)班的人数___ C __六(3)班人数。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都不是

    5.把一团圆柱体橡皮泥揉成一个与它等底的圆锥体,高将 ____ A ___

    A.扩大3倍     B.缩小3倍     C.扩大6倍     D.缩小6倍

    0.16+4÷( - )= 32.16  1.7+3.98+5  = 10.98 4.8×3.9+6.1×4 =48

    2X+3×0.9=24.7         0.3 :x=17 :51        =0.5

    X = 11               X = 0.9            X = 6.4

    学校的操场长150米,宽60米,请你根据比例尺在下面的空白处画出操场的平面图。(并请你标明比例尺及长宽的厘米数)  (1:3000)

    长:150米 = 15000厘米   15000 ×  = 5厘米

    宽:60米 = 6000厘米     6000 ×  = 2厘米

    5厘米                        比例尺:

    1、下面是张大爷的一张存单,如果到期要交5%的利息税,他的存款到期时实际可得多少元利息?

    5000 ×5.22% × 3 × (1 - 5%) = 743.85(元)

    2、一个圆柱形的无盖水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6分米,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得数保留整数);如果用来装水,可以装多少千克水?(每升水重1千克)

    3.14 ×4  +  3.14 ×4 × 2 × 6 = 200.96(平方分米)≈ 201(平方分米)

    3.14 × 4 × 6 = 301.44立方分米 = 301.44升 = 301.44千克

    3、一条公路已经修了它的  ,再修300米,就修好这条公路的一半。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解:设这条公路长X米    50%X -  X = 300    X  = 3000

    4.有一个近似的圆锥形砂堆重3.6吨,测得高是1.2米,如果每吨砂的体积是0.6立方米。这堆砂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设这堆砂的底面积是X平方米      × X × 1.2 = 0.6 × 3.6   X  = 5.4

    5、用塑料绳捆扎一个圆柱形的蛋糕盒(如下图),打结处正好是底面圆心,打

    结用去绳长25厘米。

    (1)、扎这个盒子至少用去塑料绳多少厘米?

    (2)、在它的整个侧面贴上商标和说明,这部分的面积至少多少平方厘米?

    (1)、(50 + 15)× 2 × 2 + 25 = 285厘米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6】

    1、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例1、(运用转化的策略巧算周长)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分析与解: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就是求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和。图中有的线段的长度不知道,可以将其中的4条线段进行平移(如下图),平移之后形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和原来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因此求原来图形周长的问题就转化成了求下图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点评:通过相等面积的代换转化,把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容易判断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的优点,在解答时要灵活运用。

    如图1是一块长方形草地,长方形的长是16米,宽是10米。中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长方形,一条是平行四边形。草地部分的面积有多大?

    分析与解:求草地部分的面积,可以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两条道路的面积,但要考虑两条道路的重叠部分,因此计算比较复杂。可以将图1转化成图2,两条道路转化到了长方形草地的边上,很明显,图2草地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图1相等,现在求草地的面积转化成了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比较简单。

    解答:(16 - 2 )× (10 - 2) = 112(平方米)

    例3、(辨析)下面图形的周长可以转化成长15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来计算,

    即周长是(15 + 9)× 2 = 48(厘米)。

    分析与解:如下图,将长2厘米的线段移到上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但还多两条3厘米的线段。

    正确解答:(15 + 9)× 2 + 3 × 2 = 54(厘米)

    学校图书馆购进的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购进的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1500册。购进科技书多少册?

    分析与解:这类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可以用方程来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购进的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故事书是单位“1”的量,要设故事书有x册,而不能直接设科技书有x册。

    x = 1050        x =   × 1050 = 450

    很显然,上面解答过程比较复杂。可以这样想:把总数看作单位“1”,根据“购进的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可以把故事书看成7份,科技书有这样的3份,一共有10份,科技书占总数的  ;可以看出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比是3 :7,根据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法,可以知道科技书占总数的 。

    方法2:3÷(3 + 7)=      1500 ×   = 450 (册)

    例5、(辨析)红花的朵数比蓝花多 ,蓝花的朵数就比红花少 。

    分析与解:如图,根据“红花的朵数比蓝花多 ”,蓝花是单位“1”的量,平均分成7份,红花有这样的9份。反过来,把红花看作单位“1”,红花平均分成了9份,蓝花相当于这样的7份,蓝花的朵数比红花少 。

    正确解答:红花的朵数比蓝花多 ,蓝花的朵数就比红花少 。

    例6、(综合题) 小明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他再读30页,这时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这本书共多少页?

    分析与解:本题中已读的页数和未读的页数均发生了变化,不变的量是一本书的总页数,即已

    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和没有变,把这本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可以转化为“已读的页数是这本书总页数的 ”;再读30页后“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可以转化为“已读的页数是这本书总页数的 ”。

    例7、(综合题) 六(1)班原来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新学期转出了4名女生,这时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六(1)班现在有女生多少人?

    分析与解:本题中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均发生了变化,不变的量是男生的人数,因此把男生的人数看作单位“1”。“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可以转化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转出若干名女生后,“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可以转化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

    点评:分率的转化过程通常要借助于份数,可以先分析出单位“1”的份数,再根据关系分析出另外的量的份数,再结合具体的条件进行分率的转化。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7】

    1、李叔叔于2000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2、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4.50% ,二年后到期,扣除利息税5%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

    3、小华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按党章规定,工资收入在400-600元的,每月党费应缴纳工资总额的0.5%,在600-800元的应缴纳1%,在800-1000元的,应缴纳1.5%,在1000以上的应缴纳2%,小华妈妈的工资为2400元,她这一年应缴纳党费多少元?

    4、填空:

    八折=(    )%          九五折=(    )%

    40% =(    )折          75% = (    )折

    5、只列式不计算。

    ①买一件T恤衫,原价80元,如果打八折出售是多少元?

    ②有一种型号的手机,原价1000元,现价900元,打几折出售?

    ③老师在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6、算出折数。

    ⑴在日常生活中打“折”现象随处可见。这儿有一家快餐店也在搞促销,你能算出这些美食分别打几折吗?每人可任选一种计算一下。

    ①食品原价4元,现价3元。

    ②食品原价5元,现价4元。

    ③食品原价10元,现价7元。

    7、常熟新开了一家永乐生活电器,“十一”节日期间,那里的商品降价幅度很大。有一种款式的MP3,原价280元,现在打三折出售。根据这个信息,你想计算什么?

    ①现价多少元?

    ②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

    改编:(1)有一种款式的MP3,打三折出售是84元,原价多少元?

    (2)有一种款式的MP3,打三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196元,原价多少元?

    8、一种矿泉水,零售每瓶卖2元,生产厂家为感谢广大顾客对产品的厚爱,特开展“买四赠一”大酬宾活动,生产厂家的做法优惠了百分之几? (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9、一辆自行车200元,在原价基础上打八折,小明有贵宾卡,还可以再打九折,小明买这辆车花了多少钱?

    10、小红在书店买了两本打八折出售的书,共花了12元,小红买这两本书便宜了多少钱。

    参考答案:

    1、李叔叔于2000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税后利息:1000 × 0.165% × 3 ×(1 - 5%)= 4.7025(元)≈ 4.70(元)

    2、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4.50% ,二年后到期,扣除利息税5%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

    税后利息:100000 × 4.50% × 2 ×(1 - 5%)= 8550(元)

    3、小华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按党章规定,工资收入在400-600元的,每月党费应缴纳工资总额的0.5%,在600-800元的应缴纳1%,在800-1000元的,应缴纳1.5%,在1000以上的应缴纳2%,小华妈妈的工资为2400元,她这一年应缴纳党费多少元?

    4、填空:

    八折=(  80  )%          九五折=(  95   )%

    40% =(  四   )折          75% = (  七五  )折

    5、只列式不计算。

    ①买一件T恤衫,原价80元,如果打八折出售是多少元?  80 × 80%

    ②有一种型号的手机,原价1000元,现价900元,打几折出售? 900 ÷ 1000

    ③老师在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56 ÷ 70%

    6、算出折数。

    ⑴在日常生活中打“折”现象随处可见。这儿有一家快餐店也在搞促销,你能算出这些美食分别打几折吗?每人可任选一种计算一下。

    ①食品原价4元,现价3元。3 ÷ 4 = 0.75 = 75% = 七五折

    ②食品原价5元,现价4元。4 ÷ 5 = 0.8 = 80% = 八折

    ③食品原价10元,现价7元。7 ÷ 10 = 0.7 = 70% = 七折

    7、常熟新开了一家永乐生活电器,“十一”节日期间,那里的商品降价幅度很大。有一种款式的MP3,原价280元,现在打三折出售。根据这个信息,你想计算什么?

    ①现价多少元? 三折 = 30%   280 × 30% = 84(元)

    改编:(1)有一种款式的MP3,打三折出售是84元,原价多少元?

    (2)有一种款式的MP3,打三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196元,原价多少元?

    8、一种矿泉水,零售每瓶卖2元,生产厂家为感谢广大顾客对产品的厚爱,特开展“买四赠一”大酬宾活动,生产厂家的做法优惠了百分之几? (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4 ÷ (4 + 1) = 0.8 = 80%       1 - 80% = 20%

    9、一辆自行车200元,在原价基础上打八折,小明有贵宾卡,还可以再打九折,小明买这辆车花了多少钱?

    10、小红在书店买了两本打八折出售的书,共花了12元,小红买这两本书便宜了多少钱。

    12 ÷ 2 ÷ 80% = 7.5(元)  7.5 × 2 – 12 = 3(元)

    2024课件推荐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课件推荐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 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掌握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

    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

    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

    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 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

    公倍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

    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

    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 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

    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 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

    小公倍数。

    3、 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 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 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

    前提呢?

    2、 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 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2~103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师:在正式进入课堂前,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答题热热身,好让我们的脑筋灵活起来。请抢答。

    1、口算下列各题。

    2、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改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度,通过分数改写小数练习,为下面小数的混合运算埋下伏笔。]

    一、导入

    同学们,在智慧国里有一颗智慧树,这是它的树桩。今天就让我们用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帮它吸收能量,从而长出叶子、结出果实,你们有信心吗?(板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巩固练习

    师:树桩上的每根树枝,都含有一个问题,同学们只有解决了每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能量,长出叶子和果实。

    1、锦囊袋一: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教材P103第9题)

    问:你能把每道算式里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吗?(学生口答)

    问:你能口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吗?(学生汇报)

    过度:通过这个练习,我们知道,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

    简便。第一枝丫的叶子获得能量长出来了。还有其它的枝丫等着我们的帮助呢,我们要赶快去看长二个锦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简便。从而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锦囊袋二:我会算

    ①6.07+0.4-0.08②4.013.5+0.31

    ③40(2.75+0.86)④85.7(15.34.8)

    师:课前让同学们回去做了预习,谁来说说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完成这些题。

    过渡: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算;有括

    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它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你们的努力下,这枝丫也长出叶子来了。我们要加油,看最后一个锦囊。

    [设计意图: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教学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通过本题练习,使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3、锦囊袋三:我能解(书本P102第8题)

    问:从图里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怎样计算现在储蓄罐里有多少钱?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熟练的掌握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大家请看,最后一根枝丫的叶子也长出来啦,现在智慧树充满着朝气。那我们再一起帮它结出果实,好不好?

    [设计意图: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学生也有与价钱打交道的经验。通过这道题设计,让学生回忆并体验到小数加减法实用性。]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书本P102第7题)

    师:从图里,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同学们提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不错。老师也提了些问题,你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果实能量,有信心吗?

    问题一:买一副乒乓球拍用去35.50元,买2个乒乓球用去1.60元。应找回多少元?

    问题二:怎样买最便宜?应找回多少元?

    过度: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帮助智慧树获得了果实能量。接下来是一道富含大能量题目,同学们可要努力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通过本题,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2、思考题

    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

    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介绍相关知识)

    师:要求物体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我们可以先列表整理一下数据。(师生共同列表整理)

    师:通过列表整理,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秒下落多少米?第二、三、四秒呢?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该怎么列式计算?(4.9.7.5.3总78.4)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过渡:一个物体从78.4米高的地方下落只要4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是很难作出及时反应的,为人为己,我们要极力杜绝高空砸物行为。

    [设计意思:科学是神秘,是学生极为好奇而又极为迷惑的领域。这一道题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方面是为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增长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策略,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满树的智慧果吗?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智慧树长出了叶子,结出了果实,你们真棒。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看着这棵满是果实的智慧树,你能根据刚才由树桩,到长出叶子,再到结出果实的整个过程,结合自身来说说你的想法吗?

    翻转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精选4篇


    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为了学生更好的吸收学习内容,老师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教案的创新取决于老师的智慧和才华,你想知道关于教案的格式要求呢?本文的主题是探究与“翻转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相关的话题,希望您能够认真阅读并收藏此文备用!

    翻转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篇1)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教学资源从过去集中在课堂上转移到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平台上,实现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自己进行学习和探索。

    针对小学英语的教学,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具体设计如下:

    1. 确定教学目标

    在翻转课堂之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和词汇知识。

    -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 制作学习资源

    在翻转课堂中,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英语教材、听力材料、阅读材料、视频等。这些资源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水平,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3. 设计翻转课堂方案

    在翻转课堂方案中,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和课程结构。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学习平台上查看学习资源,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和练习。

    -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

    4. 评估教学效果

    在翻转课堂中,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评估、学习成果评估、作业评估等。同时,也可以采用在线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

    翻转课堂是一种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翻转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篇2)

    翻转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引言: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和作业环节互换,通过在线学习和视频资源提前录制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实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正逐渐受到重视,并展现出很大的潜力。本文将详细介绍一节小学英语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一、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 关于课堂内容的相关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2. 学生使用的电子设备或计算机,并安装好相关学习软件;

    3. 教师提前录制好的讲解课视频。

    三、教学过程:

    1. 在课前,教师录制一段约15分钟的讲解课视频,内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案例分析。

    2. 将录制好的讲解课视频发布到学生可以访问的在线平台上,并提供学生观看的链接。

    3. 学生在课前观看讲解课视频,并做好相关笔记和记录。

    4. 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向问答环节。学生可以提出他们在观看讲解课视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他同学或教师可以给予答疑解惑。

    5. 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讲解课视频的内容,设计一个小剧场表演,展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6. 教师在课堂中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进行沟通和表达,提高他们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小组活动表演,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估,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2. 作业评价:学生可以将小组表演的剧本书写下来作为作业提交,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并给予评价。

    五、教学延伸:

    1. 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观看录制好的讲解课视频,复习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英语学习,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资源。

    结语: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积极和主动。他们通过观看讲解课视频,提前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概念,使得课堂上的互动和实践更加充分和有效。同时,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和表演的形式,锻炼了口语和听力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自信心。翻转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翻转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篇3)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通过将课堂时间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而是通过网络课程或在线视频等渠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翻转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方式。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翻转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1. 确定教学目标:在开始翻转课堂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技能目标是指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情感目标是指学生需要培养哪些情感态度。

    2. 制定学习计划:教师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包括每周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分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3. 制作在线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制作在线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这些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教学,包括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发布教学内容和视频,与学生互动和交流。

    5. 利用在线测试进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6. 利用翻转课堂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和情感态度等。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翻转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翻转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篇4)

    翻转课堂是指将教学视频、智能辅导和社交媒体等新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在家中学习并自己安排学习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下是翻转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建议:

    1. 确定教学目标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以及他们想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如果学生想要学习新的单词和短语,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学会10个新单词和短语”。

    2. 制作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制作教学视频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视频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可以使用动画和音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使用游戏和互动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智能辅导

    智能辅导是翻转课堂中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智能辅导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实时解答、问题解答和建议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智能辅导提出问题和答案,或者通过智能辅导获得关于特定主题的深入见解。

    4. 利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也是翻转课堂中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流,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和问题。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向教师请教问题,或者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小组讨论。

    5. 设计学习活动

    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学习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以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可以设计游戏、竞赛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以及他们想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制作教学视频、智能辅导、社交媒体和设计学习活动等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教案包括教材简要分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练习设计等内容,在上课前,老师应该提前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通过互动的教学安排和过程,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已经准备好了一篇“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愿这些参考资料可以为你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有帮助的参考!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1】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  = K(一定)。

    2、用“描点法”可以得到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能根据一种量的值,估计另一种量相对应的值。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 K(一定)。

    4、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两个变量的积一定,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没有上述两种关系,这两个变量不成比例。

    例1、(正比例的意义)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120 240 360 480 600 720 ……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从左往右看,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从右往左看,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  = 120,  = 120,  = 120……这个比值就是火车的行驶速度。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  = 速度(一定)。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  = K(一定)。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正比例,反之,则不成正比例。

    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练习本的单价有下面的关系:

    所以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例3、(正比例的图像)磁悬浮列车匀速行驶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时间/分 1 2 3 4 5 6  7 ……

    路程/千米 7 14 21 28 35 42 49 ……

    (1)图中的点A表示时间为1分钟时,磁悬浮列车驶过的路程为7千米。请你试着描出其他各点。

    (2)连接各点,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像判断,列车运行2分半钟时,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行驶30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  路程/千米

    分析与解: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路程和时间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7,即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可以根据时间的值估计出路程的值,也可以根据路程的值估计出时间的值,估计时允许有一定的出入。

    42                 ●

    35              ●

    28           ●

    21        ●

    (2)在一条直线上,因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3)根据图像,列车运行2分半钟时,行驶的路程是17.5千米;行驶30千米大约需要4.3分钟。

    例4、(辨析)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分析与解: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可列表判断。

    半径/cm 1 2 3 4 5 6 ……

    直径/cm 2 4 6 8 10 12 ……

    周长/cm 6.28 12.56 18.84 25.12 31.4 37.68 ……

    面积/cm 3.14 12.56 28.26 50.24 78.5 113.04 ……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3.14,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是变化的,所以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正比例。

    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下表是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时,每小时加工零件个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个 20 30 40 60  80 ……

    加工的时间/时 12 8 6 4 3 ……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两种量。(2)从左往右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扩大,加工的时间反而缩小;从右往左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缩小,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3)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相对应的加工的时间的积都始终不变,如20 × 12 = 240,30 × 8 = 240,40 × 6 = 240……而这个积就是这批零件的总个数。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发现: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随着加工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它们怎么变化,相对应的积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 × 加工的时间 = 零件的总个数(一定)。

    所以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和正比例一样,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乘积是否一定,进行判断。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 K(一定)。

    总产量一定,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反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反比例,反之,则不成反比例。

    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总产量有下面的关系:

    所以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成反比例。

    例7、(辨析)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反比例。

    分析与解: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很明显,和一定,两个加数的积是变化的,所以它们不成反比例。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不成反比例。因为它们的积不一定。

    点评: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它们不是积一定,也       不是比值一定,它们就不成比例。像这样的还有:人的跳高高度和身高;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等。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分析与解:判断时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列举数据,也可以根据计算的公式来推导。

    (1)因为长方形的长 × 宽 =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所以长和宽成反比例。

    (2)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宽的和一定,但不是积一定,所以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分别说明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每两种量的比例关系。

    (1)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

    (2)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

    (3)天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

    分析与解:在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当某一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可能成正比例关系,也可能成反比例关系。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判断。

    (1)因为每天吃的千克数 × 天数 = 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所以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时,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成反比例。

    (2)因为  = 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所以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成正比例。

    (3)因为  = 天数(一定),所以天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成正比例。

    1、仔细观察每张表格,思考表格中两种量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数量/本 1 3 6 8 10 20 ……

    总价/元 4 12 24 32 40 80 ……

    单价/元 1.5 2 3 4 5 6 ……

    总价/元 6 8 12 16 20 24 ……

    表格3   用60元钱购买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和可以购买的数量如下表:

    单价/元 1.5 2 3 4 5 6 ……

    数量/本 40 30 20 15 12 10 ……

    2、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25页,可以装订400本。如果要装订500本,每本有X页。

    题中(     )量一定,关系式:(    )○(    )=(   )(一定),(    )和(   )成(   )比例。

    3、一间会客室地面用边长0.3米的正方形地砖铺,需要640块。如果改用边长0.4米的正方形地砖,需要Y块。

    题中(       )量一定,关系式:(      )○(      )=(     )(一定),(    )和(     )成(    )比例。

    当底面周长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当高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当侧面积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5、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

    当(   )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与(   )成反比例;

    6、当 a × b = c( a、b、c 为三种量,且均不为0)。

    (   )一定,(   )与(   )成(   )比例;

    (   )一定,(   )与(   )成(   )比例;

    (   )一定,(   )与(   )成(   )比例;

    7、判断。

    (1)、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

    (3)、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

    (4)、分数的大小一定,它的分子和分母成正比例。          (     )

    (5)、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     )

    (6)、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     )

    (7)订阅《小学数学评价手册》的份数与所需钱数成正比例。   (     )

    (8)在400米赛跑中,跑步的速度和所用时间成反比例。       (     )

    (9)工作总量一定,已完成的量和未完成的量成反比例。       (     )

    (10)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成正比例。                        (     )

    (1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     )

    (12)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成正比例。                        (     )

    8、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装配一批电视机,每天装配台数和所需的天数(         )。

    (2)、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           )。

    (3)、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               )。

    (4)、房间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铺砖的块数(              )。

    (5)、在一定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和加工零件的个数(           )。

    (6)、在一定时间里,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零件的个数(              )。

    9、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0、某造纸厂每小时造纸1.5吨,2小时、3小时┈┈各造纸多少吨?

    (1)把下表填写完整。

    造纸时间/时 1 2 3 4 ……

    造纸吨数/吨 1.5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中描出造纸时间和造纸吨数对应的点,再把它们连起来。             吨数/吨

    (3)造纸吨数与造纸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4)根据图像判断, 5小时造纸多少吨?

    参考答案:

    1、仔细观察每张表格,思考表格中两种量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数量/本 1 3 6 8 10 20 ……

    总价/元 4 12 24 32 40 80 ……

    = 4,  = 4,  = 4  ……

    因为  = 单价(一定),所以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单价/元 1.5 2 3 4 5 6 ……

    总价/元 6 8 12 16 20 24 ……

    = 4,  = 4,  = 4  ……

    因为  = 数量(一定),所以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

    表格3   用60元钱购买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和可以购买的数量如下表:

    单价/元 1.5 2 3 4 5 6 ……

    数量/本 40 30 20 15 12 10 ……

    1.5 × 40 = 60 ,2 × 30 = 60 ,4 × 15 = 60  ……

    因为单价 × 数量 = 总价(一定),所以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2、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25页,可以装订400本。如果要装订500本,每本有X页。

    题中(   纸的总页数  )量一定,关系式:(  每本页数  ) × ( 装订本数 )=( 纸的总页数  )(一定),(  每本页数  )和(  装订本数 )成(  反  )比例。

    3、一间会客室地面用边长0.3米的正方形地砖铺,需要640块。如果改用边长0.4米的正方形地砖,需要Y块。

    题中(  会客室地面面积 )量一定,关系式:( 每块砖的面积 )×(  砖的块数  )=(  会客室地面面积   )(一定),(  每块砖的面积  )和(  砖的块数   )成(  反  )比例。

    当底面周长一定时,( 侧面积  )与( 高  )成(正)比例;

    当高一定时,(  侧面积 )与(  底面周长 )成(正)比例;

    当侧面积一定时,(   底面周长 )与(  高 )成(  反 )比例。

    5、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

    当( 除数  )一定时,(  被除数 )与(  商 )成正比例;

    当( 被除数  )一定时,(  除数  )与(  商  )成反比例;

    6、当 a × b = c( a、b、c 为三种量,且均不为0)。

    (  c  )一定,(  a )与(  b )成(  反  )比例;

    (  a )一定,(  c )与(  b )成(  正 )比例;

    (  b )一定,(  c )与(  a )成(  正 )比例;

    7、判断。

    (1)、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 √ )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 )

    (3)、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   )

    (4)、分数的大小一定,它的分子和分母成正比例。          (  √   )

    (5)、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  √  )

    (6)、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  ×  )

    (7)订阅《小学数学评价手册》的份数与所需钱数成正比例。   (  √  )

    (8)在400米赛跑中,跑步的速度和所用时间成反比例。       (  √  )

    (9)工作总量一定,已完成的量和未完成的量成反比例。       (  ×  )

    (10)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成正比例。                        (  ×  )

    (1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  √  )

    (12)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成正比例。                        (  √ )

    8、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装配一批电视机,每天装配台数和所需的天数(   反比例      )。

    (2)、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   正比例        )。

    (3)、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     反比例         )。

    (4)、房间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铺砖的块数(      反比例        )。

    (5)、在一定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和加工零件的个数(  反比例  )。

    (6)、在一定时间里,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零件的个数(  正比例  )。

    9、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小张的说法是错误的,体重和身高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体重和身高不成比例。

    10、某造纸厂每小时造纸1.5吨,2小时、3小时┈┈各造纸多少吨?

    (1)把下表填写完整。

    造纸时间/时 1 2 3 4 ……

    造纸吨数/吨 1.5 3 4.5 6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中描出造纸时间和造纸吨数对应的点,再把它们连起来。             吨数/吨

    (3)造纸吨数与造纸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因为  = 每小时造纸吨数(一定),所以每小时造纸吨数一定时,造纸吨数与造纸时间成正比例。

    (4)根据图像判断,5小时造纸多少吨?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2】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4、进一步掌握折扣的有关知识及计算方法。

    5、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1、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

    2、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4、商品现价 = 商品原价 × 折数。

    例1、(解决税前利息)李明把500元钱按三年期整存整取存入银行,到期后应得利息多少元?

    一年 3.87%

    二年 4.50%

    三年 5.22%

    分析与解:根据储蓄年利率表,三年定期年利率5.22%。

    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缴纳利息税。例1中纳税后李明实得利息多少元?

    分析与解:从应得利息中扣除利息税剩下的就是实得利息。

    500 × 5.22% × 3 = 78.3(元)                     …… 应得利息

    78.3 × 5%  = 3.915(元)                          …… 利息税

    78.3 – 3.915 = 74.385 ≈ 74.39(元)               …… 实得利息

    或者  500 × 5.22% × 3 × (1 - 5%) = 74.385(元)≈ 74.39(元)

    例3、方明将1500元存入银行,定期二年,年利率是4.50%。两年后方明取款时要按5%缴纳 利息税,到期后方明实得利息多少元?

    错误解答:1500 × 4.50% ×(1 - 5%) = 64.125(元)≈ 64.13(元)

    分析原因:税后实得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1 - 5%),这里漏乘了时间。

    正确解答:1500 × 2 × 4.50% ×(1 - 5%) = 128.25(元)

    点评:求利率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扣掉利息税,根据国家规定利息税的税率是5%,所以利息分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在做题时要注意区分。但也有一些是不需要缴利息税的,比如:国家建设债券、教育储蓄等。

    例4、(求折扣)一本书现价6.4元,比原价便宜1.6元。这本书是打几折出售的?

    分析与解:打了几折是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只要用实际售价除以原价。

    点评: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几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几,同一商品打的折数越低,售价也就越低。在折数的题目中,打几折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它并不代表增加或减少的数额。

    “国庆”商场促销,一套西服打八五折出售是1020元,这套西服原价多少元?

    分析与解:打八五折出售,即实际售价相当于原价的85%。已知原价的85%是1020元,要求原价是多少,可以列方程解答。

    1020 ÷ 1200 = 0.85 = 85%

    (2)看原价的85%是不是1020元。

    例6、一台液晶电视6000元,若打七五折出售,可降价元。

    分析原因:6000元为原价,打七五折出售,要先算出实际售价再相减,或者先算出降价部分占原价的25%。

    一批电冰箱,原来每台售价2000元,现促销打九折出售,有一顾客购买时,要求再打九折,如果能够成交,售价是多少元?

    分析与解:“促销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九十出售,用“原价×90%”,“再打九折”是在促销价的基础上打九折,要用促销价乘90%。

    2000× 90% × 90%

    点评:题目的关键是“再打九折”表示的意思是在促销价的基础上再打九折,单位“1”的量是促销价,即原价打九折后的价钱,这是易错点,要多加注意。

    商店以40元的价钱卖出一件商品,亏了20%。这件商品原价多少元,亏了多少元?

    分析与解:以40元的价钱卖出,说明实际售价是40元;亏了20%,即亏了原价的20%,因此实际售价相当于原价的(1 - 20%)。

    某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每件各得30元,其中一件盈利20%,另一件亏本20%。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总体上是盈利还是亏本?具体是多少?

    分析与解:盈利20%,即售出价是成本价的(1 + 20%);亏本20%,即售出价是成本价的(1 - 20%)。两件商品的售出价都是30元,可分别算出两件商品的成本价。

    答: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总体上是亏本,亏本2.5元。

    1、李叔叔于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2、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4.50% ,二年后到期,扣除利息税5%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

    3、小华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按党章规定,工资收入在400-600元的,每月党费应缴纳工资总额的0.5%,在600-800元的应缴纳1%,在800-1000元的,应缴纳1.5%,在1000以上的应缴纳2%,小华妈妈的工资为2400元,她这一年应缴纳党费多少元?

    4、填空:

    八折=(    )%          九五折=(    )%

    40% =(    )折          75% = (    )折

    5、只列式不计算。

    ①买一件T恤衫,原价80元,如果打八折出售是多少元?

    ②有一种型号的手机,原价1000元,现价900元,打几折出售?

    ③老师在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6、算出折数。

    ⑴在日常生活中打“折”现象随处可见。这儿有一家快餐店也在搞促销,你能算出这些美食分别打几折吗?每人可任选一种计算一下。

    ①食品原价4元,现价3元。

    ②食品原价5元,现价4元。

    ③食品原价10元,现价7元。

    7、常熟新开了一家永乐生活电器,“十一”节日期间,那里的商品降价幅度很大。有一种款式的MP3,原价280元,现在打三折出售。根据这个信息,你想计算什么?

    ①现价多少元?

    ②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

    改编:(1)有一种款式的MP3,打三折出售是84元,原价多少元?

    (2)有一种款式的MP3,打三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196元,原价多少元?

    8、一种矿泉水,零售每瓶卖2元,生产厂家为感谢广大顾客对产品的厚爱,特开展“买四赠一”大酬宾活动,生产厂家的做法优惠了百分之几? (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9、一辆自行车200元,在原价基础上打八折,小明有贵宾卡,还可以再打九折,小明买这辆车花了多少钱?

    10、小红在书店买了两本打八折出售的书,共花了12元,小红买这两本书便宜了多少钱。

    参考答案:

    1、李叔叔于20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税后利息:1000 × 0.165% × 3 ×(1 - 5%)= 4.7025(元)≈ 4.70(元)

    2、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4.50% ,二年后到期,扣除利息税5%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

    税后利息:100000 × 4.50% × 2 ×(1 - 5%)= 8550(元)

    3、小华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按党章规定,工资收入在400-600元的,每月党费应缴纳工资总额的0.5%,在600-800元的应缴纳1%,在800-1000元的,应缴纳1.5%,在1000以上的应缴纳2%,小华妈妈的工资为2400元,她这一年应缴纳党费多少元?

    4、填空:

    八折=(  80  )%          九五折=(  95   )%

    40% =(  四   )折          75% = (  七五  )折

    5、只列式不计算。

    ①买一件T恤衫,原价80元,如果打八折出售是多少元?  80 × 80%

    ②有一种型号的手机,原价1000元,现价900元,打几折出售? 900 ÷ 1000

    ③老师在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56 ÷ 70%

    6、算出折数。

    ⑴在日常生活中打“折”现象随处可见。这儿有一家快餐店也在搞促销,你能算出这些美食分别打几折吗?每人可任选一种计算一下。

    ①食品原价4元,现价3元。3 ÷ 4 = 0.75 = 75% = 七五折

    ②食品原价5元,现价4元。4 ÷ 5 = 0.8 = 80% = 八折

    ③食品原价10元,现价7元。7 ÷ 10 = 0.7 = 70% = 七折

    7、常熟新开了一家永乐生活电器,“十一”节日期间,那里的商品降价幅度很大。有一种款式的MP3,原价280元,现在打三折出售。根据这个信息,你想计算什么?

    ①现价多少元? 三折 = 30%   280 × 30% = 84(元)

    改编:(1)有一种款式的MP3,打三折出售是84元,原价多少元?

    (2)有一种款式的MP3,打三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196元,原价多少元?

    8、一种矿泉水,零售每瓶卖2元,生产厂家为感谢广大顾客对产品的厚爱,特开展“买四赠一”大酬宾活动,生产厂家的做法优惠了百分之几? (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4 ÷ (4 + 1) = 0.8 = 80%       1 - 80% = 20%

    9、一辆自行车200元,在原价基础上打八折,小明有贵宾卡,还可以再打九折,小明买这辆车花了多少钱?

    10、小红在书店买了两本打八折出售的书,共花了12元,小红买这两本书便宜了多少钱。

    12 ÷ 2 ÷ 80% = 7.5(元)  7.5 × 2 – 12 = 3(元)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3】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5、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的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6、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3、把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倍数(n)放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后,放大(或缩小)后与放大(或缩小)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1(或1:n)。

    4、知道 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5、根据物体的位置,结合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可以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画的时候先按方向画一条射线,在根据图上距离找出点所在的位置。

    6、描述行走路线要依次逐段地说,每一段都应说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程。

    王伯伯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40米,宽30米。把这块菜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在平面图上长4厘米,宽3厘米。你能分别写出菜地长、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吗?

    分析与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         =   =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0,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写成 ,仍读作1比1000。

    点评: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题目。做的时候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末尾0的问题:一是米、千米化成厘米的时候要在米、千米那个数的末尾加上2、5个0;二是在求比例尺的结果时要注意0的个数。多数一数、想一想,是不会有错的。

    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分析与解: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1000厘米,即10米。

    像形如1:1000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这样表示

    ,这是线段比例尺,它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10米。

    例3、一个手表零件长2毫米,画在一幅图上长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思路分析:无论什么样的图纸,比例尺始终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根据比例尺的定义,用“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去求。

    正确解答:4厘米 = 40毫米   40 : 2 = 20 : 1

    点评:比例尺通常情况下都应该写成前项是1的比。但比例尺的作用除了把实际距离缩小,还可以把实际距离扩大,这样比例尺的前项就比后项大,这时后项通常化成1。在解答时,只要坚持好“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图上距离在前就可以了。

    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分析与解:方法1:比例尺是 ,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倍。

    方法2:比例尺是 ,也就是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60000厘米,即600米。

    方法3:根据   = 比例尺,可以用“图上距离 ÷ 比例尺”或“解比例”的方法来求实际距离。

    2.5 ÷   = 2.5×60000 = 150000(厘米)= 1500米

    下面的大长方形是由一个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和宽,算算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分析与解:量得小长方形的长是2.5厘米,宽是1厘米;大长方形的长是7.5厘米,宽是3厘米。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长的比是7.5 : 2.5 = 3 : 1,宽的比是3 : 1。

    如图,一辆汽车向正北方向行驶,你能说出商场和书店分别在汽车的什么方向吗?

    分析与解:从图上可以看出,以汽车为中心,书店在汽车的东北方向,商场在汽车的西北方向。

    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表示它们的位置呢?

    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方向,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方向。

    西北方向也叫做北偏西方向,商场在汽车的北偏西45方向。

    答: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方向,商场在汽车的北偏西45方向。

    量出上图中书店到汽车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算一算,书店在汽车北偏东60方向的多少千米处?商场呢?

    分析与解:从图中量得书店和商场到汽车的图上距离分别是1.2厘米和2.3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千米,分别算出实际距离。

    答:书店在汽车北偏东60方向的3.6千米处,商场在汽车北偏西45方向的6.9千米处。

    点评:只有在方向词的后面添上角的度数,才能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确定方向时,一定要先确定好南或北,再看是偏东还是偏西,如果图中没有画线,要先连线。算实际距离就根据前面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去求。

    例8、(辨析)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方向,表示汽车也在书店的北偏东60方向。

    分析与解: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方向,是以汽车为中心,由北向东旋转60;而以书店为中心,汽车在书店的西南方向,即南偏西60方向。

    书店在汽车的北偏东60方向,表示汽车在书店的南偏西60方向。

    海面上有一座灯塔,灯塔北偏西30方向30千米处是凤凰岛。

    你能在图上指出凤凰岛大约在什么位置吗?

    分析与解:(1)先确定北偏西30的方向,画一条射线。

    (2)再算出灯塔到凤凰岛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点评:在表示凤凰岛的具体位置时,先要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凤凰岛的图上距离。且在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应从表示灯塔的点开始画起,并注意正确摆好量角器。

    下图是某市旅游1号车行驶的线路图,请根据线路图填空。

    (1)旅游1号车从起点站出发,向(    )行驶到达青水公园,再向(    )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抗战纪念碑。

    (2)由绿博园向南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购物中心,再向北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人民公园。

    分析与解:先找准方向,再说出具体的路程。(1)旅游1号车从起点站出发,向( 东 )行驶到达青水公园,再向( 北 )偏(东)(40)的方向行(1.8 )千米到达抗战纪念碑。

    (2)由绿博园向南偏(东)(60)的方向行(1.7)千米到达购物中心,再向北偏( 东 )

    (70)的方向行(1.5)千米到达人民公园。

    点评:在进行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先说清楚方向再说路程。说方向的时候为了说清楚,通常情况下不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说法,而用南偏东、南偏西、北偏东、北偏西多少度的说法更为准确。

    2、判断:

    ①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

    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 (    )

    ②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

    ③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

    3、选择:

    ①如果某图纸所用的比例尺小于1,那么这幅图所表示的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②学校操场长100米,宽60米,在练习本上画图,选用(     )作比例尺较合适。

    A.1︰20              B.1︰          C.1︰200

    4、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这幅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

    5、 一种精密零件,画在图上是12厘米,而实际的长度是3毫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6、英华小学有一块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比例尺为1 :4000的平面图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7、在比例尺为1 :200000的一幅地图上, 城和 城相距5厘米,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8、 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这幅地图上相距18厘米,两城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丙丁两城相距66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两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9、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

    10、下图是按1︰50000的比例尺绘出的方位图。说一说商店、公园、电影院的位置。

    ●       ●

    (1)公园在广场的东面(    )千米处。

    (2)电影院在广场的(  )偏(  )(  )方向(  )千米处。

    (3)商店在广场的(                     )。

    11、小明家在百货商场的北偏西40°方向2500米处,图书馆在农业银行东偏南40°方向1500米处。下面是小明坐出租车从家去图书馆的路线图。已知出租车在3千米以内(含3千米)按起步价9元计算,以后每增加1千米车费就增加2元。请你按图中提供的信息算一算,小明一共要花多少元出租车费?

    参考答案:

    1、说出下面各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1∶40000 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40000厘米,即400米。

    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200千米。

    2、判断:

    ①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 (  ×  )

    ②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 (  √  )

    ③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 )

    3、选择:

    ①如果某图纸所用的比例尺小于1,那么这幅图所表示的图上距离(  A  )实际距离。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②学校操场长100米,宽60米,在练习本上画图,选用(  B   )作比例尺较合适。

    A.1︰20              B.1︰2000          C.1︰200

    4、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这幅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这幅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千米。

    5、 一种精密零件,画在图上是12厘米,而实际的长度是3毫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6、 英华小学有一块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比例尺为1 :4000的平面图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长:120米 = 12000厘米   12000 ×  = 3厘米

    7、在比例尺为1 :200000的一幅地图上, 城和 城相距5厘米,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8、 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这幅地图上相距18厘米,两城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丙丁两城相距66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两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660 ÷ 40 = 16.5厘米  或 66000000 ×  = 16.5厘米

    答:两城间的实际距离是72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两城之间的距离是16.5厘米。

    9、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实际长:3 × 500 = 1500厘米    实际宽:2 × 500 = 1000厘米

    实际面积:1500 × 1000 = 1500000平方厘米 = 150平方米

    答: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6平方厘米,实际面积是150平方米。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

    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是:6 : 1500000 = 1 : 250000

    10、下图是按1︰50000的比例尺绘出的方位图。说一说商店、公园、电影院的位置。

    ●       ●

    (1)公园在广场的东面(  0.75  )千米处。

    量得公园到广场的图上距离是1.5厘米,1.5 × 50000 = 75000厘米 = 0.75千米

    (2)电影院在广场的( 北 )偏( 东 )( 60 )方向( 0.75 )千米处。

    (3)商店在广场的( 南偏西 50方向1.5千米处 )。量得商店到广场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

    11、小明家在百货商场的北偏西40°方向2500米处,图书馆在农业银行东偏南40°方向1500米处。下面是小明坐出租车从家去图书馆的路线图。已知出租车在3千米以内(含3千米)按起步价9元计算,以后每增加1千米车费就增加2元。请你按图中提供的信息算一算,小明一共要花多少元出租车费?

    由图中信息可知小明家到百货商场有2500米,百货商场到农业银行与农业银行到图书馆都是1500米,小明坐出租车从家去图书馆一共要行2500 + 1500 + 1500 = 5500米,需要车费:9 + 2 × (5.5 – 3)= 14元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4】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3、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1、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2、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方程求解,或者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解答。

    3、“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可以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或者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解答。

    4、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一根绳子长48米,截成甲、乙两段,其中乙绳长度是甲绳的60%。甲、乙两绳各长多少米?

    分析与解:乙绳长度是甲绳的60%,把甲绳长度看作单位“1”。

    检验:30 + 18 = 48(米),符合甲、乙两绳共长48米。

    18 ÷ 30 = 60%,符合乙绳长度是甲绳的60%。

    体育馆内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篮球比排球多6个。篮球和排球各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是把篮球个数看作单位“1”。

    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

    你会自己检验吗?

    检验:24 - 18 = 6(个),符合篮球比排球多6个。

    18 ÷ 24 = 75%,符合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

    点评:在列方程解答和倍、差倍问题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准单位“1”的量,通常情况下设单位“1”的量为x,再用另一个量和单位“1”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量,最后根据它们的和或差列出方程。

    例3、六年级男生比女生少40人,六年级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140%,六年级男生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根据“六年级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140%”,可以把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的量,设男生人数为x人,女生人数就是140%x人,再根据“六年级男生比女生少40人”,可以得出数量关系式:“女生人数 – 男生人数 = 40”,根据此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点评:解错此题的原因是单位“1”的量找错了,要记住找单位“1”的量时候,首先要去找分率(百分率),因为没有分率就没有单位“1”的量,就不能看到“比”,而“比”后面的那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

    例4、(列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白兔有36只,比灰兔少20%。灰兔有多少只?

    分析与解:白兔比灰兔少20%,把灰兔看作单位“1”。

    检验:45 – 45 × 20% = 36 或 (45 – 36)÷ 45 =  20%,符合题意。

    例5、(列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白兔有48只,比灰兔多20%。灰兔有多少只?

    分析与解:白兔比灰兔多20%,把灰兔看作单位“1”。

    检验:40 + 40 × 20% = 48 或 (48 – 40)÷ 40 =  20%,符合题意。

    点评:和前面例题一样,都是去求单位“1”的量。在解题时同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的量,看问题求什么,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

    某商品如果按现价18元出售,则亏了25%,原来成本是多少元?如果想盈利25%,应按多少元出售该商品?

    分析与解:不管是亏25%,还是盈利25%,单位“1”都是这件商品的成本。所以要先求这件商品的成本。18元亏25%,说明18元比成本少25%,即是成本的(1 - 25%)。盈利25%,说明盈利的是原来成本的25%,实际售价是原来成本的(1 + 25%)。

    点评:通常情况下,商品的盈利和亏损都是以成本作单位“1”的 。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是确定好单位“1”,这也是解百分数应用题时最重要的。

    水果批发部要运进一批水果,第一次运进总量的22%,第二次运进1.5吨,两次共运进这批水果的62%,这批水果一共有多少吨?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次一共运的吨数 -  第一次运的吨数 = 1.5吨,单位“1”的量是这批水果的总吨数,设这批水果一共有x吨,那么两次一共运了62%x吨,第一次运进了22%x吨。

    点评:在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时,要学会画线段图,它的好处是:使题目的条件变得简洁,找数量关系式时更加容易、方便。画图的时候,要先找准单位“1”的量,用一根线段表示出单位“1”的量之后,再去表示其他的量。

    一、基本训练:

    1、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

    ①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60%。

    ②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

    ③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5%。

    ④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了80%。

    ⑤今年的猪肉单价比去年上涨了80%。

    ①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②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看图列式。

    用去30%                                                     ? 只

    灰兔                          比灰兔多25%

    用去 ? 吨          还剩28吨                  白兔

    4、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75%比30的25%多1.5,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25%比它的75%少30,求这个数。

    (1)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少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2)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五月份比六月份多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2、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果椅子的单价是课桌单价的60%,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3、果园里的梨树和苹果树共有360棵,其中的苹果树的棵树是梨树的棵树的20%。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4、一套桌椅的价格是7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桌子的30%。桌子和椅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5、一条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25%,第二次剪去全长的35%,两次共剪去6米,这条绳子共长多少米?

    6、一条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25%,第二次剪去全长的35%,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剪了1米,这条绳子长多少米?

    7、根据问题列式。

    平山茶场去年原计划种茶20公顷,实际种茶25公顷,________?

    ①实际种茶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②计划种茶的公顷数是实际的百分之几?

    ③实际种茶的公顷数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④计划种茶的公顷数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 ,梨树有多少棵?

    1、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

    ①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60%。   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

    ②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 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

    ③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5%。 把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

    ④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了80%。    把一批零件看作单位“1”

    ⑤今年的猪肉单价比去年上涨了80%。把去年的猪肉单价看作单位“1”

    ①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全长 × 60% = 已修

    ②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原价 × 10% = 降价

    ③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13            柏树 × 13 = 松树比柏树多的棵数

    3、看图列式。

    用去30%                                                     ? 只

    灰兔                          比灰兔多25%

    用去 ? 吨          还剩28吨                  白兔

    28 ÷(1 - 30%)×30% = 12(吨)                          30只

    4、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75%比30的25%多1.5,求这个数。75%x – 30 × 25% = 1.5

    (2)一个数的25%比它的75%少30,求这个数。75%x – 25%x = 30

    (1)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少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解:设五月份用煤x吨。        x – 25%x = 60

    (2)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五月份比六月份多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2、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果椅子的单价是课桌单价的60%,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解:设课桌的单价是x元,椅子的单价是60%x元。

    25 × 60% = 15(元)或 25 – 10 = 15(元)

    3、果园里的梨树和苹果树共有360棵,其中的苹果树的棵树是梨树的棵树的20%。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解:设梨树的棵树是x棵,苹果树的棵树是20%x棵。

    300 × 20% = 60(棵)或 360 – 300 = 60(棵)

    答:梨树的棵树是300棵,苹果树的棵树是60棵。

    4、一套桌椅的价格是7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桌子的30%。桌子和椅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解:设课桌的单价是x元,椅子的单价是30%x元。

    60 × 30% = 18(元)或 78 – 60 = 18(元)

    5、一条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25%,第二次剪去全长的35%,两次共剪去6米,这条绳子共长多少米?

    6、一条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25%,第二次剪去全长的35%,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剪了1米,这条绳子长多少米?

    7、根据问题列式。

    平山茶场去年原计划种茶20公顷,实际种茶25公顷,________?

    ①实际种茶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25 ÷ 20 =  125%

    ②计划种茶的公顷数是实际的百分之几?    20 ÷ 25 =  80%

    ③实际种茶的公顷数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5 – 20) ÷ 20 =  25%

    ④计划种茶的公顷数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25 – 20) ÷ 25 =  20%

    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 ,梨树有多少棵?

    ①200÷20%            苹果树是梨树的20%

    ②200×20%            梨树是苹果树的20%

    ③200÷(1+20%)      苹果树比梨树多20%

    ④200÷(1-20%)      苹果树比梨树少20%

    ⑤200×(1-20%)      梨树比苹果树少20%

    ⑥200×(1+20%)     梨树比苹果树多20%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5】

    1、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例1、(运用转化的策略巧算周长)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分析与解: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就是求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和。图中有的线段的长度不知道,可以将其中的4条线段进行平移(如下图),平移之后形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和原来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因此求原来图形周长的问题就转化成了求下图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点评:通过相等面积的代换转化,把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容易判断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的优点,在解答时要灵活运用。

    如图1是一块长方形草地,长方形的长是16米,宽是10米。中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长方形,一条是平行四边形。草地部分的面积有多大?

    分析与解:求草地部分的面积,可以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两条道路的面积,但要考虑两条道路的重叠部分,因此计算比较复杂。可以将图1转化成图2,两条道路转化到了长方形草地的边上,很明显,图2草地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图1相等,现在求草地的面积转化成了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比较简单。

    解答:(16 - 2 )× (10 - 2) = 112(平方米)

    例3、(辨析)下面图形的周长可以转化成长15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来计算,

    即周长是(15 + 9)× 2 = 48(厘米)。

    分析与解:如下图,将长2厘米的线段移到上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但还多两条3厘米的线段。

    正确解答:(15 + 9)× 2 + 3 × 2 = 54(厘米)

    学校图书馆购进的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购进的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1500册。购进科技书多少册?

    分析与解:这类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可以用方程来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购进的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故事书是单位“1”的量,要设故事书有x册,而不能直接设科技书有x册。

    x = 1050        x =   × 1050 = 450

    很显然,上面解答过程比较复杂。可以这样想:把总数看作单位“1”,根据“购进的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 ”,可以把故事书看成7份,科技书有这样的3份,一共有10份,科技书占总数的  ;可以看出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比是3 :7,根据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法,可以知道科技书占总数的 。

    方法2:3÷(3 + 7)=      1500 ×   = 450 (册)

    例5、(辨析)红花的朵数比蓝花多 ,蓝花的朵数就比红花少 。

    分析与解:如图,根据“红花的朵数比蓝花多 ”,蓝花是单位“1”的量,平均分成7份,红花有这样的9份。反过来,把红花看作单位“1”,红花平均分成了9份,蓝花相当于这样的7份,蓝花的朵数比红花少 。

    正确解答:红花的朵数比蓝花多 ,蓝花的朵数就比红花少 。

    例6、(综合题) 小明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他再读30页,这时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这本书共多少页?

    分析与解:本题中已读的页数和未读的页数均发生了变化,不变的量是一本书的总页数,即已

    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和没有变,把这本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可以转化为“已读的页数是这本书总页数的 ”;再读30页后“已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 ”,可以转化为“已读的页数是这本书总页数的 ”。

    例7、(综合题) 六(1)班原来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新学期转出了4名女生,这时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六(1)班现在有女生多少人?

    分析与解:本题中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均发生了变化,不变的量是男生的人数,因此把男生的人数看作单位“1”。“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可以转化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转出若干名女生后,“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可以转化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

    点评:分率的转化过程通常要借助于份数,可以先分析出单位“1”的份数,再根据关系分析出另外的量的份数,再结合具体的条件进行分率的转化。

    图1                                     图2

    2、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6米,宽8米。菜地中间留了两条2米宽的路,把菜地平均分成4块,每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单位:米)

    3、填空。

    (1)六年级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那么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______,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_____。

    (2)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少 ,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____,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____,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多____,黑兔的只数占兔子总数的____。

    (3)一杯果汁,已经喝了 ,喝掉的是剩下的____,剩下的是喝掉的_____。

    4、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黑兔有多少只?

    5、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 ,还有48页没有看。 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

    6、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  ,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7、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 ,绵羊有多少只?

    8、六年级(1)班的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

    9、有3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的黑子和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 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图1                                      图2

    将图1转化为长12宽20厘米的长方形  周长:(20 +12)×2 = 64厘米

    将图2长2厘米的线段移到下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但还多两条3厘米的线段。

    2、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6米,宽8米。菜地中间留了两条2米宽的路,把菜地平均分成4块,每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单位:米)

    3、填空。

    (1)六年级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那么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2)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少 ,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 ,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多 ,黑兔的只数占兔子总数的 。

    (3)一杯果汁,已经喝了 ,喝掉的是剩下的 ,剩下的是喝掉的 。

    4、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黑兔有多少只?

    5、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 ,还有48页没有看。 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

    6、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  ,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7、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 ,绵羊有多少只?

    8、六年级(1)班的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

    9、有3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的黑子和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 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第一堆的黑子和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转化为第一堆全是白子第二堆全是黑子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6】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1、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形成圆柱的面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2、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例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分析与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柱和圆锥除了底面是平面图形(圆)外,都有一个曲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见下表。

    底  面 两个底面完全相同,都是圆形。 一个底面,是圆形。

    侧  面 曲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长方形。 曲面,沿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条线段剪开,展开后是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无数条。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

    例2、求下面立体图形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分析与解:根据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圆柱:底面周长  3.14 × 3 × 2 = 18.84(厘米)

    点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在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时只要按照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点评: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有无数个对应的点,圆柱有无数条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顶点和底面圆心都是唯一的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例4、(圆柱的侧面积)体育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沿着圆柱侧面的一条高剪开,将侧面展开,就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圆柱的高就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即圆柱的侧面积。

    点评: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不能直接求出它的面积。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也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把这个曲面沿高剪开,然后平展开来,就能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做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是0.6米,高是1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分析与解:求铁皮的面积,就是求圆柱形油桶的表面积,即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和。

    解答:底面积:3.14 ×(0.6÷2) = 0.2826(平方米)

    表面积:0.2826 × 2 + 1.884 = 2.4492(平方米)≈ 3(平方米)

    点评: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儿保留整数,十分位上虽然是4,但也要向个位进1。

    例6、(辨析)一个无盖的圆柱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30厘米,高是5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用铁皮6123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题目中是做一个无盖的圆柱铁皮水桶,只有一个底面。在计算铁皮面积时只要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的面积。

    解答:底面积:3.14 ×(30÷2) = 706.5(平方厘米)

    答: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用铁皮5416.5平方厘米。

    例7、(考点透视)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是一个边长15.7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即圆柱的高和底面周长都是15.7厘米。根据圆柱的底面周长可以算出底面积。

    解答:底面半径:15.7 ÷ 3.14 ÷ 2 = 2.5(厘米)

    表面积:19.625 × 2 + 246.49 = 285.74(平方厘米)

    例8、(考点透视)一个圆柱形的游泳池,底面直径是10米,高是4米。在它的四周和底部涂水泥,每千克水泥可涂5平方米,共需多少千克水泥?

    分析与解:要求水泥的质量,先要求水泥的面积。在圆柱形的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部涂水泥,涂水泥的面积是一个底面积加上侧面积。

    解答:

    涂水泥的面积:125.6 + 78.5 = 204.1(平方米)

    例9、(考点透视)把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长是9分米的圆柱形木头锯成长短不同的三小段圆柱形木头,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分析与解:锯圆柱形木头,表面积增加的部分是若干个相同的底面积。锯成三段,要锯两次,每锯一次增加两个面,锯了两次增加了四个面。

    点评:这是一道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题目,对于这一类题目,它的规律就是每切一次就增加两个面。但切的方式不同,增加的面也不同。如果是沿着底面直径把圆柱切成相同的两个部分,增加的面就是以底面直径和高为两邻边的长方形。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7】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作业:书P118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学习新知: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5、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6~P119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8】

    一、填空。

    1、篮球个数是足球的125%,篮球比足球多(  )%,足球个数是篮球的(  )%,足球个数比篮球少(  )%。

    2、排球个数比篮球多18%,排球个数相当于篮球的(   )%。

    3、足球个数比篮球少20%。排球个数比篮球多18%,(  )球个数最多,(  )球个数最少。

    4、果园里种了60棵果树,其中36棵是苹果树。苹果树占总棵数的(  )%,其余的果树占总棵数的(  )%。

    5、女生人数占全班的百分之几 = (    )÷ (     )

    6、20的40%是(    ),36的10%是(    ),50千克的60%是(    )千克,800米的25%是(    )米。

    7、进口价a元的一批货物,税率和运费都是货物价值的10%,这批货物的成本是(   )元。

    1、白兔有25只,灰兔有30只。灰兔比白兔多百分之几?

    2、四美食盐厂上月计划生产食盐450吨,实际生产了480吨。实际比计划多生产了百分之几?

    3、小明家八月份用电80千瓦时,小亮家比小明家节约10千瓦时,小亮家比小明家八月份节约用电百分之几?

    4、某化肥厂9月份实际生产化肥5000吨,比计划超产500吨。比计划超产百分之几?

    5、蓝天帽业厂去年收入总额达900万元,按国家的税率规定,应缴纳17%的增值税。一共要缴纳多少万元的增值税?

    6、爸爸买了一辆价值12万元的家用轿车。按规定需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爸爸买这辆车共需花多少钱?

    1、篮球个数是足球的125%,篮球比足球多( 25 )%,足球个数是篮球的( 80 )%,足球个数比篮球少(  20 )%。

    2、排球个数比篮球多18%,排球个数相当于篮球的(  118  )%。

    3、足球个数比篮球少20%。排球个数比篮球多18%,(  排 )球个数最多,(  足 )球个数最少。

    4、果园里种了60棵果树,其中36棵是苹果树。苹果树占总棵数的( 60 )%,其余的果树占总棵数的(  40 )%。

    5、女生人数占全班的百分之几 = (  女生人数  )÷ (  全班人数   )

    杨树的棵数比柏树多百分之几 =( 杨树比柏树多的棵数 )÷ ( 柏树棵数 )

    比计划超产了百分之几 = (  超产产量  )÷ (  计划产量   )

    6、20的40%是(  8  ),36的10%是(  3.6  ),50千克的60%是(  30  )千克,800米的25%是(  200  )米。

    7、进口价a元的一批货物,税率和运费都是货物价值的10%,这批货物的成本是( 1.2a  )元。

    1、白兔有25只,灰兔有30只。灰兔比白兔多百分之几?

    (30 - 25)÷ 25 = 20 %

    2、四美食盐厂上月计划生产食盐450吨,实际生产了480吨。实际比计划多生产了百分之几?

    (480 - 450)÷ 450 ≈ 6.7%

    3、小明家八月份用电80千瓦时,小亮家比小明家节约10千瓦时,小亮家比小明家八月份节约用电百分之几?

    10 ÷ 80 = 12.5 %

    4、某化肥厂9月份实际生产化肥5000吨,比计划超产500吨。比计划超产百分之几?

    500 ÷ (5000 – 500) ≈ 11.1%

    5、蓝天帽业厂去年收入总额达900万元,按国家的税率规定,应缴纳17%的增值税。一共要缴纳多少万元的增值税?

    6、爸爸买了一辆价值12万元的家用轿车。按规定需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爸爸买这辆车共需花多少钱?

    方法1:12 ×10% + 12 = 1.2 + 12 = 13.2(万元)

    方法2:12 ×(1 + 10%) =  12 ×1.1 = 13.2(万元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9】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3、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1、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2、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方程求解,或者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解答。

    3、“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可以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或者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解答。

    4、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一根绳子长48米,截成甲、乙两段,其中乙绳长度是甲绳的60%。甲、乙两绳各长多少米?

    分析与解:乙绳长度是甲绳的60%,把甲绳长度看作单位“1”。

    检验:30 + 18 = 48(米),符合甲、乙两绳共长48米。

    18 ÷ 30 = 60%,符合乙绳长度是甲绳的60%。

    体育馆内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篮球比排球多6个。篮球和排球各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是把篮球个数看作单位“1”。

    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

    你会自己检验吗?

    检验:24 - 18 = 6(个),符合篮球比排球多6个。

    18 ÷ 24 = 75%,符合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75%。

    点评:在列方程解答和倍、差倍问题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准单位“1”的量,通常情况下设单位“1”的量为x,再用另一个量和单位“1”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量,最后根据它们的和或差列出方程。

    例3、六年级男生比女生少40人,六年级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140%,六年级男生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根据“六年级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140%”,可以把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的量,设男生人数为x人,女生人数就是140%x人,再根据“六年级男生比女生少40人”,可以得出数量关系式:“女生人数 – 男生人数 = 40”,根据此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点评:解错此题的原因是单位“1”的量找错了,要记住找单位“1”的量时候,首先要去找分率(百分率),因为没有分率就没有单位“1”的量,就不能看到“比”,而“比”后面的那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

    例4、(列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白兔有36只,比灰兔少20%。灰兔有多少只?

    分析与解:白兔比灰兔少20%,把灰兔看作单位“1”。

    检验:45 – 45 × 20% = 36 或 (45 – 36)÷ 45 =  20%,符合题意。

    例5、(列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白兔有48只,比灰兔多20%。灰兔有多少只?

    分析与解:白兔比灰兔多20%,把灰兔看作单位“1”。

    检验:40 + 40 × 20% = 48 或 (48 – 40)÷ 40 =  20%,符合题意。

    点评:和前面例题一样,都是去求单位“1”的量。在解题时同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的量,看问题求什么,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

    某商品如果按现价18元出售,则亏了25%,原来成本是多少元?如果想盈利25%,应按多少元出售该商品?

    分析与解:不管是亏25%,还是盈利25%,单位“1”都是这件商品的成本。所以要先求这件商品的成本。18元亏25%,说明18元比成本少25%,即是成本的(1 - 25%)。盈利25%,说明盈利的是原来成本的25%,实际售价是原来成本的(1 + 25%)。

    点评:通常情况下,商品的盈利和亏损都是以成本作单位“1”的 。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是确定好单位“1”,这也是解百分数应用题时最重要的。

    水果批发部要运进一批水果,第一次运进总量的22%,第二次运进1.5吨,两次共运进这批水果的62%,这批水果一共有多少吨?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次一共运的吨数 -  第一次运的吨数 = 1.5吨,单位“1”的量是这批水果的总吨数,设这批水果一共有x吨,那么两次一共运了62%x吨,第一次运进了22%x吨。

    点评:在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时,要学会画线段图,它的好处是:使题目的条件变得简洁,找数量关系式时更加容易、方便。画图的时候,要先找准单位“1”的量,用一根线段表示出单位“1”的量之后,再去表示其他的量。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10】

    1、 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3、 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1、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3、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指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处于最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正中间有两个数,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4、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出现的次数很多,这时的众数具有代表性;如果一组数据里有极端数据,这时的中位数具有代表性。

    例1、(理解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式,对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小明家5月份支出情况统计图:

    (1)图中的这个圆表示什么什么?被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什么形状?

    (2)从图上看,哪项支出最多?哪项支出最少?

    (3)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分析与解:扇形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总数量,用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解答:(1)图中的这个圆看作单位“1”,表示小明家5月份支出情况。被分成了6个扇形,分别表示服装、食品、赡养老人、水电气、文化、其他这6项的支出情况。

    (2)从图上扇形的大小可以直观地看出,食品支出最多,其他支出最少。当然也可以根据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数来比较。

    (3)可以看出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数,如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36﹪,文化支出占总 支出的20﹪┈┈┈

    点评:扇形统计图通过各个扇形的大小,反映各个部分的多少。图的直观形象,容易引发比较、估计和判断。当然所有量的扇形合起来是一个圆,总数量的分率是100﹪。

    如果小明家5月份总支出是1600元,根据例1的统计图,填写下表。

    分析与解:图中的这个圆表示总支出,看作单位“1”,可以根据每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数,求出每项支出多少元。

    解答:

    食品:1600 × 36﹪ = 576(元)   服装:1600 × 10﹪ = 160(元)

    赡养老人:1600 × 16﹪ = 256(元)  水电气:1600 × 10﹪ = 160(元)

    文化:1600 × 20﹪ = 320(元)  其他:1600 × 8﹪ = 128(元)

    例3、(辨析)要表示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就选用条形统计图。

    分析与解:条形统计图用长短不同的直条表示出不同的数量,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但要反映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应选用扇形统计图。

    正确解答:要表示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就选用扇形统计图。

    江阳电子配件厂第一车间有12名工人,5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51、46、44、48、50、51、56、44、48、48、43。找出这组日产量的众数。

    分析与解:一组数据的众数是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在求众数的时候,只要数一数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众数。

    解答:48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48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5、(根据统计表来求众数)某商店销售各种领口尺寸衬衫的情况如下表。

    你认为商店应多进哪种衬衣?

    分析与解:应多进哪种衬衫,这种衬衫的尺寸就应该是众数。从统计表上看,销售的每一件衬衫作为一个数据,每种尺寸的衬衫售出的件数,可以看作相应数据的个数。如领口38厘米的衬衫售出13件,表示38这个数出现了13次。

    解答:领口40厘米的衬衫售出34件,表示40这个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了34次,4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应多进领口尺寸40厘米的衬衫。

    3000、、900、800、750、650、600、600、600、600、500

    请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众数,再比较哪个数据更能代表这组数据的特征。

    分析与解: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值,而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们都能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但由于一组数据中数据的不同,它们在反映一组数据特征的时候代表性不同。

    解答:

    求平均数:(3000 + 2000 + 900 + 800 + 750 + 650 + 600 + 600 + 600 + 600 + 500 )÷ 11 = 1000

    求众数:600出现了4次,所以60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平均数是1000,但是大多数人的工资没有那么高,主要是前两个人的工资比其他人高得多,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情况。而众数600更能代表这组数据的特征。

    例7、(辨析) 一组数据的众数只有一个。

    分析与解: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在1.71、1.75、1.73、1.75、1.72、1.71、1.75、1.71这组数据中,1.71和1.75都出现了3次,所以1.71和1.75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而在1、2、3、5、7这组数据中,每个数都出现了一次,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解答: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是一个,也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首先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找出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

    正中间的一个数是36,所以36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本组有8个数据,先将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正中间的有两个数,是142、143。  (142 + 143)÷ 2 = 142.5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2.5。

    例10、(辨析)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正中间的数。

    分析与解:要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先要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然后再找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如果数据有奇数个,正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偶数个,正中间两个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例11、(综合题)李玲同学前几次的数学成绩分别是:96分、98分、95分、93分。但最近一次的数学成绩是45分,原因是考试时她患感冒,正在发烧。请你用一个合理的统计量来评价李玲的数学学习水平。

    分析与解:李玲的数学成绩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95,平均数是85.4,很明显中位数更能代表李玲的数学学习水平,因为她考了一个45分,对平均数的影响很大,使平均数比中位数低了很多。

    例12、(综合题)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收入统计如下。

    工资/元 5500 5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更能代表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结合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与解:先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再进行分析。

    解答:

    (1)平均数是2091,中位数是1500,众数是1500。

    (2)在这个问题中,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11】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1、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形成圆柱的面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2、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例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分析与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柱和圆锥除了底面是平面图形(圆)外,都有一个曲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见下表。

    底  面 两个底面完全相同,都是圆形。 一个底面,是圆形。

    侧  面 曲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长方形。 曲面,沿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条线段剪开,展开后是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无数条。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

    例2、求下面立体图形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分析与解:根据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圆柱:底面周长  3.14 × 3 × 2 = 18.84(厘米)

    点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在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时只要按照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点评: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有无数个对应的点,圆柱有无数条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顶点和底面圆心都是唯一的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例4、(圆柱的侧面积)体育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沿着圆柱侧面的一条高剪开,将侧面展开,就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圆柱的高就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即圆柱的侧面积。

    点评: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不能直接求出它的面积。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也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把这个曲面沿高剪开,然后平展开来,就能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做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是0.6米,高是1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分析与解:求铁皮的面积,就是求圆柱形油桶的表面积,即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和。

    解答:底面积:3.14 ×(0.6÷2) = 0.2826(平方米)

    表面积:0.2826 × 2 + 1.884 = 2.4492(平方米)≈ 3(平方米)

    点评: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儿保留整数,十分位上虽然是4,但也要向个位进1。

    例6、(辨析)一个无盖的圆柱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30厘米,高是5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用铁皮6123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题目中是做一个无盖的圆柱铁皮水桶,只有一个底面。在计算铁皮面积时只要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的面积。

    解答:底面积:3.14 ×(30÷2) = 706.5(平方厘米)

    答: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用铁皮5416.5平方厘米。

    例7、(考点透视)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是一个边长15.7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即圆柱的高和底面周长都是15.7厘米。根据圆柱的底面周长可以算出底面积。

    解答:底面半径:15.7 ÷ 3.14 ÷ 2 = 2.5(厘米)

    表面积:19.625 × 2 + 246.49 = 285.74(平方厘米)

    例8、(考点透视)一个圆柱形的游泳池,底面直径是10米,高是4米。在它的四周和底部涂水泥,每千克水泥可涂5平方米,共需多少千克水泥?

    分析与解:要求水泥的质量,先要求水泥的面积。在圆柱形的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部涂水泥,涂水泥的面积是一个底面积加上侧面积。

    解答:

    涂水泥的面积:125.6 + 78.5 = 204.1(平方米)

    例9、(考点透视)把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长是9分米的圆柱形木头锯成长短不同的三小段圆柱形木头,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分析与解:锯圆柱形木头,表面积增加的部分是若干个相同的底面积。锯成三段,要锯两次,每锯一次增加两个面,锯了两次增加了四个面。

    点评:这是一道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题目,对于这一类题目,它的规律就是每切一次就增加两个面。但切的方式不同,增加的面也不同。如果是沿着底面直径把圆柱切成相同的两个部分,增加的面就是以底面直径和高为两邻边的长方形。

    下面(     )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

    3、在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锥的是(     )。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

    (2)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

    (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

    (3)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8厘米。

    6、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烟囱,要求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15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头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

    7、请你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选择。

    8、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4米,将这个蓄水池四周及底部抹上水泥。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水泥20千克,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水泥?

    下面(  A   )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

    3、在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锥的是(  ④   )。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   3.14×3×2×4 = 75.36(厘米)

    (2)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   3.14×4×5 = 62.8(厘米)

    (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12.56×4 = 50.24(厘米)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侧面积:3.14 × 4 × 2 × 6 = 150.72(平方厘米)

    表面积:50.24 × 2 + 150.72 = 251.2(平方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

    侧面积:3.14 × 6 × 12  = 226.08(平方厘米)

    表面积:28.26 × 2 + 226.08 = 282.6(平方厘米)

    (3)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8厘米。

    表面积:50.24 × 2 + 200.96 = 301.44(平方厘米)

    6、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烟囱,要求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15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头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

    侧面积:3.14 × 3 × 15  = 141.3(平方分米)≈ 142(平方分米)

    7、请你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选择。

    表面积:7.065 × 2 + 18.84 = 32.97(平方分米)

    表面积:12.56 × 2 + 62.8 = 87.92(平方分米)

    8、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4米,将这个蓄水池四周及底部抹上水泥。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水泥20千克,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水泥?

    表面积:50.24  + 100.48 = 150.72(平方米)

    [2024课件]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思考(篇一)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24课件] 《倍数和因数》数学教学思考(篇一)”,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还有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的倍数和因数是讲述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然后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要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有些学生还不能找全,没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

    优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关于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精选


    下面的内容主题为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编写教案要符合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对于一名教师来讲,教案撰写在其对于课程的理解和具体备课当中的意义非常明显。

    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篇1)

    环节之一:

    1、谈话引入:现在你们每人的桌面上都有一个信封,这信封里共有6张卡片,老师都给它们编好号了,等下老师叫你拿出哪一张你按序号抽出来。这个信封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但老师有一个要求,里面的东西老师没让你们拿出来不要去动。说到礼物,大家想想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会收到礼物呢?

    (本环节让学生讲自己的生日,老师板书在黑板上,选取两三个同学就行)

    2、你能不能在老师讲台上的年历中找到你生日的那一天呢?(学生翻好后再问你是怎么找到的){小结出如何看日历}

    3、引导课题:现在大家看看黑板上的日期,如20xx年4月18日,这里包含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猜一猜看我们今天学什么呢?引出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4、看到年月日这个课题,你知道哪些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呢?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5、年月日的来历:(看课件了解年月日)老师在年下面板书: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在月下面板书: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在日下面板书:地球自转一圈。

    环节之二:

    1、简单地了解了年、月、日后我们就要深入学习年月日,在接下来的课里面你们会发现很多你们以前所不知道的有趣的知识,所以老师希望接下的时间你们能开动你们聪明的脑瓜子,跟老师一起深入地探索年、月、日。

    现在先取出卡片1、卡片2和卡片3,这是一张20xx年的年历和一张20xx的年历,老师现在想让你们根据卡1卡2,然后填写卡3的表格,同时思考一下卡3下面的问题:认真观察,你从上面表格中发现了什么?发现完后可以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表格的填写情况,让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判断出这个月是几天的呢?(看最后一个数)

    3、让学生讲述你自己的发现。(学生回答,老师适当评价并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以上板书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完整可以适当引导)

    师:从以上同学们的回答后,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月最多是31天,我们把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板书)而把30天的那四个月称为小月(板书)(板书在天数的后面)

    师:20xx与20xx年年历中不一样的地方出现在二月份了,一个是28天,另一个是29天,那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呢?大家不要着急,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相信你们很快就会有答案了。

    环节之三:用除于4来判断闰年

    1、师揭示:我们将2月份是28天的这一年称为平年(板书)而将2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称为闰年(板书)。现在请你们拿出卡4卡5,卡4是1993年到20xx年间所有2月份的月历。认真观察并完成卡5,同时想一想你在这填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汇报并阐述自己的发现。老师引导并小结出四年一闰即前3年是平年(28天),第四年是闰年(29天)

    3、既然4年一闰,你们试着动手算一算闰年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得出闰年年份可以整除4,而平年年份不能整除4)

    4、让学生根据一起得出来的规律来验证一下1984年2054年

    环节之四:教学整百年份的判断方法。

    1、请大家看这一些年份《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引出末尾都有2个0、都是整百年份)

    2、现在电脑给出来他们除以4后得出的结果,都没余数,想想这些年份的2月份是多少天呢?

    3、学生汇报后老师给出答案。

    师:这跟你们想的有点不一样吧?为什么这些数能除以4但是有的是闰年有的是平年呢?是不是我们刚才的方法有错误呢?让我们一起拿出卡6,默读一下里面的相关知识,你会找到答案的。

    4、小结出整百年份要除以400。

    环节之五:认识平闰年的来历。

    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精确的说是一年实际是2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年以365天计算,那一年就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少算了约24小时,也就是少算了大约1天。因此每四年就要增加一天,这一天就加在二月,这一年称为闰年。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准确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算作365天6小时,实际上又多算了一点,长年累月下去,就造成了很大的误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科学家规定:遇到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环节之六:

    师:学习到这儿谁能起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把这些知识无保留的告诉大家。

    师生共同小结前阶段所学的知识。

    环节之七:月份天数的记忆法

    师:现在我们学了7个大月、4个小月、还有一个特殊的2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最实用的方法快速的记住哪月大哪月小呢?

    教学拳头记忆法:师生一起动手比画

    教学口诀记忆法:

    环节之八:巩固练习

    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

    我国将在______年举办奥运会,这一年是的2月份有______天,我们称它为_____年。

    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双基: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思品:结合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活动,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学会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记录表、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聊天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到多功能厅上课,有这么多的听课老师,还有录像机全程记录,我的心里是又高兴又紧张。你们呢?

    好,让我们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板书20xx年4月5日上午8时11分07秒1、认识时间单位:

    师:这句话里有哪些是时间单位呢?我们学过哪些呢?

    小结:今天我们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在黑板中间板书:年月日)

    二、深入研究:

    1、通过研究学习材料,认识大月、小月

    (1)提供学习材料:

    师:以前我们用钟表研究时、分、秒,那年月日我们用什么来研究呢?

    生:年历卡

    师:请你拿出学具袋里的年历卡,认真观察,找一找,看谁发现的秘密多。

    (2)学生活动:

    A、独立研究;

    B、小组交流,填写小组合作学习卡。C、小组汇报,师随时板书;

    (3)自主起名:

    师:你们发现秘密可真多,就让我们给这些不同天数的月份起个名字好吗?

    根据学生起名情况,师指出人们习惯把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28或29天的月份

    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板书:

    (4)介绍大小月的来历:

    师:为什么会有大月、小月和特殊月之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5)寻求记住每月天数的办法:

    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每月的天数吗?大家出出主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引导)

    A、让学生充分的说;

    B、老师介绍方法:左拳记法;儿歌记法:

    2、通过计算,认识平年、闰年;

    (1)师:我们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7个大月,每月31天;有4个小月,每月30天;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那么你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2)学生独立计算,汇报讨论;

    (3)得出:317+304+28=365(天)

    317+304+29=366(天)

    (4)师:通过计算全年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有的是365天,有的是366天,因为2月份的天数不同)

    (5)总结发言:

    通常人们规定,把二月是28天的一年365天的叫做,平年。

    把二月是29天的一年366天的叫做,闰年。

    (6)学生互动;

    请拿到平年年历卡的同学起立,为什么你拿到的是平年?

    请拿到闰年年历卡的同学起立,为什么你拿到的是闰年?

    3、通过观察,探索平年、闰年的规律;

    (1)观察年历卡,填表找规律;

    (2)小组填表,电脑汇报

    学生观察并讨论:读一读1993年至20xx年的平、闰年表,找一找有什么规律?(每人4年)

    (3)猜测: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四年出现一次闰年,那么请你猜测一下闰年的公历年份和4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

    (4)验证:

    用你手中的年历卡算一算,指名汇报,通过计算得出共识,以上猜测是对的,并说说有什么简便算法(有的说,单数的年份不用除肯定是平年;有的说,双数的只要取后面两位数除以4就行了。)

    (5)练习判断下面各年是平年、闰年(由1900引出百年四百年一闰;)

    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2、20xx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3、19xx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4、1900年在巴黎举办第2届奥运会。

    师:我们一起来算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19004=475)应该是闰年。

    出示1900年二月的月历,28天。

    (5)质疑:

    教师提问:1900年是4的倍数,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6)释疑:

    教师总结归纳:可以这样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电脑)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12月份有()天。

    (2)1990年全年有()天,20xx年全年有()天。

    (3)平年和闰年在()月份相差1天。

    2、抢答:小强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四、拓展创新:

    1、小名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请你说说是几月和几月?

    2、要是连续住61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几月和几月?59天呢?

    五、评价体验:

    1、你在课上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问题吗?

    3、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说一句话,可以是从前发生过的,可以畅想未来。

    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篇3)

    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学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重、难点的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通过向家长询问、翻阅课外读物、上网等手段,基本了解和掌握了一部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因此在抓住重点的同时,以突破月大与月小这一难点作为教学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展开。

    2、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练习、结合有关时间事件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中,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既能独立、又能相互合作获取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到多功能室给大家上课,下面还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心情很激动也很高兴,不知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吧!

    (板书:20xx年3月31日下午2时30分2秒)

    2、导入。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下午)。

    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时、分、秒。

    师:对!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年、月、日。

    (板书:年月日)

    二、讲授新知

    观察书上四幅图看一看这些的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

    自由发言。

    师:到现在为止。你已经知道了那些有意义的日子?

    生:略

    师:这些有意义的日子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

    师: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年历,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

    观察年历,还能发现什么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师根据学生以上两项回答情况完成以下板书

    (三)识记大、小月。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好方法去记住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引导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生1:用左拳记忆法。(让学生自己来示范)

    生2:七前单大,八后双大。(板书:七前单大、八后双大)

    生3。只要记住大月或小月一种就行了。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歌记忆法。(出示儿歌)

    儿歌: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十一,三十天,

    闰年二月二十九,

    平年二月二十八。

    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篇4)

    本课总体设计,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力求让全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采用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围绕“经历学习过程”这一主线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遵守师生互动的原则,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4、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组数)在导入部分,我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许多数,引出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从而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是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本环节分以下几步进行:

    1、认识一年和一日2、认识年历表

    3、记大月、小月4、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5、学习平年、闰年的规定6、学习世纪

    1、认识一年和一日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太阳、地球、月亮运动轨迹。同时配音说明: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这样的设计,是想从浩瀚的宇宙中揭示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组织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更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年历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学习,不断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与智能结构。因此,我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讨论、发现年历表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并把从年历表上发现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展开比赛: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观察、讨论得最认真。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概括总结并板书。

    通过学生观察年历卡,小组研究获取知识,这样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学习的机会,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思想,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记忆大、小月(演示:拳头记忆法、歌诀法等)

    (1)教师提出疑问:以上这些知识都是小朋友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发现的,要求记住这些知识,怎样很快地记住31天的大月有哪几个月?学生汇报并演示这些方法。

    (2)游戏记大、小月

    为了学生进一步记住大小月的月份,我采用了游戏记大小月的形式:老师说到大月时男生站,说到小月时女生站,比比谁的反应最快。这样的环节安排,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4、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出示:平年31×7+30×4+28=()天

    闰年31×7+30×4+29=()天

    提出问题:31×7、30×4、28各表示什么?

    5、学习平年、闰年的规定

    质疑:那么平年、闰年又是怎样规定呢?指出:答案就在书上。鼓励学生看书81页中间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并划出来。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了解平年闰年的规定。然后,课件出示:

    (1)规定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的是平年。

    (2)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不是400的倍数的.年份是平年。

    由此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

    6、判断平年、闰年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根据四年一闰的规律,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讨论、自学课本等手段来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计算这些年份是否是4或者是400的倍数来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时,出现了一段小小的插曲,一个孩子非常激动、开心的说:“老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否是4的倍数的方法,如果这个数的末尾两位数是4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这样,我就能很快地用口算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个孩子的表现,是我课前完全没有预想到的,但我立刻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向全班同学推广。这段小小的插曲,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提高对学生的研究,充分了解、信任学生,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吻合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

    7、反馈练习

    为了避勉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疲劳感,我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作到有张有弛,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习水平。所以在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对号入座:

    19xx年19xx年19xx年

    20xx年18xx年20xx年

    闰年平年

    ()()

    8、认识世纪

    通过小组交流能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所以在认识“世纪”这个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这一环节,我仍然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交流得出:1世纪=100年

    紧接着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馈练习……

    接着对零乱的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便于更好的有意记忆。

    总结质疑: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对这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练习的趣味性,我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成几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独立版块,让学生自动选择练习,使各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1、我显身手

    2、我当包公

    3、走进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4、欢乐总动员

    学生制20xx年()月的月历表,并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为了提高学生喜欢数学,主动研究数学的情感态度,我提出:请同学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走进网络世界,上网查一查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知识。这样的教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引入纵深。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习惯,达到“曲散意未尽”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它简洁名了,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引申谈话:

    总之,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习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习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①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②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19xx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近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2、教具准备:分句课本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年历、幻灯片、录音机等。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时,首先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过计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本届初三现有学生168人,其中往届生10人。与临近乡镇相比,不但人数少,而且整体水平较差,特别是两极分化严重,学困生多。这使得我们初三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为艰巨,但我们决不能动摇既定的升学目标,我们只有扎实工作,花大力气,发扬苦干加巧干的精神,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确保本届升学目标的实现。为此,特制定本届初三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奋斗目标

    1、本届初三年级升学指标要达到重中(普师)10人,普中30人,升学率达85%以上。

    2、各班对前三名学生各科的基本分数要保证达到:语文120分,数学135分,物理95分,化学95分,英语110分,政治40分,体育35分。

    3、毕业总平分力争进入市前15名,各科毕业平分与全市乡镇第一名的差距要控制在10分以内,要杜绝极差生,使毕业率达100%。

    措施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级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学生会议。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初三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以确保中考参考率达到市教委的要求。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各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学科间不占不挤,要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各学科的教学进度要保证达到市教委的统一要求,明年3月20日前各学科必须结束新授。第一学期每周六下午进行集体补课。

    5、每天晨读、早读、中自习、晚自习都安排到人。强化辅导工作。每天下午的第四节课和晚自习的第一节课各班可集体辅导,其余时间安排学生自习;明年5月10日至6月10日,初三任课教师全员到班晚自习,进行个别辅导。

    6、加强对薄弱科目的检查和督促工作。从第一学期起学校定期对理、化、英三门进行抽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明年中考无弱科。

    7、复习阶段,各学科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以纲为纲、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揭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8、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第二学期开始对各班重中对象和暂差生的部分薄弱科目进行拔尖和补差,具体时间、对象及辅导老师另定。

    9、引资料、学经验。同轨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统一订购的复习资料统一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效益,各科任教师不得滥订资料。

    10、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各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时间安排

    1、第一学期各学科的进度(见市教委的具体要求)。

    2、3月20日前各学科必须结束新授。

    3、3月21日至4月30日进行第一轮复习。按单元、章节系统复习初一至初三的内容,重点是初三内容。

    4、5月1日至5月15日,各学科分类综合复习。

    5、5月16日至6月10日,综合测试训练(具体安排另定)。本届初三现有学生168人,其中往届生10人。与临近乡镇相比,不但人数少,而且整体水平较差,特别是两极分化严重,学困生多。这使得我们初三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为艰巨,但我们决不能动摇既定的升学目标,我们只有扎实工作,花大力气,发扬苦干加巧干的精神,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确保本届升学目标的实现。为此,特制定本届初三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奋斗目标

    1、本届初三年级升学指标要达到重中(普师)10人,普中30人,升学率达85%以上。

    2、各班对前三名学生各科的基本分数要保证达到:语文120分,数学135分,物理95分,化学95分,英语110分,政治40分,体育35分。

    3、毕业总平分力争进入市前15名,各科毕业平分与全市乡镇第一名的差距要控制在10分以内,要杜绝极差生,使毕业率达100%。

    措施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级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学生会议。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初三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以确保中考参考率达到市教委的要求。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各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学科间不占不挤,要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各学科的教学进度要保证达到市教委的统一要求,明年3月20日前各学科必须结束新授。第一学期每周六下午进行集体补课。

    5、每天晨读、早读、中自习、晚自习都安排到人。强化辅导工作。每天下午的第四节课和晚自习的第一节课各班可集体辅导,其余时间安排学生自习;明年5月10日至6月10日,初三任课教师全员到班晚自习,进行个别辅导。

    6、加强对薄弱科目的检查和督促工作。从第一学期起学校定期对理、化、英三门进行抽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明年中考无弱科。

    7、复习阶段,各学科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以纲为纲、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揭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8、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第二学期开始对各班重中对象和暂差生的部分薄弱科目进行拔尖和补差,具体时间、对象及辅导老师另定。

    9、引资料、学经验。同轨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统一订购的复习资料统一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效益,各科任教师不得滥订资料。

    10、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各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时间安排

    1、第一学期各学科的进度(见市教委的具体要求)。

    2、3月20日前各学科必须结束新授。

    3、3月21日至4月30日进行第一轮复习。按单元、章节系统复习初一至初三的内容,重点是初三内容。

    4、5月1日至5月15日,各学科分类综合复习。

    5、5月16日至6月10日,综合测试训练(具体安排另定)。

    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篇6)

    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学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重、难点的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通过向家长询问、翻阅课外读物、上网等手段,基本了解和掌握了一部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因此在抓住重点的同时,以突破月大与月小这一难点作为教学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展开。

    2、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练习、结合有关时间事件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中,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既能独立、又能相互合作获取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到多功能室给大家上课,下面还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心情很激动也很高兴,不知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吧!

    (板书:20xx年3月31日下午2时30分2秒)

    2、导入。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下午)。

    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时、分、秒。

    师:对!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年、月、日。

    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篇7)

    一.教学内容

    1.年月日的认识

    2.24时计时法

    3.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世纪等方面的知识。集注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够口答一些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会对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进行简单的应用。

    5.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6.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界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1.大、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的判断。

    2.24时计时法的认识和应用。

    3.求经过时间。

    四.教学难点

    会解答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应用题。

    五.知识联系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时、分、秒的基础上,介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六.知识结构

    (一)年、月、日

    1.年月日等时间概念的意义

    (1)年历的认识

    (2)大月、小月的认识

    (3)平年、闰年的认识

    (4)季度的了解

    (5)世纪的认识

    2.经过时间的推算(例1)

    (二)24时计时法

    1.24时计时法的认识

    2.两种计时法的转化

    3.时间和时刻概念

    4.求经过时间

    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篇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

    2、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教师展示课件:有个宝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猜出是:日历。指名说说日历有什么作用呢?

    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月、小月的认识

    (1)师:(出示20xx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日子(学生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学生填表)

    (2)请3名学生拿上来展示,并说出每个月的天数。师:从你们的表中可以看出各月天数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师板书:31天、30天、28天、29天)

    (3)师:(展示课件)我也收集了近十年的每月的天数,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统计表,你发现些什么?(小组讨论,把讨论的情况写在纸上)

    (4)小组代表发言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展示概念课件:大小月概念(一个月31天叫大月,一个月有30天叫小月)。

    (6)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

    2、闰年、平年认识

    (1)师:同学们,大小月中怎么没有2月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给出的1995--20xx近十年2月是多少天?(28天、29天)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2)猜测:1994年、1993年、20xx年、20xx年的2月有多少天?

    (课件展示万年历进行验正)

    (3)教师展示闰年、平年概念课件,揭示什么叫平年、闰年。

    师: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主要是看哪一个月的天数呢?(2月)

    (4)质疑:刚才我们知道了2月的天数在四年里有3年是28天,1年是29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师:同学们随便说出几个年份,让老师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出2月是多少天。

    (5)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讲解求闰年的方法(教师展示课件)。

    反馈练习:给出1949年、1997年、1999年、20xx年年份让学生分小组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师:同学们会判断平闰年了,但知道闰年、平年是怎么来的呢?(教师展示课件讲解平闰年的来历)

    (7)师:我们知道了闰年、平年的来历,那么一般多少年闰一年呢?(4年)为什么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说法呢?(展示课件说明)

    3、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1)师:怎样熟记大月、小月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并握成拳头。师展示课件:拳头记忆法。

    (2)速记儿歌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是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quot;(老师对腊字说明,请学生齐念)

    (三)形成应用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解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大家理解没有,我们来做小游戏好吗?

    1、拖水果(判断大小月)

    利用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完成。

    2、做做小侦探(一个罪犯经过整容,拿着一张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准备出关,可还是被警察一眼识破,这是为什么?)

    3、判断平年闰年,让学生到电脑前输入不同年二月的天数。

    4、(分组讨论完成)小星的故事(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哪两个月呢?如果是61天呢?60天呢?59天呢?)

    (四)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20xx年一月日历,请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张20xx年二月的日历,全班交流。

    (五)情感激励,总结评价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你认为各位小朋友学习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最棒?你将给他几颗星呢?请你评一评?

    (六)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篇9)

    教学内容: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计算机课件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堂课抛砖引玉,促进我校电化教学的发展。

    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歌曲导入)

    这部分我用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音乐动画(生日歌伴随Flash动画)。通过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引出课题并板书。我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

    1、学生通过网络课件寻求年、月、日形成的原因。分别说说自己的见解,从而构建出年、月、日形成的自然现象。

    2、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

    说明:我们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82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带领学生读儿歌。

    4、认识平年、闰年

    20xx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0020xx年的日历表)同学们可以清楚看到:不论哪一年,每年都有12个月。

    提问:不同的年份,一月的天数变化了没有?其它月份呢?

    概括:每一年的1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课件出示:大小月形成的原因(故事描述)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请同学们探索(课件:闰年解说)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

    5、课件出示练习:

    下表(1980--1999),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探访四年一闰的规律,并通过计算、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是闰年。同时用Flash课件帮助学生合理理解通常和一般。

    6、师生总结。

    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另外,我对本课进行了拓展,告诉学生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有很多,并利用课件告诉他们百年不闰的道理,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或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的时间单位之后,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采取目的明确、灵活机动、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为顺利发展学生的认知潜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把数学教学模式确定为引导--探索--发展。在设计上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近几年的年历卡以及有关年、月、日的小知识,通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对年、月、日的知识产生好奇。

    2、研究资料、探讨新知。

    通过学生观察年历卡,小组研究获取知识,这样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学习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进行基本练习,加以深化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认识,通过应用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年、闰年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作用在于引导得法,学生的作用在于教与学的协同,引与探的融合。

    课件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2、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

    3、 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5、 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中引入圆

    1、 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 除了刚才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

    3、 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

    (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

    1、 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

    (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

    2、 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

    3、 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验,教师总结。

    4、 教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

    5、 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揭示圆心、半径。

    6、 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行。

    (1) 认识圆心

    取出圆纸片,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

    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

    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

    老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指导学生在自备圆中心标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

    (2) 认识半径

    指导学生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用直尺连一条线段,老师讲解并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

    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3) 认识直径

    指导学生把圆形再对折然后打开,让学生把这条折痕用直尺画出来,看看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口答后教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

    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4) 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问:刚才我们量了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谁能说出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2) 判断题

    (1) 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 ( )

    (2) 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 )

    (4)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四、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各是什么?

    圆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画圆?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42

    课件精选: 《因数和倍数》教学思考其二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精选: 《因数和倍数》教学思考其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这是自入职以来第一堂得到李老师指点的课。感觉得到李老师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也让我更深一步的体会到,只有学生自己找出来的规律,特点,才能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牢固,应用起来更有效率。平日里,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很多规律甚至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虽然课堂教学的速度有了,但是效率并不高,后期教师要花费的时间更多。那才是真正的丢了西瓜捡芝麻!

    下面从几点来分析本节课

    一、优点

    课堂掌控力不错,教师的个人素质也不错。

    二、不足

    1、 是除不尽的。但是课堂上,我却当做了能除尽的。思考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自己对课堂、对学生的预设不足!

    2、26是13和2的倍数,13和2是26的因数------大家发现没有,大的是倍数,小的是因数!

    我非常清楚,倍数、因数是有依存关系的,而不能单独说,但是课堂上却说出了“大的是倍数,小的是因数”这样一句有问题的话。失败!

    归结原因,还是课堂太想投机取巧。作为一个引导学生入门的老师,在知识的门口,真的不能有丝毫差池,更不能为了一时的省事,而为后面的教学买下祸根!

    三、除了错误,还有很多做的复杂、不到位的地方。

    1、开篇之时,复习自然数,是为本节课作知识铺垫用的,但是,问题中的“自然数有什么特点?”却是一个设计失败的问题。已经学到高等数学的我,自然之道,自然数的特点到底有多庞杂!根本不是一两句话说的清的,但是我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2、给定12张卡片列除法算式求商时,可以限定时间30秒,看说写的又多又准确。也就是说能全员参与的,就单独。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纸上写完后,可以抓条,然后教师可以挑选着在摘录一些。这样准备充分,也可以为后面的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找个一个数的因数时,要先找,在订正,最后让学生说说做法。而后更正练习,接着判断,说方法。只有清楚的说出了方法,才能保证学生是真懂了。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总结一些自己的做法,比如用乘法找因数,乘到几就不乘了。用除法也是,除到几就不除了!(这个数的中间位置)

    4、本节课最好的量是到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就可以了,接着归纳一个数因数的特点部分就拖堂了。内容不能很好的在一堂课中充分的展现!

    一堂课教会了我很多,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李老师后来的引导,让我清楚的看到了学生的聪明,学生的观察力!要相信学生------首先要给学生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否则,学生的思维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发展!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提升。

    【小学数学倍数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